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唐太宗

指数 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二十三年……五月……己巳,皇帝崩於含風殿」(歐陽修《新唐書·卷二:本紀第二》),換算為公曆即7月10日 。),中國唐朝第二任皇帝。生于陕西武功县,626年至649年在位。父親是唐高祖李淵,母親是太穆皇后窦氏。竇皇后有四個兒子,一個女兒,按長幼顺序為:李建成、平陽昭公主、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受封为秦公,后晋封为秦王,他是杰出的軍事家,率部平定了薛仁果、刘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最終統一天下。 武德九年(626年)发动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二人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被迫退位,李世民即位,是為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在位時間只使用一個年号贞观。 李世民為帝之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以文治天下,并开疆拓土,成為中國史上著名的明君。他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能够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開創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為唐朝130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李世民爱好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649年7月10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唐太宗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52岁,在位23年,庙号太宗 ,諡號「文皇帝」,葬于昭陵。.

438 关系: 劉弘基劉洎力牧历代帝王庙博爾忽博爾朮南平公主 (唐)单于都护府召公奭召穆公史仁表司徒司马光叔牙后晋吏部尚書吐谷浑吐蕃含風殿吳兢同中書門下三品同平章事同羅吉林省均田制夏州大同市大將軍 (東亞)大唐秦王詞話大唐雙龍傳大兴大兴安岭天可汗天宝 (唐朝)太原郡太尉太上皇太傅太公望太穆皇后太极宫姚思廉始畢可汗婕妤季成子孔颖达定襄县主宰相宇文士及...宇文化及宇文肱宇文泰安加拉河安史之亂安东都护府安康公主 (唐太宗)安北都护府安西大都护府安西四镇安息州宋太祖宋祁宋老生尚书令封德彝尼泊尔少昊屈突通岐州岳飞岑文本崔仁師崔才人己酉巴陵公主帝範中原中书令中亚中國中國通史中国历史中国君主列表常山公主 (唐太宗)东宫布哈拉三皇五帝三王三监之乱平壤平阳昭公主乌兹别克斯坦庚申于志寧于阗京兆尹人民出版社二十四史府兵制庙号仁寿 (隋朝)伊吾县伊尹伊州 (唐朝)伊特勿失可汗伏允伏羲张亮 (唐朝)张良张浚伯夷伯益伯顏 (八鄰部)張行成 (唐朝)开皇侍中徐孝德徐圓朗徐惠御史大夫復辟侯君集後宮忽必烈北宋北京市北周北魏北齐刘简刘黑闼刘邦刘武周刘昫刀人周公旦周勃周武王呂思勉储君哥勿州都督府唐史演义唐中宗唐乾陵唐义识唐德宗唐玄宗唐王唐語林唐高宗唐长安城唐滅东、西突厥之戰唐朝唐朝君主列表唐昭陵冯异内蒙古自治区商汤內閣八月初九公曆六月初七六月初四兴唐传元宵节元朝兵部尚书勤王回鹘皋陶玄阙州玄武门之变王君廓王妃王威王世充王仲荦王玄應王珪王珪 (唐朝)王羲之王氏 (宇文肱妃)王氏 (唐太宗)王敬直王晊礼泉县神龍 (年號)神龙革命禄东赞租庸調制秦王科举稽古录突厥突利可汗窦建德窦毅章太炎管叔鮮綠洲终南山罗伏州真珠可汗疏勒痢疾炎帝生肖纪年甲子甘肃省焉耆燕德妃特進牛进达独孤信狄道县癸亥隆尧县隋唐演義隋炀帝隋文帝韦孝宽韦匡伯韦总韩世忠韋珪鞍山市遂安公主萧何青藏高原領地顏相時表字行台風后颛顼裴寂飛白書褚亮褚遂良西域西突厥西魏西藏西河郡西游记襄城公主 (唐朝)許敬宗马周說唐諫議大夫高句丽高君雅高士廉高履行高辛高阳公主高惠通高昌謀士魏徵诸葛亮诺曷钵谥号象雄豫章公主貞觀 (唐朝)賢妃資治通鑒贞观之治贞观政要贝加尔湖越南鸭绿江麴文泰麴智盛黃門侍郎黄帝黄河龟兹辽宁省辽东辽东半岛龙门郝處俊胡如雷郭子仪郭孝恪郑贤妃 (唐太宗)蘭亭集序阴山阴世师阿史那忠阿史那社尔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阿克苏市阿里蘇世長蘇毗起居注薛仁杲薛延陀薛元敬薛瓘薛萬徹薛舉薛收蒙古高原邢台市邓禹蓋文達蔡叔度蔡允恭金山公主 (唐太宗)蕭瑀長孫詮长孙皇后长孙顺德长孙无忌长安雁门关雲定興通化市虞世南虎牢之戰陝東道陸德明陈叔达陈寅恪陈平 (汉朝)陈亮陇西郡陕西省柴令武李孟姜李孝珉李孝恭李守素李世勣李建成李元吉李元昌李囂李玄道李玄霸李祐李祐 (唐朝皇室)李簡李瑗 (庐江郡王)李道宗李靖李貞 (唐朝)李虎李恽 (蒋王)李泰 (唐朝)李渊李昞 (北周)李明 (唐朝)李明達李愔李慎李承乾李思摩李晟 (唐朝)杨侑杨玄奖杨贵妃 (唐太宗)杨雄 (隋)杨氏 (江国太妃)東突厥東陽公主 (唐太宗)松州 (唐朝)杜如晦杜荷杜淹欧阳修正史武功县武士彠武媚娘传奇武则天段志玄比丘尼毛泽东永丰仓江都汝南公主汝南公主墓志汉光武帝汉朝河北省泾阳县涿郡淺水原之戰淵蓋蘇文渭水之盟渭河渭河平原清河公主 (唐朝)溫彥博漢族潘美木华黎朱元璋朱熹戊午成纪县戴胄戶部尚書房玄龄戈壁明太祖实录明宪宗明朝显庆新城公主新唐书新唐書新罗新疆新興公主 (唐太宗)方叔文天祥文成公主旧唐书敕勒慕容顺执失思力拔也氏曹参曹彬普安公主 (唐太宗)景烈皇后晋安公主 (唐太宗)626年 扩展索引 (388 更多) »

劉弘基

劉弘基(),雍州池陽人。 父劉升是隋代河州(今甘肃临夏)刺史,弘基以父廕為右勳侍。大業末年,为避免從隋煬帝征高句丽,故意私宰耕牛犯罪,被縣令關進監獄。自太原起事便追隨李淵父子,與李世民友善,進攻長安時任先鋒,擒隋主將屈突通。唐高祖曾有詔以太原元谋立功,劉弘基與左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右屯卫大将军窦琮、左翊卫大将军柴绍、内史侍郎唐俭、吏部侍郎殷开山、鸿胪卿刘世龙等十四人,约免一死。玄武門之變擁立有功。貞觀年間因多次貪污被彈劾,李世民不忍治罪,只是將他貶官。太宗征伐高句麗,劉弘基又為前軍大總管,力戰有功。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病死,年六十九,贈開府儀同三司,諡曰襄,陪葬昭陵。劉弘基臨死前,遺命只留給諸子每人奴婢各十五人,良田五頃。認為子孫“若賢,固不藉多財;不賢,守此可以免饑凍。”子刘仁实,袭封夔国公。.

新!!: 唐太宗和劉弘基 · 查看更多 »

劉洎

劉洎(),字思道,荊州江陵人,祖籍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南朝梁尚书右丞刘之遴的曾孙。 生年不詳,隋末,仕蕭銑,任黃門侍郎。入唐,初授南康州(今江西贛縣一帶)都督府長史。貞觀七年(633年),拜給事中,封清苑縣男爵位,轉調任治書侍御史。崇魏徵,個性通達而任事嚴謹,以敢言聞名。貞觀十三年,唐太宗欲查看起居註,諫議大夫兼知起居註褚遂良拒絕。黃門侍郎劉洎支持褚遂良并進言:「人君有過失,如日月之蝕,人皆見之。設令遂良不記,天下之人皆記之矣。」 拜為尚書右丞,累官散騎常侍。貞觀十四年有一日,太宗在玄武門宴請三品以上的大臣。宴後,皇帝乘興操筆作飛白書。太宗平時最喜王羲之的草書,本身學王羲之的書法也非常成功,所以書法極好。寫完後,當即一一賜給群臣。大臣們也趁著酒興,紛紛前至搶墨寶。只要太宗一寫完,群臣就迫不及待地從太宗手上搶過來,還你爭我奪。劉洎站得不遠,卻一個都沒有搶到,這時心生一計,他跑到太宗的座位上,在座椅後面,等太宗寫完一幅字,立刻從太宗背後一伸手,把這幅字先搶在手裡了。這個舉動給其他沒搶到墨寶的大臣看到了,便群起大叫:「劉洎登上皇上的御床,罪該當死,請求陛下法辦他。」太宗聞言大笑說:「昔聞婕妤辭輦,今見常侍登床。」就是說有大臣坐在皇帝的御床上是政治昌明的标志(关于婕妤辭輦的典故,参见班婕妤)。貞觀十八年(644年)遷侍中。 後來有重臣在為太宗百年之後的擅權而開始準備,有些大臣不免對此有分歧。劉洎沒有被長孫無忌等納為親近,就因此有了危險。貞觀十九年(645年)太宗征遼,留守定州,太宗班師時患“痈疽”,至并州,“及上不豫,劉洎和馬周從內出,洎色甚悲懼,謂同列曰:‘疾勢如此,聖躬可憂!’”結果立即遭褚遂良誣陷。褚遂良對太宗說:“劉洎言國家事不足憂,但當輔幼主,行伊尹、霍光舊事,大臣有異志者誅之,自定矣。”太宗病好了之後,找劉洎來問這件事情。劉洎照實回答,並找了馬周來佐證自己說過的話,另一方面褚遂良也堅持自己的說法,弄得太宗很困惑。到最後太宗為了撫平一邊的大臣,權衡下遂下詔,“洎與人竊議,窺窬萬一,謀執朝衡,自處伊、霍,猜忌大臣,皆欲夷戮。宜賜自盡,免其妻孥。”賜劉洎自盡死。唐高宗時,其子劉弘業控褚遂良當年誣陷,高宗不理。至武則天地位穩固後,欲重振朝綱,昭雪此冤。.

新!!: 唐太宗和劉洎 · 查看更多 »

力牧

力牧是中国上古传说中黄帝的大臣。一日,黄帝梦见一个人手持千钧之弩,牧万个羊群。黄帝醒来,感叹说:‘放牧万个羊群者,能治理人民。天下有姓力名牧的人么?’于是,黄帝依照占卜结果四处寻觅,在大泽边找到了力牧,并拜力牧为将。后来力牧在涿鹿之战中为黄帝战胜蚩尤作出卓著贡献。.

新!!: 唐太宗和力牧 · 查看更多 »

历代帝王庙

历代帝王庙,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131号,是中国明朝、清朝皇家祭祀三皇五帝和历代帝王的场所。.

新!!: 唐太宗和历代帝王庙 · 查看更多 »

博爾忽

博爾忽(;),又譯孛羅忽勒、博羅渾、缽魯歡、孛羅渾、博魯溫等,許兀慎氏,成吉思汗義弟,與博爾朮、木華黎、赤老溫合稱「四傑」,死後被追尊為「淇陽王」。.

新!!: 唐太宗和博爾忽 · 查看更多 »

博爾朮

博爾(;),又譯作博兒、孛斡爾出,蒙古阿兒剌氏,祖先孛端察兒,納忽伯顏兒子,曾以才略武藝雄霸一方,與鐵木真同為海都後裔。.

新!!: 唐太宗和博爾朮 · 查看更多 »

南平公主 (唐)

#重定向 南平公主 (唐朝).

新!!: 唐太宗和南平公主 (唐) · 查看更多 »

单于都护府

单于都护府,唐朝安置东突厥降部的都护府。630年三月,唐朝军队俘颉利可汗,东突厥亡。唐朝设置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 以及定襄都督府、云州都督府。 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右骁卫郎将高偘统帅回纥、仆骨等部族兵马,在阿息山击溃突厥别部车鼻可汗,在郁都军山,置狼山都督府统治突厥余部。同年又在云州设立了单于都护府(云州云中县西北也有一个单于台,以此得名),单于领漠南狼山、云中、桑乾三都督府、苏农等十四州,与647年设立的燕然都护府以沙漠为界,南北分治铁勒(漠北)与突厥(漠南)。 龙朔三年(663年)二月十五日,燕然都护府改名为瀚海都护府,移到回纥部落,单于都护府改名云中都护府,移置云中故城(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古城乡),仍以碛为界,碛北诸蕃州悉隶瀚海,碛南并隶云中。总章二年(669年)八月瀚海都护府又改名为安北都护府,不久治所移到漠南隋朝时的大同城镇旧地(今甘肃额济纳旗)。 麟德元年(664年),云中都护府又改称单于大都护府,以殷王李旭轮(唐睿宗)遥领单于大都护。自此以后单于大都护一职多为亲王遥领,由副大都护、副都护实领。 永淳元年(682年),突厥贵族阿史那骨咄禄、阿史德元珍等第三次暴动,“招集亡散,据黑沙城反”,重建后突厥,并很快兴师南下“入寇并州及单于府之北境”,与唐争夺漠南之地。在突厥强劲的攻势下,唐原单于都护府辖境急剧丢失,突厥降户亦纷纷倒戈、投向突厥一边,都护府徒具空名,仅仅成了一个驻防突厥进攻南下的一个军事据点。垂拱二年(686年),单于大都护被降为镇守使。陈子昂曾于垂拱四年(688年)给武后上的奏文中言道:“国家近者废安北,拔单于,弃龟兹,放疏勒,天下翕然,谓之盛德,所以者何?”圣历元年(698年)突厥默啜可汗更是以和亲为名,向武周索要突厥降户和单于都护府之地。在其强大的军事压力下,武周最终被迫答应了他提出的条件,单于都护府被迫放弃,武周“朔方军与突厥以河为境”。 中宗景龙二年(708年),为了跨过黄河、处于有效防卫和主动进攻的战略位置,朔方军总管张仁愿利用当时突厥全军西击突骑施的机会,夺取漠南地区,并在黄河以北修筑东、中、西三受降城,形成一道联防横线,以便断绝突厥的南侵道路。同年安北都护府从安西城迁到西受降城。 睿宗景云二年(711年),单于都护府重新设立,其治与安北都护府同在西受降城,邠王李守礼以亲王遥领单于大都护,臧怀亮实任单于副大都护。 玄宗开元二年(714年)闰二月,单于、安北二都护府分离,二者皆从西受降城迁出,单于都护府返回故址——云中故城安置,安北都护府移到中受降城。右领军卫大将军张知运兼检校单于大都护镇守大使(又称单于副都护)。 开元六年(718年)二月,朔方道行军大总管王晙领蕃汉兵马三十万,大举征伐突厥。据《毗伽可汗碑》和《阙特勤碑》记载:“当我三十四岁(即开元六年)时,乌古斯(即九姓铁勒)逃窜入唐朝。我悔恨地出征……(第一天)消灭唐朝骑兵一万七千人,第二天全部消灭其步兵。他们越过……而去。”唐军惨败而被迫再次撤离单于都护府旧地,于开元七年(719年)一度将单于都护府隶属于东受降城。紧接着,随唐军反攻的胜利,开元八年(720年)唐又恢复了单于都护府之地,而将其原机构由东受降城返回,在旧址重置了单于大都护府。 随着朔方节度使的建立,单于、安北二都护府变成了朔方节度使所辖的两个军镇,其原来的都护一职往往成了朔方节度使及其副使的加官或兼职。 天宝四载(745年),于单于都护府治置金河县(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郡国志》载:“云中郡有紫河镇,界内有金河水,其泥色紫,故曰金河”。今名大黑河,全长100余公里,发源于今内蒙古卓资山县北、察哈尔右翼中旗南山。下游汇为金河泊,南入黄河。当地还有李陵台、王昭君墓。),府地建为唐之正州。同时徙置振武军于府城。 紧接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唐在北疆原来的羁縻府州丧失殆尽,二都护府原有的“掌抚慰诸蕃,辑宁外寇,觇候奸谲,征讨携离”职能随之彻底丧失,都护府形同虚设。肃宗上元二年(760年)朔方节度使罢领单于大都护;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朔方节度使复兼单于大都护;武宗会昌五年(845年),改称安北都护府(原安北都护府于780年废除)。五代初年,契丹入侵,916年,契丹占领云中故城,都护府废除。.

新!!: 唐太宗和单于都护府 · 查看更多 »

召公奭

召公奭,姬姓,名奭,是周武王的同姓宗室,食邑於召(今陝西歧山西南),谓之召公,又稱為周召公、召康公或召伯。又因其受封於燕國,稱燕召公。召公奭是後來燕國和召國的始祖。.

新!!: 唐太宗和召公奭 · 查看更多 »

召穆公

召穆公,姬姓,召氏,名虎,谥穆,也称召穆公,召幽伯之子,母为召姜。召公奭后代。 当时周厉王暴虐,引发國人之亂。召穆公把太子靖藏匿在家,并用其子替死,太子于是脱险。周厉王死后,太子周宣王即位,召穆公与周定公辅佐周宣王,史称“周召共和”。 召穆公曾率军曾以七千周师战胜四万淮夷。.

新!!: 唐太宗和召穆公 · 查看更多 »

史仁表

史仁表,唐朝检校丰州都督史大奈的儿子,原名阿史那仁表,西突厥人。史大奈原为西突厥特勒,与泥厥处罗可汗归附隋朝。李渊起兵时,投靠李渊击败桑显和。史仁表尚唐太宗第八女普安公主,承袭父亲封窦国公,陪葬昭陵。.

新!!: 唐太宗和史仁表 · 查看更多 »

司徒

司徒,中国、朝鮮、越南古代职官。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金文多作“司土”,与司马、司工(即司空)合称“三有司”。是管理土地、人民的官,与后世的户部尚书相当。春秋时沿置。 汉哀帝时丞相改称大司徒,东汉时改称司徒,成为三公之一。.

新!!: 唐太宗和司徒 · 查看更多 »

司马光

司馬光(),字君實,号迂叟。北宋文学家、史学家。生於宋真宗天禧三年十月十八日,卒于宋哲宗元祐元年九月一日,享壽66岁。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縣)人,世称涑水先生,身後稱司馬溫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新!!: 唐太宗和司马光 · 查看更多 »

叔牙

叔牙,春秋魯國公子。第15代国君魯桓公第三子。姬姓,名牙、諡号僖。三桓之一叔孫氏之始祖,稱僖叔。魯國第16代君主魯莊公重臣。 前662年,魯莊公死之前,問何人可繼,叔牙想擁立孟慶父為君,被弟弟季友以莊公之命賜死,叔牙自鴆,.

新!!: 唐太宗和叔牙 · 查看更多 »

后晋

后晋(936年-947年)是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朝代,从后晋高祖石敬瑭936年灭后唐开国到契丹947年灭后晋一共经历了两个皇帝,總計12年。为与司马氏的晋朝相区别,又别称为石晋。.

新!!: 唐太宗和后晋 · 查看更多 »

吏部尚書

吏部尚书,中國古代官名,六部中吏部的最高級長官,相當於今日的铨叙、人事部長、組織部長,雅称大冢宰,別名吏書、天官卿、六官之長。.

新!!: 唐太宗和吏部尚書 · 查看更多 »

吐谷浑

吐谷浑(--,中古漢語擬音:),是西晋至唐朝时期位于祁连山脉和黄河上游谷地(今青海)的一个古代国家。因其统治地区位于黄河以南,统治者又被封为“河南王”,因此被南朝称为河南国或河南,后不复见。公元663年被吐蕃征服,但其世袭王室汗族仍保留,与唐朝作战中成为吐蕃军队的重要来源,一部分东迁到唐朝,原部或者一直到公元9世纪才在今青海省境内消失。.

新!!: 唐太宗和吐谷浑 · 查看更多 »

吐蕃

吐蕃(,拉薩話:,意为“大蕃”)是历史上一个位于青藏高原的藏人政权,由松赞干布到朗達瑪延续两百多年。.

新!!: 唐太宗和吐蕃 · 查看更多 »

含風殿

含春殿,唐朝终南山的翠微宫里的一座宫殿。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廿六(649年7月10日),唐太宗病重,召司徒、检校中书令、知尚书门下省事长孙无忌及中书令褚遂良入含风殿。对他们说:「我在此安者,旁有余之子及妻妾。而如見昔在疆場之風。」眾人泣。然后令褚遂良草拟遗诏,不久,唐太宗驾崩于含风殿。 Category:陕西唐代宫殿 Category:西安建筑史 Category:长安区 (西安市).

新!!: 唐太宗和含風殿 · 查看更多 »

吳兢

吳兢(),汴州浚儀(今河南開封)人。唐代史學家。 少有志於學,博通經史。魏元忠、朱敬很看重他。後詔入史館,撰修國史。不久,官拜右拾遺。武則天時,以“有史才”之名。神龍中,遷右補闕,與韋承慶、崔融等撰《則天實錄》,記述了張昌宗誘張說陷害魏元忠的史實。張說幾次要求修改文字,故意說:“劉五(劉知幾)修實錄,記魏齊公事,殊不相饒假,與說毒手。”吳兢不受威脅稱:「若取人情,何名為直筆。」,被贬官荆司马。有《唐書備闕記》10卷、《唐中宗實錄》20卷、《唐睿宗實錄》5卷、《開元升平源記》1卷、《大唐十四家貴族譜》1卷、《古樂府》10卷、《樂府古題要解》2卷等。另有《貞觀政要》10卷。.

新!!: 唐太宗和吳兢 · 查看更多 »

同中書門下三品

同中書門下三品,唐朝初年,唐太宗以綜理政務的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仆射为宰相;因此其他参予政务并加同中書門下三品或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资历不及三品者)名义的官员都是事实上的宰相。武則天時改稱同鳳閣鸞台三品。代宗時改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簡稱同平章事。.

新!!: 唐太宗和同中書門下三品 · 查看更多 »

同平章事

同平章事,全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级官職。.

新!!: 唐太宗和同平章事 · 查看更多 »

同羅

同罗是铁勒人的一个部落。在突厥語中有豹的意思。唐代在突厥人的打击下逐渐分裂,其中部分同罗部众逐渐迁入内地,在安史之乱时期同罗部是安禄山叛军的一部分。 T同.

新!!: 唐太宗和同羅 · 查看更多 »

吉林省

吉林省是中国东北地区中部的一个省份,东南邻滨海边疆区、朝鲜,北、西、南与黑龙江、内蒙古、辽宁接壤,位在東經121°38'至131°17',北緯40°52'至46°18'。古为濊貊、扶余族、肃慎地,唐朝屬渤海地,遼代屬兩道,金朝分兩路,元代屬遼陽行中書省,明朝置建州爲女真地,以境内吉林城而得名。清於1673年在吉林市建城,名“吉林烏拉”(满语意爲“沿著松花江”);後置吉林省,為吉林將軍駐地。光緒年間將駐地建為吉林省,簡稱吉。面积19.1万平方公里。人口2729.82万人(2007年,以下数据为2001年),有汉(2435万,占91%)、朝鲜族(115万,全国最多)、满(99万)、蒙古(17万)、回(13万)、锡伯(3168人)等民族。辖1个自治州、8个地级市、57个县(市、区)、3个自治县。省会长春市。.

新!!: 唐太宗和吉林省 · 查看更多 »

均田制

均田制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土地制度,产生于北魏,北魏分裂出来的东魏西魏及继之后的北齐、北周以及隋唐都承袭了这一制度。随着地主经济的发展壮大,土地兼并也随之日益严重。武周末年均田制形同虚设;到了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均田制永远的退出了中國的历史舞台。不過,這種制度在朝鮮中宗時卻又在趙光祖的建議下在朝鮮半島重新出現。.

新!!: 唐太宗和均田制 · 查看更多 »

夏州

夏州,中国南北朝时设置的州。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改统万镇置,治所在岩绿县(唐朝改名朔方县,今陕西省靖边县北白城子)。唐朝时,夏州的辖境约当今陕西省大理河以北红柳河流域及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乌审旗等地。唐末后为党项族拓跋氏所居,后为西夏领土。元朝时废。 Category:北魏的州 Category:西魏的州 Category:北周的州 Category:隋朝的州 Category:唐朝的州 Category:五代的州 Category:西夏的州 Category:元朝的州 Category:陕西的州 Category:内蒙古的州 Category:榆林行政区划史 Category:鄂尔多斯行政区划史 Category:487年建立的行政区划 Category:13世纪废除的行政区划.

新!!: 唐太宗和夏州 · 查看更多 »

大同市

大同市,简称同或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山西省下辖的地级市,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是山西省第二大城市,素有“魏都”“煤都”和“凤凰城”之称。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北部边缘,京包铁路、北同蒲铁路、大秦铁路的交点,北邻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东邻河北省张家口市、西南与山西省朔州市相接,总人口331.81万,市区人口174万。大同古称平城、云中。历史上,大同曾是北魏首都,辽、金陪都西京,明清重镇。.

新!!: 唐太宗和大同市 · 查看更多 »

大將軍 (東亞)

大将军,是漢字文化圈古代各朝经常设置的武官职名,其实际职权变化很大,但多为高级军事指挥甚至最高军事统帅。历史上各时期多见以「某某将军」尊称为「某某大将军」的习惯,但是秦汉與三国时期的大将军职位及职权有很大差异。 大将军官职最早见于中國战国時代。.

新!!: 唐太宗和大將軍 (東亞) · 查看更多 »

大唐秦王詞話

《大唐秦王词话》,又稱《唐秦王本传》、《小秦王词话》、《秦王演义》,是一部描述李渊太原起兵到唐太宗登基的长篇讲史词话,六十四回,澹圃主人诸圣邻编著,一般认为产生于明万历年间。对清朝的《隋唐演义》、《说唐》影响极大,其中尉迟敬德的故事最为完整生动。.

新!!: 唐太宗和大唐秦王詞話 · 查看更多 »

大唐雙龍傳

《大唐雙龍傳》是黃易所著的一部融和歷史、軍事、玄幻的武俠小說。本篇以隋末唐初為背景,用宏大的歷史企圖,來翻轉顛覆隋末唐初的史觀敘述;用武俠小說承載歷史演義與英雄傳奇的交會融合,全套書共500餘萬字,曾被改編成電視劇、漫畫和遊戲等。其續作為《日月當空》。 《大唐雙龍傳》自1996年開始連載,2001年完結,平均單月一本,香港由黃易出版社出版,台灣則由萬象出版社出版(一至五十九冊),2000年因萬象出版社積欠稿費,六十至六十三冊由香港直接發出至台灣出售,均63卷;後經黃易本人修訂,香港由黃易出版社發行修訂珍藏版,台灣由時報出版發行修訂版,兩者皆20卷。中国大陆由云南人民出版社於2010年發行10卷套裝版。 書中包含了軍事、歷史、天文、建築、醫術、科學、宗教、宇宙奧秘、藝術美學等中國幾千年文化智慧的精髓,其中更有對生命哲學的省思,裏面所呈顯的生命選擇與心靈成長特質與其他武俠作品大不相同,是中國古典文化知識與武俠的融合。.

新!!: 唐太宗和大唐雙龍傳 · 查看更多 »

大兴

大兴可以指:;年號.

新!!: 唐太宗和大兴 · 查看更多 »

大兴安岭

大兴安岭(Их Хянганы нуруу)位于中国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北部,是其东侧的松辽平原与西侧的蒙古高原的分界,是黑龙江和嫩江的分水岭。北起黑龙江畔,南至西拉木伦河上游谷地,东北-西南走向,全长1200多公里,宽200-300公里,海拔1100-1400米,主峰索岳尔济山。兴安岭一名可能来自于通古斯语(锡伯语、满语或赫哲语),意为白色的山。.

新!!: 唐太宗和大兴安岭 · 查看更多 »

天可汗

天可汗(汉语拼音:Tiān Kèhán;古突厥文:𐱅𐰭𐰼𐰃𐰴𐰍𐰣,拉丁转写:Tengri Qaghan),又譯為天至尊、登里可汗、登利可汗、騰格里汗,可汗的尊稱之一。是初唐时期中國皇帝在东、西突厥和葱岭以西外交上的一种称号。其地位在游牧民族当中比隋文帝的圣人可汗还高,“天”(Tengri,騰格里)在突厥语里具有很高尚、有权力的含义,其后吐火罗叶护也称唐太宗为“天可汗”,在安史之乱后唐肃宗也被回纥人称为“天可汗”。.

新!!: 唐太宗和天可汗 · 查看更多 »

天宝 (唐朝)

天寶(742年正月—756年七月)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第三個年号,共计15年。天寶與開元兩個年號可以合稱為開天。 天寶三年正月朔改“年”为“载”。.

新!!: 唐太宗和天宝 (唐朝) · 查看更多 »

太原郡

太原郡,也稱太原國,是前246年,秦国始置至隋朝時期的郡,辖区在今山西省太原市、晋中市、吕梁市等地。 晋阳城由赵简子始建于公元前497年的春秋时期。前455年(周贞定王十四年),智伯瑶攻打赵氏,以汾水淹灌城。后来赵襄子说服韩、魏两家倒戈,放水倒灌智伯军营,大破智伯军,擒杀智伯瑶,称为晋阳之战。战国初期为赵国都城。 秦庄襄王二年(前248年),蒙骜攻赵国,定太原。次年置太原郡。晋阳城为太原郡、晋阳县治所。秦始皇时为全国三十六郡之一。西汉武帝时为并州所辖郡之一。户十六万九千八百六十三,口六十八万四百八十八。下领二十一县:晋阳县、葰人县、界休县、榆次县、中都县、于離縣、兹氏县、狼孟县、邬县、盂县、平陶县、汾阳县、京陵县、阳曲县、大陵县、原平县、祁县、上艾县、虑虒县、阳邑县、广武县。 西晉泰始元年,封司馬瓌為太原王,封地太原國。曹魏末年,太原郡下轄十三縣,東晉末年,狼孟縣廢除,下轄十二縣:陽曲縣、榆次縣、于離縣、孟縣、陽邑縣、大陵縣、祁縣、平陶縣、京陵縣、中都縣、鄔縣。 隋朝开皇三年(583年),太原郡废入并州。大业三年(607年),复置太原郡。户十七万五千三,下领十五县:晋阳县、太原县、交城县、汾阳县、文水县、祁县、寿阳县、榆次县、太谷县、乐平县、和顺县、辽山县、平城县、石艾县、盂县。唐朝建立后,天下改郡为州,故于武德元年(618年),废太原郡。.

新!!: 唐太宗和太原郡 · 查看更多 »

太尉

太尉為中国、朝鮮半島和越南的古代职官。.

新!!: 唐太宗和太尉 · 查看更多 »

太上皇

太上皇,簡稱上皇,是东亚国家於實行君主制時期,一種給予退位皇帝或當朝皇帝在世父親的頭銜,通常給予的對象是在世但已内禅的皇帝,且退位皇帝和現任皇帝係同一政權的元首。.

新!!: 唐太宗和太上皇 · 查看更多 »

太傅

太傅,中国古代职官。始于西周,为国王的辅佐大臣与皇帝老师(辅弼官,国王年幼或缺位时他们可以代为管理国家),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三公之一;在战国时期的齐国和楚国也设有太傅。秦朝时期被废止。西汉曾两度短暂复置该职位;东汉则长期设立。以后各朝代都有设置,但多为虚衔。 朝鮮高麗時代亦設有太傅,朝鮮王朝改稱大傅。.

新!!: 唐太宗和太傅 · 查看更多 »

太公望

太公望,是周文王、周武王的軍師,姜姓,呂氏,名尚,史冊記載名字有「姜尚」、「姜望」、「姜牙」、「姜子牙」、「呂尚」、「呂望」、「呂涓」、「呂牙」,稱呼有「姜太公」、「吕太公」、「齊太公」、、「太公」、「太公望」、「尚父」、「師尚父」追封「武成王」、「昭烈武成王」,由於稱呼較多,本文主要以太公稱之,太公輔佐周朝取代殷商有功,受封於齊國,是姜齊的始祖,也因其戰功,被後代視為武聖、兵家之聖,唐初起设置武成王庙,主祀姜尚,仪典与文庙相同。 民間傳說稱太公望在商朝時當過小官,商末民不聊生,紂王暴政年年,太公望辭官離開商都朝歌,隱居於蟠溪峽。據説曾在磁泉邊以長杆、短線、直勾、背身的奇妙方式钓鱼,因而有「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之説法。.

新!!: 唐太宗和太公望 · 查看更多 »

太穆皇后

太穆皇后(),窦氏,京兆郡始平县(今陕西省兴平市)人,北周上柱国、神武郡公窦毅与襄阳公主之女,唐高祖李渊夫人。.

新!!: 唐太宗和太穆皇后 · 查看更多 »

太极宫

太极宫,隋朝時稱大宮,是隋唐兩代的皇宫,政治中心所在。 宫城建于隋初开皇二年至三年(582年—583年),时称大宫。位于宫城的中央,东临东宫,西连掖庭宮及內侍省,南接皇城,北抵西内苑。唐朝建立后,改称太极宫。皇帝在京师长安城的正宫,故又称京大内或大内;又因其位置在大明宫之西,亦称西内。 宫城东西宽1285米,南北长1492.1米,面积1.9平方公里,约相当今北京明清故宫的二點六倍。史料記載,玄武門之變時李淵於太極宮中的北海池上泛舟,卻未能聽見戰鬥的聲響,可見太極宮之大。.

新!!: 唐太宗和太极宫 · 查看更多 »

夔(),相傳為堯、舜時代的國家樂官。傳至商代及西周時期傳說中一種近似龍的動物,形象多為一角、一足、口張開、尾上卷,在鐘鼎彝器等青銅器上經常會釋有夔紋。外形像夔聲音如雷,僅有一足。據說黃帝依照九天玄女的指示將夔殺死,以其皮製成戰鼓。.

新!!: 唐太宗和夔 · 查看更多 »

姚思廉

姚思廉(),字简之,一说原名简,字思廉,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唐朝初期史学家。 其父姚察,在南陈时任吏部尚书,著陈梁二史,未成。他自幼习史,后曾任隋朝代王楊侑侍读。唐朝李渊称帝后,为李世民秦王府文学馆学士。自玄武门之变,进任太子洗马。贞观初年,又任著作郎,“十八学士”之一。官至散骑常侍,受命与魏徵同修梁陈二史。贞观十年(636年),成《梁书》(50卷)《陈书》(30卷),为二十四史之一。又著有《文思博要》,已佚。 Category:隋朝侍读 Category:唐朝歷史學家 Category:唐朝学士 Category:唐朝太子洗马 Category:唐朝著作郎 Category:唐朝散骑常侍 Category:湖州人 S.

新!!: 唐太宗和姚思廉 · 查看更多 »

始畢可汗

始畢可汗,姓阿史那,名咄吉世(或咄吉),启民可汗之子,在609年至619年間為東突厥可汗,在位10年。 隋朝大臣裴矩設計誘殺始畢可汗寵臣史蜀胡悉,「始畢知其狀,由是不朝」。大業十一年(615年),始畢率領數十萬騎兵南下,隋煬帝在雁門被突厥軍包圍,煬帝派人向始畢之妻、隋義成公主求救,公主遣使告知始畢「北邊有急」,加上隋朝援軍相繼抵達,始畢在九月撤圍而去。 始畢可汗在619年去世,其弟俟利发設繼位,是為處羅可汗。他儿子是突利可汗和结社率。.

新!!: 唐太宗和始畢可汗 · 查看更多 »

婕妤

婕妤是中國及越南妃嫔称号, 拼音为“jié yú”。亦写作“倢伃”。其名之意,据《汉书·外戚传》颜师古注,“倢,言接幸于上也。伃,美称也。”.

新!!: 唐太宗和婕妤 · 查看更多 »

季成子

季成子,姬姓,名友,谥成,又稱公子友、季友、成季友、成季,季子,是魯桓公的第四子,鲁庄公的同母弟弟,母为文姜,他的後代成为鲁国最强卿族季孫氏。 《春秋》记载前667年,季友去陈国参加大夫原仲的葬礼。《左传》认为是出于友情,不合礼法。《公羊传》认为是为了躲避叔牙和孟慶父之祸,借口葬礼避难。《谷梁传》认为根本没有葬礼,完全是避讳季友出奔一事。 前662年叔牙支持孟庆父继鲁庄公之位,季友賜死叔牙,逼其仰藥自杀,辅佐鲁庄公之子子般,是年,孟庆父殺死子般。 《左传》称此时庆父执政,季友出奔陈国,闵公元年八月回鲁国;《公羊传》《谷梁传》称此时季友执政,庆父出奔齐国,闵公元年冬季回鲁国。 此期间公子啟即位,即鲁闵公。闵公二年,庆父和哀姜合謀殺死鲁闵公。 慶父被迫逃亡莒國後,為季友賜死。哀姜回齊國後被齊桓公殺死。季友奉公子申繼位,是為魯釐公。釐公元年(前659年),季友担任正卿司徒,並賜以汶陽之田。季友以齊國為依託,在魯國執政長達十六年之久。死後由公子遂继任正卿。 季友子無佚早亡,由無佚子季孙行父继承为季孙氏第二代宗主。.

新!!: 唐太宗和季成子 · 查看更多 »

孔颖达

孔颖达(),字衝遠(一作--遠、仲達、--澹),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市)人。孔安之子,孔子三十二代孫。唐朝经学家。 生於北齊後主武平五年(574年),八歲就學,曾從劉焯問學,日誦千言,熟讀經傳,善於詞章,隋大業初,選為“明經”,授河內郡博士,補太學助教。隋末大亂,避地虎牢(今河南省滎陽汜水鎮西北)。入唐,任國子监祭酒。曾奉唐太宗命編纂《五經正義》,融合南北經學家的見解,是集魏晉南北朝以來經學大成的著作。卒於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終年75歲。 孔颖达所疏或正義的經書包括《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和《左傳》等。.

