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哈里·S·杜鲁门和白喉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哈里·S·杜鲁门和白喉之间的区别

哈里·S·杜鲁门 vs. 白喉

哈里·S·杜鲁门(S. Truman,),美国民主黨政治家,第34任副总统(1945年),隨後接替因病逝世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成为了第33任美国总统(1945年-1953年)。他也是一名共濟會成員。 面對美國國內事務,杜魯門總統正好遇上新一輪混亂的經濟衰退週期,當時物資短缺、有無數罷工事件和有關否決《塔夫脫-哈特利法》的爭議,都是當代的寫照。杜魯門雖於1948年成功連任總統,但卻未能成功掌握國會多數,以致於他的「良政」計劃幾乎全部流產。然而他曾率先以行政命令在美軍內部施行廢除種族隔離,並因應形勢主持第二次「紅色恐慌」,從政府部門辭退了數以千計可能影響國政的共產黨同情者。不過,由於受到一連串財政醜聞打擊,有達數百位由他任命的官員必須辭職。 面對美國外交事務,杜魯門總統任內發生了不少世界大事,首先是盟軍戰勝納粹德國、廣島與長崎原子弹爆炸、日本投降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正式結束;接著是联合国的成立、以重建歐洲為旨的「马歇尔计划」的落實、杜鲁门主义對抗共產主義、冷战的開始、中國國共內戰、北約的成立以及韓戰的爆發。其中,韓戰使美中韩三國付出沉重代價,只有蘇联獲取了實質利益。在美國方面,戰爭使44,000名美軍陣亡和失蹤,並直接破壞杜魯門第二次連任的計劃。最終,共和黨的德怀特·艾森豪威尔憑藉反對杜魯門運動與標語「韓國!共產主義!貪污!」贏得人心,而在1952年出任總統,結束了民主黨長達20年執政。 杜魯門是位素以友善和謙遜聞名的總統,他的不少名言,如「推卸責任止於此」(The buck stops here!)和「怕熱就別進廚房」(If you can't stand the heat, get out of the kitchen.) 等等,都成為家喻戶曉的名言。相比前任總統,杜魯門支持度不算高,但他謹慎果斷的性格令他得以面對險峻的國際情勢時,可以接受許多艱巨挑戰。. 白喉(Diphtheria,来源于希腊语διφθερα(dipthera),意思是「隱藏的皮革」)是由被一種稱為白喉棒狀桿菌的細菌感染造成的。症狀可以從輕微到嚴重,且一般通常是於接觸到致病菌二到五天後開始出現症狀。剛開始出現的症狀通常進展的較和緩,伴隨有喉嚨痛和發熱。而嚴重的病人其喉嚨會出現灰色或白色的斑塊 ,這些斑塊可以阻塞呼吸道並且讓患者在咳嗽時產生如同狗吠一樣的叫聲,稱為義膜性喉炎。脖子會因為腫脹的淋巴結而部分腫大。另外也有一種形式的白喉會感染皮膚、眼睛或是生殖器官。併發症包含有心肌炎、神經發炎、蛋白尿,還有因為血小板低下而造成的流血不止的狀況 -->。心肌炎可能會導致心律不整,而神經發炎則可能導致癱瘓。 白喉通常是經由直接接觸或是飛沫傳染。也可以經由受到汙染的物品而擴散出去 -->。有些白喉帶原的人可能沒有症狀,但仍舊有能力傳播疾病給其他人 -->。白喉桿菌有三種分型,分別能造成不同嚴重度的疾病。感染後的症狀通常是由細菌所製造的外毒素所引起的 -->。觀察喉嚨的外觀並透過喉頭取樣培養可以幫助建立診斷 -->。過去曾被感染過者未來仍舊有感染的機會。 白喉疫苗(即所謂的白喉類毒素),對於預防感染是相當有效的,並且以不同的配方製成。白喉疫苗會和破傷風類毒素、百日咳死菌疫苗共同施打,在孩童時期施打約三或四劑。每隔十年會再建議施打。施打後是否已具有免疫力會藉由抽血檢驗抗毒素抗體的量來確認。治療包括使用抗生素紅黴素和青黴素。對於那些已經暴露在感染源的人,這些抗生素或許也能用來預防感染。嚴重感染的病患有時也需要接受氣管切開術。 2013年官方正式報導有4,700個案例,相較於1980年將近100,000個案例已大幅下降 。然而據傳在1980年代,每年仍舊有將近一百萬的病例產生。目前的案例大多發生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印度和印尼。在2013年,死亡人數已從1990年的8,000名減少至3,330名。在白喉流行的區域,主要感染者為孩童。因為廣泛的疫苗施打讓已開發國家中的白喉案例變得非常稀少 --> 。在1980到2004年之間在美國只有57名案例被報導 -->。被感染後死亡率大約在5%到10%之間 -->。這種疾病早在西元五世紀就由希波克拉底所記載過 -->。而白喉桿菌是在1882年由愛德恩·克雷伯發現。.

