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唐朝和李宗閔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唐朝和李宗閔之间的区别

唐朝 vs. 李宗閔

唐朝(),中國朝代,國祚共历289年,21位皇帝。由唐高祖李淵所建立,與隋朝合稱隋唐。唐室出身自關隴世族,先祖李虎在南北朝的西魏是八柱国之一,封为唐国公。其後代李淵為隋朝晋阳(在今山西太原西南)留守,在隋末民變時出兵入關中以爭奪天下,於618年受隋恭帝楊侑禪位,在唐朝統一戰爭中統一天下。唐朝定都長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并设东都洛陽、北都晋阳等陪都。 唐朝歷史可以概略分成數個時期,大致上以安史之亂為界。初唐時國力強盛,李淵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王子李世民以玄武門之變,殺死兄李建成、弟李元吉,逼迫高祖內禪帝位,即為唐太宗,是唐朝多次首都兵變的開端。太宗一手將唐朝帶向盛世,擊敗強敵东突厥,受尊為「天可汗」,成就貞觀之治。唐高宗時期击败西突厥、高句麗等強敵,建立永徽之治,把唐朝版圖擴到最大。高宗去世後,其皇后武后先後擁立兒子中宗和睿宗當傀儡,最後於690年廢睿宗自立為皇帝,改國號曰「周」,即武周,人稱「武則天」,而此時女主政治也達到高峰。直到705年中宗因神龍革命而復辟,唐朝國號得以恢復。但接著還有韋后專權,之後宗室李隆基與其姑姑太平公主共同發起唐隆之變,才掃蕩韋氏勢力,結束自從中宗復辟後朝政紊亂的情況。李隆基也實際掌權,成為日後的唐玄宗。玄宗即位後便發動先天之變,賜死太平公主,結束數十年來的女主政治與百年來的政變時代,進入盛唐時期,是唐朝的第二高峰與轉折,開元時期唐玄宗革除前朝弊端,政治開明,威服四周國家,史稱開元盛世。到天寶時期,政治逐漸混亂,於755年爆發安史之亂,唐朝極盛而衰。中唐時,唐朝受到河朔三鎮、吐蕃的侵擾、宦官專權與牛李黨爭等內憂外患的影響而衰退。其間雖然有唐憲宗的元和中興、唐武宗的會昌中興與唐宣宗的大中之治,但是都未能根治唐朝的內憂外患。在晚唐時因為政治腐敗,爆發唐末民變,其中黃巢之亂破壞江南經濟,使唐朝經濟完全瓦解,导致全国性的藩鎮割據,唐室最後被藩鎮朱全忠控制。他迫使唐昭宗迁都洛阳,並於907年逼唐哀帝禅位,唐亡,共289年。朱全忠建國梁,史称后梁,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唐朝的疆域廣大,但時常變動,630年就超过隋朝极盛时的版图。唐朝也是自秦汉以来,第一个不使用前朝所筑长城及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其鼎盛时期為7世纪,當時中亚的綠洲地帶受唐朝支配。其最大範圍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今俄罗斯安加拉河流域)、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国土面积达1076万平方公里。中唐後漠北、西域的領地相繼失去,到晚唐時衰退到等同中國本部的大小,但仍然保有河套地區及河西走廊。天宝十三年(754年)户口统计为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四百八十八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统计不严,存在大量没有计入统计的瞒报户口,此外还有隐户、佃农、奴婢、士兵、僧道等人群不纳入户口统计,故大多数学者认为唐朝人口峰值在八千万左右。此时,长安辖区人口估算在200万人左右,而市区则是100万人。 唐朝全盛时在文化、科技、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很高的成就。在中国历史上有大量的科技发明,四大发明之中有两个即火药和印刷术都诞生于唐朝。其政治為三省六部制,前期中央權力在皇帝與宰相,到後期變成皇帝與宦官。同隋朝推行科舉制度,使得晉朝南朝的世族制度不再興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三元及第,都诞生于唐朝,即622年状元孙伏伽(一说651年的颜康成)。軍事制度前期採用府兵制,軍力強盛,多次擊敗外族。後期則出現節度使(藩鎮)的軍政制度,割據一方,到唐朝後期還出現四十八個藩鎮。唐朝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首,與突厥、高句丽、吐蕃、大食爭奪四方霸權。藉由羈縻制度控制回紇、契丹等等北方各族,还调度漠北地区的突厥诸部军队攻打西突厥、高句丽,並且讓南诏、高昌、龟兹、粟特、吐蕃、新罗、渤海国和日本等國家吸收唐朝的文化與政治體制。唐朝的經濟富盛,結合華北、關中與江南的經濟,到後期更加依重江南赋税。土地、盐铁與赋税制度隨著社会改變而改革,由均田制與租庸調制轉向兩稅制,並且增加許多雜稅。其中兩稅制影響中國後半期的賦稅制度。唐朝文化兼容並蓄,接納各個民族與宗教,進行交流融合,成為開放的國際文化。其文學發展達到高峰,以詩最為興盛。當時有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人,以及推行古文運動的韓愈,其史書與傳奇(小說的前身)也十分發達。由於吸收西域特徵與宗教色彩,唐朝藝術與前後朝代都迥然不同,其壁畫、雕刻、書法與音樂都很發達。唐朝声誉远及海外,其歷史地位深重,到明清時期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李宗閔(),字損之。鄭王李元懿之後。.

