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唐滌生和粵劇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唐滌生和粵劇之间的区别

唐滌生 vs. 粵劇

唐滌生(),原名唐康年,廣東香山(今珠海市唐家湾)人,著名粵劇劇作家。他能糅合文學與電影藝術,為粵劇藝術的發展做出了不少貢獻。. 粵劇,又稱大戲或者廣東大戲,源自南戲,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是糅合唱做唸打、樂師配樂、戲臺服飾、抽象形體等等的表演藝術。粵劇每一個行當都有各自獨特的服飾打扮。粵劇名列於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內。2009年9月30日,粵劇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肯定,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粵劇是省港澳地區的艺术瑰宝,隨著華人的移民及其對粵劇的喜愛和傳唱,被傳播到世界各地。.

之间唐滌生和粵劇相似

唐滌生和粵劇有(在联盟百科)42共同点: 半日安南海十三郎吳君麗少新權上海妹上海市帝女花广东省京剧任劍輝廖俠懷何非凡余麗珍利舞臺戲院再世紅梅記石燕子秦小梨粤语红线女红楼梦羅劍郎羅艷卿电影牡丹亭驚夢白駒榮白雪仙花蕊夫人芳艷芬馬師曾馮志芬...香港鳳凰女麥炳榮薛覺先關海山鄧碧雲鄭碧影雙仙拜月亭李海泉梁山伯與祝英台梁醒波新馬師曾 扩展索引 (12 更多) »

半日安

半日安()原名李鴻安,廣東南海人,著名粵劇丑生。與李海泉,廖俠懷、葉弗弱合稱「粵劇四大名丑」。他的妻子是著名花旦上海妹。 早年師從馬師曾,他便替他改藝名「半日安」,取自詩句“君子難求半日安”。1931年,跟隨馬師曾到美國演出粵劇,並且認識了著名花旦上海妹。與她結婚後,育有一子一女。 上海妹、薛覺先及半日安合演的《胡不歸》大受歡迎,被觀眾稱為「原裝胡不歸」,薛的最後一位入室弟子林家聲晚年傳承《胡不歸》給學生們時,使用私人攝錄的譚定坤(新梁醒波)與他演出時影像視頻作為教材,確保後學們得到最好的學習榜樣。 1964年3月3日於九龍法國醫院病逝。.

半日安和唐滌生 · 半日安和粵劇 · 查看更多 »

南海十三郎

江譽鏐()出生於廣東省南海縣黃沙叢桂西街,自稱江譽球,別字江楓,藝名南海十三郎,廣東南海縣人,是三十年代著名的年輕編劇家。他曾育有一女黃菊霜,生於1938年。他是父親太史江孔殷其第六夫人杜氏的十三子,故藝名「南海十三郎」。 影星梅綺的叔父,袁準為其弟子。.

南海十三郎和唐滌生 · 南海十三郎和粵劇 · 查看更多 »

吳君麗

吳君麗(),廣東中山小欖人,原名為吳燕雲,是1960年代香港粵語片演員及粵劇花旦。 曾與鄧碧雲(藍牡丹)、鳳凰女(紅牡丹)、羅艷卿(銀牡丹)、余麗珍(紫牡丹)、于素秋(黑牡丹)、南紅(綠牡丹)、林鳳(黃牡丹)七位粵劇女演員結義金蘭,號稱「八牡丹」」,吳為其中的「白牡丹」。 早年居住上海,就讀中信學校。中國抗日戰爭後,隨母親到香港定居。曾從尹自重學習粵曲。後加入陳非儂所辦的香江粵劇學院,成為陳非儂的「入室弟子」,有「玉喉艷旦」之譽。擅演青衣及刀馬旦,曾參與120部電影,包括粵劇電影及時裝電影。 1962年成立「新麗聲影業公司」,直接參與電影拍攝工作。 1970年代至1980年代,參與林家聲的「頌新聲劇團」。1987年至1993年間,與陳劍聲、新海泉組織「新麗聲粵劇團」,並參與粵劇演出。1991年於新加坡舉辦個人演唱會《吳君麗獅城會知音》,其後甚少演出。 2004年吳君麗將3000項服飾、戲箱、道具,以及劇本、宣傳刊物、照片等捐贈予香港文化博物館。 2008年,簽約無綫電視拍攝處境劇《畢打自己人》,2009年因只與無綫電視簽下一年合約而離開劇組。.

吳君麗和唐滌生 · 吳君麗和粵劇 · 查看更多 »

少新權

少新權(1904年-1966年3月22日,原名:陳利權)是一位香港的粵劇和電影演員。.