之间哈里·S·杜鲁门和白喉相似

哈里·S·杜鲁门和白喉有(在联盟百科)2共同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哈里·S·杜鲁门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白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苏联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简称苏联(),是一個存在於1922年至1991年的聯邦制社會主義國家,也是當時世界上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佔有東歐的大部分,以及幾乎整個中亞和北亞;陸地與挪威、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蒙古及朝鮮接壤;而與瑞典、日本、美國及加拿大隔海相望。 蘇聯起源自1917年的俄國革命,俄羅斯帝國的沙皇政府被推翻後,臨時政府成立,但僅執政了不到8個月,布爾什維克便很快從臨時政府手中奪取政權並於選舉後武力解散俄國立憲會議,史稱十月革命及一月劇變;之後俄國發生內戰,布尔什维克党領導的紅軍擊敗了白軍以及協約國的武裝干涉。1922年12月,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和外高加索等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合併,成立首個以社會主義為理念的國家——蘇聯。 第一任蘇聯領導人弗拉基米尔·列宁於1924年去世後,约瑟夫·斯大林從一連串的權力鬥爭中勝出,取得了領導權。斯大林以計劃經濟作保障,在歐美經濟危機期間推行驚人的大規模重工業化,但也進行多次大清洗,導致逾百萬人在政治鬥爭中被整肅或被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先是与纳粹德国结盟,於1939年和德國共同瓜分了波蘭、将波罗的海国家纳入版图、割占罗马尼亚领土,将流亡苏联的德国政治难民交还纳粹判決。不過很快兩者關係破裂,1941年6月22日,苏联遭到德國等軸心國入侵,歷經了4年激烈的戰事後取得了勝利,與美國一同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被稱為超級大國,同時因出兵击退入侵德军,并得以控制了東歐大部分國家。 蘇聯而後與衛星國組成的華沙条約組織(華約),與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對峙,這兩大軍事集團在冷戰時期於全世界展開意識形態的對立和政治鬥爭,但在1980年代初期,石油以及初級資源價格回落,此時的蘇聯大力施行福利國家政策,致经济增长速度变慢,加上政治欠乏改革,基本的人民自由也陷入壓抑,苏联的国力已经落后于美国。 在1980年代末,蘇聯領導人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試圖進行改革政策,將國家自由化和民主化,放寬對東歐等其他衛星國的控制,却导致蘇聯在1991年解體,在政治斗争中获胜的葉爾欽所領導的俄羅斯聯邦繼承了蘇聯主要的軍事、經濟和國際地位,但人口損失近半的情況下,蘇聯建立的紅色秩序已經不復存在。 儘管苏联宪法規範苏联是一個联邦制国家,由15个平等权利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盟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但其联邦特性不高,因為中央政府權力高度集中,並奉行世界上第一個完全的社會主義制度及計劃經濟政策,由蘇聯共產黨一黨執政。在1945年苏联16个加盟共和国中应有2个(乌克兰、白俄罗斯)应作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因为苏联是联邦制国家,所以苏联在联合国历史上是唯一一个“一国三票”的主权国家。.

哈里·S·杜鲁门和苏联 · 白喉和苏联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哈里·S·杜鲁门和白喉之间的比较

哈里·S·杜鲁门有210个关系,而白喉有34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2,杰卡德指数为0.82% = 2 / (210 + 34)。

参考

本文介绍哈里·S·杜鲁门和白喉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