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吳新榮和臺灣文藝聯盟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吳新榮和臺灣文藝聯盟之间的区别

吳新榮 vs. 臺灣文藝聯盟

吳新榮(),字史民,號震瀛、兆行,晚號琑琅山房主人,台灣鹽水港廳(今臺南市將軍區)人。台灣著名文人、醫師與政治人物,在日治時期曾參與組織「佳里青風會」及「台灣文藝聯盟佳里支部」,為「鹽分地帶」文學集團代表人物之一、「北門七子」之一。 戰後吳新榮曾擔任台南縣參議員。1947年二二八事件發生時,遭逮捕入獄。後來投身於地方文史工作,曾擔任台南縣文獻委員會編纂組組長,並主編《南瀛文獻》。. 台灣文藝聯盟成立於昭和九年(1934年)5月6日。該聯盟為台灣日治時期成立的民間文學組織,為台灣全島進步作家的大集結,許多路線或派別不同的新文學運動者皆參與其中。然而,好景不常,由於楊逵等人的文學理念與主事者張深切、張星建等人不同,在1935年脫離該聯盟,另外發行《台灣新文學》。楊逵此舉雖然沒有讓聯盟垮掉,但多少打擊到其高昂的士氣。該聯盟在1936年8月底解散。.

之间吳新榮和臺灣文藝聯盟相似

吳新榮和臺灣文藝聯盟有(在联盟百科)10共同点: 台灣新文學台灣文藝聯盟佳里支部台灣日治時期張文環徐清吉王登山賴和郭水潭林芳年楊逵

台灣新文學

台灣新文學,台灣日治時期的文學刊物,1935年12月28日創刊,由台灣新文學雜誌社編輯發行,集結了台灣全島進步的作家。有中日兩種語文的版本。刊物中文部分為賴和、楊守愚、吳新榮等人主筆,創辦人楊逵負責日文部分。1937年6月15日,日本當局下令廢止漢文雜誌,《台灣新文學》被迫終刊。在一年半多的時間內,共發行15期及新文學月刊兩期。.

台灣新文學和吳新榮 · 台灣新文學和臺灣文藝聯盟 · 查看更多 »

台灣文藝聯盟佳里支部

臺灣文藝聯盟佳里支部是臺灣日治時期的文學組織,為臺灣文藝聯盟於1935年6月1日在臺南州北門郡佳里街所成立的支部,對鹽分地帶文學的形成有重要的影響。在該支部成立以前,鹽分地帶(相當於北門郡)的文學仍以傳統漢詩文為主,而該支部成立後,鹽分地帶的文學開始匯入臺灣新文學運動的主流。 文聯佳里支部的理念為文學大眾化,在其成立宣言中便表示該支部的成立除了是文聯的擴大強化,並要鮮明地表達地方觀點,顯現出左翼的思想。不過由於吳新榮基於現實考量採取折衷作法,文壇上的各種黨派在鹽分地帶均可被接納。然而隨著臺灣文藝聯盟的沒落瓦解,佳里支部也在1936年年底解散,但舊支部成員仍以「鹽分地帶同人」的身分繼續於文壇上活動。.

台灣文藝聯盟佳里支部和吳新榮 · 台灣文藝聯盟佳里支部和臺灣文藝聯盟 · 查看更多 »

台灣日治時期

臺灣日治時期()是指臺灣在1895年至1945年間由大日本帝國統治的時期,於臺灣歷史上又稱為日本時代、日治時代、日據時代或日本統治時期。 日本統治時期臺灣經濟置於日本帝國主義支配之下,身為最後一個躋身新帝國主義的日本,其帝國主義型態具有後進性,和西方由資本主義引導國家海外殖民政策不同,日本國內的資本主義尚不發達,無力在臺灣從事大規模資本活動,因此日治初期,是由臺灣總督府主導殖民地的開拓規劃。原則上,由官方為日本資本家量身定做各種規則,迫使臺灣提供資源、物產及勞力,為其服務。在殖民國家發展定位上,日本將臺灣做為支持本國工業的後盾,同時是日本向南洋發展的基地。日本在臺灣實行特別法,以警察政治控制社會,臺灣人沒有平等的參政權,在日治初期的現代化教育程度也遠低於在臺灣的日本人,日後逐年普及,但教育制度上與日本人相比仍不平等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頁189-201,1999年,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自大正時期後,日本對臺灣統治已漸趨穩固以及大正民主化的政治風氣改變,於日治中後期日方改取較為柔和的內地延長主義統治方針以及改派任文官總督,臺灣亦在短時期內發展蓬勃的本土政治運動及社會運動,同時也其許多臺人出國前往中國東北的滿州國或到日本本土留學,如鍾理和等,甚至赴中國與國共合作抵抗日本統治。中日戰爭爆發後日方因應戰爭需要更進一步推行全面性的皇民化政策,以期將臺灣人同化於日本,不過儘管高砂族有志士、民間日籍台裔的志願兵力,仍有漢人赴中參戰抗日,日本政府在民族認同問題下,改派臺灣兵赴南洋即可看出官方與日籍臺灣人的煎熬,詳見臺灣抗日運動、高砂義勇隊。 基於日本殖民統治的需求,臺灣在日治時期於基礎設施、教育設施、公共衛生、農業以及工業等各方面得到相當程度的現代化,但在對外經濟關係上則被日本化。而因為日本統治末期推行皇民化運動造成的低中國性,與戰後初期「陳儀政府」治理失政集負面中國性大成,並視當時臺灣人為「日本奴化教育下的劣等國民」,在臺灣本地人與戰後來臺大陸人之間形成族群隔閡。許多臺灣人因而感到過去日本統治下的臺灣情況比較良善。部份臺灣史學者認為,此情結不僅影響許多在日治時期出生的臺灣人,也相當程度地影響了戰後臺灣對本土認同、臺灣主體性、族群意識觀念乃至臺灣獨立運動的興起。儘管戰後國民黨政府在臺灣推行中國導向的民族主義教育,強調日本殖民臺灣的負面影響,把日治時期臺灣的抗日運動與中國抗日戰爭做連結,並將日本領臺視為等同日本侵華歷史的一部分,但臺灣民間對日本大多仍抱持好感,不過也有其他不同於上述調查結果之民調。日本留在臺灣的基礎建設、文化政策所造成的影響亦於近年來不斷被各界重新檢視或評價。為東亞乃至於世界殖民史上少見的情形,時常引起學術界的興趣及研討。.