新!!: 唐太宗和孔颖达 · 查看更多 »

定襄县主

定襄县主(),唐朝县主,阿史那忠妻。 家族出于渤海李氏,她是隋朝民部尚書李子雄的孙女,父亲李孝珉,母亲韋珪。613年,祖父李子雄投靠谋反的杨玄感。失败后,祖父李子雄被隋朝政府处决,籍没其家。唐朝建立后,母亲韋珪成为秦王李世民的妾室,后获封贵妃。李氏则获得了定襄县主的封号,下嫁阿史那忠。《新唐书》称定襄县主为宗室女,回避了她与唐太宗之间的关系。永徽四年,定襄县主逝世。后与丈夫合葬于昭陵。.

新!!: 唐太宗和定襄县主 · 查看更多 »

宰相

宰相,是古代中国辅助君主(含諸侯、帝王等)的最高行政官员的非正式通稱而非法制上的名稱。宰原為「罪人在屋下執事者」,後引申為宰制的意思。「宰」有控制、掌握之意。「目接物曰相」、「省視約相」,故相又有「交接扶助」之意。中國建立中央集權後正式稱謂有丞相、相國等。今日時常稱君主立憲國家之內閣總理大臣為首相,即得自「宰相」之名。 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亦管烹殺祭祀,实已为官的通称。因古時祭祀為頭等大事,貴族當王後,變成王的首席副手。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但只有辽代以为正式官名,其它各代所指官名与职权广狭则不同,而且名目繁多。唐朝宰相人數與名目最多,有:中书令、侍中、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与(议、豫)朝政、参知政事、同掌机密等等。漢代丞相以一人為相,唐代的宰相以多人共事為相。 有些朝代會設立左、右丞相(根據皇帝的方向),其地位根據不同朝代對「左尊」或「右尊」而不同。例如先秦時代文官尊左、武官尊右,在漢時期,以右丞相為主相、左丞相為副相,到隋唐兩宋隨周為「左尊右卑」。元朝依蒙古人習俗也以右丞相高於左丞相,到明初則恢復以左丞相為正職、右丞相為副職。.

新!!: 唐太宗和宰相 · 查看更多 »

宇文士及

宇文士及(),字仁人,雍州长安人。隋唐时期官员、驸马、许国皇帝宇文化及的弟弟,唐高祖、唐太宗时期的宰相。.

新!!: 唐太宗和宇文士及 · 查看更多 »

宇文化及

宇文化及(),隋末武將,割據勢力之一。弒隋炀帝自立,後為竇建德所殺。.

新!!: 唐太宗和宇文化及 · 查看更多 »

宇文肱

宇文肱(),代郡武川镇(今内蒙古自治区武川)人,宇文韬子,追尊周文帝宇文泰之父。.

新!!: 唐太宗和宇文肱 · 查看更多 »

宇文泰

宇文泰(),字黑獭(一作黑泰),代郡武川县(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人,鲜卑宇文部后裔,漢化鮮卑人,北朝西魏權臣,也是北周政權的奠基者,掌權22年。后追尊为文王,庙号太祖,武成元年(559年)追尊为文帝。.

新!!: 唐太宗和宇文泰 · 查看更多 »

安加拉河

安加拉河(俄语:Ангара)是一條長1,779公里的河流,在俄罗斯东南西伯利亚的伊尔库茨克州和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是流出贝加尔湖的唯一一条河,也是葉尼塞河的主要支流之一。安加拉河的主要支流包括伊尔库特河、奥卡河、和伊利姆河。這裡從前居住敕勒的豁里部,即是蒙古的三姓骨利干。.

新!!: 唐太宗和安加拉河 · 查看更多 »

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是唐朝於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安祿山與史思明向唐朝發動,同唐朝皇室爭奪統治權的內戰及动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也造成唐代藩鎮割據。由於反唐戰爭的發起者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亦稱天寶之亂。.

新!!: 唐太宗和安史之亂 · 查看更多 »

安东都护府

安东都护府(朝鮮語:안동 도호부)原为唐朝和新罗联军在攻灭高句丽之后,建立的管理高句丽故地的机构。旧时的管理机构设在平壤,管辖范围包括今天的朝鲜半岛大部和中国东北地区。罗唐战争期间,安东都护府治所从平壤搬到辽东,成为唐朝管理辽东,以及高句丽、靺鞨国等地的一个军政机构。 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九月,唐朝攻下高句丽后,唐朝无法管制高句丽故地。於676年任命宝藏王“辽东州都督朝鲜王”让他管理辽东州都督府。不过宝藏王却联合原高句丽北疆境外的附属国—粟末靺鞨人大祚荣复兴高句丽。681年,宝藏王被流放剑南道,682年去世。.

新!!: 唐太宗和安东都护府 · 查看更多 »

安康公主 (唐太宗)

安康公主,唐太宗李世民第十四女,下嫁独孤信五世孙岚州刺史独孤谌,陪葬昭陵。 除欧阳修著《新唐书》“列传第八·诸帝公主”中记载:“安康公主,下嫁独孤谋(独孤谌)。”外,未见其他史书有关安康公主的记载。.

新!!: 唐太宗和安康公主 (唐太宗) · 查看更多 »

安北都护府

安北都护府是唐朝管理铁勒诸族的都护府。 唐太宗贞观二十年(646年),唐朝联合回纥等铁勒部落,击灭薛延陀。次年(647年)正月九日,铁勒、回纥等十三个部落内附唐朝,唐太宗以其部落酋帅为都督、刺史,设六都督府七羁縻州:翰海府、金微府、燕然府、幽陵府、龟林府、卢山府。七州:皐兰州、高阙州、鸡鹿州、鸡田州、榆溪州、蹛林州、窦颜州,并从京师长安到北荒设置六十六个驿站,号为“参天可汗道”,作为各部落朝贡道路。四月十日,在阴山之麓的单于台(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北乌加河(古黄河)北岸)设置燕然都护府,以扬州司马李素立为都护,管理这十三个部落,辖境东到大兴安岭、西到阿尔泰山、南到戈壁、北到贝加尔湖的整个蒙古高原。 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燕然都护府改为領瀚海、金微、新黎、幽陵、龜林、堅昆六都督府;仙萼、浚稽、余吾、稽落、居延、窴顏、榆溪、渾河、燭龍九州。同年又在云州设立了单于都护府(云州云中县西北也有一个单于台,以此得名),两都护府以沙漠为界,南北分治铁勒(漠北)与突厥(漠南)。 龙朔三年(663年)二月十五日,燕然都护府改称瀚海都护府,治所迁移到回纥本部(今蒙古国哈尔和林)。单于都护府改名云中都护府,移置云中故城(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古城乡),仍以碛为界,碛北诸蕃州悉隶瀚海,碛南并隶云中。 总章二年(669年)八月,瀚海都护府又改称安北都护府。不久治所移到漠南隋朝时的大同城镇旧地(今甘肃额济纳旗)。 唐高宗末年后突厥兴起,并很快兴师南下,与唐争夺漠南之地。突厥除南下犯唐外,还乘机利用此时期旱灾对漠北铁勒民族的严重影响与其内乱及时向漠北发展,不久铁勒故地皆为所并。在后突厥的攻击下,武后垂拱元年(685年),置大同城镇,安北都护府暂时移到删丹县(属甘州,今甘肃山丹县)西南九十九里处的西安城(今甘肃民乐县)。 中宗景龙二年(708年),为了跨过黄河、处于有效防卫和主动进攻的战略位置,朔方军总管张仁愿利用当时突厥全军西击突骑施的机会,夺取漠南地区,并在黄河以北修筑东、中、西三受降城,形成一道联防横线,以便断绝突厥的南侵道路。同年安北都护府从安西城迁到西受降城(今内蒙古乌拉特后旗)。 睿宗景云二年(711年),于安北都护府重新设立单于都护府,治所同在西受降城。 玄宗开元二年(714年)闰二月,鸿胪少卿、朔方军副大总管王晙兼安北大都护、朔方道行军大总管,管辖丰安、定远、三受降城等军城兵马。单于、安北二都护府分离,二者皆从西受降城迁出,单于都护府返回故址——云中故城安置,安北都护府移到中受降城(今内蒙古乌拉特中旗)。 开元九年(721年),随着朔方节度使的建立,单于、安北二都护府变成了朔方节度使所辖的两个军镇,其原来的都护一职往往成了朔方节度使及其副使的加官或兼职。 天宝八载(749年),张齐丘于中受降城西北五百余里碛口木腊山故可敦城(位于今内蒙古乌拉特中后联合旗西北)置横塞军,以郭子仪为横塞军使,并移安北都护府治所到此。 天宝十三载(754年),因横塞军城其地不利于军队屯田,郭子仪在永清栅北(今乌拉特前旗乌梁素海东岸)修筑新城,移横塞军和安北都护府到新城。 紧接着安史之乱爆发,唐在北疆原来的羁縻府州丧失殆尽,安北、单于二都护府原有的“掌抚慰诸蕃,辑宁外寇,觇候奸谲,征讨携离”职能随之彻底丧失,都护府形同虚设。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因安禄山姓安,改安北都护府为镇北都护府。 乾元元年(758年),横塞军改名天德军,镇北府事仍由天德军使郭子仪兼理,军马权置于永清栅,理所又移西受降城。 德宗兴元元年(784年),镇北都护府被废除。武宗会昌三年(843年),单于都护府改称安北都护府。回紇的可汗吐迷度曾經是刺史。.

新!!: 唐太宗和安北都护府 · 查看更多 »

安西大都护府

安西大都护府和安西都护府是唐朝管理碛西的一个军政机构的不同时期的名称,其统辖安西四镇,最大管辖范围曾一度完全包括天山南北,并至葱岭以西连至波斯,在武周时代北庭都护府分立之后,安西都护府分管天山以南的西域地区。自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起,到唐德宗贞元六年(790年)止,共存在约150年。 安史之乱前,安西都护府和大都护府三易其名,其中640-658年、667-685年、689-691年为都护府,共约38年;658-667年、686-689年、693-752年为大都护府,共约71年。安史之乱后,765-778年为都护府,781年后又名为大都护府,至790年左右陷落为止。.

新!!: 唐太宗和安西大都护府 · 查看更多 »

安西四镇

安西四镇,中国唐代西域重兵之地。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置,唐前期四镇指的是龟兹、于阗、疏勒、碎叶(今阿克·贝希姆遗址,位于今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托克马克市西南8公里处),开元七年(719年)十姓可汗请居碎叶,安西节度使汤嘉惠表以焉耆备四镇。四镇变为龟兹、于阗、疏勒、焉耆。.

新!!: 唐太宗和安西四镇 · 查看更多 »

安息州

安息州,唐朝西方的羁縻州。 显庆年间,以昭武九姓米国为设置,约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属安西都护府。在8世纪,阿拉伯帝国占据了此地。是唐朝势力范围最西部地区之一。.

新!!: 唐太宗和安息州 · 查看更多 »

宋太祖

#重定向 赵匡胤.

新!!: 唐太宗和宋太祖 · 查看更多 »

宋祁

宋祁(),字子京,安陆(今属湖北)人,徙居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中國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与其兄宋庠诗文齐名,时呼“小宋”、“大宋”,合稱“二宋”。著有《宋景文公集》。.

新!!: 唐太宗和宋祁 · 查看更多 »

宋老生

宋老生,隋朝的虎牙郎将。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十四,李渊起兵兵至贾胡堡,距霍邑五十余里。代王杨侑派宋老生率领精兵两万人驻防霍邑。八月初三早晨,李渊率军从小路向东南直抵霍邑。李建成、李世民说宋老生有勇无谋,必定出战。李渊和几百名骑兵在霍邑城东埋伏,派李建成、李世民率领几十骑到城下辱骂宋老生。宋老生率军出战。李渊让殷开山召集后军,李世民与段志玄率兵驰马而下,冲击宋老生的军阵,出击宋老生军的背后。李渊传话呼喊:“已经抓住宋老生!”宋老生大败。李渊兵直抵城门,城门关闭,宋老生下马跳入壕沟,刘弘基就将他杀死,李渊攻下霍邑。.

新!!: 唐太宗和宋老生 · 查看更多 »

尚书令

尚书令是中国古代官职名。 尚书原为秦官,为少府属官,负责管理少府档案和文书,汉沿置,职权不大。 但到汉武帝以内廷分外廷权,以少府宦者典事尚書,謂之中書謁者,實乃傳達帝命於丞相,自元帝、成帝以後,遂涉及国家政治中枢。漢光武帝為防止臣下專權,避王莽之禍,乃親總吏職,將政務中樞由三公府移入宮中,而由尚書協助處理,此種制度,人稱「事歸臺閣,政由上出」。從此三公雖有其職,而無其權,遂使尚書成為樞機之任。 之後,尚書且侵奪九卿之職掌,自漢明帝以後,行錄尚書事之制度,雖位為三公,亦必帶錄尚書事,然後方得知國政,后逐渐尚书权力日益庞大,分曹治事,以尚书令为首,权力很大,但由于是内廷职务,尚未完全脱离少府序列,品级不高。朝廷重臣秉其它职权者,可以“录尚书事”为名掌实权。 隋唐时代,尚书令为尚书省长官,宰相职。传统说法认为由于唐太宗在武德年间曾任尚书令,因此唐朝此后不设尚书令。郭子仪曾以设置尚书令违背了开元令式两次上表辞尚书令。然而唐长孺却指出不设置尚书令早在隋朝就已成为惯例,仅有杨素曾任一年的尚书令。五代后,尚书令为虚职,成为名义上的最高尚的官职。元代,尚书令时置时废,为相职。.

新!!: 唐太宗和尚书令 · 查看更多 »

封德彝

封德彝(),名倫,字德彝,以字行,隋朝重要大臣,唐朝初年宰相、密国公,观州蓨县(今河北景县)人。.

新!!: 唐太宗和封德彝 · 查看更多 »

尧(拼音:Yao),伊祁姓,陶唐氏,名放勳,起初被封于陶,後遷徙到唐(今临汾和襄汾),所以又称唐尧,中国傳說歷史中的人物,是五帝之一。传说出生于“三阿之南”。道教中為天官大帝,三官大帝之一,誕日為上元節。.

新!!: 唐太宗和尧 · 查看更多 »

尼泊尔

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संघीय लोकतान्त्रिक गणतन्त्रात्मक नेपाल),通称尼泊尔(नेपाल),是南亚喜马拉雅山脉地区的一个内陆国家,北与中国相接,其余三面与印度为鄰。尼泊爾的土地面積為14万7181平方公里,排名世界第93位,2640万人口则排名世界上第41位。由于地处高海拔地区,世界上最高的十座山峰中有八座位于尼泊尔境内,包括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因此也是登山好手的觀光勝地。 尼泊尔拥有古老的文化遗产,佛教创始人佛陀释迦牟尼即出生在尼泊尔。国家主体宗教信仰为印度教,另有少数群体信仰藏传佛教、伊斯兰教等。尼泊尔还以骁勇善战的廓尔喀人士兵闻名于世。 18世纪中期建立了尼泊尔王国,并曾入侵西藏,后成为清朝藩属国。在19世纪初英尼战争后尼泊尔割地予英属印度并与其结盟。尼泊尔原為印度教君主制国家。2006年,国会凍結了國王賈南德拉的權力,2008年,尼泊尔制宪会议正式通过宪法修正案,废除君主制改国号为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

新!!: 唐太宗和尼泊尔 · 查看更多 »

少昊

少昊,昊又作皞、皓、顥,又稱青陽氏、金天氏、窮桑氏、雲陽氏,或稱朱宣。姓己,名摰(亦作質、鸷)為黃帝之子,生於窮桑(今山東省曲阜北),建都于曲阜。傳說他能繼承太昊的德行,故稱少昊或小昊。又“鸷”,乃手执鹰隼之意,故少昊名“鸷”(传说少昊养有猛禽鹰隼作为宠物,故名“鸷”) 亦有另一傳說四凶之一窮奇為少昊之子,少昊还是殷商始祖帝喾(玄鸟氏)的祖父(另一说帝喾祖父为玄嚣。)。他曾以鳥作官名,並設有管理手工業和農業的官。活動於山東西南部一帶,擅於治水與農耕。 顾颉刚认为的少昊氏加入古史系统自刘歆始。今有少昊陵,位于今山东省曲阜市城东旧县村。 據舊史少昊、青陽、玄嚣是否同一人並無公論。 少昊金天氏,西方之神,金星的化身。在《山海经》中,蓐收是他的助手,少昊表示秋天收割之金神。少昊死后,成为白帝。 《三国史记》説金庾信是黄帝之子少昊的後裔『三國史記』列傳 第一:金庾信 上.

新!!: 唐太宗和少昊 · 查看更多 »

屈突通

屈突通(),複姓屈突,鲜卑名坦豆拔,雍州長安人,祖籍昌黎郡徒河县(今辽宁省锦州市),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位列第十二。.

新!!: 唐太宗和屈突通 · 查看更多 »

岐州

岐州,南北朝到唐朝的一个州,治所在雍县(今陕西省凤翔县南)。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设置,辖境为今陕西省周至县、麟游县、太白县、宝鸡市、陇县一带。隋朝雍县迁至今凤翔县,隋炀帝大业年间改为扶风郡。唐朝武德元年(618年),复为岐州。天宝元年(742年)改为扶风郡。至德二载(757年)十二月,升为凤翔府。.

新!!: 唐太宗和岐州 · 查看更多 »

岳飞

岳飛,字鹏举,中國相州汤阴(今中國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人,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将,民族英雄。官至少保、枢密副使,封武昌郡开国公。宋高宗以谋反罪名赐死岳飛,宋孝宗為之平反,追谥武穆、後追赠太师、追封鄂王,改谥忠武。明朝加封三界靖魔大帝,配奉於各地武廟。 岳飛于北宋末年投军,从1128年遇宗泽起到1141年为止的十余年间,率领岳家军與金军進行過数百次大小战斗。1140年,金太祖四子完颜兀术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先后收复郑州、洛城等地,又于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宋高宗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退兵,岳飞在孤立无援之下被迫班师。在紹興和議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的诬陷,被捕入狱。1142年1月,岳飞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迫令自害,通說為自鴆,其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皆被害。宋孝宗即位后被平反,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 元修《宋史》記載:岳飛治軍以身作則,賞罰分明,紀律嚴整,又能體恤部屬,他率領的「岳家軍」號稱「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敵方女真人讚歎為「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宋史·岳飛傳》。岳飛是南宋初唯一成功組織大規模進攻的統帥,他反對宋高宗「僅令自守以待敵,不敢遠攻而求勝」之消極防禦戰略,一貫主張積極進攻。他重視人民抗金力量,締造了「連結河朔」之謀,主張河北抗金武裝和宋官軍互相配合,夾擊金軍,以收復失地。岳飛之文學才華也是將帥中少有,著有詞作《滿江紅·寫懷》。其著作編成《岳忠武王文集》。.

新!!: 唐太宗和岳飞 · 查看更多 »

岑文本

岑文本(),南阳郡棘阳县(今新野县)人,字景仁。唐初貞觀朝的宰相之一,封爵江陵子,也是隋唐時代重要的文學家。 岑文本成名甚早。於隋末蕭銑在江陵建立地方政權時,即任岑為中書侍郎,專職管理典藏文書。唐太宗當朝以後,先任秘書郎,復任中書侍郎,並受命與令狐德棻編撰《周書》,文章練達;終官拜中書令,與長孫無忌、高士廉、唐儉、楊师道、劉洎、馬周、褚遂良並列宰相團。 唐史記載著岑文本的特質說:不僅富有文采,且潔身自愛。每次被嘉獎或升遷時,不喜反憂,因為深感責任一次比一次重。岑文本因責任感使然,在貞觀後期越來越見重於唐太宗;--高句麗時,太宗委任他總務後勤,總司物資的調配,其重要性如同漢初的蕭何。原本皇帝有心栽培他為輔佐後任皇帝的骨幹,但未料此番東--意義職責重大,致操勞過度,加上前線戰事先盛後衰,壓力倍增,岑終染病不治,遽逝於幽州(今中國北京市)軍中。享年五十一歲。 唐太宗聞訊,非常悲慟,追贈岑文本為侍中、賜陪葬昭陵。谥号宪。 岑文本有子岑長倩(实为其兄岑文叔子,即岑文本侄)及孫岑羲相繼拜相。.

新!!: 唐太宗和岑文本 · 查看更多 »

崔仁師

崔仁師,定州安喜(河北定縣)人。 武德初年應制舉,授管州錄事參軍,以薦拜右武衛錄事參軍。貞觀初年,任殿中侍御史。陳叔達薦為史官,與令狐德棻、岑文本等人修《周書》。青州(山東省青州市)有人造反被逮治,大理寺少卿孫伏伽要求從嚴審理,仁師責令寬恕,悉脫去犯人杻械,並給予飲食、沐浴。只抓魁首十多人,其他人皆释放。不久唐太宗派人重新審訊囚犯,皆曰:“崔公平恕,事无枉滥,请速就死。”无一人异辞者。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末年累遷中書侍郎,參知機務,褚遂良忌之。一日有伏閤自訴者,仁師不奏,褚遂良告之太宗,帝大怒,以罔上罪配廣東連州(一說龔州)。不久赦還。永徽初年授簡州刺史。不久卒。 神龍初年以子崔挹為國子祭酒,恩例贈同州刺史。崔仁师诸子中,崔揣官居亳州刺史,袭安平公;崔擢字扬庭,官居雍州司功参军,封安平男;崔摄,官居恒州刺史。崔挹最后官至户部尚书,子崔湜为唐中宗宰相。.

新!!: 唐太宗和崔仁師 · 查看更多 »

崔才人

崔才人,出自清河崔氏--六房之一的清河青州房,是唐太宗的才人(正五品妃嫔,次于婕妤、美人,高于宝林、御女),徐州都督府司马崔弘道的大女儿。现有册封诏书传世:“维贞观某年月日,皇帝使某官某副使某官某持节册命曰:於戏!惟尔兼徐州都督府司马崔宏道长女,门称着姓,训有义方,婉顺为质,柔明表行。宜升后庭,备兹内职,是用命尔为才人。往,钦哉!其光膺徽命,可不慎欤!”诏书录入《全唐文》。.

新!!: 唐太宗和崔才人 · 查看更多 »

己酉

己酉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46个。前一位是戊申,后一位是庚戌。論陰陽五行,天干之己屬陰之土,地支之酉屬陰之金,是土生金相生。.

新!!: 唐太宗和己酉 · 查看更多 »

巴陵公主

巴陵公主(),本名不詳,中国唐朝唐太宗李世民第七女,下嫁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柴紹和姑姑平阳昭公主的次子柴令武。永徽三年(652年),柴令武、巴陵公主、房遺愛、高阳公主阴谋擁立荊王李元景事发,永徽四年(653年)二月初二,巴陵公主自殺,削去封号。显庆年間,追封比景公主,立庙于墓,四时祭以少牢。.

新!!: 唐太宗和巴陵公主 · 查看更多 »

帝範

《帝範》,唐朝唐太宗李世民自撰的论述人君之道的一部政治文献。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正月,唐太宗将《帝範》十二篇颁赐给太子李治,教戒太子,总结了他的政治经验,同时评述自己一生功过。.

新!!: 唐太宗和帝範 · 查看更多 »

中原

中原是漢族傳统中的一个地域概念,是指以中国河南省为核心延及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区,这一地区是華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後被漢族视为天下中心。在中國古代的地緣思想中,起源於中原的華夏文明是世界的中心,而華夏文化之外的人群被稱為「化外之民」或者「四夷」古人常将“中国”、“中土”、“中州”用作中原的同义语。。 古代中原地區是華夏部落的原居地,文化比较先进的华夏王朝自视文明,自称「中国」,以别于四夷部落。古代中原地區的中心是豫州全境及冀州南部 现代一般使用中原地区称谓,常指“黄河中下游地区”,以河南省全境为主体,包括陕西省东部、河北省南部、山西省南部、山東省西部、江蘇省西北部、安徽省北部。.

新!!: 唐太宗和中原 · 查看更多 »

中书令

中书令是中國古代官職名。 西漢年間置中書,乃歸屬於內廷宦官机构,負責在皇帝書房整理宮內文庫档案,與皇帝有頻繁接觸的機會,其主官称中書令。史家司馬遷因曾身受腐刑,並學識過人等原因任此要職。 曹魏後,逐漸不拘於宦官,也起用士人,從而演化成可以討論政策的研究机构,其主官阶高者稱中書監,次者稱中書令。 隋唐早期,任中書令為中書省之長官,屬於宰相職。隋朝因为隋文帝的父亲名叫杨忠,为忠避讳,改中书令为內史令,中书省為内史省。自唐太宗始,用其他官员以参议朝政等名義担任实际的相职。到了武周时期,改中书令为「內史」,中书省为「凤阁」。唐初中书令与侍中同为正三品,至唐代宗大历二年时同升为正二品,自此之后成为定例。 其後演化至未授同中書門下三品或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衔者不是真宰相。由此,中書令與侍中、尚書令、尚書僕射等三省官職轉變成虛位,其功能大用於給重臣加官階。五代十國、宋與之同。 元朝世祖忽必烈統制中國之後,恢復了中書令宰相的職權,但權限則大為擴充至地方行省。明洪武年間,中書令即當朝宰相。後由於胡惟庸案,原負責草擬和頒發詔令的機構中書省及中書令一職皆遭撤銷,權歸皇帝。 明成祖以後,明、清朝內雖無相職,但有所謂「首輔」或內閣大學士等職接連替代中書令原有的角色,清朝中堂一詞即由此衍生而來。惟與前期相較,內閣大學士等要職皆不復宰相威信。.

新!!: 唐太宗和中书令 · 查看更多 »

中亚

中亚(Central Asia;Средняя Азия / Центральная Азия),即亚洲中部,在地理上是指西至里海,东到中国,南到阿富汗,北到俄罗斯的广大区域。而根据长期占据这片区域大部分领土的苏联官方定义,中亚仅指其四个加盟共和国:吉尔吉斯、塔吉克、土库曼、乌兹别克。苏联解体后,中亚成了亚洲中部现已独立的五个以“斯坦”命名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哈萨克斯坦(人口1660万)、吉尔吉斯斯坦(人口550万)、塔吉克斯坦(人口760万)、土库曼斯坦(人口510万)以及乌兹别克斯坦(人口2950万)的总称。而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中亚地区还包括阿富汗、伊朗东部的呼罗珊地区、巴基斯坦北部、蒙古等地,有时还包括中国西部的新疆和西藏以及西伯利亚南部。 上述关于中亚的定义没有一项得到全世界范围的认可。然而,虽然中亚地区的边界并不确定,但这一地区有着一些显著特征。例如,在历史上,中亚地区的主要居民是游牧民族,而这块区域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这个原因,这一区域成了东亚、西亚、南亚和欧洲各个民族、各种宗教以及各种思想的交汇之地。 在伊斯兰化之前以及伊斯兰化早期,中亚地区的主要居民是操伊朗语支各语言的民族Encyclopædia Iranica, "CENTRAL ASIA: The Islamic period up to the Mongols", C. Edmund Bosworth: "In early Islamic times Persians tended to identify all the lands to the northeast of Khorasan and lying beyond the Oxus with the region of Turan, which in the Shahnama of Ferdowsi is regarded as the land allotted to Fereydun's son Tur.

新!!: 唐太宗和中亚 · 查看更多 »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新!!: 唐太宗和中國 · 查看更多 »

中國通史

《中国通史》是二十世紀的中國歷史寫作的一種題材,著名史家幾乎都嘗試(或計畫)撰寫通史,據估計百年間有六七十種版本。 顾颉刚曾指出:“所有的通史,多屬千篇一律,彼此抄襲。其中较近理想的,吕思勉《白话本国史》《中国通史》、邓之诚《中华二千年史》、陈恭禄《中国史》 、缪凤林《中国通史纲要》、张荫麟《中国史纲》、钱穆《国史大纲》等。其中除吕思勉、钱宾四先生的书外,其余均属未完之作。钱先生的书最后出而创见最多。” 錢穆所著《國史大綱》倡議以“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對中國歷史的讚美遠多於批評,並長期成為台灣各大專院校歷史教科書。但此書侷限亦大,如李敖所言,“他似乎对‘本国已往历史’太‘满意’了,结果做了太多太多的曲解与巧辩。”又如該書第六編提到宋朝“積貧積弱”的特點,並不符合事實。《國史大綱》隨後為傅樂成所撰之《中國通史》取代,目前台灣各大學多以傅書為教科書。隨著史學走入專精,“中國通史”的寫作已趨式微。.

新!!: 唐太宗和中國通史 · 查看更多 »

中国历史

中國歷史如果從中國第一次成体系甲骨文或陶文的文字出现的商朝中期算起約有3,300年(前1300年算起);從考古学上第一个王朝二里头文化算起約有3,700年;从西周文献中傳說中的夏朝算起约有4,100年(前2070年算起);從孔子所說的、有著三皇五帝的傳說時代算起約有4,700年(前2698年算起);從盤古、上帝、女媧等不確定的神話時代算起約有「五千年」(這也是傳統民間認知上的長度);從標誌著文明萌芽的新石器時代磁山文化算起約有10,000年;從人類開始脫離原始生活的舊石器時代藍田猿人文化算起約有80萬年的歷史。 中国史前時代的傳說有伏羲做八卦,黃帝時代倉頡造文字;而近代考古發現3,350多年前(前1350年)商朝的甲骨文、約3,000年前至4,000年前的陶文、約4,000年前至5,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質的龜骨契刻符號。 從政治和社會形態區分中國歷史,據考古資料顯示,約在早於距今6,000年前的裴李崗文化晚期或者仰韶文化早期時代,中原地區從母系氏族社會過渡到氏族。同時,原始社會平等被打破。而據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夏朝已經開始君王世襲,周朝建立完備的禮制,至東周逐漸解構,秦朝統一各國政治和許多民間分歧的文字和丈量制度,並建立中央集權的專制君權統治。自漢朝起則以文官主治國家直至清朝。清末以降,民主政治、科學、馬克思主義等各種政治思潮流傳,先是革命黨推翻--於1912年成立中華民國。1949年10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中國大陸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中國國民黨主政的中華民國政府因國共內戰失敗而退守臺灣,維持兩岸分治格局至今。 從經濟形態觀察,中國古代人口主要由自由人構成,私有制、商業活動發達。周朝時商業主要由封建領主階層控制的官商貿易和庶人的自由貿易構成。秦漢以後實行中央集權,人口由士、農、工、商等構成,其中以從事農業的自由民為主體,是一個君權官僚制下的以土地爲主要生產資本的較為自由的商業經濟社會,一些重要的行業譬如油鹽米等由官僚和商人垄断。除了農業,手工業以及商業貿易也有很大的發展。早在漢朝絲綢之路的開通,促進東亞與中亞至歐洲的陸上交通時,國際貿易早已起步;隋唐時大運河的開通促進南北貿易;唐朝的盛世及外交的開放、交通的建設,更使各國文化、物資得以交流;唐朝時出現類似匯兌証券的飛錢,宋代時出現紙幣;元代時更因為全面開通商旅的關卡使得與中亞的商業交流十分繁榮;明朝中葉實行海禁,清代則受到西方國家海上發展的影響,海上國際貿易發展迅猛。中華民國成功實施民主制度,實行自由經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先為公有制的計劃經濟社會,改革開放後逐步向私有制的市場經濟社會轉型,該形態被稱為在宏觀調控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同時1980年代以來工業化發展迅猛,數億人口在短短20多年內從農民轉為城市工商業就業者(目前僅僅被稱為“農民工”的產業工人就達到約2億)。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中国經濟成為全球經濟中越來越重要的組成部分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新!!: 唐太宗和中国历史 · 查看更多 »

中国君主列表

以下按照朝代不同列舉中國君主,也可以參見右表。.

新!!: 唐太宗和中国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常山公主 (唐太宗)

常山公主,姓李,名不详。中国唐朝唐太宗李世民第二十女,常山公主生年在贞观七年(633年)、八年(634年)左右,母不明,没有嫁人就在唐高宗显庆年间(656年—661年)去世了。墓葬不详。.

新!!: 唐太宗和常山公主 (唐太宗) · 查看更多 »

东宫

東宮,亦稱儲闈,是指漢字文化圈國家太子的住所和办公地点,因為在皇宫东边,所以稱為东宫。「東宮」也被用作代稱太子。另外「東」在陰陽五行中屬木,於五色為「青」,於四季為「春」,故東宮又有「青宮」、「春宮」等別稱。 東宮中的官員主要任務是:『輔佐或教育太子,以作為未來皇帝的準備,一般並無重大權力,但這批官員常在皇帝駕崩,太子繼位後,進入朝廷為重要官員。此外東宮亦有專門的僕役、侍從、女官等,負責照顧太子、太子妃以及太子的側室、子女的日常生活起居。』.

新!!: 唐太宗和东宫 · 查看更多 »

布哈拉

布哈拉(乌兹别克语:Buxoro)是位于乌兹别克斯坦西南部的一座城市,也是该国第五大城市和布哈拉州的首府,人口237,900(1999年)。 布哈拉在唐代称为捕喝、安国,王姓昭武,为昭武九姓之一。布哈拉在梵文是指修道院與學術中心。 與乌兹别克斯坦的另一座大城市撒馬爾罕一样,布哈拉的塔吉克人佔多數人口,伊朗文化佔優勢。在蘇聯把布哈拉劃給烏茲別克後,塔吉克斯坦有收回布哈拉的企图。.

新!!: 唐太宗和布哈拉 · 查看更多 »

三皇五帝

三皇五帝是中國傳說中的「帝王」。從三皇時代到五帝時代,被稱為傳說時代,在夏朝之前。其歷年無確數,最少數千年。近代考古在中原地區發現的裴李崗文化及賈湖文化等,從7000年前至10000年前已經進入農業社會,其中出土的具有文字性質的龜骨契刻符號與約3,000年前的殷商甲骨文有相似之處。三皇五帝是中華上古傑出首領的代表,惟歸誰人說法眾多。基本上,無論是按照史書記載或者中國神話傳說,都認為三皇時代遠早於五帝時代。大致上,三皇時代距今久遠,或在4,000至5,000年至7000至8000年前,乃至更為久遠,時間跨度亦可能很大;而五帝時代則距夏朝不遠,在4000多年前。 三皇五帝時期為中國早期最重要的發展,例如鑽木取火、行醫等,皆對後世的中國文化有遠大的影響。.

新!!: 唐太宗和三皇五帝 · 查看更多 »

三王

三王,夏、商、周三朝的第一位帝王大禹、商湯王、周武王及周文王的合稱。如,《舊唐書·列傳·鄭畋》:「代有忠貞之士,力為匡復之謀。我國家應五運以承乾,躡三王之垂統,綿區飲化,匝宇歸仁。」 三王常和五帝並稱「五帝三王」,也常和堯、舜並稱「二帝三王」,加上三皇合稱「三皇五帝三王」。例如,李斯《諫逐客書》:「是以泰山不让士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白居易《與元九書》:「二帝三王所以直道而行、垂拱而理者,揭此以為大柄,決此以為大竇。」《禮記》云:「三皇禪奕奕,謂盛德也。五帝禪亭亭,特立獨起於身也。三王禪梁甫,連延不絕,父沒子繼也。.

新!!: 唐太宗和三王 · 查看更多 »

三监之乱

三监之乱又稱管蔡之亂或武庚之亂。是西周初,故商畿地区(今河南省安阳市附近)的三位貴族(三监)叛乱的事件,為中國第一個宗室之亂,周武王逝后,周成王年少登基,周公摄政,武庚、管叔、蔡叔和霍叔等諸侯非常不滿,起兵反对周公。周公也發動了周公东征,斬殺武庚、管叔;流放蔡叔;將霍叔廢為庶人,平定了三监之乱。.

新!!: 唐太宗和三监之乱 · 查看更多 »

平壤

平壤,正式名稱為平壤直轄市(),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和最大城市,位於朝鮮半島西北部,大同江横跨市区,東側是平安南道的大同郡、檜倉郡及南浦特别市的大安郡及龍岡郡、南側是黃海北道的黃州郡、延山郡及-松-林市、北側是平安南道的成川郡及平城市。 平壤位于朝鲜半岛西北部地势低--的地段,因地势平坦而得名“平壤”。也是平安道名稱中“平”字的來源地。城市西北部是低矮的山岭,东部是丘陵和的平原。大同江和它的支流普通江流经市中心。 因城内遍布柳树,平壤又稱“柳京”。朝鲜政府提倡植树造林並推动环境保护的政策,平壤的山水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平壤市民的人均绿地面积达到58平方米。 平壤是传说中朝鮮族的始祖檀君在西元前1122年建都的王儉城所在地,為朝鮮半島歷史最悠久的城市,有乙密台、练光亭、大同门、普通门等年代久远的古迹。虽然平壤在朝鲜战争中被毁坏几成废墟,平壤很快得到重建,20世纪70、80年代,平壤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兴建了主体思想塔、人民大学习堂、五一体育场、平壤凯旋门等地标性建筑。.

新!!: 唐太宗和平壤 · 查看更多 »

平阳昭公主

平阳公主(),姓李,本名无记载。中国唐朝唐高祖李渊第三女,母窦氏。李建成同母妹、李世民同母姐。人称三娘子。.

