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46 关系: 埃皮達魯斯,埃斯基涅斯,史料,墨伽拉,希臘城邦,希腊,希腊罗马名人传,希腊语,亚历山大大帝,底比斯 (希臘),伯罗奔尼撒,呂西克列斯 (前四世紀),哈爾基季基州,克羅庫斯平原戰役,王,福基斯州,科林斯,科林斯同盟,維奧蒂亞州,爱琴海,留克特拉戰役,狄摩西尼,De facto,西西里的狄奧多羅斯,馬其頓,馬其頓王國,馬其頓阿吉德王朝陸軍,骑兵,阿契美尼德王朝,阿提卡,阿波罗,赫利孔山,腓力二世,腓力二世 (马其顿),色萨利,色雷斯,雅典,查士丁,步兵,波奧蒂亞,波利艾努斯,波斯,溫泉關,斯巴达,拜占庭,普魯塔克。
- 亞歷山大大帝戰爭
- 前338年
- 马其顿王国战役
埃皮達魯斯
埃皮達魯斯(Επίδαυρος;拉丁化:Epidauros)位於希臘半島東南端,鄰近薩羅尼克灣,原是古希臘的一個城邦。相傳是阿波羅之子醫神阿斯克勒庇俄斯的出生地,祀奉他的阿斯克勒庇俄斯聖殿遺跡,在城外8公里處仍保存著,於1988年以「埃皮達魯斯的阿斯克勒庇俄斯聖殿(Sanctuary of Asklepios at Epidaurus)」之名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 Category:希臘世界遺產.
查看 喀羅尼亞戰役和埃皮達魯斯
埃斯基涅斯
埃斯基涅斯(Aeschines),()。古希腊演说家之一,曾主张与马其顿腓力二世和解。政治家狄摩西尼的政敌。早年出身贫寒,辗转各职。后与狄摩西尼一起参加政治活动并因为坚持与马其顿和解而被审判,后取得胜利。不久又与狄摩西尼交恶而被其击败,离开雅典。.
查看 喀羅尼亞戰役和埃斯基涅斯
史料
史料即可據以研究或討論歷史的東西。史料的形式和分類非常廣泛,也沒有一定的形式,某事物是否為史料、或其史料價值高低,通常必須由歷史學家依其專業知識自行判斷。.
查看 喀羅尼亞戰役和史料
墨伽拉
墨伽拉(Μέγαρα)是位於希臘阿提卡的一座古老城市,2001年時的人口為28,195人。墨伽拉位處科林斯地峽北部,薩拉米斯島的對岸。在薩拉米斯島仍未被雅典佔據的古時,薩拉米斯島屬於墨伽拉的一部分。墨伽拉曾是阿提卡四個地區之一,那四個地區分別由神話裡的國王潘狄翁二世(Pandion II)的四個兒子管治,尼索斯(Nisos)就是墨伽拉的統治者。墨伽拉以往是貿易港口,當地人以船隻及財富換取鄰近城邦軍隊的保護。墨伽拉共有兩個港口:西部柯林斯峽灣上的佩加,及東部愛琴海塞隆尼海灣的尼薩亞。.
查看 喀羅尼亞戰役和墨伽拉
希臘城邦
城邦(πολις,,Polis,複數形為πόλεις,,poleis),希臘文的字面意思是城市。它也代表了公民以及公民組成的群體。是古希臘一種政治共同體,以城市為單位形成自治國家。古希臘的眾多城邦中,雅典和斯巴達分別代表著兩種不同形式的城邦。.