唐滌生和少新權 · 少新權和粵劇 · 查看更多 »

上海妹

上海妹()原名顏思莊,廣東省中山縣人,出生於新加坡,是一名粵劇演員。上海妹的父親是名伶太子友,其夫是--生半日安,而其兄是班政家顏蝦。上海妹擅演溫柔賢淑的悲劇人物,演出細膩,咬字清晰,自創的反線中板,婉轉幽怨,稱為「妹腔」。.

上海妹和唐滌生 · 上海妹和粵劇 · 查看更多 »

上海市

上海,简称沪,别称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直辖市,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其港口为全球最繁忙的港口;主要产业包括商贸流通、金融、信息、制造等。上海位於中国东部弧形海岸线的正中间,长江三角洲最东部,东临东海,南濒杭州湾,西与江苏、浙江两省相接,北端的崇明岛处于长江入海口中,佔地面積6,340平方公里。上海市是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截至2016年,人口2419.70万,其中本地户籍人口占59%,达1439.50万;近年来,上海市也与周围的江苏、浙江两省高速发展的多个城市共同构成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世界几大城市群之一。2017年生产总值為30,133.86億元人民幣,按同年國際匯率可兑換成4463.09億美元或8587.59億國際元,為世界一大經濟區域;人均生产总值則為124,571元人民幣,按同年國際匯率可兑換成18,450美元或35,500國際元,接近先進经济体20,000美元的标准。2017年上海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為58,988元人民幣,位居全国首位。2017年上海居民的税后月收入為1,336美元,比較其他國內一線城市為高,但較香港的2,715美元、倫敦的2,776美元、東京的2,897美元、排名第九新加坡的3,077美元、排名第二旧金山的4,817美元,以及排名第一瑞士苏黎世的5,876美元為低。 晋代,上海初步发展为一个渔港、盐产地和商贸集镇。唐代到元代,上海地区归华亭县、松江府管辖。明清两朝,上海已较为繁荣,棉纺织业发达。1843年,根据《南京条约》,上海作为通商五口之一正式开埠,由此开始上海租界的历史。上海凭借独特的政治环境,经济迅速发展,吸引了苏、浙、粤、皖、鲁等周边省份及外国的移民,成为中国乃至远东地区最大的都会之一。江南地区传统的吴越文化与各地移民带入的多样文化(包括開埠後的西方近现代文化)融合,逐渐形成了特有的海派文化。在民国时期,上海是亚洲最大的城市,中国最重要的工商业中心,被蒋中正评价为“中外观瞻之所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实行计划经济,主要发展内陆的重工业等,西方国家也对中華人民共和國经济封锁,上海大量支援中国大陆其他地区的发展。改革开放后,1990年,上海迎来浦东开发开放政策,经济成长速度加快;2005年设立的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13年批准的上海自贸区,也令上海经济进一步发展,成为了世界级大都市,更是中国大陆的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城市和中国财政收入的支柱城市,但目前上海正面临外地来沪人员所導致的犯罪率上升,同時人才外流、上海话及海派文化消失等问题也為上海的前景帶來隱憂。 上海是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典范,因此也拥有不少著名地标景观,包括豫园-城隍庙、南京路-外滩、陆家嘴摩天大楼天际线等。.

上海市和唐滌生 · 上海市和粵劇 · 查看更多 »

帝女花

《帝女花》是著名的粵劇戲寶,而在粵劇裡有兩個版本,第一個版本由梁金棠原創編寫,於1934年10月25日首演,由廣東省廣州市的散天花劇團的廖夢覺、楚賓及林少梅等,在香港九龍普慶戲院演出,迄今只餘殘篇。 現時普遍通解的版本是第二個版本,也有分為原著版本及修訂版本兩種。原著版本是唐滌生參考清朝戲曲家黃燮清(1805-1864)編寫的崑劇作品而改編,後來由著名粵劇演員任劍輝及白雪仙組成的仙鳳鳴劇團於1957年6月7日在香港利舞臺作首演。由於演出成功,此劇於1959年被改編及拍成電影,香港娛樂唱片公司又於1960年把全劇錄成四張唱片發行。 白雪仙為了紀念首演五十週年紀念,在2006年已經開始著手籌備紀念演出,並開始為《帝女花》在歷史、用詞等作出修訂;2007年,由白雪仙作藝術總監,龍劍笙及梅雪詩主演,先後在香港及澳門演出。另外,香港中文大學為配合「粵劇國際研討會﹕情尋足跡二百年」,及紀念《帝女花》劇本誕生五十周年,香港中文大學於2007年9月籌演《帝女花》(青年版)。青年版由阮兆輝、葉紹德及李奇峰修改唐氏劇本,並由梁淑明、李沛妍、陳鴻進、梁煒康、關凱珊、黃葆輝及王潔清主演。.