新!!: 唐太宗和平阳昭公主 · 查看更多 »

乌兹别克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烏茲別克語名稱為拉丁文字的「O'zbekiston Respublikasi」和西--爾文字的「Ўзбекистон Республикаси」),通稱--,是一个位于中亚的內陸國家,1991年从原苏联独立。是世上兩個雙重內陸國之一(另一個為列支敦斯登)。.

新!!: 唐太宗和乌兹别克斯坦 · 查看更多 »

庚申

庚申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57个。前一位是己未,后一位是辛酉。論陰陽五行,天干之庚屬陽之金,地支之申屬陽之金,是比例和好。.

新!!: 唐太宗和庚申 · 查看更多 »

于志寧

于志寧(),字仲謐,雍州高陵县人。中国唐朝政治家、宰相,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

新!!: 唐太宗和于志寧 · 查看更多 »

于阗

于阗(又作于寘),古代西域王国,汉、魏、晋均称为于阗,唐代安西四镇之一。《元史》也称之为斡端。古代居民操塞语,另一说法为藏族和印度的混血部族;--闐語則屬東伊朗語。尉遲烏僧波统治下与归义军关系密切,这时期以后于阗开始使用年号,于阗国于公元1006年被喀喇汗国所灭,该地遂被伊斯兰化。.

新!!: 唐太宗和于阗 · 查看更多 »

京兆尹

京兆尹,中國古代官職,相當於今日首都地區的行政首長。三國以後改稱京兆郡。.

新!!: 唐太宗和京兆尹 · 查看更多 »

人民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家综合出版社,主要出版哲学和社会科学的书籍,并且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政治、意识形态书籍的官方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0年12月1日,社名为毛泽东亲笔题写。最初为新华书店总管理处的出版部门,1951年实行图书出版、印刷、发行分工专业化时,新华书店总管理处原有的编辑出版机构改组为人民出版社 。1951年—1986年间,三联书店并入人民出版社,保留名称作为人民出版社的出版副牌。1986年三联书店改名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并从人民出版社分出独立经营后,人民出版社又成立“东方出版社”作为该社的出版副牌,着重于出版非政治类的书籍,亦有出版內部參考刊物(即「內部書」)。 2010年1月7日,人民出版社成立人民东方出版传媒。.

新!!: 唐太宗和人民出版社 · 查看更多 »

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中國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是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統的史書,故又稱「正史」。它记载逾四千年的中国历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計3213卷,约4000万字,且统一使用分本紀、列傳的纪传体编写。“正史”这个名称见于《隋书·经籍志》:“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当乾隆帝钦定“二十四史”以后,“正史”一称就被“二十四史”所专有,取得了正统史书的地位。 1921年,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而多数地方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如果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

新!!: 唐太宗和二十四史 · 查看更多 »

府兵制

府兵制是中国西魏时开始出现的一种兵役制度,宇文泰建立於大統年間(535年正月—551年十二月),北周、隋、唐初继续沿用,中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渐崩坏,直至唐玄宗天寶年間取消,改而实行募兵制,前後歷時約二百年。.

新!!: 唐太宗和府兵制 · 查看更多 »

庙号

廟号,是中国、朝鲜半岛、越南古代帝王去世後,後人在太廟之中奉祀時追尊的名号。.

新!!: 唐太宗和庙号 · 查看更多 »

仁寿 (隋朝)

仁寿(601年正月—604年十二月):隋朝政权隋文帝杨坚的年号,歷時4年。 仁寿四年七月隋炀帝即位沿用。.

新!!: 唐太宗和仁寿 (隋朝) · 查看更多 »

伊吾县

伊吾县(维吾尔语:ئارا تۈرۈك ناھىيىسى)是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地区所辖的一个县。总面积为19511平方公里,2002年人口为2万,有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等10个民族。.

新!!: 唐太宗和伊吾县 · 查看更多 »

伊尹

伊尹,名摯,(),為中国建立商朝重要名臣、政治家,也被称做中华厨祖。.

新!!: 唐太宗和伊尹 · 查看更多 »

伊州 (唐朝)

伊州,唐朝设置的州,由隋朝的伊吾郡改置。.

新!!: 唐太宗和伊州 (唐朝) · 查看更多 »

伊特勿失可汗

伊特勿失可汗,名咄摩支(在突厥蒙古語中解探馬赤軍)。薛延陀真珠可汗夷男的侄子,末代可汗。 多弥可汗拔灼入侵唐朝,被江夏王李道宗、左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率领的唐军击败。拔灼逃到阿史德部落,薛延陀的附庸回纥,其首领药罗葛吐迷度,与仆骨和同罗反叛并袭杀了拔灼,屠戮他们找到的薛延陀的王族成员。在回纥接管了薛延陀的大部分领土後,许多薛延陀人向唐军投降。 剩下的7万薛延陀人支持夷男的侄子咄摩支为伊特勿失可汗,以图恢复薛延陀。唐太宗派大臣崔敦礼安抚,但回纥等敕勒部落都不愿重建薛延陀,唐太宗派李世勣进攻咄摩支的驻地,指示:“降则抚之,叛则讨之。”李世勣至郁督军山,其酋长梯真达官帅众来降。薛延陀咄摩支南奔荒谷,李世勣派遣通事舍人萧嗣业前往招慰,咄摩支投降萧嗣业。其部落犹持两端,李世勣纵兵追击,前后斩首五千余级,虏男女三万余人。七月,咄摩支至京师长安,拜右武卫大将军,薛延陀灭亡。咄摩支死在唐太宗之前,被厚葬.

新!!: 唐太宗和伊特勿失可汗 · 查看更多 »

伏允

伏允(),即慕容伏允,吐谷渾第二十任统治者,他為慕容夸吕的兒子,世伏的弟弟。.

新!!: 唐太宗和伏允 · 查看更多 »

伏羲

伏羲氏,傳說生於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有文字記載的出現時代在战国時代以后。 《莊子》一書最早记載伏羲之名。伏羲的称谓繁多,又称宓羲、炮犧、庖牺、包牺、牺皇、皇羲及太昊等,【宓伏虙三字古通fu】《史記》中稱「伏犧」或「虙羲」,为华胥氏之子,少典之父,炎黄之祖。伏羲传说的内容,因时代不同而异。相传伏羲氏教民结网,渔猎畜牧,制造八卦等,亦传说伏羲创文字、古琴。《白虎通义》--:“三皇者何谓也,伏羲、女娲、神农是也。”把伏羲推到三皇的地位。伏羲與女娲為兄妹,“伏羲鳞身,女娲蛇躯”,伏羲與女娲雖是兄妹,唐代诗人卢仝《与马异结交诗》中写出“女娲本是伏羲妇”,因而被後人稱之為龍祖。 伏羲氏自古以来被奉为华夏文明的人文始祖,同时在神话中,也被认为是所有人类的祖先,伏羲氏是三皇之一,徙治陈仓,定都于陈宛丘(今河南淮阳),以“龙”为图腾,風姓是中国传说时代「伏羲」的姓。 一说太昊,或太昊伏羲氏,并非是伏羲,只是姓氏为伏羲氏,这是误把太昊其所在的伏羲氏族部落当成了先祖伏羲,太昊以玄鸟为图腾。《左传》记载:“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皋氏鸟官名,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我高祖少皋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 另有一說,伏羲即盘古氏。學者以文字學的角度考証盘古氏,“盘”字古义为开端,“古”即葫芦,寓意生命繁衍。黃帝取代炎帝,擊敗蚩尤後,炎帝、蚩尤等部落的一部分从黄河流域迁徙到南方以后,其先祖伏羲在传说中演变为盘古,流传于南方少数民族当中,演变出“盘古开天”的传说,而盘古传说开始出现,伏羲的地位便开始低落了。.

新!!: 唐太宗和伏羲 · 查看更多 »

张亮 (唐朝)

張亮(),中国唐朝初期名将、政治家。鄭州滎陽人(今河南省鄭州市惠济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後以反罪处斩。.

新!!: 唐太宗和张亮 (唐朝) · 查看更多 »

张良

张良,字子房,封为留侯,谥号文成,颍川城父(今河南许昌)人,生于新郑。出身戰國韓國門閥,祖父張開地與父親張平,作了五任韓王的相國,即所謂五世相韓,韓國被秦朝滅亡後,曾暗殺秦始皇失敗,後成為汉高祖劉邦的谋臣,是汉朝的開國元勳之一,与萧何、韩信同为漢初三傑。.

新!!: 唐太宗和张良 · 查看更多 »

张浚

#重定向 張浚.

新!!: 唐太宗和张浚 · 查看更多 »

伯夷

伯夷(生卒年不詳),子姓,墨胎氏,商紂王末期孤竹国第七任君主亞微的長子,弟仲馮、叔齊。 叔齊是孤竹国君主亚微内定的继承人,但由于有悖于传统嫡长子继承的宗法伦理,叔齊不忍心与長兄争夺君位,伯夷也不願違背父意。后伯夷和叔齊雙雙出走,离开了孤竹国,禪讓予仲馮。 伯夷、叔齊聽說西伯姬昌善待賢達老者,遂前去投靠。姬昌死后,其子姬發(周武王)出兵討伐纣王,伯夷和叔齐不满武王身为藩國卻攻擊君主,加上自己世为商臣,叩馬力谏。武王不听,左右衛兵欲動武,被姜子牙阻止,說“此義士也”,命士兵把二人拉至旁處。不久武王克殷。两人憤愾,决定不食周粟,以表明對周武王的不滿,最终隐居在原殷商荒芜之地首陽山,以树皮,蕨菜为食,並有《采薇歌》曰: “登彼西山兮,採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最终饿死。 伯夷和叔齊由于不食周粟的高風亮節,后被认为是怀念故国的典范,也变成了后来改朝换代后忠于前朝的遗老遗少的代名词。《史記》七十列傳中以《伯夷列傳》為首篇,錢鍾書在《管錐編》說:“此篇記夷齊行事甚少,感慨議論居其大半,反議論之賓,為傳記之主。馬遷牢騷孤憤,如喉鯁之快於一吐,有欲罷不能者。” 孤竹国在商朝灭亡后又存在了數百年。直到周朝春秋時代齐桓公称霸時,討伐山戎途中,顺道將孤竹国消灭。 而二人后除了国君仲馮外,再也没有王系见于史籍。都穆《遊名山記》卷一《首陽山》記伯夷、叔齊隱居處有古柏二,“二根相距數尺,而幹上交若兄弟之相倚者”。.

新!!: 唐太宗和伯夷 · 查看更多 »

伯益

伯益,嬴姓趙氏,名益,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大业之子。是春秋战国时代秦国、赵国王室的祖先。 大唐武周女皇帝武則天建武周時,尊封伯益為“齊德尊聖皇帝”。.

新!!: 唐太宗和伯益 · 查看更多 »

伯顏 (八鄰部)

伯顏(;),中国元朝初年的軍事家和政治人物。 伯顏出生於八鄰部,父親曉古台,曾隨旭烈兀西征西亚,伯顏即在伊儿汗国生長,信奉景教。至元初年,受旭烈兀派遣出使大都,並受到元世祖的赏识和信任,遂留仕于元朝,並娶了宰相安童之妹。1265年成為光祿大夫中書左丞相,1274年,元大舉伐南宋,統帥史天澤因病辭退,伯顏遂成為征宋總帥,進展順利,1276年2月4日宋軍投降,進入臨安,元军俘虏宋恭帝和谢太后以及很多南宋宗室和大臣,元朝改臨安為兩浙大都督府。 后伯颜又统帅大军负责对窝阔台汗国海都汗的战争,元世祖忽必烈去世前,任命伯颜和不忽木等人为托孤大臣,1294年2月18日元世祖去世,1294年5月10日,伯颜和大臣们拥立元成宗铁穆耳登基称帝,元成宗登基后,官至開府儀同三司、太傅、錄軍國重事,依前知枢密院事,至元三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五庚子日(1295年1月11日),伯颜病逝。 大德八年(1304年),元成宗特赠宣忠佐命开济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追封淮安王,谥忠武。至正四年(1344年),元惠宗加赠宣忠佐命开济翊戴功臣,进封淮王,余如故。.

新!!: 唐太宗和伯顏 (八鄰部) · 查看更多 »

張行成 (唐朝)

張行成(),字德立,北平縣公,唐朝唐高宗时期的宰相,定州义丰县人。.

新!!: 唐太宗和張行成 (唐朝) · 查看更多 »

开皇

开皇(581年二月—600年十二月):隋朝政权隋文帝杨坚的年号,歷時20年。.

新!!: 唐太宗和开皇 · 查看更多 »

侍中

侍中是中國的官職名稱,秦始置,之后很多朝代都有设立,但是其地位与职能有过很大的变化。.

新!!: 唐太宗和侍中 · 查看更多 »

徐孝德

徐孝德(),湖州长城县(今浙江省长兴县)人,唐朝初年大臣。 祖父陈朝始安郡太守慈源县侯徐综。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徐贤妃和唐高宗徐婕妤之父,官至果州(今四川省南充市)刺史,徐孝德有十卷文集,《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都载入《徐孝德集》十卷。有子西台舍人赠泗州刺史徐齐聃(630年—672年)。 Category:唐朝刺史 Category:唐朝作家 Category:长兴人 X.

新!!: 唐太宗和徐孝德 · 查看更多 »

徐圓朗

徐圓朗(),隋末兗州人(今屬山東)。 大業十三年(617年)正月,魯郡(今山東省兖州市)徐圓朗起義,後依附李密。李密敗,歸竇建德。武德二年七月(619年)徐圓朗歸降唐朝。唐政府封他為魯郡公,拜為兗州總管。武德四年(621年)劉黑闥等人在漳南起兵時,曾與徐圓朗密謀,相約反唐。武德四年(621年)八月,徐圓朗扣留受命安集河南的唐將盛彥師,起兵反唐,與劉黑闥相呼應,發兵圍攻任瑰所在的虞城(今河南省東部)。武德六年(623年)李建成攻滅劉黑闥,徐圓朗聞得黑闥死,棄城逃走,為人所殺。山東盡平。.

新!!: 唐太宗和徐圓朗 · 查看更多 »

徐惠

徐惠(),湖州长城(今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人,祖籍东海郯(今山东省臨沂市郯城县),徐孝德之女,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妃嫔,於死後被唐高宗追封賢妃。.

新!!: 唐太宗和徐惠 · 查看更多 »

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為中國歷史的官職,三公之一,御史的首領,负责监察百官,大约相当于副丞相。 類似於近代:監察院、督察處、政風廉潔處、廉政公署。防範朝廷主官於侵害人民權益、貪官污吏、貪贓枉法。.

新!!: 唐太宗和御史大夫 · 查看更多 »

復辟

復辟(辟,音「壁」),可以指原本失去君位的君主,再次登基為君。即重祚。 或指曾經是君主制國家,在改行共和(Republic)政體後,原先有歷史來源的前朝君主制君主(皇帝、國王、親王等)再次成為國家元首的政治現象。 辟,意為君主。如唐代元稹的《遷廟議》:「中宗復辟中興,當為百代不遷之廟。.

新!!: 唐太宗和復辟 · 查看更多 »

侯君集

侯君集(),中国唐朝初期将领,豳州三水(今陕西旬邑北)人,北周驃騎大將軍肥城節公侯植之孙,侯定第五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母窦娘子((553年)—贞观六年六月二十二日(632年7月12日)),外祖父为京兆郡丞隋州长史窦璨。 侯君集自少年时代就勇武为人称颂,隋末被李世民引入幕府,因作战有功,累迁左虞侯、车骑将军。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门之变间,他曾为李世民出谋划策。 唐太宗即位后,任左卫将军,封潞国公,迁右卫大将军。贞观四年(630年),改任兵部尚书,检校吏部尚书,实际有宰相之职。 贞观九年(635年),任积石道行军总管,跟随李靖平吐谷浑,有很大功劳。贞观十一年(637年),改封陈国公。贞观十二年(638年),迁吏部尚书。侯君集武士出身,学术上没有造就,迁吏部尚书后方始读书。同年,吐蕃围松州(今四川松潘),唐授侯君集为当弥道行军大总管以击之,成功击退吐蕃军。 贞观十三年(639年)冬,以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率兵出击高昌王麴文泰。十四年(640年)八月,进围高昌时,麴文泰已卒,其子麴智盛投降,得22城,8046户,17700口。太宗以高昌故地置西州。侯君集入高昌时,因为自身私占钱财,不敢禁制将士竞相盗窃,班師后被人揭发而下狱。虽被免罪,却由于欽羨長官李靖武功卓越而晉尚書右僕射。此次不得拜相,對仕途心怀不满。贞观十七年(643年),洛州都督张亮密告侯君集煽动自己谋反,但太宗以缺乏旁证,未予追究。 后太子zh-hans:承乾; zh-hant:承乾-同魏王李泰爭嫡日烈,各有黨羽。侯親善太子,策劃兵變,事發被捕。定罪後,太宗於刑前,親往質問,對以『朕因汝從此不登凌煙閣』。侯聞言動容,拜倒大嚎,最後求皇帝念舊,允留侯門香火(當時論罪當族之)。太宗許赦免其妻及一子(後遷嶺南),侯亦甘心受刑。太宗没有撤掉侯君集在淩煙閣的圖形。 侯君集被抄家时,被发现家里有二美人,容色绝代。太宗问其缘故,答:“我们吃人乳,不吃饭。” 爾後太子與魏王俱被黜、仍保皇子身份,警示大位不可智取。某次太宗回憶前塵,召承--問『何以謀反』,承--坦承『欲保太子位耳』;再同群臣評論,多以『事由上而起』,指若非太宗三心兩意,子臣何以結黨窺覬。太宗默然。.

新!!: 唐太宗和侯君集 · 查看更多 »

後宮

後宮泛指一夫多妻制國家中君主或貴族妻妾於皇宮或貴族府第的住處,後來又借指妃嬪。為了保持後宮女性的貞潔,後宮一般禁止君主或宅第主人以外的男性進入,職務多由女官和宮女擔任,如需要男性僕役則以閹人(宦官)擔當。.

新!!: 唐太宗和後宮 · 查看更多 »

忽必烈

元世祖忽必烈(;),清代乾隆晚期乾隆帝命改譯为呼必赉,今日學界已無人使用。孛儿只斤氏,蒙古族,政治家,军事家。父拖雷的第四子,母唆鲁禾帖尼的第二子,蒙古帝国大汗,元王朝的建立者。 1260年5月5日在自己的弟弟旭烈兀的支持和封地属臣的拥立下,自立为大蒙古国大汗,称大蒙古国皇帝。1271年12月18日,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建立元朝,成为元朝首任皇帝。忽必烈于1260年5月5日至1276年2月4日自立为汗期间实际统治中国北方及蒙古高原地区属于蒙古大汗的直辖领地,于1271年12月18日至1294年2月18日作为元朝皇帝统治中国,前后在位34年,作为全中国皇帝在位18年。 1276年2月4日,元军攻入南宋行都临安,宋恭帝奉上传国玉玺和降表,元朝成为全国性政权,但南宋遗臣建立小朝廷继续抗元。1279年3月19日,南宋海上政权残余的最后一支抵抗力量被消灭,元朝统一全中国。 1276年2月4日,宋恭帝在降表中为忽必烈上尊号大元仁明神武皇帝。1284年1月24日,群臣为忽必烈上尊号宪天述道仁文义武大光孝皇帝。 去世后,获諡號聖德神功文武皇帝,廟號世祖,蒙古語尊號薛禪皇帝()《元史》卷十七(世祖本紀十四):“五月戊午,遣攝太尉臣兀都帶奉冊上尊諡曰聖德神功文武皇帝,廟號世祖,國語尊稱曰薛禪皇帝。”。.

新!!: 唐太宗和忽必烈 · 查看更多 »

北宋

北宋(960年2月4日—1127年3月20日)是中国宋朝的一个時期,自趙匡胤發動陈桥兵變強迫后周末帝禅让(960年)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入开封,北宋于次年灭亡,共历9帝,167年。后以应天府為首都建南宋,与北宋合称“两宋”。北宋建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市),为别于南宋而史称北宋。依據五行相生的順序,後周的「木」德之後為「火」德,因此宋朝以「火」為五行德運,並取紅色為王朝正色。 北宋的最大统治区域包括东、南到海,北以今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门关为界与辽相交;西北以陕西横山、甘肃东部、青海湟水与西夏交界;西南以岷山、大渡河与青藏高原、大理国交界,以广西与越南交界。北宋是面積最少的中原统一皇朝,亦無法統治河西走廊及燕雲十六州。据《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人口从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的三千二百五十万增至大观四年(1110年)的一亿一千二百七十五万。.

新!!: 唐太宗和北宋 · 查看更多 »

北京市

北京市,简称“京”,(汉语拼音:běi jīng;英语:Beijing;邮政式拼音:Pekin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直辖市、中国国家中心城市和京津冀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國的政治、文化、科技创新和国际交往中心,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 北京位於華北平原的西北边缘,背靠燕山,有永定河流经老城西南,毗邻天津市、河北省,是一座有三千余年建城历史、八百六十余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有金、元、明、清、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等五个朝代在此定都,以及数个政权建政于此,荟萃了自元明清以来的中华文化,拥有众多历史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宗室召公奭于燕国,是为北京建城之始。金中都时期人口超过一百万。金中都为元、明、清三代的北京城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北京与西安、南京、洛阳并称中国“四大古都”,拥有7项世界遗产,是世界上拥有文化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 《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北京形容为全球最伟大的城市之一,而且断言“这座城市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过去的8个世纪里,几乎北京所有主要建筑都拥有着不可磨灭的民族和历史意义”。北京古迹众多,著名的有紫禁城、天坛、避暑山莊、颐和园、圆明园、北海公园等。 今日的北京,已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教育和科研机构座落于北京市区;金融街是中国金融监管机构办公地点和金融业聚集地;北京商务中心区是北京经济的象征;798艺术区是世界知名的当代艺术中心;此外,中国国家大剧院、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鸟巢”、“水立方”、中国尊等具有现代风格的建筑成为古老北京新的名片。每年有超过2亿9400万人到北京旅游。.

新!!: 唐太宗和北京市 · 查看更多 »

北周

北周(557年—581年)是中國歷史上南北朝的北朝之一。又称后周(宋朝以后鲜用),由宇文氏建立,定都長安,北周自建國后,統治實權一直在霸府宇文護身上,皇帝無力與之抗阻,為了擺脫宇文護的束縛,經過一連串的計畫與鬥爭,北周武帝終於殺死了宇文護,掌握大權,並以德施政,人民安樂,在位時更成功滅北齊,統一北朝。但他死後三年,北周便被杨坚的隋朝所滅,后由隋滅陳,統一中國。.

新!!: 唐太宗和北周 · 查看更多 »

北魏

北魏(386年-534年)是北朝時期的第一個政權。由拓跋珪所建立,定都平城(遗址在今山西省大同市境)。439年,北魏统一华北與北方。 494年,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5年,孝文帝下诏首先在宫廷中禁止包括鲜卑语在内的诸北语,改说汉语,但对三十岁以上的人有所宽限。496年,孝文帝诏令鲜卑八大贵族全部改为汉姓,并将皇族姓氏拓跋改为元姓。534年,北魏分裂為被高歡掌控的東魏(都邺城)與被宇文泰掌控的西魏(都長安)。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魏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建立北齐。西魏于恭帝三年(557年)魏恭帝被权臣宇文护逼迫禅位于堂弟宇文觉,建立北周,北魏历史才正式宣告结束。 拓跋氏自称是黄帝后裔,黄帝发源地为战国时魏国所在,又“魏”有美好之意,故以此名国号。以其领土位于中国北方,又是北朝的第一个政权,故史称“北魏”。为别于此前的曹魏政权,某些史书因此别称为“后魏”,但由于史学界不称曹魏为“前魏”,故“后魏”之称很少使用。又以其王室姓拓跋,后改姓元,故又别称拓跋魏(东魏和西魏虽然姓拓跋,但是多數史学家并不如此称呼这两个政权)、元魏。.

新!!: 唐太宗和北魏 · 查看更多 »

北齐

北齊(550年—577年)是中国北朝之鲜卑化汉人政权。550年6月9日(庚午年五月戊午日),由文宣帝高洋取代东魏建立,建國號齊,建元天保,遷都鄴城,以晉陽為別都。史稱北齊或後齊,以別於南齊。以皇室姓高,又稱高齊。北齊歷經文宣帝高洋、廢帝高殷、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后主高緯、幼主高恆六帝,577年被北周消滅,共享國二十八年。 幼主高恆時期,北周在北周武帝的统治下日渐兴盛,而北齐则衰落。577年北周統一北方,北齊滅亡。北齊滅亡後,境内的士族大多遷到關中,成为北周臣民。 三年後北周外戚楊堅篡位,建國號隋並南下滅陳結束中原自魏晉南北朝長達四百年的分裂局面。.

新!!: 唐太宗和北齐 · 查看更多 »

刘简

刘简可以指:.

新!!: 唐太宗和刘简 · 查看更多 »

刘黑闼

刘黑闼(闥,音ㄊㄚˋ;),隋末唐初割據勢力之一。清河漳南(今河北省故城县东北)人。.

新!!: 唐太宗和刘黑闼 · 查看更多 »

刘邦

汉高帝劉邦(),字季。沛郡丰邑中阳里(今江蘇徐州丰县)人。秦末汉初的政治家、軍事家。刘邦从沛县起兵反秦,被萧何、曹參、樊哙等人拥立,自稱沛公,后投奔楚項梁,以“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约,破武关,秦王子婴降。秦国灭亡后,项羽分封入关诸侯有功者,封刘邦為汉王。楚汉战争中,劉邦擊敗項羽獲勝,統一自秦亡後的天下,於西元前202年稱帝,史称西漢,為漢朝开国皇帝,駕崩於西元前195年,在位7年,死后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丙寅,葬。己巳,立太子,至太上皇庙。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细,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为高皇帝。《汉书·卷一下·高帝纪第一下》:五月丙寅,葬长陵。已下,皇太子、群臣皆反至太上皇庙。群臣曰:“帝起细微,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曰高皇帝。,史稱汉高帝。太祖為其正式廟號,而史書多稱呼 「漢高祖」。.

新!!: 唐太宗和刘邦 · 查看更多 »

刘武周

劉武周(),瀛州景城(今河北泊頭東北)人,隋朝末年地方割據勢力。父刘匡,母赵氏。.

新!!: 唐太宗和刘武周 · 查看更多 »

刘昫

刘昫(),中國五代时涿州归义(今属河北)人,后晋政治家。后唐庄宗时任太常博士、翰林学士。后晋时,官至司空、平章事。后晋出帝开运二年(945年)招撰《唐书》(《旧唐书》)200--。实为赵莹诸人所作。 Category:五代十國歷史學家 Category:五代十国政治人物 Category:保定人 Xu.

新!!: 唐太宗和刘昫 · 查看更多 »

刀人

刀人是中國帝王低級妃嬪称号。 隋朝刀人和承衣、采女,皆服褖衣,无印绶。参准刘宋泰始四年及梁、陈故事,增损用之。《通志·卷二十》记载唐朝后宫一品是三夫人(贵妃、淑妃、德妃);二品是九嫔(顺仪、顺容、顺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华);三品是十二个倢伃;四品是十五个美人、才人,称为世妇;五品宝林二十四员;六品是御女二十四员,品正第六;七品是采女三十七员,是为女御,总一百二十人。另外的承衣、刀人,趋侍左右,并无定员,视六品以下。有秦王李世民刀人高惠通墓志出土。《詩經·國風·衛風·河廣》曾不容刀,刀假借爲𦩍字。《釋名·釋船》:三百斛曰𦩍。 《釋名》二百斛以上曰艇,三百斛曰刀。相對漢代後宮散號有上家人子、中家人子,位視有秩斗食。一年約132斛,斗食佐史為漢代縣丞縣尉以下最小的官吏。.

新!!: 唐太宗和刀人 · 查看更多 »

周公旦

周公旦,'''姬'''姓,'''周'''氏,名旦,諡文,又稱周文公、周公。周文王第四子。西周初年政治家,封於周邑。武則天天授元年(690年)追封為“褒德王”,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追封為“文憲王”,後世多稱其“元聖”。.

新!!: 唐太宗和周公旦 · 查看更多 »

周勃

周勃(),沛县(今江苏沛县)人,秦末汉初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汉太祖刘邦认为周勃“厚重少文”,可以托付大事,以軍功高,封为绛侯。汉文帝時,拜右丞相。.

新!!: 唐太宗和周勃 · 查看更多 »

周武王

周武王,'''姬'''姓,名发,諡武,曰名为珷帝日丁,西周第一代天子,西周时代青铜器铭文称其为珷。是西伯昌与太姒的嫡次子,其正妻为邑姜,西周的创建者。夏商周斷代工程斷代其在位時間為前1046年至前1043年,劍橋中國史推測其在位時間约為前1049或前1045年至前1043年。傳統上,周武王,周文王,堯舜禹和商湯一向為後世儒家人物所尊崇的古代先秦明君。.

新!!: 唐太宗和周武王 · 查看更多 »

呂思勉

呂思勉(),字誠之,筆名駑牛。中国江蘇省常州府陽湖縣(今常州市)人。出生於書香世家,15歲入縣學。曾任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国学大师。身为錢穆弟子的严耕望认为吕思勉、錢穆、陳垣、陳寅恪为「现代四大史学家」。 华东师范大学为纪念史学家吕思勉而创立了“思勉原创奖”和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

新!!: 唐太宗和呂思勉 · 查看更多 »

储君

储君,君主的法定继承人。根据君主的不同称谓又称皇储、王储或大公储。储君在君主逝世、禅位、逊位后,成为继任君主。是世袭君主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现存的君主制国家中,通常由法律指定继承人。继承人的确立基于長子繼承制或其它。在二元君主制国家中,君主对储君的选择会享有较大的权力。确立继承人有两种常见的方式,一种是继承人出生后,经过正式的册封,获得继承权。另一种,通过法律明确继承顺序,继承人自出生后即获得继承权。 在古代中国,储君一般是指皇帝册立的「皇太子」,简称「太子」。通常被授与的对象是皇帝之子。类似的皇帝继承人封号,依受封者与皇帝的关系不同,还有皇太弟、皇太孙、皇太叔等。“太”者,大也。在中國汉朝时期之前,诸侯王的正式继承人亦称“太子”。汉以后,亲王正式继承人改称“世子”,外姓王或藩屬國王之子,亦同。 歐洲君主國,通常对有继承权的人士进行排序。排在第一位的继承人,如果不是君主的长子(女)或长孙,则被视作推定继承人。推定继承人的继承顺序随着君主的子嗣诞生下降,失去继承机会。君主的长子(女)或长孙(孙女),如是第一位继承人,则被视为正式繼承人(确定继承人),正式继承人的称谓Crown Prince或Crown Princess,漢語中一般譯為「王(皇)儲」或「女王(皇)儲」。同时由于王室间通婚的原因,一些君主会拥有别国排序较后的王位继承权。.

新!!: 唐太宗和储君 · 查看更多 »

哥勿州都督府

哥勿州都督府,唐羁縻都督府名。约置于总章元年(668年),治所在哥勿城(今吉林省通化市三合堡)。属安东都护府。辖境相当今吉林省通化、白山等市。后废。 Category:都督府 Category:吉林古代行政区划 Category:通化行政区划史 Category:白山行政区划史.

新!!: 唐太宗和哥勿州都督府 · 查看更多 »

唐史演义

#重定向 中國歷朝通俗演義#唐史演義.

新!!: 唐太宗和唐史演义 · 查看更多 »

唐中宗

唐中宗李顯(),后改名李哲,是唐朝的第四和第六任皇帝,两次在位:第一次在位时间为684年1月3日-684年2月26日,第二次在位时间为705年2月23日-710年7月3日。唐中宗前后两次当政,共在位五年半,公元710年病逝,终年55岁,谥号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初谥孝和皇帝),葬于定陵。.

新!!: 唐太宗和唐中宗 · 查看更多 »

唐乾陵

乾陵是一座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陕西省咸阳市乾县梁山的唐朝墓葬,位于今陕西西安市西北方向85千米处,为唐高宗李治与皇后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建成于唐光宅元年(684年),神龙二年(706年)加盖,采用依山为陵的建造方式。乾陵最著名的就是它气势磅礴的陵园规划,以及地表上大量的唐代石刻。除主墓外,乾陵还有十七个小型陪葬墓,葬有其他皇室成员与功臣。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个,截至2013年仅开掘了五个陪葬墓,从中出土了大量的文物。.

新!!: 唐太宗和唐乾陵 · 查看更多 »

唐义识

唐义识(也作唐善识、唐尚识),唐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唐俭的儿子,并州晋阳县人。 贞观十一年(637年),尚唐太宗第六女豫章公主,贞观十五年(641年),豫章公主出资在龙门石窟南壁建造了两小龛,是为求自身及与唐义识所生的儿子平安。最后,唐义识与豫章公主合葬于昭陵。 子唐见日。.

新!!: 唐太宗和唐义识 · 查看更多 »

唐德宗

唐德宗李适()(),唐代宗與睿真皇后所生的长子,唐朝第12代皇帝(除去武则天以外),779年6月12日―805年2月25日在位,在位26年,享壽62岁。谥号为神武孝文皇帝。.

新!!: 唐太宗和唐德宗 · 查看更多 »

唐玄宗

唐玄宗李隆基(公元),685年出生在神都洛阳,唐朝第九代皇帝(712年-756年在位);在位44年,是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唐睿宗第三子,母窦德妃。庙号玄宗,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宋代避聖祖趙玄朗讳,清代避諱康熙帝「玄燁」,皆称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性格英明果断,多才多艺,知晓音律,擅长书法,儀表雄伟俊丽。 唐隆元年(710年),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之变,诛韦皇后,擁立睿宗李旦,並掌握朝政與京師實際兵權。公元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是為玄宗,隨即發動先天之變,赐死可能爭奪大位的太平公主,取得了国家的最高统治权。玄宗在位44年間,前30年開元之治是唐朝的極盛之世,在位後期,由於怠政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導致了後來長達8年的安史之亂,出奔四川,為唐朝中衰埋下伏筆。756年李亨自立為帝,即肅宗,尊玄宗为太上皇。762年病逝,葬于泰陵。.

新!!: 唐太宗和唐玄宗 · 查看更多 »

唐王

唐王,一个中国古代王爵封号。在一些古典小说和戏曲里,也把唐朝乃至后唐、南唐的皇帝称为唐王,如《西游记》称唐太宗为唐王陛下。.

新!!: 唐太宗和唐王 · 查看更多 »

唐語林

唐語林,北宋王讜小说作品,凡八卷。.

新!!: 唐太宗和唐語林 · 查看更多 »

唐高宗

唐高宗李治(),小名雉奴,字为善,唐朝第三任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嫡三子,母文德皇后。唐代的版图以高宗时为最大,领土面積逾1200万平方公里,东起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北,西临鹹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在位三十四年,于弘道元年(683年)崩于洛阳紫微宫贞观殿,終年五十五岁,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

新!!: 唐太宗和唐高宗 · 查看更多 »

唐长安城

唐代长安城,初名大兴城,始建於隋朝開皇元年,唐朝建立後,易名為長安城,屬京兆府長安縣、萬年縣,是隋唐两朝的首都,亦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外国文献上称为胡姆丹。隋代的大兴城人口在隋文帝开皇之治时为25万人(一说60万人),到了唐代武则天时期为100万左右(a) This contains supporting materials for the following book: (b) Ian Morris, Why the west rules—for now: the patterns of history, and what they reveal about the future,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10.

新!!: 唐太宗和唐长安城 · 查看更多 »

唐滅东、西突厥之戰

唐滅东、西突厥之戰(620年-657年秋痕,《唐与突厥的战争》(中国国学网),2007年2月6日更新),是7世纪唐朝初年时同突厥分裂后的两个汗国东突厥和西突厥进行的一系列战争。其中主要的战役和事件有五陇阪之战(624年)、泾阳之战和渭水之盟(626年)、定襄之战(629年)、阴山之战(630年)、庭州之战(651年)、唐灭西突厥之战(657年)等。战争期间,唐朝由开始的安抚和防御转为进攻,加之突厥内部的分裂和内乱,唐朝在薛延陀的帮助下于630年击败东突厥,又于657年彻底击败西突厥,俘虏东突厥頡利可汗和西突厥沙钵罗可汗,导致了突厥汗国的灭亡。漠北为薛延陀为占,而唐朝在原东、西突厥其它领地分别设立都督府和都护府。《唐朝的对外战争》(中华历史网),2007年5月27日更新《唐帝国在西北的经营》(汉魂网),2006年5月2日更新.

