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喀羅尼亞戰役和希臘化時代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喀羅尼亞戰役和希臘化時代之间的区别

喀羅尼亞戰役 vs. 希臘化時代

喀羅尼亞戰役(希臘語:Μάχη της Χαιρώνειας),是發生於前338年維奧蒂亞境內喀羅尼亞附近,為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稱霸希腊的決定性的戰役。腓力二世領導色萨利、伊庇魯斯、埃托利亞、北福基斯、羅克里斯聯軍,擊敗雅典和底比斯聯軍,馬其頓的大獲全勝確定了馬其頓崛起,也開始馬其頓在希臘的霸權序幕。此戰役由年僅18歲的亞歷山大擔任左派指揮官。 腓力二世在前346年與飽受戰亂的希臘城邦締結和約,結束第三次神聖戰爭,也和與他爭奪北爱琴海霸權而交戰了10年的敵人雅典,簽署另一個的和約。腓力二世廣大的王國、強盛的軍隊和富饒的資源,使他成為實際上的希臘霸主。對於較強盛的希臘城邦,如雅典等,他們在前346年後開始察覺腓力二世的野心與實力將是城邦獨立自主的一大威脅,而雅典的狄摩西尼也鼓吹反對腓力二世。前340年,雅典與一座正遭受到腓力二世圍攻的城邦結盟,讓腓力二世終於忍讓不住,宣布與阿提卡城邦交戰,腓力二世便在前339年夏季率領軍隊進入希臘,很快地許多希臘城邦組建了一個同盟來對抗,並以雅典和底比斯為首。 在數個月的對峙後,腓力二世最終進軍維奧蒂亞,企圖從此地進攻雅典和底比斯。而希臘聯軍在喀羅尼亞附近阻擋馬其頓軍,聯軍的兵力與馬其頓軍相差無幾且占據有利的位置。關於這場戰役詳細史料較缺乏,但可知此役經過長時間戰鬥後,馬其頓擊敗希臘盟軍左右兩翼,迫使他們潰敗而逃。 這場戰役被認為是古代世界最具決定性的戰役之一,此役之後雅典和底比斯的軍力遭到摧毀,也無法繼續抵抗,因此這場戰爭迅速結束。之後,強盛的腓力二世迫使希臘人接受他所提出的協議,除了斯巴达外,所有希臘城邦都接受這個協議,成立了科林斯同盟。這個同盟由所有的希臘城邦參與,並由腓力二世成為和平的保證人。接下來,腓力二世被舉為希臘世界的統帥,準備在未來與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國的戰爭中統領希臘人。然而,當腓力二世準備要展開入侵波斯的行動時遭到暗杀,整個馬其頓王國和與波斯戰爭的重任都留給了其子亞歷山大。. 希臘化時代(Hellenistic period)在亞歷山大征服波斯帝國之後不久開始。通常起始點視為亞歷山大大帝於公元前323年逝世開始,並結束於羅馬共和國在前146年征服希臘本土,或前30年最後的繼業者王國——托勒密王國滅亡為止Green, Alexander The Great and the Hellenistic Age p. xiii.

之间喀羅尼亞戰役和希臘化時代相似

喀羅尼亞戰役和希臘化時代有(在联盟百科)14共同点: 希臘城邦亚历山大大帝底比斯 (希臘)科林斯同盟留克特拉戰役馬其頓馬其頓王國阿契美尼德王朝腓力二世 (马其顿)色萨利色雷斯雅典波斯斯巴达

希臘城邦

城邦(πολις,,Polis,複數形為πόλεις,,poleis),希臘文的字面意思是城市。它也代表了公民以及公民組成的群體。是古希臘一種政治共同體,以城市為單位形成自治國家。古希臘的眾多城邦中,雅典和斯巴達分別代表著兩種不同形式的城邦。.

