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周朝和洛阳市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周朝和洛阳市之间的区别

周朝 vs. 洛阳市

周朝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王朝,也是最後一個完全施行封建制度的世襲王朝,分為西周(約前11世紀-前771年)與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兩個時期。西周從周武王滅殷商建國並定都镐京(宗周)起,至周幽王亡國止,是中華文明的全盛時期之一。該時期的物質文明及精神文明皆深刻地影響着後世(2007年):《西周史與西周文明》〈引言〉,第1頁。。東周都城為洛邑(今河南洛陽),其時代又可分為春秋時期(前770年-前476年)與戰國時期(前476年-前221年)。前256年秦昭襄王廢黜周赧王,東周亡。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各國,建秦朝(2007年):《春秋史與春秋文明》〈引言〉,第1頁。(2007年):《戰國史與戰國文明》〈引言〉,第1頁。。 周人崛起於周原,在鞏固國力後於武王伐紂滅商朝建立西周。三監之亂的危機,於周公東征後平定,並且藉由大量分封諸侯來穩定東土。西周國力於成康之治時達到顛峰,在昭穆時期持平。共懿孝夷時期國勢漸衰,最後發生國人暴動與共和行政。宣王中興只是西周的迴光返照,宣王後期周室混亂,最後於周幽王發生犬戎之禍,西周亡。東周時,平王東遷使周室核心以成周為主,周室與諸侯作戰失敗使「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已經一去不返。春秋時期的尊王攘夷運動產生出春秋五霸等霸主。到戰國時期以下克上事件不斷,戰國七雄彼此合縱連橫。周室最後被秦國廢除,七雄最後也由秦所統一。 周朝的中央權力為王權,周王是周室的最高權力者,也是諸周族的宗主。由上至下縱切為君臣關係的封建制度,由尖至錐的橫切為血源關係的宗法制度,再以禮樂制度與井田制鞏固整個尖錐,維繫周王與諸侯國、官員、國人、野人的關係。春秋中葉後禮樂崩壞,典章制度逐漸瓦解。思想逐漸走向諸子百家。 周朝是以周族為代表和主體的華夏族語周邊諸族交往、融合的重要時期。自西周實行分封制後,中原華夏族文化同四周的方國文化相互交流與融合,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地區性文化。周朝從文字產生到春秋中葉,書面文學逐漸形成,古代散文由句而篇,由簡而繁的過程。詩經中的作品顯示四言詩日漸成熟。西周青銅器具有樸素、寫實的風格,聞名的有《毛公鼎》、《宗周鐘》、《散氏盤》、《大盂鼎》、《大克鼎》與《虢季子白盤》等等。. 洛阳市(,邮政式拼音:Loyang)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中原地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现为河南省及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是丝绸之路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城市,也是国务院认定的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2011年被联合国授予“世界文化名城”称号。洛阳自夏朝开始,前后有十三个正统朝代以其为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建都政权数量最多、持续建都时间最久的都城,拥有5000年文明史、3000年建城史和1500年建都史。仰韶曙光,夏商肇基,周制礼乐,两汉文章,魏晋风流,南北融合,隋唐盛世,宋金兵戈,洛阳城在历史的长河中数度兴废,活跃在文明中心长达数千年,与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始终相依。 洛阳位于洛水之北,水之北乃谓“阳”,故名洛阳,又称雒阳、洛邑、雒邑、京洛和洛城,因境內有伊、洛两水,也称伊洛。洛阳地处中原,境内山川纵横,西依崤山,由函谷关通关中平原,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与黄河之险,南望伏牛、熊耳,有“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说。洛阳以其四面环山、八关都邑的地理优势,成为历代帝王青睐之所;也因其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居中位置,成为古往今来的水陆交通要地。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中国”一词最初便是指古代洛阳地区。沿洛水自东向西的洛河两岸,于不足3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夏都斟鄩、商都西亳、东周王城、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五大都城遗址,人称“五都贯洛”。都城遗址分布之密集,联系之密切,时间跨度之大,举世罕见。 现代的洛阳以龙门石窟、白马寺和关林等历史名胜,牡丹、水席、杜康酒等传统文化,以及二里头遗址、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等国家大遗址而闻名,被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洛阳有三项六处世界文化遗产,其遗产数量在中国城市中仅次于北京。洛阳有5A级景区四项五处,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洛阳是首批经中国国务院批准的享有地方立法权的13个较大的市之一,重要的工业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也是首批中国创新型试点城市,中原经济区和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洛阳全境总面积15,230平方公里,现下辖八县一市六区,截止2015年,洛阳市中心市区建成面积达209平方公里。根据中国国务院2012年批准的《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到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达到285万人,中心城区面积将达614平方公里,逐步把洛阳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友好、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2016年,国务院相继批复《洛阳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一期建设规划》、设立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洛阳片区,千年古都又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之间周朝和洛阳市相似

周朝和洛阳市有(在联盟百科)74共同点: 召公奭史记后稷合縱吕不韦夏朝太史太行山宗室宗法封建帝辛中原东周东周国九鼎伊阙之战周厉王周威烈王周宣王周平王周公旦周烈王周莊王周襄王周赧王周考王周桓公周桓王周武王...周朝周惠王周成王周悼王周敬王商朝八卦六艺犬戎王子克王子颓王子朝秦始皇秦国秦朝竹書紀年燕国牧野之战牧野区鎬京萇弘西周君西周国魏国 (战国)诗经越國趙簡子鹿台黄帝齊威王齐桓公辟雍赵国鄭國虢宣公李斯楚庄王楚国河圖洛書洛邑文學晋国晋文公 扩展索引 (44 更多) »

召公奭

召公奭,姬姓,名奭,是周武王的同姓宗室,食邑於召(今陝西歧山西南),谓之召公,又稱為周召公、召康公或召伯。又因其受封於燕國,稱燕召公。召公奭是後來燕國和召國的始祖。.

召公奭和周朝 · 召公奭和洛阳市 · 查看更多 »

史记

《史记》最早稱為《太史公書》,由西汉太史令(太史公)司马迁编写的历史书籍。记载了自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間共二千五百年的历史,是纪传体通史之祖。全书包括本纪 12 卷、世家 30 卷、列传 70 卷、表 10 卷、书 8 卷,共 130 篇(卷),52 万 6500 餘字。该书原稿约在西汉末年消失,目前存世最古的史记残卷是日本京都高山寺藏中国六朝抄本,目前存世最古的完整史记是现藏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北宋“景祐本”《史记集解》(其中有十五卷为别版补配)及日本藏南宋版黄善夫三家注史记。 《太史公書》首创的纪传体撰史方法为後来历代“正史”所传承,与後来的《汉书》、《後汉书》、《三國志》合称“前四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对後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皆产生了深远影响,《太史公書》同时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太史公书》最初無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记》、《太史公传》、《太史記》、《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和周朝 · 史记和洛阳市 · 查看更多 »

后稷

#重定向 弃.

后稷和周朝 · 后稷和洛阳市 · 查看更多 »

合縱

合縱,或合從,合眾弱以攻一強,中國春秋時期及戰國時期的外交及軍事策略,是南北縱向諸個國家合作,抵擋西邊秦國的東向發展。戰略上即使倡議諸國組成被動的聯合防禦陣線,依然不是長遠有效的方式。同時各國間存在著歷史的矛盾,攜手聯手防禦簡直是空談。合縱最主要的戰略創新則是從聯合抗秦,提升到合作攻秦滅秦。 根據《史記·蘇秦列傳》,蘇秦在遊說秦惠王連橫不成後,轉而遊說六國聯合起來對抗秦國。合縱之勢形成,蘇秦掌六國宰相印,然而各國之間也存在大小矛盾,蘇秦在齊國被刺殺,合縱聯盟隨之瓦解。最後被连横所破解。在合縱抗秦基礎建立後,亦有合縱滅齊之舉。.

合縱和周朝 · 合縱和洛阳市 · 查看更多 »

吕不韦

吕不韦(),中国战国时代衞國濮阳(今河南濮阳南)大商人,战国后期著名政治家,后位及秦相,在秦為相十三年。廣招門客以「兼儒墨,合名法」為思想中心,合力編撰《呂氏春秋》,有系統性的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後為先秦雜家代表人物之一。 执政时曾攻取周、赵、卫的土地,立三川、太原、东郡,对秦王政兼并六国的事业有重大贡献。后因嫪毐集团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邦职务,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下令將其流放至蜀地(今四川),不韋憂懼交加,于是在三川郡(今河南洛陽)自鸩而亡。.