新!!: 唐太宗和唐滅东、西突厥之戰 · 查看更多 »

唐朝

唐朝(),中國朝代,國祚共历289年,21位皇帝。由唐高祖李淵所建立,與隋朝合稱隋唐。唐室出身自關隴世族,先祖李虎在南北朝的西魏是八柱国之一,封为唐国公。其後代李淵為隋朝晋阳(在今山西太原西南)留守,在隋末民變時出兵入關中以爭奪天下,於618年受隋恭帝楊侑禪位,在唐朝統一戰爭中統一天下。唐朝定都長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并设东都洛陽、北都晋阳等陪都。 唐朝歷史可以概略分成數個時期,大致上以安史之亂為界。初唐時國力強盛,李淵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王子李世民以玄武門之變,殺死兄李建成、弟李元吉,逼迫高祖內禪帝位,即為唐太宗,是唐朝多次首都兵變的開端。太宗一手將唐朝帶向盛世,擊敗強敵东突厥,受尊為「天可汗」,成就貞觀之治。唐高宗時期击败西突厥、高句麗等強敵,建立永徽之治,把唐朝版圖擴到最大。高宗去世後,其皇后武后先後擁立兒子中宗和睿宗當傀儡,最後於690年廢睿宗自立為皇帝,改國號曰「周」,即武周,人稱「武則天」,而此時女主政治也達到高峰。直到705年中宗因神龍革命而復辟,唐朝國號得以恢復。但接著還有韋后專權,之後宗室李隆基與其姑姑太平公主共同發起唐隆之變,才掃蕩韋氏勢力,結束自從中宗復辟後朝政紊亂的情況。李隆基也實際掌權,成為日後的唐玄宗。玄宗即位後便發動先天之變,賜死太平公主,結束數十年來的女主政治與百年來的政變時代,進入盛唐時期,是唐朝的第二高峰與轉折,開元時期唐玄宗革除前朝弊端,政治開明,威服四周國家,史稱開元盛世。到天寶時期,政治逐漸混亂,於755年爆發安史之亂,唐朝極盛而衰。中唐時,唐朝受到河朔三鎮、吐蕃的侵擾、宦官專權與牛李黨爭等內憂外患的影響而衰退。其間雖然有唐憲宗的元和中興、唐武宗的會昌中興與唐宣宗的大中之治,但是都未能根治唐朝的內憂外患。在晚唐時因為政治腐敗,爆發唐末民變,其中黃巢之亂破壞江南經濟,使唐朝經濟完全瓦解,导致全国性的藩鎮割據,唐室最後被藩鎮朱全忠控制。他迫使唐昭宗迁都洛阳,並於907年逼唐哀帝禅位,唐亡,共289年。朱全忠建國梁,史称后梁,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唐朝的疆域廣大,但時常變動,630年就超过隋朝极盛时的版图。唐朝也是自秦汉以来,第一个不使用前朝所筑长城及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其鼎盛时期為7世纪,當時中亚的綠洲地帶受唐朝支配。其最大範圍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今俄罗斯安加拉河流域)、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国土面积达1076万平方公里。中唐後漠北、西域的領地相繼失去,到晚唐時衰退到等同中國本部的大小,但仍然保有河套地區及河西走廊。天宝十三年(754年)户口统计为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四百八十八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统计不严,存在大量没有计入统计的瞒报户口,此外还有隐户、佃农、奴婢、士兵、僧道等人群不纳入户口统计,故大多数学者认为唐朝人口峰值在八千万左右。此时,长安辖区人口估算在200万人左右,而市区则是100万人。 唐朝全盛时在文化、科技、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很高的成就。在中国历史上有大量的科技发明,四大发明之中有两个即火药和印刷术都诞生于唐朝。其政治為三省六部制,前期中央權力在皇帝與宰相,到後期變成皇帝與宦官。同隋朝推行科舉制度,使得晉朝南朝的世族制度不再興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三元及第,都诞生于唐朝,即622年状元孙伏伽(一说651年的颜康成)。軍事制度前期採用府兵制,軍力強盛,多次擊敗外族。後期則出現節度使(藩鎮)的軍政制度,割據一方,到唐朝後期還出現四十八個藩鎮。唐朝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首,與突厥、高句丽、吐蕃、大食爭奪四方霸權。藉由羈縻制度控制回紇、契丹等等北方各族,还调度漠北地区的突厥诸部军队攻打西突厥、高句丽,並且讓南诏、高昌、龟兹、粟特、吐蕃、新罗、渤海国和日本等國家吸收唐朝的文化與政治體制。唐朝的經濟富盛,結合華北、關中與江南的經濟,到後期更加依重江南赋税。土地、盐铁與赋税制度隨著社会改變而改革,由均田制與租庸調制轉向兩稅制,並且增加許多雜稅。其中兩稅制影響中國後半期的賦稅制度。唐朝文化兼容並蓄,接納各個民族與宗教,進行交流融合,成為開放的國際文化。其文學發展達到高峰,以詩最為興盛。當時有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人,以及推行古文運動的韓愈,其史書與傳奇(小說的前身)也十分發達。由於吸收西域特徵與宗教色彩,唐朝藝術與前後朝代都迥然不同,其壁畫、雕刻、書法與音樂都很發達。唐朝声誉远及海外,其歷史地位深重,到明清時期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新!!: 唐太宗和唐朝 · 查看更多 »

唐朝君主列表

本表主要列出唐高祖李渊建立的“唐朝”政权君主,及追尊未实际统治、不被广泛承认的君主。 包含武则天建立的“武周”政权君主、追尊君主。 包含“安史之乱”期间,安禄山建立的“大燕”政权君主。.

新!!: 唐太宗和唐朝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唐昭陵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598年—649年)的陵墓,位于咸阳市礼泉县九嵕山,是关中“唐十八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昭陵开始营建于贞观十年(636年),是为埋葬临终前要求因山而葬,不起坟墓的长孙皇后而开凿。陵墓依山而建,开创了唐代帝王陵寝依山为陵的先例。陵前的陪葬墓群为扇形,大概有200多座,其中有初唐诸王、公主的墓葬,以及魏徵、李靖、李世勣、房玄龄、尉迟恭等功臣陪葬墓。著名的“昭陵六骏”浮雕原置于陵园北面祭坛司马门内东西两庑,现有四骏陈列于西安碑林,另外二骏流落美国。1979年昭陵博物馆建成。昭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 唐太宗和唐昭陵 · 查看更多 »

冯异

冯异,字公孙,颍川父城(今河南宝丰东)人。东汉著名军事家。冯异精通《左氏春秋》、《孫子兵法》,协助刘秀创建东汉政权,隨劉秀安定河北,為劉秀偏將軍,封應侯。後又封為孟津將軍。在多年的行軍作戰中,馮異為劉秀建立東漢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但馮異謙遜,從不誇己功,諸將並坐論功,他常避於大樹下,被譽為大樹將軍。劉秀即位封馮異為陽夏侯,任征西大將軍。漢明帝时封为“云台二十八功臣”之一。.

新!!: 唐太宗和冯异 · 查看更多 »

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古(),是中華人民共和国北部的一个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从清朝中期开始,瀚海以南,長城以北,東至哲里木盟,西至伊克昭盟的蒙古各旗被称为內札薩克或內札薩克蒙古,后来简称為内蒙古。1947年,由中共解放區控制的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内蒙古正式成為政區名。.

新!!: 唐太宗和内蒙古自治区 · 查看更多 »

商汤

汤,商朝的创建者(约公元前17世纪在位)。子姓,名履,今人多称商汤,又称武汤、天乙、成汤、成唐,商代金文和甲骨文称為唐、成、大乙(太乙),又称高祖乙,原商部落首领,与有莘氏通婚后,任贤臣伊尹和仲虺为左右相,以亳为前进据点,积极治国,准备灭夏朝。 当时夏朝,帝桀在位,夏朝国势渐衰,矛盾异常尖锐,汤乘机起兵,首先攻灭葛(今河南宁陵北)及十多小国和部落。接着又克韦(今河南滑县东南)、顾(今河南范县东南)、昆吾(今河南许昌东部)等小国。经过11次战役,使得夏王朝空前的孤立無援,又利用有娀氏的反叛,起兵于鸣条之战打敗夏桀王,一举灭夏。由于商汤以武力灭夏,打破君王永定的说法,因而史称“湯武革命”。汤建立商朝后,对内减轻征敛,鼓励生产,安抚民心,从而扩展了统治区域,影响远至黄河上游,氐、羌部落都来纳贡归服。 成汤在商代文字称为“唐”。在祭祀先祖时,殷商人也称呼成汤为“成”、“大(太)乙”。.

新!!: 唐太宗和商汤 · 查看更多 »

內閣

內閣是政府高級官員代表政府各部門商議政策的行政机构。.

新!!: 唐太宗和內閣 · 查看更多 »

八月初九

八月初九,农历八月第九天。.

新!!: 唐太宗和八月初九 · 查看更多 »

公曆

#重定向 格里曆.

新!!: 唐太宗和公曆 · 查看更多 »

六月初七

农历六月初七盛传是“天门开” 天门开就是天上玉皇大帝的大门会打开。 所以华人就会在这天许愿、祈福。 听说今天许愿特别灵验。 玉皇大帝,俗称「天公」,其位居玄穹,上掌三十三天,總樞百神,下握七十二地、四大部洲、億萬生靈,在民間信仰中,是一位至高无上的神祇。 六月初七日,俗称“天门开”。道教庙宇往往请来道士设醮答谢天公,这称之为“做半年”。“做半年”与“天公诞”都是祭拜上天的隆重典礼。民间传说六月初七日是玉帝成道称帝的日子,这一天天门大开,三界十方神仙都要上天为玉帝拜贺。而民间百姓往往趁这一天,祭拜天公,一来酬谢天公半年来的保佑与赐福,二来乞求天公感念诚意,继续降福降贵。.

新!!: 唐太宗和六月初七 · 查看更多 »

六月初四

六月初四,农历六月第四天。.

新!!: 唐太宗和六月初四 · 查看更多 »

兴唐传

《兴唐传》,现代传统的长篇评书书目。又称《大隋唐》、《兴唐全传》,根据清朝古典小说《说唐》改编。现在通行的版本是评书演员陈荫荣讲述(金受申等整理)的《兴唐传》,1984年中国曲艺出版社出版。 全书140回,第一回“临潼山秦琼打杨广 盘谷寺柴绍遇李渊”,第一四O回“罗元帅周西坡捐躯 李世民山河带加身”。重要改动是开隋九老故事的增加。.

新!!: 唐太宗和兴唐传 · 查看更多 »

元宵节

元宵節,亦稱為上元節、元夕、小正月、小年或春燈節,日本稱上元(じょうげん)、小正月(こしょうがつ),朝鮮稱正月大滿月(정월대만월)、正月大보름(정월대보름,「보름」為固有詞,月圓、望日之意,或簡稱大보름)、上元(상원)、元宵(원소)、元夕(원석)、烏忌日(오기일),時間是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日本在明治維新後改為格里曆1月15日)。 元宵節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是祭月、賞月的日子,也象徵著春天的到來,這是傳統新春定義的最後一天。在中国,元宵节的传统习俗包括「灯谜|猜灯谜」,人们会把一些脑筋急转弯之类的问题写到纸上,然后用细线把每个问题挂在房顶上,之後讓人們來猜谜。 佛教有在正月十五點燈供佛的習俗。而道教中,上元節視為天官大帝(堯)誕辰,正月十五為上元,七月十五為中元,十月十五為下元,分別屬天、地、水這三官大帝主管。上元節乃天官華誕,故燃燈以慶。終唐一代,朝廷皆正式祭拜。.

新!!: 唐太宗和元宵节 · 查看更多 »

元朝

元朝(中古蒙古語:;現代蒙古語:《蒙漢詞典》,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院蒙古語文研究所編,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243頁。;1271年-1368年),蒙古語國號全稱大元大蒙古國(中古蒙古語:),是中国历史上由蒙古人建立的大一統的朝代。西元1260年,忽必烈即位為第五任大蒙古國大汗,後於1271年改国号大蒙古兀魯思為大元大蒙古兀魯思,但蒙語稱呼不變,定都於漢地大都(今北京市),建立元朝。1279年元軍攻灭南宋,全面佔領漢族地區,一統中國並結束南宋與金朝南北政權对峙之局面。雖然傳統以南宋為正統王朝,元朝繼承金朝正統,並選取根據五行相生順序生自金朝「土」德的「金」德為王朝德運,同時選取與金德對應的白色為王朝正色。 元朝的基础為乞颜部族的首领铁木真于1206年统一漠北诸部族后建立的'''大蒙古國''',铁木真被称为“成吉思汗”。當時蒙古诸部受金朝统辖,然而由於金朝與西夏均走向衰落,成吉思汗先後攻打西夏與金朝,並於西元1227年8月攻滅西夏、1234年3月攻滅金朝,取得中国華北地区和黄土高原地区。同一时间,大蒙古国在西方不断扩张,先後發動三次西征,形成稱霸歐亞大陸的国家,被欧洲称为蒙古帝國(Mongol Empire)《中國文明史 元代》〈第一章 雙重體制的政治〉: 第3頁-第10頁.

新!!: 唐太宗和元朝 · 查看更多 »

兵部尚书

兵部尚書,中國古代官職名稱,統管全國軍事的行政長官,職能相當於現代各國的國防部長。俗稱司馬、武部尚書、大司馬、夏官卿。.

新!!: 唐太宗和兵部尚书 · 查看更多 »

勤王

勤王,指君主制國家中君王有難,而臣下起兵救援君王(皇帝)。如唐朝駱賓王的《為徐敬業討武曌檄》:「倘能轉禍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勛,無廢大君之命,凡諸爵賞,同指山河。」 君主有詔勤王時,全國都會有人響應;君主沒詔令勤王時,野心者就會矯詔勤王。能夠獲得勤王詔令,相當於獲得了起事的資本。 中國歷史上許多勤王例子,多为藉口以攻入朝廷。如西晉八王之亂。唐朝的李克用和朱溫兩人都多次勤王,成為他們爭奪天下的藉口。 另一常見的反叛藉口是「清君側」:意指起兵掃除君王(皇帝)身邊的小人、奸佞。若有人以清君側口號起事,便可能會有使用勤王為號召的對抗者。.

新!!: 唐太宗和勤王 · 查看更多 »

回鹘

回鶻(突厥字母:𐰆𐰖𐰍𐰆𐰺 uyghur;回鹘字母:Uyghur;維吾爾語:قەدىمكى ئۇيغۇر; 土耳其語:eski uygur.),亦稱袁纥、烏護、烏紇,隋朝时又称韋紇,唐朝前期音譯为回纥,元朝称畏兀儿。以上译名的变化是由于中文本身的语音变化造成的,而在不同时期的突厥语文献中,此族名均无变化,今日的维吾尔也是该族名的一个最晚近的译音。回紇人在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年)要求将其汉字改爲“回鶻”,象其族有“鶻隼”般的勇猛,因而唐中期以后便称其作回鹘人。當時的吐蕃人則把回鹘人和之前的突厥、之后的蒙古等游牧民族统稱為霍爾()。回紇原是鐵勒一部,与僕骨、同羅、拔野古等部一样;後來回纥强大,遂将这些源自铁勒的部族統稱为外回鶻。 回紇(回鶻)是裕固族、維吾爾族以及回族等族的宗源之一,回回一词即为回鹘的转音。在七世纪初期,回紇在唐朝的北方建立政权,對中國歷史有深遠的影響。公元744年,回紇怀仁可汗联合唐朝击败后突厥,一统北方草原铁勒诸部。 回紇原是由韋組與烏揭(烏古斯人)組成的聯盟,部族共分十九姓,通行回纥语(与古突厥语相通,使用突厥文记载)。《舊唐書·迴紇列傳》記載,回紇本为藥羅葛、胡咄葛、啒羅勿、貊歌息訖、阿勿嘀、葛薩、斛嗢素、藥勿葛、奚邪勿等九姓部落联盟,其可汗出自藥羅葛氏;後來回紇擊破拔悉密、葛邏祿兩部,統號十一部落。当时的突厥汗國在古突厥文中習慣稱呼回紇人为 Toquz-oghuz,意即“九姓乌古斯”,“乌古斯(oghuz)”在古突厥语中有“部落”、“联盟”、“姓”之意。有人则认为回纥的族名为古突厥语的Uyghur,意為團結、同盟輔助,见于《磨延啜碑》有十回紇和九烏古斯(九姓)的记载。而另一解释称,回紇族名的词源为oigur,是森林中人與十個游牧氏族。.

新!!: 唐太宗和回鹘 · 查看更多 »

皋陶

皋陶(),'''偃'''姓,又作皋繇、咎陶、咎繇(發音同前),是舜帝和夏朝初期的一位贤臣。传说中生于尧帝统治的时候,曾经被舜任命为掌管刑法的「理官」,以正直闻名天下。他还被奉为中国司法鼻祖。.

新!!: 唐太宗和皋陶 · 查看更多 »

玄阙州

阙州,唐朝北方的羁縻州。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九月初三丙戌(10月6日),以铁勒骨利干部设置,约在今俄罗斯安加拉河至贝加尔湖以南,属燕然都护府(安北都护府)。龙朔年间(661年—663年),更名余吾州。据记载,其地夏天几乎没有日落。是唐朝势力范围最北部地区。.

新!!: 唐太宗和玄阙州 · 查看更多 »

玄武门之变

武門之變是唐朝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由唐高祖李淵次子秦王李世民為首的秦王府集團在唐朝首都長安城(今陜西省西安市)太極宫的北宫門——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流血政變。李世民杀死自己的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成为皇太子並掌握京師兵權,不久之後李渊即為時勢所迫而禪讓,同年八月初九甲子日(陽曆9月4日)世民继承帝位,是为唐太宗。.

新!!: 唐太宗和玄武门之变 · 查看更多 »

王君廓

王君廓(),并州石艾(今山西省平定县)人,唐朝初年名将。.

新!!: 唐太宗和王君廓 · 查看更多 »

王妃

王妃,為男性國王或王爵的正妻封號。在一夫多妻制的东亚地区,王、親王、國王的嫡妻所获得的封號通常稱王妃。在歐洲,採取一夫一妻制,國王之妻稱王后(Queen consort),皇帝之妻稱皇后(empress consort),親王之妻則稱王妃。王妃比王后較次一等。.

新!!: 唐太宗和王妃 · 查看更多 »

王威

王威,東漢末年時將領。生卒年、字號、籍貫等均不詳。隸屬荊州劉表勢力。.

新!!: 唐太宗和王威 · 查看更多 »

王世充

王世充(),字行滿,隋朝末年群雄之一,官居太尉、相国,封郑王。隋皇泰二年(619年),王世充在东都洛阳接受杨侗的禅让,自稱「大鄭皇帝」。唐朝武德四年(621年)敗於李世民,被唐朝貶謫巴蜀,遇仇而死。.

新!!: 唐太宗和王世充 · 查看更多 »

王仲荦

王仲荦(),原名牛,后改名元崇,字仲荦,中国著名历史学家,魏晋南北朝史权威,晚年致力于敦煌学和中国古代物价的研究。他是中国史学界魏晋封建论的代表人物。浙江余姚人。.

新!!: 唐太宗和王仲荦 · 查看更多 »

王玄應

王玄應(),隋末唐初郑国皇帝王世充的大兒子,开明元年(619年)四月初十,被封为太子,开明二年(620年)七月廿一,被派驻守洛阳东城。先后败于唐军大将罗士信、黄君汉、史万宝、李世勣、李君羡之手。 后王世充投降唐朝,被废为庶人,与兄弟子侄一同流放蜀地,途中王世充与兄王世恽都被仇家独孤修德所杀,其余兄弟子侄也在途中以谋反罪名伏诛。 王玄应所娶的韦尼子后成为唐太宗的韦昭容。.

新!!: 唐太宗和王玄應 · 查看更多 »

王珪

王珪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唐太宗和王珪 · 查看更多 »

王珪 (唐朝)

王珪(),字叔玠,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父王顗,祖父王僧辩。 王珪少孤,叔父王頍因参与汉王杨谅谋反,被诛杀,王珪受到牵连,隱居於終南山,直到隋朝灭亡。李纲以其“贞谅有器识”,荐为世子府咨议参军,為太子舍人,成為李建成的心腹。后来由于李建成阴谋作乱之事所牵连,王珪被流放到云南嶲州。玄武门之变後,王珪被太宗召回,拜諫議大夫,遷黃門侍郎、兼太子右庶子。貞觀二年(628年),任侍中。 貞觀六年(632年),唐太宗在丹霞殿設宴,叫王珪評品諸大臣。王珪說:「孜孜奉國,知無不為,臣不如玄齡。才兼文武,出將入相,臣不如李靖。敷奏祥明,出納唯允,臣不如彥博。處繁治劇,眾務必舉,臣不如戴冑。恥君不及堯、舜,以諫諍為己任,臣不如魏徵。至於激濁揚清,嫉惡好善,臣於數子亦有一日之長。」與房玄齡、魏徵、杜如晦等齊名,《旧唐书》评价他:“性雅淡,少嗜欲,志量沇深,能安于贫贱,体道履正,交不苟合。”人稱唐初四大名相。逝世后,追赠吏部尚書。.

新!!: 唐太宗和王珪 (唐朝) · 查看更多 »

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原籍琅邪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会稽,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稱,後官拜右軍將軍,人稱王右軍。其書法師承衛夫人、鍾繇。 王羲之在書法藝術史上取得的成就影響巨大,被後人譽為古今之冠,盡善盡美。但其真跡皆已失傳,著名的《蘭亭集序》等帖,皆為後人臨摹。.

新!!: 唐太宗和王羲之 · 查看更多 »

王氏 (宇文肱妃)

明德皇后,乐浪人,王姓,北魏黄门侍郎王珍的孙女,伏波将军王罴的女儿。 王氏嫁给了宇文肱,怀着宇文泰五个月时,夜里梦见抱着儿子升天,纔不至而止。宇文泰奠定北周的國基,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正式建立北周,追尊王氏为明德皇后。.

新!!: 唐太宗和王氏 (宇文肱妃) · 查看更多 »

王氏 (唐太宗)

王氏,唐太宗李世民第七子蒋王李恽的母亲,史书没有记载她的封号和其他情况。根据蒋王李恽的情况,王氏地位应该不高。李恽的生年不详,最早的记载是李恽在贞观五年(631年)与多位异母弟弟同进受封王爵,号郯王。王氏应是李世民登基前的妾室。王氏是否活到李世民登基后,又是否获得妃嫔的册封,已不可考。 电视剧《新少林寺》上朱茵扮演的王世充的女儿浩泰公主和李世民产生情愫,但没有说她是李恽的母亲。.

新!!: 唐太宗和王氏 (唐太宗) · 查看更多 »

王敬直

王敬直,唐朝太原郡祁县(今山西省祁縣)人,--幼子,封南城县男。 贞观十一年(637年),唐太宗第三女南平公主下嫁王敬直。出嫁时,--夫妻命令公主执行拜见公婆之礼,礼成而退。这是恢复南北朝以来,失落的古礼,唐太宗非常高兴。从这开始,公主出嫁,都要行拜见公婆之礼。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子--谋反败露,王敬直因为与--有交往,被流放岭南,与南平公主绝婚。.

新!!: 唐太宗和王敬直 · 查看更多 »

王晊

王晊,唐朝初年太子(李建成)率更丞。 王晊被秦王李世民收買。當時,突厥入侵,唐高祖派李元吉率領秦王府的將領出征。在武德九年(626年)六月,他偷偷到秦王面前,告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計劃。说李建成打算与秦王在昆明池为李元吉饯行,让勇士刺杀秦王,上奏父親李淵说秦王暴病身亡,讓皇帝把国事托给太子。讓李元吉把尉迟敬德悉数活埋。此事之後,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之變。.

新!!: 唐太宗和王晊 · 查看更多 »

礼泉县

泉县在中國陝西省中部、泾河下游,是咸陽市所屬的一個縣。.

新!!: 唐太宗和礼泉县 · 查看更多 »

神龍 (年號)

龍(705年正月—707年九月)是武则天和唐中宗李显的年号。神龍元年二月中宗復国号唐。.

新!!: 唐太宗和神龍 (年號) · 查看更多 »

神龙革命

龙革命,又称神龙政变、五王政變,是神龙元年太子李显、宰相张柬之、崔玄暐等大臣發動兵變,逼迫武周皇帝武则天內禪,使武周滅亡及唐朝復興的事件。.

新!!: 唐太宗和神龙革命 · 查看更多 »

禹,远古时期中国神话人物,姒姓,夏-后-氏,传说名文命,後世尊稱为大禹,是黃帝軒轅氏玄孫,因在大禹治水中成功治理洪水之患的故事而广为人知。传说中,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的开创者,定都于安邑(今山西夏县)。禹在尧时被封为夏伯,因又史称伯禹、夏禹。.

新!!: 唐太宗和禹 · 查看更多 »

禄东赞

噶尔·东赞域松(,),吐蕃帝国早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出身噶尔氏家族,曾担任过大贡论之职。他是松赞干布时期最重要的大臣之一。根据史籍记载,禄东赞为人“明毅严重”,当政期间在政治、经济制度方面多有建树。 噶尔·东赞域松在汉文史籍中以禄东赞、论东赞、大论东赞的名字出现,皆自藏语“”(Lon Tongtsen,意为“贵族东赞”)翻译而来。其中,又以禄东赞一名为汉族人民所熟知。.

新!!: 唐太宗和禄东赞 · 查看更多 »

租庸調制

租庸调制,唐朝一度实行的赋税制度,以征收穀物、布疋或者为政府服役为主。租庸调定须均田制的配合,一旦均田破坏,租庸调法则失败,武周后由于人口增加,又不断土地兼併,公家已无土地实行均田制,男丁所得土地不足,又要缴纳定额的租庸调,使农民无力负担,大多逃亡。安史之乱后,朝廷负担遽增。唐德宗年间,改行杨炎的两税法,以征收银钱为主。.

新!!: 唐太宗和租庸調制 · 查看更多 »

秦王

王是指秦國(秦朝)或者十六国时前秦、后秦、西秦的君主。其它朝代也以秦王或秦國王作爲封號。 歷史上的秦王或秦國王有:.

新!!: 唐太宗和秦王 · 查看更多 »

科举

科举是一種通過考试來选拔官吏的制度,源自中國,並傳播至漢字文化圈其他國家。它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直接催生不論門第、以考试產生的“士大夫”阶层。除中國科舉外,鄰近中國的亚洲國家如越南、日本和朝鮮半岛也曾引入這種制度來選拔人才 。 科举始于605年时的隋朝,发展并成型於唐朝,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在1905年才被廢除;在越南更遲至阮朝末年的1919年才廢除,整个科举共持续1300多年。现代社会公務員的选拔制度亦是从科举制间接演变而来。.

新!!: 唐太宗和科举 · 查看更多 »

稽古录

稽古錄,北宋司馬光作品,凡二十卷,由《历年图》、《历代君臣事迹》和《百官公卿表》等编集而成,記事上始於三皇五帝,下至北宋英宗治平末年,年代皆超出《資治通鑑》斷限以外。 《稽古錄》取《尚书》“曰若稽古”之语为书名。元祐元年(1086年)呈进,附三十六条“臣光曰”。晁補之說:“皇朝司馬光君實編。起自三皇,止皇朝英宗治平末。”《朱子语类》曰:“《稽古录》一书,可备讲筵官僚进读,小儿读《六经》了,令读之亦好。末後一表,其言如蓍龟,一一皆验。”「稽古錄」算是《資治通鑑》的首部曲,一本簡而易懂的參考手冊。 Category:中国通史性历史著作 Category:宋朝史書.

新!!: 唐太宗和稽古录 · 查看更多 »

突厥

突厥(Türk;维吾尔语:تۈرك / Türk;Turkic),是生活在欧亚大陆,使用突厥语族语言的民族群体,狭义的突厥人专指曾建立突厥汗国那部分古突厥人(即以阿史那部落为核心的部落联盟);广义上的突厥人则指从古至今使用突厥语族语言的人。在中国史书中亦指由古突厥人建立的政权。.

新!!: 唐太宗和突厥 · 查看更多 »

突利可汗

突利可汗(古突厥語:𐱅𐰇𐰠𐰾𐰴𐰍𐰣,拉丁轉寫:Töles qaγan;),名阿史那什钵苾,是始毕可汗之子,東突厥小可汗。624年,东突厥大可汗颉利可汗和突利可汗顷其全部人马,入侵唐朝,李渊于闰七月二十一日派遣李世民出豳州道抵御突厥。八月十二,双方在五陇阪(今陕西彬县)交锋,称五陇阪之战。李世民用反间计,联合突利可汗离间颉利可汗,与突利可汗结为香火兄弟,使突厥退兵。626年八月,东突厥伺玄武门之变、唐朝政局不稳入侵,攻至距首都长安仅40里的泾阳(今陕西咸阳泾阳县)。此时,唐太宗李世民被迫与之结盟,突厥兵于是退去,是为渭水之盟。此后,东突厥内部出现分裂。突利可汗暗中与唐联络,并与颉利可汗决裂。630年,唐灭东突厥,唐朝将东突厥领地划入自己的版图,在其上设置了顺州、裕州、化州、长州、定襄、云中等都督府。五月,以突利為順州都督。631年,突利可汗入朝,至并州病卒,太宗为之举哀,诏中书侍郎岑文本为其碑文。子贺逻鹘嗣位。 突利可汗娶隋末逃亡突厥的隋炀帝小女淮南公主为妻,在淮南公主的劝导下,投靠的唐朝。.

新!!: 唐太宗和突利可汗 · 查看更多 »

窦建德

建德(),中国隋末民變軍领袖之一。清河漳南(今河北故城东北)人。決定性的虎牢之戰中敗於李世民之手,被俘後遭斬首於長安。.

新!!: 唐太宗和窦建德 · 查看更多 »

窦毅

毅(),字天武,北周驸马,北朝、隋朝时官员。唐高祖李渊的岳父。 父窦岳早逝。窦毅功勋卓著后,追赠大将军、冀州刺史。窦毅深沉有器度,事亲以孝闻。北魏孝武帝初,以员外散骑侍郎入仕。当时权臣高欢擅权,窦毅慨然有殉主之志。534年孝武西迁,遂从入关,封奉高县子,食邑六百户,除符玺郎。从擒窦泰,复弘农,战沙苑,皆有功。拜右将军、太中大夫,进为侯爵,增邑一千户。累迁持节、抚军将军、通直散骑常侍。西魏废帝二年(552年),授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大都督,进爵安武县公,增邑一千四百户。西魏恭帝元年(554年),进授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大都督,改封永安县公,出为豳州刺史。 557年,周孝闵帝登基,北周建国,窦毅进爵神武郡公,增食邑,共计五千户。保定三年(563年),出征还朝,治左宫伯,转小宗伯,寻拜大将军。时出使突厥,朝议嘉奖,别封成都县公,食邑一千户,进位柱国。出为同州刺史,迁蒲州总管。徙金州总管,加授上柱国,入为大司马。隋朝开皇初年,拜定州总管。累居藩镇,--得民和。开皇二年(582年),逝世于州,年六十四。追赠襄郢等六州刺史,谥曰肃。 窦毅性温和,每以谨慎自守,娶北周文帝宇文泰第五女襄阳公主。第二女窦氏,即太穆皇后。唐朝武德元年(618年),诏赠司空、总管荆郢硖夔复沔岳沅沣鄂十州诸军事、荆州刺史,封杞国公。.

新!!: 唐太宗和窦毅 · 查看更多 »

章太炎

太炎,原名學乘,字枚叔,以紀念漢代辭賦家枚乘。後易名为炳麟。因反清意识浓厚,慕顾绛(顧炎武)的为人行事而改名为绛,号太炎。世人常称之为“太炎先生”。早年又號「膏蘭室主人」、「劉子駿私淑弟子」等。中國浙江餘杭人,清末民初思想家、史學家、樸学大师、民族主義革命者、中華民國國語設計者。.

新!!: 唐太宗和章太炎 · 查看更多 »

管叔鮮

管叔鮮(),姓姬名鲜,又称管叔、关叔。是西周初年管国的唯一一任君主。是周武王的弟弟,周文王第三子,周成王叔。管叔鮮和蔡叔度、霍叔处并称周初三监,監護殷商的頑軍遺民,後發動三監之亂反對周公,被殺。.

新!!: 唐太宗和管叔鮮 · 查看更多 »

綠洲

綠洲是一個地理名詞,是指被沙漠地形包圍的環境裏、一塊有植被覆蓋的孤立肥沃地區。通常會造成綠洲的原因都是因為此地點有終年不斷的水源供應,常見的水源來源是地下水泉湧或人工鑿井來灌溉,水在遠方的降雨區降到地面後潛入地底,通過透水的地下砂岩層穿過沙漠地帶,在綠洲處返回地表附近而能被使用到。 綠洲對於沙漠地區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不只是大部分的沙漠居民都是圍繞在綠洲地帶生活,往來的商旅與貿易網往往也都是沿著綠洲發展起來,因為綠洲是重要的食物與水之補給站。盤據非洲大陸北部中央的撒哈拉沙漠裏面,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人口都是居住在零星分佈於沙漠中的綠洲地帶。中國烏鞘嶺以西、北山和祁連山之間的河西走廊,有大量綠洲,“一城山光,半城塔影,葦溪連片,古剎處處”,就是在描寫有稱“金張掖”或“甘洲”之稱的張掖,漢朝即有額濟納綠洲,河西走廊的綠洲唯一水源是來自祁連山春融的雪水。.

新!!: 唐太宗和綠洲 · 查看更多 »

终南山

终南山,又称中南山、南山、太乙山,一般指秦岭山脉中段陕西省境内,西起武功縣,东到蓝田县的部分。有時這些稱呼也特指其中的翠华山。终南山为道教发祥地之一。.

新!!: 唐太宗和终南山 · 查看更多 »

罗伏州

罗伏州,唐朝南方的羁縻州。 约置于贞元十二年(796年),治所在罗伏城(今越南河静)。属安南都护府。辖境相当今越南河静周围,是唐朝势力范围最南部的地区,与林邑国接壤。后在咸通年间废。.

新!!: 唐太宗和罗伏州 · 查看更多 »

真珠可汗

真珠可汗(),名夷男,7世纪薛延陀可汗。605年,他祖父乙失钵逐突厥泥厥处罗可汗。直到618年才被射匮可汗征服。 628年,西突厥统叶护可汗被杀,汗国大乱。乙失夷男率7万户越阿尔泰山归依东突厥汗国。第二年,突利可汗叛离颉利可汗,投靠唐朝。敕勒的拔野古,回纥,同罗相继叛突厥作乱,推乙失夷男为可汗,牙帐设在郁督军山,在630年被唐太宗册封,薛延陀立国。后来一些室韦、靺鞨依附,其二子大度设、突利失在633年被唐太宗封为小可汗。639年,薛延陀拒绝唐朝支持的李思摩的突厥复国。641年,唐朝派李世勣北伐薛延陀,大胜。真珠可汗请罪,唐太宗以新兴公主和亲,旋即悔婚。645年,唐太宗东征高句丽期间,唐太宗为防止薛延陀南下,故意写信“语尔可汗:今我父子东征高丽,汝能为寇,宜亟来!”,九月,真珠可汗去世,他的两个儿子曳莽突利失、多弥可汗拔灼和侄子咄摩支争位,第二年,唐朝灭薛延陀,设燕然都护府。.

新!!: 唐太宗和真珠可汗 · 查看更多 »

疏勒

#重定向 疏勒国.

新!!: 唐太宗和疏勒 · 查看更多 »

痢疾

,是一種傳染病。依传染性的致病生物体不同而分為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 元朝皇帝元順帝便是死於痢疾。.

新!!: 唐太宗和痢疾 · 查看更多 »

炎帝

帝,號神農氏、連山氏,是传说中中國漢族上古時代的的天下共主。也有另一派說法是炎帝與神農氏並非同一人。 相傳其為--姓,烈山氏,因以火德王,故稱炎帝。《史记正义》引《帝王世纪》说:“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 炎帝的傳說與五德終始說及圖讖相關。包括苗族、羌族、京族等各民族皆以炎帝為先祖。學者許倬雲認為,炎帝和黃帝兩大部落融合,形成上古華夏部族。.

新!!: 唐太宗和炎帝 · 查看更多 »

生肖纪年

生肖纪年法,分成三种类型生肖法 、纳音生肖法和阴阳五行生肖法。生肖法指以十二生肖作为12周期循环的纪年法,因其简单易用,在生肖纪年法中最被广泛运用,而五行(纳音)生肖法和阴阳五行生肖法为西北地区独特的60周期循环纪年法。李树辉 (2006), pg.

新!!: 唐太宗和生肖纪年 · 查看更多 »

甲子

子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1个。前一位是癸亥,后一位是乙丑。論陰陽五行,天干之甲屬陽之木,地支之子屬陽之水,是水生木相生。干支的一个循环,称为一甲子,也被用来表示60年。.

新!!: 唐太宗和甲子 · 查看更多 »

甘肃省

肃省,简称甘或陇,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位於中国西北地区、黄河上游,省会为兰州市。“甘肃”()因甘州(今张掖)与肃州(今酒泉)而得名。.

新!!: 唐太宗和甘肃省 · 查看更多 »

焉耆

焉耆(维吾尔文:Qarasheher)又称乌夷、乌耆、阿耆尼,新疆塔里木盆地東北部古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焉耆回族自治县附近。.

新!!: 唐太宗和焉耆 · 查看更多 »

燕德妃

燕德妃(),涿郡昌平县人,中国唐朝唐太宗李世民的妃子,越王李贞、江王李嚣之生母。.

新!!: 唐太宗和燕德妃 · 查看更多 »

特進

特进為中国古代官位,东汉时,特进位次于三公之下、諸侯之上。至唐代則是文散官中,僅次於「開府儀同三司」的官階。.

新!!: 唐太宗和特進 · 查看更多 »

牛进达

牛进达(595年—651年),名牛秀,以字行,唐朝将领。清代小说《说唐》中的人物尤俊达的原型就是牛进达。.

新!!: 唐太宗和牛进达 · 查看更多 »

独孤信

孤信(),本名如愿,鲜卑名期弥头,河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祖籍云中(今山西大同),西魏八大柱国之一。官拜大司马,进封卫国公。.

新!!: 唐太宗和独孤信 · 查看更多 »

狄道县

道县,中国旧县名。古狄道长期为陇西郡治所。 秦穆公用由余之计,向西开拓,西戎八国臣服于秦,陇坻以西緜诸、绲戎、翟豲之戎,相继为秦所征服,并在当地设“县”、“道”管理。狄道就是狄人居住的地方。秦伐西戎后设置了邽县(今天水一带)、冀县(今甘谷县)、豲道(今武山县)、緜诸道(今天水)、狄道等。汉代设狄道县,故城在今甘肃省临洮县西南。《汉书·百官公卿表》说“县有蛮夷曰道”。南北朝及隋唐时,与成纪县同为陇西李氏祖籍而知名。 元朝时,属臨洮府。明朝,仍属臨洮府,为其治所。清朝乾隆三年(1738年),升狄道县为狄道州,属兰州府。民国初年,狄道州于1913年废为狄道县。狄道之名一直沿用至1929年1月,才改为临洮县。.

