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商鞅和景監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商鞅和景監之间的区别

商鞅 vs. 景監

商鞅(),中國戰國時代政治家、统帅,法家法派代表人物。衞國國君的後裔,姬姓,故稱為衛鞅,又稱公孫鞅。後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于商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 商鞅早年学习法家、兵家、杂家思想,后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任中庶子,秦孝公在秦国国内颁布求贤令后由魏入秦,通过变法改革将秦国改造成富裕强大之国,史稱商鞅變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的户籍、法律、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军收复了河西地区(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部分失地。但商鞅在变法改革过程中制定了严酷的刑法打击旧贵族,招致極大的怨恨,商鞅本人也遭到旧贵族势力的报复,最终身亡。 商鞅及其变法对法家学派有着深远的影响,法家学派后人將商鞅的言行與思想及其后学著作汇编成《商君書》。司馬遷著《史記》時,为商鞅單獨立《商君列傳》。此外,现代学者马非百著《秦集史》、王蘧常著《秦史》時,都將商鞅和其門客尸佼合立於《公孙鞅传》。. 景監,生卒年不详,景氏,战国时期秦国宦官,多次向秦孝公举荐商鞅,使其得到重用。.

之间商鞅和景監相似

商鞅和景監有(在联盟百科)13共同点: 大秦帝国孙膑东周列国志商鞅变法公叔痤王道 (儒家思想)秦孝公秦国鬼谷子魏国 (战国)霸道楚国戰國

大秦帝国

大秦帝国可以指:.

商鞅和大秦帝国 · 大秦帝国和景監 · 查看更多 »

孙膑

孙膑,生卒年不详,活躍於战国中期(前4世紀)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孙膑原名不详,因受过膑刑故稱孙膑。 孙膑出生于阿、鄄之间(今山东省阳谷县阿城镇、菏泽市鄄城县北一带),是孙武的后代。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因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身体残疾,后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齐国的霸业。明末清初有以孙膑、庞涓生平为原型的历史小说《孙庞斗志演义》,使孙庞斗智的故事广为流传。唐德宗时将孙膑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追尊孙膑为武清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商鞅和孙膑 · 孙膑和景監 · 查看更多 »

东周列国志

《東周列國志》是一部長篇歷史章回小说,為明末余邵鱼、馮夢龍所撰,清代的蔡元放编評。是一部在中國除了《三国演义》之外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通俗历史演义。內容涵蓋春秋、戰國時代約500餘年的東周時期歷史,精彩豐富,包含春秋五霸、吳越之爭以及戰國七雄許多著名的歷史故事。.

东周列国志和商鞅 · 东周列国志和景監 · 查看更多 »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是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於公元前356年在秦国实施的政治改革。该制度分两次進行,首次始於公元前356年;第二次開始於公元前350年。经过商鞅变法,奠定秦国在战国七雄的雄厚实力,对秦国的崛起发挥重要的作用。.

商鞅和商鞅变法 · 商鞅变法和景監 · 查看更多 »

