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唐朝与吐蕃的战争和文成公主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唐朝与吐蕃的战争和文成公主之间的区别

唐朝与吐蕃的战争 vs. 文成公主

唐与吐蕃的战争,又称唐蕃戰爭,是公元7世纪至9世纪发生在唐朝和吐蕃之间的战争。原因是吐蕃与唐朝争夺西域和青海地区。唐太宗贞观十二年(638年),唐蕃发生松州之战,唐军击退了吐蕃军;唐高宗、武则天时期,唐朝、吐蕃互有胜负,安西四镇三失三复;唐玄宗时期,吐蕃处于劣势,其间多次通过会盟划分唐蕃边界。安史之乱期间和之後,吐蕃借机控制了陇右十八州和安西四镇,一度攻陷唐朝都城长安。唐朝联合回鹘、南诏、大食,合围吐蕃,唐将李晟、韦皋皆重创吐蕃,国势大衰,最终在末代贊普朗達瑪被刺杀后,吐蕃於877年分裂崩溃。唐朝和吐蕃前后共有八次会盟,由于唐朝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嫁给吐蕃赞普,所以唐蕃关系又称舅甥之盟。. 文成公主(藏文: 或 ;),在吐蕃被称为汉女氏(,或音译为“甲木薩”、“甲木薩漢公主”),唐朝和亲公主,吐蕃赞普松贊干布的赞蒙。本是唐室远支宗室女,於640年奉唐太宗之命和亲吐蕃。江夏王李道宗奉敕送其入藏。.

之间唐朝与吐蕃的战争和文成公主相似

唐朝与吐蕃的战争和文成公主有(在联盟百科)22共同点: 吐谷浑吐蕃大昭寺侯君集刘简唐太宗唐玄宗唐高宗唐朝党項牛进达青海省诺曷钵赞普赤德祖赞金城公主李道宗松州松赞干布永隆朗达玛执失思力

吐谷浑

吐谷浑(--,中古漢語擬音:),是西晋至唐朝时期位于祁连山脉和黄河上游谷地(今青海)的一个古代国家。因其统治地区位于黄河以南,统治者又被封为“河南王”,因此被南朝称为河南国或河南,后不复见。公元663年被吐蕃征服,但其世袭王室汗族仍保留,与唐朝作战中成为吐蕃军队的重要来源,一部分东迁到唐朝,原部或者一直到公元9世纪才在今青海省境内消失。.

吐谷浑和唐朝与吐蕃的战争 · 吐谷浑和文成公主 · 查看更多 »

吐蕃

吐蕃(,拉薩話:,意为“大蕃”)是历史上一个位于青藏高原的藏人政权,由松赞干布到朗達瑪延续两百多年。.

吐蕃和唐朝与吐蕃的战争 · 吐蕃和文成公主 · 查看更多 »

大昭寺

大昭寺()是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中心的一座藏传佛教寺院,该寺院在藏传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2000年,大昭寺作为布达拉宫的扩展项目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018年2月17日,大昭寺建筑内部发生火灾,照片傳開隨即被刪除,官媒通報只作七十多字的交代,情况未明。.

唐朝与吐蕃的战争和大昭寺 · 大昭寺和文成公主 · 查看更多 »

