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吳昆達

指数 吳昆達

吳昆達(),台灣男演員,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研究所表演組。自大學起參與劇場演出工作,2013年開始參與影像演出工作。2017年入圍52屆金鐘獎迷你劇集/電視電影男配角獎。。.

41 关系: 吳昆達外表坊時驗團外鄉女宜蘭縣屏風表演班何蔚庭國立宜蘭高級中學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刺蝟男孩回到愛以前王小棣王明台第52屆金鐘獎美好的意外燦爛時光 (電視劇)菜鳥 (電影)表演工作坊馬汀尼鴻鴻黑眼睛跨劇團迷你劇集/電視電影男配角獎郝心翔胡恩威阿福葉天倫鄭文堂自畫像 (電影)金鐘獎金門大國銘金枝演社進念二十面體陳大任陳宏一林投記 (電視電影)李國修植劇場河床劇團洪子鵬數到十 讓我變成沈曉旭智子之心

吳昆達

吳昆達(),台灣男演員,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研究所表演組。自大學起參與劇場演出工作,2013年開始參與影像演出工作。2017年入圍52屆金鐘獎迷你劇集/電視電影男配角獎。。.

新!!: 吳昆達和吳昆達 · 查看更多 »

外表坊時驗團

外表坊時驗團,台灣劇團,創立於2000年6月9日,為表演工作坊之子團。成立至今一直是由李建常擔任團長。它是一個專門研究、實驗及創新各種劇場元素的實驗團體,希望可以從新的世紀裡接收新的資訊加入劇場當中。.

新!!: 吳昆達和外表坊時驗團 · 查看更多 »

外鄉女

《外鄉女》(Far and Away),2017年民視自製單元劇,青睞影視製作,柯叔元、曾珮瑜、傅小芸、方宥心、徐麗雯、樊光耀、鄭人碩領銜主演,2017年2月24日開鏡,民視無線台於4月9日上檔,5月24日全劇殺青。本劇改編自台灣鄉土文學作家楊青矗的同名小說。.

新!!: 吳昆達和外鄉女 · 查看更多 »

宜蘭縣

宜蘭縣(tl),中華民國臺灣省的縣,舊稱噶瑪蘭,位於臺灣本島北部,與新北市、桃園市、新竹縣、臺中市、花蓮縣相鄰,東臨太平洋(菲律賓海),為歌仔戲的發源地。轄宜蘭市1市,羅東鎮、蘇澳鎮、頭城鎮3鎮和礁溪鄉、員山鄉、壯圍鄉、五結鄉、冬山鄉、三星鄉、大同鄉、南澳鄉8鄉,縣治設在宜蘭市。 日治時期的宜蘭全境屬臺北州,戰後獨立設縣。行政院國發會將該縣劃歸為臺灣北部區域;而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則將該縣劃歸為臺灣東部區域。.

新!!: 吳昆達和宜蘭縣 · 查看更多 »

屏風表演班

屏風表演班,台灣舞台劇劇團,於1986年10月6日由當時家喻戶曉的電視喜劇明星李國修在台北市成立。其代表作品有風屏系列(《京戲啟示錄》、《半里長城》、《莎姆雷特》、《女兒紅》)、《三人行不行》系列、經典劇作(《北極之光》、《西出陽關》、《徵婚啟事》、《我妹妹》、《六義幫》等)。 屏風表演班共發表40回作品,演出類型涵蓋喜劇、悲劇、或融合傳統京劇、流行歌舞、魔術科幻等戲劇形式,呈現多元風貌;關懷層面遍及人際關係、歷史探索、老兵議題、政治情勢、民生現況、家庭情感等生活息息相關的社會議題。 2013年7月,屏風表演班創團藝術總監李國修病逝,屏風表演班於2013年8月宣布《莎姆雷特》巡演後將無限期暫停演出。 2014年4月,屏風表演班《莎姆雷特》於國家戲劇院封箱演出11場。.

新!!: 吳昆達和屏風表演班 · 查看更多 »

何蔚庭

何蔚庭(1971年11月30日-),出生於馬來西亞柔佛州麻坡的電影導演。中化中學畢業以後,離鄉至加拿大多倫多、美國洛杉磯和紐約大學電影製作系求學,之後曾停留在紐約和新加坡工作。2001年到台灣後,陸續拍攝多部廣告、紀錄片和電影,至今在世界各大影展獲獎無數。 何蔚庭打從16歲就篤定一生就要走拍電影這條路。.