唐滌生和帝女花 · 帝女花和粵劇 · 查看更多 »

广东省

廣東省,簡稱粵,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南端沿海的一個省份,省會廣州。廣東省位於南嶺以南,南海之濱,與香港、澳門、福建、廣西、湖南、江西接壤,與海南隔瓊州海峽相望。廣東省總面積約爲598,800平方公里,海洋及陸地面積分别爲419,000平方公里和179,800平方公里。 廣東是中國的人口大省,2015年該省人口約1.1億人,高居全國第一位,其人口密度爲每平方公里584人。該省自改革開放以來一直是大量外來人口的移居地,使其擁有相對多樣的族群面貌,廣東的漢族居民,主要可分爲廣府、客家、閩南三大民系,此外還有不同的少數民族,其中人數最多的爲壯族。 該地區與廣西和海南同屬於嶺南文化圈,其語言、傳統風俗等方面都有著自身的獨特性。廣東人以其經商傳統著名全国,歷史上的「粵商」就是指在廣東一帶行商的人(廣肇帮,在海外又稱廣東幫,海外所講的廣東帮不包括潮州幫和客家幫),與徽商、浙商、晉商、蘇商一同合稱爲歷史上的“五大商幫”。作爲廣東省會的廣州有「千年商都」之稱,自漢代開始番禺城(廣州市古名)便是中國的重要商業都市,以清代的廣州十三行(廣東十三行)最爲著名。 廣東省2016年估計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爲73,290元人民幣,在全國省級行政區中位列第八,而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則位列全國第一、世界第五。珠江三角洲地區是世界上大都會區和大都市之一。深圳、廣州、珠海、佛山、中山和東莞,這六個城市是廣東最富裕的地區;2015年,六個城市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可依國際匯率兌換為19,650美元。廣東省的水資源豐富,其水產品生產以近海養殖和海洋捕撈為主。位處珠江沿岸一帶的珠江三角洲被稱作南中國的「魚米之鄉」,是中國第二大水產品出產省份和第三大海產品出產省份。.

唐滌生和广东省 · 广东省和粵劇 · 查看更多 »

京剧

京劇又称京戲,在中华民国大陆时期以及现在的臺灣又稱为平劇、國劇,是中国戏曲劇种之一。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布全国。京劇是十九世纪中期,融合了徽劇 和漢劇,并吸收了秦腔、昆曲、梆子、弋阳腔等艺术的优点,在北京形成的。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京劇的腔调以西皮和二黄为主,主要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 京劇於2010年,獲選進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京剧和唐滌生 · 京剧和粵劇 · 查看更多 »

任劍輝

任劍輝(Yam Kim Fai,),原名任麗初,又名任婉儀,廣東南海人,粵劇女文武生(能文能武的第一男主角),有「戲迷情人」的美譽。 其堂妹任冰兒亦為粵劇演員,隨陳艷儂學習得推車功架自然流暢,深得行內人稱譽,所以替代「仙鳳」正花推車、指導「雛鳳鳴」的表演功架,但是1976年在新加坡急上馬的一位例外。 「阿刨」龍劍笙叫1979年6月11日,在筲箕灣戲棚,政治部伴著,與陳笑風等探雛鳳鳴劇團班 。「爹爹」的誼父羅品超說,自己是好仔,任是活躍好女,於新舞台(香港)由陳皮鴨丈夫介紹認識。〖鑑哥與任姐和阿刨〗圖文:朱侶(歿 - 不涉存在個人利益衝突) 羅品超說最記得當年同任劍輝分手時,由尖沙咀碼頭,一直行去佐敦道,當時還下著毛毛雨,真有點孔雀東南飛的味道。.

任劍輝和唐滌生 · 任劍輝和粵劇 · 查看更多 »

廖俠懷

廖俠懷,英文名:Liu Hap Wai ,廣東顺德人,香港著名粵劇演員、電影明星,與葉弗弱、李海泉、半日安合稱『粵劇四大名--』。 早年,到新加坡謀生,由於酷愛粵劇,所以曾參與當地的業餘表演。得到小武靚元亨的賞識,被收為徒,改藝名「新蛇仔」。20年代,回到香港擔當第二--生。因為他的嗓子不亮,長相不美,被受冷落。同門師兄馬師曾介紹他轉投「大羅天」,在《賊王子》的演出中才得到認同。他的首本戲有《花王之女》、《大鬧廣昌隆》、《甘地會西施》、《雙料龜公》等。.

唐滌生和廖俠懷 · 廖俠懷和粵劇 · 查看更多 »

何非凡

何非凡,廣東東莞道滘鎮南城坊新南村人,原名何賀年,又名何康棋,著名粵劇演員,著名文武生。.