公叔痤

公叔痤(),中国战国时期魏国的相国。又作公孙痤或公叔座,历仕魏武侯、魏惠王。 公叔痤在前任国相田文(并非孟尝君)死后,担任魏国相,并娶魏国公主为妻。当时吴起在魏国担任西河郡守,威望很高,曾率军伐秦,攻取五座城池,固守西河,屏障魏国,使秦军不敢东向。公叔痤对吴起非常畏忌,便想設計吴起,他的仆人向他建议说:“吴起为人有骨气又重视名誉声望。您可以对魏武侯说您的国土太小,容纳不了吴起这样的人才。当魏武侯问您怎么办时,您就建议魏武侯用下嫁公主的办法试探吴起,如果吴起有长期留在魏国的打算,就一定会迎娶公主,如果没有长期留下来的打算,就一定会推辞。然后您找个机会请吴起到家里来做客,在宴会中故意惹公主发怒,让她当面羞辱您,吴起看到公主这样羞辱您,就肯定不会娶公主了。”公叔采纳了他的建议,吴起见到公主如此羞辱国相,婉言谢绝了魏武侯联姻的邀请。魏武侯从此不再信任吴起。吴起害怕魏武侯降罪,于是离开魏国而到楚国。 前362年,公叔痤在浍水北岸大胜韩赵联军,生擒赵国大将乐祚。魏惠王赏他百万亩田,他推辞,说过去是吴起的教导,现在是巴宁、爨襄之功。于是巴宁、爨襄获赏十万亩,吴起的后代获赏二十万亩,公叔痤获赏四十万亩。前362年,少梁之战,魏败,秦国俘虏公叔痤,后来放回。 公叔痤病重时向魏惠王推荐卫鞅(商鞅),如果不能用,就杀死卫鞅,魏惠王不以为然。公叔痤知道卫鞅不会被重用,让卫鞅逃走,卫鞅说:「魏王既不以为然,不会用我,也不会杀我。」公叔痤去世后,卫鞅到秦国辅佐秦孝公变法成功。.

公叔痤和商鞅 · 公叔痤和景監 · 查看更多 »

王道 (儒家思想)

王道,儒家認為作為君主應該推行的統治方法。其核心是以道德與仁義為基礎,實現國家的治理。 所謂王道,要而言之,就是依正義與仁愛行政;與之相反是覇道,以武力與權力壓制民眾、統治人民。王道代表者孟子尤為重視《春秋》,特別強調「王道」與「霸道」之別。孟子認為,君主實行王道稱為王者,與霸主相對。與同時期法家韓非主張「霸道」形成對比。 《春秋》等儒家經典思想,君主應以王道統治人民,須由民意,即下方人民支持;與也許更重要之天意,即能反映民意之形而上之天之意志,來保證其正當。亦即君主代表上天,依天命君臨萬民,因此才稱天子,即天之子。 治世的帝王表面都崇尚王道,然而他們實行的其實是切合現實的王霸之道,即高壓與懷柔並重,王道與霸道的混合,也就是所谓的「外儒内法」,而非如傳統文人以為的獨尊儒術。 王其實是取其字的樣子,上一橫代表天,中一橫代表人,下一橫代表地,一豎代表天地人合一的概念。儒學追求自我修身成己,進而齊家治國平天下成物,要達到最高效果必須天時地利人和,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王道。與大部份人對王道的誤解以為王指得是帝王霸王完全無關。.

商鞅和王道 (儒家思想) · 景監和王道 (儒家思想) · 查看更多 »

秦孝公

孝公(),《越绝书》作秦平王,《史记索隐》记载名渠梁。战国时期秦国君主,秦献公之子,西元前361年-西元前338年在位,共24年。 秦孝公在位期间致力于恢复秦穆公时的霸业,他因此颁布著名的求贤令,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将秦国改造成为富裕强大之国,为秦国将来兼并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和秦孝公 · 景監和秦孝公 · 查看更多 »

秦国

国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嬴姓,趙氏。认为秦先祖蜚廉是商朝末年纣王的宠臣。据清华简《系年》的第三章,周初三监之乱平定后,蜚廉“东逃于商奄氏。成王伐商奄,杀蜚廉,西迁商奄之民于邾,以御奴之戎,是秦先人。”。鉴于秦人和奄国同姓,同主少皞,李学勤先生认为秦人始祖可能起源东方,在西周初年被谪戍西方。据,西周周孝王因秦祖先非子善养马,因此将其封於秦,作为周朝分封国。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獲封为诸侯,為伯爵地位,秦正式成為一方諸侯国。周朝给其封地在今甘肃河东地区到陕西一带。从前677年起,秦国在雍(今甘肃天水到陇南一带)建都近300年。雍城遗址有宫殿区、居住区、士大夫与国人墓葬区和秦公陵园。 秦國與西戎、義渠之間有通婚、結盟的關係,秦國崛起後,這些勢力皆被併入秦國。战国时期,秦孝公实施商鞅变法,为秦滅六國奠定基础。嬴政在前221年,統一諸夏,秦始皇使秦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中央集权君主制帝國,秦帝国较西方的罗马帝国还要早兩百年。.

