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哈布斯堡君主國和拉約什二世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哈布斯堡君主國和拉約什二世之间的区别

哈布斯堡君主國 vs. 拉約什二世

哈布斯堡君主国(Habsburgermonarchie,Habsburg Monarchy),或哈布斯堡帝国(Habsburg Empire),是由历史学家采用的,用来形容一系列曾经由哈布斯堡家族(House of Habsburg)的系统在1287年至1918年間統治奧地利的、以及在1506年至1700年間統治西班牙的所有哈布斯堡王朝的君主制國家。而后,因為在西班牙的哈布斯堡家族被法國波旁王朝取代,以及在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正系絕嗣、旁系哈布斯堡-洛林皇朝上位,所以在1700年(16世紀以後)這個名詞變為專指“發源於奧地利的、哈布斯堡—洛林家族统治的、集合奥地利·匈牙利·波西米亞(即現在的捷克)這三部分核心領土的”綜合體。另外,由於領土廣大、統治的民族眾多,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和西班牙帝國這三者單獨羅列、或者合并起來也可以被總稱為哈布斯堡帝國。. 拉约什二世(II.,),1516-1526年在位,亚盖隆王朝的匈牙利国王和波希米亚国王(称路德维克一世,Ludvík I)。.

之间哈布斯堡君主國和拉約什二世相似

哈布斯堡君主國和拉約什二世有(在联盟百科)12共同点: 卡洛斯一世奥地利奥斯曼帝国哈布斯堡王朝神聖羅馬皇帝第一次摩哈赤战役維也納特兰西瓦尼亚公国查理五世波希米亞王國波兰斐迪南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

卡洛斯一世

卡洛斯一世可以指:.

卡洛斯一世和哈布斯堡君主國 · 卡洛斯一世和拉約什二世 · 查看更多 »

奥地利

奥地利共和国()通稱奥地利(Österreich ),是一个位在於中歐的内陆国家,但在歷史上也被分類成西歐或者東歐的國家國。奧地利与多國接壤,东面是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南面是意大利和斯洛文尼亚,西面是列支敦士登和瑞士,北面是德国和捷克。首都兼最大城市是維也納,人口超過170萬。國土面積,同時因阿爾卑斯山存在的緣故,奧地利成爲了一個山地國,只有32%的國土海拔低於,最高點海拔。 如今的奧地利是一個半總統制的代議民主國家,下含九個聯邦州。Lonnie Johnson 17奧地利是當今世界最富裕的國家之一,2012年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46,330美元。其人類發展指數在2014年排世界第21位。同時自1995年以來就是歐盟成員, 是OECD的創始國之一。1995年簽訂申根公約,1999年接受並于2002年起使用歐元。奧地利曾是統治中歐650年到1918年哈布斯堡王朝的核心部份,是神聖羅馬帝國和奧匈帝國的首都,並且奧地利在民族上屬於日耳曼民族的居住地,和德國、瑞士、盧森堡同為德語區,在歷史上和中歐東歐的的匈牙利、捷克、波蘭都有緊密的關聯。.

哈布斯堡君主國和奥地利 · 奥地利和拉約什二世 · 查看更多 »

奥斯曼帝国

鄂圖曼帝國(دولت عالیه عثمانیه,Osmanlı İmparatorluğu)為鄂圖曼人建立的帝国,创立者為--鄂圖曼一世。鄂圖曼人初居中亞,後遷至小亞細亞,日漸興盛。極盛時勢力達亞歐非三大洲,領有南歐、巴爾幹半島、西亞及北非之大部份領土,西達直布羅陀海峽,東抵裏海及波斯灣,北及今之奧地利和斯洛文尼亞,南及今之蘇丹與葉門。自消滅東羅馬帝國後,定都於君士坦丁堡,且以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自居。故鄂圖曼帝國的君主苏丹以自封的形式,視自己為天下之主,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基督教文化及伊斯蘭文化,因而東西文明在其得以統合。 鄂圖曼帝國位處東西文明交匯處,並掌握東西文明的陸上交通线達六个世紀之久,直接大英帝國在18世紀通過直布羅舵打通地中海航線為止。在其存在期间,不止一次實行伊斯蘭化与現代化改革,使得東西文明的界限日趨模糊。鄂圖曼帝國對西方文明影響舉足輕重,其建築師希南名留至今。16世紀,蘇萊曼大帝在位之時,日趨鼎盛,其領土在17世紀更達最高峰,控制今日中東歐不少國家。在巴巴羅薩的帶領下,其海軍更掌控地中海。 鄂圖曼帝國是15世紀至19世紀唯一能挑战崛起的歐洲基督教國家的伊斯蘭教勢力,但鄂圖曼帝國终不能抵挡近代化欧洲列強的冲击,於19世紀初趨於沒落,淪為英國、法國等列強的棋子,但其卓越的戰略地理位置使英國、法國得以利用鄂圖曼帝國阻止俄羅斯帝國對外向歐洲擴張,並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成功阻止,最終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裡敗於協約國之手,鄂圖曼帝國因而分裂。之後凱末爾領導土耳其国民运动,放弃了大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疆域,建立了主權獨立但面积较小、僅控制色雷斯及小亞細亞的土耳其共和國,鄂圖曼帝國至此滅亡。.

