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周敬王和洛阳历史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周敬王和洛阳历史之间的区别

周敬王 vs. 洛阳历史

周敬王(),姓姬,名--(音“勉”),中國東周君主,諡號敬王。他是周景王的兒子,周悼王同母弟。 周景王的庶長子王子朝在悼王病死後,晉國派兵攻打王子朝,立王子--為王。此後敬王與王子朝不時仍有衝突。前516年王子朝逃到楚國。前505年春,楚国被吴国击败,险些亡国,周敬王趁机派人在楚地殺死王子朝。儋翩帶領王子朝支持者在次年起兵舉事,敬王出逃,在前503年得晉國幫助下回都。 東周自周平王開始以雒邑(洛邑,又稱成周)為都城,平王東遷後,又稱雒邑為王城。敬王時,因王子朝在雒邑勢大,乃遷都至雒邑之東,稱新都為成周,稱舊都為王城。 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年),吳王夫差為父報仇,起兵擊敗越國,越王勾踐求和,並獻上美女西施。《左傳.哀公十九年》記載,冬,周敬王去世,葬于三王陵(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南10里处)。 在位期間執政為單穆公、劉文公、單武公、劉桓公、萇弘、單平公。.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核心发祥地,华夏、中华、中土、中国、中原、中州等称谓均源自于古老的洛阳城和河洛文明。元代以前,洛阳长期被认为是中国的天然法定都城,大一统的王朝多以洛阳为首都或陪都,割据政权也均以进入洛阳作为逐鹿的目标和自身正统性的象征,这一时期的洛阳历史承载了中国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元代以后因战乱和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洛阳地位有所下降,退化为中部地区一个普通县的水平,这一时期的洛阳历史折射了中国各地方在农业社会晚期的普遍状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洛阳人口数量、城市规模和工商业发展都有较大的飞跃,成为以重工业制造和历史文化旅游闻名的重要城市,这一时期的洛阳历史反映了一个内陆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历程。.

之间周敬王和洛阳历史相似

周敬王和洛阳历史有(在联盟百科)9共同点: 东周周平王周悼王王子朝萇弘楚国成周明朝晋国

东周

东周(前770年至前256年),是历史上对国都东迁以后的周朝的称呼,相对于之前国都在镐京的時期,即西周。东周也是「春秋時代」的开始。 東周京都於前770年自镐京(今陝西省西安市),东迁至雒邑(今河南省洛阳市)。传26王,前后515年。 周幽王死後,諸侯擁立原先被廢的太子宜臼為王,他就是周平王。他即位第二年,見鎬京被戰火破壞,又受到犬戎侵扰,便遷都雒邑,史稱「東周」,以別於在這以前的西周。東周的前半期,諸侯爭相稱霸,持續了二百多年,稱為「春秋時代」;東周的後半期,周天子地位漸失,亦持續了二百多年,稱為「戰國時代」。 周平王東遷以後,管轄範圍大減,形同一個小國,加上被指有弑父之嫌,在諸侯中的威望已经大不如前。面對諸侯之間互相攻伐和兼併,邊境的外族又乘機入侵,周天子不能擔負共主的責任,經常要向一些強大的諸侯求助。在這情況下,強大的諸侯便自居霸主。中原諸侯對四夷侵擾則以「尊王攘夷」口號團結自衛,战国时代徐州相王、五国相王后各大诸侯纷纷僭越称王(吴、越、楚三国春秋時代已称王),周王权威進一步受損。 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年),发生“子带之乱”,襄王不能平,求救于晋文公,文公诛叔带,遂为伯而得河内地。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年),襄王为晋文公所迫,于河阳踐土會盟。 周定王元年(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之戎,欲观九鼎。定王使王孙满应设以辞,楚人遂去。 周赧王时,東周国势益弱,同时内部争斗不休,以至分为东周国和西周国,赧王迁都西周。周赧王八年(前307年),秦借道两周之间攻韩,周人两边都不敢得罪,左右为难。东西两周位于诸强国之间,不能同心协力,反而彼此攻杀。至赧王六十年(前255年),西周国为秦所灭,赧王死,七年后,东周国亦为秦所灭。.

东周和周敬王 · 东周和洛阳历史 · 查看更多 »

周平王

周平王()姓姬,名宜臼,東周第一位國王。周幽王的兒子,母親是申--,為申侯的女兒,後母褒姒。.

