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君士坦丁堡城牆和耶尼切里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君士坦丁堡城牆和耶尼切里之间的区别

君士坦丁堡城牆 vs. 耶尼切里

君士坦丁堡城牆(İstanbul Surları)是一道圍繞並保護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堡)的石牆,城牆自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大帝建都以來已存在。君士坦丁堡城牆經歷過無數的加建及修補,是現存的古代要塞體系,也是世上最複雜及最精密的要塞體系之一。 城牆最初是在君士坦丁一世在位時興建,全方位地環繞著新都,防禦來自陸路及海路的攻擊。隨著城市擴張,一道被稱為狄奧多西的新城牆在五世紀動工興建。雖然城牆的某些部分略欠精巧,在部署得當的情況下,君士坦丁堡城牆在任何中世紀時代的圍攻下都堅不可破,有效地在阿瓦爾人、阿拉伯人、羅斯人、保加利亞人等的圍攻下保護君士坦丁堡及拜占庭帝國。直至攻城火炮的出現,使得君士坦丁堡城牆不再是神話般難以攻破。1453年5月29日,鄂圖曼帝國攻陷君士坦丁堡,城市失陷据称是因為鄂圖曼帝國軍队打通了其中一道城門,并非城牆被突破。 在鄂圖曼帝國統治時期,君士坦丁堡城牆大抵都能維持原狀。直至十九世紀,城市的發展已超出中世紀時的城界,部分城牆被移除。縱使君士坦丁堡城牆在此後日久失修,城牆的許多部分至今依然屹立。1980年代,一個大規模的復原計劃開始啟動,使遊客能夠鑑賞其原貌。. 耶尼切里军团(يڭيچرى;yeniçeri;Γενίτσαροι;直译为“新军”),也译为加尼沙里军团、土耳其新軍、土耳其禁衛軍或蘇丹親兵,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常備軍隊与苏丹侍卫的统称。最早是在奧爾汗一世贝伊统治时出现。在穆拉德一世统治时期成为常备军。1826年,在马哈茂德二世统治期间废除。耶尼切里军团是继罗马帝国灭亡后在该地区建立的的第一支正式常备军。.

之间君士坦丁堡城牆和耶尼切里相似

君士坦丁堡城牆和耶尼切里有(在联盟百科)3共同点: 奥斯曼帝国伊斯坦堡保加利亞人

奥斯曼帝国

鄂圖曼帝國(دولت عالیه عثمانیه,Osmanlı İmparatorluğu)為鄂圖曼人建立的帝国,创立者為--鄂圖曼一世。鄂圖曼人初居中亞,後遷至小亞細亞,日漸興盛。極盛時勢力達亞歐非三大洲,領有南歐、巴爾幹半島、西亞及北非之大部份領土,西達直布羅陀海峽,東抵裏海及波斯灣,北及今之奧地利和斯洛文尼亞,南及今之蘇丹與葉門。自消滅東羅馬帝國後,定都於君士坦丁堡,且以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自居。故鄂圖曼帝國的君主苏丹以自封的形式,視自己為天下之主,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基督教文化及伊斯蘭文化,因而東西文明在其得以統合。 鄂圖曼帝國位處東西文明交匯處,並掌握東西文明的陸上交通线達六个世紀之久,直接大英帝國在18世紀通過直布羅舵打通地中海航線為止。在其存在期间,不止一次實行伊斯蘭化与現代化改革,使得東西文明的界限日趨模糊。鄂圖曼帝國對西方文明影響舉足輕重,其建築師希南名留至今。16世紀,蘇萊曼大帝在位之時,日趨鼎盛,其領土在17世紀更達最高峰,控制今日中東歐不少國家。在巴巴羅薩的帶領下,其海軍更掌控地中海。 鄂圖曼帝國是15世紀至19世紀唯一能挑战崛起的歐洲基督教國家的伊斯蘭教勢力,但鄂圖曼帝國终不能抵挡近代化欧洲列強的冲击,於19世紀初趨於沒落,淪為英國、法國等列強的棋子,但其卓越的戰略地理位置使英國、法國得以利用鄂圖曼帝國阻止俄羅斯帝國對外向歐洲擴張,並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成功阻止,最終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裡敗於協約國之手,鄂圖曼帝國因而分裂。之後凱末爾領導土耳其国民运动,放弃了大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疆域,建立了主權獨立但面积较小、僅控制色雷斯及小亞細亞的土耳其共和國,鄂圖曼帝國至此滅亡。.