侯君集

侯君集(),中国唐朝初期将领,豳州三水(今陕西旬邑北)人,北周驃騎大將軍肥城節公侯植之孙,侯定第五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母窦娘子((553年)—贞观六年六月二十二日(632年7月12日)),外祖父为京兆郡丞隋州长史窦璨。 侯君集自少年时代就勇武为人称颂,隋末被李世民引入幕府,因作战有功,累迁左虞侯、车骑将军。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门之变间,他曾为李世民出谋划策。 唐太宗即位后,任左卫将军,封潞国公,迁右卫大将军。贞观四年(630年),改任兵部尚书,检校吏部尚书,实际有宰相之职。 贞观九年(635年),任积石道行军总管,跟随李靖平吐谷浑,有很大功劳。贞观十一年(637年),改封陈国公。贞观十二年(638年),迁吏部尚书。侯君集武士出身,学术上没有造就,迁吏部尚书后方始读书。同年,吐蕃围松州(今四川松潘),唐授侯君集为当弥道行军大总管以击之,成功击退吐蕃军。 贞观十三年(639年)冬,以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率兵出击高昌王麴文泰。十四年(640年)八月,进围高昌时,麴文泰已卒,其子麴智盛投降,得22城,8046户,17700口。太宗以高昌故地置西州。侯君集入高昌时,因为自身私占钱财,不敢禁制将士竞相盗窃,班師后被人揭发而下狱。虽被免罪,却由于欽羨長官李靖武功卓越而晉尚書右僕射。此次不得拜相,對仕途心怀不满。贞观十七年(643年),洛州都督张亮密告侯君集煽动自己谋反,但太宗以缺乏旁证,未予追究。 后太子zh-hans:承乾; zh-hant:承乾-同魏王李泰爭嫡日烈,各有黨羽。侯親善太子,策劃兵變,事發被捕。定罪後,太宗於刑前,親往質問,對以『朕因汝從此不登凌煙閣』。侯聞言動容,拜倒大嚎,最後求皇帝念舊,允留侯門香火(當時論罪當族之)。太宗許赦免其妻及一子(後遷嶺南),侯亦甘心受刑。太宗没有撤掉侯君集在淩煙閣的圖形。 侯君集被抄家时,被发现家里有二美人,容色绝代。太宗问其缘故,答:“我们吃人乳,不吃饭。” 爾後太子與魏王俱被黜、仍保皇子身份,警示大位不可智取。某次太宗回憶前塵,召承--問『何以謀反』,承--坦承『欲保太子位耳』;再同群臣評論,多以『事由上而起』,指若非太宗三心兩意,子臣何以結黨窺覬。太宗默然。.

侯君集和唐朝与吐蕃的战争 · 侯君集和文成公主 · 查看更多 »

刘简

刘简可以指:.

刘简和唐朝与吐蕃的战争 · 刘简和文成公主 · 查看更多 »

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二十三年……五月……己巳,皇帝崩於含風殿」(歐陽修《新唐書·卷二:本紀第二》),換算為公曆即7月10日 。),中國唐朝第二任皇帝。生于陕西武功县,626年至649年在位。父親是唐高祖李淵,母親是太穆皇后窦氏。竇皇后有四個兒子,一個女兒,按長幼顺序為:李建成、平陽昭公主、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受封为秦公,后晋封为秦王,他是杰出的軍事家,率部平定了薛仁果、刘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最終統一天下。 武德九年(626年)发动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二人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被迫退位,李世民即位,是為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在位時間只使用一個年号贞观。 李世民為帝之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以文治天下,并开疆拓土,成為中國史上著名的明君。他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能够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開創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為唐朝130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李世民爱好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649年7月10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唐太宗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52岁,在位23年,庙号太宗 ,諡號「文皇帝」,葬于昭陵。.

唐太宗和唐朝与吐蕃的战争 · 唐太宗和文成公主 · 查看更多 »

唐玄宗

唐玄宗李隆基(公元),685年出生在神都洛阳,唐朝第九代皇帝(712年-756年在位);在位44年,是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唐睿宗第三子,母窦德妃。庙号玄宗,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宋代避聖祖趙玄朗讳,清代避諱康熙帝「玄燁」,皆称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性格英明果断,多才多艺,知晓音律,擅长书法,儀表雄伟俊丽。 唐隆元年(710年),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之变,诛韦皇后,擁立睿宗李旦,並掌握朝政與京師實際兵權。公元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是為玄宗,隨即發動先天之變,赐死可能爭奪大位的太平公主,取得了国家的最高统治权。玄宗在位44年間,前30年開元之治是唐朝的極盛之世,在位後期,由於怠政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導致了後來長達8年的安史之亂,出奔四川,為唐朝中衰埋下伏筆。756年李亨自立為帝,即肅宗,尊玄宗为太上皇。762年病逝,葬于泰陵。.

唐朝与吐蕃的战争和唐玄宗 · 唐玄宗和文成公主 · 查看更多 »

唐高宗

唐高宗李治(),小名雉奴,字为善,唐朝第三任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嫡三子,母文德皇后。唐代的版图以高宗时为最大,领土面積逾1200万平方公里,东起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北,西临鹹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在位三十四年,于弘道元年(683年)崩于洛阳紫微宫贞观殿,終年五十五岁,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

唐朝与吐蕃的战争和唐高宗 · 唐高宗和文成公主 · 查看更多 »