周平王和周敬王 · 周平王和洛阳历史 · 查看更多 »

周悼王

周悼王(),姓姬,名猛,中國東周君主,諡號悼王,未即位时称王子猛,即位后称王猛。他是周景王的儿子,景王病重時,囑咐大夫賓孟立王子朝。景王死,國人立王子猛為王,是為悼王。悼王後來被王子朝殺死。 周悼王为周景王之子。《左传》记载周景王十八年(前527年),其太子寿和王后去世。其后围绕着周景王的太子人选,朝中形成了对立的两派。一派为支持王子猛的大夫单子单穆公、刘子刘文公。另一派支持王子朝,以王子朝之傅宾起(又称为“宾孟”)为代表。周景王宠爱王子朝,并杀王子猛之傅下门子(见《国语·周语下第三》,取徐元诰《国语集解》之解释)。 周景王二十五年夏四月,景王命令公卿随同自己前往北山田猎。景王计划趁此杀死单子、刘子,然后册立王子朝为太子。但计划尚未实行,周景王突然驾崩,按《左传》的说法是死于心脏病。王子猛即位为王,单子杀宾起,王猛之位初定。即位之时王猛的身份,据《史记·周本纪》是“长子”,按《国语集解》之说是景王朝的太子,对此《左传》无明确记载。《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记载的王子朝告诸侯文,强调了王后无子的情况下,应该立长子为太子的礼制,而批评单子、刘子为私利而立少子的行为。由此可见,王子朝和王子猛都不是景王的王后之子。而王子朝比王子猛年长。 Category:周朝君主 Category:东周君主儿子 Category:东周被杀害人物 Category:中国被杀害君主 M Category:諡悼 周.

周悼王和周敬王 · 周悼王和洛阳历史 · 查看更多 »

王子朝

王子朝(),姬姓,名朝,是東周春秋時期周景王的庶出的長子(非嫡系),為周景王所寵愛。.

周敬王和王子朝 · 洛阳历史和王子朝 · 查看更多 »

萇弘

萇弘,又作長紅。(),東周時蜀(今四川资中县)人。東周時著名的學者與政治家。 少年時喜歡讀書,通曉天文、曆數,精通音律、樂理。《史記.封禪書》載:「萇弘以方事周靈王。」至周景王時仍任大夫,常應對星象吉凶徵兆之事。周敬王即位(前519年),因參謀遷都輔佐興邦有功,升任內史大夫,執掌朝政。周敬王二十四至二十五年間(前496年─前495年),孔子曾訪樂於萇弘,請教和探討音樂與天文知識。二十八年,因支持晋国的范氏,被晉國赵氏逼杀。据传三年後,其血化為碧玉。 在古蜀地(今資中縣發輪鄉龍水村)有「萇弘祠」、「萇弘讀書臺」遺址。《圖經》中載:「有祠在青泥坊,數里之內,土色尚青。」後人以「萇弘化碧」或「三年化碧」形容一個人精誠忠正。.

周敬王和萇弘 · 洛阳历史和萇弘 · 查看更多 »

楚国

楚国,又称荆、荆楚、楚荆,中国历史商朝后期至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楚国國君芈姓熊氏。最早兴起于丹江流域的丹水和淅水交汇的淅川一带。公元前223年,秦滅楚之戰,爲秦所滅。其全盛时的最大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北、安徽、河南、湖南、浙江、上海、江苏、江西、重庆、貴州、山东部分地方。.

周敬王和楚国 · 楚国和洛阳历史 · 查看更多 »

成周

#重定向 雒邑.

周敬王和成周 · 成周和洛阳历史 · 查看更多 »