查看 喀羅尼亞戰役和希臘城邦
希腊
希腊(Ελλάδα,),官方名称为希腊共和国(希腊语:Ελληνική Δημοκρατία,),位于欧洲东南部的跨大洲国家。2015年其人口约为1,090万。雅典为希腊首都及最大城市,塞萨洛尼基为第二大城市。 希腊位于欧洲、亚洲和非洲的十字路口,战略地位重要。其位于巴尔干半岛南端,西北邻阿尔巴尼亚,北部邻马其顿共和国和保加利亚,东北邻土耳其。希腊分为九个地区:马其顿、中希腊、伯罗奔尼撒、色萨利、伊庇鲁斯、爱琴海诸岛(包括十二群岛及基克拉泽斯)、色雷斯、克里特和伊奥尼亚群岛。爱琴海位于希腊本土东侧,爱奥尼亚海位于西侧,克里特海和地中海位于南侧。希腊海岸线长达,为地中海盆地国家中最长,世界第11长。希腊拥有大量岛屿,其中227个岛屿有人居住。其百分之八十区域为山地,奥林波斯山为全境最高峰,海拔。 希腊为世界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自公元前270,000年起即有人居住。其被称作西方文明的摇篮,为民主制度、西方哲学、奥林匹克运动会、西方文学、史学、政治学、重要科学及数学原理、西方戏剧(悲剧及喜剧)的发源地。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腓力二世首先统一了希腊。其子亚历山大大帝迅速征服了古代世界的大片地区,将希腊文化和科学自东地中海地区传播至印度河流域。公元前2世纪希腊为罗马所吞并,成为罗马帝国及其继承国拜占庭帝国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中后者为希腊语言及文化所主导。公元1世纪希腊正教会建立起来,塑造了现代希腊的文化认同,并将希腊传统传播至正教世界。15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夺取了希腊地区。1830年,在经历独立战争后,希腊作为现代民族国家建立起来。希腊的文化遗产由其18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数可见一斑,这一数目在欧洲及世界均居前列。 希腊为民主制国家,发达国家及高收入经济体,其生活质量较高,及人类发展指数为极高。希腊为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为欧洲共同体(欧洲联盟前身)第十个成员国,并自2001年以来为欧元区成员国。其亦为诸多国际组织的成员国,包括欧洲委员会、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界贸易组织、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及法语圈国际组织。希腊的独特文化地位、旅游业、船运业及战略地位使其被归为一中等强国。其为巴尔干地区最大规模经济体,并为这一区域重要的投资者之一。.
查看 喀羅尼亞戰役和希腊
希腊罗马名人传
《希腊罗马名人传》(Βίοι παράλληλοι,拉丁语:Vitae parallelae)又稱《希臘羅馬英豪列傳》《對傳》《對照記》(Parallel lives)。是一本由罗马历史学家普鲁塔克所撰写的纪传体史书。书中记载了包括恺撒、安东尼、梭伦等约50位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著名军事、政治人物。此书既是架构松散的古代史又是人物传记,对后世的历史学研究及文学创作产生一定影响。.
希腊语
希臘語(Ελληνικά)是一种印歐語系的语言,广泛用于希臘、阿尔巴尼亚、塞浦路斯等国,与土耳其包括小亚细亚一帶的某些地区。 希臘语言元音发达,希臘人增添了元音字母。古希臘語原有26个字母,荷马时期后逐渐演变并确定为24个,一直沿用到現代希臘語中。后世希腊语使用的字母最早发源于爱奥尼亚地区(今土耳其西部沿海及希腊东部岛屿)。雅典于前405年正式采用之。.
查看 喀羅尼亞戰役和希腊语
亚历山大大帝
其顿的亚历山大三世(Ἀλέξανδρος Γ' ὁ Μακεδών,其名字亚历山大意为“人类的()守护者()”;),世称亚历山大大帝( 或 ),古希臘北部馬其頓國王。生於佩拉,到16歲為止一直由亞里士多德任其導師。30歲時,已經創立歷史上最大的帝國之一,其疆域從愛奧尼亞海一直延伸到印度河流域。他一生未嘗敗績,被認為是歷史上最成功的军事統帥之一。 亞歷山大在公元前336年繼其父腓力二世王位成為馬其頓國王,并掌握王國的實際權力,因此有能力實現其父的擴土計劃。公元前334年,他向波斯帝國統治的小亞細亞地區發起進攻,開始長達十年的東征。他擊破波斯,并推翻大流士三世,征服整個波斯帝國。 為了尋找并抵達“世界的盡頭和大外海”,亞歷山大大帝在西元前326年侵略印度,但最終應軍隊要求不得不撤軍。前323年,亞歷山大大帝死於巴比倫,沒能來得及實現他入侵阿拉伯的計劃。在他死後,由於無繼承人,他的將領們互相不服,最終引發內戰,亞歷山大帝國也就迅速瓦解,分裂成四個國家。亞歷山大死後,部將卡山德為了稱王,謀殺了亞歷山大的兒子亞歷山大四世,與亞歷山大的私生子海克力斯,澈底斷絕了亞歷山大的血脈 亞歷山大的遺產包括他擴張領土導致的文化融合。他建起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城市,最著名的就是埃及的亞歷山大港。他將希臘文化一直向東傳播,導致希臘化時代的到來,直到15世紀仍然能在拜占庭帝國中發現這些痕跡。他以古希臘神話中的英雄阿喀琉斯為偶像,最終自己也成為一個近乎神話的人物。後世有許多軍事領導人和軍校都參照過他的戰術。.