新!!: 吳昆達和何蔚庭 · 查看更多 »

國立宜蘭高級中學

國立宜蘭高級中學(臺灣話:kok-lîp-gî-lân-ko-ki-tiong-hâk),位於臺灣宜蘭縣宜蘭市市區西南側,簡稱宜蘭高中、宜中(gî-tiong)、宜蘭中學,舊稱宜蘭省中、省宜中、省立宜中,前身為日治時期臺北州立宜蘭中學校,民國57年(西元1968年)停止招收初中部後更名臺灣省立宜蘭高級中學,民國89年(西元2000年)2月1日廢省改隸屬教育部,更名為國立宜蘭高級中學並使用迄今,校史迄今餘七十五年以上,校風自由,學校代表色為白色及粉紅色,由於舊校徽有翅膀圖樣,而又有「翱翔青年」之稱。.

新!!: 吳昆達和國立宜蘭高級中學 · 查看更多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英文: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TNUA)簡稱臺北藝大、北藝大、北藝、藝大,是一所位於中華民國臺北市北投區關渡地區,以藝術、表演、人文研究、創作等科系為主的公立大學;前身為1982年國立藝術學院(簡稱國藝;英文:National Institute of the Arts,NIA),於2005年~2013年獲得中華民國教育部補助「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的國立大學。.

新!!: 吳昆達和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 查看更多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簡稱臺灣藝大、臺藝大、臺藝,位於中華民國臺灣新北市板橋區浮洲地區,鄰近臺鐵浮洲車站,是一所以藝術為發展主軸的高等院校。.

新!!: 吳昆達和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 查看更多 »

刺蝟男孩

(原劇名為《擁抱刺蝟》),2013年台灣偶像劇,稻田電影工作室製作。本劇劇情正視少年感化教育,為其發聲。由何以奇、李佳穎、鍾承翰、張庭瑚主演。2012年11月5日開鏡,2013年5月30日殺青,2013年8月31日於公視主頻播出,2013年9月6日於公視HD上檔。本劇獲得中華民國行政院新聞局101年度高畫質電視節目補助新臺幣1,200萬元。2014年獲得第49屆金鐘獎電視金鐘獎戲劇節目獎。.

新!!: 吳昆達和刺蝟男孩 · 查看更多 »

回到愛以前

《回到愛以前》,官方法語名Déjà Vu,是2013年三立華人電視劇週日十點檔系列的第三十一部作品,是三立華劇第一部穿越劇。由三立電視製作。由姚元浩、魏蔓、王思平、陳乃榮、楊鎮領銜主演。於2013年10月12日開鏡,2014年3月8日殺青,台視於2013年11月3日晚上10點首播,台視於2014年3月30日播出最終回,全劇共22集。三立都會台於2013年11月9日晚上10點播出,東森戲劇台於2013年11月10日晚上8點30分播出。接檔《真愛黑白配》。劇末播出幕後花絮《倒轉時間遇上愛》播放漏網鏡頭。.

新!!: 吳昆達和回到愛以前 · 查看更多 »

王小棣

王小棣(),臺灣知名電影、電視劇的編劇和導演,擅於觀察社會各階層人物並描寫、以戲劇呈現。曾在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和中國文化大學教授電影課程,也是紀錄片工作者。.

新!!: 吳昆達和王小棣 · 查看更多 »

王明台

王明台(Wang Ming-Tai,),台灣電影、電視連續劇導演,出生於台灣台北市的小康家庭。王明台1990年畢業於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1992至2001年擔任多部電影副導及製片工作。2002年執導首部電影【鹹豆漿】即入圍法國南特影展。2004年更全片使用負片正沖之反轉底片拍攝電影【戀人】,濃烈糾結的影像色彩也讓該片獲得該年威尼斯影展最具潛力獎之肯定。近年轉戰電視圈,執導多部連續劇,三度獲得電視金鐘獎最佳導演提名,並且於2013年奪得金鐘獎最佳導演獎。王明台與演員胖三(曾演過桃太郎中的西瓜太郎及新十二生肖的豬肖溫豬)同名,因此許多人誤會二人為同一人,實質上胖三已經過世許久,而導演王明台仍活躍於戲劇圈中。.