哈布斯堡君主國和奥斯曼帝国 · 奥斯曼帝国和拉約什二世 · 查看更多 »

哈布斯堡王朝

哈布斯堡王朝(),也称哈普斯堡家族(),是歐洲歷史上最為顯赫、統治地域最廣的王室之一。 其家族成員曾出任罗马人民的国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273年—1291年,1298年—1308年,1438年—1742年,1745年—1806年),奧地利公爵(1282年—1453年)、大公(1453年—1804年)、奧地利帝國皇帝(1804年—1918年),匈牙利國王(1526年—1918年),波希米亞國王(1526年—1918年),西班牙國王(1516年—1700年),葡萄牙國王(1580年—1640年),墨西哥皇帝(1864年—1867年)和今法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境内及南部斯拉夫地區若干王國、公國的國王、大公與公爵。 16世纪中叶查理五世退位後,哈布斯堡家族分为奥地利与西班牙两个分支,前者占据神圣罗马帝国的帝位,称奧地利哈布斯堡皇朝,后者则为西班牙国王,统治西班牙、西属尼德兰、意大利南部的那不勒斯王国、撒丁王国以及美洲新世界的广袤领土,称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但由于多代近支联姻,西班牙分支在1700年,奥地利分支在1740年相继男嗣断绝。西班牙王位落入法國皇室波旁家族之手;而奥地利分支与洛林家族联姻,帝国皇帝查理六世之女玛丽亚·特蕾西亚嫁于洛林公爵、托斯卡纳大公弗兰茨·斯蒂芬,并依据《国本诏书》继承了奥地利、匈牙利与波希米亚等家族领地,由此创建了哈布斯堡-洛林皇朝,1745年弗兰茨·斯蒂芬当选为帝国皇帝。.

哈布斯堡君主國和哈布斯堡王朝 · 哈布斯堡王朝和拉約什二世 · 查看更多 »

神聖羅馬皇帝

聖羅馬皇帝(Römisch-deutscher Kaiser,Imperatores Romani Sacri)是歷史學家稱呼中世紀時獲教宗賜予「羅馬皇帝」頭銜的东法兰克国王和罗马人民的國王,和1356年後統治神聖羅馬帝國的君主。 最早「神聖羅馬皇帝」只是歐洲中世紀時的一個富宗教色彩的頭銜,首個獲教宗加冕為「羅馬皇帝」的君主是加洛林王朝的查理曼。直至十世紀中後期,奧托大帝在加洛林王朝的東法蘭克,即德意志地區,建立神聖羅馬帝國,该名稱才作为該帝国的君主頭銜使用,後來的纳粹德国称其为德意志第一帝国。帝國內的公爵會先互相選舉出「东法兰克國王」,然後由教宗加冕為皇帝。但事实上,在查理五世後的皇帝都沒有得到教宗的加冕,法律上只是「皇帝當選人」。最後一個神聖羅馬皇帝當選人是弗朗茨二世,他在1806年拿破崙戰爭期間退位,神聖羅馬帝國滅亡。 「神聖羅馬皇帝」該詞是歷史學家對該時期受天主教教宗加冕的羅馬皇帝的稱呼,而當中「神聖」一詞事實上從未在正式文件的皇帝頭銜中出現。「神聖羅馬皇帝」頭銜的正式名稱應為「蒙上帝恩典的羅馬皇帝,永恒的奧古斯都」(Dei Gratia Romanorum Imperator Semper Augustus)。查理曼在八百年加冕時,他的頭銜是「蒙上帝加冕的最尊貴的奧古斯都,平和而偉大的皇帝,羅馬帝國的統治者卡尔」(Karolus serenissimus Augustus a Deo coronatus magnus pacificus imperator Romanum gubernans imperium),當中包含了「神聖」和「羅馬」兩個元素。沿用「羅馬」一詞是為了象徵「皇權的過渡」(translatio imperii),即承認神聖羅馬皇帝為西羅馬帝國皇帝的繼承人,而這頭銜在480年尼波斯死後一直懸空。.