底比斯 (希臘)
底比斯 (Thebes,; Θῆβαι, Thēbai,;. Θήβα, Thíva)又译作忒拜,是一座位于中希腊维奥蒂亚州的城市。因为这座城市是关于卡德摩斯、俄狄浦斯、狄奥尼索斯、七将攻忒拜、特伊西亚斯等故事的发生地,所以它在希腊神话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底比斯境内以及周边的考古发掘发现了一处迈锡尼定居点与写有“线性文字B”字符的泥板,显示了该城在青铜时期具有的重要地位。 在古代,底比斯曾经是维奥蒂亚地区的最大城市,也是维奥蒂亚邦联的领导城市。她也曾是古雅典城的主要对手之一,并且于前480年薛西斯一世入侵希腊的行动中支持波斯的作战。在伊巴密浓达的领导下,底比斯军队于前371年在留克特拉战役中击败了斯巴达军队。而底比斯圣队(一支精锐部队)在对抗亚历山大大帝与腓力二世的喀罗尼亚战役中大敗的事蹟亦廣為人知。在前335年,亚历山大大帝摧毁该城之前,底比斯是希腊历史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并且是在马其顿征服希腊时勢力最大的城邦。在拜占庭时期,该城也因丝绸而著称。 现代的底比斯城設有考古博物馆,亦保留了遗址(青铜时代遗址与前线堡垒)与其他細碎的古代遗迹。同時,它也是希腊行政区划中维奥蒂亚州的最大城镇。.
伯罗奔尼撒
伯罗奔尼撒(Peloponnisos)是希腊南部的一个半岛。行政區劃而言,半島東南部是伯羅奔尼撒大區,西北部是西希腊大区。面积15491平方公里,人口632,955.
查看 喀羅尼亞戰役和伯罗奔尼撒
呂西克列斯 (前四世紀)
呂西克列斯 (Λυσικλης,),為古希臘雅典的將軍。 呂西克列斯是前338年喀羅尼亞戰役希臘聯軍中其中一名雅典軍指揮官,但這場戰役遭到毀滅性大敗,呂西克列斯雖然生還,但被雅典公民判決死刑。雅典的呂庫古(Lycurgus of Athens)曾發表一場演說控訴呂西克列斯,這件事被哈玻克拉奇翁(Harpocration)所提起。.
哈爾基季基州
哈爾基季基州(Χαλκιδική, )是希臘的一個州。哈爾基季基州屬中馬其頓大區管轄。面積2917.877平方公里,在希臘的省份中排名第17位。人口109,587人,位列希臘各州中第33位。該州的首府所在地是波利伊羅斯。該州唯一在陸上接壤的州份是塞薩洛尼基州。 Χ.
克羅庫斯平原戰役
克羅庫斯平原戰役(Battle of Crocus Field),又可被稱為沃洛戰役(Battle of Volo)。發生在古希臘第三次神聖戰爭期間的一場重要戰役,一方是奧諾馬爾庫斯(Onomarchus)所率領的福基斯軍隊,另一方是馬其頓王國和色薩利同盟聯軍,聯軍指揮官是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這場決定性戰役由腓力二世獲勝作收,藉由這次勝利腓力確定他在色薩利的統治地位,這場戰役也是古希臘歷史中馬其頓崛起的關鍵一環。對於這場戰役的發生年份,現代歷史學家分成兩派,分別認為戰役發生在前353年,或是前352年。.