明朝

明朝(1368年1月23日-1644年4月25日)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國祚二百七十六年。 元末年间政治腐败,天灾不断,民不聊生,爆发农民起义,朱元璋加入红巾军中乘势崛起,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1368年,在扫灭陈友谅、張士誠和方国珍等群雄勢力后,于当年农历正月初四日朱元璋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并定都應天府(今南京市),其轄區稱為京師,由因皇室姓朱,因此又稱朱明。後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召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最終消滅張士誠和方國珍等各地勢力,统一天下。明初天下大定,经过朱元璋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迅速恢复,史称洪武之治。朱元璋去世后,其孙朱允炆即位,但是在靖难之役中败于驻守燕京的朱元璋第四子朱棣。朱棣登基后遷都至順天府(今北京市),北平布政司升為京師,原京師改稱南京。至成祖朱棣时期,开疆拓土,又派遣鄭和七下西洋,国势达到顶峰,史称永乐盛世。其後的仁宗和宣宗时期仍然处于兴盛时期,史称仁宣之治。英宗和代宗時期,遭遇土木之变,国力中衰,经于谦等人抗敌,最终解除国家危机。宪宗和孝宗相继与民休息,孝宗力行节俭,减免税赋,百姓安居乐业,史称弘治中兴。武宗时期还爆发了南巡之争和寧王之亂。世宗即位后,引发大礼议之争,清除宦官和权臣势力后总揽朝纲,实现嘉靖中兴,并于屯门海战与西草湾之战中击退葡萄牙殖民侵略,任用胡宗宪和俞大猷等将领平定东南沿海的倭患。世宗驾崩后经过隆庆新政和嘉隆万大改革国力得到恢复,神宗前期任用张居正,推行万历新政,国家收入大增,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科学巨匠迭出、社会风尚呈现出活泼开放的新鲜气息,史称万历中兴。后经过万历三大征平定内忧外患,粉碎丰臣秀吉攻占朝鮮进而入明的計劃,然而因為国本之争,皇帝逐渐疏于朝政,史稱萬曆怠政,同时东林党争也带来了晚明的政治混乱。萬曆一朝成為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期光宗继位不久因红丸案暴毙,熹宗继承大统改元天启,天启年间魏忠贤阉党祸乱朝纲,至明思宗即位後铲除阉党。然而因東林黨治國導致政治腐败以及连年天灾,导致国力衰退,最终爆发大规模民变。1644年,李自成所建立的大順军攻破北京,思宗自缢於煤山,明朝灭亡。隨後吴三桂倒戈相向,满清入主中原。明朝宗室立江南地区建立南明诸政权,被清朝統治者以「为君父报仇」为名各个歼灭,又击败各地农民军,直到1683年清朝攻占奉大明正朔的明郑台湾方止。 明代的核心領土囊括汉地,东北到外興安嶺及黑龍江流域,後縮為遼河流域;初年北達戈壁沙漠一帶,後改為今長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後改為嘉峪關;西南临孟加拉湾,后折回约今云南境;曾經在今中国东北、新疆東部及西藏等地設有羈縻機構。不過,明朝是否實際統治了西藏國際上存在一定的爭議。明成祖時期曾短暫征服及統治安南,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朝国土面积达到极盛,在东南亚设置旧港宣慰司等行政机构,加强对东南洋一带的管理。 明代商品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而手工业及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根據《明实录》所载的人口峰值于成化十五年(1479年)达七千余万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存在大量隐匿户口,故认为明朝人口峰值实际上逾亿,还有学者认为晚明人口峰值接近2亿。这一时期,其GDP总量所占的世界比列在中国古代史上也是最高的,1600年明朝GDP总量为960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9.2%,晚明中国人均GDP在600美元。 明朝政治中央废除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后来设置内阁;地方上由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加强地方管理。仁宗、宣宗之后,文官治国的思想逐渐浓厚,行政权向内阁和六部转移。同时还设有都察院等监察机构,為加強對全國臣民的監視,明太祖設立特務機構錦衣衛,明成祖設立東廠,明憲宗再設西廠(後取消),明武宗又設內廠(後取消),合稱「廠衛」。但到了后期出现了皇帝怠政,宦官行使大權的陋習,但决策权始终集中在皇帝手里,不是全由皇帝独断独行。有许多事还必须经过经廷推、廷议、廷鞫的,同时还有能将原旨退还的给事中,另到了明代中晚期文官集團的集體意見足以與皇帝抗衡,在遇到事情決斷兩相僵持不下時,也容易產生一種類似於「憲法危機」的情況,因此「名義上他是天子,實際上他受制於廷臣。」。但明朝皇權受制於廷臣主要是基於道德上而非法理上,因為明朝當時風氣普遍注重名節,受儒家教育的皇帝往往要避免受到「昏君」之名。皇帝隨時可以任意動用皇權,例如明世宗「大禮議」事件最後以廷杖朝臣多人的方式結束。 有学者认为明代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清代張廷玉等修的官修《明史》评价明朝为「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周敬王和明朝 · 明朝和洛阳历史 · 查看更多 »

晋国

晋国,是周代的姬姓诸侯国,原名唐,领地在今山西省,始封君為周武王之子、周成王同母弟——唐叔虞。晉是重要的封國,是春秋五霸之一,也是稱霸時間最長的一個。晋国国都最初为唐(今山西翼城西,一说太原西南),晋獻公迁都绛(今翼城东南),别都为曲沃(今山西闻喜)。晉景公時遷都新田,稱之為新絳,遗址在今山西省侯马市。 因為春秋初年晉國發生過小宗曲沃篡奪大宗的曲沃克晉,以及晋献公時的骊姬之乱兩件宗室內鬥事件,為避免歷史重演,晉文公開始除太子以外,國君其他兒子及兄弟皆要遷離晉國,《左传》称“晋无公族”,有別於其他國家。晉靈公時,晉的卿大夫勢力開始壯大,成公即位後,封異姓卿大夫為公族大夫,令卿族逐漸成為晉國政權的主導力量。晉平公以後,六卿的實力凌駕於國君之上,形成了六卿執政。晉定公時,六卿中的范氏和中行氏被滅,卿族的平衡被打破。到晉出公時,魏氏、韓氏反戈一擊聯合趙氏滅掉最強大的知氏,晉國名存實亡。終於到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晋国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为韩侯、赵侯、魏侯,从晋国中分裂出韩、赵、魏三个诸侯国,而晋国仅剩两城,苟延残喘80年后被韩、赵完全瓜分。 三家分晋被視為戰國時期的開始,宋代司马光編纂的《資治通鑒》將此事作為開篇。以血緣關係來看,韩国王室是晉國君主的後裔。.

周敬王和晋国 · 晋国和洛阳历史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周敬王和洛阳历史之间的比较

周敬王有67个关系,而洛阳历史有710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9,杰卡德指数为1.16% = 9 / (67 + 710)。

参考

本文介绍周敬王和洛阳历史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