新!!: 唐太宗和狄道县 · 查看更多 »

癸亥

亥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60个(最後)。前一位是壬戌,后一位是甲子。論陰陽五行,天干之癸屬陰之水,地支之亥屬陰之水,是比例和好。 太平天国时,曾把“亥”改为“开”。因此1863年在太平天国记为癸开。.

新!!: 唐太宗和癸亥 · 查看更多 »

隆尧县

隆尧县是河北省邢台市下辖的一个县。县人民政府驻隆尧镇。.

新!!: 唐太宗和隆尧县 · 查看更多 »

隋唐演義

《隋唐演義》,中國長篇歷史小說,作者褚人獲,成書於1675年,初印於1695年,全書100回,主要根據袁-于-令《隋史遺文》等素材編寫,講述從隋代興起到唐玄宗之間約二百年的政治興亡與英雄事跡。小說表明唐朝興起乃是天意,對英雄豪傑的命運難料也流露同情和感慨,書中人物並非善惡分明,當中以秦叔寶的經歷和心理描寫得最精采細致。小說缺點是情節散漫,英雄人物形象不夠貫徹始終。《隋唐演義》是舊小說中的傑出作品,影響了後來的歷史小說,特別是流行一時的《說唐演義》。.

新!!: 唐太宗和隋唐演義 · 查看更多 »

隋炀帝

隋炀帝杨广(),一名英,小字阿。隋文帝杨坚和文献皇后獨孤伽羅的次子,是隋朝第二位皇帝。隋恭帝杨侑諡杨广为炀帝;夏王窦建德諡杨广为闵帝;皇泰主杨侗諡杨广为明帝,庙号世祖。炀帝十三岁被封为晋王,兼任并州主管。 隋炀帝於604年8月21日由楊素協助登基,在位期间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但他好大喜功、穷奢极欲,据研究仅从公元604年至608年短短4年间就动用了近540万民力修建大运河(开凿通济渠、永济渠),长城和洛阳城。又西巡张掖、“亲征”吐谷浑、以厚利诱使西域商贾至洛阳,大业七年(公元611年)引发民众乃至贵族大规模的起义——隋末民变,更于大业八年(612年)征集三十万军队攻打高句丽(不包括后勤100多万民力),几乎动用了举国之力,618年杨广在江都被部下缢杀。 隋炀帝在位期間,将科举制度(科举制萌芽于魏晋南北朝)正式归为国家政策对后世有重大影响,而隋朝大运河在其后大部分河段失去了通航功能,被元世祖忽必烈所修的京杭大运河取代。其他功绩如讨伐吐谷浑(隋炀帝609年攻灭吐谷浑,但到了615年吐谷浑可汗伏允在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复国),讨占城(隋炀帝605年攻占城,随着军队班师后,占城王商菩跋摩遂在比景、海阴、林邑三郡故地复国。此战隋军死者什四、五,指揮官刘方也病死于班师途中),讨高句丽(三战均以失败告终)则对后世影响较小。 隋炀帝即位后几乎每年征发重役。仁寿四年十一月,他为了开掘长堑拱卫洛阳,调发今山西、河南几十万农民;次年营建东都洛阳,每月役使丁男多达两百万人;自大业元年至六年,开发了各段运河,先后调发河南、淮北、淮南、河北、江南诸郡的农民和士兵三百多万人;大业三年和四年在榆林(今内蒙古托克托西南)以东修长城,两次调发男丁一百二十万,役死者过半。总计十余年间被征发扰动的农民不下一千万人次,平均每户就役者一人以上,造成“天下死于役”的惨象。隋炀帝年年远出巡游,曾三游江都,两巡塞北,一游河右,三至涿郡,还在长安、洛阳间频繁往还。每次出游都大肆营造离宫,扰掠地方,浪掷人力物力财力,社会生产受到非常严重的破坏。.

新!!: 唐太宗和隋炀帝 · 查看更多 »

隋文帝

隋文帝杨坚(),弘农郡华阴人(今陕西省华阴),隋朝开国皇帝,谥号文帝,廟号高祖,西元581年3月4日-西元604年8月13日在位,在位24年。 小字为那羅延(梵语,意为金剛不壞),鮮卑赐姓為普六茹,普六茹氏为其父杨忠受西魏恭帝所赐。掌权之後,下令“以前赐姓,皆复其旧”,恢复汉姓“杨”,并让宇文泰鲜卑化政策中改姓的汉人恢复汉姓。杨坚建立的隋朝,统一了分治二百七十三年的中原和江南地區。.

新!!: 唐太宗和隋文帝 · 查看更多 »

韦孝宽

韦孝宽(),名宽,一名叔裕,字孝宽,以字行,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人,出自京兆韦氏东眷,南北朝时期北魏、西魏、北周的军事家,京兆韦氏郧公房始祖。.

新!!: 唐太宗和韦孝宽 · 查看更多 »

韦匡伯

韦匡伯(),京兆杜陵人,出身京兆韦氏郧公房,韦孝宽之孙,韦总次子,韋圓成之弟,韋圓照之兄,唐太宗貴妃韋珪之伯父。.

新!!: 唐太宗和韦匡伯 · 查看更多 »

韦总

韦总(),字善会,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人,出自京兆韦氏郧公房,北周使持节、侍中、大将军、上柱国、开府仪同三司、相州总管、郧襄公韦孝宽第三子,因韦孝宽被赐姓宇文氏,韦总又被称为宇文总。.

新!!: 唐太宗和韦总 · 查看更多 »

韩世忠

韓世忠(),字良臣,绥德州(今陕西省绥德县)人,南宋名将。官至太傅、镇南、武安、宁国军节度使、充醴泉观使、赐号扬武翊运功臣、封咸安郡王(从一品),太师致仕,赠通义郡王,追封蕲王、谥“忠武”。原配白氏死後,梁紅玉成為韓的正妻。.

新!!: 唐太宗和韩世忠 · 查看更多 »

韋珪

韋--(),表字泽,京兆杜陵县人。中国唐朝唐太宗李世民的贵妃。.

新!!: 唐太宗和韋珪 · 查看更多 »

鞍山市

鞍山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辽宁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辽宁省中南部,是国务院批准的具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是中国境内重要的钢铁基地。有钢都之称。.

新!!: 唐太宗和鞍山市 · 查看更多 »

遂安公主

遂安公主(),唐太宗李世民第四女。 遂安公主先嫁窦抗的孙子信都县男窦逵。窦逵死后,公主改嫁歙州刺史王大礼。遂安公主死于王大礼之前,公主驸马陪葬昭陵。公主子娶赞皇郡太君赵郡李氏邓州内乡县令李文敬女。.

新!!: 唐太宗和遂安公主 · 查看更多 »

萧何

萧何(),沛县(今中国江苏省沛县)人。是汉朝初年丞相、西汉初年政治家。谥号“文终侯”,汉初三杰之一。辅助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政权。.

新!!: 唐太宗和萧何 · 查看更多 »

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是东亚一个高原地区,它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高度4,500米(4000~5000公尺),面积250万平方公里,有“世界屋脊”,“雪域高原”,和“第三极”之称。它是在中亚和西亚的一个巨大的高原,大部分在中国西部的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以及在印度查谟-克什米尔邦拉达克的一部分。 它从南向北延伸约,从东到西延伸约。中國境內之青藏高原,占全中國23%面積,位于北纬25°-40°和东经74°-104°之间。 高原边界,东為横断山脉,南、西為喜马拉雅山脉,北為昆仑山脉。涵蓋國境有中国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全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四川省、云南省部分,以及不丹、尼泊尔、印度的拉达克等地。.

新!!: 唐太宗和青藏高原 · 查看更多 »

領地

地,又称封地、采地、封邑、采邑、食邑等,是无论欧洲或者中国的封建制度中都存在的、領主所管理的土地。在中國是周朝时就已經趋于成熟的制度。當時的统治者把土地封予或轉封予宗室或有功業之士,其土地即稱為食邑。在欧洲开始的时间则不太明确,不过可以推定是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大肆扩张。.

新!!: 唐太宗和領地 · 查看更多 »

顏相時

時(),表字睿,雍州万年县人。中国唐朝儒学者。颜師古之弟。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 颜之推之孙,颜思魯之子,母亲是殷英童的女儿。与兄长颜師古都学問深厚。武德年間,为李世民属下天策府参軍事、文学館学士。贞观年間,拜为諫議大夫,有谏诤之风。转礼部侍郎。相時羸瘠多疾病,太宗常使赐以医药。顔師古亡故后、相時不胜哀惜而卒。.

新!!: 唐太宗和顏相時 · 查看更多 »

表字

表字,又称字,是漢字文化圈傳統上在本名之外的一個正式代稱。通常基於禮貌性質,一般習慣間接性叫喚他人的表字而不直稱其本名,以表示客氣避免失禮(本名則可以是當事人自述或由尊長直稱)。 表字的取法,一般与本名意义相关。歷史上有些人的表字廣為人知,本名反而隱沒於世,稱為「以字行」,如:孟浩然,名浩,字浩然。.

新!!: 唐太宗和表字 · 查看更多 »

行台

行台是魏晉至金代尚書省在外設置的臨時分支機構。「台」指在中央的尚書省,出征時駐行在当地設立的臨時性機構稱為「行台」,又稱「行尚書台」或「行台省」。.

新!!: 唐太宗和行台 · 查看更多 »

風后

--,中國古代遠古時期人物。山西運城解州人,為黃帝的宰相,風姓部落(有名領袖太昊)的首領,於諸臣中位居首席,與黃帝是亦師亦臣的關係,精通天文曆法及兵法,一說亦為指南車的發明者《太平御覽·卷十五·天部十五·霧》:「黃帝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霧彌三日,軍人皆惑。黃帝乃令風--法斗機,作指南車以別四方,遂擒蚩尤。」。風后發明指南車和八陣圖,死後葬於風後陵,即現在山西運城的風陵渡。.

新!!: 唐太宗和風后 · 查看更多 »

颛顼

颛顼是中國歷史中的一位傳說人物,為五帝之一。父親是昌意,昌意相传是黄帝與嫘祖的次子,封於若水,娶蜀山氏之女昌僕為妻,生顓頊。顓頊性格深沉而有謀略。十五歲時就輔佐少昊,治理九黎地區,封於高陽(今河南杞縣東),故又稱其為高陽氏。黃帝死後,因顓頊有聖德,立為帝,居帝丘(今河南濮陽),時年二十歲。.

新!!: 唐太宗和颛顼 · 查看更多 »

裴寂

裴寂(),字玄真,蒲州桑泉县(今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人,出自河东裴氏的西眷裴。唐高祖时的宰相:武德元年(618年)至六年(623年)为尚书右僕射,六年至九年(626年)正月为尚书左仆射。.

新!!: 唐太宗和裴寂 · 查看更多 »

飛白書

飞白,又名飞白书,是東亞書法中的一种技法,指在书写时,毛笔笔头没有完全出墨,出现枯笔,使得笔划中留有拖丝或留白的现象。因令人以飞动之感,故称飞白。 張懷瓘《書斷》載,“飛白書者,後漢左中郎將蔡邕所作也”。黄伯思在《东观余论》中解释飞白之名为“取其若丝发处谓之白,其势飞举为之飞”。飛白盛行於唐代,唐太宗本人即善飞白,笔力遒劲,尤为一时之绝。贞观十八年二月十七日(644年3月30日), 太宗赐宴于玄武门,三品以上的政要全部出席。太宗操笔作飞白书,群臣乘酒,就太宗手中相競,散骑常侍刘洎登御床引手然后得之。有人稱劉洎當處死。太宗卻說:“昔闻婕妤辞辇,今见常侍登床。”竟不加罪。唐高宗亦雅好飛白,曾赐戴至德、郝处俊、李敬玄、崔知悌等人。欧阳询致力飞白的写作,《书断》认为他的“飞白冠绝,峻于后人,有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浓之势,风旋电激,掀举若神。” 飛白的成熟期在於宋朝,“五代以来,书札无体,钟、王之法几乎绝矣。(宋)太宗在南宫,留意翰墨,自是学者书体丕变。”宋太宗在雍熙三年(986年)始学「飞白」,“出飞白二十轴赐宰相吕端等,人五轴,又以四十轴藏秘阁,字皆方圆数尺。”朱長文認為“飞白之法,始于蔡邕,工于羲、献、肖子云,而大盛于二圣(宋太宗、仁宗)间。自古飞白罕有传者,惟先帝(宋太宗)兴之于已坠,永耀于将来。”北宋吳中復擔任殿中侍御史,风节峻厉,曾弹劾宰相梁适、甲沆等权贵,宋仁宗以飛白體写“铁御史”赐之。晏殊寫有四篇书法言论,《飞白书赋》、《御飞白书扇赋》、《谢赐飞白书表》、《御飞白书记》。蘇軾讚美飛白說:“其飞白,美哉多乎,其尽万物之态也。霏霏乎若轻云之蔽月,翻翻乎若长风之卷旆也。猗猗乎其若游丝之萦柳絮,袅袅乎其若流水之舞荇带也。”宋太宗雖好飛白,卻認為“飞白字势难工”,後代有“废绝”的可能,北宋曹皇后出身將門,也善書飛白書。清人陆绍曾辑《飞白录》,收入飞白作者102人。.

新!!: 唐太宗和飛白書 · 查看更多 »

褚亮

褚亮(),字希明,杭州錢塘人,祖籍河南阳翟,唐初十八学士之一。 少年博覽群書,能文,喜交遊名士。南朝陈時,任尚書殿中侍郎。入隋為東宮學士、太常博士。隋煬帝嫉其才,誣賴他與楊玄感有牽連,貶為西海郡司戶。大業十三年(617年),金城校尉薛舉稱王,任褚亮為黃門侍郎。大業十四年,秦王李世民滅薛舉之子薛仁杲,以褚亮為鎧曹參軍。後入秦王府文學館,任文學館學士,史载“凡分三番逆宿于阁下,悉给珍膳。每暇日,访以政事,讨论故籍,榷略前载,无常礼之间”,“太宗每有征伐亮常侍从,军中宴筵,必预欢赏,从容讽议,多所俾益”。 貞觀元年(627年),與杜如晦等十八人授弘文館學士,被封为封陽翟縣男,褚亮支持唐太宗拓疆政策,命子褚遂良從軍,出兵突厥。累遷至通直散騎常侍,十六年,进爵为陽翟縣侯。后致仕归家。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卒,年八十八。谥号曰康,赠太常卿,陪葬昭陵。.

新!!: 唐太宗和褚亮 · 查看更多 »

褚遂良

褚遂良(),字登善,封河南郡公,故又世称褚河南,唐朝政治家,書法家。钱塘人(今浙江杭州)。祖籍河南郡阳翟县(今河南禹州)人,因其家族在永嘉南渡后定居建康后又迁徙至钱塘,遂在南朝陈覆亡后落籍钱塘。 先祖为褚少孙,曾补《史记》,父褚亮时迁杭州。博学多才,精通文史。隋末时跟随薛举为通事舍人。后在唐朝任谏议大夫,中书令等职。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与长孙无忌同受太宗遗诏辅政。唐高宗欲立武则天为皇后,褚遂良与长孙无忌坚决反对,後遭贬潭州(长沙)都督。武氏被立皇后之后,转桂州(桂林)都督,再贬爱州(今越南北境清化)刺史,显庆三年(658年),卒於任所。 显庆五年,遂良二子褚彦甫、褚彦仲亦被杀。今杭州有褚家堂。 褚工于书法,初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其特点是善把虞、欧笔法融为一体,方圆兼备,舒展自如。《唐人书评》中把褚遂良的字誉为“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宋代大书法家米芾也称颂他为“九奏万舞,鹤鹭充庭,锵玉鸣珰,窈窕合度”。.

新!!: 唐太宗和褚遂良 · 查看更多 »

西域

西域,古代地理名称,中国汉朝时多指天山南麓玉门关、阳关以西的诸多國家和地區,隋唐时的西域扩大,北至拂菻,中至波斯,南至婆罗门,元朝时更将欧洲和非洲的一部分包括在内。 在絲綢之路影響下,西域特指兩漢、隋唐兩代中原王朝朝廷設置的行政機構所管轄的位於今中國新疆大部及中亞部分地區,位于欧亚大陆中心,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文化特徵依然可見于現在新疆地區的遺址及中国敦煌的壁畫。该地對東西方國家的貿易文化交流起到中轉站的重要作用。.

新!!: 唐太宗和西域 · 查看更多 »

西突厥

西突厥汗國,原是突厥帝国西面可汗。突厥东西分裂后,西突厥在西域称雄,以控制丝绸之路。正史說只有東突厥才說突厥,西突厥名「十箭」(Onoq),此乃源自西突厥創立人室點密授十部落首領每人一支箭,所以稱為十箭。 西突厥政體與東突厥大同小異,但有一位置是西突厥專有,名“阎洪達”,評論國政。西突厥分為左、右兩廂,各五姓:左廂咄陸部五姓,右廂弩失畢部五姓。咄陸五啜號:處木昆律啜,胡祿屋闕啜,攝舍提敦啜,突騎施賀邏施啜,鼠尼施處半啜。弩失畢五俟斤號:阿悉結闕俟斤,哥舒闕俟斤,拔寒幹暾沙闕俟斤,阿悉結泥孰俟斤,阿舒虛半俟斤。左右兩廂合為十姓部落。 突厥兴起时,土门可汗弟室点密西征,役属西域铁勒各部、葛逻禄、拔悉密等诸部。室点密先是联合薩珊波斯在布哈拉之戰擊敗厌哒,在布哈拉之戰後由於與薩珊波斯爭奪絲綢之路控制權而交惡,所以又聯同東羅馬帝國结盟,进攻薩珊波斯。 581年突厥分裂,达头可汗建立西突厥汗国,设南牙(冬都)于鹰娑川(今新疆库车西北)岸边,建北牙(夏都)于碎叶河旁的干泉(今哈萨克斯坦楚河西岸)。至射匮可汗广开疆土,东起金山西到西海诸国都在他的统治之下,汗庭建在龟兹北面的三弥山。弟统叶护可汗把汗庭迁到石国(今乌兹别克塔什干)北面的千泉,派吐屯驻西域各国,收敛征赋。这是西突厥最强盛的时期。 贞观初年,统叶护被伯父所杀,西突厥内部变乱迭起,贵族争立。阿史那同俄在位期间,承认了十姓部落(此处系指弩失毕和咄陆)独立地位,同时还与东突厥划定伊犁河为界。此时的西突厥仅仅是当初的东边一小部分。 651年,阿史那贺鲁自立为沙钵罗可汗,建牙帐在双河(今新疆博乐、温泉一带)和千泉,总领十姓部落,控制西域各国,进攻唐朝的庭州等地。657年,唐朝派苏定方等征讨西域,俘获贺鲁,西突厥灭亡(参见唐滅东、西突厥之戰)。唐朝在其故地设置崑陵都護府和濛池都护府,以羈縻的方式管辖各部落。.

新!!: 唐太宗和西突厥 · 查看更多 »

西魏

西魏(535年-557年)是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中的北朝的一個地方政权,是由鮮卑人宇文泰擁立北魏孝文帝元宏的孫子元宝炬為帝,與高歡所掌控的東魏對立,建都長安。至557年被北周取代,總止經歷兩代三帝,享國二十二年。 在整個西魏統治時期,一直都由權臣宇文泰以霸府的形態控制著政權,在他努力下,北方經濟逐漸恢復,人民安居樂業,而且屢勝東魏。.

新!!: 唐太宗和西魏 · 查看更多 »

西藏

#重定向 西藏自治区.

新!!: 唐太宗和西藏 · 查看更多 »

西河郡

西河郡,中国古郡名。 漢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年),分上郡北部置西河郡。治所在平定縣(縣治在今内蒙古鄂爾多斯東南),屬朔方刺史部。領三十六縣:富昌、騶虞、鵠澤、平定、美稷、中陽、樂街、徒經、臯狼、大成、廣田、圜陰、益闌、平周、鴻門、藺、宣武、千章、增山、圜陽、廣衍、武車、虎猛、離石、穀羅、饒、方利、隰成、臨水、土軍、西都、平陸、陰山、觬氏、博陵、鹽官。東漢初年改隷幷州。永和五年(140年)移治離石縣(在今山西省呂梁市離石區),僅轄十三縣。置南匈奴單于庭於美稷縣。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黄巾之乱爆发后,匈奴侵邊,西河“百姓南奔”,其郡遂廢。 三國魏黃初三年(222年)割太原郡玆氏等縣復置西河郡,領漢代西河郡南部故地,治玆氏。晉置西河國,改玆氏為隰城。後趙置永石郡,前秦復改爲西河郡。北魏置西河郡,治隰城(今山西省汾陽市),屬汾州。隋因之。唐,以西河郡置汾州。.

新!!: 唐太宗和西河郡 · 查看更多 »

西游记

《西遊記》,中国古典神怪小說,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成书于16世纪明朝中叶,一般认为作者是明朝的吳承恩。書中讲述唐三藏師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表现了惩恶扬善的古老主题,也有观点认为西游记是权力场讽刺小说。 《西遊記》自问世以来,在中国及世界各地广为流傳,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中国,乃至亚洲部分地区西遊記家喻户晓,其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等人物和「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等故事尤其為人熟悉。幾百年來,西遊記被改编成各种地方戏曲、电影、电视剧、动画片、漫畫等,版本繁多。.

新!!: 唐太宗和西游记 · 查看更多 »

襄城公主 (唐朝)

襄城公主(),中国唐朝唐太宗李世民長女,下嫁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萧瑀的儿子萧锐。 公主个性孝顺友爱,行为符合礼法,太宗屡次下诏给其他公主要以长姐襄城公主为榜样。依例,公主嫁后不能住在夫家,而要新建公主府,襄城公主却推辞:“儿媳对待公婆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早晚侍奉在身边,如果不住一起,那么晨昏定省的礼节就会缺失。”于是,只是整修了一下开化坊的萧瑀府,门列双戟以符合公主府的标准。 永徽二年(651年),萧锐在恒州刺史任上,同年,襄城公主在恒州去世,唐高宗命所有命妇都在朝堂上哀悼,又派工部侍郎丘行淹专门去吊祭,并赐陪葬昭陵。灵柩经过长安故城之西,唐高宗登楼送葬,望灵大哭,萧锐死后,与襄城公主合葬。.

新!!: 唐太宗和襄城公主 (唐朝) · 查看更多 »

許敬宗

許敬宗(),字延族。祖籍高阳郡新城县。唐朝官员,官至中书令(宰相)。.

新!!: 唐太宗和許敬宗 · 查看更多 »

马周

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人(今属山东),中国唐朝初年名臣。.

新!!: 唐太宗和马周 · 查看更多 »

說唐

《說唐演義全傳》,簡稱《說唐》,是一部描述隋平陳到唐太宗登基的歷史演義小說,六十八回本,一般认为产生于清雍正年间。作者不详,版本众多,有崇德书院本、观文书屋本、圣德堂本、善成堂本、会文堂本、渔古山房本等等,以及更多的早已湮没无闻的不知名的坊刻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还出現了曲艺理论家陳汝衡改寫的六十六回本。.

新!!: 唐太宗和說唐 · 查看更多 »

諫議大夫

諫議大夫,是監察的一種特殊職官,通常稱為言官、諫官。.

新!!: 唐太宗和諫議大夫 · 查看更多 »

高句丽

句丽(、注音:ㄍㄠ ㄍㄡ ㄌㄧˊ、韩文:고구려)是位于东北亚的一个古国,发源于今日中国吉林省一带,鼎盛时期疆域曾覆盖到朝鲜半岛北部、满洲及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的一部分。七世纪被唐朝和新罗联军所灭。高句丽在公元5世纪到7世纪的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被中国近代史学家认为是东北历史上的割据政权,亦被朝鲜半岛史学家称为朝鲜三国之一。 高句麗後又稱高麗;“高句骊”最早見於《漢書》,“句骊”是它的簡稱;“高句麗”最早見於《三國志》,“句麗”是它的簡稱;“高麗”最早見於《宋書》、《魏書》,是南北朝至唐朝的正式稱號;中原王朝開始以“句骊”作為“高句骊”的簡稱,後以“句麗”作為“高句麗”的簡稱,南北朝時期應高句麗統治者的請求,改以“高麗”作為“高句麗”的正式簡稱,高句麗的統治者也被冠以“高麗王”的稱號,並且逐漸以“高麗”作為正式國號,常被中原王朝封為“高麗王”,取代了“高句麗”的稱號。自此“高麗”长期作为历史地理名称,对朝鲜半岛产生了重大影响;弓裔称后高丽王,王建称王国号高丽,金日成提出“高丽民主联邦共和国”设想,都是高丽概念的延续。 据《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引用记载(一些史籍推论是公元前37年),扶餘王子朱蒙建立高句丽。高句丽建国后,迅速扩张,逐步吞并了其周边的扶餘、沃沮、东濊並吞併汉四郡。5世纪好太王和长寿王统治期间,高句丽进入全盛时期,之后的1个世纪里,保持了在朝鲜半岛对新罗、百济的压倒性优势,控制了今朝鲜半岛大部和今中国东北的南部地区。隋唐时期,高句丽不断与隋唐王朝交战,国力陷落,668年八月为唐朝与新罗联军所灭。有三万多户高句丽人被唐迁移至唐朝,成为中国内地一股重要的武人集团,在唐末五代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留在原地的高句丽遗民被渤海国和新罗吸收。 高句丽立国700余年,曾成功在与倭和与隋战争中获胜,在东亚历史上扮演重要角色。高句丽独特的历史文化已经成为朝鲜半岛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980年代起,高句丽争议浮出水面,由于高句丽本源于中国境内,后扩展至朝鲜半岛的特殊地理位置,国土橫跨今日的中國东北、-zh-hans:朝鲜;zh-hant:朝鮮;-大部及-zh-hans:韩国;zh-hant:韓國;-北部。三国都认为高句丽自始至终是自己本国的原始民族或地方政权。另外日本学者的骑马民族征服王朝说也认为高句丽、扶余可能为日本民族的起源。.

新!!: 唐太宗和高句丽 · 查看更多 »

高君雅

君雅(),隋朝大臣,为虎牙郎将。 大业十二年(616年),隋炀帝派王威以虎贲郎将与高君雅同为太原副留守,监视李渊。次年,刘武周反隋,李渊诓骗王威、高君雅,说远水救不了近火,不好向朝廷请兵,只能就地招募。王高同意了。李渊以逃亡而来的刘弘基、长孙顺德二人领兵。私下对王威同党武士彟,王高二人曾表达过对此事的怀疑,被武士彟打消。 同年五月十五,李渊、王威、高君雅正在办公,开阳府司马刘政会前来呈给李渊密信。密信中是说王威、高君雅勾结突厥谋反。高君雅捋起衣袖大骂道:“这是造反的人要杀我。”李渊将二人收押。五月十七,突厥兵至太原城下,大家相信了王威、高君雅勾结突厥,李渊以此为借口,杀死了王威、高君雅。.

新!!: 唐太宗和高君雅 · 查看更多 »

高士廉

士廉名儉,字士廉,以字行,渤海蓨縣(今河北景縣)人。唐代開國功臣,北齐清河王高岳之孙,高劢之子。.

新!!: 唐太宗和高士廉 · 查看更多 »

高履行

履行,名文敏,唐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高士廉之子,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官秦府军直千牛、滑州刺史、将作大匠、金紫光禄大夫、太常卿、洪州都督、上柱国、申国公。贞观初年任祠部郎中。为母守孝,哀悼过礼。唐太宗遣使高履行对说:“孝子之道,毁不灭性。汝宜强食,不得过礼。”守孝期满,累迁滑州(今河南滑县)刺史,尚唐太宗第九女东阳公主,拜驸马都尉。贞观十九年(645年),拜户部侍郎,加银青光禄大夫。贞观二十一年(647年),高士廉去世,高履行又哀悼过礼,太宗手诏:“古人立孝,毁不灭身。闻卿绝粒,殊乖大体,幸抑摧裂之情,割伤生之累。”守孝期满,任卫尉卿,加金紫光禄大夫,袭爵申国公。永徽元年(650年),拜户部尚书、检校太子詹事、太常卿。显庆元年(656年),为益州大都督府(今四川成都)长史。先是,高士廉居此职就干得很好,高履行继之,亦有善政。显庆四年(659年),长孙无忌倒台,贬官洪州(今江西南昌)都督,转永州刺史,在永州去世。.

新!!: 唐太宗和高履行 · 查看更多 »

高辛

辛(西班牙语:Gaucín),是西班牙安达卢西亚自治区马拉加省的一个市镇。 总面积98平方公里,总人口1684人(2001年),人口密度17人/平方公里。.

新!!: 唐太宗和高辛 · 查看更多 »

高阳公主

阳公主(),唐太宗李世民的女儿(《新唐書 卷八十三 諸帝公主傳》排第十七位),本名不詳。因捲入謀反案,被唐高宗賜自盡。.

新!!: 唐太宗和高阳公主 · 查看更多 »

高惠通

刀人高氏(),字惠通,渤海郡人。祖父高成并,父隋朝密州高密县令高世达。 武德五年(622年)六月初五日,高惠通被选入内秦王府,以为秦王李世民的刀人。武德九年四月初十日(626年5月11日),寝疾在公馆去世,春秋三十岁,四月十四日葬在长安县龙首乡。有《太尉秦王刀人高墓志铭》出土,墓志长、宽为52厘米,共16行,242字。收录在《全唐文补遗》。.

新!!: 唐太宗和高惠通 · 查看更多 »

高昌

昌(Gaochang; 维吾尔语:قۇچۇ,Qocho),位于今日的新疆吐鲁番市,是古时西域交通枢纽。公元5世纪中叶至7世纪中叶,在这个狭窄的吐鲁番盆地中,曾先后出现四个独立王国,分别是阚氏高昌、张氏高昌、马氏高昌及--,這些都是漢人在西域建立的國家。唐贞观二年(628年),著名高僧玄奘曾途经高昌。贞观十三年(640年),设高昌县。到840年漠北回鶻國崩,一部份回鶻人佔據漢人的高昌國,後為高昌回鶻。 元代文献根据维吾尔语Qara-hoja (قاراهوجئا) 称高昌为火州、合拉火者、哈拉霍州、合拉和州、哈拉火州,。明代文献称高昌为“哈拉和卓”、霍州。 高昌历史文献有二十四史南北朝各書的高昌傳,但記述疏略,如出一轍。《新唐书·高昌傳》、《元史·地理志》有比較詳細的記載。另外羅振玉于1933年在遼東出版的《遼居雜著乙编》中有《增訂高昌--氏年表》及《高昌專錄》各一卷,以考古實物補訂史書頗詳。考古学家,西北史地学家黄文弼亦有關高昌論著《高昌陶集》(1934)、《高昌專集》(1951增订)、《羅布淖尔考古記》(1948)、《吐鲁番考古記》(1954、1958)、《塔里木盆地考古記》(1958)、《新疆考古發掘报告》(1983)、《西北史地論叢》(1981)等。.

新!!: 唐太宗和高昌 · 查看更多 »

謀士

謀士,又称谋主、策士。漢字文化圈古代为一定的政治集团设谋献计的人。常以“门客”、“军师”、“幕僚”等身份,为主人在军事和行政方面出谋划策。.

新!!: 唐太宗和謀士 · 查看更多 »

魏徵

魏徵(),字玄成。唐巨鹿(今河北巨鹿县人,又说晋州市或河北馆陶县)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文贞,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國史上最負盛名的諫臣。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諫太宗十思疏》為最著名並流傳下來的諫文表。.

新!!: 唐太宗和魏徵 · 查看更多 »

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东汉末期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國蜀漢(季漢)丞相,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及散文家。青年时耕讀於南阳郡,地方上稱其卧龙、伏龙。後受劉備三顾茅庐邀請出仕,为促成孙刘联盟和蜀汉政权的建立与稳定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後受封爵位武乡侯,开府治理事务,辅佐劉禪,成為蜀漢政治、軍事上實際領導者。先後五次率军北伐曹魏,在第五次北伐时病逝於五丈原,谥忠武。诸葛亮的才能、品格倍受後世敬仰,故常被尊称为武侯、诸葛武侯。其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裡忠臣与智者之代表。與漢昭烈帝劉備在統治蜀漢期間,為蜀漢提拔諸多名將與能臣,並奠定基礎。.

新!!: 唐太宗和诸葛亮 · 查看更多 »

诺曷钵

诺曷钵(),又称贺豆钵,汉名志烈,吐谷渾第二十二任也是末代統治者,慕容顺的兒子,封燕王。具有四分之一汉族血统,为唐朝所扶持的傀儡政权可汗。.

新!!: 唐太宗和诺曷钵 · 查看更多 »

谥号

諡號()為東亞地區古代君主、諸侯、大臣、-后-妃等權貴死後,依其生平功過與品德修養,另起稱號,以名寓評,是為諡號。有此風俗的地區包括中國、朝鮮、越南、日本,但也有例外:春秋戰國時的吳國、越國及秦朝君主不用諡號。 根據西周時期青銅器銘文的考古研究,此風俗約於周穆王前後普及。謚號通常用於尊稱古代帝王、大臣、學者和貴族;有些名人的諡號由於久經使用,幾乎成為他們的別名,如曾文正(曾國藩)、岳武穆(岳飛)、陶靖節(陶淵明)等。 帝王的諡號一般是由禮官議定,再經繼位的帝王認可後予以宣佈,臣下的諡號則由朝廷賜予。後期,賜諡權由皇帝包攬,取決於「聖裁」。--號、--號二詞古文通用。據臺灣著名家譜學家廖慶六認為,在繁體中文使用上,「--」為一般道士作法事時的隨口表揚,「--」則為政府機關的榮賜褒揚。.

新!!: 唐太宗和谥号 · 查看更多 »

象雄

象雄(),西藏早期历史上的古国,疆域中心地区位于今阿里地区。唐代史书称之为“羊同”。 象雄古国建立于西元前1500年到西元元年之间的铁器时代, 于645年亡于吐蕃王朝。.

新!!: 唐太宗和象雄 · 查看更多 »

豫章公主

豫章公主,生卒年不詳,中国唐朝唐太宗李世民第六女,为下嫔所生。 生母生她而死,她是長孫皇后抚养长大的,長孫皇后待她甚于己出。豫章公主下嫁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唐俭的儿子唐義識(唐善識)。贞观十五年(641年)豫章公主为“求自身及子平安”,曾出资建造了龙门石窟南壁两小龛。豫章公主去世后,唐太宗很悲痛,穿了十多天的素服,超过了礼法规定的父亲为子女服丧的时间。豫章公主最后与唐義識陪葬昭陵。.

新!!: 唐太宗和豫章公主 · 查看更多 »

貞觀 (唐朝)

貞觀(627年正月—649年十二月)是唐朝第二代君主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共23年。 貞觀二十三年六月唐高宗即位沿用。 《周易.繫辭下》:「天地之道,貞觀者也。」韓康伯注:「天地萬物莫不保其貞以全其用也。」孔穎達疏:「天覆地載之道以貞正得一,故其功可為物之所觀也。」陳夢雷淺述:「觀,示也。天地常垂象以示人,故曰貞觀。.

新!!: 唐太宗和貞觀 (唐朝) · 查看更多 »

賢妃

賢妃,中國、朝鮮半島妃嬪的等级之一。唐、宋、明等朝,都有賢妃這個封號。唐朝和高麗與淑妃、德妃、貴妃同為四夫人。.

新!!: 唐太宗和賢妃 · 查看更多 »

資治通鑒

《資治通鍳》,簡稱「通鑑/通鍳」,是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共294--,三百萬字,耗時19年。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三家分晋(战国时代)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西元959年)--淮南,計跨16個朝代,包括秦、漢、晉、隋、唐統一王朝和戰國七雄、曹魏蜀漢東吳三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等其他政權,共1362年的逐年記載詳細歷史。它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重要的地位。.

新!!: 唐太宗和資治通鑒 · 查看更多 »

贞观之治

貞觀之治,是指唐朝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由于唐太宗(李世民)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徵等諍臣;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當時並大力平定外患,並尊重邊族風俗,穩固邊疆。唐太宗在位期間只使用一個年號,為「貞觀」(627年-649年) ,故史称「貞觀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之治奠定了厚實的基础。.

新!!: 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 查看更多 »

贞观政要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貞觀政要》 《貞觀政要》是一部政論性的歷史文獻,為唐代史學家吳兢所撰,共有十卷,分四十篇。 在四庫全書之中為史部雜史類。 《貞觀政要》一書以君臣對答的方式,分類編撰貞觀年間唐太宗和身邊大臣魏徵、王珪、房玄齡、杜如晦、虞世南、褚遂良、溫彥博、劉洎、馬周、戴冑、孔穎達、岑文本、姚思廉等四十五人的政論,方便後人參考前人經驗,以古為鏡,擇善而從。 可能因为与作者吳兢同为谏臣的缘故,魏徵在书中的地位重要。吳兢完成此书之后曾经上呈给当时的皇帝唐中宗,不料非但没有得到赞赏,反而因此而被贬官。.