吕不韦和周朝 · 吕不韦和洛阳市 · 查看更多 »

夏朝

夏朝(约前2070年—约前1600年)是中国传统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中原夏部族世袭制朝代。一般认为夏朝是多个部落联盟或复杂酋邦形式的国家。依據史書記載,夏、商、周三代皆为封建王朝,君主與諸侯分而治之,而夏朝是第一個世襲的氏族封建王朝。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製的礼器,其年代約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器时代初期。 虽然中国传统文献中关于夏朝的记载较多,但由于都成书较晚,且迄今为止又没有发现公认的夏朝存在的直接证据,如夏朝同时期的文字作为自证物,因此近现代历史学界一直有人质疑夏朝存在的真实性。在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具备了属于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条件,但由于一直未能出土类似殷墟甲骨卜辞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夏朝的存在性始终无法被证实。许多中外历史学家认为,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遗址的全期或第一、二期,有可能是夏朝都城的遗迹,不過目前仍在尋找確鑿的依據来釐清。 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王位之先河。夏代共传十四朝,十七--,延续约471年,为商朝所灭。夏朝作为中国传统历史的第一个王朝,拥有较高的历史地位,后人常以“华夏”、“诸夏”自称,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周朝和夏朝 · 夏朝和洛阳市 · 查看更多 »

太史

太史,中国古代官名。.

周朝和太史 · 太史和洛阳市 · 查看更多 »

太行山

太行山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娲山,或作太形山。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和地理分界线。跨越北京市、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四省市。北起北京西山,南达豫北黄河北崖,西接山西高原,东临华北平原,绵延400余公里,为山西东部、东南部与河北、河南两省的天然界山。它由多种岩石结构组成,呈现不同的地貌,这里储藏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太行山地区有众多河流发源或流经,使连绵的山脉中断形成“水口”,这里是华北平原进入山西高原的要道。.

周朝和太行山 · 太行山和洛阳市 · 查看更多 »

宗室

宗室,是中國、、朝鮮、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國家,對君主父系男性血親及后代的稱呼。一般情況,是以与君主的父系血缘亲疏关系,以确定是否列入宗室之列,中國歷史上就此规定不一。 中国历代均专设官府来主管宗室事务,如「宗正」、「宗正寺」、「宗人府」等。 宗室的女性后代称为宗女或宗室女。不同的朝代,按相关的制度,宗女会享有册封、俸禄。但因為東亞為父系社會,奉行长子继承制,女性无继承权,宗女后代并不能继承宗室待遇,.

周朝和宗室 · 宗室和洛阳市 · 查看更多 »

宗法

宗法是西周的重要政治制度,这种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这种制度起着维护西周政治等级制度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周朝和宗法 · 宗法和洛阳市 · 查看更多 »

封建

封建是源自於中國古代天子依爵位高低將領土分封與宗室或功臣做為食邑的制度。在此制度下,大地主或領主能強行索取土地收入,並且能在其領地上行使政府職權。.

周朝和封建 · 封建和洛阳市 · 查看更多 »

帝辛

帝辛,子姓,諱受或受德,是商朝最后一代的君主。夏商周断代工程認為他在前1075年至前1046年在位。 帝辛非常重视农业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国力强盛。在位期间,继续对东南方的人方(东夷)用兵,最后将其击败,将商朝势力扩展到江淮一带。然而,这场长久的战争导致了国内空虚。后来,周國联合西方各方国一起讨伐商朝。在牧野之战中,商军溃败,帝辛自焚而死,商朝灭亡。死后,其子武庚谥他为帝辛。周武王在其生前稱呼他是“商王受”。帝辛死後,周武王便給他一個惡谥之名纣,因此帝辛以纣王一名为后世人所熟知。.

周朝和帝辛 · 帝辛和洛阳市 · 查看更多 »

中原

中原是漢族傳统中的一个地域概念,是指以中国河南省为核心延及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区,这一地区是華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後被漢族视为天下中心。在中國古代的地緣思想中,起源於中原的華夏文明是世界的中心,而華夏文化之外的人群被稱為「化外之民」或者「四夷」古人常将“中国”、“中土”、“中州”用作中原的同义语。。 古代中原地區是華夏部落的原居地,文化比较先进的华夏王朝自视文明,自称「中国」,以别于四夷部落。古代中原地區的中心是豫州全境及冀州南部 现代一般使用中原地区称谓,常指“黄河中下游地区”,以河南省全境为主体,包括陕西省东部、河北省南部、山西省南部、山東省西部、江蘇省西北部、安徽省北部。.

中原和周朝 · 中原和洛阳市 · 查看更多 »

东周

东周(前770年至前256年),是历史上对国都东迁以后的周朝的称呼,相对于之前国都在镐京的時期,即西周。东周也是「春秋時代」的开始。 東周京都於前770年自镐京(今陝西省西安市),东迁至雒邑(今河南省洛阳市)。传26王,前后515年。 周幽王死後,諸侯擁立原先被廢的太子宜臼為王,他就是周平王。他即位第二年,見鎬京被戰火破壞,又受到犬戎侵扰,便遷都雒邑,史稱「東周」,以別於在這以前的西周。東周的前半期,諸侯爭相稱霸,持續了二百多年,稱為「春秋時代」;東周的後半期,周天子地位漸失,亦持續了二百多年,稱為「戰國時代」。 周平王東遷以後,管轄範圍大減,形同一個小國,加上被指有弑父之嫌,在諸侯中的威望已经大不如前。面對諸侯之間互相攻伐和兼併,邊境的外族又乘機入侵,周天子不能擔負共主的責任,經常要向一些強大的諸侯求助。在這情況下,強大的諸侯便自居霸主。中原諸侯對四夷侵擾則以「尊王攘夷」口號團結自衛,战国时代徐州相王、五国相王后各大诸侯纷纷僭越称王(吴、越、楚三国春秋時代已称王),周王权威進一步受損。 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年),发生“子带之乱”,襄王不能平,求救于晋文公,文公诛叔带,遂为伯而得河内地。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年),襄王为晋文公所迫,于河阳踐土會盟。 周定王元年(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之戎,欲观九鼎。定王使王孙满应设以辞,楚人遂去。 周赧王时,東周国势益弱,同时内部争斗不休,以至分为东周国和西周国,赧王迁都西周。周赧王八年(前307年),秦借道两周之间攻韩,周人两边都不敢得罪,左右为难。东西两周位于诸强国之间,不能同心协力,反而彼此攻杀。至赧王六十年(前255年),西周国为秦所灭,赧王死,七年后,东周国亦为秦所灭。.

东周和周朝 · 东周和洛阳市 · 查看更多 »

东周国

东周,中国历史上的古国名,戰國时代,从小国西周国分裂出来的另一个小国。东周国为西周国的兄弟国,其始封君为东周惠公。东周国建都巩地(今河南省巩义市西南),前249年被秦国所灭。《史记·秦本纪》载,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东周君与诸侯谋秦,秦使相国吕不韦诛之,尽入其国。”东周国灭亡。.

东周国和周朝 · 东周国和洛阳市 · 查看更多 »

九鼎

九鼎据传是禹在建立夏朝後,用天下九牧所貢之金鑄成九鼎,象徵九州。《春秋公羊傳注疏》认为九鼎代表天子的地位:祭祀的时候士用一鼎或三鼎,大夫用五鼎,诸侯用七鼎,而天子才能用九鼎,祭祀天地祖先時行九鼎大禮。《尚书正义》则在第十五卷《召诰》中倾向于“九鼎”其实只是一只鼎。因为九牧贡金为鼎,所以名叫“九鼎”。无论哪种解释,鼎都是國家擁有政權的象徵,進而成為國家傳國寶器。據說,秦滅周后第二年即把周王室的九鼎西遷咸陽。 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九鼎已不知下落。有人說九鼎沉沒在泗水彭城,秦始皇出巡泗水彭城,曾派人潛水打撈,結果徒勞無功見《史記》卷六 秦始皇本紀 第六,原文:「……始皇還,過彭城,齋戒禱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沒水求之,弗得。……」。.