唐朝

唐朝(),中國朝代,國祚共历289年,21位皇帝。由唐高祖李淵所建立,與隋朝合稱隋唐。唐室出身自關隴世族,先祖李虎在南北朝的西魏是八柱国之一,封为唐国公。其後代李淵為隋朝晋阳(在今山西太原西南)留守,在隋末民變時出兵入關中以爭奪天下,於618年受隋恭帝楊侑禪位,在唐朝統一戰爭中統一天下。唐朝定都長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并设东都洛陽、北都晋阳等陪都。 唐朝歷史可以概略分成數個時期,大致上以安史之亂為界。初唐時國力強盛,李淵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王子李世民以玄武門之變,殺死兄李建成、弟李元吉,逼迫高祖內禪帝位,即為唐太宗,是唐朝多次首都兵變的開端。太宗一手將唐朝帶向盛世,擊敗強敵东突厥,受尊為「天可汗」,成就貞觀之治。唐高宗時期击败西突厥、高句麗等強敵,建立永徽之治,把唐朝版圖擴到最大。高宗去世後,其皇后武后先後擁立兒子中宗和睿宗當傀儡,最後於690年廢睿宗自立為皇帝,改國號曰「周」,即武周,人稱「武則天」,而此時女主政治也達到高峰。直到705年中宗因神龍革命而復辟,唐朝國號得以恢復。但接著還有韋后專權,之後宗室李隆基與其姑姑太平公主共同發起唐隆之變,才掃蕩韋氏勢力,結束自從中宗復辟後朝政紊亂的情況。李隆基也實際掌權,成為日後的唐玄宗。玄宗即位後便發動先天之變,賜死太平公主,結束數十年來的女主政治與百年來的政變時代,進入盛唐時期,是唐朝的第二高峰與轉折,開元時期唐玄宗革除前朝弊端,政治開明,威服四周國家,史稱開元盛世。到天寶時期,政治逐漸混亂,於755年爆發安史之亂,唐朝極盛而衰。中唐時,唐朝受到河朔三鎮、吐蕃的侵擾、宦官專權與牛李黨爭等內憂外患的影響而衰退。其間雖然有唐憲宗的元和中興、唐武宗的會昌中興與唐宣宗的大中之治,但是都未能根治唐朝的內憂外患。在晚唐時因為政治腐敗,爆發唐末民變,其中黃巢之亂破壞江南經濟,使唐朝經濟完全瓦解,导致全国性的藩鎮割據,唐室最後被藩鎮朱全忠控制。他迫使唐昭宗迁都洛阳,並於907年逼唐哀帝禅位,唐亡,共289年。朱全忠建國梁,史称后梁,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唐朝的疆域廣大,但時常變動,630年就超过隋朝极盛时的版图。唐朝也是自秦汉以来,第一个不使用前朝所筑长城及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其鼎盛时期為7世纪,當時中亚的綠洲地帶受唐朝支配。其最大範圍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今俄罗斯安加拉河流域)、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国土面积达1076万平方公里。中唐後漠北、西域的領地相繼失去,到晚唐時衰退到等同中國本部的大小,但仍然保有河套地區及河西走廊。天宝十三年(754年)户口统计为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四百八十八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统计不严,存在大量没有计入统计的瞒报户口,此外还有隐户、佃农、奴婢、士兵、僧道等人群不纳入户口统计,故大多数学者认为唐朝人口峰值在八千万左右。此时,长安辖区人口估算在200万人左右,而市区则是100万人。 唐朝全盛时在文化、科技、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很高的成就。在中国历史上有大量的科技发明,四大发明之中有两个即火药和印刷术都诞生于唐朝。其政治為三省六部制,前期中央權力在皇帝與宰相,到後期變成皇帝與宦官。同隋朝推行科舉制度,使得晉朝南朝的世族制度不再興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三元及第,都诞生于唐朝,即622年状元孙伏伽(一说651年的颜康成)。軍事制度前期採用府兵制,軍力強盛,多次擊敗外族。後期則出現節度使(藩鎮)的軍政制度,割據一方,到唐朝後期還出現四十八個藩鎮。唐朝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首,與突厥、高句丽、吐蕃、大食爭奪四方霸權。藉由羈縻制度控制回紇、契丹等等北方各族,还调度漠北地区的突厥诸部军队攻打西突厥、高句丽,並且讓南诏、高昌、龟兹、粟特、吐蕃、新罗、渤海国和日本等國家吸收唐朝的文化與政治體制。唐朝的經濟富盛,結合華北、關中與江南的經濟,到後期更加依重江南赋税。土地、盐铁與赋税制度隨著社会改變而改革,由均田制與租庸調制轉向兩稅制,並且增加許多雜稅。其中兩稅制影響中國後半期的賦稅制度。唐朝文化兼容並蓄,接納各個民族與宗教,進行交流融合,成為開放的國際文化。其文學發展達到高峰,以詩最為興盛。當時有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人,以及推行古文運動的韓愈,其史書與傳奇(小說的前身)也十分發達。由於吸收西域特徵與宗教色彩,唐朝藝術與前後朝代都迥然不同,其壁畫、雕刻、書法與音樂都很發達。唐朝声誉远及海外,其歷史地位深重,到明清時期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唐朝和唐朝与吐蕃的战争 · 唐朝和文成公主 · 查看更多 »