商鞅和秦国 · 景監和秦国 · 查看更多 »

鬼谷子

谷子(生卒年不詳),大約活躍於戰國中期(前四世紀)的显赫人物,是「诸子百家」之一,纵横家的鼻祖,政治家、外交家、阴阳家、预言家,也是位卓有成就的教育家。.

商鞅和鬼谷子 · 景監和鬼谷子 · 查看更多 »

魏国 (战国)

魏国是中国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属战国七雄之一。姬姓,魏氏。自前403年魏文侯被周威烈王册封为侯、前344年称王、至前225年为秦国所灭,一共一百七十九年。它的领土约包括现时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河北的部分地区。当时它西邻秦国,东隔淮水、颍水与齐国和宋国相邻,西南与韩国、南面有鸿沟与楚国接壤,北面则有赵国。魏国始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公元前361年(一说:公元前339年)魏侯罌(即後來的魏惠王)从安邑(一说:魏县)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

商鞅和魏国 (战国) · 景監和魏国 (战国) · 查看更多 »

霸道

道是中國战国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及商鞅等人倡导的国策,代表作品有《韩非子》及《商君书》等等。一般以对内加强君主專制、中央集权、富国强兵及對外扩张为主要特点,目標是使國家成為霸主之國。 秦国自秦孝公稱霸諸候時行霸道政策。秦昭王更是努力的霸道執行者,国力蒸蒸日上,最终由秦始皇消滅六國。 霸道以充實軍備对外蛮横扩张、对内以法治國,以酷吏严刑威嚇庶民,而受到儒家的广泛批评,被認為只能一時富強、不能長治久安。例如秦朝使中国统一,卻因為濫用民力而迅即滅亡。 許多的中興帝王都傾向采用霸道,作為收回朝廷政權的依據與指引。.

商鞅和霸道 · 景監和霸道 · 查看更多 »

楚国

楚国,又称荆、荆楚、楚荆,中国历史商朝后期至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楚国國君芈姓熊氏。最早兴起于丹江流域的丹水和淅水交汇的淅川一带。公元前223年,秦滅楚之戰,爲秦所滅。其全盛时的最大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北、安徽、河南、湖南、浙江、上海、江苏、江西、重庆、貴州、山东部分地方。.

商鞅和楚国 · 景監和楚国 · 查看更多 »

戰國

戰國時期(前5世紀~前221年),簡稱戰國。關於戰國的起始年份,共有7種說法,一般有周敬王四十四年(前476)、周定王十六年(前453年)或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這三種說法為較多人接受。而戰國時代結束於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統一中原。後世史家劃分東周前半為春秋時代及後半為戰國時代,東周在周赧王五十九(前256年)已被秦国灭亡,所以東周不完全包括戰國時代。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混戰不休,故後世稱之為「戰國」,「戰國」一名取自於西漢劉向所編注的《戰國策》。 周顯王三十五年(前334年)徐州相王、四十六年(公元前323年)五國相王後各大諸侯紛紛僭越稱王(吳、越、楚三國早在春秋時代已稱王),周天子權威進一步受損。戰國時代,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大規模變革,例如郡縣制度、私田制、廣泛應用鐵器和貴族因亡國變為平民傳播知識。各國為獲取土地、財富、人口不斷開展兼併戰爭,促使這個從春秋時期開始便戰爭不斷之土地逐漸走向新時代,塑造了中央集權國家「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的雛形。戰國承春秋亂世,啟帝秦發端,中續百家爭鳴,各國相繼圖強而舉國變法,涌現了大量名將爭鋒和名士縱橫捭闔之典故,為後世傳誦。.

商鞅和戰國 · 戰國和景監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商鞅和景監之间的比较

商鞅有186个关系,而景監有21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3,杰卡德指数为6.28% = 13 / (186 + 21)。

参考

本文介绍商鞅和景監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