新!!: 吳昆達和王明台 · 查看更多 »

第52屆金鐘獎

52屆金鐘獎(52nd Golden Bell Awards / 52nd GBA)是2017年臺灣傳媒業界的年度盛事之一,以表揚2017年度傑出的臺灣廣播與電視從業人員。並延續過往模式分為廣播金鐘獎、電視金鐘獎等兩大部分:廣播金鐘獎頒獎典禮於2017年(民國106年)9月23日在臺北市國父紀念館舉行,由洪宗適(阿國)與于美人擔任主持人;電視金鐘獎頒獎典禮於2017年(民國106年)9月30日在臺北市國父紀念館舉行,由黃子佼與Selina擔任典禮主持人,岑永康、Lulu主持星光大道。本屆首次開放臺灣自產自製的網路劇報名參賽。除此之外,本次頒獎典禮邀請13組YouTuber進行節目中的廣告串場。.

新!!: 吳昆達和第52屆金鐘獎 · 查看更多 »

美好的意外

《美好的意外》(Beautiful Accident),何蔚庭執導的2017年中國喜剧奇幻片,由桂綸鎂、歐陽娜娜、陈坤、王元也共同主演。電影於2017年6月2日上映。.

新!!: 吳昆達和美好的意外 · 查看更多 »

燦爛時光 (電視劇)

《燦爛時光》(The Best of Youth),2015年臺灣偶像劇。由巫建和、姚淳耀、傅小芸、賈佩雅、王丁筑、黃尚禾領銜主演。於2015年8月開鏡。本劇獲得文化部103年度高畫質電視節目一般型連續劇類1,500萬元補助、彰化縣政府補助綠光全傳播有限公司200萬元拍攝20集。公視主頻道於2015年12月28日上檔。前10集時空為1940、50時代,日本甫退出台灣,在場景選擇上,特別選擇保留至今的歷史地景作為劇情的背景。.

新!!: 吳昆達和燦爛時光 (電視劇) · 查看更多 »

菜鳥 (電影)

#重定向 菜鳥 (台灣電影).

新!!: 吳昆達和菜鳥 (電影) · 查看更多 »

表演工作坊

表演工作坊(Performance Workshop),簡稱表坊,由李國修、李立群、賴聲川共同創立,於1984年11月在賴聲川位於台北市陽明山的住家客廳成立。.

新!!: 吳昆達和表演工作坊 · 查看更多 »

馬汀尼

汀尼(),劇場導演、女演員。輔仁大學大傳系畢業,纽约市立大学布魯克林學院戲劇碩士,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副教授。曾經擔任戲劇系、所主任暨研究所所長,專長為表演、導演。2011年正式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退休。曾任台北電影節評審。.

新!!: 吳昆達和馬汀尼 · 查看更多 »

鴻鴻

鴻鴻,本名閻鴻亞,台灣詩人、導演與藝術家。 1964年生於台灣台南。板橋高中、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畢業,現為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電影系專任助理教授。曾任《現代詩》、《現在詩》與《表演藝術》主編,並曾獲時報文學獎新詩首獎、時報文學獎小說評審獎、聯合報文學獎新詩第一名、2008年度詩人獎、南瀛文學獎文學傑出獎、第36屆吳三連文藝獎文學類得獎人。 曾為唐山出版社主編「當代經典劇作譯叢」。1994年創立密獵者劇團,迄今擔任約四十齣戲劇、舞蹈、及歌劇之導演。2004-08年擔任台北詩歌節之策展人,又自2011年續任迄今。2012年起擔任新北市電影節之策展人。2008年創立《衛生紙詩刊+》(第12期起刪去「詩刊」二字),2009年創立黑眼睛跨劇團。2011年起擔任「表演藝術評論台」駐站評論人。 鴻鴻曾與楊德昌等人合著電影劇本《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並參與演出,劇本獲得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其電影導演作品曾獲南特影展最佳導演獎、芝加哥影展費比西獎(影評人獎)。並多次擔任金鐘獎、金馬獎、費比西獎評審團委員。.