党項

--項(西夏文:𘚜𗧻)是中國古代西北的一個民族,其語言西夏語屬於藏緬語族。在唐、宋時代,被漢人認為是古羌族的一支,又稱作党項羌,是西夏王朝的建立者。吐蕃人稱其為彌藥(),在蒙古帝國時代,稱其為唐兀(),唐兀惕或唐忽惕,被歸屬於色目人。.

党項和唐朝与吐蕃的战争 · 党項和文成公主 · 查看更多 »

牛进达

牛进达(595年—651年),名牛秀,以字行,唐朝将领。清代小说《说唐》中的人物尤俊达的原型就是牛进达。.

唐朝与吐蕃的战争和牛进达 · 文成公主和牛进达 · 查看更多 »

青海省

青海省,简称青,为中国一级行政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因境内有全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省会是西宁市。.

唐朝与吐蕃的战争和青海省 · 文成公主和青海省 · 查看更多 »

诺曷钵

诺曷钵(),又称贺豆钵,汉名志烈,吐谷渾第二十二任也是末代統治者,慕容顺的兒子,封燕王。具有四分之一汉族血统,为唐朝所扶持的傀儡政权可汗。.

唐朝与吐蕃的战争和诺曷钵 · 文成公主和诺曷钵 · 查看更多 »

赞普

赞普(),全称圣神赞普(),是吐蕃帝国统治者的头衔,为吐蕃的最高领袖。 根据《贤者喜宴》记载,赞普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吐蕃第一代君主聂赤赞普在位期间,后来被历代吐蕃最高统治者沿用。《新唐书·吐蕃传》记载“其俗谓雄强曰赞,丈夫曰普,故号君长曰赞普。”而根据学者王尧的研究认为,在古代,“”是原始苯教崇拜的精灵,后来转为统治者的自称,以示崇巍。今日的“”一词有“凶神”、“坚固”、“严厉”之意。“赞普”一词在藏语中也可以当做形容词来用,意思是“强悍、强烈、猛烈”。 与“赞普”相对的是“赞蒙”()一词,赞蒙是对赞普妻室的尊称。.

唐朝与吐蕃的战争和赞普 · 文成公主和赞普 · 查看更多 »

赤德祖赞

赤德祖赞(,),名野祖如(),绰号梅阿迥(),是吐蕃第36任赞普,705年至755年在位。 他在位期间迎娶了唐朝金城公主,此后多次同唐朝發戰,又多次向唐朝議和。此外又同唐朝、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争夺西域的霸权,并将南诏招诱为吐蕃的属国。 公元755年,赤德祖赞的大臣朗·梅色和末·东则布二人,于亚着贝擦城将赤德祖赞害死。 赤德祖赞在汉文文献《旧唐书·吐蕃传》、《册府元龟》、《新唐书·吐蕃传》及《资治通鉴》中皆作弃隶蹜赞或弃隶缩赞。又译尺带珠丹。.

唐朝与吐蕃的战争和赤德祖赞 · 文成公主和赤德祖赞 · 查看更多 »

金城公主

金城公主(藏文:或,,)),姓李名奴奴,唐宗女,和亲公主之一。生父为嗣雍王李守礼,养父为唐中宗。 步曾祖姑文成公主之后尘和亲吐蕃,嫁赞普赤德祖赞(即尺带珠丹)。金城公主在吐蕃三十年,为唐蕃称为甥舅宿亲,“和同为一家”(见赤德祖赞上玄宗皇帝表)维系纽带,贡献匪浅。.

唐朝与吐蕃的战争和金城公主 · 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 · 查看更多 »

李道宗

李道宗(),字承范,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唐高祖李渊之侄,中国唐朝初年重要军事将领。李道宗在唐朝初年的宗室中与李孝恭并称为贤。唐太宗在晚年评价李道宗为与李世勣、薛万彻二人齐名的名将。.