九鼎和周朝 · 九鼎和洛阳市 · 查看更多 »

伊阙之战

伊闕之戰是前293年秦国将领白起在伊闕(今河南省洛陽市龍門镇)擊敗魏、韩、东周三国联军,擒杀联军主将公孫喜的战役,此战秦国共斩首敌军24万。.

伊阙之战和周朝 · 伊阙之战和洛阳市 · 查看更多 »

周厉王

周厉王(),姓姬,名胡,在西周青铜器铭文中作“”。为周夷王之子。《史記》作厉王,西周青铜器铭文作剌王,在文献中又作汾王。国人暴动之后,他居住在今山西省汾河流域,因此传世典籍和青铜器铭文又称他为汾王 。厉王为西周第十位君王,在位約49年(夏商周断代工程,为約前877年-前841年,在位37年),连同共和的十四年。《太平御览》八十四引《史記》載:“周孝王七年,厉王生。”.

周厉王和周朝 · 周厉王和洛阳市 · 查看更多 »

周威烈王

周威烈王(),'''姬'''姓,名午,為周考王之子,中国东周第二十代国王。 周考王十五年,崩,周威烈王即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封晉國大夫韓虔、趙籍、魏斯為韓侯、趙侯、魏侯,這是歷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晉”。三家分晉標誌著春秋時代的結束,緊接著是戰國時代的來臨,本年也是司馬光《資治通鑑》記載的起點,司馬光還為三家分晉一事發表長篇的感言。二十四年(前402年),病死。葬今河南省洛阳市。其子驕繼位。.

周威烈王和周朝 · 周威烈王和洛阳市 · 查看更多 »

周宣王

周宣王,姬姓,名靜,一作靖。西周第十一代天子,周厉王之子,在位46年。 周宣王继位后,政治上任用召穆公、尹吉甫、仲山甫、程伯休父、虢文公、申伯、韩侯、显父、仍叔、张仲一帮贤臣辅佐朝政;军事上借助诸侯之力,任用南仲、召穆公、尹吉甫、方叔陆续讨伐猃狁、西戎、淮夷、徐国和楚国,使西周的国力得到短暂恢复,史称“宣王中兴”。《太平御览·皇王部·卷八十五》:王于是进用贤良,樊侯仲山父,尹吉父,程伯休父,虢文公,申伯,韩侯,显父,南仲方叔、仍叔、邵穆公,张仲之属,并爲卿佐。自厉王失政,猃狁、荆蛮交侵中国,官政隳废,百姓离散,王乃修复宫室,兴贤人,纳规谏,安集兆民。命南宫仲、邵虎、方叔、吉父并征定之,复先王境土,缮车徒,兴畋狩,礼天下,喜王化复行,号称中兴。但周宣王晚年对外用兵接连受挫,尤其在千亩之战大败于姜戎,南国(今长江与汉江之间的地区)之师全军覆没,加之独断专行、不进忠言、滥杀大臣,宣王中兴遂成昙花一现,也为西周在周幽王时期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周宣王和周朝 · 周宣王和洛阳市 · 查看更多 »

周平王

周平王()姓姬,名宜臼,東周第一位國王。周幽王的兒子,母親是申--,為申侯的女兒,後母褒姒。.

周平王和周朝 · 周平王和洛阳市 · 查看更多 »

周公旦

周公旦,'''姬'''姓,'''周'''氏,名旦,諡文,又稱周文公、周公。周文王第四子。西周初年政治家,封於周邑。武則天天授元年(690年)追封為“褒德王”,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追封為“文憲王”,後世多稱其“元聖”。.

周公旦和周朝 · 周公旦和洛阳市 · 查看更多 »

周烈王

周烈王(),又稱周夷烈王,姓姬,名喜,中國東周君主,在位7年。他是周安王之子。周烈王在位期間,秦獻公遷都櫟陽(今陝西省臨潼市),開啟秦國強盛的序幕。周烈王五年(庚戌,前371年),秦獻公發兵攻占韓國六座城市。烈王六年(前370年)齊威王朝見周天子,威王賢名更盛。.

周朝和周烈王 · 周烈王和洛阳市 · 查看更多 »

周莊王

周莊王(),姓姬,名佗,東周第三代國王,諡號莊王。他是周桓王的兒子。莊王三年(前694年),周公黑肩欲殺莊王,而立莊王弟王子克,事泄,黑肩被莊王與辛伯所殺,克奔南燕(河南延津)。 在位期间执政为虢公林父、周公黑肩。.

周朝和周莊王 · 周莊王和洛阳市 · 查看更多 »

周襄王

周襄王(),姬姓,名鄭,東周第六代君主,諡號襄王。襄王是周惠王的兒子,《史記·周本紀》稱襄王在位32年,《左傳》稱襄王在魯文公八年(前619年)秋天去世。 惠王死後,襄王懼怕異母弟王子帶爭奪王位繼承權,秘不發喪,並派人向齊國求援,襄王直到大局已定才公佈父王死訊。 前636年,王子帶欲圖篡位,以狄人攻周,大敗周師,周襄王逃到鄭國;此前,周襄王欲伐鄭,故娶狄人隗氏為--,以換取狄兵一同伐鄭。事成後卻廢黜--,令隗--怨恨,進而引致隗--同異母弟王子帶聯合,成為內應令狄人得以大破襄王。當時晉文公勢力強大,在前635年出兵助襄王,殺王子帶,迎接周襄王返回洛陽復位。前632年,晉文公召襄王,襄王親自到踐土(今河南原陽西南)會見他。 周襄王在位期间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相继称霸。在位期间执政为宰孔、周公忌父、王子虎、周公閱、王叔桓公。.

周朝和周襄王 · 周襄王和洛阳市 · 查看更多 »

周赧王

周赧王(),姓姬,名延,或名赧,皇甫謐说名诞。《竹书紀年》作周隱王,為周慎靚王之子。史文常作王赧,《史記》誤為諡號。据传即位于前314年。在位59年,是周朝在位最长的君主。 他在位时期,周王室的影响力仅限于王畿(现在的洛阳附近,当时是東周的首都)。早在他的祖父周显王在位期间,秦国的势力迅速膨胀,以西戎霸主自居。赧王五十九年,驾崩。是年,秦昭襄王迁九鼎,占王畿,灭东周。.

周朝和周赧王 · 周赧王和洛阳市 · 查看更多 »

周考王

周考王(),又稱周考哲王,姓姬,名嵬,為中國東周第十九代國王,在位15年,為周貞定王之子、周哀王與周思王之弟。 前441年,姬嵬殺害周思王自立,是為周考王,以前440年為考王元年。前440年,周考王封其弟姬揭於王畿(位於今河南),是為西周桓公。西周桓公死後,子威公立。惠公繼承威公之位,在周顯王二年(前367年)又封少子姬班於鞏(今河南省鞏縣西南),史稱“東周”。此時周朝王畿內再分出「西周」、「東周」两小國,王畿便更為縮小。 周考王時期處於春秋時期與戰國時期之間,或戰國初期。 前426年周考王死去,其子姬午繼位,是為周威烈王。.

周朝和周考王 · 周考王和洛阳市 · 查看更多 »

周桓公

周桓公,即周公黑肩,春秋初期周国国君,周公旦后裔。鲁隐公六年(周桓王三年,公元前717年)周公劝周桓王礼遇郑庄公。周桓王不听,于鲁桓公五年(周桓王十三年,前707年)亲率大军征伐郑国,虢公林父率领右军,统属蔡国、卫国军队;周公黑肩率领左军,统属陈国军队。结果,周军大败,周桓王也被射伤。鲁桓公十五年(周桓王二十三年,前697年)桓王死后,莊王继位。鲁桓公十八年(周庄王三年,前694年),周公黑肩欲杀莊王而立王子克。辛伯劝告,周公不听。结果辛伯告知莊王,周公黑肩被杀,王子克奔燕国。.

周朝和周桓公 · 周桓公和洛阳市 · 查看更多 »

周桓王

周桓王(),姓姬,名林,東周第二代君主,諡號桓王。他是周平王的孫子。由於平王駕崩時,太子洩父早死,身為洩父之子的他被擁立繼位。.