何非凡和唐滌生 · 何非凡和粵劇 · 查看更多 »

余麗珍

余麗珍,在英屬馬來聯邦出生,香港1950年代著名粵劇及電影演員,廣東人,基督教徒,13歲已投身粵劇界,以演「刀馬旦」稱著。20世紀50年代至離港赴加前居住在旺角的西洋菜街,其丈夫為編劇李少芸,育有兩子一女,長子為李潤生,么子李榮雄曾在1968年3月4日凌晨在西貢的井欄樹村,與兩位同學王志偉及簡尼一起穖翻車,嚴重受傷。.

余麗珍和唐滌生 · 余麗珍和粵劇 · 查看更多 »

利舞臺戲院

利舞臺原是香港一間著名戲院,位於銅鑼灣波斯富街99號,即波斯富街與霎東街交界,面向禮頓道。主要用作粵劇、歌劇及演唱會等表演,及放映電影等用途,曾經是香港的高尚娛樂表演場地。利舞台在1991年拆卸,重建成利舞臺廣場。.

利舞臺戲院和唐滌生 · 利舞臺戲院和粵劇 · 查看更多 »

再世紅梅記

《再世紅梅記》是仙鳳鳴粵劇團的第八屆劇目,劇本改編自明朝周朝俊之紅梅記,於1959年9月14日在香港利舞臺首演。《再世紅梅記》是唐滌生的最後作品,唐氏死於觀賞此劇首演時之第四場「脫穽救裴」。.

再世紅梅記和唐滌生 · 再世紅梅記和粵劇 · 查看更多 »

石燕子

石燕子( ),原名麦志胜,香港著名粤剧演员。 新派武狀元,文武兼併,擅演傳統排場戲目,1930年代成名,40至50年代在舞台上紅極一時,在香港拍了很多武俠電影和粵劇電影。70年代他和妻任冰兒的燕新聲劇團是香港頗有威望的猛班,在六國大封相紀錄片中可一睹他武狀元之風采。 雖然石燕子年齡比何非凡還要年輕兩歲,但何非凡也要拜他為師學藝,稱他為師父,羅家寶亦曾經是他旗下之員。不過他1980年代在香港電台《紅伶訴心聲》專訪節目中曾經給對方一些評價,說何非凡和羅家寶都只是專注唱腔,忽略了粵劇在表演各方面等等全面演、打、翻、唸的五功、五法藝術。 石燕子晚年嗜好騎術和國畫,生活多彩多姿。1986年7月24日,石燕子與朋友打麻將後因突發性腦中風送入九龍伊利沙伯醫院,其後轉送聖德肋撒醫院,入院第一個星期尚清醒,可與探病的朋友交談,粵劇名伶任劍輝及白雪仙曾多次探望。第二個星期後病情惡化,每日處於半昏迷狀態,左邊身亦癱瘓,直至9月9日上午9時45分病逝,終年66歲。9月12日於九龍殯儀館以佛教儀式出殯,隨即奉柩葵涌政府火葬場火化。.

唐滌生和石燕子 · 石燕子和粵劇 · 查看更多 »

秦小梨

小梨(),原名秦惠卿,在梨園綽號:生妲己,出生於廣西省南寧市,她是著名香港粵語電影演員劉克宣的外甥女,事師花鼓江學藝。.

唐滌生和秦小梨 · 秦小梨和粵劇 · 查看更多 »

粤语

粵語又称廣東話、廣府話、廣州話、唐話,在粵語使用區中又稱白話,是汉语的一支。若視漢語為一種語言,則粵語是漢語在广东和广西地区形成的一级方言,下分數支二級方言。若視漢語為“漢語族”及視粵語為獨立語言的話,則粵語下有數支粵語的方言。 受五代十国时期人口南迁影响,粵語保留了大量古汉语用词。随着近代两广地区人口的海外迁徙,粤语在美国、加拿大及澳大利亚等地的華人社區中得到了广泛运用,成为使用人數最多的漢語。 全球以粤语为母语的约为1.2亿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分布于廣東、香港、澳門、廣西和海南等地,在粤语核心地区广东省近8,000万本地人口中,粤语使用者近4,000万;在广东省的1亿人口中,使用人数超过6,700万。在中国境内,以粤语为母语的群体是继官话和吴语之后的第三名。粤语也是除了普通话外,唯一在外国大学有独立研究的汉语族语言。此外,粵語在东南亚的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印尼等以及北美洲、欧洲和澳洲、新西兰、圣诞岛等地的华人社区都有广泛分布。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規定和建議,香港政府已擬定了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粵語已被列入其中,成為480個香港本地非遺項目之一。粵語也是一種聲調語言,這點跟漢語下的一眾語言相同。.

