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间商朝君主列表和祖乙相似
商朝君主列表和祖乙有(在联盟百科)7共同点: 史记,中丁,商朝,祖辛,竹書紀年,河亶甲,沃甲。
史记
《史记》最早稱為《太史公書》,由西汉太史令(太史公)司马迁编写的历史书籍。记载了自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間共二千五百年的历史,是纪传体通史之祖。全书包括本纪 12 卷、世家 30 卷、列传 70 卷、表 10 卷、书 8 卷,共 130 篇(卷),52 万 6500 餘字。该书原稿约在西汉末年消失,目前存世最古的史记残卷是日本京都高山寺藏中国六朝抄本,目前存世最古的完整史记是现藏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北宋“景祐本”《史记集解》(其中有十五卷为别版补配)及日本藏南宋版黄善夫三家注史记。 《太史公書》首创的纪传体撰史方法为後来历代“正史”所传承,与後来的《汉书》、《後汉书》、《三國志》合称“前四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对後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皆产生了深远影响,《太史公書》同时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太史公书》最初無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记》、《太史公传》、《太史記》、《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中丁
中丁(《竹書紀年》作仲丁),姓子,名庄,生卒年不詳,中國商朝君主,為前任君主雍己之姪子,太戊之子。中丁有配偶兩人,癸和名己。《竹書紀年》稱中丁于即位元年将都城从亳迁到囂(亦作囂),这是商朝的第1次迁都。 中丁以後,王室經常發生王位的糾紛,「兄終弟及」的制度遭到破壞。.
商朝
商朝又称殷、殷商(约前1600年—前1046年),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朝代,这標誌着中國歷史進入了信史。商朝前期屡屡迁都,直至盘庚定都于殷(今河南省安阳市),以后再沒有遷都,所以商朝又叫殷朝,或稱为殷、殷商。商代出现的甲骨文和金文(因多刻于青铜器上,亦称“铭文”)是目前已經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有系統性的文字符号。中国传统历史学关于商朝的详细文獻记载資料多来自于其一千年后的记錄,主要有东周的《竹书纪年》和《尚书》,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中国方面的观点大多认为:商是中国历史上继夏朝之后的一个朝代,是由原夏朝东方的諸侯國商部落首领商汤於鳴條之戰滅亡夏朝後建立的。其后经历17代30王的统治,末代君王帝辛於牧野之戰被从西方崛起的周人统治者周武王率领联军擊敗而亡。 商朝具有豐富的考古学發現,主要遗址有位于今日河南偃师的二里头遗址和商城遗址,郑州的二里岗遗址,安阳的殷墟遗址等。在河北邢台市、邯郸市、河南信陽市、輝縣、新鄭市等許多地方還發現大量商朝文化遺產。 商朝自先商到晚商共14次遷都。其中只有安阳殷墟是盘庚以后诸王世的都城,学术界對此看法比较一致。安阳殷墟遗址于20世纪上半叶被发现後,出土的甲骨文几乎完全印证司马迁《史记》中所记载的商王世系。近代,在上古被普遍看作蛮荒之地的非中原地区,如成都、广汉为中心的三星堆文化,湖南宁乡的炭河里遗址等出土的文物也证明,在商时期的长江流域也平行存在發達的文化。.
祖辛
辛,又称且辛,姓子名旦,中國商朝第十五任君主。祖辛是前任君主祖乙之子,其首都在庇。死後由弟沃甲繼位。.
竹書紀年
《竹書紀年》是中國西晋武帝时在汲郡古墓出土整理的戰國竹簡“汲冢书”的一部分,原無書名,因其編年體體例而命名為《紀年》,亦稱《汲冢紀年》。《竹書紀年》是一部於西晉太康二年(281年)被盜墓者不準(不作为姓氏音Fōu或Biāo、「ㄈㄡˉ」或「ㄅㄧㄠˉ」)所發現的古代史書,在四庫全書之中為史部編年體。它當時被埋藏於魏安-釐-王(一說應為魏襄王)的墓裡,記錄了從傳說時代的五帝到魏襄王(一說應為魏哀王)之間的重要歷史事件。竹书纪年於宋朝散佚。20世纪前后,经朱右曾与王国维等人考察先宋文献,重新輯錄了古本的主要内容。.
商朝君主列表和竹書紀年 · 祖乙和竹書紀年 ·
河亶甲
河亶甲,在甲骨文中作戔甲,姓子名整,外壬之弟,中國商朝前任君主中丁之弟。河亶甲在位時商朝再度衰落。《竹書紀年》稱他把國都由囂遷往相,在位期間曾討伐藍夷、班方等外族。《太平御覽》卷83引《史記》、今本《竹書紀年》、《冊府元龜》、《資治通鑑前編》、《資治通鑑外紀》、《通志》、《皇極經世》均稱河亶甲在位九年。.
商朝君主列表和河亶甲 · 河亶甲和祖乙 ·
沃甲
沃甲,在甲骨文中作羌甲,《竹書紀年》作開甲,姓子名踰,是中國商朝第十六任君主,祖乙之子,前任君主祖辛之弟,在位時定都於庇。死後由姪祖丁繼位。.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 什么商朝君主列表和祖乙的共同点。
- 什么是商朝君主列表和祖乙之间的相似性
商朝君主列表和祖乙之间的比较
商朝君主列表有83个关系,而祖乙有19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7,杰卡德指数为6.86% = 7 / (83 + 19)。
参考
本文介绍商朝君主列表和祖乙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