台灣日治時期和吳新榮 · 台灣日治時期和臺灣文藝聯盟 · 查看更多 »

張文環

張文環(),台灣日治時期的重要小說家、雜誌編輯。出生於嘉義縣梅山鄉。 1927年赴日本岡山中學就讀,再入東洋大學文學部。1933年畢業後與王白淵、巫永福等人組織「台灣藝術研究會」,發行純文學雜誌《福爾摩沙》。又與王井泉、林博秋、呂赫若等人組織「厚生演劇研究會」。1941年與王井泉、中山侑等人創辦《台灣文學》。張文環在戰前、戰後均熱心地方政治,1944年出任台中州大里庄長,1946年當選第一屆台中縣參議員,1947年代理能高區署長,228事件後對政治失望。 張文環作品多取材於台灣風土,現實主義手法厚重樸實,代表作《夜猿》曾獲皇民奉公會台灣文學獎,小說《閹雞》曾由劇作家林摶秋改編為舞台劇,在台北「永樂座」演出。編輯及創作上的活力,使他在戰時本土文壇有相當影響力。戰後,因政治氣氛而停止寫作。.

吳新榮和張文環 · 張文環和臺灣文藝聯盟 · 查看更多 »

徐清吉

徐清吉()生於佳里鎮。他與郭水潭、王登山曾經加入日本人多田利郎在1929年(昭和4年)創立的“南溟藝園”。是日治時期鹽分地帶文學作家群之中,相當重要的一位,也被後人列入北門七子。.

吳新榮和徐清吉 · 徐清吉和臺灣文藝聯盟 · 查看更多 »

王登山

王登山(),出生於臺南廳北門嶼支廳(今台南市北門區)。他與郭水潭、徐清吉曾經加入日本人多田利郎在 1929年(昭和4年)創立的“南溟藝園”。是日治時期鹽分地帶文學作家群之中,相當重要的一位,也被後人列入北門七子。.

吳新榮和王登山 · 王登山和臺灣文藝聯盟 · 查看更多 »

賴和

賴和(),台灣彰化人。原名賴河。本職是醫生,但是卻在文學領域留下盛名,尤其是他的詩作,被公認是台灣最有代表性的民族詩人。賴和不但是台灣日治時期重要的作家,同時也是台灣1930年代作家所公認的文壇領袖,曾經催生、主編過《台灣民報》的文藝欄。由於他提攜後進不遺餘力,因此他的同輩楊守愚說他是「台灣新文藝園地的開墾者」與「台灣小說界的褓母」,並在「光復慶祝後二日」一文中讚揚他為「台灣的魯迅」。曾經主編新潮文庫的醫生文人林衡哲,則尊稱賴和為「台灣現代文學之父」。.

吳新榮和賴和 · 臺灣文藝聯盟和賴和 · 查看更多 »

郭水潭

郭水潭()是台灣日治時期鹽分地帶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筆名郭千尺,生於台南縣佳里人,是日治時期當地相當重要的作家,與吳新榮齊名,被後人歸為北門七子之一。.

吳新榮和郭水潭 · 臺灣文藝聯盟和郭水潭 · 查看更多 »

林芳年

林芳年(),舊名林精鏐,筆名李秋華,是傳統詩人林芹香(林泮)長子。今臺南市佳里區人。生於臺南廳蕭壟支廳子龍廟(今臺南市佳里區子良里)。為台灣日治時期鹽分地帶文學作家群之中相當重要的一位,被後人列入「北門七子」。 林芳年幼弟林金莖,日本亞細亞大學法學博士,曾擔任中華民國駐日代表、亞東關係協會會長。外孫歐崇敬,為中州科技大學副校長。.

吳新榮和林芳年 · 林芳年和臺灣文藝聯盟 · 查看更多 »

楊逵

楊逵(),本名「楊貴」,是一位臺灣小說家、兒童繪本作家,亦以其社會運動者身分聞名,筆名楊逵、楊建文、賴健兒、林泗文、伊東亮;以楊逵為代表筆名,是源自1932年發表〈送報伕〉(日文原名〈新聞配達夫〉)時首度使用,據說因仰慕《水滸傳》李逵之孝勇而名之。.

吳新榮和楊逵 · 楊逵和臺灣文藝聯盟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吳新榮和臺灣文藝聯盟之间的比较

吳新榮有75个关系,而臺灣文藝聯盟有22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0,杰卡德指数为10.31% = 10 / (75 + 22)。

参考

本文介绍吳新榮和臺灣文藝聯盟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