新!!: 唐太宗和贞观政要 · 查看更多 »

贝加尔湖

贝加尔湖(p;Байгал нуур, 拉丁转写:,Байгал нуур;意思是“自然之湖”;一说名称来源于“贝音嘎 嘎拉”(蒙古语意为不灭的火焰))。汉朝人称之为「翰海」,五胡十六国時北朝叫「于巳尼大水」,隋唐叫「小海」,18世纪初期的《异域录》称之为“柏海儿湖”,《大清一统志》称为「白哈儿湖」,蒙古称为「达赖诺尔」,意为“海一样的湖”,17世纪20年代的沙皇俄国探索者亦称之为“圣海”;位于俄羅斯西伯利亚伊爾庫茨克州及布里亞特共和國境內,距離蒙古国邊界111公里,為北亚地区不少部族的世居领地,例如布里亚特人居住在湖泊東側地區,於該地豢養山羊、駱駝、牛隻及綿羊。另外,貝加爾湖有「西伯利亞明珠」之稱。 貝加爾湖為大陸裂谷湖,有逾1,700種動物及植物棲息其中,而且2/3為特有種,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96年將貝加爾湖登錄為世界自然遺產。.

新!!: 唐太宗和贝加尔湖 · 查看更多 »

越南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通稱越南(),是位於东南亚中南半島東端的社会主义国家,北邻中國,西接柬埔寨和老挝,拥有超過9,500万人口,位居世界第15名。越南的首都是河内,最大城市是胡志明市。越南实行一黨制,执政党越南共产党是目前越南境内唯一的合法政党。越南為東南亞國家聯盟、世界贸易组织、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及法语圈国际组织成員,是未来11国之一。 越南北部古为百越地,南部为占婆之地。前111年南越国被汉朝灭亡后,越南北部被置于中國皇朝統治之下达数个世纪之久。在此期间,中国文化大量输入越南。10世纪越南摆脱中国统治正式建国,其后经历多个朝代,有分有合,15世纪时曾经被明朝直接统治20多年。19世纪中晚期,法国征服越南,对越施行殖民统治。1945年8月,越南独立同盟会发动八月革命,宣布越南独立。1954年,越南独立同盟会在奠边府战役中大败法国军队,迫使法国势力撤离并承认越南独立,随后的日内瓦会议约定以北纬17度线为界两越分立,北方由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统治,南方则先后建立了越南国及越南共和国(南越)。翌年越南战争爆发,由西方阵营国家支持的南越对抗东方阵营国家支持的北越。美国在战争中蒙受严重损失,逐步退出战场。1975年4月30日,北越攻占南越首都西贡,自此成功统一全国。 越南统一后,仍面临着经济落后的问题。1986年越领导层决定实施革新开放,从单一的计划经济,开放为市场经济,并发展多元化商品经济,此后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冷战结束后,越南经济快速发展,并逐渐摆脱外交困境,1995年加入东盟,1998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7年加入世贸组织。但越南仍在贫富差距、医疗卫生和性别平等方面面临着诸多问.

新!!: 唐太宗和越南 · 查看更多 »

鸭绿江

鸭绿江(满语: ;汉语拼音:,)是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之间的一条界江。入海口地区,朝方岛屿——绸缎岛和薪岛等与中方陆地接壤,因此鸭绿江江面末段完全在朝方一侧。目前河口为双方共用。.

新!!: 唐太宗和鸭绿江 · 查看更多 »

麴文泰

--文泰(),-麴-伯雅之子,為中國古高昌的君主之一,屬-麴-氏高昌之列,他於623年至640年在位。年号有延寿。 史书未记载生年。贞观四年(630年),入唐朝贡。唐太宗賜文泰妻华容公主宇文氏李姓,封常乐公主。玄奘西游时路经高昌国,受到--文泰的热情接待。后来--文泰渐渐自大,与西突厥欲谷设联合,阻碍西域商路,进攻唐朝的伊州。贞观十三年(639年)冬,唐太宗以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率兵出击高昌王--文泰。640年,唐軍至磧口,--文泰惊惧而病死。谥号光武王。 子-麴-智盛继位。另一子-麴-智湛,后为唐左骁卫大将军、西州都督、上柱国、天山郡开国公。.

新!!: 唐太宗和麴文泰 · 查看更多 »

麴智盛

--智盛,-麴-文泰之子,為中國古高昌的君主之一,-麴-氏高昌的末代国王,后歸唐受封。.

新!!: 唐太宗和麴智盛 · 查看更多 »

黃門侍郎

黃門侍郎,又稱黃門郎,秦代初置,即給事於宮門之內的郎官,是皇帝近侍之臣,可傳達詔書,漢代以降沿用此官職。唐代改稱門下侍郎,屬於宰相之一。金朝、元朝时废除。.

新!!: 唐太宗和黃門侍郎 · 查看更多 »

黄帝

帝,遠古時期中国神話人物,為《史记》中的五帝之首。神话传說其父亲少典为有熊国君,黄帝本姓公孙,因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长居姬水,后改姬姓,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又称有熊氏。中國歷代皇帝多為黄帝設廟祭陵等來取得象徵的統治正當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性人物,被称为中華民族的祖先。根據山海经大荒西經記載,黃帝之孫曰始均,始均生北狄。始均傳說為拓跋鮮卑的早期首領,在魏书中有明確記載。另外根據大荒北經,黃帝生苗龍,苗龍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為犬戎,肉食。因此北狄和犬戎皆為黃帝之後。 黄帝和炎帝並列的說法例如炎黃後裔、炎黄子孙也成為了漢人以至清朝以后全體中國人自称的說法之一。神話中的炎帝及黃帝可能為遠古部落聯盟共主。根據《山海經》,炎帝在阪泉之战敗給黃帝而後蚩尤糾集炎帝的部屬再於涿鹿之戰敗給黃帝。.

新!!: 唐太宗和黄帝 · 查看更多 »

黄河

-- 黄河,在中国古代称作河水、大河,简称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仅次于长江,也是世界第六长河流。中国的兩條母亲河之一,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噶達素齊老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最后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千米,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 黄河源头位于青海巴颜喀拉山的雅拉达泽峰,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玛曲、约古宗列曲是黄河的正源。黄河依次穿越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蜿蜒东流,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注入渤海(莱州湾)。 黄河从源头到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镇为上游,河长3472公里,流域面积42.8万平方公里;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间为中游,河长1206公里,流域面积34.4万平方公里;桃花峪以下为下游,河长786公里,流域面积只有2.3万平方公里。黄河横贯中国东西,流域东西长1900公里,南北宽1100公里,总面积达795000平方千米(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 黄河中游因河段流经黄土高原,支流带入大量泥沙,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最大年输沙量达39.1亿吨(1933年),1977年錄得最高含沙量達920千克/立方米,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吨,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由于兴建水库以及流域林草覆盖率提高等原因,近年来黄河泥沙含量锐减,悄然出现变清态势。 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黄河及黄河流域对人类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

新!!: 唐太宗和黄河 · 查看更多 »

龟兹

龟兹(汉语拼音(叶音):Qiūcí,注音符號:ㄑㄧㄡ ㄘˊ,龟兹语:Kutsi,梵文:Kuci(na),维吾尔語:Küsen,),又称曲先、丘慈、邱慈、屈支、丘兹、拘夷、归兹、屈茨,是古代西域绿洲国家。648年唐设安西大都护府于龟兹,安西四镇之一。.

新!!: 唐太宗和龟兹 · 查看更多 »

辽宁省

辽宁省,简称辽,舊稱奉天省,中國的一个省,省會位于沈阳市。是中国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结合部。 辽宁省的位置是东北与吉林省接壤,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为邻,西南与河北省毗连,东南以鸭绿江为界河与朝鲜隔江相望,南临黄海和渤海。辽宁在自古以來便是东北地区通往关内、关外的軍事要隘,也是將东北地区聯繫内蒙古通向歐亞國家為交通上所必經之要道。.

新!!: 唐太宗和辽宁省 · 查看更多 »

辽东

辽东在現代汉语中多指辽东半岛。辽东半岛是位于中国辽宁辽河以东,渤海与黄海之间的一个半岛。而在中國历史上,「辽东」范围稍大于辽东半岛,大致上为现在辽河以东的辽宁省地區,是漢地的組成部分。.

新!!: 唐太宗和辽东 · 查看更多 »

辽东半岛

辽东半岛是中国第二大半岛,位于辽宁省南部。它的北面边界是鸭绿江口与辽河口的联线,其它三面临海。千山山脉从南至北纵贯整个半岛。最高点高于1000米。最高为步云山1131米。半岛沿海地带是平原,海中有很多岛屿,著名的有小龙岛,蛇岛 (中国),长山群岛等等。由于海洋气候影响半岛上冬暖夏凉,夏季是避暑胜地。重要的城市有大连市、营口市、丹东市等。.

新!!: 唐太宗和辽东半岛 · 查看更多 »

龙门

龙门可以指:.

新!!: 唐太宗和龙门 · 查看更多 »

郝處俊

郝處俊(),安州安陸(今湖北省安陆市)人,唐朝官员。.

新!!: 唐太宗和郝處俊 · 查看更多 »

胡如雷

胡如雷(),中国历史学家。山西定襄人。.

新!!: 唐太宗和胡如雷 · 查看更多 »

郭子仪

郭子儀(),華州鄭縣(今陝西渭南市华州区)人,祖籍山西太原,唐代政治家、军事家,一生平定安史之亂等諸多亂事,歷事玄、肅、代、德四帝,封汾陽郡王,世稱郭令公。為傳說“富貴壽考”典故的主人公,頤和園長廊畫中有描繪。.

新!!: 唐太宗和郭子仪 · 查看更多 »

郭孝恪

郭孝恪(),唐朝初年将领,许州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年少时有不同寻常的志向,父兄以为他是无赖。隋朝末年率数百少年归附瓦岗军李密。李密大喜,使他与徐世勣守黎阳。李密败亡后,徐世勣遣郭孝恪入长安归降唐朝,唐高祖封郭孝恪阳翟郡公,拜宋州(今河南商丘)刺史,下诏让郭孝恪与徐世勣经略武牢(今河南荥阳西北汜水镇)以东,所定州县,委以选补。 621年,窦建德援救洛阳王世充,郭孝恪上谒秦王李世民,献计固守武牢,军临汜水,随机应变,李世民听从他的建议,取得虎牢之战的胜利。窦建德、王世充被擒获后,李世民置酒大会洛阳宫,对诸将说:“孝恪策擒贼,王长先下漕,功固在诸君右。”郭孝恪迁任上柱国。历任贝(今河北清河)、赵(今河北赵县)、江(今江西九江)、泾(今甘肃泾川)四州刺史,所到之处皆有能干的名声。后改任左骁卫将军,累加金紫光禄大夫。 贞观十六年(642年),唐太宗拜郭孝恪凉州(今甘肃武威)都督,又改任安西都护、西州(今新疆吐鲁番)刺史。郭孝恪在安西治所高昌故城推诚抚御,尽得当地民众欢心。贞观十八年(644年),焉耆王叛唐归附西突厥可汗欲谷设,郭孝恪请击焉耆(今新疆焉耆),即拜西州道行军总管,率三千步骑出银山道,夜袭焉耆,俘虏焉耆王龙突骑支。唐太宗玺书褒奖。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唐太宗拜阿史那社尔为昆丘道大总管,郭孝恪为昆丘道副大总管,进讨龟兹(今新疆库车),攻破国都,自己留守,遣余军分道进追击逃跑的龟兹国相那利。郭孝恪在城外设营。郭孝恪没有防备那利。那利和城内勾结,袭击唐军,郭孝恪殊死战斗,中流矢而亡,而子郭待诏同时阵亡。将军曹继叔进兵,收复龟兹城。太宗责郭孝恪斥候不明,夺其官。后来怜愍郭孝恪死战,为他举哀。唐高宗即位,追还郭孝恪官爵,赠郭待诏游击将军,赙物三百段。 次子郭待封,官至左豹韬卫将军。高宗咸亨初,作为薛仁贵副将讨吐蕃,在大非川战败,免死为民。少子郭待聘,武后长安年间,官至宋州刺史。.

新!!: 唐太宗和郭孝恪 · 查看更多 »

郑贤妃 (唐太宗)

郑贤妃,唐太宗的妃嫔,生平不详,死后陪葬昭陵。 目前关于她的史料,只有《唐会要》上的“贤妃郑氏”四个字。旧新唐书中,皆无郑氏的记载,可能是因为她没有生育皇子。《唐会要》陪葬名单中郑贤妃的位次在才人徐惠之前,燕德妃、杨贵妃、韦贵妃之后,目前在昭陵墓区尚无发现其墓葬。 郑氏的封号是贤妃。因为燕德妃在贞观元年至十七年本为贤妃,所以可以推测郑氏获贤妃的封号应是在贞观十八年之后。并且由于徐惠已经是追封的贤妃,郑氏的贤妃封号也是追封的可能性不大。 或是《唐会要》录错,应为贤妃徐氏。才人郑氏。.

新!!: 唐太宗和郑贤妃 (唐太宗) · 查看更多 »

舜(拼音:shùn),中國漢族上古時代的五帝之一,名重華;生於姚墟,故'''姚'''姓,后居于妫水之边,故妫姓。冀州人,都城在蒲阪(今山西永济)。舜為四部落聯盟首領,以受堯的「禅让」而稱帝於天下,其國號為「有虞」。帝舜、大舜、虞帝舜、舜帝皆虞舜之帝王號,故後世以舜簡稱之。中庸引述孔子稱舜「德為聖人,尊為天子」。.

新!!: 唐太宗和舜 · 查看更多 »

蘭亭集序

-- 兰亭集序,又稱作《禊序》、《兰亭序》、《禊帖》、《临河序》、《兰亭宴集序》。書法家王羲之所作,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是晋代书法成就的代表。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王羲之與兒子王凝之、王徽之、王操之、王献之,孫統、李充、孫綽、謝安、支遁、太原王蘊、許詢、廣漢王彬之、高平郗曇、餘姚令谢胜等“少长群贤”共41人在会稽山阴集会,为蘭亭集會,是时有二十六人得诗三十七首,后辑为《兰亭诗》。《兰亭集序》为王羲之为《兰亭诗》写的序言。 王羲之以特選的鼠鬚筆和蠶繭紙,首先写聚会盛况,描述环境——“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之后笔锋突变,格调转为悲伤,写人生短暂,然而他并不宣扬“人生无常”、“及时行乐”,而是斥了庄子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论调。通篇语言流畅,不勉强藻饰、通俗自然,结合骈句、骈散,灵活自如,堪称历代名篇。 《兰亭集序》共計324字,凡是重複的字都各不相同,其中20个“之”字,各具风韵,皆无雷同。王羲之酒醒之後,過幾天又把原文重寫了好多本,但終究沒有在蘭亭集會時所寫的好。.

新!!: 唐太宗和蘭亭集序 · 查看更多 »

阴山

山山脈,蒙古語名即「達蘭喀喇」(),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北部,东起河北省西北部的桦山,西止于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中部的狼山,东西长1200多公里,南北宽50至100公里,橫亙於內蒙古自治區中部,是黃河流域的北部天然界線,亦是河套地區的北部屏障,是古代漢族地區的北緣。山脉的平均海拔高度在1500至2300米,呼和浩特以西相對高差較大,地勢高峻,脈絡分明。南坡山势陡峭,北坡较为平缓。.

新!!: 唐太宗和阴山 · 查看更多 »

阴世师

世师(),隋朝武威郡(今甘肃省武威市)人。 其父阴寿,少年时有武艺,性格忠厚。弱冠以功臣之子封为仪同,累迁至骠骑将军。隋炀帝即位,擔任张掖郡太守。因为反击吐谷浑和党项立功,升任虎贲郎将。隋炀帝东征高句丽,阴世师兼任涿郡,镇压民变,转任楼烦郡太守、左翊卫将军。大业十二年(616年),隋炀帝南巡江都,阴世师和代王杨侑留守西京大兴城。次年,李渊在太原起兵,阴世师杀死李渊第五子李智云,将李渊父祖的坟墓毁坏,李渊攻入西京,将他杀死。其子阴弘智等因年幼得免,女儿阴氏则成为李渊次子李世民的妾室,即后来齐王李祐的生母。.

新!!: 唐太宗和阴世师 · 查看更多 »

阿史那忠

阿史那忠(),中国唐朝軍人,字義節。 突厥蘇尼失(阿史那蘇、怀德元王)之子。跟随父亲入唐为官。貞观初年,被唐太宗提拔为左屯衛将軍,迎娶定襄县主(唐太宗贵妃韦珪和前夫生的女儿)为妻。父亲死后,继承薛国公的爵位。637年,检校長州都督。639年,阿史那思摩被唐朝立为突厥可汗,阿史那忠为左賢王。出塞外,郁郁不乐,唐朝使者来见,他请禀告唐太宗准许他回朝为官,唐太宗准許了。 永徽年間,阿史那忠历任左武衛大将軍、右驍衛大将軍。后为長岑道行軍大总管,攻撃铁勒、契丹的入侵。668年,为青海道行軍大总管,防備弓月和吐蕃,之后转任西域道安撫大使、西域道行軍大总管。675年,阿史那忠在洛陽尚善里的私邸去世,被追贈鎮軍大将軍之位,谥号貞,陪葬唐昭陵。时人称阿史那忠是唐代的金日磾。.

新!!: 唐太宗和阿史那忠 · 查看更多 »

阿史那社尔

阿史那社尔(),突厥人,唐朝初年名将。 他是东突厥汗国处罗可汗次子。十一岁即设牙旗于漠北,统帅铁勒、薛延陀等部族。武德九年(626年),颉利可汗率全族兵力南侵,漠北诸族乘机反抗突厥统治,并击败阿史那社尔同欲谷设等人率领的镇压军。 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阿史那社尔被迫率部西迁,击破內亂的西突厥汗国,自立为都布可汗。之后,他不顾众臣劝谕,引五万余骑攻击薛延陀,意图报仇,打了一百多天,部兵苦于战斗太久,多有背叛逃跑,薛延陀趁机攻来,社尔被击败退保高昌。.

新!!: 唐太宗和阿史那社尔 · 查看更多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简称阿坝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川省下辖的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北部,川甘青三省交界处。州境东接德阳市、绵阳市和甘肃省陇南市,南界成都市、雅安市,西邻甘孜州和青海省果洛州,北达甘肃省甘南州。地处川西北高山峡谷区,青藏高原东南缘与横断山脉北端的结合部,东北部为龙门山、岷山,西北部为巴颜喀拉山分支,西南部为大雪山区,南部为邛崃山区。西北部为丘状高原,北部为沼泽地带,东南部为高山峡谷区。岷江发源于东北部松潘县,于州境东南流入成都平原,大渡河上游大金川纵贯西部,黄河流经西北部,为四川省仅有的黄河流域。全州总面积8.3万平方公里,人口93.01万,藏族和羌族人口比例分別约55%和18%,汉族人口比例约25%。州境大部分傳統上屬於安多地區,西部金川縣、小金縣屬於康區,自治州首府驻马尔康市。阿坝州为全省主要畜牧区,草原面积辽阔,自然生态和旅游资源丰富。有著名的黄龙、九寨沟、四姑娘山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世界自然遗产,并有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大熊猫的重要保育基地。.

新!!: 唐太宗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查看更多 »

阿克苏市

阿克苏市(维吾尔文:ئاقسۇ,拉丁维文:Aqsu)位于新疆西部,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的西北部。“阿克苏”的维语意为白水,以阿克苏河得名。 阿克苏市为阿克苏地区的行署驻地。.

新!!: 唐太宗和阿克苏市 · 查看更多 »

阿里

阿里可以指:;地名.

新!!: 唐太宗和阿里 · 查看更多 »

蘇世長

蘇世長,雍州武功县(今陝西西安)人,唐朝政治家,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

新!!: 唐太宗和蘇世長 · 查看更多 »

蘇毗

蘇毗,藏文史料称孫波(),是青藏高原早期历史上的古国和民族。 蘇毗是羌人的一支,早期居住在今日喀则地区,建立有母系氏族政权东女国,后来扩张到昌都地区、青海玉树。7世纪,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大相娘·芒布杰尚囊攻打苏毗,将其攻灭。 755年,吐蕃政务九大臣中的朗·梅色和末·东则布二人与苏毗国王没庐赞勾结,弑赤德祖赞(尺带珠丹)。随后苏毗叛乱。恩兰·达扎路恭与琛·杰斯秀丁将二人诛杀,并发兵攻打苏毗,杀死没庐赞。没庐赞之子悉诺逻率部众内附唐朝,被唐朝封为怀义王。留在原驻地的苏毗部众在9世纪后逐渐藏族化。 《隋書》卷八十三·西域列传、《北史》卷九十七·西域列传,有关于女国的记载;《旧唐書》卷一百九十七·南蛮 西南蛮列传、《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一上·西域列传,有关于女国的记载。.

新!!: 唐太宗和蘇毗 · 查看更多 »

起居注

起居注是東亞地區史書的一種形式,為編年體,也就是一種以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為順序,來編撰、記述歷史的一種方式。起居注的特色在於,它是由專門的史官起居舍人對於皇帝每日的行為和言論按時記錄的史書。這和日本在平安時期,由天皇親自撰寫的寬平御記、醍醐天皇御記、宇多天皇御記有所不同,是一種特殊的史書形式。.

新!!: 唐太宗和起居注 · 查看更多 »

薛仁杲

薛仁果,或作仁杲(,注音:ㄍㄠˇ,),河東汾陰(今山西省運城市萬榮縣)人,中国唐朝初隴西割据者“秦帝”薛舉長子,后被唐朝攻灭。.

新!!: 唐太宗和薛仁杲 · 查看更多 »

薛延陀

薛延陀,是敕勒部落之一,他們是部落聯合體,由薛(Syr)與延陀(Tardouch)組成。是東部高車一部落。曾經於487年(齊永明五年),隨阿伏至羅到準噶爾盆地建高車國。其中族源有匈奴。 南北朝時遊牧於阿爾泰山西南,額爾齊斯河一帶,少數留在于都斤山。他們的軍力很大。曾經多次反叛。六世纪中叶,准噶尔盆地的敕勒人随突厥土门可汗东征柔然后,散居在漠北的敕勒人分成15部,薛延陀为其中一部。605年,他們的首領乙失缽驅逐突厥泥厥處羅可汗。直到618年才被射匱可汗重新征服。 628年,西突厥汗國大亂。薛延陀部長乙失夷男率7萬戶越阿爾泰山歸依東突厥汗國。後來,敕勒的拔野古、回紇、同羅相繼作亂。推乙失夷男為可汗,即真珠可汗,牙帳設在鬱督軍山,在630年立國。接受唐朝的可汗封号。徙庭于独逻河(今蒙古国土拉河)。後來一些室韋、靺鞨依附。同年与唐军一起消灭了东突厥,并占领漠北之地。 646年在唐灭薛延陀之战中被唐朝(李道宗等将领)在回纥的帮助下击败,随后亡國。唐太宗於故地設六府七州,隶属于燕然都护府,分别是: 六府:.

新!!: 唐太宗和薛延陀 · 查看更多 »

薛元敬

薛元敬,蒲州汾陰(今山西萬榮西)人。薛收的侄子。唐太宗十八學士之一。 長於文學,與薛收及薛收族兄薛德音齊名,世稱河東三鳳,其中薛收為長雛、薛德音為鶩鷟,薛元敬為鵷雛。高祖武德初(618年)曾任秘書郎。秦王李世民召为天策府参军兼值记室,杜如晦称之为“小记室”。李世民为皇太子,任太子舍人。掌軍府書檄和朝廷誥令,深得唐太宗之賞識。.

新!!: 唐太宗和薛元敬 · 查看更多 »

薛瓘

薛瓘,一名薛曜,蒲州汾陰人。唐朝官员,出自河东薛氏西祖第三房,薛懷昱之子。 貞觀十八年(644年),城陽公主之夫杜荷因李承-乾-案被處決。城陽公主改嫁薛瓘,婚前算命,繇曰:“二火皆食,始同榮,末同戚,請晝昏則吉。”麟德初年(664年),薛瓘歷任左奉宸衛將軍。因為城陽公主牽涉到巫蠱案件中,薛瓘被貶為房州刺史,城陽公主隨薛瓘一起離開長安赴任。咸亨中,薛瓘夫婦死於房州,公主于咸亨二年(671年)五月十六日逝世,雙柩還京師。.

新!!: 唐太宗和薛瓘 · 查看更多 »

薛萬徹

薛萬徹(),中國唐朝初期將領,京兆咸陽人,祖籍河东汾阴。.

新!!: 唐太宗和薛萬徹 · 查看更多 »

薛舉

薛舉(),河东郡汾阴县(今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人,其父薛汪时徙居兰州金城郡(今甘肃省兰州市),中國隋代末年群雄之一。大业十三年(617年)四月,薛举起兵反隋,自称西秦霸王,年号秦兴。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薛举称帝,迁都秦州。武德元年(618年),薛举与唐军交战,在浅水原大败秦王李世民,正欲乘胜直取长安,却突然病逝。.

新!!: 唐太宗和薛舉 · 查看更多 »

薛收

薛收(),字伯褒,隋唐時蒲州汾陰(治今山西萬榮縣西南)人。 其父薛道衡,官隋內史侍郎。薛收自幼過繼給薛孺,十二歲能文。與族兄薛德音、侄子薛元敬齊名,世稱河東三鳳,其中薛收為長雛、薛德音為鶩鷟,薛元敬為鵷雛。好友王績稱薛收之賦“韻趣高奇,詞義晦遠。嵯峨蕭瑟,真不可言”。 薛收因隋煬帝縊死其父薛道衡,遂不仕隋。房玄齡薦入秦王府,李世民授之主簿。其姐妹薛氏则成为唐高祖的婕妤。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率軍討伐佔據洛陽的王世充,這時竇建德率軍前來救援,秦王部將皆建議撤退,唯獨薛收力排眾議,建議李世民分兵圍困洛陽,另一方面再派兵狙擊竇建德。王世充與竇建德同時被擒。入唐後,兼任陕东道大行台尚书金部郎中,以功授上柱国,封汾阴县男,食邑三百户。武德七年(624年)授天策府記室參軍。不久卒。 唐太宗曾对房玄龄言:“薛收若在,當以中書令處之”。贞观七年(633年),追赠为定州刺史及太常寺卿,谥号曰献。永徽五年(654年)薛收夫人逝世,因其子薛元超奏请,唐高宗下诏于永徽六年八月二十三日陪葬昭陵。.

新!!: 唐太宗和薛收 · 查看更多 »

蒙古高原

蒙古高原()(蒙古地区),泛指亚洲东北部高原地区,亦即东亚内陆高原。蒙古高原东起大兴安岭,西达阿尔泰山脉,北连萨彦岭、肯特山、雅布洛诺夫山脉,面積約260萬平方公里,南界戈壁沙漠,包括蒙古国全部,俄罗斯南部的图瓦、布里亚特共和國与外貝加爾邊疆區,中国东四盟地區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部分地区。大部为古老台地,仅西北部多山地,南部邊緣为广阔的戈壁,中部和东部为大片丘陵。平均海拔1580米。这一带有记载以来先后成为多个游牧民族的活动区域,例如匈奴、乌桓、鲜卑、柔然、铁勒、突厥、回鹘、契丹等。欧洲地理大发现时期这一地区主要为蒙古族的活动区域,故被称为“蒙古高原”。.

新!!: 唐太宗和蒙古高原 · 查看更多 »

邢台市

邢台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河北省南部。地处华北平原中部,为太行山脉南段东麓冲积平原,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古称邢州、钜鹿郡、顺德府。别称“牛城”拥有3500年建城史,是中国最早的城市之一。历史上先后为商祖乙,西周邢国,赵国信都、秦末汉初赵张耳和后赵石勒的都城。.

新!!: 唐太宗和邢台市 · 查看更多 »

邓禹

鄧禹(),字仲華。中國東漢初年軍事人物,南陽新野人。他協助漢光武帝建立東漢,既定河北,復平關中,是「雲台二十八將」之首。.

新!!: 唐太宗和邓禹 · 查看更多 »

蓋文達

蓋文達,冀州信都人,唐代大儒。 師從劉焯。與蓋文懿兄弟皆名儒,人稱二蓋。文達博覽群書,尤精於三家《春秋》,入唐後由文學殿學士升諫議大夫,拜崇賢學士。刺史竇抗曾召集諸生,跟他進行辯論。當時大儒劉焯、劉軌思、孔穎達等人均在現場。文達對答如流,竇抗覺得好奇,問他是跟作學問的。劉焯說這個人的學問,出於自然,並無門戶之見。唐貞觀十一年(637年),太宗選妃,蓋文達選了一名美女武媚娘入宮,改名叫武照。 G W文.

新!!: 唐太宗和蓋文達 · 查看更多 »

蔡叔度

蔡叔度,姬姓,名度,是周文王第五子,周武王的弟弟。他是西周诸侯国蔡国第一任國君,在位年大約是從武王滅商後至三監之亂期間。 周武王灭亡商朝之后,把自己的八个弟弟分封在各个地方。叔度受封于蔡(今河南省上蔡县),建立蔡国,以監護商紂王太子武庚所統領的頑軍遺民。 在周成王時,蔡叔度因不满周公旦專擅朝政,與管叔鮮、霍叔處或武庚發動了著名的三監之亂,聲討周公。周公起兵東征,蔡叔度兵败后被流放于郭邻,卒于迁所。周公命蔡叔度子仲繼位於蔡。.

新!!: 唐太宗和蔡叔度 · 查看更多 »

蔡允恭

蔡允恭,唐代荊州江陵人。隋朝、唐朝时官员。贞观时期十八学士之一。 祖父蔡点为梁尚书仪曹郎、南兖州别驾。西梁左民尚書蔡大業之子。美姿容,有風采,善綴文。曾在隋朝當官,歷任著作佐郎,起居舍人。隋煬帝寫好的詞賦,多令其諷誦之。煬帝死後,相繼被宇文化及、竇建德延攬。入唐以後,為文學館學士。貞觀初年,除太子洗馬,為十八學士之一。唐太宗嘗覽周武帝所撰《三局象經》,不能看懂,有人說蔡允恭能懂,蔡則向唐太宗表示“少通其略,老乃忘”。著作有二十卷,今存詩一首。.

新!!: 唐太宗和蔡允恭 · 查看更多 »

金山公主 (唐太宗)

#重定向 金山公主 (唐太宗之女).

新!!: 唐太宗和金山公主 (唐太宗) · 查看更多 »

蕭瑀

蕭瑀,字時文,南朝梁明帝蕭巋和皇后张氏之子。.

新!!: 唐太宗和蕭瑀 · 查看更多 »

長孫詮

長孫詮(),一作长孙铨,唐朝驸马,岐州(今陕西凤翔)刺史长孙操的儿子,河南洛阳人。.

新!!: 唐太宗和長孫詮 · 查看更多 »

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河南郡洛阳县(河南省洛阳市东)人,中国唐朝唐太宗李世民皇后。唐朝第一位在位皇后,去世后谥号为“文德皇后”。.

新!!: 唐太宗和长孙皇后 · 查看更多 »

长孙顺德

长孙顺德,初唐时期大臣,长孙皇后和長孫無忌的族叔,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新!!: 唐太宗和长孙顺德 · 查看更多 »

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唐初大臣,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首。 唐太宗、唐高宗时的宰相:贞观元年(627年)七月至二年(628年)正月为尚书右仆射,十九年(645年)至二十年(646年)四月为侍中,二十二年(648年)正月至二十三年(649年)六月为检校中书令、知尚书门下二省事,二十三年六月至显庆四年(659年)四月,为同中书门下三品。.

新!!: 唐太宗和长孙无忌 · 查看更多 »

长安

长安是世界历史上一座著名都城,是今西安市的古称,外国人称之为胡姆丹(Khumdan)。其地点由于历史原因有过一次迁徙,但大致位于现在关中平原的西安和咸阳附近的渭河南岸。周、秦、汉、隋、唐等十多个朝代建都于此,因此在汉、三國、晉等朝代將长安一帶的京畿地區称为「三輔」。曾經建都長安的汉朝與唐朝都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長安作為中國歷史的首都地位長達1200年。 长安同时是一座国际大都會,约在前195年到公元25年(西汉),共計220年;575年至833年(北周、隋朝、唐朝)的时候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共约358年(833年被當時的阿拉伯帝國首都巴格達取代)长安在它发展的顶峰时期拥有超過百萬的人口,在其发展的极盛阶段一直充当着东方世界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大批的外国使节、僧侣與商人的到来,著名的丝绸之路西汉时期就是以长安为起点。目前西安市仍然存有大量当时建造的唐朝宫殿遗址、陵墓、佛塔、碑刻、壁画、雕塑及生活用品等文化遗产。唐朝滅亡後,五代時,後梁改京兆府為雍州,設大安府,後唐改大安府為京兆府。北宋置陝西路,後置永興軍路。金朝改永興軍路為京兆府路。元朝曾設安西府;後改為安西路、奉元路。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一度曾考慮以長安為首都,隨著明成祖定都北京,政治经济中心漸向沿海地區东移,西安逐渐退出政治中心的舞台。明代改奉元路為西安府,西安之名即由此而來。明代西安城建设上得到一定的复兴,目前的西安城墙等大量古建筑来自明代。1943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再次成立西安市,再次划拨西安城城关及城周四乡面积230平方公里划归西安市。之后该地仍然存在长安区等相关名称。.

新!!: 唐太宗和长安 · 查看更多 »

雁门关

雁门关又名西陉关,位于中国大陸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2001年,雁门关(长城/雁门关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与函谷关、仙霞关、剑门关并称中国四大古关口。.

新!!: 唐太宗和雁门关 · 查看更多 »

雲定興

雲定興,隋朝大将,原为当时的巧匠。 云定兴的女儿为隋文帝皇太子杨勇所遇而喜,后纳为昭训,生下三个儿子。云定兴因此能随便出入太子宫,得到许多财宝。独孤皇后因为不满杨勇宠爱云昭训等小妾,气死太子妃元氏,而十分讨厌云昭训,乃至对杨勇大为不满。 杨勇被废後,雲定興除名配于少府。隋炀帝立,立即将杨勇杀害。雲定興用从女儿那里得来的明珠络帐等宝物贿赂宇文述,与之结交为友,然后制作许多精美的衣物、兵器、甲仗等,由宇文述呈进,以奉承隋炀帝。以后宇文述对他说:“您有如此好的手艺,知道为什么不可能做官吗?那是因为您的几个外孙还活着啊。”云定兴回答道:“这些没用的东西,皇上就该把他们杀了!”隋炀帝很满意,于是在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杨勇长子长宁王杨俨被鸩杀,杨俨七个弟弟被流配岭表,在途中也被追杀殆尽。云定兴被封为少府丞。 大业五年(公元609年),炀帝检阅军器库,称赞云定兴所监造的器甲精美,宇文述乘机进言:此皆云定兴之功。炀帝大悦,提升云定兴担任少府丞。 何稠死后,雲定興继任为少府少监,转卫尉少卿,迁左御卫将军,仍知少府事。大业十一年(615年),授左屯卫大将军,奉命援救在雁门关被突厥始毕可汗围困的隋炀帝,唐国公李渊的次子李世民,应募从军,隶属于云定兴手下,建议用疑兵之计,雲定興采纳,突厥军遂退。 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皇泰主杨侗禅位于郑王王世充。云定兴因为立了劝立之功,王世充封他做了太尉。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王世充被唐军所灭,云定兴入唐,任右武卫大将军,封归德公。生云师德、云师端两子(据《元和姓纂》)。.

新!!: 唐太宗和雲定興 · 查看更多 »

通化市

通化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吉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浑江上游。國民政府時期為安東省省會,其境内的集安是高句丽旧都,现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通化属东北亚经济圈腹地,是中国对朝鲜三大口岸之一,边境线长203.5公里,是中国批准的边境开放城市,为吉林省第五大城市,东北第十大城市,东北东部最大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同时也是吉林省距出海口最近的城市,素有“人参之乡”、“中国中药之乡”、“优质大米之乡”、“葡萄酒之乡”和“滑雪之乡”的“五乡”之美誉。通化市内江东有杨靖宇的陵园,江西有高志航故居、玉皇山森林公园,江南有大型滑雪场。.

新!!: 唐太宗和通化市 · 查看更多 »

虞世南

虞世南(),字伯施,是唐朝政治人物、文学家、诗人、书法家。越州(浙江省)餘姚人。善書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日本学界称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为“初唐三大家”。其所编的《北堂书钞》被誉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一。.

新!!: 唐太宗和虞世南 · 查看更多 »

虎牢之戰

虎牢之戰,又名洛陽-虎牢之戰,發生於虎牢(今河南滎陽西北汜水鎮)一帶,是唐朝統一戰爭中最關鍵的一戰,李唐在該戰役中一舉平定洛陽王世充、河北竇建德兩大割據勢力,奠定唐朝基本版圖。.

新!!: 唐太宗和虎牢之戰 · 查看更多 »

陝東道

陝東道,唐朝初年设置的战时行政区划,负责经略洛阳,进攻王世充。武德元年(618年)﹐以劉文靜為戶部尚書,領陝東道行臺左僕射,十二月,唐高祖下詔以秦王李世民為太尉、使持節、陝東道大行臺,总部在蒲州,总领河北、河东军马。武德四年(621年)﹐平定王世充后,将陕东道大行台置于洛阳﹐以秦王李世民为尚书令﹐地位在其余行台之上,以屈突通為陝東道大行臺右僕射,鎮洛陽。武德九年(626年)﹐诸道行台并废,陝東道废除后,其地设置河南道。 Category:唐朝行政区划.