唐滌生和粤语 · 粤语和粵劇 · 查看更多 »

红线女

紅線女(),原名鄺健廉,廣東开平人,生于广州西关,著名粵劇演員,人称“女姐”,代表作《紅燭淚》、《昭君出塞》及《荔枝颂》,开创了独树一帜的女腔(大陸官方稱為「红腔」)。.

唐滌生和红线女 · 粵劇和红线女 · 查看更多 »

红楼梦

《紅樓夢》,中國古典長篇章回小說,是中國四大小說名著之一。《红楼梦》书内提及的別名,还有《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金玉緣》;故事是從女媧補天時所剩下的一塊石頭講起,因此又名《石頭記》。乾隆四十九年甲辰(1784年)梦觉主人序本题为《红楼梦》(甲辰梦序抄本)。1791年在第一次活字印刷(程甲本)后,《红楼梦》便取代《石头记》成为通行的书名。 原本前80回尚存。全本回數問题有兩说:据脂砚斋批语,應少于114回;而据高鶚、程偉元的版本,共120回。後來高鶚、程偉元取得后40回稿,並整理印行,即為目前較通行的120回全本。 程偉元稱,自己經過多年收集,重金購得《紅樓夢》後四十回殘稿,並對不連貫的地方進行補綴。於1791年和1792年印行一百二十回《紅樓夢》。一百多年間,《紅樓夢》以此流傳,受到讀者歡迎。 從1920年代開始,胡適「大膽假設」,認為後四十回非曹雪芹著,並提出高鹗续書後四十回。 人民文学出版社认为後四十回是无名氏续,高鹗、程伟元整理。另外周汝昌则认为《红楼梦》原著共108回,现存78回,后30回迷失。 《红楼梦》被评为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极高。在20世紀,《紅樓夢》是中國最受重視的一部文學作品。因为其不完整,加上作者曹氏已亡故,所述內容又鉅細靡遺,結局設定更是超乎尋常,留下许多谜团引人探究,也构成了一门学問——红学。自胡适作《红楼梦考证》以来,一般认为曹雪芹以其家族的命运投射在《红楼梦》一书。.

唐滌生和红楼梦 · 粵劇和红楼梦 · 查看更多 »

羅劍郎

羅劍郎(1921年-2003年1月23日)原名羅富文,人稱富哥,為香港粵劇名伶及電影演員,師從小武黄鹤声。1957年創立國貞影業公司,曾拍攝超過100齣粵語長片,合作的有罗艳卿、芳艳芬、鄧碧雲、林家聲、梁醒波等紅星。1960年代移民美國;2003年1月23日病逝於三藩市。.

唐滌生和羅劍郎 · 粵劇和羅劍郎 · 查看更多 »

羅艷卿

羅艷卿(Law Yim-Hing,),原名羅大紅, 廣東順德人,為20世紀50-60年代香港粵劇名伶及粵語片紅星,是 薛覺先的徒弟。 1953年6月7日星期日嫁與名伶何非凡,當晚在石塘嘴萬國酒家設宴,吸引大批香港市民圍觀。但期後於1957年5月離異。 曾組織過艷堂皇劇團、鳳求凰劇團 、千紅劇團及寶艷紅劇團並拍攝電影,多與紅線女、馬師曾、文覺非、新馬師曾、羅劍郎、何非凡、任劍輝合作,經典作品包括《梟雄虎將美人威》、《夢斷香銷四十年》、《箭上胭脂弓上粉》、《雙龍丹鳳霸王都》、《蓋世雙雄霸楚城》、《燕歸人未歸》、《孟麗君》、《楊貴妃》、《江山錦繡月團圓》、、《乞米養狀元》、《劉金定斬四門》、《樊梨花》、《十兄弟》、《璇宮艷史》及《夜光杯》等。 羅艷卿上世紀40年代開始活躍於香港梨園舞台,1949年開展其銀色旅途,從影和舞台藝術生涯形象百變,戲路縱橫,堪稱多產量和票房號召力非凡,20年間主演了超過300多部電影。 其端莊艷麗的外型,紮實的粵劇舞台技藝,加上自然流露的演技成功塑造了無數經典角色。 作為華語影壇第一位以扮演女俠著名的電影明星,羅艷卿演活了梁羽生筆下《白髮魔女傳》的練霓裳,金庸名著《碧血劍》裡的溫儀,以及一系列《七劍十三俠》的武俠電影。 憑著宜古宜今的扮相開創了時裝粵曲歌舞片的潮流,其《璇宮艷史》和《歷盡滄桑一美人》裡華麗摩登的女王形象引領時尚,風靡了萬千影迷。 偶像魅力與演技兼具讓羅氏戲路作多方面發展,在時裝和武俠片以外同時主演了無數深受歡迎的倫理,神怪和傳統戲曲電影,當中包括《夜光杯》,《十兄弟》,《大冬瓜》,《非夢奇緣》,《代代扭紋柴》,《西河會妻》,《大紅袍》,《狄青》,《寒江關》等,堪稱香港粵語片殿堂級女演員。 1978年先在麗的電視演出該台首套長篇劇《追族》,年中再在佳藝電視拍攝劇集《名流情史》。 1986年與吳仟峰、任冰兒、阮兆輝等完成金龍劇團演出後,短暫休息三年。1989年與羅家英組成春秋劇團,於香港大會堂演出。1990年再與羅家寶組成寶艷紅劇團,間有演出,至九十年代中期始淡出舞台。 羅艷卿曾与鄧碧雲(藍牡丹)、鳳凰女(紅牡丹)、余麗珍(紫牡丹)、吳君麗(白牡丹)、于素秋(黑牡丹)、南紅(綠牡丹)、林鳳(黃牡丹)七位粵劇女演員結義金蘭,號稱「八牡丹」,羅為其中之銀牡丹。.