喀羅尼亞戰役和希臘城邦 · 希臘化時代和希臘城邦 · 查看更多 »

亚历山大大帝

其顿的亚历山大三世(Ἀλέξανδρος Γ' ὁ Μακεδών,其名字亚历山大意为“人类的()守护者()”;),世称亚历山大大帝( 或 ),古希臘北部馬其頓國王。生於佩拉,到16歲為止一直由亞里士多德任其導師。30歲時,已經創立歷史上最大的帝國之一,其疆域從愛奧尼亞海一直延伸到印度河流域。他一生未嘗敗績,被認為是歷史上最成功的军事統帥之一。 亞歷山大在公元前336年繼其父腓力二世王位成為馬其頓國王,并掌握王國的實際權力,因此有能力實現其父的擴土計劃。公元前334年,他向波斯帝國統治的小亞細亞地區發起進攻,開始長達十年的東征。他擊破波斯,并推翻大流士三世,征服整個波斯帝國。 為了尋找并抵達“世界的盡頭和大外海”,亞歷山大大帝在西元前326年侵略印度,但最終應軍隊要求不得不撤軍。前323年,亞歷山大大帝死於巴比倫,沒能來得及實現他入侵阿拉伯的計劃。在他死後,由於無繼承人,他的將領們互相不服,最終引發內戰,亞歷山大帝國也就迅速瓦解,分裂成四個國家。亞歷山大死後,部將卡山德為了稱王,謀殺了亞歷山大的兒子亞歷山大四世,與亞歷山大的私生子海克力斯,澈底斷絕了亞歷山大的血脈 亞歷山大的遺產包括他擴張領土導致的文化融合。他建起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城市,最著名的就是埃及的亞歷山大港。他將希臘文化一直向東傳播,導致希臘化時代的到來,直到15世紀仍然能在拜占庭帝國中發現這些痕跡。他以古希臘神話中的英雄阿喀琉斯為偶像,最終自己也成為一個近乎神話的人物。後世有許多軍事領導人和軍校都參照過他的戰術。.

亚历山大大帝和喀羅尼亞戰役 · 亚历山大大帝和希臘化時代 · 查看更多 »

底比斯 (希臘)

底比斯 (Thebes,; Θῆβαι, Thēbai,;. Θήβα, Thíva)又译作忒拜,是一座位于中希腊维奥蒂亚州的城市。因为这座城市是关于卡德摩斯、俄狄浦斯、狄奥尼索斯、七将攻忒拜、特伊西亚斯等故事的发生地,所以它在希腊神话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底比斯境内以及周边的考古发掘发现了一处迈锡尼定居点与写有“线性文字B”字符的泥板,显示了该城在青铜时期具有的重要地位。 在古代,底比斯曾经是维奥蒂亚地区的最大城市,也是维奥蒂亚邦联的领导城市。她也曾是古雅典城的主要对手之一,并且于前480年薛西斯一世入侵希腊的行动中支持波斯的作战。在伊巴密浓达的领导下,底比斯军队于前371年在留克特拉战役中击败了斯巴达军队。而底比斯圣队(一支精锐部队)在对抗亚历山大大帝与腓力二世的喀罗尼亚战役中大敗的事蹟亦廣為人知。在前335年,亚历山大大帝摧毁该城之前,底比斯是希腊历史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并且是在马其顿征服希腊时勢力最大的城邦。在拜占庭时期,该城也因丝绸而著称。 现代的底比斯城設有考古博物馆,亦保留了遗址(青铜时代遗址与前线堡垒)与其他細碎的古代遗迹。同時,它也是希腊行政区划中维奥蒂亚州的最大城镇。.

喀羅尼亞戰役和底比斯 (希臘) · 希臘化時代和底比斯 (希臘) · 查看更多 »

科林斯同盟

科林斯同盟,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于公元前338/337年冬季创建的希腊城邦同盟。旨在联合整个希腊世界的军事力量与波斯较量。.

喀羅尼亞戰役和科林斯同盟 · 希臘化時代和科林斯同盟 · 查看更多 »

留克特拉戰役

留克特拉战役,是一场前371年爆发于底比斯和斯巴达之间的一场战争。在这场战斗在伊巴密浓达首创斜线式战术。 當時針對希臘重步兵方陣一線平推平均分佈兵力的特點,其無法在不將列數減少的情況下排出與斯巴達軍相同長度的陣形,伊巴密濃達放棄嘗試排出與斯巴達相同長度陣形,集中兵力於一翼,改為將左翼的列數增多,由傳統的八至十二列改為五十列,力求獲得突破。但是有強就有弱,如果自己加強的一側獲得勝利,而削弱的一側被對方突破,仍然是沒有意義的。所以為了保護自己受到削弱的一翼,就把它向後回縮並延遲戰鬥,儘量拖延它與敵人接觸的時間,其加強了的左翼則以雙倍速度衝向斯巴達軍,希望加強的一翼能夠求得決定性的突破。就在這一戰,他用這戰陣擊敗了斯巴達精銳部隊。 最终底比斯胜利。.