唐朝与吐蕃的战争和李道宗 · 文成公主和李道宗 · 查看更多 »

松州

松州,可以指:.

唐朝与吐蕃的战争和松州 · 文成公主和松州 · 查看更多 »

松赞干布

松赞干布(;),是吐蕃雅鲁王朝第33任赞普,也是吐蕃帝国的建立者,约629年至650年在位。他是前任赞普囊日论赞的儿子。 原名赤松赞(),“赤”()加于赞普(国王)或赞蒙(赞普的妻室)的名字前,表示对其的尊敬。(《西藏王统记》,196页脚注511)“松赞干布”是其尊号,意思是“心胸深邃的松赞”。《贤者喜宴》摘译二,13~14页(总36~37页)《新唐书》作弃宗弄赞、弃苏农,《册府元龟》作器宗弄赞、器宋弄赞、不弗弄赞,《通典》作弃苏农赞。在位期间,他大大扩张了吐蕃的版图,定都拉萨,并确立了吐蕃的政治、军事、经济及法律等制度,为日后吐蕃成为强盛大国打下基础。他通过与泥婆罗(今尼泊尔)的联姻,提高了吐蕃的工艺技术水平;通过与唐朝的和亲,从唐朝引入先进的科学、医学和历法,提高了吐蕃人的文化水平。據傳佛教也是通过两次联姻首次进入西藏。拉萨的布達拉宮也是其在位期间建立的。 松赞干布与其王妃赤尊公主和文成公主三人,至今备受藏族尊崇。.

唐朝与吐蕃的战争和松赞干布 · 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 · 查看更多 »

永隆

永隆可以指:.

唐朝与吐蕃的战争和永隆 · 文成公主和永隆 · 查看更多 »

朗达玛

朗达玛(,),原名达玛·乌东赞(),吐蕃帝国末代赞普,838年至842年在位。《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皆称他为达磨。 朗达玛是赤德松赞的次子。根据藏文史料《贤者喜宴》的说法,赤德松赞死后,由于长子藏玛()早已出家为僧,朗达玛又本性顽固,遂由三子赤祖德赞继位。但赤祖德赞极为笃信佛教,政权皆由僧人把持。这引起了一些大臣的不满。大论韦·甲多热(,结都那)诬杀了王子藏玛和担任大论一职的僧人钵阐布云丹(),后来又在838年谋杀了赤祖德赞,拥立朗达玛继位,《贤者喜宴》译注十三,99页~101页(总257~259页)群臣上尊号乌东赞()。 根据《新唐书》的记载,朗达玛是一个酷爱打猎、酗酒和好色,而且十分残暴的昏君。而执政的韦·甲多热为了削弱僧侣的势力,怂恿朗达玛禁止佛教。而当时吐蕃经常发生霜、雹、瘟疫等天灾人祸,朗达玛遂于840年声称是由于推行佛法而触怒了天神,下令禁止佛教,并强制推行苯教,史称“朗达玛灭佛”。据《汉藏文书》载,朗达玛于39岁时即位,其并非一贯反佛,执政的前两年依然推行佛教,后来在韦·甲多热等人的影响下开始反对佛教。(《贤者喜宴》288页,脚注18)于是大量佛寺、佛像被拆毁。佛经或被扔进水火之中,或被填埋在底下。翻译经卷的外国译师被驱逐出境。而对于佛教僧侣,或被屠杀,或沦为贵族的奴隶,或被胁迫充当刽子手,或被发配边疆充军。《贤者喜宴》译注十四,30页(总277页) 虽然佛教势力受到了沉重打击,但依然很大,朗达玛的灭佛行为受到了僧侣和佛教信徒们的強烈反對,《红史·外章》记载,他的亲生爱女桑札·达玛甚至联合札什伦布寺高僧密谋要刺杀他。为了阻止灭佛行径,莲花生二十五弟子之一的高僧拉隆·贝吉多杰()在僧侣的鼓励下,决定刺杀朗达玛。842年,贝吉多杰化装成苯教徒的模样,从其隐居修行之地叶尔巴扎拉()出发,前往逻些求见朗达玛。贝吉多杰觐见朗达玛时,朗达玛正在看一个碑文。贝吉多杰在第一拜时在袖子中张开射箭的扳指,第二拜时将箭装上弦,第三拜时囗中朗誦:「風環地,地環水,水滅火,金翅鳥勝水龍,金剛石穿寶石,天神制阿修羅,佛陀勝獅子王,我亦如斯殺非法之王。」,将箭射出。箭射中朗达玛的眉宇中间,射穿其头骨,朗达玛当场毙命。《贤者喜宴》译注十四,第31页。(总278页)贝吉多杰将外白内黑的衣服反过来穿上,又将原先涂着黑木炭的白马洗去黑色,从而成功逃脱了赞普的追兵,逃到了多康地区()隐居。 朗达玛死后,葬于琼结的吐蕃历代赞普王陵之间,其陵墓名叫“珠杰”陵(),又被称为“圣神变”()。其子云丹、俄松为争夺王位而发起伍约之战(),最终导致了吐蕃王国的“支离破碎”()。此后爆发了臣民大反叛()。877年,朗达玛的陵墓被反叛军首领珍却沽()挖掘。 由于达磨赞普在位期间对佛教采取禁绝措施,被藏传佛教的教徒们视为牛魔王再世,因此在其名字前加上了“朗”(,藏语中意思是“牛”)这一词,表示对其的污辱。藏族民间传说称其头上长有牛角。后世的藏文史料大多都将其称为“朗达玛”。而主张灭佛的大论韦·甲多热,则被藏族人民视为长着猴头虎耳的饿鬼的化身。 虽然在藏族传统史书中称朗达玛极度反佛,但现代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朗达玛在思想上更倾向于佛教而不是苯教,因为根据《汉藏文书》的记载,朗达玛在赤祖德赞在位期间曾经兴建佛教寺庙;而且在敦煌的藏文文书中曾发现朗达玛的祈祷文书。而灭佛的举动,则是由权倾一时的大论韦·甲多热等反佛派大臣主持的,朗达玛只是一个傀儡而已。Matthew T. Kapstein教授將朗达玛反佛與同時期唐武宗滅佛相比,認為無論朗达玛是反佛還是只是減少對佛教寺院的贊助,背後都有財政因素。.