唐滌生和羅艷卿 · 粵劇和羅艷卿 · 查看更多 »

电影

電影是一種表演藝術、視覺藝術及聽覺藝術,利用膠卷、錄影帶或數位媒體將影像和聲音捕捉起來,再加上後期的編輯工作而成。電影中看起來連續的畫面,是由一幀幀單獨的照片構成的,至於關於電影中運動的感知,是因為人們因為視覺上的飛現象(Phi phenomenon),使得對一連串靜態圖片卻會造成移動的錯覺。傳統對電影中運動感知的理解是因為視覺暫留,使得圖像離開後,仍能在眼睛保留「視像」約十分之一秒。因此大腦感覺到圖像是「運動」的。但在1916年出版的德國心理學家(Hugo Münsterberg)的《電影:一次心理學研究》中第三章《深度感和運動感》中,雨果·明斯特伯格證明了外觀運動絕不是影像滯留(即視覺暫留)的結果,而是(但不僅僅是)對運動的連續階段的感知。 電影製作本身是藝術也是。電影可以由電影攝影機拍攝真實影像再製作而成,也可以利用傳統的動畫技巧繪製圖畫再拍攝圖畫而成,甚至可以利用電腦成像及计算机动画製作電影,也可以在電影中利用上述所有的技術及其他視覺效果。電影技術發展初期有各種不同的放映速度,但現時電影都多以每秒二十四格圖像作放映標準。 路易斯·普林斯于1888年10月14日,使用改进版的单镜头摄影机(即MkII)拍摄了电影《朗德海花园场景》。他在利兹的汉斯莱特区的惠特利工厂以及惠特利位于朗德海的家--奥克伍德农庄展出了他这第一部电影。 电影成为第七艺术的来由是意大利诗人和电影先驱者(Ricciotto Canudo),他在于1911年发表的一篇《第六艺术的誕生》(Birth of the 6th art),將電影放在建築、雕塑、繪畫、音樂、詩之後,他後來又加入了早在電影之前就有的舞蹈,因此电影就成為第七藝術。也有一些說法是將早在電影問世前就有的戲劇放在电影之前,以此方法來算,電影就成為第八藝術。 如今,許多電影仍然用能把影像記錄到膠捲上的攝影機來拍攝。膠卷經過沖洗之後,再用放映機來運行膠卷。放映機可以發出光線,透過膠卷,這樣影像就在銀幕上顯示出了。自從有聲電影發明以來,大多數的電影都是有聲電影。最近許多電影都用數碼攝像機來拍攝,放映的時候,可以用數位放映機,也可以把數位影像轉置到傳統的膠片上。这种方法可避免膠片長時間存放的失真。.

唐滌生和电影 · 电影和粵劇 · 查看更多 »

牡丹亭驚夢

仙鳳鳴粵劇團第二屆劇目,唐滌生作品,其劇本改編自明朝戲曲大作家湯顯祖所著的傳統崑劇《牡丹亭》(又名「還魂記」)。.

唐滌生和牡丹亭驚夢 · 牡丹亭驚夢和粵劇 · 查看更多 »

白駒榮

白駒榮(1892年—1974年),原名陳榮,號少波,廣東順德杏坛龍潭村人,著名粵劇小生表演藝術家,粵劇四大天王之一。他是著名花旦白雪仙之父。白駒榮父親是一位普通粵劇演員。白駒榮與金山炳、靚榮、千里駒、靚次伯等人同是把戲台演唱語言從官話改為粵語的前軀。二十年代初期已有小生王之稱的白駒榮發展了「四門頭二黃」(又名和尚腔和參禪腔)、「八字二黃」等的腔調和板式,使唱腔更富特色,對薛覺先、馬師曾的演唱方法有較大的影響。他更以真嗓(平喉)代替假嗓演唱,音色優美清潤,自創“白派”的演唱方式。.

