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哺乳动物分类表和懶猴屬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哺乳动物分类表和懶猴屬之间的区别

哺乳动物分类表 vs. 懶猴屬

哺乳动物分类表是根据动物分类学的方法列出的各种哺乳动物的分类。在属下每个物种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哺乳动物在分类学上称为哺乳纲。以下就是这一纲的分类列表。 注:†表示已絕. 懶猴屬(学名:Nycticebus)是懶猴科下的一種動物。牠們分佈在婆羅洲及菲律賓南部,至孟加拉、越南、印尼、印度、中國南部及泰國。牠們被列為易危或瀕危,因其大眼睛可以作為藥材而被獵殺。.

之间哺乳动物分类表和懶猴屬相似

哺乳动物分类表和懶猴屬有(在联盟百科)4共同点: 哺乳动物灵长目真獸下綱蜂猴屬

哺乳动物

哺乳动物是指脊椎动物亚门下哺乳綱(学名:Mammalia)的一类用肺呼吸空气的温血脊椎动物,因能通过乳腺分泌乳汁来给幼体哺乳而得名。 按照《世界哺乳动物物种》(Mammal Species of the World)一书在2005年的资料,哺乳纲目前有约5676个(2008版的IUCN红皮书为5488个)不同物种,分布在1229个属,153个科和29个目中,约占脊索动物门的10%,地球所有物种的0.4%。啮齿目(老鼠、豪猪、海狸、水豚等)、翼手目(蝙蝠等)和鼩形目(鼩鼱等)是哺乳动物中物种最多的目。 哺乳动物的身体结构复杂,有区别于其他类群的大脑结构、恒温系统和循环系统,具有为后代哺乳、大多数属于胎生、具有毛囊和汗腺等共通的外在特征。 它们外型多样,小至体长30毫米长有翅膀的凹脸蝠,大至体长33米形同鱼类的蓝鲸。它们有很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分布在从海洋到高山,从热带到极地的广泛区域。人类也是哺乳动物的一员。.

哺乳动物和哺乳动物分类表 · 哺乳动物和懶猴屬 · 查看更多 »

灵长目

灵长目(学名:Primates)是哺乳纲的一个目,在生物分类学上,可以再細分原猴及簡鼻亞目(包括人)。灵长目的始祖住在熱帶雨林的樹上,許多灵长目的特徵表現了其適應三維立體環境的能力,大部份的灵长目至少有部份的能力。 大部份人以外的灵长目住在美洲、亞洲及非洲的熱帶或是亞熱帶區域,只有人類可以住在南極洲以外的任何地區。灵长目的體型變化很大,像體重只有30克,而東部大猩猩體重達200公斤。依照化石的證據,最早已知的灵长目是德氏猴,其年代可以追溯到5580萬年以前。-->認為灵长目的分支可能起源於白堊紀-古近紀界線,約六七千萬年前。 灵长目过去一般會分為二類:原猴及類人猿。原猴的特徵接近最早期的灵长目,包括馬達加斯加的狐猴、及跗猴。類人猿包括猴、猿及人族。最近的生物分類學會將灵长目分為原猴亞目(Strepsirrhini)及簡鼻亞目(Haplorhini)。原猴亞目是指鼻部濕潤的灵长目,包括跗猴以外的原猴,簡鼻亞目是指鼻部乾燥的灵长目,包括跗猴型下目(Tarsiiformes)及類人猿下目(Simiiformes)。 類人猿下目也可以分為狹鼻小目(非洲及東南亞的猿及猴)及闊鼻小目(中美及南美的新世界猴)。狹鼻小目包括舊世界猴(像狒狒屬及獼猴)、长臂猿及人科。新世界猴包括卷尾猴、吼猴及松鼠猴屬。人類是其中唯一成功在非洲、南亞及東亞以外地區繁衍的狹鼻小目動物,不過有化石證據指出其他狹鼻小目動物也曾出現在歐洲。現在仍有發現新的灵长目物種,在2000年代找到了超過25個物種,在2010年代也已找到了11個物種。 灵长目是適應性良好的哺乳類動物,有許多不同的特點。有些灵长目(包括一些大猿和狒狒)主要是陆栖動物,不是树栖動物。但其他的灵长目都可以爬樹。行動方式包括從一棵树跳到另一棵树、用二隻或四隻腳行走,或是在樹枝上擺盪(.

哺乳动物分类表和灵长目 · 懶猴屬和灵长目 · 查看更多 »

真獸下綱

真獸下綱(学名:Eutheria)是一个包含胎盤類哺乳動物的演化支。此名稱是由湯瑪斯·亨利·赫胥黎在1880年所推薦使用,在他的定義下,真獸類包含的範圍比胎盤類(Placentalia)更廣泛,即所有与现存胎盤類关系更接近、而离现存有袋類较远的哺乳動物。胎盤类则只是包含了現存真獸類的最近共同祖先及其后代,也就是说,胎盤类是真兽下纲的冠群。.

哺乳动物分类表和真獸下綱 · 懶猴屬和真獸下綱 · 查看更多 »

蜂猴屬

蜂猴屬(学名 Loris),靈長目懶猴科的一屬,包括两种动物:.

哺乳动物分类表和蜂猴屬 · 懶猴屬和蜂猴屬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哺乳动物分类表和懶猴屬之间的比较

哺乳动物分类表有1244个关系,而懶猴屬有57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4,杰卡德指数为0.31% = 4 / (1244 + 57)。

参考

本文介绍哺乳动物分类表和懶猴屬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