唐朝与吐蕃的战争和朗达玛 · 文成公主和朗达玛 · 查看更多 »

执失思力

執失思力(),中国唐朝軍人,突厥人,唐高祖驸马。 執失思力是突厥处羅可汗、頡利可汗属下執失部的酋长,官职为俟利发。626年,出使唐朝,出言不逊,被唐太宗囚在门下省,不久放还。貞观年間,護送隋朝蕭皇后归唐,唐太宗任命他为左領軍将軍。頡利可汗被唐击敗,太宗命執失思力说服渾、斛薩部落降伏。執失思力在太宗側近为官,在太宗狩猎兔子时进諫:“陛下为四海父母,乃自轻,臣窃殆之。”后来太宗又狩猎追鹿,思力固諫。 635年,参与平定吐谷渾。645年,太宗遠征高句麗,執失思力駐屯金山道,領知突厥来牵制薛延陀。薛延陀10万兵侵攻唐境,思力引薛延陀入夏州,撃破之。638年秋,松赞干布亲自指挥大约20万吐蕃军借口吐谷浑从中作梗,开始攻击唐朝的松州(今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但同时松赞干布又派遣使者到唐朝国都长安再次请求,并宣称他们打算欢迎公主。唐太宗派侯君集为当弥道行军大总管指挥5万军队,执失思力、牛进达、刘简协助,援救松州。与此同时,吐蕃军正在围困松州的首县——嘉诚(今四川松潘),但唐军先遣部队在牛进达指挥下,打败了吐蕃军。646年,又跟从江夏王李道宗破薛延陀残余,灭薛延陀汗国。 思力娶唐高祖李淵之女九江公主为妻,并赐铁劵,官駙馬都尉,封安国公。653年,房遺愛之乱起,思力因和遺愛交友、获罪連。唐高宗因思力的战功没有杀他,改流放巂州。公主请求削封邑,与夫同行。九江公主先于執失思力去世。龍朔年間,思力为归州刺史,不久去世。664年,恢复公主封邑,追贈思力勝州都督,谥号景。.

唐朝与吐蕃的战争和执失思力 · 执失思力和文成公主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唐朝与吐蕃的战争和文成公主之间的比较

唐朝与吐蕃的战争有245个关系,而文成公主有78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22,杰卡德指数为6.81% = 22 / (245 + 78)。

参考

本文介绍唐朝与吐蕃的战争和文成公主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