喀羅尼亞戰役和留克特拉戰役 · 希臘化時代和留克特拉戰役 · 查看更多 »

馬其頓

其顿(Macedonia )是位于东南欧巴尔干半岛上的地理和历史地区。长期以来,它的界线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现在认为该地区涉及六个巴尔干半岛国家:希腊(北部的馬其頓地區)、北马其顿共和国、保加利亚(布拉格耶夫格勒州)、阿尔巴尼亚、塞尔维亚和科索沃。它占地约,人口约476万。 馬其頓共和國自立國以來,一般簡稱為“馬其頓”;但馬其頓共和國和馬其頓地區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因此存在名称争议。希臘方面認為“馬其頓”是希臘歷史的一個概念,反對馬其頓共和國使用“馬其頓”名稱,所以暫名為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现在普遍认为马其顿共和国的首都为史高比耶。 马其顿地区其已知的最古老定居点可追溯到约9000年前。公元前4世纪中叶,马其顿王国统治了巴尔干半岛;从那之后,马其顿的历史便开始多元化。.

喀羅尼亞戰役和馬其頓 · 希臘化時代和馬其頓 · 查看更多 »

馬其頓王國

其頓王國(古希臘語:Μακεδονία)是古希臘西北部的王國。其史上最輝煌的時刻,也就是亞歷山大帝國(馬其頓帝國),是由亞歷山大大帝開創。 亞歷山大帝國是历史上继波斯帝国之后第二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其疆域东自费尔干纳盆地及印度河平原,西抵巴尔干半岛,北从中亚细亚、裏海和黑海起,南达印度洋和非洲北部。.

喀羅尼亞戰役和馬其頓王國 · 希臘化時代和馬其頓王國 · 查看更多 »

阿契美尼德王朝

阿契美尼德王朝(古代波斯语: ;现代波斯语:شاهنشاهی هخامنشی ;前550年-前330年),也稱波斯第一帝國,是古波斯地区第一个把領土擴張到大部份中亞和西亚領域的王朝,也是第一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帝國。极盛时期的領土疆域東起印度河平原,西至小亚细亚、欧洲的巴尔干半岛的色雷斯,西南至埃及、利比亚、努比亚和阿比西尼亚。公元前480年的波斯帝国,领土面积约为600万平方公里,人口峰值约为1800万。.

喀羅尼亞戰役和阿契美尼德王朝 · 希臘化時代和阿契美尼德王朝 · 查看更多 »

腓力二世 (马其顿)

腓力二世(Φίλιππος Β' ο Μακεδών,),为馬其頓國王 (前359年-前336年),是阿敏塔斯三世和歐律狄刻最小的兒子,出生於佩拉。他是亞歷山大大帝和腓力三世的父親。.

喀羅尼亞戰役和腓力二世 (马其顿) · 希臘化時代和腓力二世 (马其顿) · 查看更多 »

色萨利

色萨利大区(Thessalia)位于希腊中部偏北,大区总面积14037平方公里,下轄四個州:卡尔季察州、拉里萨州、马格尼西亚州、特里卡拉州,大区首府设在拉里萨。 色薩利在鄂圖曼帝國統治達四個半世紀後,於1881年成為現代希臘的一部分。 *.

喀羅尼亞戰役和色萨利 · 希臘化時代和色萨利 · 查看更多 »

色雷斯

色雷斯(希腊语:Θρκη,保加利亚语:Тракия,土耳其語:Trakya)是东欧的历史学和地理学上的概念。今天的色雷斯包括了保加利亚南部(北色雷斯)、希腊北部(西色雷斯)和土耳其的欧洲部分(东色雷斯)。色雷斯濒临三个海,分别是黑海、爱琴海和马尔马拉海。在土耳其,它也被称为鲁米利亞(Rumeli)。 希腊北部西色雷斯为希腊东马其顿和色雷斯大区的一部分,称色雷斯地区,辖埃夫罗斯州、克桑西州、罗多彼州。 东色雷斯面积24,476km²,西色雷斯面积8,578km²,北色雷斯面积42,155km²。 历史上色雷斯的边界经常发生变化。古色雷斯(即古色雷斯人居住的地域)包括了现在的保加利亚、土耳其的欧洲部分、希腊东北部、塞尔维亚东北部的一部分以及马其顿共和国的东部,北至多瑙河,南濒爱琴海,东至黑海与马尔马拉海,西达瓦达河和大摩拉瓦河。而作为罗马行省的色雷斯面积则相对较小,北部边界退至了巴尔干山脉,西部边界则位于美斯塔河。.

