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呂夷簡和宋史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呂夷簡和宋史之间的区别

呂夷簡 vs. 宋史

呂夷簡(),字坦夫。北宋大臣。北宋寿州(今安徽寿县,一說鳳臺縣人)人,进士出身。為呂蒙正族侄。曾任宰相兼樞密使事。子呂公著曾任尚书省仆射,兼中书省侍郎。. 《宋史》是二十四史中篇帙最為浩繁的史書,於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與《辽史》、《金史》同時修撰。1977年,中華書局出版《宋史》標點校勘本。.

之间呂夷簡和宋史相似

呂夷簡和宋史有(在联盟百科)12共同点: 吕蒙正宋仁宗北宋呂好問呂公著呂本中石介王旦西夏范仲淹欧阳修晏殊

吕蒙正

吕蒙正(),字圣功。宋代河南洛阳人,知名大臣,曾三度拜相,赠中书令。 有七子出仕:吕从简、吕惟简、吕承简、吕行简、吕务简、吕居简、吕知简。 六女,长女嫁光禄寺丞直集贤院孙暨,次女嫁刑部侍郎参知政事赵安仁,三女嫁太常博士周渐,四女嫁观文殿学士尚书右丞丁度,五女早夭,六女嫁永州推官杨巽。.

吕蒙正和呂夷簡 · 吕蒙正和宋史 · 查看更多 »

宋仁宗

宋仁宗趙禎(),北宋第四代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初名受益,宋真宗的第六子,生母李宸妃。其生于大中祥符三年四月十四日,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受封為庆国公,八年(1015年)受封為寿春郡王;天禧元年(1017年)进中书令,二年(1018年)进封昇王,同年九月立为皇太子,赐名趙禎;乾兴元年(1022年)二月,真宗崩,仁宗即帝位,时年13岁;1023年改年號為天圣;1063年駕崩於汴梁皇宮中,享年53岁,在位41年。民間流傳“狸猫换太子”中的太子就是影射宋仁宗;自古以來,其在包青天劇中亦樹立明君之形象。.

呂夷簡和宋仁宗 · 宋仁宗和宋史 · 查看更多 »

北宋

北宋(960年2月4日—1127年3月20日)是中国宋朝的一个時期,自趙匡胤發動陈桥兵變強迫后周末帝禅让(960年)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入开封,北宋于次年灭亡,共历9帝,167年。后以应天府為首都建南宋,与北宋合称“两宋”。北宋建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市),为别于南宋而史称北宋。依據五行相生的順序,後周的「木」德之後為「火」德,因此宋朝以「火」為五行德運,並取紅色為王朝正色。 北宋的最大统治区域包括东、南到海,北以今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门关为界与辽相交;西北以陕西横山、甘肃东部、青海湟水与西夏交界;西南以岷山、大渡河与青藏高原、大理国交界,以广西与越南交界。北宋是面積最少的中原统一皇朝,亦無法統治河西走廊及燕雲十六州。据《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人口从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的三千二百五十万增至大观四年(1110年)的一亿一千二百七十五万。.

北宋和呂夷簡 · 北宋和宋史 · 查看更多 »

呂好問

呂好問(),字舜徒,以蔭補官,知名理學家,與楊中立並稱。有「南有楊中立,北有呂舜徒」之稱。南宋初封東萊郡侯,後定居婺州金華(今屬浙江)。呂本中是他的長子。.

呂夷簡和呂好問 · 呂好問和宋史 · 查看更多 »

呂公著

呂公著(),字晦叔,谥正献,壽州下蔡(今壽縣,另說鳳臺縣)人,祖籍萊州(今屬山東)。北宋大臣,曾任尚书省仆射,兼中书省侍郎,曾為帝師。.

呂公著和呂夷簡 · 呂公著和宋史 · 查看更多 »

呂本中

呂本中(),初名大中,字居仁,號紫微、東萊,壽州(今安徽壽縣)人。生於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是道學家,學者稱之為“東萊先生”。著有《東萊先生詩集》、《江西詩社宗派圖》、《紫微詩話》及《童蒙詩訓》等。紹興八年(1145年),卒於上饒。《宋史》卷376有傳。.

呂夷簡和呂本中 · 呂本中和宋史 · 查看更多 »

石介

石介(),字守道,北宋兗州奉符(今山東泰安縣東南)人。師從於孫復,讀書於徂徠山(泰安城東南),世稱徂徠先生。著有《徂徠先生全集》、《怪說》。 天聖八年(1030年)進士,與歐陽修、蔡襄等同年登科,歷任鄆州觀察推官、南京留守推官等職。因好議時政,作《慶曆聖德頌》,斥權臣夏竦為“大奸”,此诗既出,孙复闻之曰:“介祸始于此矣。”夏竦为之切齿,於是唆使女婢暗中臨摹石介的字跡,偽造石介写给富弼的信,诬告石介私撰废立诏書。石介矢口否認,富弼未及辯誣,先惶恐不已。宋仁宗虽不信此事,但是富弼、范仲淹等皆不自安,先后请求外任。石介自求外放濮州通判,末赴任而卒。當時,徐州孔直溫謀反,事敗被抄家,搜出石介過去與孔直溫的來往書信。夏竦謊說石介詐死,被富弼派往契丹借兵,請開棺验尸。杜衍、呂居簡等數百人保證石介已死,乃免於此難,但累及妻子。 歐陽修說他的文章“博辯雄偉,懮思深遠”。石介推崇韓愈的「道統論」,稱堯、舜、禹、文、武、周、孔之道統,才是“三才九疇五常之道”。其著作《中國論》,是古代中國第一篇專以“中國”為題的著名政治論文,在文章中石介将“夷夏之争”、“儒释之辩”等问题系统化,對文化、道統發出激烈言辭,民族情緒非常激烈,富有内憂外患的意識,顯示了宋代士人思想上對文化思想以及華夷觀念的變化產生了前所未有的焦慮。《怪說》中,以詩詞中缺乏真情實感,指斥當時以楊億為首的西崑體詩詞。.