之间唐朝和李宗閔相似

唐朝和李宗閔有(在联盟百科)25共同点: 吐突承璀宰相中書舍人唐宣宗唐宪宗唐穆宗唐武宗元和 (唐朝)礼部科举牛僧孺牛李党争裴度貞元 (唐朝)開成藩鎮割據钱徽長慶陈寅恪李吉甫李德裕李逢吉武元衡段文昌河朔三镇

吐突承璀

吐突承璀,字仁貞,閩人。 以黄門直東宮、為掖廷局博士,唐憲宗即位,為內常侍,知內侍省事,深得寵信。元和初年,任左神策軍護軍中尉。元和四年(809年),討王承宗屢敗無功。自淮南還都,翰林学士李绛等要求嚴惩,宪宗不得已,貶為軍器使,仍得寵,党類甚眾。元和六年(811年),吐突承璀因宦官劉希光受賄被牽連,憲宗打算廢掉他:“此家奴耳,向以其驅使之久,故假以恩私;若有違犯,朕去之輕如一毛耳!”外放淮南(治今江苏扬州市)監軍。太子通事舍人李涉投状匦院上书,论说承璀无罪。谏议大夫、知匦事孔戣不予受理。李涉于光顺门前想进呈皇上,孔戣指斥其邪恶,贬李涉为硖州司仓。元和九年(814年),李绛罢相,召回吐突承璀。 史載元和六年十二月,太子李宁夭亡,元和七年(812年),議立储贰,吐突承璀欲以皇次子澧王李惲繼皇位,但因李恽生母身份低贱,改立皇三子遂王李恒为太子。但查八一一年,吐突承璀受刘希光贿事被发觉,出为淮南监军。此說有誤。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二十七日,憲宗暴死,梁守謙、王守澄殺吐突承璀與澧王,擁立太子李恆。敬宗即位,中尉马存亮为承璀诏雪,便令其养子士晔遵礼予以收葬。.