王
王是一個領袖的頭銜,一般是君主的稱號,即「國王」。皇是一朝的主庭、王上之王。在中國歷史中,皇帝稱號是由秦始皇創製使用的,後來一些藩屬國,例如李氏朝鮮、安南、琉球等國的君主也被中國皇帝封為國王。亦可以是不同部落的首領。 除了指君主之外,亦可是一些地方的首領,例如諸侯王、藩王。亦可以是沒有統治實權的爵位,即王爵,如親王、郡王等等。.
查看 喀羅尼亞戰役和王
福基斯州
|1.
查看 喀羅尼亞戰役和福基斯州
科林斯
科林斯(Κόρινθος,),在新約聖經中又譯哥林多或格林多,是希腊的歷史名城之一,位于连接歐洲大陸及伯罗奔尼撒半岛的科林斯地峡上,西面是、东面是萨罗尼科斯湾,距離首都雅典約78公里。現今為科林西亞州的首府,人口约2.4萬人。 環繞該城的其他小鎮,依順時針方向次序,是位於海岸的Lechaio、Isthmia、Kechries及位於内陆的Examilia及科林斯古城。地理上环绕该城的是沿海狭窄的沃恰(Vocha)平原、科林斯湾、科林斯运河、萨罗尼科斯湾、奥涅亚山(Oneia),和建有中世纪卫城的独石“科林斯卫城”(Acrocorinth)。.
查看 喀羅尼亞戰役和科林斯
科林斯同盟
科林斯同盟,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于公元前338/337年冬季创建的希腊城邦同盟。旨在联合整个希腊世界的军事力量与波斯较量。.
查看 喀羅尼亞戰役和科林斯同盟
維奧蒂亞州
維奧蒂亞州(Βοιωτίας)是希臘中希臘大區的一個州,東南與阿提卡半島相連,東部大部份與埃維亞州接壤,小部分隔北埃維亞灣與優卑亞島相望,西南為科林西亞灣。面積2,952平方公里,2005年人口130,768人。首府利瓦迪亞。 下分18市、2鎮。 Β.
查看 喀羅尼亞戰役和維奧蒂亞州
爱琴海
爱琴海(Αιγαίο Πέλαγος,Ege Denizi)是地中海的一部分,位于巴爾幹半岛南部和小亚细亚半岛之间,南北长610公里,东西宽300公里。爱琴海的东北部经达达尼尔海峡与马尔马拉海相连,並且是連接黑海以及地中海的唯一航道。除了土耳其沿岸海域,整个爱琴海都是希腊的领海。.
查看 喀羅尼亞戰役和爱琴海
留克特拉戰役
留克特拉战役,是一场前371年爆发于底比斯和斯巴达之间的一场战争。在这场战斗在伊巴密浓达首创斜线式战术。 當時針對希臘重步兵方陣一線平推平均分佈兵力的特點,其無法在不將列數減少的情況下排出與斯巴達軍相同長度的陣形,伊巴密濃達放棄嘗試排出與斯巴達相同長度陣形,集中兵力於一翼,改為將左翼的列數增多,由傳統的八至十二列改為五十列,力求獲得突破。但是有強就有弱,如果自己加強的一側獲得勝利,而削弱的一側被對方突破,仍然是沒有意義的。所以為了保護自己受到削弱的一翼,就把它向後回縮並延遲戰鬥,儘量拖延它與敵人接觸的時間,其加強了的左翼則以雙倍速度衝向斯巴達軍,希望加強的一翼能夠求得決定性的突破。就在這一戰,他用這戰陣擊敗了斯巴達精銳部隊。 最终底比斯胜利。.
狄摩西尼
德摩斯梯尼(Δημοσθένης,),也译作--或德摩斯提尼,古希腊著名的演說家,民主派政治家。.