新!!: 吳昆達和鴻鴻 · 查看更多 »

黑眼睛跨劇團

黑眼睛跨劇團,(英文:Dark Eyes Performance Lab)台灣舞台劇劇團,由詩人、電影及劇場導演、策展人、藝評家鴻鴻於2008年12月創立。 自2009年創團起,黑眼睛跨劇團即積極引介世界的前鋒劇本並創新作品,掌握瞬息萬變的時代精神。代表作包括藉流行文化語彙顛覆主流審美價值的系列作品《醜男子》、《跳舞吧!胖女孩》、《維妮音樂劇場》,政治與社會批判的紀錄劇場《Taiwan 365─永遠的一天》,剖析現代倫理問題的《黑鳥》、《活小孩》,古今交融的環境劇場《九歌3X3》,新生代的集體試演場《現代劇場大補帖》、《胖節》;整合台灣中堅團隊推出的《華格納革命指環》,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表演藝術追求卓越專案」最高肯定。2015年的最新製作《對幹戲劇節》,組織當代「新文本」來直面全球化時代的社會現象。長期以來劇團支持的新銳創作者陳雅柔、廖金旺、陳曉潔、黃郁晴、簡莉穎、李銘宸、劉容君、余彥芳等,已成為台灣未來世代重要的文化生力軍。.

新!!: 吳昆達和黑眼睛跨劇團 · 查看更多 »

迷你劇集/電視電影男配角獎

#重定向 金鐘獎迷你劇集/電視電影男配角獎得獎列表.

新!!: 吳昆達和迷你劇集/電視電影男配角獎 · 查看更多 »

郝心翔

郝心翔(小好),台灣導演。曾任多部短片、廣告、MV、電視劇、電影的監製、製片、統籌,參與過電影《盛夏光年》的宣傳企劃,2008年開始拍攝工商短片、電視廣告、MV,並於2010年執導首部網劇作品《》,2013年起執導多部三立華劇。.

新!!: 吳昆達和郝心翔 · 查看更多 »

胡恩威

胡恩威(Mathias Woo,)是香港跨媒體文化人,畢業於聖若瑟英文中學,於香港大學建築系及英國倫敦建築聯盟學院(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修讀建築。 1988年加入香港藝術團體進念二十面體,現為該團聯合藝術總監暨行政總裁,從事劇場及多媒體創作、文化政策評論、藝術教育、建築設計、電影劇本、策劃等多方面工作,是跨界劇場及多媒體劇場先鋒。 1980年代開始便為香港報章雜誌撰寫有關文化、建築和城市發展的評論文章,文章散見於《亞洲週刊》、《經濟日報》、《明報》、《CUP Magazine》等刊物。2001年與梁文道創辦牛棚書院,並創辦文化雜誌《E+E》及擔任主編。 1996年,胡恩威成立香港發展策略研究所,並擔任該研究所的主席。過去多年來,由他籌劃的香港文化藝術政策研究報告和討論包括:1991年及1993年的《文化政策報告》、《1997年電影政策研究報告》、《尋找香港資訊基建九七》;以及1997年第一屆城市文化國際會議公眾論壇。 2006年,胡恩威獲香港特區政府委任為西九龍文娛藝術區核心文化藝術設施諮詢委員會轄下之表演藝術與旅遊小組的成員,及公共廣播服務檢討委員會成員,2009年獲委任為香港經濟機遇委員會成員。2013年獲委任為港台文化合作委員會委員。 2009年,胡氏策劃了香港首個以建築為題的「建築是藝術節」,透過劇場演出、展覽、講座及研討會等藝術形式,向香港的市民大眾展示不同層面的知識、美學和思辯的討論方法,探索建築及劇場的各種藝術可能。2011、2013及2015年分別舉行三屆「建築是藝術節」。2012年憑原創劇場作品《密斯.凡德羅的簡約建築》(Looking for Mies) 獲香港設計中心頒發「亞洲最具影響力優秀設計獎」。2013年獲《南方都市報》頒授「深港生活大獎年度藝文人物獎」。2017年擔任「Freespace舞台與技術實驗室」的總策劃、藝術總監及空間設計。進念與西九文化區合辦的「Freespace舞台與技術實驗室」是一項融合創新舞台科技及表演藝術的三年計畫,為表演藝術範疇相關的技術供應者及參與者建立交流平台,引領舞台科技的應用技術。 胡恩威同時關注香港教育發展,香港兆基創意書院創校董事及高雷中學校董。.

新!!: 吳昆達和胡恩威 · 查看更多 »

阿福

阿福是個暱稱,可以指的是下列的人物:.

新!!: 吳昆達和阿福 · 查看更多 »

葉天倫

葉天倫,出生於臺灣臺北市,臺灣廣告配音員、導演、男演員、編劇、主持人。.