吐突承璀和唐朝 · 吐突承璀和李宗閔 · 查看更多 »

宰相

宰相,是古代中国辅助君主(含諸侯、帝王等)的最高行政官员的非正式通稱而非法制上的名稱。宰原為「罪人在屋下執事者」,後引申為宰制的意思。「宰」有控制、掌握之意。「目接物曰相」、「省視約相」,故相又有「交接扶助」之意。中國建立中央集權後正式稱謂有丞相、相國等。今日時常稱君主立憲國家之內閣總理大臣為首相,即得自「宰相」之名。 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亦管烹殺祭祀,实已为官的通称。因古時祭祀為頭等大事,貴族當王後,變成王的首席副手。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但只有辽代以为正式官名,其它各代所指官名与职权广狭则不同,而且名目繁多。唐朝宰相人數與名目最多,有:中书令、侍中、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与(议、豫)朝政、参知政事、同掌机密等等。漢代丞相以一人為相,唐代的宰相以多人共事為相。 有些朝代會設立左、右丞相(根據皇帝的方向),其地位根據不同朝代對「左尊」或「右尊」而不同。例如先秦時代文官尊左、武官尊右,在漢時期,以右丞相為主相、左丞相為副相,到隋唐兩宋隨周為「左尊右卑」。元朝依蒙古人習俗也以右丞相高於左丞相,到明初則恢復以左丞相為正職、右丞相為副職。.

唐朝和宰相 · 宰相和李宗閔 · 查看更多 »

中書舍人

中書舍人是中國古代官职。.

中書舍人和唐朝 · 中書舍人和李宗閔 · 查看更多 »

唐宣宗

唐宣宗李忱(),唐朝第19代皇帝(846年—859年在位,未算武周政权),初名怡,登基之前封為光王,在位13年。唐宪宗李纯十三子,母鄭宮人,元和五年(810年)六月廿二日生於大明宫,是唐穆宗李恒的弟弟,唐敬宗李湛、唐文宗李昂、唐武宗李炎的叔叔。.

唐宣宗和唐朝 · 唐宣宗和李宗閔 · 查看更多 »

唐宪宗

唐宪宗李纯(),唐朝第14代皇帝(除去武则天以外),805年—820年在位。唐憲宗是唐朝繼唐太宗、唐玄宗以後歷史評價最高的皇帝。在位期間曾短暫終結藩鎮割據,重新統一全國,史稱“元和中興”。.

唐宪宗和唐朝 · 唐宪宗和李宗閔 · 查看更多 »

唐穆宗

唐穆宗李恒(),原名宥。唐宪宗第三子,母懿安皇后郭氏。他是唐朝第15代皇帝(除去武则天以外),在位4年。.

唐朝和唐穆宗 · 唐穆宗和李宗閔 · 查看更多 »

唐武宗

唐武宗李瀍()(),临死前12天改名“炎”,唐穆宗的第五子和事实上的第九子,母韦贵妃。他是唐朝的第18代皇帝(除去武则天以外),在位时间是840年至846年,在位6年,享年31岁。.

唐朝和唐武宗 · 唐武宗和李宗閔 · 查看更多 »

元和 (唐朝)

元和(806年正月—820年十二月)是唐憲宗的年號,共计15年。 元和十五年闰正月唐穆宗李恒即位沿用。.

元和 (唐朝)和唐朝 · 元和 (唐朝)和李宗閔 · 查看更多 »

礼部

部是中國古代官署之一,南北朝北周時開始設立,在《周礼》中相当于春官,其長官禮部尚書,有时以“大宗伯”为代称。 受中國文化影響,朝鮮半島的高麗王朝也設有禮部,其首長為禮部尚書;至朝鮮王朝時期,禮部改稱禮曹,首長改稱禮曹判書。越南古代亦設有禮部的機構。.

唐朝和礼部 · 李宗閔和礼部 · 查看更多 »

科举

科举是一種通過考试來选拔官吏的制度,源自中國,並傳播至漢字文化圈其他國家。它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直接催生不論門第、以考试產生的“士大夫”阶层。除中國科舉外,鄰近中國的亚洲國家如越南、日本和朝鮮半岛也曾引入這種制度來選拔人才 。 科举始于605年时的隋朝,发展并成型於唐朝,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在1905年才被廢除;在越南更遲至阮朝末年的1919年才廢除,整个科举共持续1300多年。现代社会公務員的选拔制度亦是从科举制间接演变而来。.