周朝和周桓王 · 周桓王和洛阳市 · 查看更多 »

周武王

周武王,'''姬'''姓,名发,諡武,曰名为珷帝日丁,西周第一代天子,西周时代青铜器铭文称其为珷。是西伯昌与太姒的嫡次子,其正妻为邑姜,西周的创建者。夏商周斷代工程斷代其在位時間為前1046年至前1043年,劍橋中國史推測其在位時間约為前1049或前1045年至前1043年。傳統上,周武王,周文王,堯舜禹和商湯一向為後世儒家人物所尊崇的古代先秦明君。.

周朝和周武王 · 周武王和洛阳市 · 查看更多 »

周朝

周朝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王朝,也是最後一個完全施行封建制度的世襲王朝,分為西周(約前11世紀-前771年)與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兩個時期。西周從周武王滅殷商建國並定都镐京(宗周)起,至周幽王亡國止,是中華文明的全盛時期之一。該時期的物質文明及精神文明皆深刻地影響着後世(2007年):《西周史與西周文明》〈引言〉,第1頁。。東周都城為洛邑(今河南洛陽),其時代又可分為春秋時期(前770年-前476年)與戰國時期(前476年-前221年)。前256年秦昭襄王廢黜周赧王,東周亡。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各國,建秦朝(2007年):《春秋史與春秋文明》〈引言〉,第1頁。(2007年):《戰國史與戰國文明》〈引言〉,第1頁。。 周人崛起於周原,在鞏固國力後於武王伐紂滅商朝建立西周。三監之亂的危機,於周公東征後平定,並且藉由大量分封諸侯來穩定東土。西周國力於成康之治時達到顛峰,在昭穆時期持平。共懿孝夷時期國勢漸衰,最後發生國人暴動與共和行政。宣王中興只是西周的迴光返照,宣王後期周室混亂,最後於周幽王發生犬戎之禍,西周亡。東周時,平王東遷使周室核心以成周為主,周室與諸侯作戰失敗使「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已經一去不返。春秋時期的尊王攘夷運動產生出春秋五霸等霸主。到戰國時期以下克上事件不斷,戰國七雄彼此合縱連橫。周室最後被秦國廢除,七雄最後也由秦所統一。 周朝的中央權力為王權,周王是周室的最高權力者,也是諸周族的宗主。由上至下縱切為君臣關係的封建制度,由尖至錐的橫切為血源關係的宗法制度,再以禮樂制度與井田制鞏固整個尖錐,維繫周王與諸侯國、官員、國人、野人的關係。春秋中葉後禮樂崩壞,典章制度逐漸瓦解。思想逐漸走向諸子百家。 周朝是以周族為代表和主體的華夏族語周邊諸族交往、融合的重要時期。自西周實行分封制後,中原華夏族文化同四周的方國文化相互交流與融合,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地區性文化。周朝從文字產生到春秋中葉,書面文學逐漸形成,古代散文由句而篇,由簡而繁的過程。詩經中的作品顯示四言詩日漸成熟。西周青銅器具有樸素、寫實的風格,聞名的有《毛公鼎》、《宗周鐘》、《散氏盤》、《大盂鼎》、《大克鼎》與《虢季子白盤》等等。.

周朝和周朝 · 周朝和洛阳市 · 查看更多 »

周惠王

周惠王(),姓姬,名閬,又名聞,東周第五代君主,諡號惠王。他是周僖王的兒子。 周惠王在前677年繼位後,佔用蒍國的園圃飼養野獸,為國的人民不滿,惠王二年有五大夫作亂,立王子頹為周天子,惠王奔溫(今河南溫縣南),鄭厲公在櫟地(今禹州市)收容惠王,並在惠王四年與虢國攻入周朝,協助平定“子頹之亂”,惠王復辟,鄭國因功獲賜予虎牢(今河南滎陽汜水鎮)以東的地方,虢國也獲賜土地。 周惠王晚年宠爱幼子王子带,欲立為嗣,约郑联楚、晋以成此事,但此时齐桓公稱霸天下,与诸侯会盟力挺太子,周惠王未能如愿。周惠王駕崩后,太子周襄王即位。 《史記·周本紀》稱惠王在位25年,《左傳》稱周惠王在魯僖公七年(前653年)冬天去世。 在位期间执政为虢公醜、周公忌父、宰孔。.

周惠王和周朝 · 周惠王和洛阳市 · 查看更多 »

周成王

周成王,姬姓,名誦,西周第二代天子。成王继位时年幼,由周公旦攝政,引起管叔和蔡叔不滿,聯合武庚,發動叛亂,周公旦出兵平定三监之乱。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雒邑、大封诸侯,还命周公东征、编写礼乐,加强西周王朝的统治。成王与其子周康王统治期间,社会安定、百姓和睦、“刑错四十余年不用”,被誉为成康之治。 夏商周断代工程将成王在位時間定為前1042年至前1021年,在位22年。劍橋中國史推測其在位時間為前1042至前1006年。.

周成王和周朝 · 周成王和洛阳市 · 查看更多 »

周悼王

周悼王(),姓姬,名猛,中國東周君主,諡號悼王,未即位时称王子猛,即位后称王猛。他是周景王的儿子,景王病重時,囑咐大夫賓孟立王子朝。景王死,國人立王子猛為王,是為悼王。悼王後來被王子朝殺死。 周悼王为周景王之子。《左传》记载周景王十八年(前527年),其太子寿和王后去世。其后围绕着周景王的太子人选,朝中形成了对立的两派。一派为支持王子猛的大夫单子单穆公、刘子刘文公。另一派支持王子朝,以王子朝之傅宾起(又称为“宾孟”)为代表。周景王宠爱王子朝,并杀王子猛之傅下门子(见《国语·周语下第三》,取徐元诰《国语集解》之解释)。 周景王二十五年夏四月,景王命令公卿随同自己前往北山田猎。景王计划趁此杀死单子、刘子,然后册立王子朝为太子。但计划尚未实行,周景王突然驾崩,按《左传》的说法是死于心脏病。王子猛即位为王,单子杀宾起,王猛之位初定。即位之时王猛的身份,据《史记·周本纪》是“长子”,按《国语集解》之说是景王朝的太子,对此《左传》无明确记载。《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记载的王子朝告诸侯文,强调了王后无子的情况下,应该立长子为太子的礼制,而批评单子、刘子为私利而立少子的行为。由此可见,王子朝和王子猛都不是景王的王后之子。而王子朝比王子猛年长。 Category:周朝君主 Category:东周君主儿子 Category:东周被杀害人物 Category:中国被杀害君主 M Category:諡悼 周.

周悼王和周朝 · 周悼王和洛阳市 · 查看更多 »

周敬王

周敬王(),姓姬,名--(音“勉”),中國東周君主,諡號敬王。他是周景王的兒子,周悼王同母弟。 周景王的庶長子王子朝在悼王病死後,晉國派兵攻打王子朝,立王子--為王。此後敬王與王子朝不時仍有衝突。前516年王子朝逃到楚國。前505年春,楚国被吴国击败,险些亡国,周敬王趁机派人在楚地殺死王子朝。儋翩帶領王子朝支持者在次年起兵舉事,敬王出逃,在前503年得晉國幫助下回都。 東周自周平王開始以雒邑(洛邑,又稱成周)為都城,平王東遷後,又稱雒邑為王城。敬王時,因王子朝在雒邑勢大,乃遷都至雒邑之東,稱新都為成周,稱舊都為王城。 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年),吳王夫差為父報仇,起兵擊敗越國,越王勾踐求和,並獻上美女西施。《左傳.哀公十九年》記載,冬,周敬王去世,葬于三王陵(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南10里处)。 在位期間執政為單穆公、劉文公、單武公、劉桓公、萇弘、單平公。.