君士坦丁堡城牆和奥斯曼帝国 · 奥斯曼帝国和耶尼切里 · 查看更多 »

伊斯坦堡

伊斯坦堡(İstanbul )是土耳其最大城市,亦是该国的经济、文化和历史中心。它坐落于土耳其西北部的博斯普鲁斯海峡之滨,位于马尔马拉海和黑海之间,横跨欧亚大陆,经济和历史中心位于欧洲一侧,有三分之一人口居住于亚洲一侧。其人口达到1440万,为全欧洲最大的城市群,亦是中东最大和全球第六大城市。伊斯坦布爾全市辖区面积,其覆盖范围同伊斯坦堡省相同,亦是该省的行政中心。亦是世界上唯一横跨兩大洲的城市。 公元前660年左右,该市以“拜占庭”之名建立于萨拉基里奥角,并在此后逐渐发展为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城市之一。公元330年该市重建为君士坦丁堡(Κωνσταντινούπολις Konstantinoúpolis;Constantinopolis)或新罗马(Νέα Ῥώμη, Nea Romē;Nova Roma),并在此后的近十六个世纪内先后成为罗马帝国(330年–1204年及1261年–1453年)、拉丁帝国(1204年–1261年)和鄂圖曼帝国(1453年–1922年)的帝国首都。在罗马和拜占庭帝国时代,它对基督教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在1453年鄂圖曼帝国征服该城之后,它成为了伊斯兰教的中心和鄂圖曼帝国哈里发的驻地。 伊斯坦堡是古丝绸之路的途经地,也是欧洲和中东的铁路网络之间、黑海和地中海间海路的必经之地,使得伊斯坦堡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由此也哺育了兼收并蓄的人口和文化,虽然在1923年共和国成立之后这一状况略不如前。在战间期伊斯坦堡 未能成为新首都,受到忽视,但此后其影响力逐步恢复。自1950年代以来,该市的人口已翻了十倍,来自安那托利亚各地的人口涌入,城市的界限也为此逐渐扩张。20世纪末艺术节开始得到兴办,而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复杂的交通网络也由此建立起来。 2012年,在当选欧洲文化之都两年之后,近1160万外国游客造访伊斯坦堡 ,使其成为世界第五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该市最重要的景点仍是其历史城区,部分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而位于贝伊奥卢区的天然港金角湾则是其文化和娱乐的中心。伊斯坦堡还被认为是一个全球城市,亦是全球发展速度最快的都市经济区之一。诸多土耳其公司及媒体将总部设于此,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全国的四分之一。伊斯坦堡希望借助其复苏和快速扩张的契机,在二十年内五次申请举办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伊斯坦堡和君士坦丁堡城牆 · 伊斯坦堡和耶尼切里 · 查看更多 »

保加利亞人

保加利亞人(Bulgarians、българи or bǎlgar)是巴爾幹半島的原始居住族群,母語是保加利亞語。保加利亞人口大約是9,000,000~10,000,000左右,分布於全世界,保加利亞國家中有85%左右是保加利亞人。 以族群的角度看,保加利亞人被認為是南斯拉夫人、保加爾人、色雷斯人等亙古族群的後裔。已經有超過兩千年左右的歷史。有使用以斯拉夫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有信仰宗教者多為東正教徒,少數人信奉伊斯蘭教和天主教。.

保加利亞人和君士坦丁堡城牆 · 保加利亞人和耶尼切里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君士坦丁堡城牆和耶尼切里之间的比较

君士坦丁堡城牆有67个关系,而耶尼切里有32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3,杰卡德指数为3.03% = 3 / (67 + 32)。

参考

本文介绍君士坦丁堡城牆和耶尼切里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