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同平章事

指数 同平章事

同平章事,全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级官職。.

417 关系: 劉晏卢商卢翰 (唐朝)卢迈卢膺卢携卢文纪南宋協辦大學士史浩參知政事同中書門下三品向敏中吕端吕颐浩吕諲吕蒙正吉顼夏侯孜大学士姚崇姚彦章姚璹姚顗姚洎姜公辅娄师德孟玄喆孟昶孔纬孙偓孙元亨孙晟宰相宗楚客宇文融安史之亂宋孝宗宋庠宋琪宋神宗宋申錫宋高宗宋朝富弼寇準尚书尚书仆射尚书省岑羲...岑长倩崔彦昭崔元式崔元综崔玄暐崔珙崔神基崔祐甫崔群崔詧崔胤崔造崔损崔植崔沆崔湜崔昭纬崔慎由丁谓严可求严续中书令中书省万俟卨乐思晦乔琳于兢于琮于頔于惟谦度支庾传素五代十国令狐绹令狐楚任圜任知古伊審徵张士逊张居咏张业 (后蜀)张延翰张嘉福张公铎张光辅张砺张策 (五代)张锡张镐张镒张柬之张格张濬张昭敏张浚张文蔚使相余廷英侍中徐彦若徐商徐光溥徐知训徐知谏徐溫北宋刘崇望刘从一刘瞻刘继颙刘继文刘瑑刘邺刘滋刘濬 (南汉)刘昫周墀周宗周庠周允元和凝傅游艺唐太宗唐代宗唐休璟唐肅宗唐朝冯延巳冯玉冯拯內閣关播元丰元稹元載元朝倪曙皇甫镈王及善王处回王定保王宗昱王安石王峻 (後周)王令谋王延羲王建立王倓王玙王珪 (宋朝)王繼鵬王继图王继昌王缙王璿 (唐朝)王随王锴王涯王溥 (宋朝)王溥 (唐朝)王本立 (唐朝)王方庆王旦王播王曾秦桧程异窦参窦易直章得象第五琦留從效牛僧孺狄仁杰盧多遜盧杞白敏中节度使韦巨源韦庄韦保衡韦琮韦说韦贯之韦贻范韦方质韩建韩保贞韩琦韩昭胤韓滉韋執誼韋什方韋見素韋昭度萧复萧寘萧遘萧顷萧邺顾琮行省袁恕己袁滋袁智弘裴垍裴坦裴度裴休裴冕裴光庭裴遵庆裴行本裴贽裴澈馮道马峰马绰马賨马植 (唐朝)骞味道高璩高郢魏仁浦魏元忠魏玄同魏谟魏杞魏扶许寂许德勋豆卢革豆盧欽望鲍君福鲍思润贾餗路岩路随軍機處黄损齐抗齐映辽朝錢元瓘范宗尹范履冰范仁恕范质郭待举郭元振郭無為郭正一郑从谠郑延昌郑余庆郑珣瑜郑珙郑綮郑畋郑肃郑朗郑昌图郑愔舒元舆赵华 (北汉)赵季良赵延寿赵弘 (北汉)赵彦昭赵凤赵光裔赵光胤赵隐赵莹赵鼎赵损赵普薛居正薛贻矩门下省董晉 (唐朝)钱元璙钱元懿蒋伸蒋芾邢文伟鄭珏 (五代)鄭絪至德金朝蕭倣苏味道苏禹珪苏逢吉苏检苗晉卿虞允文陳夷行陳俊卿 (南宋)陸贄陈升之陈执中陆希声陆元方陆象先陆扆柳璨柳浑李吉甫李夷简李存瓌李崧李仁遇李德裕李忠臣李元素 (亳州)李元纮李光准李勉李回李固言李石 (唐朝)李珏李琪 (五代)李琼李磎李程李穀李绛李真 (閩)李璟 (南唐)李道广李靖李让夷李麟 (唐朝)李迥秀李迪 (北宋)李藩李肇李蔚 (唐朝)李鄘李逢吉李恽 (北汉)李揆李殷衡李沆李泌李游道李濤 (五代)李昊李昪李昭德李昉李愚李敏 (閩)李怀远李景遂李景谌李景迁杨再思杨邠杨沂丰杨洞潜杨涉杨收杨执柔杜审权杜佑杜充杜衍杜鸿渐杜黃裳杜暹杜悰杜景佺梁适楊嗣復楊炎武则天武元衡殷崇义段文昌毋昭裔汤思退沈君谅沈倫沈该洪适游简言源乾曜潘承祐朱元璋朱倬朱朴成及户部房琯房融明朝明朝首辅列表明朝阁院大学士年表新唐書敬翔曹确曾公亮晏殊景范 扩展索引 (367 更多) »

劉晏

劉晏(),字士安,曹州南华(今山东东明)人,历仕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四朝。代宗朝主管全国财政,德宗朝被赐死,后追赠郑州刺史,又加司徒。.