哈布斯堡君主國和神聖羅馬皇帝 · 拉約什二世和神聖羅馬皇帝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摩哈赤战役

一次摩哈赤战役(mohácsi csata 或 mohácsi vész、Mohaç Savaşı 或 Mohaç Meydan Savaşı)发生于1526年8月29日,是土耳其第一次入侵匈牙利的战役。战役双方为拉约什二世率领的匈牙利王國军队及由苏莱曼一世率领的奥斯曼军队。.

哈布斯堡君主國和第一次摩哈赤战役 · 拉約什二世和第一次摩哈赤战役 · 查看更多 »

維也納

維也納(Wien;奧地利德語:Wean)是奧地利共和國首都和維也納州首府,人口172.3萬人,都會區約240萬人,佔奧地利人口四分之一以上。維也納是歐洲著名的都會區之一,拥有许多重要的国际组织,OPEC的總部也設於此。同時,維也納與美國紐約和瑞士日內瓦同為聯合國僅有的駐地城市。位於北緯48度12分5秒、東經16度22分38秒。具“世界音樂之都”美譽。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是領域曾遍及除德意志以外的中東歐大部分地區的奧匈帝國首都。按照市区人口,它是欧盟第七大城。在20世纪初以前,它是德語圈最大的城市,奥匈帝国分裂之前,該市已经擁有200萬人口。時至今日,它仍是德语圈第二大城市,僅次於柏林。該市位於奥地利東部,靠近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边界。其市中心古城區被列為世界遺產。.

哈布斯堡君主國和維也納 · 拉約什二世和維也納 · 查看更多 »

特兰西瓦尼亚公国

特兰西瓦尼亚公国可以指如下国家:.

哈布斯堡君主國和特兰西瓦尼亚公国 · 拉約什二世和特兰西瓦尼亚公国 · 查看更多 »

查理五世

查理五世,可能为以下欧洲君主:.

哈布斯堡君主國和查理五世 · 拉約什二世和查理五世 · 查看更多 »

波希米亞王國

波希米亞王國(České království;Königreich Böhmen;Regnum Bohemiae)是以前位於中歐的一個國家。其範圍大致相當於現在的捷克。在歷史上曾是神圣羅馬帝國內獨立的一員,許多國王皆兼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首都布拉格於14世紀末期曾為神聖羅馬帝國中心,1526年王國為哈布斯堡統治。波希米亞王國在1198年由國王奧圖卡一世成立,歷經查理四世的黃金時期、波希米亞戰爭、哈布斯堡統治,最後一任國王為卡萊爾五世(Karel V)。1918年一戰結束後,大部份地區被劃入當時新成立的捷克斯洛伐克。.

哈布斯堡君主國和波希米亞王國 · 拉約什二世和波希米亞王國 · 查看更多 »

波兰

波兰共和国(Rzeczpospolita Polska),简称波兰,是位於中欧的共和制国家,北面濒临波罗的海,西面与德国接壤,南部与捷克和斯洛伐克为邻,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在东,东北部和立陶宛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接壤。面積312,679平方公里,位居歐洲第十;人口約3,863萬人,位居歐洲第九。目前為欧盟、北约、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贸组织等國際組織的成員。.

哈布斯堡君主國和波兰 · 拉約什二世和波兰 · 查看更多 »

斐迪南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

斐迪南一世(德语:Ferdinand I,)哈布斯堡王朝的奥地利大公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56年起;1558年加冕)。他也是匈牙利和波希米亚的国王(1526年起)。.

哈布斯堡君主國和斐迪南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 · 拉約什二世和斐迪南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哈布斯堡君主國和拉約什二世之间的比较

哈布斯堡君主國有88个关系,而拉約什二世有36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2,杰卡德指数为9.68% = 12 / (88 + 36)。

参考

本文介绍哈布斯堡君主國和拉約什二世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