新!!: 吳昆達和葉天倫 · 查看更多 »

鄭文堂

鄭文堂(),台灣電影導演,出生于宜蘭,為台灣著名的獨立電影工作者之一。文化大學戲劇系影劇組畢業,曾加入綠色小組三個月,後來從事電影編導。電影曾榮獲「威尼斯影展影評人週最佳影片」「優良劇本」、「最佳台灣電影」及2010年台北電影節「最佳導演」等獎項,並入圍南特影展;2010年8月接任宜蘭縣政府文化局局長,並於2013年3月31日離開宜蘭縣政府、重回影視圈。.

新!!: 吳昆達和鄭文堂 · 查看更多 »

自畫像 (電影)

《自畫像》(The Last Painting),是一部於2017年上映的社會寫實電影。由林哲熹、張寗、林微弋、張喬翔、鄭人碩、呂名堯、岡本孝領銜主演,台灣預計於2017年9月22日上映。本片獲得第10屆西班牙南方影展最佳影片大獎。.

新!!: 吳昆達和自畫像 (電影) · 查看更多 »

金鐘獎

金鐘獎(英語:Golden Bell Awards,縮寫為GBA)是臺灣傳播媒體的官方榮譽獎項之一,與金馬獎、金曲獎並列為三大娛樂獎項,稱為「三金」。金鐘獎更成為臺灣演藝人員追求的榮譽目標,首屆創始於1965年,第1屆至第46屆由行政院新聞局主辦,第47屆之後由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接續主辦。金鐘獎設立之初,是以獎勵廣播(即無線電廣播)事業為主,設置新聞節目、音樂節目、廣告節目等獎項;1971年始將電視納入獎勵範圍,自此金鐘獎正式以廣播及電視為獎勵對象。每年一年一度的金鐘獎分為「廣播金鐘獎」與「電視金鐘獎」等兩部分,兩者分開頒獎。.

新!!: 吳昆達和金鐘獎 · 查看更多 »

金門大國銘

《金門大國銘》,是一部描寫慈濟基金會志工李國銘師兄、楊秀珠師姐的真實人生電視劇,由王少偉、林可彤主演。於2015年9月9日在大愛電視20:00首播,中天娛樂台於當天21:00播出。.

新!!: 吳昆達和金門大國銘 · 查看更多 »

金枝演社

金枝演社劇團(英文:Golden Bough Theatre),成立於1993年,由王榮裕所創立,作品大多將庶民文化融入現代劇場,創造出有別於西方劇場的特質,使其作品充滿獨特的草根魅力與野臺能量。.

新!!: 吳昆達和金枝演社 · 查看更多 »

進念二十面體

進念.二十面體(Zuni Icosahedron),是香港九個主要專業演藝團體之一,屬於實驗藝術團體。一直以其對媒體科技發展的敏銳觸覺,詮釋多媒體創作與劇場演出的互動關係,實驗與探索「舞台空間」不同形式和內容的可能性。 由早期非敘事、形體,與舞台空間的互動實驗,到近十年光、影、聲、空間的多媒體設計,由跨媒體舞台表演空間,到跨界別政治民生空間,到跨地域國際文化交流空間,由流行普及到社會禁忌,由傳統到當代等,進念期望實驗性和顛覆性,能夠不斷啟發著華人社會的舞台美學發展。 由創辦至今,進念培育出不少出色創作人才。近年,亦開始鼓勵不同學校欣賞演出及參與座談,所以進念在香港創作培育方面擔當重要的角色。 進念.二十面體成立於1982年,是香港非牟利慈善團體。1999年起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2007年起改由香港民政事務局直接資助。從2009年開始成為尖沙咀香港文化中心的場地伙伴,開展系列創作及外展教育計劃。 進念二十面體的聯合藝術總監是榮念曾及胡恩威。.

新!!: 吳昆達和進念二十面體 · 查看更多 »

陳大任

陳大任,字萃农,河南省陳州府扶溝縣人,清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康熙五十二年,登進士,任汝宁府教授。.

新!!: 吳昆達和陳大任 · 查看更多 »

陳宏一

陳宏一(Chen Hung-i,),台灣高雄人,廣告、MV及電影導演,高雄市立高雄高級中學、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畢業。曾憑第二部劇情長片《消失打看》獲得第13屆台北電影節最佳導演獎,也多次獲得廣告、短片和MV等獎項。.

新!!: 吳昆達和陳宏一 · 查看更多 »

林投記 (電視電影)

《林投記》(Circle of Noose),2017年公視新創電影,本劇改編自作家紀羽綾的同名小說《林投記》。由李辰翔、李亦捷、黃采儀、王彩樺領銜主演。 公視+搶先於2017年10月16日上線一刀未剪版,公視主頻則於10月22日上檔。.