唐滌生和白駒榮 · 白駒榮和粵劇 · 查看更多 »

白雪仙

白雪仙(本名陳淑良,),出生於廣東廣州黃沙區,祖籍廣東順德,粵劇名伶「小生王」白駒榮之女,於家中排行第九,故行內人愛稱她為「九姑娘」,香港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

唐滌生和白雪仙 · 白雪仙和粵劇 · 查看更多 »

花蕊夫人

花蕊夫人可以指:.

唐滌生和花蕊夫人 · 粵劇和花蕊夫人 · 查看更多 »

芳艷芬

芳豔芬(),原名周東仕,又名梁燕芳,出生於廣東恩平縣東成南坑瓏村,著名粵劇表演家,外號「花旦王」。.

唐滌生和芳艷芬 · 粵劇和芳艷芬 · 查看更多 »

馬師曾

師曾(Ma Si Tsang,)字伯魯,號景參,廣東順德縣龍潭(顺德区杏坛镇龙潭村)人,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馬師曾在1944年與紅線女結婚,其子馬鼎盛是著名的軍事與時事評論員。.

唐滌生和馬師曾 · 粵劇和馬師曾 · 查看更多 »

馮志芬

馮志芬(Fung Chi-Fen;約),廣東新會人,香港粵劇編劇家,曾寫下《胡不歸》和《情僧偷到瀟湘館》等家傳戶曉的粵劇名作。.

唐滌生和馮志芬 · 粵劇和馮志芬 · 查看更多 »

香港

香港(簡稱港,雅稱香江;Hong Kong,縮寫作 HK、HK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位於南海北岸、珠江口東側,北接廣東省深圳市,西面與鄰近的澳門特別行政區相距63公里,其餘兩面與南海鄰接。 全境由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組成,其中香港島北為最發達地區;地理環境上則由九龍半島等大陸土地、以及263個島嶼構成「島嶼」以超過500平方米面积為標準,根據地政總署測繪處:,人口約741萬人(2017年底)。 1842年,大清國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永久割讓香港島;後再簽訂《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分別割讓九龍和租借新界,這些由英國統治的地區構成現今香港的治理範圍。二戰期間,香港曾被日本佔領約三年零八個月。1997年7月1日,香港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國,並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僅有國防、外交事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香港開埠前,未計九龍和新界,香港島已經是一個有數千人口的小島。英國人看中維多利亞港是一個水深港闊、四季不結冰,而且不在地震帶的天然良港。1842年,大清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後,分階段割讓和租借香港土地予英國,英國人開始統治及發展香港,使香港從一個荒蕪、地瘠山多且天然資源缺乏的小漁村,逐漸發展成一個轉口港,成為歐洲各國商船向中國進行鴉片及其他商品貿易的樞紐,而且不受清朝末年的亂局影響。同時,孫中山在香港先後成立興中會和同盟會,為後來推翻大清打下基礎。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攻佔香港,佔領持續三年零八個月。1945年,日本投降,香港重光,英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基於殖民地身份和地理環境下,又一次避免受到中國長期戰亂影響;太平天國、軍閥割據、國共內戰、阶级鬥争、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量中國難民逃港。香港在1970年代经济起飞,逐步發展成亞太地區之國際大都會及國際金融中心,獲譽為亞洲四小龍和紐倫港之一。根據《中英聯合聲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從1997年7月1日起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香港基本法》說明香港不實行社會主義,保持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除國防和外交由中國中央政府管理,香港實行高度自治,香港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終審權以及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然而,近年香港人對特區政府及中國政府的信任度每況愈下,其高壓權威亦令「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及「一國兩制」遭到部份人士質疑。 香港是全球具有重要地位、以工商業為主的現代化國際金融、服務業及航運中心,連續24年蟬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並以優良治安、廉潔社會、簡單稅制和健全的普通法制度而聞名於世,香港廉政公署,2016年12月1日,香港政府新聞網,2017年2月16日,因此有「東方之珠」的美譽。「亞洲國際都會」則為官方定位的香港品牌。香港同時為全球其中一個最安全、經濟最發達、生活水平最高、競爭力最高、最適宜居住Gulliver.

唐滌生和香港 · 粵劇和香港 · 查看更多 »

鳳凰女

鳳凰女(),原名郭瑞貞,廣東三水人,港澳著名粵劇名伶。.