查看 喀羅尼亞戰役和狄摩西尼
De facto
de facto(,),為拉丁語法學詞彙,意思指「事實上」或者「執行上」,而法律上並未宣告。 De facto與拉丁語的de jure相對。De jure意指「法律上」,即由法律、政府干預、技術性的手段(例如規格、標準、協議等)等明文規定的方法;而de facto的意義則著重於該方法是由通俗的經驗所構成,不由規範所構成,甚至方法本身亦與規範互相違反。 當發生於法律上的情況時,de jure表明法律上的明文規定,而de facto則表明實際運作上的方法和行為。 De facto一詞亦可用於無法律或標準可跟從、有一套習以為常、但又非萬能或廣為人知的實作情況或共識。.
西西里的狄奧多羅斯
西西里的狄奧多羅斯()前1世纪古希腊历史学家。 据狄奧多羅斯自述,他生于西西里阿吉拉。除了他自己的著作 Bibliotheca historica,古文献中有关于其生平活动鲜有记载。只有耶柔米在 Chronicon(《纪年史》)中亚伯拉罕1968年(前49年)下记有:“西西里的狄奧多羅斯,希腊历史作家,享盛名”。其作品的英译者 Charles Henry Oldfather 则提到古阿吉拉留下的仅有的两块碑铭中的有一块(I.G.
馬其頓
其顿(Macedonia )是位于东南欧巴尔干半岛上的地理和历史地区。长期以来,它的界线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现在认为该地区涉及六个巴尔干半岛国家:希腊(北部的馬其頓地區)、北马其顿共和国、保加利亚(布拉格耶夫格勒州)、阿尔巴尼亚、塞尔维亚和科索沃。它占地约,人口约476万。 馬其頓共和國自立國以來,一般簡稱為“馬其頓”;但馬其頓共和國和馬其頓地區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因此存在名称争议。希臘方面認為“馬其頓”是希臘歷史的一個概念,反對馬其頓共和國使用“馬其頓”名稱,所以暫名為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现在普遍认为马其顿共和国的首都为史高比耶。 马其顿地区其已知的最古老定居点可追溯到约9000年前。公元前4世纪中叶,马其顿王国统治了巴尔干半岛;从那之后,马其顿的历史便开始多元化。.
查看 喀羅尼亞戰役和馬其頓
馬其頓王國
其頓王國(古希臘語:Μακεδονία)是古希臘西北部的王國。其史上最輝煌的時刻,也就是亞歷山大帝國(馬其頓帝國),是由亞歷山大大帝開創。 亞歷山大帝國是历史上继波斯帝国之后第二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其疆域东自费尔干纳盆地及印度河平原,西抵巴尔干半岛,北从中亚细亚、裏海和黑海起,南达印度洋和非洲北部。.
查看 喀羅尼亞戰役和馬其頓王國
馬其頓阿吉德王朝陸軍
其頓阿吉德王朝陸軍,是古代馬其頓王國阿吉德王朝的陸上武裝力量,在馬其頓腓力二世軍事改革後首次在歷史中展現出這股顯赫的軍事實力,並由他的兒子亞歷山大大帝發揚光大,它被認為是古代世界中最強大的軍事武力之一。 原先,早期阿吉德王朝的馬其頓軍隊只是由部落民兵組成,後學習南部希臘城邦的希臘重裝步兵作戰方式,最後經由腓力二世的軍事改革,採用最新的戰術和武器,並透過獨特的多兵種協同作戰。加上腓力二世連年作戰,征召的士兵幾乎成為常備的職業軍人,使腓力二世無時無刻可以驅使這支堅強、專精的軍隊,也保障兵源。在短短的時間內,馬其頓勇猛的軍事機器成為希臘或亞洲前所未聞的顯赫力量,軍隊的勝利更讓國家成為一個橫跨洲際的大帝國。 在戰術的改良上,腓力採用底比斯伊巴密濃達(他兩次擊敗斯巴達軍隊)的斜形陣列戰術,發展成早期的聯合兵種軍隊,包括有步兵方陣、騎兵、投射部隊,至亞歷山大大帝時就連攻城武器也投入野戰作戰使用。在武器的改良上,腓力二世引入薩里沙長矛,這種長矛(Pike)引入讓步兵在攻擊和防禦時都有良好的優勢。腓力的改革也使騎兵成為決戰戰役勝負的致勝兵種。 新式的馬其頓軍隊還與其他非馬其頓兵種並肩作戰,尤其是希臘的色薩利騎兵,其他還包含腓力二世雇傭愛琴海周圍和巴爾幹半島的各式傭兵部隊。當前338年腓力二世準備入侵波斯時,馬其頓軍隊中有半數以上來源都是非馬其頓裔的希臘人和周圍的蠻族部落組成。.