周敬王和周朝 · 周敬王和洛阳市 · 查看更多 »

商朝

商朝又称殷、殷商(约前1600年—前1046年),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朝代,这標誌着中國歷史進入了信史。商朝前期屡屡迁都,直至盘庚定都于殷(今河南省安阳市),以后再沒有遷都,所以商朝又叫殷朝,或稱为殷、殷商。商代出现的甲骨文和金文(因多刻于青铜器上,亦称“铭文”)是目前已經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有系統性的文字符号。中国传统历史学关于商朝的详细文獻记载資料多来自于其一千年后的记錄,主要有东周的《竹书纪年》和《尚书》,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中国方面的观点大多认为:商是中国历史上继夏朝之后的一个朝代,是由原夏朝东方的諸侯國商部落首领商汤於鳴條之戰滅亡夏朝後建立的。其后经历17代30王的统治,末代君王帝辛於牧野之戰被从西方崛起的周人统治者周武王率领联军擊敗而亡。 商朝具有豐富的考古学發現,主要遗址有位于今日河南偃师的二里头遗址和商城遗址,郑州的二里岗遗址,安阳的殷墟遗址等。在河北邢台市、邯郸市、河南信陽市、輝縣、新鄭市等許多地方還發現大量商朝文化遺產。 商朝自先商到晚商共14次遷都。其中只有安阳殷墟是盘庚以后诸王世的都城,学术界對此看法比较一致。安阳殷墟遗址于20世纪上半叶被发现後,出土的甲骨文几乎完全印证司马迁《史记》中所记载的商王世系。近代,在上古被普遍看作蛮荒之地的非中原地区,如成都、广汉为中心的三星堆文化,湖南宁乡的炭河里遗址等出土的文物也证明,在商时期的长江流域也平行存在發達的文化。.

周朝和商朝 · 商朝和洛阳市 · 查看更多 »

八卦

八卦是《易经》的基本概念,可代表一切自然現象的動靜狀態,每個卦由三个爻组成。“卦”有「懸掛」的意思,也代表將各種現象的標示豎立起來以便於觀察。 八卦的項目組合,可代表各種自然現象或動態,分別為“天、地、水、火、雷、風、山、澤”,卦名則稱“--、坤、坎、離、震、巽、艮、兌”。易经的八卦代表了古代中国的天文地理哲学等文化思想,其理论还涉及到武术、中國音樂等方方面面。 若將八卦兩兩相重,形成六十四卦。原本八卦(三個爻)亦稱為八個“單卦”,而相同的兩個八卦的組合(六個爻)則称“重卦”。.

八卦和周朝 · 八卦和洛阳市 · 查看更多 »

六艺

六藝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也泛指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学科总称。六藝有两种的含义,分別是《周礼》的古六艺和孔子提出春秋后的六艺。 《周礼》的六艺是西周前贵族教育的六个学科:禮、樂、射、御、書、數。其中禮分五礼(吉、凶、宾、军、嘉);乐分六乐(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镬、大武);射分五射(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御有五御(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书有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數有九數(方田、粟米、差分、少广、商功、均输、方程、盈不足、旁要)。 汉代以来六艺亦指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汉武帝兴太学,立五经博士,专以六艺设教。《论语》、《孝经》、《尔雅》则同附六艺略之后。.

六艺和周朝 · 六艺和洛阳市 · 查看更多 »

犬戎

戎,中国周朝时期活跃在周朝西部(今甘肃东部、宁夏一带)的一支部落。一度與申侯合攻,殺周幽王,從此周朝遷都洛陽,是為東周。.

周朝和犬戎 · 洛阳市和犬戎 · 查看更多 »

王子克

王子克,姓姬,名克,字子仪。他是周桓王的兒子,周莊王的弟弟。莊王三年(前694年),周公黑肩欲殺莊王,而立王子克为王,事情泄露,周公黑肩被莊王與辛伯所殺,王子克逃亡南燕国(河南延津)。.

周朝和王子克 · 洛阳市和王子克 · 查看更多 »

王子颓

王子颓(),姓姬,或簡稱子颓,周莊王的庶子,為莊王所寵愛。在東周春秋時代發動叛亂並稱王。.

周朝和王子颓 · 洛阳市和王子颓 · 查看更多 »

王子朝

王子朝(),姬姓,名朝,是東周春秋時期周景王的庶出的長子(非嫡系),為周景王所寵愛。.

周朝和王子朝 · 洛阳市和王子朝 · 查看更多 »

秦始皇

始皇()嬴政,趙氏,時稱秦王政和始皇帝,生於趙國首都邯鄲(今河北邯鄲市),是秦莊襄王之子【史記索隱】莊襄王者,孝文王之中子,昭襄王之孫也,名子楚。按:戰國策本名子異,後爲華陽夫人嗣,夫人楚人,因改名子楚也。,商朝重臣惡來的第35世孫。出土《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第三卷中稱其為趙正。唐代司馬貞在《史記索隱》引述《世本》稱其為趙政。曹植《文帝诔》最早称始皇帝为嬴政,後世通稱嬴政,亦被某些文學作品稱為「祖龍」。他是中國戰國末期秦國君主,十三歲即位,先後鏟除嫪毐與呂不韋,並重用李斯、尉繚,三十九歲時滅亡六國建立秦朝,自稱「始皇帝」,五十歲出巡時駕崩,在位三十七年。 秦始皇帝是中國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統一天下後,秦始皇繼承了商鞅變法的郡縣制度和中央集權,統一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及典章法制,奠定了中國兩千餘年之專制政治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但另一方面,秦始皇在位期間亦進行多項大型工程,包括修築長城、阿房宮、驪山陵等,施政急躁,令人民徭役過重,是秦朝在他死後3年速亡之一原因。.

周朝和秦始皇 · 洛阳市和秦始皇 · 查看更多 »

秦国

国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嬴姓,趙氏。认为秦先祖蜚廉是商朝末年纣王的宠臣。据清华简《系年》的第三章,周初三监之乱平定后,蜚廉“东逃于商奄氏。成王伐商奄,杀蜚廉,西迁商奄之民于邾,以御奴之戎,是秦先人。”。鉴于秦人和奄国同姓,同主少皞,李学勤先生认为秦人始祖可能起源东方,在西周初年被谪戍西方。据,西周周孝王因秦祖先非子善养马,因此将其封於秦,作为周朝分封国。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獲封为诸侯,為伯爵地位,秦正式成為一方諸侯国。周朝给其封地在今甘肃河东地区到陕西一带。从前677年起,秦国在雍(今甘肃天水到陇南一带)建都近300年。雍城遗址有宫殿区、居住区、士大夫与国人墓葬区和秦公陵园。 秦國與西戎、義渠之間有通婚、結盟的關係,秦國崛起後,這些勢力皆被併入秦國。战国时期,秦孝公实施商鞅变法,为秦滅六國奠定基础。嬴政在前221年,統一諸夏,秦始皇使秦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中央集权君主制帝國,秦帝国较西方的罗马帝国还要早兩百年。.

周朝和秦国 · 洛阳市和秦国 · 查看更多 »