新!!: 唐太宗和陝東道 · 查看更多 »

陸德明

元朗(),字德明,以字行,苏州吴县人。中国南朝陈、隋朝、唐朝儒学者。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 曾祖陆鎮之,梁給事中。祖父陆榗。父陆雍,陳豫章王諮議。 陸德明幼年于受学周弘正,善于谈论玄理。南朝陳太建年間,太子陳叔宝征集四方名儒于承光殿講義、陸德明年始弱冠,也应邀参加。国子祭酒徐孝克开讲,恃其貴族身份高谈阔论,众莫敢当;陸德明独与徐孝克抗对,满朝赏叹。后任始興国左常侍、国子助教。陳滅亡后,陸德明归于乡里。 隋煬帝嗣位,以陸德明为秘書学士。大業年間,广为召集明晓经典之士。陸德明与鲁达、孔褒都在门下省辩论,无人出陸德明之右者。转任国子助教。后为皇泰帝楊侗属下国子司業,入殿侍講经典。王世充称郑国皇帝,封其子王玄恕为汉王,以德明为师,还要去陸德明家行束脩之礼。德明深以为耻,先服食了巴豆散,卧于东壁之下。王玄恕入室,跪于床前,陸德明对着遗痢(拉肚子),也不和他说话。之后,去成皋养病,杜绝一切来往应酬。 唐军平定王世充,陸德明被秦王李世民召为文学館学士,教中山王李承-乾-经典,任太学博士。转国子博士,封吴县男。貞觀三年去世。 著書《经典释文》30卷、《老子疏》15卷、《易疏》20卷。 其子陸敦信,龍朔年間为左侍極、同東西台三品,封嘉興县子。.

新!!: 唐太宗和陸德明 · 查看更多 »

陈叔达

陳叔達(),字子聰,吳興人,陳宣帝陈頊之第十七子,母亲是昭容袁氏。 生年不详,从其兄陈叔慎生年推测,当在572年后。陈叔达有才學,十多歲時即能賦詩,被稱為奇才,在南朝陳時,被封為義陽王。歷任侍中、丹陽尹、都官尚书等。589年,隋灭南陈,入隋。大業中為内史舍人,至絳郡通守。後為李淵所俘,授丞相府主簿,封汉东郡公。武德初,授黄门侍郎,判纳言,封江国公。武德七年(624年),與歐陽詢、裴矩等同撰《藝文類聚》100卷。 贞观初年,加授光祿大夫。与萧瑀争殿中,坐忿谇不恭,免官。不久,居母丧,又有疾,唐太宗很担忧,遣使禁却吊者。丧除,为遂州都督,因病未接受任命。顷之,擢礼部尚书。后授散秩归第。貞觀九年(635年)卒,谥曰缪。久之,追赠户部尚书,更谥曰忠。.

新!!: 唐太宗和陈叔达 · 查看更多 »

陈寅恪

陳寅恪(),字鹤寿(不常用),是一位籍貫江西省義寧州(今修水縣)、生於湖南長沙的中國現代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曾獲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亦為民初時期清華大學國學院四大導師之一(其餘三人為梁啟超、王國維、趙元任)。通曉二十餘種语言。其史學脫胎於乾嘉考據學,著有《柳如是別傳》、《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与钱穆、陈垣、吕思勉并称为严耕望所评选的“现代四大史学家”。.

新!!: 唐太宗和陈寅恪 · 查看更多 »

陈平 (汉朝)

平(),西汉阳武戶牖鄉(今河南省兰考县)人,以谋略见长。在楚漢相爭時,初在项羽手下做谋士。早期被项羽重用,因得罪亚父范增,逃归汉王刘邦帐下。曾多次出計策助劉邦。西汉建立后,任右丞相,后迁左丞相,曾先后受封户牖侯,曲逆侯(今河北顺平東),死后谥献侯。“反间计”、“离间计”,均出自其手。.

新!!: 唐太宗和陈平 (汉朝) · 查看更多 »

陈亮

亮(),南宋兩浙東路婺州永康縣(今浙江金华永康市)人,字同甫,号龙川先生,南宋政治家、哲學家、詞人。反对以朱熹爲代表的理学。著有《龙川先生集》。中又以上孝宗皇帝四书、《酌古论》最知名。日本西乡隆盛亦对龙川先生敬佩有加。.

新!!: 唐太宗和陈亮 · 查看更多 »

陇西郡

陇西郡,是一个中国古代的郡,其范围历史上有显著变化,秦漢時轄地範圍較大,一度包括今甘肅省南部和東南部的天水、蘭州等地區,是古絲綢之路必經之地,地處渭水上游,地理位置很重要,兵家必爭之地。秦初置三十六郡時,隴西是其中之一,秦漢時郡治在狄道(今甘肅省臨洮縣南),三國時後遷到襄武縣(今甘肅省隴西縣東南),唐時改隴西郡為渭州,隴西郡之名從此消失,郡治襄武縣保留了隴西之名,成為隴西縣。金、元時改名鞏昌府,民國以後改名隴西縣。李白、李淵、李廣均出自隴西郡。.

新!!: 唐太宗和陇西郡 · 查看更多 »

陕西省

陕西,简称陕或秦,又称三秦,是中国西北地区的省份,现为西北地区工农业最发达的省份,处于黄河中游,是现今中国地理版图的中心。省会是中国著名古都西安。.

新!!: 唐太宗和陕西省 · 查看更多 »

柴令武

柴令武(),唐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柴绍和平阳昭公主的次子,晋州临汾人。娶唐太宗第七女即母親的侄女巴陵公主為妻,任太仆少卿、卫州刺史,封襄阳郡公(谯国公由大哥柴哲威袭爵)。贞观十七年(643年),和魏王李泰交好。永徽三年(652年),时任卫州刺史的柴令武与房遗爱等人密议谋反,永徽四年(653年),柴令武被贬为岚州刺史,接着唐高宗下诏处斩,使者追到华阴,发现柴令武已经自杀,朝廷下令戮尸。.

新!!: 唐太宗和柴令武 · 查看更多 »

李孟姜

李孟姜(),名不详,表字孟姜,中国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女,韋貴妃所生。 贞观初年封臨川郡公主,食邑2000户。临川公主擅长书法,工篆书、隶书,唐太宗到甘泉宫去避暑,临川公主在长安亲笔给父亲写了一份请安表,太宗阅后和长孙无忌说:“我听说王羲之的女儿字孟姜,写得好字。我的女儿和她取一样的字,願臨川公主能与她并肩。”所以为临川公主取字“孟姜”。临川公主下嫁周范的儿子周道務,之後臨川公主所生的女兒周氏,嫁給魏王李泰的兒子李欣。贞观十七年(643年),临川公主加食洪州,实封350户,并赐府第。后随驸马周道務到商州为官,649年,唐太宗驾崩,公主从商州赶回长安奔丧。高宗永徽元年(650年)正月廿四,进封为长公主,加实封五十户。665年,母亲纪国太妃韋氏去世后,每年亲手抄写《报恩经》一部,自画佛像一幅。每到忌月,则断荤腥。她曾写了《孝德颂》进献给唐高宗(墓志作献给武则天),武后则亲自回书,赐给公主。调露元年(679年),突厥阿史德温傅反唐,驸马周道務时为营州都督,随裴行俭大破突厥后,被召回京师,公主随行。途中病重,被安置在幽州养病,永淳元年五月廿一日(682年7月1日)死于幽州,享年五十九,当年十二月廿五日陪葬于昭陵,临川公主死後,其府第被她的孫侄女安樂公主霸佔。.

新!!: 唐太宗和李孟姜 · 查看更多 »

李孝珉

#重定向 定襄县主#父.

新!!: 唐太宗和李孝珉 · 查看更多 »

李孝恭

李孝恭(),唐高祖李淵從姪,唐初宗室名將,為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二。.

新!!: 唐太宗和李孝恭 · 查看更多 »

李守素

李守素(),赵州人,出自赵郡李氏东祖,是东魏冀州司马李公绪之孙,邵州司户参军李少连之子,李守冲、李守玄、李守忱、李延祖的兄弟,祖上世代为山东著名的家族《旧唐书·卷七十二·列传第二十二》:李守素者,赵州人,代为山东名族。太宗平王世充,徵为文学馆学士,署天策府仓曹参军。守素尤工谱学,自晋宋已降,四海士流及诸勋贵,华戎阀阅,莫不详究,当时号为“行谱”。尝与虞世南共谈人物,言江左、山东,世南犹相酬对;及言北地诸侯,次第如流,显其世业,皆有援证,世南但抚掌而笑,不复能答,歎曰:“行谱定可畏。”许敬宗因谓世南曰:“李仓曹以善谈人物,乃得此名,虽为美事,然非雅目。公即言成准的,宜当有以改之。”世南曰:“昔任彦昇美谈经籍,梁代称为‘五经笥’;今目仓曹为‘人物志’可矣。”贞观初卒。。.

新!!: 唐太宗和李守素 · 查看更多 »

李世勣

李世勣(,“勣”是“绩”的异体字),原名徐世勣,或作世績,字懋功,亦作茂功。唐高祖李渊赐其姓李,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名为李勣。曹州离狐(今山东菏泽东明县东南)人,唐初名将,曾破东突厥、高句丽,与李靖并称。歷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朝廷倚之為長城。.

新!!: 唐太宗和李世勣 · 查看更多 »

李建成

李建成(),小字毘沙門,中國唐朝高祖李淵嫡長子。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西北)人。本為唐高祖太子,後被其弟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以箭射死。後建成諸子亦被世民全數處決,以绝后患,父子皆除宗籍。后来李世民成为唐太宗,恢复李建成宗籍,追封息隐王,以亲王礼改葬,后又追封隐太子。.

新!!: 唐太宗和李建成 · 查看更多 »

李元吉

李元吉(),又名劼,小字三胡,中国唐朝唐高祖的第四子,也是嫡四子。死于玄武门之变。.

新!!: 唐太宗和李元吉 · 查看更多 »

李元昌

李元昌,唐高祖第七子,母孫嬪。 生于武德二年(619年),武德三年(620年)封鲁王。贞观二年(628年),授散骑常侍。贞观五年(631年),任西韩州刺史,不久改任华州刺史。贞观八年(634年),改任梁州刺史。贞观十年正月(636年),改封汉王,改任梁州都督。贞观十七年(643年),改任陇州刺史。 李元昌少好學,善隸書,又善画馬。與太子李承-乾-關係良好,常在一起遊玩,俱謀取帝位。貞觀十七年(643年)四月,太子李承-乾-、汉王李元昌、兵部尚书侯君集等陰謀發動政變,事敗,唐太宗想要将他特敕免死,受到大臣高士廉、李世勣阻止。四月六日(4月29日)李元昌被赐自尽于家,时年二十五岁。妻子被籍没。当年十月十五日(12月1日),又以国公礼葬于雍州之高阳原。.

新!!: 唐太宗和李元昌 · 查看更多 »

李囂

李囂(),中国唐朝唐太宗李世民第十一子,燕德妃所生。 生年不详,当在628年后。631年,李囂封江王,632年夭折,谥号殇。无後嗣,封国江国废除。后唐中宗以李嚣兄李恪孙李祎嗣江王以为其后嗣。.

新!!: 唐太宗和李囂 · 查看更多 »

李玄道

李玄道(),字元易,祖籍陇西郡狄道县(今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人,世代居住鄭州,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

新!!: 唐太宗和李玄道 · 查看更多 »

李玄霸

李玄霸,又稱李元霸(),字大德,李淵第三子,獲封為衛懷王。隋朝大業十年(614年)逝世,傳因意外落马而亡,得年十六,並無兒女。《新唐书·列传第四·高祖诸子》卫怀王玄霸字大德。幼辩惠。隋大业十年薨,年十六,无子。武德元年,追王及谥,又赠秦州总管、司空。後來以其二哥秦王李世民第四子李泰做其後嗣。李世民继位为唐太宗后,李泰作为皇子回归本宗,改封为越王,唐太宗改以西平王李瓊之子李保定過繼為李玄霸的後嗣,李保定死而無子,玄霸這一支的封國也就正式被削除了。.

新!!: 唐太宗和李玄霸 · 查看更多 »

李祐

李祐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唐太宗和李祐 · 查看更多 »

李祐 (唐朝皇室)

#重定向 李祐 (齐王).

新!!: 唐太宗和李祐 (唐朝皇室) · 查看更多 »

李簡

李簡(),中国唐朝唐太宗李世民第十二子,后宫所生。 生年不详,当在628年后。631年,李簡封代王,同年去世。无後嗣,封国代国废除。.

新!!: 唐太宗和李簡 · 查看更多 »

李瑗 (庐江郡王)

李瑗,字仲宝,唐朝宗室、庐江郡王、官员。 唐高祖李渊的七叔李蔚的孙子,父亲李悊。武德元年(618年),历任信州总管,封庐江王。武德九年(626年),累迁幽州大都督。朝廷遣右领军将军王君廓辅助他典兵事。玄武门之变后,王君廓因李瑗和李建成关系好,挑拨李瑗谋反,然后,王君廓再擒李瑗缢杀,年四十一岁,传首京师,绝其属籍。 李瑗曾杀一名女子的丈夫,而后纳她为妾。李瑗被处决后,女子籍没入宫,成为唐太宗的后宫。.

新!!: 唐太宗和李瑗 (庐江郡王) · 查看更多 »

李道宗

李道宗(),字承范,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唐高祖李渊之侄,中国唐朝初年重要军事将领。李道宗在唐朝初年的宗室中与李孝恭并称为贤。唐太宗在晚年评价李道宗为与李世勣、薛万彻二人齐名的名将。.

新!!: 唐太宗和李道宗 · 查看更多 »

李靖

李靖(),字药师,雍州三原县(今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东北)人,出自陇西李氏--四房之一的丹阳房,隋末唐初名将,是唐朝文武兼備的著名军事家。後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他的舅舅韩擒虎是隋朝滅陳的名将,對這個外甥最為賞識。.

新!!: 唐太宗和李靖 · 查看更多 »

李貞 (唐朝)

李贞(),字贞,中国唐朝唐太宗李世民第八子,为李世民与越國燕太妃所生。.

新!!: 唐太宗和李貞 (唐朝) · 查看更多 »

李虎

李虎()字文彬,武川镇(今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人。中国北魏、西魏官员,「西魏八大柱國」之一,官至太尉、左仆射,父亲是李天錫,母亲賈氏。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祖父。.

新!!: 唐太宗和李虎 · 查看更多 »

李恽 (蒋王)

李惲(),中国唐朝唐太宗李世民第七子,生母王氏。.

新!!: 唐太宗和李恽 (蒋王) · 查看更多 »

李泰 (唐朝)

李泰(),字惠褒,小字青雀,唐太宗次子,母长孙皇后。雅好文学,擅書法,工於草行,集书万卷,是当时的书画鉴赏家。李泰才华横溢,聪敏绝伦,倍受宠爱,史载“宠冠诸王”,为太宗最宠爱的儿子。按惯例皇子成年后都应去封地,不得长驻京畿,但李泰因太宗偏爱,特许“不之官”。李泰好士爱文学,太宗就让他在府邸设置文学馆,任他自行引召学士,由于宠禄过骄,屡次遭到大臣的进谏阻扰。后因涉嫌与太子争位,太宗为免眾子重蹈自己起兵奪位的覆轍,為了达到让嫡子们共存,只好采取隔离政策,改封其为顺阳王,徙居均州之郧乡县(今郧县),后进封濮王。高宗接位后,优惠有加,永徽三年(652年)死于郧乡。.

新!!: 唐太宗和李泰 (唐朝) · 查看更多 »

李渊

唐高祖李渊(),字叔德,生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唐朝开国皇帝及奠基者,在位8年,由618年6月18日-626年9月4日 ,玄武门之变后不久禅位于唐太宗,称号“太上皇”。.

新!!: 唐太宗和李渊 · 查看更多 »

李昞 (北周)

李昞(),南北朝時期北周官员,祖籍隴西,是唐朝開國君主李淵的父親,妻子獨孤氏。 李昞家族世代都仕於北朝,其父李虎為西魏八大柱國之一,稱陇西郡公。554年9月,李昞承襲為陇西郡公,564年,加封唐國公。曾任北周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隋時繼續為唐國公,死後諡唐仁公。 李淵登位後,他被尊為皇帝,廟號世祖,諡號元帝,陵墓称兴宁陵。.

新!!: 唐太宗和李昞 (北周) · 查看更多 »

李明 (唐朝)

李明(),中国唐朝唐太宗李世民第十四子,为李世民与巢王妃杨氏所生。.

新!!: 唐太宗和李明 (唐朝) · 查看更多 »

李明達

晉陽公主(),字明达,乳名兕子,中國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嫡女,母即文德長孫皇后。李明達封晉陽公主,極受唐太宗寵愛,是他唯一親自撫養的女兒。 長孫皇后去世之時,晉陽公主因年幼還不明白是怎麼回事,等她長到五歲時,懂得了生死之事,才開始對於母親的早逝非常哀傷,每每在母親居住過的宮殿痛哭。唐太宗政務繁忙,雖然親自照料,卻也不可能總陪在小公主身邊。這時的晉陽公主,和哥哥晉王李治相依為命,情感極深。李治每次出門,她都要一直送到虔化門,然後才依依不捨的哭泣道別。後來李治年長,不能在宮中居住了。晉陽公主非常傷心,哭著對父親說:「哥哥現在和大臣們一樣了,不能在宮裡了嗎?」唐太宗聽了,也忍不住流淚。 晉陽公主擅長書法,她臨摹唐太宗的飛白書,誰都分辨不出來哪個是她寫的。她聰明善良,性格和長孫皇后相似,唐太宗發怒的時候,她在旁邊察言觀色,緩和氣氛,為大臣們慢慢辯解。三省中的大臣有不少人都受過她的幫助,對於她都是交口稱讚。 晉陽公主十二歲的時候就去世了。唐太宗非常傷心,有三十多天吃不下飯,每天傷心哭泣幾十次,人也瘦了很多。大臣們前來勸他,唐太宗回答說:「我哪裡不知道這樣哭無濟於事呢。只是忍不住啊,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因此下令有關部門登記她的封地的剩餘資产,在她的墓旁邊建佛寺。后宋庄绰也说唐太宗儿女牵爱,不能自拔。.

新!!: 唐太宗和李明達 · 查看更多 »

李愔

李愔(),中国唐朝太宗李世民第六子,母隋炀帝女楊妃。.

新!!: 唐太宗和李愔 · 查看更多 »

李慎

李慎(約629年—689年),中国唐朝唐太宗李世民第十子,母韋貴妃。.

新!!: 唐太宗和李慎 · 查看更多 »

李承乾

李--(),為唐太宗長子,長孫皇后所生,字高明,也是唐朝貞觀初期的太子。.

新!!: 唐太宗和李承乾 · 查看更多 »

李思摩

李思摩,本姓阿史那氏,名思摩,突厥人,被赐姓李氏,他是伊利可汗曾孙,佗钵可汗之孙,咄六设之子,他因样子像粟特人,不被信任。 唐朝攻破突厥颉利可汗以后,为招抚突厥人,允许他们迁入内地居住,并允许他们在朝为官。各部落的大小可汗在归附唐朝以后,被分配到皇宫守门,以表示对他们的信任。李思摩被封为右武候大将军、化州都督、怀化郡王。 贞观十三年,唐太宗驾临九成宫,半夜,突利可汗的弟弟,当时唐朝中郎将结社率,支持突利可汗之子贺罗鹘突袭皇帝寝宫,事发被杀。此后,太宗因为担心突厥人难以被恩德感化,危害唐朝,把在内地居住的突厥降民迁至黄河以北的定襄城(治所在山西大同)居住。李思摩被封为乙弥泥熟俟利苾可汗,统治这些突厥人。 贞观十九年,李思摩以右卫大将军跟随唐太宗征讨高句丽,在白岩城下受到箭伤,太宗亲自为他吮血,以激励士气。.

新!!: 唐太宗和李思摩 · 查看更多 »

李晟 (唐朝)

李晟()。唐洮州臨潭人。字良器。初為邊鎮裨將,因戰功升至右神策軍都將,因平朱泚之亂,被封為西平郡王。.

新!!: 唐太宗和李晟 (唐朝) · 查看更多 »

杨侑

#重定向 隋恭帝.

新!!: 唐太宗和杨侑 · 查看更多 »

杨玄奖

杨玄奖(),隋朝大臣,出自弘农杨氏,杨素的第四子,杨玄感、杨玄纵、杨玄挺的弟弟,杨积善的哥哥。 开皇十年(590年),婺州人汪文进、越州人高智慧起兵反抗隋朝,被杨素率军平定。隋文帝拜授杨玄奖为仪同三司。封清河郡公。隋炀帝时杨玄奖担任义阳郡太守,大业九年(613年),杨玄感起兵反对隋炀帝,杨玄奖要去投奔杨玄感,被郡丞周旋玉杀死。 儿子杨台(杨崇本),唐朝担任宋州刺史,女杨氏为唐太宗嫔妃。.

新!!: 唐太宗和杨玄奖 · 查看更多 »

杨贵妃 (唐太宗)

杨贵妃,唐太宗的妃嫔,生唐太宗第十三子赵王李福。生卒年不详(卒年至少晚于永徽六年)。墓葬不明。陪葬唐昭陵,墓葬尚未确定发掘。《旧唐书》和《新唐书》仅称杨氏为“杨妃”,具体徽号不明,但韦贵妃在唐太宗时代一直是贵妃,故“杨贵妃”的徽号获封时间不明。唐太宗崩后,杨氏被尊为赵国太妃。 唐昭陵有《赵国杨太妃碑》,李俨撰、畅整书,立碑时间不明,记载于《京兆金石录》、《宝刻类编》,碑文已佚。《杨台墓志》载“又以姉在后庭,编名戚里。其年,以妃嫔之亲授尚食直长”,杨贵妃与杨台之姐、杨玄奖女、杨素孙女是否为同一人,无考。.

新!!: 唐太宗和杨贵妃 (唐太宗) · 查看更多 »

杨雄 (隋)

#重定向 杨雄 (观王).

新!!: 唐太宗和杨雄 (隋) · 查看更多 »

杨氏 (江国太妃)

江国太妃杨氏(),弘農華陰(治今陝西華陰)人。隋朝越国公楊素之女。入宫为唐高祖李渊为嫔妃,称杨嫔,生江安王李元祥。.

新!!: 唐太宗和杨氏 (江国太妃) · 查看更多 »

東突厥

東突厥汗國(581年-630年)是突厥汗國于581年正式分裂後的東部汗國。.

新!!: 唐太宗和東突厥 · 查看更多 »

東陽公主 (唐太宗)

東陽公主(),中国唐代太宗女,母不详。.

新!!: 唐太宗和東陽公主 (唐太宗) · 查看更多 »

松州 (唐朝)

松州,唐朝设置的州。 武德元年(618年),设置松州,治所在嘉诚(今四川省松潘县)。628年,设置松州都督府,统领羌人25个羁縻州,后来增加到104州。广德年间被吐蕃占领。明朝洪武十一年(1378年)设置松州卫、潘州卫。不久,合并为松潘卫。处入岷江上游,是四川到青海的门户。 Category:唐朝的州 Category:四川的州 Category:阿坝行政区划史 Category:618年建立的行政区划 Category:760年代废除的行政区划.

新!!: 唐太宗和松州 (唐朝) · 查看更多 »

杜如晦

杜如晦(),字克明,京兆郡杜陵县(今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区)人,唐朝初期大臣。他是李世民奪取政權、開創貞觀之治中的主要謀臣之一,深受李世民的重用。与房玄龄人称“房谋杜断”。 唐太宗时的宰相:贞观二年(628年)正月至三年(629年)二月为侍中,三年二月至十二月为尚书右仆射。.

新!!: 唐太宗和杜如晦 · 查看更多 »

杜荷

杜荷(),杜如晦之子,娶唐太宗第十六女城陽公主,為駙馬都尉,官至尚乘奉御,封襄陽郡公。 貞觀十七年(643年),杜荷與李元昌、趙節、李安儼建議太子李承-乾-兵變,杜荷謂太子曰:「天文有變,當速發以應之,殿下但稱暴疾危篤,主上必親臨視,因茲可以得志。」,紇幹承基告發太子謀反,杜荷、侯君集、李安儼等人因謀反罪被斬首,公主改嫁薛瓘。《舊唐書·列傳第十六》、《新唐書·列傳第五》有傳。.

新!!: 唐太宗和杜荷 · 查看更多 »

杜淹

杜淹(),字執禮,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人,唐太宗时的宰相,杜如晦的叔父。.

新!!: 唐太宗和杜淹 · 查看更多 »

欧阳修

歐陽修,又作歐陽脩(),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諡號文忠。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北宋時期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他歷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曾積極參與范仲淹所領導的慶曆新政政治改革。文學方面,歐陽脩成就斐然,是唐代韓愈、柳宗元所倡導之古文運動的繼承者及推動者,為古文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其散文風格平易自然,韻味深美,詩歌風格平易清新,為宋詩奠下基礎,其辭賦創立文賦的新體裁,使中國辭賦有柳暗花明的新發展,所著兩部史書《新唐書》及《新五代史》列入廿四部正史之中,所定家譜格式為後世歷代沿用,經學上開創宋人直接解經、不依注疏的新風氣,易學上打破易傳的權威地位,在中國金石學、詩話及花譜撰作三方面,都是開山始祖。政治上文化上,皆屬當世最高領袖之一,在文學、史學、經學,俱有劃時代的成就。.

新!!: 唐太宗和欧阳修 · 查看更多 »

正史

正史,是史官(或史家)对历史的詳实记录,有別於古代私家编撰史书,即所謂野史。古代有“稗官野史”的说法。 「正史」一词最早见於阮孝绪《正史削繁》,有正史之名,始見於《隋書·經籍志》,因紀傳體《史記》、《漢書》之書,以帝王(本紀)為綱,故稱正史。至清乾隆四年修《四库全书》,确定《史记》至《明史》二十四部正统纪传体史书为正史。而其間的「三史」、「四史」、「七史」、「十一史」、「十三史」、「二十一史」、「二十二史」、「二十四史」、「二十五史」、「二十六史」都可稱作正史,《二十五史》之中,字数最少的史书是《陈书》,大约20万字;字数最多的是《清史稿》,约500万字。《明史·藝文志》又分為紀傳、編年二體,所謂正史,為各朝政府為前朝所編修史書,二十五史皆為紀傳體,無編年體。.

新!!: 唐太宗和正史 · 查看更多 »

武功县

武功县是中国陕西省咸阳市所辖的一个县,地处陕西省关中平原中西部,位于东径108°1′—108°9′,北纬34°12′—34°26′,东距咸阳(国际机场)50公里、离西安70公里,西邻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南隔渭河与秦岭相望。 至2007年底,全县有8镇、4乡、212个行政村,4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42.2万人。全县总面积39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9.8万亩。.

新!!: 唐太宗和武功县 · 查看更多 »

武士彠

武士(,),字信明,隋末唐初官员,是随李渊在晋阳起兵的功臣,亦是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父亲,死後諡號魏忠孝王。.

新!!: 唐太宗和武士彠 · 查看更多 »

武媚娘传奇

,是於2014年12月首播的大唐古裝宮廷電視劇,為范冰冰工作室出品的第三部電視劇,由高翊浚执导,主要讲述大唐史上唯一一位被公認的女皇帝武则天的传奇人生。 本剧早于2012年12月启动发布会,但要到2013年12月28日才于无锡影视基地正式开拍,拍摄周期达半年,该剧总投资达到三亿元人民币。该剧在湖南卫视首播后掀起收视狂潮,大结局时以破5%的收视率创下近年来电视剧收视新高。 2014年2月10日,剧组首次发出12位主要角色的定装照。 2月13日,在无锡举行媒体见面会,于同年8月月中杀青。 12月18日,剧组全员于北京出席开播记者会。12月20日晚上7点半,湖南卫视播出相关片花及花絮,最终于同月21日首播。本剧是2015湖南卫视节目巡礼重点推荐的一部,也是该台的跨年大戏,而其后于2015年1月14日于浙江卫视实行错峰播出。.

新!!: 唐太宗和武媚娘传奇 · 查看更多 »

武则天

武曌《全唐文·卷九十六》○改元载初赦文......朕又闻之,人必有名者,所以吐情自纪,尊事天人......朕宜以曌为名。自卦演龙图......(),唐高宗的皇后、武周開國皇帝,當代稱則天順聖皇后,或武后(遺詔退稱皇后),後代通称武则天,并州文水县人,中国历史上唯一因執掌君權因而得到正史追認的女性皇帝。十四歲入宮為唐太宗才人,十二年不得遷。唐高宗时復为昭儀,謀廢得到唐太宗託付于重臣褚遂良的“佳兒佳婦”元后與淑妃,得立为皇后(655年-683年)。一時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天皇李治并称“二圣”。由于唐高宗患风眩病,無力聽政,660年11月开始臨朝,史载“自此内辅国政数十年,威势与帝无异”,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后利用酷吏集團屢次屠殺唐室諸王大臣以求立威,殺害嫌疑對象遍及子、女、媳、婿、孫、孫女、孫婿、庶子、嫡兄、親姊、親甥女、夫之伯叔姑嫂、堂兄,終於自立为武周皇帝(690年10月16日-705年2月21日在位),在位時間共14年4個月又5天,705年退位以後,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性太上皇。晚年惑于內寵,不知當立侄或立子,705年元月,被宰相狄仁傑舉薦的後任張柬之與禁衛軍背叛,被迫還位。同年崩于洛陽上陽宮仙居殿。若从660年算起掌权前后45年,从683年算起掌权前后22年,统治掌权时长仅次于清朝慈禧太后。武則天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第三长的皇帝(终年82岁),僅次於清高宗(87歲)和梁武帝(86歲)。 武氏本名无记载,为唐开国勳舊武士彠次女,母亲杨氏為隋朝宗室楊達之女是武士彠繼室,不見禮于正室諸子。祖籍并州文水县(今山西省文水县),十四岁時(貞觀11年)因貌美而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武媚。高宗时为昭仪,后封为皇后,又上尊号为“天后”。高宗崩,中宗即位,武氏为皇太后,临朝称制后改名曌。武氏認為自己好像日、月一樣崇高,凌掛於天空之上。於称帝后上尊号“聖神皇帝”,退位后中宗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武氏遗制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武氏另有废除的尊号“圣母神皇、圣神皇帝、金轮圣神皇帝、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天册金轮圣神皇帝”等。在位期間喜土木作造,尤喜造國字改年號,一年一號。傳說洛陽龍門石窟的奉先寺大佛是模仿其面容而作。.

新!!: 唐太宗和武则天 · 查看更多 »

段志玄

段志玄(),名雄,世以字行,唐初武將,齊州邹平县(今山東济南市)人。玄武门之变輔李世民有功,入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後裔段文昌、段成式等人皆有文名。.

新!!: 唐太宗和段志玄 · 查看更多 »

比丘尼

比丘尼(bhikṣunī;巴利文 bhikkhunī),又譯為苾芻尼、比呼尼、除饉女、乞士女、沙門女,中文俗稱尼姑、尼師、女尼。比丘尼則是指受過具足戒的女性僧侶。「尼」在梵語中是指女性,比丘與比丘尼合稱出家二眾。 受沙彌尼十戒的稱為沙彌尼。之后受了式叉摩那戒者,稱為式叉摩那,又名學法女。最后受具足戒者为比丘尼。.

新!!: 唐太宗和比丘尼 · 查看更多 »

毛泽东

毛泽东()字润之,湖南湘潭人,毕业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亦是中國現代史上的重要政治家、战略家和思想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终身担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被尊称为毛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先后兼任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暨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暨国防委员会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主席暨名誉主席等职。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拓者之一。他将马克思列宁主义运用于中国的实践过程中,早先曾借鑑斯大林主義探索新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的具体道路,後來其运用經驗和總結的成果被发展称作毛泽东思想,被後繼無產革命參考成為蘇共以外的另一重要左派思想。毛泽东思想具有多方面的内容,主要有他所创立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农村包围城市战略、游击战十六字诀和运动战战略、三个世界理论、矛盾论、实践论等,其核心内容为新民主主义和無產階級专政理论。此外,毛泽东在文學和书法方面也有一定造诣。然而,他的专政統治和階級鬥爭備受批評,因主导或发动的反右运动、大跃进及文化大革命等各类政治运动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而使後世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

新!!: 唐太宗和毛泽东 · 查看更多 »

永丰仓

永丰仓,隋唐时华州的著名粮仓。 隋朝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在华州华阴县东北渭水岸南的广通渠口设置广通仓,同时设置的有卫州黎阳仓,洛州河阳仓,陕州常平仓。隋炀帝大业初年改名永丰仓。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起兵,攻占永丰仓,开仓放粮。后来渭河河道南移,永丰仓址被隔在渭北今陕西省大荔县境内。.

新!!: 唐太宗和永丰仓 · 查看更多 »

江都

#重定向 江都区.

新!!: 唐太宗和江都 · 查看更多 »

汝南公主

汝南公主(),名不详,中国唐朝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的女儿(墓志称太宗第三女),母不详。公主早逝,陪葬昭陵。 关于汝南公主的史料较少,《新唐书》只记有“汝南公主,蚤薨。”六个字。今有称为《汝南公主墓志》的书法作品传世。作品无属名,传为虞世南所做。最后落款的日期为贞观十年十一月十六。.

新!!: 唐太宗和汝南公主 · 查看更多 »

汝南公主墓志

《汝南公主墓志》,中国著名书法文物,相传此帖为初唐大书法家虞世南所作,现藏上海博物馆。.

新!!: 唐太宗和汝南公主墓志 · 查看更多 »

汉光武帝

漢光武帝劉秀(),字文叔,南陽郡蔡陽縣人(今湖北省襄阳枣阳市),東漢建立者,25年8月5日-57年3月29日在位。廟號世祖,諡號光武皇帝。 劉秀為漢高帝九世孫,漢景帝七世孫,出身於南陽郡的地方豪族。新朝末年國家動蕩,各地寇盜蜂起。地皇三年(22年),劉秀與其兄長劉縯在宛(今河南省南陽市)起兵。25年,在鄗縣(今河北省石家莊市高邑縣)登基稱帝,改元建武,國號為「漢」,史稱東漢。此後,劉秀逐步掃平各方勢力,最終統一中國。劉秀在位三十二年,社會逐漸從新朝末年的動蕩中恢復,故稱「光武中興」。建武中元二年(57年),劉秀逝世於雒陽。 劉秀的軍事才能很高。稱帝之後遣眾將攻伐四方,往往能從前方上報的排兵布陣形勢中發現問題,有時因前方不能及時得到糾正,便為敵人所敗。此外,劉秀待人誠懇簡約,寬厚有信,竇融、馬援等均由此歸心。對外政策方面,引南匈奴內遷入塞,分置諸部於北地、朔方、五原、雲中、定襄、雁門、代郡、西河緣邊八郡,詔單于徙居西河美稷。但此舉也成為東漢朝廷和民眾沈重的經濟負擔,在東漢與北匈奴的戰爭中南匈奴僅起到出兵助攻的作用,談不上替東漢守衛北邊。到了東漢中期由於羌患,使得南匈奴在北邊不斷發起暴亂,對東漢北邊邊防乃至北方內地的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從而成為東漢北邊的一大邊患。.

新!!: 唐太宗和汉光武帝 · 查看更多 »

汉朝

汉朝(前202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后出现的朝代,在中國歷史上極具有代表性,扮演承先啟後的重要關鍵地位。漢朝分为两个历史时期,西汉(前202年-9年)與东汉(25年-220年),中間王莽篡漢建立新朝(9年-23年)與西漢更始帝時期(23年-25年),西漢與東漢合称兩汉,還有蜀漢;亦有以东汉与西汉的首都代指,合称两京。西汉为汉高帝刘邦所建立,建都长安;东汉为汉光武帝刘秀所建立,建都雒陽。 汉朝是中國歷史上空前强大的帝国,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與公元前一世紀興起於歐洲的羅馬帝國東、西遙相並立。後世多將汉朝和約略同时期在歐洲的羅馬帝國並列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及文明的強大帝國罗兹·墨菲(黄磷 译),《亚洲史》(第四版),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4年10月,141-154 ISBN 978-7-80700-092-1。在汉武帝期间,汉朝陸續地收復秦朝时失去的今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及宁夏地區,又開疆拓土,在河西走廊,即今甘肃處建立郡县。西汉后期,其疆域除了西藏、東四盟、吉林、黑龍江、青海大部分及蒙古國外,基本上包含現今长城以南、包括遼寧在內的中国疆域。 漢疆域最鼎盛时期,正北至五原郡、朔方郡(今內蒙古包头及巴彦淖尔一带),南至日南郡(今越南广平省),东至临屯郡(今朝鲜江原道一带),西至葱岭(今帕米尔高原),面积廣达600万平方公里。在统治期间,从前58年起的呼韓邪單于至10年的烏珠留若鞮單于,匈奴一度成为汉朝内藩。至公元元年,全国人口约6000万,佔当时世界人口28%,此时印度次大陆人口为4600万,欧洲人口为3500万,北非人口为1400万。 汉朝進一步奠定了汉民族(华夏族)的民族文化,西汉所尊崇的儒家文化成為当时和日后的中原王朝以及東亞地區的社會主流文化。在后世,漢人成为中國人的自稱,而華夏族逐漸被稱為汉族,華夏文字亦被定名為汉字。汉朝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其文治武功空前,影响巨大,至西晋时依旧有义阳蛮张昌,匈奴人刘渊,刘芒荡以汉朝名号造反,直至唐代, “卯金刀”、“刘举”、“刘氏当王”、“刘氏主吉”、“伐武者刘”等一系列宣扬刘氏复兴的金刀之谶都络绎不绝。人们经常把汉朝和之后的唐朝并称汉唐,并以之为中国朝代的代表。 汉朝最早使用年号,建元为首個年号,但实际使用的第一个年号是元鼎,之前的年号系追认。汉初根据五德終始說,定正朔为水德,汉武帝时,又改正朔为土德,直到王莽簒政建立新朝,方--采用劉向和刘歆父子的说法,认为汉属于火德。汉光武帝光复汉室之后,正式承认这一说法,从此确立东汉正朔为火德,东汉及以后的史书如《汉书》及《三國志》等皆采用这种说法,因此汉代亦被称为「炎汉」。又因汉朝皇帝姓刘而称「刘汉」。.

