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同本體論和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同本體論和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之间的区别

同本體論 vs. 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

同本體論(ὁμοούσιος,homoousios),也稱為同本質論,基督教術語,主要用於三位一體神學中,用來解釋耶穌與上帝之間的關係。這個字由ὁμός(homós,意為相同的),與οὐσία(ousía,意為本質,本體或存在)組成,尼西亞信經中,稱耶穌與上帝是homooúsios(同性同體、本體相同、同一本質、同一屬性),意思是,他們在本質上完全相同,與上帝是相等的。在第一次尼西亞會議中,基督教會接受這個解釋,用來澄清耶穌與上帝的神性。拉丁神學中,將它譯為同質論(consubstantialis)。. 一次尼西亞公會議(或稱第一尼西亞會議),是於公元325年在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尼西亞(今 土耳其布爾薩省伊茲尼克)召開的基督教大公會議。此會議乃基督教歷史第一次的世界性主教會議,確立了一些影響深遠的宗教法規和現今普遍基督教會接納的傳統教義。在基督教被國教化過程中,會議亦為關鍵之一。.

之间同本體論和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相似

同本體論和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有(在联盟百科)4共同点: 同質論尼西亞信經三位一體耶稣

同質論

同性質的(consubstantialis,Consubstantial),這個拉丁文形容詞是一個特定的基督教神學用語,用來表達耶穌與上帝之間的關係,這個表述被稱為同質論(Consubstantiality)。它最早是拉丁教父特土良造出的拉丁文單字,用來翻譯ὁμοούσιος(homoousios),以形容耶穌與上帝的屬性與本質是完全相同的,隨後成為三位一體論的基本信條。.

同本體論和同質論 · 同質論和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 · 查看更多 »

尼西亞信經

《尼西亞-君士坦丁堡信經》(中文又譯做尼吉亞信經或奈西亞信經),是傳統基督宗教三大信經之一。尼西亞信經是尼西亞大公會議有關基督宗教信仰的一項基本議決。這個議決主張子是“出於真天主而為真天主,被生而非受造,與天主父本質相同,確定了聖父、聖子、聖神為三位一體的天主,本質相同。接受並且信奉此信經的有天主教會(羅馬大公教會)、正教會(正统大公教会)、聖公會(安立甘大公教会)、信义宗(路德宗)教會以及新教裡的主要教派。 此信經的名稱得自於公元325年的第一次尼西亞大公會議,在此會議中制訂出了尼西亞信經,當舉行尼西亞會議時,亞流派的優西比烏提出其信仰論點,遭到強烈否定並被定為異端。大會在皇帝特使侯休斯的領導下,完成了尼西亞信經。但此信經的完整名稱該是“尼西亞‧君士坦丁堡信經”。因為在公元381年的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大公會議對此信經內容做了修訂並獲得一致通過。這之後為了要平息異端說法又有許多信經制訂出來,但是381年的會議卻是最後一次天主教派和正教派能夠一致接受所制訂的信經。故現今的尼西亞信經與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制訂的尼西亞信經並不完全相同,前者較後者為長。 尼西亞信經在六世紀時由拉丁派增加了部分字句 (見和子說) ,進而引發了激烈辯論。此事也造成了著名的東西教會大分裂。至今,東正教與西方教會仍在信經內容上存有歧異。.

同本體論和尼西亞信經 · 尼西亞信經和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 · 查看更多 »

三位一體

三位一體(Trinitas),又譯為三一真神、天主圣三、三一神、聖三一、三一神論,基督教神學術語,是基督宗教神YHWH(新教常汉译为上帝或耶和華,天主教常汉译为天主雅威)的神學理論,建立於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的《尼西亞信經》,是基督教三大宗派的基本信條。 三一論主張:聖父、聖子、聖靈(天主教會譯為聖神,東正教會和新教則譯為聖靈)三個不同的位格為同一本體、同一本質、同一屬性,是一位上帝,他們以homoousios 來表達他們之間的關連。 通俗地說,神是獨一的,只有一位神;聖父完全是神,聖子完全是神,聖靈完全是神;聖父不是聖子,聖子不是聖靈,聖靈不是聖父。亞他拿修信經對三一論得到了比較公認的解釋。 《新約聖經》沒有明確使用「三位一體」一詞,三位一體的理論基礎建基於一些聖經經文。其中包括在經文用「名」是單數,三位一體的支持者指聖父、聖子、聖靈乃共用上帝的名。一些經文被視為隱含三位一體的思想,而教父和護教士加以立論及宣講。 歷史上不斷有一些基督教派及個別人士否定此教義。基督宗教的主流教會接納三位一體為傳統教義之一;反對方則支持“一位格論”、“形態論”、“三位三體”等,否定三一論。 傳統天主教會把聖神降臨節第一主日定為三一主日,紀念天主聖父、聖子、聖神是三位一體。.

三位一體和同本體論 · 三位一體和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 · 查看更多 »

耶稣

耶稣(4BC-30/33AD)(古希伯來語:יהושוע,拼為Yahushua,Ἰησοῦς,可拼为Iesous,Jesus),基督宗教的中心人物,以犹太教为基础开创了基督教,並被尊稱為基督或耶穌基督。 按照傳統基督教的信仰,耶穌視同三位一體的-神/主的位格之一,稱為「聖子」或「上帝之子」。為了將人類從罪惡中拯救出來,他道成肉身,降世為人,成為舊約聖經撒迦利亞書中所預言的彌賽亞(天主教思高譯本譯為“默西亞”),就是「受膏者」,神所膏的君王和大祭司。在公元元年左右的羅馬帝國猶太行省,童貞女馬利亞受聖靈感孕,生下耶穌。他三十歲開始傳道,宣揚愛神和愛人的福音,信他的人會永遠不死。傳道三年半,他被猶太祭司該亞法控告,被羅馬官府本丟·彼拉多總督判處死刑,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而這正好成就了耶穌降生的目的,他的死為世人的罪付上贖價。他三天以後復活,顯現給他的門徒看有四十天之久,然後升天,坐在天父的右邊。他還要榮耀再來,審判一切的活人與死人,信從他的人將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同本體論和耶稣 · 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和耶稣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同本體論和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之间的比较

同本體論有8个关系,而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有36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4,杰卡德指数为9.09% = 4 / (8 + 36)。

参考

本文介绍同本體論和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