唐朝和科举 · 李宗閔和科举 · 查看更多 »

牛僧孺

牛僧孺(),字思黯,隴西人。是唐朝著名大臣,牛李黨爭的牛派領袖,領導科舉新秀進士對抗士族李派。 一般認為牛僧孺是古典小說《玄怪錄》的作者。.

唐朝和牛僧孺 · 李宗閔和牛僧孺 · 查看更多 »

牛李党争

牛李党争(808年 - 846年) ,是唐末時,兩派士大夫結黨互相爭鬥排擠的事件。 唐朝末年宦官爭權,朝廷的士大夫中反对宦官的大都遭到排擠打击。依附宦官的又分为两派——以牛僧孺为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李黨,這兩派官員互相倾軋,争吵不休,從唐憲宗時期開始,到唐宣宗時期才结束,將近四十年,歷史上把這次的黨爭命名為“牛李黨爭”。 牛李党争是唐朝末年士大夫争权的现象,唐文宗曾有“去河北賊易,去朝廷朋黨難”的感慨,牛李党争使本来腐朽衰落的唐朝走向灭亡。.

唐朝和牛李党争 · 李宗閔和牛李党争 · 查看更多 »

裴度

裴度(),字中立,河东闻喜县(今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人,出自河东裴氏东眷裴。中晚唐時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重臣。.

唐朝和裴度 · 李宗閔和裴度 · 查看更多 »

貞元 (唐朝)

貞元(785年正月—805年八月)是唐德宗的年號,共计21年。貞元這年號為唐太宗年號貞觀和唐玄宗年號開元合二為一,成為新年號貞元。.

唐朝和貞元 (唐朝) · 李宗閔和貞元 (唐朝) · 查看更多 »

開成

開成(836年正月—840年十二月)是唐文宗的年號,共计5年。 開成五年正月唐武宗李瀍即位沿用。.

唐朝和開成 · 李宗閔和開成 · 查看更多 »

藩鎮割據

藩鎮割據通常指的是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外地將領擁兵自重,在軍事、財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一直持續百餘年直至唐朝滅亡。 其發生是由於唐朝在安史之亂後添了许多节度使,而节度使管辖的地区称为藩镇,唐朝中央政府本以为,可以通过藩镇来平定一些叛乱,不料藩镇就是导致唐朝混乱乃至灭亡的总根源。而藩鎮割據基本上是安史之亂的延續;唐亡以後出現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也是藩鎮割據的延續,直至宋太宗979年灭北汉。藩鎮割據的問題對唐代、五代乃至北宋都產生重大影響。 藩镇割据总是不自觉地把藩镇与割据联系在一起,似乎安史之乱以后的唐朝已经是四分五裂,气息奄奄,而且也模糊对唐朝中后期一百五十多年的政治风潮、经济变革、制度更替以致文学艺术现象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将长达一个半世纪的复杂历史笼统地称作藩镇割据。唐代藩镇割据与动乱的历史,是从安史之乱以后开始,所谓“安史平而藩镇之祸方始”。黄巢之亂以后,“天下分裂而无纪”,接于五代十國,陷于军阀混战的另一番境地。 實際上,从公元763年安史之乱平定,到唐懿宗在位期間黄巢起义爆发的乾符年间,大约110多年时间里,藩镇的形势是比较稳定的,藩镇数目最多也大体固定在46个左右。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 p.17-29, 77-104,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只是事實上,李唐皇室大权旁落,無法完全控制節度使,但節度使也不像东周春秋战国时期般,完全不受中央政府控制。.