秦朝

朝(前221年-前207年),是中國歷史上首个大一統中央集权的帝國。秦朝皇室為嬴姓,所以史書又称嬴秦。秦朝源自周朝諸侯國秦國。前770年,秦地君長在東周周平王東遷時有功,受封於关中平原,建立秦國。战国時期,秦國根据礼记总结地“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輪”的社会现状,推行车辆统一道路,书籍统一文字,行为统一伦理,并在政治、軍事、經濟、交通方面,实施商鞅变法,成為天下第一強國。前230年至前221年,到秦王嬴政陸續攻滅其他六個主要諸侯國,一統中原,史称秦朝。 秦王政建立秦朝後自稱「始皇帝」(即秦始皇),從此中國有了皇帝的稱號,並且發起一系列的改革以鞏固帝國。而後南征百越、北伐匈奴,使得領土約等同中國本土。疆域為東起遼東,西至臨洮,北抵長城,南達象郡(今越南北部)。雖然秦朝外表十分強盛,但由於秦始皇集權、過度發展、嚴重勞役百姓,所以秦朝之統治不免帶有苛急、暴虐之特點,讓天下百姓飽受苛政之苦而想要叛變。秦二世繼位後,秦廷被掌權的趙高掌控而混亂不堪。此時秦末民變爆發,六國有力的軍人各自復國,雖然秦將章邯努力平亂,但秦將王離於鉅鹿之戰被楚將項羽擊敗,秦軍主力投降。前207年十月,新任秦王子嬰於咸陽向民變領袖劉邦投降,後項羽率軍抵達關中,殺死秦王子嬰,焚燒咸陽宮,秦朝於秦始皇死後3年滅亡。而後至西漢統一全國之期間稱秦漢之際,又稱西楚時期。西楚霸王項羽重建封國制體系,分封十八諸侯。由於項羽分封不公,劉邦、田榮等諸侯繼而起兵反抗,演變成楚漢戰爭。前202年劉邦擊滅項羽,受諸侯擁戴為漢帝,建國漢,開啟漢朝。 秦朝為了鞏固遼闊但各地文化不一的帝國,在政治、軍事、經濟、交通方面,都推行政策與改革。政治制度建立有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與郡縣制為基礎的中央集權制,取代过去不同诸侯豪门的爵位制度。法律基本延續秦國法律,增加了皇帝握有生殺大權,丞相僅僅是輔佐。防务方面,興建長城以鞏固北方,毀六國長城與城墩等防禦工事,沒收天下百姓武器,鑄成十二金人,先後五次東巡以安定關東各地區 。交通方面,興建馳道與靈渠等交通要道以便軍隊前往各地平亂,也有利各地區運輸物資。經濟方面,秦朝延續商鞅變法的政策,推行重農輕商,鼓勵農民增產糧食,甚至有機會獲爵位。工商業方面統一貨幣(秦半兩)與度量衡,實行鹽鐵專賣,但不完全禁止商業,也鼓勵如經營畜牧業的烏氏倮與丹砂的巴地寡婦清等商人。 文化思想的部分,秦朝的政治思想以法家為尊,推行融合「法、術、勢」的君主專制,另有發揚陰陽家的五德始終說以神化皇帝。宗教以傳統崇拜上帝、祖先、山神、河神等眾神以及巫術、占卜與占星等,而神仙方術之術受秦始皇所迷信。為了箝制人民叛亂思想、统一中央集权思想、報復欺騙秦始皇的方士們,先後發生焚書坑儒事件,這是先秦文化與諸子百家思想的一大浩劫。 秦朝的建立使中國由一個抽象的地理名稱轉為具體的大一統帝國,為融合中原文化、秦文化、荊楚文化與齊魯文化等等文化打下基礎,使得「秦」成為中國文化的象徵之一。其遺留下來的驪山秦始皇陵與秦始皇兵馬俑也受後世史學家注目,其中兵馬俑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周朝和秦朝 · 洛阳市和秦朝 · 查看更多 »

竹書紀年

《竹書紀年》是中國西晋武帝时在汲郡古墓出土整理的戰國竹簡“汲冢书”的一部分,原無書名,因其編年體體例而命名為《紀年》,亦稱《汲冢紀年》。《竹書紀年》是一部於西晉太康二年(281年)被盜墓者不準(不作为姓氏音Fōu或Biāo、「ㄈㄡˉ」或「ㄅㄧㄠˉ」)所發現的古代史書,在四庫全書之中為史部編年體。它當時被埋藏於魏安-釐-王(一說應為魏襄王)的墓裡,記錄了從傳說時代的五帝到魏襄王(一說應為魏哀王)之間的重要歷史事件。竹书纪年於宋朝散佚。20世纪前后,经朱右曾与王国维等人考察先宋文献,重新輯錄了古本的主要内容。.

周朝和竹書紀年 · 洛阳市和竹書紀年 · 查看更多 »

燕国

燕國是中國歷史上從西周到春秋戰国時期在中国北方的一個姬姓諸侯国,也作酀国、匽国或郾国,為戰国七雄之一,传国43王800年,於前222年被秦国消滅。.

周朝和燕国 · 洛阳市和燕国 · 查看更多 »

牧野之战

牧野之战是殷商帝辛(周朝稱之為紂王)軍隊和周武王軍隊的決戰,史稱「武王克殷」、「武王克商」、「武王伐紂」。由于殷商先征西北黎,后平东夷,虽取得胜利,但是窮兵黷武,加剧了國家財政負擔、社会和阶级矛盾,招致灭亡,最后兵败自焚,故《左传》稱:“纣克东夷而损其身”。.

周朝和牧野之战 · 洛阳市和牧野之战 · 查看更多 »

牧野区

牧野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新乡市的一个市辖区。面积80平方公里,2002年人口27万,建区于1955年。邮政编码453002,区政府驻学院路。这里是牧野之战的古战场。 区 新乡.

周朝和牧野区 · 洛阳市和牧野区 · 查看更多 »

鎬京

鎬京(宗周),与丰京合称丰镐。考古发现指出,镐京遗址大约位于今西安市长安区斗门街道以北,沣河东岸。是西周的政治中心。周武王灭商后,定都镐京。.

周朝和鎬京 · 洛阳市和鎬京 · 查看更多 »

萇弘

萇弘,又作長紅。(),東周時蜀(今四川资中县)人。東周時著名的學者與政治家。 少年時喜歡讀書,通曉天文、曆數,精通音律、樂理。《史記.封禪書》載:「萇弘以方事周靈王。」至周景王時仍任大夫,常應對星象吉凶徵兆之事。周敬王即位(前519年),因參謀遷都輔佐興邦有功,升任內史大夫,執掌朝政。周敬王二十四至二十五年間(前496年─前495年),孔子曾訪樂於萇弘,請教和探討音樂與天文知識。二十八年,因支持晋国的范氏,被晉國赵氏逼杀。据传三年後,其血化為碧玉。 在古蜀地(今資中縣發輪鄉龍水村)有「萇弘祠」、「萇弘讀書臺」遺址。《圖經》中載:「有祠在青泥坊,數里之內,土色尚青。」後人以「萇弘化碧」或「三年化碧」形容一個人精誠忠正。.

周朝和萇弘 · 洛阳市和萇弘 · 查看更多 »

西周君

#重定向 西周文公.

周朝和西周君 · 洛阳市和西周君 · 查看更多 »

西周国

西周国,中国历史上的古国名,战国时代的一个小国。 周考王元年(前440年),封其弟揭于王畿,是为西周桓公,形成一西周小国。 前367年因公子根的叛乱,赵成侯遂「与韩分周为两」,周于是分裂为东周、西周两个小国。至周赧王時(前315年),东、西周國分治,赧王遷都西周国。 前256年,秦攻西周國,西周君降。同年,周赧王去世。.

周朝和西周国 · 洛阳市和西周国 · 查看更多 »

魏国 (战国)

魏国是中国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属战国七雄之一。姬姓,魏氏。自前403年魏文侯被周威烈王册封为侯、前344年称王、至前225年为秦国所灭,一共一百七十九年。它的领土约包括现时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河北的部分地区。当时它西邻秦国,东隔淮水、颍水与齐国和宋国相邻,西南与韩国、南面有鸿沟与楚国接壤,北面则有赵国。魏国始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公元前361年(一说:公元前339年)魏侯罌(即後來的魏惠王)从安邑(一说:魏县)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

周朝和魏国 (战国) · 洛阳市和魏国 (战国) · 查看更多 »

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溯自西元前11到前6世纪,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除此之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六篇,题目分别是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和由仪),又称《诗三百》。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遂也称之谓《诗经》,而正式使用《诗经》一名,应该起于南宋初年。早期诗经版本众多,其中最为著名也是流传至今的,是汉朝毛亨、毛苌注释的《诗经》,因此该版本又称为《毛诗》。《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其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黄河流域,西起山西和甘肃东部,北到河北省西南,东至山东,向南也远及江汉流域。.

周朝和诗经 · 洛阳市和诗经 · 查看更多 »

越國

越国(又稱作--越),傳說在公元前2032年由無餘於會稽一带所建立的古代諸侯國,至公元前222年,在被秦國發動的統一九州戰爭中滅亡。.