骑兵
騎兵是陸軍當中,騎乘動物作為移動手段的兵種。并不是只有使用马匹的军种称为骑兵,也有騎乘其他動物,例如戰象或駱駝;有些步兵如龙骑兵使用马匹移动,但下马作战。在冷兵器时代,骑兵是野戰最重要的主力兵种,殺傷力極大,中外戰史皆常見以少量騎兵牽制大量步兵。 在現代陸軍中雖然已經甚少使用動物,但使用機械化交通工具移動的部隊仍可稱作騎兵。.
查看 喀羅尼亞戰役和骑兵
阿契美尼德王朝
阿契美尼德王朝(古代波斯语: ;现代波斯语:شاهنشاهی هخامنشی ;前550年-前330年),也稱波斯第一帝國,是古波斯地区第一个把領土擴張到大部份中亞和西亚領域的王朝,也是第一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帝國。极盛时期的領土疆域東起印度河平原,西至小亚细亚、欧洲的巴尔干半岛的色雷斯,西南至埃及、利比亚、努比亚和阿比西尼亚。公元前480年的波斯帝国,领土面积约为600万平方公里,人口峰值约为1800万。.
阿提卡
阿提卡(Attiki)是希腊傳統的地理分區之一,自古希腊時期開始就開始使用這一稱號。.
查看 喀羅尼亞戰役和阿提卡
阿波罗
阿波罗(Απόλλων,Apollō)是希腊神话中的光明之神、文艺之神,同时也是罗马神话中的太阳神,其希腊名与罗马名相同。又称福玻斯(Φοίβος,意为「闪耀者」,现代希腊语转读为菲比斯。)他是最高神宙斯和黑暗女神勒托(Leto)的儿子,月亮与狩猎女神阿蒂蜜絲的孪生弟弟,由姊姊接生而出。 阿波罗的典型形象是右手拿七弦的里拉琴或七弦琴,左手拿象征太阳的金球。他是音乐家、诗人和射手的保护神。他是光明之神,从不说谎,光明磊落,在其身上找不到黑暗,也被称作真理之神。他非常聪明,通晓世事,是预言之神。他把医术传给人类,是医药之神。他还精通箭術,百发百中,从不失手。他同时掌管音乐、医药、医术、预言,是希腊神话中最多才多艺、最俊美的神祇,也象征着男性之美。 作为德尔斐的守护神,阿波罗向德尔斐神庙发布神谕。医药与治疗都与阿波罗與他的儿子阿斯克勒庇俄斯有关,同時阿波罗也可以带来病痛和瘟疫。阿波罗是殖民地的守护神,也是牧羊人的守护神。作为缪斯的领导,他在她们合唱时作指挥。荷米斯为他创造了里拉,这种乐器也成为了阿波罗的标志。为阿波罗唱的颂歌称作paeans。 早期希腊时期,尤其是公元前3世纪左右,阿波罗作为太阳神赫利俄斯,以及他与月之女神齐名的孪生姊姊阿耳忒彌斯, 被人们广为知晓。然而,约瑟夫·福特劳斯(美国学者,致力于希腊宗教研究)却声称在公元一世纪的奥古斯通文献中发现:阿波罗和太阳神赫利俄斯没有任何关联。直到公元三世纪,阿波罗和太阳神在希腊文学和神学的文献中一直都是被分开提及的¹。.
查看 喀羅尼亞戰役和阿波罗
赫利孔山
赫利孔山(古希腊语:Ἑλικών、英语:Helicon)是位于希腊中部的一座山脉,在希腊玻俄提亚的忒斯庇埃地区,海拔高1,749米(5,738英尺),位于科帕伊斯湖(Kopais)和科林斯湾之间,一年中大部分时间被积雪覆盖。公元前8世纪的希腊诗人赫西俄德的故居就在这里。.