新!!: 唐太宗和汉朝 · 查看更多 »

河北省

河北省,简称冀,因其地处华北平原,黄河下游北岸而名。面积为18.88万平方公里。 地处华北、东临渤海,渤海之滨,地理上包围北京和天津两个直辖市,是京城通往外地的门户,自金朝开始即是京畿要地。与北京市、天津市、辽宁、山西、河南、山东和内蒙古等省市區接壤。全省最高峰是小五台山的主峰北台(海拔2882米),全省面积43%的平原海拔不到100米。省会是石家庄市。因省境于《禹貢》为冀州之地,故简称冀。.

新!!: 唐太宗和河北省 · 查看更多 »

泾阳县

泾阳县在中国陕西省中部、泾河下游,是咸阳市所辖的一个县。面积为792平方公里,有耕地67万亩。2002年人口为49万人。.

新!!: 唐太宗和泾阳县 · 查看更多 »

涿郡

涿郡,中国古代的郡。 汉高祖置,治所在涿县(即今河北省涿州市)。辖境相当今北京市房山区以南,河北省易县、清苑以东,安平、河间以北,霸州、任丘以西地区。三国魏黄初中改名范阳郡。隋朝大业初年,又改幽州置,治所在蓟县(即今天津市北部)。辖境相当今天津市海河以北,河北省霸州市和北京市南部,蓟运河以西,赤城、涿鹿等县以东地区。隋炀帝时开永济渠,南达于河,北通至此。唐朝武德初年,复名幽州。 Category:汉朝的郡 Category:曹魏的郡 Category:隋朝的郡 Category:唐朝的郡 Category:天津的郡 Category:河北的郡 Category:北京的郡.

新!!: 唐太宗和涿郡 · 查看更多 »

淺水原之戰

浅水原之战,发生于唐武德元年(618年)六月至十一月,秦王李世民率军在浅水原地区对陇西割据势力薛举薛仁杲父子所部的作战,在义宁元年针对西秦的扶风之战后,以此役一举击败薛仁果,夺取陇西/陇右,此役李世民采用后发制人,疲敌制胜,坚壁不出,穷追猛打的策略,反败为胜,消灭了陇西的一大割据政权。这一次战役是李唐政权在隋末夺取天下的关键战争,借此一举收复陇上,巩固了李唐在关中的基础。.

新!!: 唐太宗和淺水原之戰 · 查看更多 »

淵蓋蘇文

渊盖苏文()又名渊盖金,是高句丽末期非常具有争议性的铁腕军事独裁者。在中国史书上通常避唐高祖李淵諱而称为泉盖苏文。《日本書紀》记为伊梨柯須彌。.

新!!: 唐太宗和淵蓋蘇文 · 查看更多 »

渭水之盟

渭水之盟是玄武门之变之后唐太宗李世民与围攻长安的东突厥颉利、突利二可汗的结盟,又称渭水之辱。 公元626年,突厥攻至距首都长安仅40里的泾阳(今陕西咸阳泾阳县),京师震动。此时,长安兵力不过数万,刚刚即位的唐太宗李世民被迫设疑兵之计,亲率高士廉、房玄龄等6骑在渭水隔河与颉利可汗对话,怒斥颉利、突利二可汗背约。北宋筆記小說《唐语林》记载唐太宗“空府库”以求突厥退军。并与之结“渭水之盟”,突厥兵于是退去。之后,唐太宗励精图治,并且挑拨颉利、突利二可汗和突厥与铁勒诸部的关系。627年,东突厥内部出现分裂。反对颉利可汗的薛延陀、回纥、拔也古、同罗诸部落对其变革国俗和推行的政令不满,另立薛延陀为可汗。突利可汗也暗中与唐联络,并与颉利可汗决裂。同时东突厥又遇到大雪气候,牲畜大多被冻死饿死,突厥势力渐弱。630年,唐灭东突厥。.

新!!: 唐太宗和渭水之盟 · 查看更多 »

渭河

渭河,古称渭水,是黄河的第一大支流。发源于中国甘肃省渭源县的鸟鼠山,主要流经今甘肃省的天水、陕西省关中平原的宝鸡、咸阳、西安、渭南等地,至渭南市潼关县汇入黄河。渭河全长818公里,流域包括甘肃、宁夏、陕西三省区,总面积134766平方公里,其中陕西占50%,甘肃占44%。渭河南有东西走向的秦岭横亘,北有六盘山屏障。渭河流域可分为东西二部:西为黄土丘陵沟壑区,东为关中平原(又叫渭河平原)区。 渭河上游以及北岸泾河、洛河等支流,流经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 在甘肃省境内,渭河主要支流有秦祁河、大咸河、散渡河、义陇河、榜沙河、散渡河、葫芦河、藉河、牛头河等。 陕西省境内渭河流域右岸南山支流较多,从西到东有清姜河、清水河、石头河、西汤峪、黑河、涝峪河、新河、沣河、皂河、灞河、零河、湭河、赤水河、遇仙河、罗纹河、罗敷河等,大都水清、源短、流急,较长的黑河125公里,灞河104公里,其余皆不足百公里。左岸为黄土阶地原区,支流稀少,从西向东有通关河、小水河、金陵河、千河、漆水河、泾河、石川河、洛河等,大多水量相对较小而含沙量很大,流长在百公里以上。 在西安咸阳地区的渭河河段及其在这一地区的八条支流构成了自古以来著名的八水绕长安,说明关中地区在古时候的优越的自然条件。 中國古代歷代為了灌溉和水運的目的,修築了渠道。公元前246年,秦朝的鄭國渠引涇河到洛河、漕渠,漢武帝時的白公渠引涇河到渭河、涇惠渠、渭惠渠、洛惠渠等水道,這些渠道主要集中在渭河的中下游。.

新!!: 唐太宗和渭河 · 查看更多 »

渭河平原

渭河平原,又称为关中平原、關中,在中國陝西中部、秦嶺北麓,东西长300公里,平均海拔約400米,其北部為陝北黃土高原,向南則是陝南山地、秦巴山脈,為陝西的工、農業發達,人口密集地區,富庶之地,號稱「八百里秦川」。.

新!!: 唐太宗和渭河平原 · 查看更多 »

清河公主 (唐朝)

#重定向 李敬 (公主).

新!!: 唐太宗和清河公主 (唐朝) · 查看更多 »

溫彥博

溫彥博(),字大臨。太原郡祁縣(今屬山西)人。 有兄弟溫大雅、溫大有,少時,薛道衡稱其兄弟皆有卿相才,曾被突厥頡利可汗流放陰山。隋朝中进士。太宗即位後始還朝,為吏部郎中。貞觀四年(630年)任中書令,主張將突厥降眾遷置河南、朔方之地,唐貞觀十一年(637年)六月四日去世,年六十四。十月,在陝西醴泉縣立《溫彥博碑》。死後陪葬昭陵。.

新!!: 唐太宗和溫彥博 · 查看更多 »

漢族

#重定向 汉族.

新!!: 唐太宗和漢族 · 查看更多 »

潘美

潘美(),北宋初年名將,字仲询。大名(今属河北邯郸市大名县)人。在北宋滅南漢的戰爭中擔任主要統帥。官至客省使。.

新!!: 唐太宗和潘美 · 查看更多 »

木华黎

木華黎(;),又作木合里、摩和赉等,蒙古札剌亦儿部人,元太祖成吉思汗麾下大将,同博爾朮、博爾忽、赤老溫並稱为成吉思汗的四傑。.

新!!: 唐太宗和木华黎 · 查看更多 »

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或稱洪武帝,明朝開國皇帝,漢族,朱姓,讳元璋。曾名朱兴宗、朱重八,投军被郭子兴取名元璋,字国瑞,生於濠州钟离县 。廟號「太祖」,谥號「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統稱「太祖高皇帝」。在位三十一年,因年号洪武也俗稱洪武帝。太祖之後的皇帝除明英宗(二度在位)、清太宗(改國號)外,皆實行一世一元制。 朱元璋出身贫农家庭,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入皇觉寺为僧据说法号如净。 25岁(1352年)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政权。先後击败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其他起义军,统一南方,後北伐灭元,建立大一統的皇朝,国号“大明”。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興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下令解放奴婢;减免賦稅。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同时立《大明律》,用严刑峻法管理百姓与官僚,禁止百姓自由迁徙,严厉打击官吏的贪污腐败,设立锦衣卫等特务机构,清洗权贵势力及他認為對他的朝廷有威脅的人、並废中书省,由皇帝直領各部,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驾崩後传位于嫡长孙朱允炆為明惠宗。 太祖的生活儉樸、工作勤奮,在南京的皇宮內,沒有設立“御花園”,只有“御菜園”,其中種滿蔬菜,使得皇宮自給自足。.

新!!: 唐太宗和朱元璋 · 查看更多 »

朱熹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齋號晦庵、考亭,晚称晦翁,又称紫陽先生、紫陽夫子、沧州病叟、云谷老人,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諡文,又稱朱文公。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婺源(今江西上饒市婺源縣)人,生於福建路尤溪縣(今福建三明市尤溪縣)。南宋理学家,程朱理学集大成者,學者尊称朱子。 朱熹家境窮困,但自幼聰穎,紹興十八年(1148年)中進士,年僅十九歲,歷高宗、孝宗、光宗、甯宗四朝。於建陽雲穀結草堂名「晦庵」,在此講學,宋理宗賜名「考亭書院」,故世稱「考亭學派」,又因朱熹別號「紫陽」,故世稱「紫陽學派」。朱熹是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承北宋周敦頤與二程學說,創立宋代研究哲理的學風,稱為理學。其著作甚多,輯定《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為四書作為教本,也成為後代科舉應試的科目,在中國,有專家認為他確立了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

新!!: 唐太宗和朱熹 · 查看更多 »

戊午

戊午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55个。前一位是丁巳,后一位是己未。論陰陽五行,天干之戊屬陽之土,地支之午屬陽之火,是火生土相生。.

新!!: 唐太宗和戊午 · 查看更多 »

成纪县

成纪县,中国古县名,其址历史上曾有迁移,但是都在今天甘肃省东南部,处于平凉市和天水市辖区内。南北朝及隋唐时,与狄道县同为陇西李氏祖籍而知名。 成纪在战国时便设县,秦朝统一时属于陇西郡,县址大约在今天天水市秦安县西北叶堡川。汉武帝增置天水郡,成纪从此归天水(东汉短暂改名汉阳)。北魏时,成纪县被废置,但是到北周又被恢复。唐朝时,县址被迁移到今天天水市秦州区,并成为秦州(天水郡)的州治。北宋时州治迁到上邽县(今天水市市区),成纪的县名随之移动,明省成纪县,称秦州。 成纪是传说为古代伏曦出生的地方,历史记载为元代一县,位于今天水秦安和平凉静宁的交汇处,古书记载为陇山以西(现六盘山),最为确切为今天天水市秦安县西北叶堡川。 Category:甘肃古代县份 Category:平凉历史 Category:天水历史.

新!!: 唐太宗和成纪县 · 查看更多 »

戴胄

戴冑(),字玄胤,墓志记载为谯国谯人(今安徽亳县),两唐书记载为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死后追封道国公,谥号忠,唐朝初年大臣,唐太宗时期的宰相。 祖父戴景珎,司州从事、清都郡功曹。父戴承伯,汲县令,追赠使持节瀛州诸军事、瀛州刺史。 戴胄为人诚实有才干,年轻时钻研律法,是个出色的文簿。弱冠以明经贡举入仕,授吏部云骑尉,迁弘农宫副监,隋炀帝大业末年,戴胄入朝为门下省录事,受到纳言苏威、黄门侍郎裴矩的礼遇。618年,隋炀帝在江都遇害,越王杨侗在洛阳即位,以戴胄为给事郎。王世充在击败李密后,大权独揽,想要篡位。戴胄对王世充说:“君臣之分,情均父子,理须同其休戚,勖以终始。明公以文武之才,当社稷之寄,与存与亡,在于今日。所愿推诚王室,拟迹伊、周,使国有泰山之安,家传代禄之盛,则率土之滨,莫不幸甚。” 王世充在口头上赞扬了戴胄,但619年王世充逼杨侗为自己加九锡,戴胄又抗言切谏。王世充没有理他,不久,废黜杨侗,自立为郑国皇帝。王世充命戴胄为郑州长史,令他与自己的侄子行王行本镇守虎牢关。621年,唐朝秦王李世民派大将王君廓攻克了虎牢关,俘获戴胄。李世民任命戴胄为秦王府士曹参军。626年,玄武门之变后,唐高祖退位,李世民即位为唐太宗,任命戴胄为兵部员外郎,不久升兵部郎中,封武昌县男。 627年(贞观元年),戴胄被任命为大理少卿。一次,吏部尚书长孙无忌被皇帝召入宫中,不解佩刀进入东上阁,这是一个重大的罪过。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认为监门校尉不能察觉,其罪当死;长孙无忌误带佩刀而入,罚铜二十斤。唐太宗听从了封德彝的意见。戴胄反对,他认为基于律法,监门校尉和长孙无忌都该严惩,如果因为长孙无忌有功可以法外施恩,监门校尉也不该处死。唐太宗召集大臣复议,封德彝依然坚持。戴胄当面反驳,最后唐太宗听从了戴胄,赦免了监门校尉,也法外施恩將其輕判。 朝廷选拔官吏,有许多官员捏造假的履历骗取重要官位。唐太宗命令这些官员自首,不自首的查出来就处死。有些官员被大理寺查出,戴胄判刑流放。唐太宗对戴胄说:“朕下诏不自首查出来处死,戴卿却只判流放。难道是让朕失信于天下,卿出卖公正吗?”戴胄答道:“如果皇帝陛下直接下诏杀了他们,那就非臣所及。既然,让大理寺审理,我就要依法办案。”唐太宗反问:“你依法办案,却让我失信了?”戴胄答道:“律法是国家向天下承诺的大信,陛下的言语只是根据一时的喜怒。如果陛下依法办案,是忍小忿而存大信。如果陛下为了小忿违背大信,我为陛下可惜。”唐太宗感悟了:“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戴胄多次以这种形式纠正唐太宗的错误,从此,没有积案冤狱。 不久,唐太宗任命戴胄兼任尚书右丞,六月又迁兼任尚书左丞。当时,每年水旱灾害,都以地方州县的正仓出给,没有正仓之处,百姓要去他州就食,多有饥乏。628年,戴胄建议仿效隋文帝建立社仓防备饥荒,让贵族、官员和百姓缴纳粮食,使粮仓丰盈。唐太宗同意,叫这种粮仓为义仓。由于戴胄家贫,唐太宗特诏赐钱十万。 这一时期,尚书仆射缺员:左仆射萧瑀免官,右仆射封德彝去世,新任的右仆射长孙无忌在职不到半年也免官。唐太宗让戴胄负起尚书省的责任来。戴胄处事果断,唐太宗让他和魏征为谏议大夫,纠正过失。629年2月,唐太宗任命戴胄为民部尚书,兼检校太子左庶子,辅导太子李承-乾-。同年,右仆射杜如晦去世前,向皇帝推荐戴胄为吏部尚书。戴胄为吏部尚书后,抑文雅、奖法吏、重实干,被舆论认为没有学术,630年2月唐太宗免去他的吏部尚书,命他以民部尚书參豫朝政,成为宰相之一,并且在631年正月进爵为武昌郡公,食邑二千户。631年,唐太宗向重修洛阳宫戴胄表示反对,认为百姓刚离战祸,不能担负大型建设工程。上表曰: 唐太宗奖赏了他,说:“戴胄于我无骨肉之亲,但以忠直励行,情深体国,事有机要,无不以闻。所进官爵,只是以酬其诚。”633年六月三日,戴胄去世,享年六十一岁。唐太宗废朝三日,赠尚书右仆射,追封为道国公,谥号忠。634年(贞观八年)正月廿四日葬于神禾原。诏命虞世南撰写碑文。因为戴胄屋小,唐太宗令有司特为其造庙。魏征、房玄龄都和戴胄亲善,在戴胄死后,他们路过戴胄所游处之地,都为之流涕。戴胄夫人菀氏,卒于贞观十二年(638年)四月十二日,享年五十三。两人无子,以兄戴仲孙之子戴至德袭爵。戴胄的女儿嫁给了唐太宗的弟弟道王李元庆。 戴胄夫妇墓在陕西神禾原西麓、子午大道西侧,南距西安市长安区香积寺村约700米,东北距唐长安城安化门遗址约8300米。2014年9月——11月考古发掘,出土墓志两盒。戴胄墓志盖篆书“大唐故民部尚书赠尚书右仆射武昌郡公戴府君墓志之铭”24字,夫人菀氏为“大唐故民部尚书赠尚书右仆射道忠公夫人菀氏墓志铭”。.

新!!: 唐太宗和戴胄 · 查看更多 »

戶部尚書

戶部尚書,中國古代官名,六部中戶部的最高長官,相當於今日的財政部長,雅称“司徒”、“司農”、「民曹」、「地官」。.

新!!: 唐太宗和戶部尚書 · 查看更多 »

房玄龄

房玄龄(),名乔,字玄龄,以字行,其神道碑则作名玄龄,齐州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北)人,房彦謙之子。唐朝初年名相、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新!!: 唐太宗和房玄龄 · 查看更多 »

戈壁

戈壁(),在蒙古语中有沙漠、砾石荒漠、干旱的地方等意思。在中文裡又称瀚海沙漠(瀚海又指贝加尔湖)、戈壁滩、戈壁沙漠。.

新!!: 唐太宗和戈壁 · 查看更多 »

明太祖实录

《明太祖实录》,记录中国明朝明太祖、建文帝两朝皇帝事迹的史籍。根据《明史·艺文志》的记载:《明太祖实录》共有二五七卷。.

新!!: 唐太宗和明太祖实录 · 查看更多 »

明宪宗

明憲宗朱見濡(《明憲宗實錄》“英宗睿皇帝之长子,母今圣慈仁寿太皇太后,于丁卯十一月二日生。”),或稱成化帝,為明英宗皇長子,明朝第9代皇帝。谥号「繼天凝道誠明仁敬崇文肅武宏德聖孝純皇帝」。其年號成化有「成就德化」的意思。.

新!!: 唐太宗和明宪宗 · 查看更多 »

明朝

明朝(1368年1月23日-1644年4月25日)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國祚二百七十六年。 元末年间政治腐败,天灾不断,民不聊生,爆发农民起义,朱元璋加入红巾军中乘势崛起,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1368年,在扫灭陈友谅、張士誠和方国珍等群雄勢力后,于当年农历正月初四日朱元璋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并定都應天府(今南京市),其轄區稱為京師,由因皇室姓朱,因此又稱朱明。後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召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最終消滅張士誠和方國珍等各地勢力,统一天下。明初天下大定,经过朱元璋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迅速恢复,史称洪武之治。朱元璋去世后,其孙朱允炆即位,但是在靖难之役中败于驻守燕京的朱元璋第四子朱棣。朱棣登基后遷都至順天府(今北京市),北平布政司升為京師,原京師改稱南京。至成祖朱棣时期,开疆拓土,又派遣鄭和七下西洋,国势达到顶峰,史称永乐盛世。其後的仁宗和宣宗时期仍然处于兴盛时期,史称仁宣之治。英宗和代宗時期,遭遇土木之变,国力中衰,经于谦等人抗敌,最终解除国家危机。宪宗和孝宗相继与民休息,孝宗力行节俭,减免税赋,百姓安居乐业,史称弘治中兴。武宗时期还爆发了南巡之争和寧王之亂。世宗即位后,引发大礼议之争,清除宦官和权臣势力后总揽朝纲,实现嘉靖中兴,并于屯门海战与西草湾之战中击退葡萄牙殖民侵略,任用胡宗宪和俞大猷等将领平定东南沿海的倭患。世宗驾崩后经过隆庆新政和嘉隆万大改革国力得到恢复,神宗前期任用张居正,推行万历新政,国家收入大增,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科学巨匠迭出、社会风尚呈现出活泼开放的新鲜气息,史称万历中兴。后经过万历三大征平定内忧外患,粉碎丰臣秀吉攻占朝鮮进而入明的計劃,然而因為国本之争,皇帝逐渐疏于朝政,史稱萬曆怠政,同时东林党争也带来了晚明的政治混乱。萬曆一朝成為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期光宗继位不久因红丸案暴毙,熹宗继承大统改元天启,天启年间魏忠贤阉党祸乱朝纲,至明思宗即位後铲除阉党。然而因東林黨治國導致政治腐败以及连年天灾,导致国力衰退,最终爆发大规模民变。1644年,李自成所建立的大順军攻破北京,思宗自缢於煤山,明朝灭亡。隨後吴三桂倒戈相向,满清入主中原。明朝宗室立江南地区建立南明诸政权,被清朝統治者以「为君父报仇」为名各个歼灭,又击败各地农民军,直到1683年清朝攻占奉大明正朔的明郑台湾方止。 明代的核心領土囊括汉地,东北到外興安嶺及黑龍江流域,後縮為遼河流域;初年北達戈壁沙漠一帶,後改為今長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後改為嘉峪關;西南临孟加拉湾,后折回约今云南境;曾經在今中国东北、新疆東部及西藏等地設有羈縻機構。不過,明朝是否實際統治了西藏國際上存在一定的爭議。明成祖時期曾短暫征服及統治安南,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朝国土面积达到极盛,在东南亚设置旧港宣慰司等行政机构,加强对东南洋一带的管理。 明代商品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而手工业及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根據《明实录》所载的人口峰值于成化十五年(1479年)达七千余万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存在大量隐匿户口,故认为明朝人口峰值实际上逾亿,还有学者认为晚明人口峰值接近2亿。这一时期,其GDP总量所占的世界比列在中国古代史上也是最高的,1600年明朝GDP总量为960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9.2%,晚明中国人均GDP在600美元。 明朝政治中央废除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后来设置内阁;地方上由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加强地方管理。仁宗、宣宗之后,文官治国的思想逐渐浓厚,行政权向内阁和六部转移。同时还设有都察院等监察机构,為加強對全國臣民的監視,明太祖設立特務機構錦衣衛,明成祖設立東廠,明憲宗再設西廠(後取消),明武宗又設內廠(後取消),合稱「廠衛」。但到了后期出现了皇帝怠政,宦官行使大權的陋習,但决策权始终集中在皇帝手里,不是全由皇帝独断独行。有许多事还必须经过经廷推、廷议、廷鞫的,同时还有能将原旨退还的给事中,另到了明代中晚期文官集團的集體意見足以與皇帝抗衡,在遇到事情決斷兩相僵持不下時,也容易產生一種類似於「憲法危機」的情況,因此「名義上他是天子,實際上他受制於廷臣。」。但明朝皇權受制於廷臣主要是基於道德上而非法理上,因為明朝當時風氣普遍注重名節,受儒家教育的皇帝往往要避免受到「昏君」之名。皇帝隨時可以任意動用皇權,例如明世宗「大禮議」事件最後以廷杖朝臣多人的方式結束。 有学者认为明代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清代張廷玉等修的官修《明史》评价明朝为「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新!!: 唐太宗和明朝 · 查看更多 »

显庆

显庆(656年正月-661年二月)是唐高宗李治的年号。唐朝使用这个年号共5年餘。 为避讳唐中宗李显的名字,因此唐朝人追称显庆年号多称明庆,又作光庆。.

新!!: 唐太宗和显庆 · 查看更多 »

新城公主

新城公主(),名不详,是中国唐朝唐太宗最小的女儿,长孙皇后所生。 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初封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徵之子魏叔玉。魏徵死后,因留有奏章复本一事触怒唐太宗,最终“停婚仆碑”,婚约取消。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下嫁长孙诠。永徽三年(652年)五月廿三日,改封新城长公主。659年,因长孙家族在与武则天的政治斗争中败落,长孙诠被流放巂州,不久便被武则天心腹暗杀。 在东阳公主的推荐下,新城公主改嫁韦正矩。公主傲悍,韦正矩不满,对她残暴无礼,夫妻关系很差。龙朔三年(公元663年)二月,三十岁的新城公主突然死亡,死因不明,种种迹象表明,驸马韦正矩正是凶手。唐高宗大怒,于次年正月乙亥日下旨处斩韦正矩示众,韦氏家族举族流放。同时又迁怒做媒的九姐东阳公主,将她全家斥徙集州。当时亦有说法认为,新城公主是自然病死,而驸马是被冤杀,且后来高宗令韦正矩与公主合葬,如他杀了公主,不应有此待遇。 高宗以皇后葬仪将新城公主葬于昭陵,为众多陪葬墓中离太宗长孙后陵墓最近的一座。新城公主墓位于礼泉县烟霞乡东坪村北,西北距唐昭陵约1.5公里。地面有石碑、石人等,碑已断裂仆倒,碑文已侵蚀看不出字迹。1994年至1995年进行了发掘清理,墓葬曾多次被盗,尸骨凌乱不全。考古学家在发掘过程中,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墓室中壁画上所有侍女的头像都被铲去。传说是因为高宗认为侍女们没有照顾好公主,对公主的死亡有责任,因此没有脸面陪葬公主于地下,遂下令铲去所有侍女头像。.

新!!: 唐太宗和新城公主 · 查看更多 »

新唐书

《新唐书》,北宋歐陽修、宋祁、范鎮、呂夏卿等合撰,是記載唐朝歷史的纪传体史書。《新唐书》共225卷,分本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及列傳150卷。.

新!!: 唐太宗和新唐书 · 查看更多 »

新唐書

#重定向 新唐书.

新!!: 唐太宗和新唐書 · 查看更多 »

新罗

新罗(前57年—935年)为朝鲜历史上的国家之一。 据《三国史记》记载,新罗于前57年由朴赫居世居西干所创建。532年兼并伽倻,在朝鲜半岛上开始与高句丽,百济形成三足鼎立。660年新罗联合唐消灭了百济。668年,新罗与唐又消灭了高句丽。罗唐战争后,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地区后成为统一的新罗。9世纪末期,统一的新罗被分裂成后三国。935年,后三国被高丽统一。.

新!!: 唐太宗和新罗 · 查看更多 »

新疆

#重定向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 唐太宗和新疆 · 查看更多 »

新興公主 (唐太宗)

新興公主,中国唐朝唐太宗李世民第十五女。贞观十六年(642年),薛延陀真珠可汗求婚,这时,唐太宗的大将契苾何力被薛延陀俘虏,唐太宗为了换回契苾何力,同意以新興公主和亲。真珠可汗放回契苾何力后,契苾何力劝说皇帝不要和薛延陀和亲,那样只会增强薛延陀的威望。唐太宗就追回上路的公主,要求真珠可汗亲自到灵州迎亲,杂畜十万作为聘礼。由于运送聘礼中途遇到暴风雪,牲畜冻毙走失过半。唐太宗取消和亲,命新興公主下嫁长孙曦。.

新!!: 唐太宗和新興公主 (唐太宗) · 查看更多 »

方叔

方叔,姬姓,周宣王时代周朝大臣,讨伐淮夷、猃狁有功。前823年,方叔南征楚国荆蛮大胜而还。周宣王将方叔于封在洛,方叔与仲山甫、尹吉甫辅助宣王中兴。方叔成为了方姓始祖之一。.

新!!: 唐太宗和方叔 · 查看更多 »

文天祥

文天祥(),南宋末期官員、抗元英雄。南宋末期吉州廬陵富川(今江西吉安縣)人,漢族江右民系,初名雲孫,字天祥。選中貢士後,換以天祥為名,改字履善。寶祐四年(1256年)在殿試中被宋理宗拔為第一後(狀元),後再改字宋瑞,後因住過文山,而號文山。在宋朝最後被封為信國公。 宋亡後,被俘到大都(今北京),忽必烈對他提出做官或处死的條件,希望文天祥考慮,文天祥卻提出希望隐居深山的条件。最終,文天祥选择处死,與陸秀夫和張世傑當時被並稱為「宋末三傑」。 明景泰七年,追諡忠烈(一稱文正)。.

新!!: 唐太宗和文天祥 · 查看更多 »

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藏文: 或 ;),在吐蕃被称为汉女氏(,或音译为“甲木薩”、“甲木薩漢公主”),唐朝和亲公主,吐蕃赞普松贊干布的赞蒙。本是唐室远支宗室女,於640年奉唐太宗之命和亲吐蕃。江夏王李道宗奉敕送其入藏。.

新!!: 唐太宗和文成公主 · 查看更多 »

旧唐书

《旧唐书》為后晋刘昫等撰。后晋天福六年(941年),晋高祖石敬瑭命張昭遠、賈緯等人撰唐史,由宰相赵莹监修。後晉開運二年(945年)书成,时因刘昫为相,故该书署名刘昫撰。原名《李氏書》,《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藝文志》及南宋刻本均题为《唐书》,后为区别北宋歐陽脩等人编的《新唐书》,改名《旧唐书》。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及列传150卷。记载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至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年)。 《旧唐书》长庆(唐穆宗年号)以前的内容多依吴兢、韦述、柳芳、于休烈、令狐峘等人所撰写的唐代旧史,资料比较充实。但长庆以后的内容较为简略疏漏,内容也比较芜杂。 《旧唐书》修撰时间短促,北宋人嚴厲地批評《舊唐書》:“紀次無法,詳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實零落”,甚至有並列兩傳的情況,如卷一O一、一八七《忠义传》都有王求礼,卷五九丘和附传、卷一八六上《酷吏传》都有丘神勣,列传第七十二和列传第九十四都有杨朝晟、卷一O二韦述附传、卷一九O下《文苑传》都有萧颖士,又如卷九九附传、卷一七一都有张仲方,卷一九八上曹憲附传、卷一九O中李邕傳裡都有李善。基本上,《舊唐書》只是抄錄現成的唐史有关文献,照抄《國史》、《实录》及唐末文书档案,许多“大唐”、“本朝”、“今上”字样仍然保留;唐武宗以後的宣、懿、僖、昭、哀五代,因無《實錄》存下,則雜采各家傳聞和《唐年補錄》和《唐末三朝聞見錄》諸書。《舊唐書》另一缺失是记事有所讳饰,清人趙翼已指出:“《褚遂良传》不载其倾陷刘洎之事,《李世勳传》不载其瞻徇立武后之事,《辛云京传》不载其激变僕固怀恩之事,《田神功传》不载其先为贼将之事。” 《舊唐書》在保存史料上有一定的價值。例如李密〈讨隋炀帝檄文〉在《隋书》和《新唐书》的《李密传》均不載,只有在《旧唐书》中得以保留。因為《旧唐书》前期文献资料完整,材料翔实,叙事详明,文字簡潔有力,頗受後世重視,如《郭子儀傳》,“首尾整潔,無一釀詞,因此可知唐史官之老於文學也”。《賈耽傳》裡收錄的《隴右山南圖》和《海內華夷圖》等,是中國地理上極為珍貴的資料。《舊唐書》裡更記錄了大量的中國少數民族的史料,如,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的史跡,以及突厥、回紇、吐蕃、契丹等多民族的歷史。 從南宋紹興以後,《舊唐書》一直沒有重刻,湮沒不聞,以至於“鬱絕不傳,無所考覓”。明嘉靖年間,聞人詮自王延喆、張汴處收集殘稿,重刻《舊唐書》。清朝乾隆年间编修《四库全书》时,命沈德潛等人校勘兩《唐書》,《新、旧唐书》同時被列入“二十四史”之一。道光年間,岑建功參照《太平御覽》和《冊府元龜》的內容,重新整理《舊唐書》。 顾炎武稱:“《旧唐书》虽颇涉繁芜,然事迹明白,首尾该赡,亦自可观。”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中稱《旧唐书》“论、赞极有佳者”。北宋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時,反多以《旧唐书》为主,在史料完整性的考量,《新唐書》並不能取代《舊唐書》。.

新!!: 唐太宗和旧唐书 · 查看更多 »

敕勒

敕勒,又称铁勒、高车、丁零、狄历,古代民族,属于原始游牧部落。敕勒是古代赤狄的後裔,据《史记》记载丁零最初游牧于贝加尔湖以东、南附近,据《魏略》记载公元3世纪开始扩至叶尼塞河上游,与古坚昆杂居,这些部落称之为西丁零。公元四世紀末至六世紀中葉,繼匈奴、鮮卑之後,高車人和柔然人活動於中國大漠南北和西北廣大地區。.

新!!: 唐太宗和敕勒 · 查看更多 »

慕容顺

慕容顺(),吐谷渾第二十一任統治者,具有半汉族血统,在中土生活28年,为唐朝所扶持的傀儡政权可汗。.

新!!: 唐太宗和慕容顺 · 查看更多 »

执失思力

執失思力(),中国唐朝軍人,突厥人,唐高祖驸马。 執失思力是突厥处羅可汗、頡利可汗属下執失部的酋长,官职为俟利发。626年,出使唐朝,出言不逊,被唐太宗囚在门下省,不久放还。貞观年間,護送隋朝蕭皇后归唐,唐太宗任命他为左領軍将軍。頡利可汗被唐击敗,太宗命執失思力说服渾、斛薩部落降伏。執失思力在太宗側近为官,在太宗狩猎兔子时进諫:“陛下为四海父母,乃自轻,臣窃殆之。”后来太宗又狩猎追鹿,思力固諫。 635年,参与平定吐谷渾。645年,太宗遠征高句麗,執失思力駐屯金山道,領知突厥来牵制薛延陀。薛延陀10万兵侵攻唐境,思力引薛延陀入夏州,撃破之。638年秋,松赞干布亲自指挥大约20万吐蕃军借口吐谷浑从中作梗,开始攻击唐朝的松州(今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但同时松赞干布又派遣使者到唐朝国都长安再次请求,并宣称他们打算欢迎公主。唐太宗派侯君集为当弥道行军大总管指挥5万军队,执失思力、牛进达、刘简协助,援救松州。与此同时,吐蕃军正在围困松州的首县——嘉诚(今四川松潘),但唐军先遣部队在牛进达指挥下,打败了吐蕃军。646年,又跟从江夏王李道宗破薛延陀残余,灭薛延陀汗国。 思力娶唐高祖李淵之女九江公主为妻,并赐铁劵,官駙馬都尉,封安国公。653年,房遺愛之乱起,思力因和遺愛交友、获罪連。唐高宗因思力的战功没有杀他,改流放巂州。公主请求削封邑,与夫同行。九江公主先于執失思力去世。龍朔年間,思力为归州刺史,不久去世。664年,恢复公主封邑,追贈思力勝州都督,谥号景。.

新!!: 唐太宗和执失思力 · 查看更多 »

拔也氏

拔也是中國历史上回鹘族的姓氏(源出匈奴),也称作拔野古,拔野固或拔曳固。拔野古部初屬西突厥,後降唐,但屢次叛唐,五代時後唐的李氏傳說亦源自於拔野古部。 此姓氏广泛存在于亚欧大陆,蒙古(Bayad,Bayagud,巴牙兀惕,巴岳特,巴牙惕,中国内蒙古为:白,富等姓氏),俄罗斯,突厥语族民族,满族均有姓氏。蒙古秘史中记载蒙古巴牙兀惕部先祖mahalik bayagudai(可能来自突厥)归顺成吉思汗十世祖朵奔篾儿干,成为迭列斤蒙古一支。 明末,蒙古巴约特部首领率部归降女真努尔哈赤,之后便有了满洲巴约特氏。 欧洲的拔牙氏可能与蒙古西征有关。 Baye拔也.

新!!: 唐太宗和拔也氏 · 查看更多 »

曹参

曹参(),字敬伯,泗水郡沛县(今江苏沛县)人,是西漢知名的將領,也是继萧何后的汉代第二位相国。反秦戰爭、楚漢戰爭和消滅異姓王風潮中參與多次戰役,立功最多,作戰勇猛,成為漢軍中的主要人物,曾經負傷七十處,攻下兩國,一百二十二個縣,俘虜諸侯王兩名、高官十數人,封平陽侯。戰功雖高,劉邦論功時仍不及蕭何。後因蕭何推薦,繼任相國,雖然與萧何關係不睦,但仍然依循蕭的制度,實施無為而治,天下安定,世稱「蕭規曹隨」。.

新!!: 唐太宗和曹参 · 查看更多 »

曹彬

曹彬(),字国华,北宋初名將,真定灵寿(今河北省石家庄市灵寿县)人,在北宋滅亡南唐的戰爭中擔任主要將領。.

新!!: 唐太宗和曹彬 · 查看更多 »

普安公主 (唐太宗)

普安公主,姓李,名不详。中国唐朝唐太宗李世民第八女,母不明,嫁给了史仁表,史仁表是唐朝建立之前,就归顺李氏家族的突厥族将军史大奈的儿子。普安公主生卒年不详,陪葬昭陵。.

新!!: 唐太宗和普安公主 (唐太宗) · 查看更多 »

景烈皇后

景烈皇后,梁氏,嫁给西魏的陇西郡公李虎,生下一子李昞,李昞后来被北周封为唐国公。武德元年(618年),李昞的儿子李渊建立唐朝,六月廿二,追谥祖父李虎为太祖景皇帝。咸亨五年(674年)八月十五,唐高宗追谥高祖母梁氏为景烈皇后。.

新!!: 唐太宗和景烈皇后 · 查看更多 »

晋安公主 (唐太宗)

#重定向 晋安公主 (唐朝).

新!!: 唐太宗和晋安公主 (唐太宗) · 查看更多 »

626年

没有描述。

新!!: 唐太宗和626年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