唐滌生和鳳凰女 · 粵劇和鳳凰女 · 查看更多 »

麥炳榮

麥炳榮(),原名麥漢明,是武術指導韓英傑姻親和于占元女婿,為人「牛精」,故又名牛榮,廣東番禺人,著名粵劇藝人,師承自由鐘(梁鐘)。 他曾前後加入「人壽年」、「覺先聲」、「新生活劇團」、「前鋒粤劇團」,由配角升包尾小生,再升二幫小武。到了1930年擔當正印小生。後來和鳳凰女組織班霸「大龍鳳劇團」,演出著名劇目《百戰榮歸迎彩鳳》、《刁蠻元帥莽將軍》、《彩鳳榮華雙拜相》、《鳳閣恩仇未了情》等。除了粵劇之外,麥炳榮曾拍攝戲曲電影、粵語電影及電視劇。1964年,他擔任香港八和會館第11屆的主席。 麥炳榮原為富家子,1936年他承母命與劉亞葵結婚,後來與陳塘名妓花麗華(原名陳秀雲)相戀,因而遭劉氏控告重婚。後來他與花麗華逃至香港,花氏於1963年病逝。1966年2月麥炳榮與武俠影后--結縭,雙方皆為第三度結婚;聽聞起初--母甚為反對這樁婚事,一來大家為同行,二來--氏跟麥炳榮交往之時,花氏正抱病,最後--氏在花氏病逝後才與麥炳榮結合。劉氏和花氏替麥炳榮共誕下7名孩子。1984年,在美國因心臟病逝世,享年68歲。.

唐滌生和麥炳榮 · 粵劇和麥炳榮 · 查看更多 »

薛覺先

薛覺先(),原名薛作梅,字平愷,廣東順德人,著名粵劇老倌,四大天王之一。.

唐滌生和薛覺先 · 粵劇和薛覺先 · 查看更多 »

關海山

海山(),原名關銘覺見2006-9-15香港的星島日報,祖籍中國廣東南海縣(目前劃歸為佛山市南海區)九江鎮,又名關寧,人稱「蝦叔」,香港資深演員、粵劇老倌,曾參與超過300多部電影及電視劇演出,為1992年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配角得主。.

唐滌生和關海山 · 粵劇和關海山 · 查看更多 »

鄧碧雲

鄧碧雲(),原名鄧芍芙,廣東三水人,是粵劇演員及影視演員。早年以演粵劇和粵語電影為主,後主力在電視演出,以「媽打」形象膾炙人口。.

唐滌生和鄧碧雲 · 粵劇和鄧碧雲 · 查看更多 »

鄭碧影

鄭碧影(Pauline Cheng Big Ying,),港九藝壇『三碧』裡的『細碧』(『大碧』為鄧碧雲;『中碧』為梁碧玉) ,粵劇花旦、香港電影演員。她生於富裕家庭,畢業於聖保祿學校,在學時以英文及世界歷史兩科成績最好。.

唐滌生和鄭碧影 · 粵劇和鄭碧影 · 查看更多 »

雙仙拜月亭

雙仙拜月亭,唐滌生編撰的名劇,改編自五大傳奇之一的拜月亭,歷來由各大劇團名伶演出,均大受觀眾歡迎,歷久不衰。.

唐滌生和雙仙拜月亭 · 粵劇和雙仙拜月亭 · 查看更多 »

李海泉

李海泉(Lee Hoi Chuen,),本名李滿船,原籍廣東省順德縣(今佛山市順德區)均安鎮上村鄉,著名香港粵劇丑生,學過太極拳。蜚聲國際武打巨星李小龍是他兒子。 李海泉拜師小生奕門下,與半日安、廖俠懷、葉弗弱合稱「粵劇四大名丑」。何東爵士同母異父之弟何甘棠之女何愛瑜就是他的妻子。.

唐滌生和李海泉 · 李海泉和粵劇 · 查看更多 »

梁山伯與祝英台

梁山伯與祝英台是中國四大民间傳說之一,是一個口頭傳承的傳說故事,故事敘述梁山伯與祝英台悲劇性的愛情故事。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2003年將梁祝傳說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的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2006年被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唐滌生和梁山伯與祝英台 · 梁山伯與祝英台和粵劇 · 查看更多 »

梁醒波

梁醒波(),原名梁侍海,廣東南海人,於新加坡出生,是華人界粵劇(文武生和「--」)電影及電視的一代始祖。.

唐滌生和梁醒波 · 梁醒波和粵劇 · 查看更多 »

新馬師曾

新馬師曾(),本名鄧永祥,暱稱新馬仔、祥哥,廣東順德人,是香港的出色粵劇及喜劇演員。曾拜何世杞為師。.

唐滌生和新馬師曾 · 新馬師曾和粵劇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唐滌生和粵劇之间的比较

唐滌生有83个关系,而粵劇有383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42,杰卡德指数为9.01% = 42 / (83 + 383)。

参考

本文介绍唐滌生和粵劇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