新!!: 吳昆達和林投記 (電視電影) · 查看更多 »

李國修

李國修(Hugh K. S. Lee,),為臺灣藝術家,屏風表演班創辦人。李國修籍貫山東萊陽,生於台北市,曾參與蘭陵劇坊、創辦表演工作坊與屏風表演班。曾任屏風表演班藝術總監, 李國修集經營者、劇作家、導演、演員於一身,為第一屆國家文藝獎戲劇類得主,也有多項戲劇獲獎記錄。在2013年《李國修戲劇作品集》出版,其中有二十七個劇本。 李國修曾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本創作研究所兼任副教授,2010年4月至6月於中壢市清雲科技大學擔任駐校藝術家。 2013年7月2日因大腸癌病逝於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享年57歲。.

新!!: 吳昆達和李國修 · 查看更多 »

植劇場

《植劇場》(Qseries)系列,為台灣的一個戲劇品牌,由2016年起開播一系列的數部單元劇組成。全系列由王小棣、蔡明亮、陳玉勳、瞿友寧、王明台、許傑輝、徐輔軍、安哲毅等導演投入演員人才培育24位新人,力邀柯淑勤、藍正龍、楊丞琳、吳慷仁等金鐘影帝--,共同參與《植劇場》系列。 植劇場系列分成四大類型:「愛情成長」、「驚悚推理」、「靈異恐怖」、「原著改編」,共製播八部劇集,每個類型製播二部劇集(每單元播出6至7集),共52集。本劇獲得中華民國文化部104年度高畫質電視節目一般型連續劇類補助新臺幣5,500萬元。 台視主頻於2016年8月19日於週五優質戲劇時段首播,八大綜合台於8月20日播出(2017年6月24日起,改為八大戲劇台首播)。劇後播出幕後花絮《植日生週記》。於植劇場官方YouTube上,亦會釋出番外篇。.

新!!: 吳昆達和植劇場 · 查看更多 »

河床劇團

河床劇團,1998年成立於台北的表演藝術團體,現任藝術總監為來自美國的郭文泰 (Craig Quintero) ,代表作為2011年「開房間」戲劇節(Just for You Festival),獲選為第十屆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年度十大,並陸續受邀至臺北市立美術館、國立臺灣美術館進行不同的「開房間」計劃。曾兩度參與由國家兩廳院主辦的國際劇場藝術節,分別是2010年的作品《惡之華》,以及2014年的《千圈の旅》。.

新!!: 吳昆達和河床劇團 · 查看更多 »

洪子鵬

洪子鵬,世新大學廣電系電影組,台灣新銳導演。被葉天倫發掘後領入業界,從助理導演到後期導演,建立了扎實的製作經驗。另致力於表演教學,創立「導演。說表演班」。.

新!!: 吳昆達和洪子鵬 · 查看更多 »

數到十 讓我變成沈曉旭

《數到十 讓我變成沈曉旭》(An Angel at My Table),2017年公視人生劇展,本劇改編自導演郭昱沂短篇小說集《女名之書》其中的篇章《曉旭》,由柯奐如、林若亞、林羽葶、許亞琦、楊文文、吳定謙領銜主演。公視主頻於2017年3月26日上檔、公視3台於2017年4月1日播出。.

新!!: 吳昆達和數到十 讓我變成沈曉旭 · 查看更多 »

智子之心

《智子之心》,是一部改編自慈濟志工林智惠真實故事的电视剧,講述了台灣日治時期台南富家女林智惠(智子)的一生。她終生投入護理工作,於18歲時不顧家人反對,成为一名随军护士,随侵华日军到香港及廣州,参加救护日军的工作。高齡91歲的她現身上檔記者會,分享她在大時代下的經歷。 本劇由廖苡喬、游蕎軒等演員主演,由台湾慈济基金会投資監製,南方影視製作有限公司製作,2016年10月開拍,2017年3月殺青,並於2018年5月10日起大愛電視首播,播出2集之後遭停播,改播《愛別離》。 由于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台灣被日本殖民统治時期,主角堅持随侵华日军當戰地護士,以及剧中被指日军以正面形象出场而国军成为反面角色,引发中国大陆媒体对该剧媚日及美化侵華日軍的批判。.

新!!: 吳昆達和智子之心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