呂夷簡和石介 · 宋史和石介 · 查看更多 »

王旦

王旦(),因生于凌晨,取名旦,字子明。先天相貌较丑,脸、鼻稍偏,喉部突起,有异人相。大名府莘县人。宋代政治人物。.

呂夷簡和王旦 · 宋史和王旦 · 查看更多 »

西夏

西夏(1038年-1227年),国号大夏、邦泥定国(西夏文:,拉丁轉寫:phôn¹ mbın² lhi̯ə tha²)或白高大夏國(西夏文:)等,是中國歷史上由党項族建立的一個朝代。主要以党項族為主體,包括漢族、回鶻族與吐蕃族等民族在內的國家。因位於中原地區的西北方,國土佔據黃河中上游,史稱西夏。 党項族原居四川松潘高原,唐朝時遷居陕北。因平亂有功被唐帝封為夏州節度使,先後臣服於唐朝、五代諸朝與宋朝。夏州政權被北宋併吞後,由於李繼遷不願投降而再次立國,並且取得遼帝的冊封。李繼遷採取連遼抵宋的方式,陸續占領蘭州與河西走廊地區。1038年11月10日李元昊稱帝建國,即夏景宗,西夏正式立國。西夏在宋夏戰爭與遼夏戰爭中大致獲勝,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夏景宗去世後,大權掌握在皇帝的太后與母黨手中,史稱母黨專政時期。西夏因為皇黨與母黨的對峙而內亂,北宋趁機多次伐夏。西夏抵禦成功並擊潰宋軍,但是橫山的喪失讓防線出現破洞。金朝崛起並滅遼、北宋後,西夏改臣服金朝,獲得不少土地。兩國建立金夏同盟而大致和平。夏仁宗期間發生天災與任得敬分國事件,但經過改革後,到天盛年間出現盛世。然而漠北的蒙古帝國崛起,六次入侵西夏後拆散金夏同盟,讓西夏與金朝自相殘殺。西夏內部也多次發生弒君、內亂之事,經濟也因戰爭而趨於崩潰。最後於1227年8月28日亡於蒙古。 西夏屬於番漢聯合政治,以党項族為主導,漢族與其他族群為輔。制度由番漢兩元政治逐漸變成一元化的漢法制度。西夏的皇權備受貴族、母黨與權臣等勢力的挑戰而動盪不安。由於處於列強環視的河西走廊與河套地區,對外採取依附強者,攻擊弱者、以戰求和的外交策略。軍事手段十分靈活,配合沙漠地形,採取有利則進,不利則退,誘敵設伏、斷敵糧道的戰術;並且有铁鹞子、步跋子與潑喜等特殊兵種輔助。經濟方面以畜牧業與商業為主力,對外貿易易受中原王朝的影響,壟斷河西走廊與北宋的歲幣為西夏經濟帶來很大的幫助。 西夏是一個佛教王國,興建大量的佛塔與佛寺,以承天寺塔最有名。然而也是崇尚儒學漢法的帝國,立國前積極漢化;雖然夏景宗為了維護本身文化而提倡党項、吐蕃與回鶻文化,並且創立西夏文、立番官、建番俗等措施;但自夏毅宗到夏仁宗後,西夏已經由番漢同行轉為普遍漢化。文學方面以詩歌和諺語為主。在藝術方面於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有豐富的佛教壁畫,具有「綠壁畫」的特色。此外在雕塑、音樂與舞蹈等方面都有獨特之處。.

呂夷簡和西夏 · 宋史和西夏 · 查看更多 »

范仲淹

范仲淹(6月19日),字希文,谥文正,好彈琴,尤其《履霜》一曲,人称范履霜。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先世邠州(今陕西省邠县/彬縣),后迁居江南,为苏州吴县人(今江苏省苏州市)。.

呂夷簡和范仲淹 · 宋史和范仲淹 · 查看更多 »

欧阳修

歐陽修,又作歐陽脩(),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諡號文忠。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北宋時期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他歷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曾積極參與范仲淹所領導的慶曆新政政治改革。文學方面,歐陽脩成就斐然,是唐代韓愈、柳宗元所倡導之古文運動的繼承者及推動者,為古文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其散文風格平易自然,韻味深美,詩歌風格平易清新,為宋詩奠下基礎,其辭賦創立文賦的新體裁,使中國辭賦有柳暗花明的新發展,所著兩部史書《新唐書》及《新五代史》列入廿四部正史之中,所定家譜格式為後世歷代沿用,經學上開創宋人直接解經、不依注疏的新風氣,易學上打破易傳的權威地位,在中國金石學、詩話及花譜撰作三方面,都是開山始祖。政治上文化上,皆屬當世最高領袖之一,在文學、史學、經學,俱有劃時代的成就。.

呂夷簡和欧阳修 · 宋史和欧阳修 · 查看更多 »

晏殊

晏殊,字同叔(),撫州臨川文港鄉(今南昌進賢縣)人。北宋著名詞人晏幾道父親,世稱晏殊為大晏,晏幾道為小晏。為北宋前期著名婉約派詞人,與歐陽修並稱「晏歐」。.

呂夷簡和晏殊 · 宋史和晏殊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呂夷簡和宋史之间的比较

呂夷簡有44个关系,而宋史有927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2,杰卡德指数为1.24% = 12 / (44 + 927)。

参考

本文介绍呂夷簡和宋史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