新!!: 同平章事和劉晏 · 查看更多 »

卢商

卢商(《旧唐书》卷一百七十六),字为臣,爵封范阳郡公,唐朝官员,唐宣宗年间短暂拜为宰相。.

新!!: 同平章事和卢商 · 查看更多 »

卢翰 (唐朝)

盧翰,在唐德宗在位期间,784年—786年担任宰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盧翰任宰相之前的经历几乎没有记载,他出自范阳卢氏北祖第二房,祖父盧履冰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历左补阙、河南府士曹参军,父亲盧正己历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成都尹、尚书右丞、御史中丞、大理卿、刑部侍郎、太府卿、工部尚书、河南尹、东京留守、太子宾客 盧翰初为秘书郎、监察御史。782年,卢翰为吏部侍郎,阶朝请大夫,爵范阳县公,转工部侍郎。784年,唐德宗因为泾原兵变、朱泚在长安称汉帝,逃到了奉天(今陕西咸阳市乾县)。吏部侍郎盧翰被任命为兵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784年, 宰相萧复支持韦皋替代陳少遊为淮南节度使。唐德宗命和刘从一讨论此事,不让卢翰、李勉参与。萧复拒绝这样做,最终导致萧复的辞职《資治通鑑》 卷231。784年冬,卢翰加太微宫使《新唐书》 。785年正月,卢翰和刘从一不敢反对皇帝提拔民众认为朱泚、李怀光叛乱根由的前宰相卢杞。786年,卢翰迁太子宾客罢知政事,太子即后来的唐顺宗李诵。之后,盧翰的生平再无记载。.

新!!: 同平章事和卢翰 (唐朝) · 查看更多 »

卢迈

卢迈(),字子玄,河南府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遵化乡恭安里人,权德舆《故朝议大夫守太子宾客上轻车都尉赐紫金鱼袋赠太子太傅卢公行状》祖籍范阳涿(今河北省涿州市),中国唐朝官员,唐德宗年间为宰相。.

新!!: 同平章事和卢迈 · 查看更多 »

卢膺

卢膺,五代十国时南汉官员,南汉中宗时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卢膺在南汉高祖刘时为工部侍郎。大有年间,加太尉。他与谢宜清等出使吴越国。马殷之女嫁给錢鏐的儿子錢傳璛,錢傳璛死后,卢膺求聘錢傳璛的妻子为刘的继后,马氏誓不再嫁,卢膺无功而还。盧膺才藻俊茂,酷有体裁。中宗刘晟在位时,拜卢膺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乾和十五年(957年)冬,卢膺在官任上去世。.

新!!: 同平章事和卢膺 · 查看更多 »

卢携

盧攜(),字子升,范阳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 祖盧損,父盧求。卢携外貌醜陋,曾將文章獻給尚書韋宙指點,韋宙說他“异日必贵”。寶曆初年進士,由台省歷戶部侍郎、翰林學士。乾符五年,拜門下侍郎同平章事。與鄭畋皆為李翱外甥,同位宰相。兩人不和,盧攜常笑詬鄭畋身出娼技。一日卢携与郑畋争论,把砚台扔到地上。僖宗貶盧攜為太子賓客。乾符六年(879),高骈大将张麟多次擊敗黃巢軍。卢携因举荐高骈为统帅有功,朝廷又召卢携辅佐政事。卢携當時有風疾,精神恍惚,政事都由親吏温季修决断,一时贿赂盛行。 廣明元年(880年)十一月,黃巢農民軍攻克洛陽,十二月,攻下潼關,佔領長安。黃巢入淮南,张麟被杀,许州官兵溃败。朝廷上下震惊,把過錯全歸咎盧攜。卢携被再次罢宰相职务,任太子宾客,當晚盧攜服毒自殺死。黃巢軍發盧攜屍,戮之於市。《全唐詩》存詩1首。《全唐詩外編》補輯1首。有子卢晏,字望卿,寿安尉、直弘文館。天祐元年(904),卢晏擔任河南县尉,被柳璨所杀。.

新!!: 同平章事和卢携 · 查看更多 »

卢文纪

卢文纪(《旧五代史》卷一百二十七),字子持,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祖籍范阳涿(今河北省涿州市),在中国五代十国时期的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都做官,后唐末帝李从珂年间为宰相。.