周朝和越國 · 洛阳市和越國 · 查看更多 »

趙簡子

趙簡子()是中國春秋時期晉國趙氏的領袖,原名趙鞅,又名志父,亦稱趙孟。《趙氏孤兒》中的孤兒趙武之孫。晉昭公時,公族弱,大夫勢力強,趙簡子為大夫,專國事,致力于改革,为后世魏文侯李悝变法、秦孝公商鞅变法和赵武灵王改革,首开先河。 公元前519年,周王子朝为乱,佔領王城,自稱周王。周敬王匄流寓于外,退往王城東面的狄泉,人稱「東王」,雙方混戰了三年之久。 公元前516年,赵鞅请命于晋顷公,大合諸侯,前往支持周敬王。隨後趙鞅和荀躒率晉軍入周,佔領王城,迎周敬王入城,平定了持續三年的王子朝之乱。 公元前513年(魯昭公29年),赵鞅和中行寅用鐵铸刑鼎,把范宣子制定的刑书铸在铁鼎上。不過孔子认为,这样做就会「贵贱无序」,破坏等级制度,不由得发出了「晋其亡乎!失其度矣」的感叹。 公元前497年,赵鞅(趙簡子)欲将邯郸五百户迁往晋阳,其族弟赵午在进攻齐国后才把五百户人家迁到晋阳,趙鞅於是殺死趙午,赵午之子赵稷據邯郸发动叛乱。范氏家主士吉射與中行氏家主中行寅,則協助趙稷反抗趙氏。趙鞅寡不敌众,退守封邑晋阳。後來智躒聯合魏侈(魏襄子)、韓不信(韓簡子),奉晉定公之命幫助趙鞅,反擊范氏、中行氏。士吉射與中行寅失敗,逃至朝歌。此后,荀跞坐朝,赵鞅出征,随即清剿范氏、中行氏的残余势力。公元前493年,赵鞅领兵战于铁(今河南濮阳),以少胜多,大败范氏及中行氏。不久荀跞去世,赵鞅执政。公元前492年,再次败二卿于朝歌(今河南淇县),徹底清除范氏及中行氏在晉國的勢力。 荀躒想立士皋夷繼承范氏、寵臣梁嬰父繼承中行氏,被赵鞅拒絕。赵鞅乘機將晉國本來的三军六卿格局,裁減为二军四卿。 公元前476年,趙簡子有疾,昏迷了五天,扁鵲替他把過脈。晉定公三十六年(公元前476年)卒。他舍弃嫡长子赵伯鲁而傳位才能出众的庶子趙毋卹,臨終前告訴趙毋卹,他日赵氏有难,晋阳足以依靠。.

周朝和趙簡子 · 洛阳市和趙簡子 · 查看更多 »

鹿台

鹿台,又名南單台,相傳是商朝紂王所建造的宮苑建築,最早由呂尚監造,台高四丈九尺,“台高插汉,榭耸凌雲。”是“淇園八景”之一,位置在朝歌附近(今河南省淇縣金牛嶺)。《史記·殷本紀》有“厚賦稅以實鹿台之錢”,意思是藏财聚宝之處。周武王十一年(前1027年或前1046年)一月二十六日,周武王發動牧野之戰,紂王組織奴隸以拒之,紂軍前鋒倒戈,全軍覆沒,“血流漂杵”,紂王登鹿台,「蒙衣其珠玉,自燔於火而死」。商朝滅亡。 Category:帝辛 Category:商朝建筑 Category:鹤壁历史.

周朝和鹿台 · 洛阳市和鹿台 · 查看更多 »

黄帝

帝,遠古時期中国神話人物,為《史记》中的五帝之首。神话传說其父亲少典为有熊国君,黄帝本姓公孙,因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长居姬水,后改姬姓,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又称有熊氏。中國歷代皇帝多為黄帝設廟祭陵等來取得象徵的統治正當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性人物,被称为中華民族的祖先。根據山海经大荒西經記載,黃帝之孫曰始均,始均生北狄。始均傳說為拓跋鮮卑的早期首領,在魏书中有明確記載。另外根據大荒北經,黃帝生苗龍,苗龍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為犬戎,肉食。因此北狄和犬戎皆為黃帝之後。 黄帝和炎帝並列的說法例如炎黃後裔、炎黄子孙也成為了漢人以至清朝以后全體中國人自称的說法之一。神話中的炎帝及黃帝可能為遠古部落聯盟共主。根據《山海經》,炎帝在阪泉之战敗給黃帝而後蚩尤糾集炎帝的部屬再於涿鹿之戰敗給黃帝。.

周朝和黄帝 · 洛阳市和黄帝 · 查看更多 »

齊威王

齊威王(約前378年-前320年,約59歲),田齊君主,本名田因齊,出土文物作陈侯因齐(上次下月),為田齊桓公之子。在位初期,「好為淫樂長夜之飲,沈湎不治」,把政事交給卿大夫處理。後來採姬妾虞姬之言,重用即墨大夫,烹殺佞臣阿大夫,齊國得以大治。其後在能臣鄒忌、田忌的輔助下,一度稱王中原。齐侯称王,自齊威王始。.

周朝和齊威王 · 洛阳市和齊威王 · 查看更多 »

齐桓公

桓公(),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齊氏(其祖先原為呂氏),名小白。齐僖公的儿子、齐襄公的弟弟。春秋五霸之首。齐襄公和公孫无知相继死于内乱后,小白与公子纠争位成功,即国君位为齐桓公。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桓公于前679年在甄(今山東鄄城)召集宋、陈等四国诸侯会盟,齐桓公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当时中原华夏各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攻击,于是管仲提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桓公成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桓公晚年昏庸,信用易牙、豎刁等小人,最终在内乱中餓死。 在位期間執政為國懿仲、高傒、管夷吾、仲孫湫、隰朋。.

周朝和齐桓公 · 洛阳市和齐桓公 · 查看更多 »

辟雍

辟雍又作璧雍、辟雝,是西周時的大學。辟雍是西周時期的圓形建築物,四面环水为雍。贵族子弟都在辟雍學習礼仪、音乐、舞蹈、骑马等。《礼记·王制》:“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五经通义》:“天子立辟雍者何?所以行礼乐,宣教化,教导天下之人,使为士君子,养三老,事五更,与诸侯行礼之处也。” 辟雍又和上庠、東序、瞽宗、成均合稱五學。周朝京師,其學有五,南為成均、北為上庠,東為東序,西為瞽宗,中為辟雍。因辟雍最尊,故以辟雍統稱之。其中,原先,成均為黃帝時之大學,上庠為舜帝時之大學,東序為禹帝、夏朝時之大學,瞽宗為商朝時之高等學校、音樂最高學府。 《周礼·春官》谓大学名“成均”。《礼记》又有辟雍、上庠,东序(亦名东胶)、瞽宗,与成均为五学,均为大学。在金文中已见记载。据后人考释,明堂与辟雍实为一事而异名。 西汉以后,历代皆有辟雍,除北宋末年作为太学之预备学校外,多为祭祀用。漢代以後,直至清朝,辟雍是太學、國子監的構成部分,是皇帝講學的場所。今北京国子监内辟雍,乾隆时造,为皇帝讲学之所。《麦尊》铭文:“在辟雍,王乘于舟为大丰。王射击大龚禽,侯乘于赤旗舟从。”《礼记.王制》:“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汉班固《白虎.通辟雍》:“辟者,璧也。象璧圆又以法天,于雍水侧,象教化流行也。”《五经通义》:“天子立辟雍者何?所以行礼乐,宣教化,教导天下之人,使为士君子,养三老,事五更,与诸侯行礼之处也。”东汉李尤《辟雍赋》:“辟雍岩岩,规矩圆方。阶序牖闼,双观四张。流水汤汤,造舟为梁。神圣班德,由斯以匡。”.

周朝和辟雍 · 洛阳市和辟雍 · 查看更多 »

赵国

赵国,戰國七雄之一的諸侯國,也作勺国,初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后迁都中牟(今河南鹤壁),又迁至邯郸(今河北省邯郸),疆土主要有当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中部和陕西省东北隅。西有秦国,南有魏国、韩国,东有齐国,东北燕国,北方则是林胡、楼烦、东胡等游牧民族的地域。另外赵国附近还有小国中山国。.

周朝和赵国 · 洛阳市和赵国 · 查看更多 »

鄭國

鄭国,别名为奠国,是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國君為姬姓,伯爵。.

周朝和鄭國 · 洛阳市和鄭國 · 查看更多 »

虢宣公

虢宣公,姬姓,虢季氏,名子白,西周时期西虢国君主。.