唐朝和藩鎮割據 · 李宗閔和藩鎮割據 · 查看更多 »

钱徽

錢徽(),字蔚章。浙江吳興(今湖州市)人。 錢起之子。貞元初年進士出身,居穀城。當地縣令王郢好客,喜結交三教九流,以公帑請客送禮,被革職查辦。觀察使樊澤負責處理此案,發現只有錢徽一文不取。乃表署掌書記。元和初年入朝,任翰林學士。官至尚書郎。与薛正伦、魏弘简有往來。太和三年(829年),去世。 子钱可复,礼部郎中,被凤翔节度使郑注辟为凤翔节度副使,死于甘露之变。.

唐朝和钱徽 · 李宗閔和钱徽 · 查看更多 »

長慶

長慶(821年正月—824年十二月)是唐穆宗的年號,共计4年。 長慶四年正月唐敬宗李湛即位沿用。.

唐朝和長慶 · 李宗閔和長慶 · 查看更多 »

陈寅恪

陳寅恪(),字鹤寿(不常用),是一位籍貫江西省義寧州(今修水縣)、生於湖南長沙的中國現代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曾獲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亦為民初時期清華大學國學院四大導師之一(其餘三人為梁啟超、王國維、趙元任)。通曉二十餘種语言。其史學脫胎於乾嘉考據學,著有《柳如是別傳》、《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与钱穆、陈垣、吕思勉并称为严耕望所评选的“现代四大史学家”。.

唐朝和陈寅恪 · 李宗閔和陈寅恪 · 查看更多 »

李吉甫

李吉甫()字弘宪,唐朝政治家、学者。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出自趙郡李氏西祖,其父李棲筠,代宗時代曾任御史大夫,长子李德脩官拜楚州刺史,次子李德裕則於武宗時代拜相,是牛李黨爭中李黨的領袖。.

唐朝和李吉甫 · 李吉甫和李宗閔 · 查看更多 »

李德裕

李德裕(),字文饒,趙州贊皇縣(今属河北省)人,唐朝宰相、詩人,爵至衛國公,因此又號李衛公。唐憲宗元和宰相李吉甫之子。中晚唐牛李党争中李党的領袖人物。.

唐朝和李德裕 · 李宗閔和李德裕 · 查看更多 »

李逢吉

李逢吉(),字虛舟,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县)人,李玄道曾孫。父李顏有疾,李逢吉自料醫劑,遂通方書。進士及第,元和九年,改中書舍人。元和十一年(816年)以中書舍人知貢舉,不久拜相。元和、長慶兩朝為宰相,舉薦牛僧孺,與李德裕、李紳相互傾軋。敬宗年间,封凉国公,后改郑国公。太和中,以司徒致仕。九年(835年)正月卒,謚曰成。著有《斷金集》,《全唐詩》存詩八首。.

唐朝和李逢吉 · 李宗閔和李逢吉 · 查看更多 »

武元衡

武元衡(),字伯苍。缑氏(今河南偃师东南)人。唐朝名相與詩人。.

唐朝和武元衡 · 李宗閔和武元衡 · 查看更多 »

段文昌

段文昌(),字墨卿,一字景初,唐朝鄒平(今屬山東濱州)人。生於荊州江陵(今湖北荊州市)。唐代政治人物,曾拜宰相,後除節度使,歷轉各軍。卒赠太尉。娶武元衡女。子段成式,為太常少卿。.

唐朝和段文昌 · 李宗閔和段文昌 · 查看更多 »

河朔三镇

河朔三镇,又称河北三镇,是指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时位于河朔地区的三个藩镇势力,即燕薊節度使、成德節度使、魏博節度使等三個節度使的合稱。其中燕薊又作范陽、幽州或盧龍,位于今日河北省北部,北京、保定及长城附近一带;成德是幽州以南和山西接壤的地区,今日河北省中部;魏博后改称天雄,渤海湾至黄河以北,今河北省南部、山東省北部。.

唐朝和河朔三镇 · 李宗閔和河朔三镇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唐朝和李宗閔之间的比较

唐朝有1227个关系,而李宗閔有30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25,杰卡德指数为1.99% = 25 / (1227 + 30)。

参考

本文介绍唐朝和李宗閔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