新!!: 同平章事和卢文纪 · 查看更多 »

南宋

南宋(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是中国宋朝的其中一个時期,與北宋合稱「兩宋」。北宋以开封被金人攻入及佔領而结束,1127年6月12日,宋徽宗第九子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是为宋高宗,改元建炎。因宋朝的五行德運為「火」,改元「建炎」意味著重建王朝的火德。 因以临安(今浙江杭州)為都城,史称南宋,以别于北宋。绍兴和议后,大部分時間与金朝东沿淮水(今淮河),西以大散关为界。南宋与金朝、西辽、大理国、西夏、吐蕃及13世纪初兴起的蒙古帝国/元朝为并存政权,直至1279年亡于元朝,共152年。 南宋由于军事实力始终不敌金国,统治范围被迫限于秦岭淮河線以南地区,與金国长期军事对峙,但是亦刺激了南宋發展经济、手工业、航運贸易、武器制造及科技。.

新!!: 同平章事和南宋 · 查看更多 »

協辦大學士

協辦大學士為中國清朝中央职官之一,品等為从一品。1659年,清政府將文館與內三院統一且更名為內閣,其內閣設大學士與協辦大學士。在協辦大學士方面,滿人與漢人各兩名。 清人雅稱大學士、協辦大學士為中堂,而李鴻章於同治七年獲授協辦大學士,故時人多稱之為「李中堂」。.

新!!: 同平章事和協辦大學士 · 查看更多 »

史浩

史浩(),中国南宋大臣、词人。字直翁,明州鄞县人(今属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 崇寧五年(1106年)出生,绍兴十五年(1145年)登进士第,任國子博士、參知政事。曾是宋孝宗的東宮教師。官至右丞相,封魏国公。紹熙五年(1194年)卒,谥“文惠”,后追封为越王,改谥“忠定”。 父史師仲英年早逝,史浩少年家贫,顯貴後成立「鄉曲義田」,乾道四年 (1168年)知紹興府,「始捐己帑,置良田,歲取其贏,給助鄉里賢士大夫之後貧無以喪葬嫁遣者,附以學而以義名之」。鄉人繪史浩、沈煥及汪大猷三人畫像於莊所。第三子史弥远(生母為史浩的繼室周氏),侄孙史嵩之均为南宋大臣,有“一门三丞相,四世二封王,五尚书,七十二进士”之谓。.

新!!: 同平章事和史浩 · 查看更多 »

參知政事

參知政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官職,於唐朝首先設置,並非正式官位,而是三省長官以外的官員,加上此頭銜(或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的頭銜),即可以進入政事堂議事,等於成為宰相群的一員。 宋代太祖時,為分割宰相權力,故在同平章事(即宰相,簡稱平章),底下設參知政事(簡稱參知、參政),原不知印,不升政事堂,為宰相的副職,開寶六年始升都堂議政,至道元年與宰相輪班知印,後來實際權力大致等於宰相,遼、金、元等朝多沿用此制。參知政事一職,明代洪武九年以後不存,清代的協辦大學士有時亦美稱參知,但已為虛職而無實權。 地方亦有參政一職,洪武九年,廢行省平章政事、左右丞,改參知政事為布政使,以左、右參政為布政使之副職。清初略略沿用,乾隆時廢。.

新!!: 同平章事和參知政事 · 查看更多 »

同中書門下三品

同中書門下三品,唐朝初年,唐太宗以綜理政務的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仆射为宰相;因此其他参予政务并加同中書門下三品或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资历不及三品者)名义的官员都是事实上的宰相。武則天時改稱同鳳閣鸞台三品。代宗時改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簡稱同平章事。.

新!!: 同平章事和同中書門下三品 · 查看更多 »

向敏中

向敏中(),字常之,開封人。太平興國五年(980年)登進士。.

新!!: 同平章事和向敏中 · 查看更多 »

吕端

吕端(),字易直。北宋时期的大臣。北宋幽州安次人,今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其祖吕兖曾在沧州节度使刘守文下做判官。其父吕琦官至后晋兵部侍郎。其兄呂餘慶,後晉時,以蔭補官。入宋,歷知成都府、蔡州。 有人认为吕端为人糊涂。宋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故历史上有“吕端大事不糊涂”之誉。太宗至道元年呂端继吕蒙正为相。 宋太宗去世后,内侍王继恩密谋废掉太子,另立君王。吕端发觉王的阴谋后制止了事态的发展,奉太子真宗即位,于是王继恩被贬逐。咸平元年(998年)以久病免相。咸平三年(1000年),吕端以66岁而病卒,赠司空,谥正惠。.