查看 喀羅尼亞戰役和赫利孔山
腓力二世
腓力二世,可能为以下历史人物:.
查看 喀羅尼亞戰役和腓力二世
腓力二世 (马其顿)
腓力二世(Φίλιππος Β' ο Μακεδών,),为馬其頓國王 (前359年-前336年),是阿敏塔斯三世和歐律狄刻最小的兒子,出生於佩拉。他是亞歷山大大帝和腓力三世的父親。.
色萨利
色萨利大区(Thessalia)位于希腊中部偏北,大区总面积14037平方公里,下轄四個州:卡尔季察州、拉里萨州、马格尼西亚州、特里卡拉州,大区首府设在拉里萨。 色薩利在鄂圖曼帝國統治達四個半世紀後,於1881年成為現代希臘的一部分。 *.
查看 喀羅尼亞戰役和色萨利
色雷斯
色雷斯(希腊语:Θρκη,保加利亚语:Тракия,土耳其語:Trakya)是东欧的历史学和地理学上的概念。今天的色雷斯包括了保加利亚南部(北色雷斯)、希腊北部(西色雷斯)和土耳其的欧洲部分(东色雷斯)。色雷斯濒临三个海,分别是黑海、爱琴海和马尔马拉海。在土耳其,它也被称为鲁米利亞(Rumeli)。 希腊北部西色雷斯为希腊东马其顿和色雷斯大区的一部分,称色雷斯地区,辖埃夫罗斯州、克桑西州、罗多彼州。 东色雷斯面积24,476km²,西色雷斯面积8,578km²,北色雷斯面积42,155km²。 历史上色雷斯的边界经常发生变化。古色雷斯(即古色雷斯人居住的地域)包括了现在的保加利亚、土耳其的欧洲部分、希腊东北部、塞尔维亚东北部的一部分以及马其顿共和国的东部,北至多瑙河,南濒爱琴海,东至黑海与马尔马拉海,西达瓦达河和大摩拉瓦河。而作为罗马行省的色雷斯面积则相对较小,北部边界退至了巴尔干山脉,西部边界则位于美斯塔河。.
查看 喀羅尼亞戰役和色雷斯
雅典
雅典(Αθήνα,,;Άθῆναι|Athēnai)是希腊首都,也是希腊最大的城市。雅典位于巴尔干半岛南端,三面环山,一面傍海,西南距爱琴海法利龙湾8公里,属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基菲索斯河和伊利索斯河穿城而过。市内多小山。 雅典是世界上最老的城市之一,有记载的历史就长达3000多年。现在雅典是欧洲第八大城市。雅典是希腊经济、财政、工业、政治和文化中心。雅典也是欧盟商业中心之一。市区人口330万,加上郊区人口共有380万人口。城市的面积为39平方公里,加上郊区为412平方公里。 古雅典是一个强大的城邦,是驰名世界的文化古城。希腊是西方哲学的搖籃,是柏拉图学院和亚里士多德的讲学场所的所在地。苏格拉底、希罗多德、伯里克利、索福克勒斯、阿里斯托芬、欧里庇得斯、埃斯库罗斯和其他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文学家都在雅典诞生或居住过南方网, - 于2007年7月2日查阅,雅典也因此被称作“西方文明的摇篮”和民主的起源地。公元前5世纪和4世纪在文化和政治上的成就对欧洲及世界文化产生重大影响。 雅典至今仍保留了很多历史遗迹和大量的艺术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雅典卫城的帕提农神庙,是西方文化的象征。 雅典是現代奥运会起源的地方。1896年曾举办过第一届夏季奥运会。2004年,第二十八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雅典举行。CNN,,发表日期1997年9月5日,于2007年7月3日查阅.
查看 喀羅尼亞戰役和雅典
查士丁
查士丁、積斯汀、賈斯汀或側田(Justin / Justine)可以指:.