喀羅尼亞戰役和色雷斯 · 希臘化時代和色雷斯 · 查看更多 »

雅典

雅典(Αθήνα,,;Άθῆναι|Athēnai)是希腊首都,也是希腊最大的城市。雅典位于巴尔干半岛南端,三面环山,一面傍海,西南距爱琴海法利龙湾8公里,属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基菲索斯河和伊利索斯河穿城而过。市内多小山。 雅典是世界上最老的城市之一,有记载的历史就长达3000多年。现在雅典是欧洲第八大城市。雅典是希腊经济、财政、工业、政治和文化中心。雅典也是欧盟商业中心之一。市区人口330万,加上郊区人口共有380万人口。城市的面积为39平方公里,加上郊区为412平方公里。 古雅典是一个强大的城邦,是驰名世界的文化古城。希腊是西方哲学的搖籃,是柏拉图学院和亚里士多德的讲学场所的所在地。苏格拉底、希罗多德、伯里克利、索福克勒斯、阿里斯托芬、欧里庇得斯、埃斯库罗斯和其他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文学家都在雅典诞生或居住过南方网, - 于2007年7月2日查阅,雅典也因此被称作“西方文明的摇篮”和民主的起源地。公元前5世纪和4世纪在文化和政治上的成就对欧洲及世界文化产生重大影响。 雅典至今仍保留了很多历史遗迹和大量的艺术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雅典卫城的帕提农神庙,是西方文化的象征。 雅典是現代奥运会起源的地方。1896年曾举办过第一届夏季奥运会。2004年,第二十八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雅典举行。CNN,,发表日期1997年9月5日,于2007年7月3日查阅.

喀羅尼亞戰役和雅典 · 希臘化時代和雅典 · 查看更多 »

波斯

在的伊朗在世界上的位置 波斯是伊朗在欧洲的古希腊语和拉丁语的旧称译音,是伊朗歷史的一部份。历史上在这一西南亚地区曾建立过多个的帝国。全盛時期領土東至印度河平原,西北至小亚细亚、欧洲的马其顿、希腊半岛、色雷斯,西南至埃及或也门。波斯兴起于伊朗高原的西南部。.

喀羅尼亞戰役和波斯 · 希臘化時代和波斯 · 查看更多 »

斯巴达

斯巴达(希腊语:Σπάρτη),又称拉刻代蒙,拉栖代梦(Λακεδαίμων, Lakedaímōn)是古代希腊城邦之一,斯巴达城位于中拉哥尼亚平原的南部,埃夫罗塔斯河的西岸。斯巴达城是个战略要冲,三面环山,扼守着塔伊耶托斯山脉,塔伊耶托斯山脉上的隘口是进入拉科尼亚和南部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必经之路,斯巴达城并不靠海,离她的海港吉雄有27英里的距离。 斯巴达以其名。斯巴达是寡头政治,和当时雅典的民主制度形成鲜明对比。斯巴达规定所有男人必须从军。斯巴达拥有众多国有奴隶,称为黑劳士,因此「斯巴達式」也成為艱苦地進行的代名詞。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斯巴达及其同盟者战胜雅典军队并霸权整个希腊。但斯巴達在稱霸希臘不久後便被新興的底比斯打败,在北方的馬其頓崛起後,斯巴達失去了在希臘的影響力。.

喀羅尼亞戰役和斯巴达 · 希臘化時代和斯巴达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喀羅尼亞戰役和希臘化時代之间的比较

喀羅尼亞戰役有46个关系,而希臘化時代有112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4,杰卡德指数为8.86% = 14 / (46 + 112)。

参考

本文介绍喀羅尼亞戰役和希臘化時代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