周朝和虢宣公 · 洛阳市和虢宣公 · 查看更多 »

李斯

李斯()。楚國上蔡(今河南省上蔡縣西南方)人,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李斯曾任秦朝左丞相,司馬遷著《史記》,將李斯和趙高併寫於《李斯列傳》,或說其字通古。 李斯,早年为上蔡郡的小吏,负责掌管文书,后和韓非师从荀子學習帝王之術,後來都成為诸子百家中法家學說的代表人物。李斯学成后进入秦国,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的舍人,文信侯很赏识李斯,任他做郎官。后劝说秦王政攻灭东方六国,被任命为长史。秦王政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命其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由于韩国水工郑国以修筑渠道为名来到秦国做间谍,秦王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被秦王政所采纳,不久官至廷尉。在秦滅六國之戰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 秦统一天下后,李斯与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等议定尊秦王政称号为皇帝。李斯主张郡县制,反对分封制;又主张焚毁民间所收藏诸子百家之书。李斯还参与了秦朝诸多制度建设,对后世影响深远。秦始皇死后,李斯为保身,与赵高陷害秦始皇长子公子扶苏,立秦始皇幼子胡亥为皇帝,后被赵高所害,诛灭三族。.

周朝和李斯 · 李斯和洛阳市 · 查看更多 »

楚庄王

楚莊王(),芈姓,熊氏,名旅(一作吕、侣),楚穆王之子。战国楚简文写作臧王,一作荆莊王,是東周春秋时期楚国最有成就的君主之一,名列春秋五霸。.

周朝和楚庄王 · 楚庄王和洛阳市 · 查看更多 »

楚国

楚国,又称荆、荆楚、楚荆,中国历史商朝后期至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楚国國君芈姓熊氏。最早兴起于丹江流域的丹水和淅水交汇的淅川一带。公元前223年,秦滅楚之戰,爲秦所滅。其全盛时的最大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北、安徽、河南、湖南、浙江、上海、江苏、江西、重庆、貴州、山东部分地方。.

周朝和楚国 · 楚国和洛阳市 · 查看更多 »

河圖洛書

河圖與洛書是中國古代傳說中上天授予的祥瑞之兆。相傳聖王如有德政,上天會授予河圖洛書,象徵天子為天命所歸,有合法治理天下的權威。 兩漢時的文士,認為河圖洛書即是伏羲八卦與洪範九疇,而有“伏羲王天下,龍馬出河,遂則其文以畫八卦,謂之河圖”“洛出書,神龜負文而出,列于背,有數至於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類,常道所以次序”的傳說。當時還藉此發展出一系列有文字、成篇章的書籍,如《河圖括地象》《雒書靈准聽》,與讖緯之學融合在一起。 五代以後,河圖洛書指一種與宋代易學有關的數字排列圖案。五代道士陳摶提出了河圖洛書的圖象為──生成數與九宮數──這為南宋大儒朱熹所採納,而成了後來解釋《周易》圖象的官學論說。明朝初年,趙撝謙把所得來的太極圖稱為「天地自然之圖」,說那是秘傳的河圖。陳摶所傳下來的「河洛易數」以及太極圖被認作是中國傳統重要的易理哲學部分,廣泛應用於風水、占卜等術數當中。 不過,宋明以來,也有人主張自漢至宋所稱的河圖洛書皆為附會古代傳說而作,不足為憑。黃宗羲、黃宗炎、毛奇齡和胡渭等清代學者,更對此詳加考辨。如黃宗炎批評周易圖學是道教學說,儒者若以此解《易》,是背離經學,並表示:「河圖洛書之說,因漢世習為讖緯,遂謂龍馬神龜貢獻符瑞,其事略與兩漢之言禎祥者相似。後儒因緣敷會,日增月益,至陳圖南鑿鑿定為一六二七三八四九五十之數,下上左右中之位為河圖;又定為九宮,奇正耦隅之狀為洛書,--是羲卦禹範之根。原兩相比校,俱似相似,影響未見,有實理存乎其間,惟歐陽永叔斥為怪妄,不足深信,誠信是仲尼之徒也。」 現今的孟津縣會盟鎮,黃河與其支流圖河交匯處,相傳即為「龍馬負圖」之地,建有「龍馬負圖寺」;洛寧縣洛河與其支流玄滬河交匯處,相傳即為「神龜負書」之處,距此不遠的西長水村,存有「洛出書處碑」。在2014年,由河南古都洛陽市申報的「河圖洛書傳說」入選為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周朝和河圖洛書 · 河圖洛書和洛阳市 · 查看更多 »

洛邑

#重定向 雒邑.

周朝和洛邑 · 洛邑和洛阳市 · 查看更多 »

文學

文學(literature),在最廣泛的意義上,是任何單一的書面作品。更嚴格地說,文學寫作被認為是一種藝術形式,或被認為具有藝術或智力價值的任何單一作品,通常是由於以不同於普通用途的方式部署語言。它的拉丁詞根literatura/litteratura(本身起源於littera:letter或handwriting)被用來指代所有的書面記錄,儘管當代定義將術語擴展到包括口頭或唱歌的文本(口頭文學)。文學可以根據是虛構作品還是非虛構作品進行分類,也可以根據是韻文還是散文進行分類;可以根據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等主要形式進一步區分;作品往往根據歷史時期或者遵守某些美學特徵或期望(藝術類型)進行分類。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現實的藝術,包括韻文、散文、劇本、小说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流派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生活。 這個概念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了意義:現在它可以擴大到非書面的口頭藝術形式,可以與語言或文字本身配合,因此很難就其起源達成一致。印刷技術的發展使得書面作品的分佈和擴散成為可能,最終導致了網絡文學。 文學並不一定是客觀的,一名成功的文學家能在自己的文學作品中,展現自己對於文學的主觀看法,抒發自己的情緒和感觸,但藉由嘗試建立一個「客觀的標準」,有時對能幫助作家了解「讀者的感受」以求將內心之情感與藝術表現完整的體現在讀者心中。有時也能藉作家主觀想法帶給社會不同面相去省思現況,例如女性文學的興起。.

周朝和文學 · 文學和洛阳市 · 查看更多 »

楊摎(摎jiu,生卒年不詳),中国战国時期末期秦国秦昭襄王的将軍。 前256年,討韓,取陽城、負黍,获得首級4万。前254年,討魏,取吴城。.

周朝和摎 · 摎和洛阳市 · 查看更多 »

晋国

晋国,是周代的姬姓诸侯国,原名唐,领地在今山西省,始封君為周武王之子、周成王同母弟——唐叔虞。晉是重要的封國,是春秋五霸之一,也是稱霸時間最長的一個。晋国国都最初为唐(今山西翼城西,一说太原西南),晋獻公迁都绛(今翼城东南),别都为曲沃(今山西闻喜)。晉景公時遷都新田,稱之為新絳,遗址在今山西省侯马市。 因為春秋初年晉國發生過小宗曲沃篡奪大宗的曲沃克晉,以及晋献公時的骊姬之乱兩件宗室內鬥事件,為避免歷史重演,晉文公開始除太子以外,國君其他兒子及兄弟皆要遷離晉國,《左传》称“晋无公族”,有別於其他國家。晉靈公時,晉的卿大夫勢力開始壯大,成公即位後,封異姓卿大夫為公族大夫,令卿族逐漸成為晉國政權的主導力量。晉平公以後,六卿的實力凌駕於國君之上,形成了六卿執政。晉定公時,六卿中的范氏和中行氏被滅,卿族的平衡被打破。到晉出公時,魏氏、韓氏反戈一擊聯合趙氏滅掉最強大的知氏,晉國名存實亡。終於到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晋国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为韩侯、赵侯、魏侯,从晋国中分裂出韩、赵、魏三个诸侯国,而晋国仅剩两城,苟延残喘80年后被韩、赵完全瓜分。 三家分晋被視為戰國時期的開始,宋代司马光編纂的《資治通鑒》將此事作為開篇。以血緣關係來看,韩国王室是晉國君主的後裔。.

周朝和晋国 · 晋国和洛阳市 · 查看更多 »

晋文公

晋文公(),姬姓,晋氏,名重耳,晋獻公之子,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晋国国君,在位九年,在赵衰(赵国先祖)、狐偃、贾佗、先轸、魏武子(魏国先祖)、介之推等人的辅佐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开创了晋国长达一个多世纪的中原霸权,为后来的三晋(赵国、魏国、韩国)位列战国七雄奠定了基础。.

周朝和晋文公 · 晋文公和洛阳市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周朝和洛阳市之间的比较

周朝有423个关系,而洛阳市有1054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74,杰卡德指数为5.01% = 74 / (423 + 1054)。

参考

本文介绍周朝和洛阳市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