查看 喀羅尼亞戰役和查士丁
步兵
步兵,文意上指徒步行軍作戰的士兵。在冷兵器時代區別於車兵、騎兵等。但隨著科技的發展,近現代的普通步兵也需要依靠馬匹、自行車、卡車、火車、裝甲運兵車、直升機、橡皮艇等手段機動至戰場,除了落後與偏遠的地區,很少見到單純的徒步作戰了。 廣義來講,以單個士兵身體作為武器平臺進行作戰的部隊,統稱為步兵。狹義來講步兵是進行正規攻防的兵種,而特種作戰的部隊如:海軍陸戰隊、陸軍航空特戰(傘兵)等都不應屬於狹義的步兵部隊。.
查看 喀羅尼亞戰役和步兵
波奧蒂亞
#重定向 維奧蒂亞州.
查看 喀羅尼亞戰役和波奧蒂亞
波利艾努斯
波利艾努斯(希臘語:Πoλύαινoςs),约活动于公元2世纪前后。来自马其顿,他用希腊语撰写八卷本《战略》,是一部“作战方略”集成,该书题献给马尔库斯·奥里乌斯·维鲁斯,以帮助他们进行帕提亚战争。.
查看 喀羅尼亞戰役和波利艾努斯
波斯
在的伊朗在世界上的位置 波斯是伊朗在欧洲的古希腊语和拉丁语的旧称译音,是伊朗歷史的一部份。历史上在这一西南亚地区曾建立过多个的帝国。全盛時期領土東至印度河平原,西北至小亚细亚、欧洲的马其顿、希腊半岛、色雷斯,西南至埃及或也门。波斯兴起于伊朗高原的西南部。.
查看 喀羅尼亞戰役和波斯
溫泉關
溫泉關(古希臘語:Θερμοπύλαι,拉丁化:Thermopylae;現代希臘語:Θερμοπύλες,拉丁化:Thermopyles),或音譯德摩比利,意為「熱的入口」、「熾熱的門」,希臘的一個狹窄的沿海通道中存在渡河關口。它的名字源自於幾個天然溫泉。.
查看 喀羅尼亞戰役和溫泉關
斯巴达
斯巴达(希腊语:Σπάρτη),又称拉刻代蒙,拉栖代梦(Λακεδαίμων, Lakedaímōn)是古代希腊城邦之一,斯巴达城位于中拉哥尼亚平原的南部,埃夫罗塔斯河的西岸。斯巴达城是个战略要冲,三面环山,扼守着塔伊耶托斯山脉,塔伊耶托斯山脉上的隘口是进入拉科尼亚和南部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必经之路,斯巴达城并不靠海,离她的海港吉雄有27英里的距离。 斯巴达以其名。斯巴达是寡头政治,和当时雅典的民主制度形成鲜明对比。斯巴达规定所有男人必须从军。斯巴达拥有众多国有奴隶,称为黑劳士,因此「斯巴達式」也成為艱苦地進行的代名詞。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斯巴达及其同盟者战胜雅典军队并霸权整个希腊。但斯巴達在稱霸希臘不久後便被新興的底比斯打败,在北方的馬其頓崛起後,斯巴達失去了在希臘的影響力。.
查看 喀羅尼亞戰役和斯巴达
拜占庭
拜占庭(Βυζάντιον,Byzantium)是一個古希臘城市,也為現今土耳其伊斯坦堡(君士坦丁堡)的舊名,相傳是從墨伽拉來的殖民於公元前667年建立的。拜占庭的名字據說出自他們的王「拜占斯(Βύζας或Βύζαντας)」,直至4世纪中期,該城發展成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庭帝國)的中心,更名為君士坦丁堡,直至1453年又更名為伊斯坦堡。.
查看 喀羅尼亞戰役和拜占庭
普魯塔克
普魯塔克(希臘文:Πλούταρχος;拉丁文:Plutarchus)(約46年─125年),生活於羅馬時代的希臘作家,以《比較列傳》(οἱ βίοι παράλληλοι;常稱為《希臘羅馬名人傳》或《希臘羅馬英豪列傳》)一書留名後世。他的作品在文藝復興時期大受歡迎,蒙田對他推崇備至,莎士比亞不少劇作都取材於他的記載。.
查看 喀羅尼亞戰役和普魯塔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