新!!: 同平章事和吕端 · 查看更多 »

吕颐浩

呂頤浩(),字元直,中國北宋末期及南宋初期人物。.

新!!: 同平章事和吕颐浩 · 查看更多 »

吕諲

吕諲(),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人,爵封须昌县开国伯,谥号肃,唐朝官员,唐肃宗年间拜相。史学家往往认为他后来担任地方官时比担任宰相更出色。.

新!!: 同平章事和吕諲 · 查看更多 »

吕蒙正

吕蒙正(),字圣功。宋代河南洛阳人,知名大臣,曾三度拜相,赠中书令。 有七子出仕:吕从简、吕惟简、吕承简、吕行简、吕务简、吕居简、吕知简。 六女,长女嫁光禄寺丞直集贤院孙暨,次女嫁刑部侍郎参知政事赵安仁,三女嫁太常博士周渐,四女嫁观文殿学士尚书右丞丁度,五女早夭,六女嫁永州推官杨巽。.

新!!: 同平章事和吕蒙正 · 查看更多 »

吉顼

吉顼,郡望冯翊池阳(今陕西泾阳西北),洛州河南(河南洛阳)人,武周时期宰相。.

新!!: 同平章事和吉顼 · 查看更多 »

夏侯孜

夏侯孜(),字好学,爵封谯郡开国公,唐朝官员。在唐宣宗和唐懿宗年间拜宰相。.

新!!: 同平章事和夏侯孜 · 查看更多 »

大学士

大學士,主要是內閣大學士又稱殿阁大学士,一般有大學士或協辦大學士,為輔助皇帝的高級秘書官。另外,左右春坊亦有大學士,故大學士不等於內閣大學士。此外,越南也曾模仿中国,设立大学士之职。.

新!!: 同平章事和大学士 · 查看更多 »

姚崇

姚崇(),原名姚元崇,後名姚元之,因為要避唐玄宗的「開元」年號之諱,因此改名為姚崇,银青光禄大夫、嶲州都督、长沙郡公赠幽州都督、吏部尚书、文献公姚懿第十子。 650年,生於陝州硤石(今河南三門峽東南),721年於長安去世,享壽71歲,谥号文贞。.

新!!: 同平章事和姚崇 · 查看更多 »

姚彦章

姚彦章(《旧五代史》卷七十八高祖纪四),字继徽,晚唐军阀、五代十国马楚开国者马殷部下大将。.

新!!: 同平章事和姚彦章 · 查看更多 »

姚璹

姚璹(),字令璋,武康(今德清)人。 散骑常侍姚思廉之孙。少時失去父母,抚养弟妹。永徽中明经擢第。累补太子宫门郎,不久以论撰之劳迁秘书郎。累迁至中书舍人。杨再思、姚璹建議继续与突厥联盟。武则天接受他們的意见认为契丹未平,继续交好突厥,突厥日益强大。萬歲通天元年(696年)五月甲子,契丹反叛,神功元年(697)八月被平定,姚璹左遷益州長史。.

新!!: 同平章事和姚璹 · 查看更多 »

姚顗

姚顗(《旧五代史》卷九十二),字伯真(按《旧五代史》),一字百真(按《新五代史》)《新五代史》卷五十五,中国五代十国时期政权后梁、后唐、后晋官员,后唐末代皇帝李从珂年间为宰相。.

新!!: 同平章事和姚顗 · 查看更多 »

姚洎

姚洎(),封吳興侯。是中国唐朝、五代十国后梁大臣,梁末帝时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新!!: 同平章事和姚洎 · 查看更多 »

姜公辅

#重定向 姜公輔.

新!!: 同平章事和姜公辅 · 查看更多 »

娄师德

娄师德(),字宗仁,郑州原武(今河南原阳县)人。唐高宗、武则天两代大臣。 早年以进士及第授江都县尉,揚州長史盧承業很看重他,曰:“子,台輔器也,當以子孫相諉,詎論僚吏哉?”累次迁官至监察御史。高宗上元初年,朝廷召「猛士」以防御吐蕃,他以文官应募,从军向西讨伐,并屡有战功,迁官殿中侍御史兼河源军(今青海乐都西南)司马,知营田事。 武周天授初,升为左金吾将军、检校丰州都督,仍旧知营田事。娄师德主管营田十余年,取得了积谷数百万斛的巨大成就,获得武则天的嘉奖。长寿元年(692年),拜夏官侍郎判尚书事。次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但是不久,武则天认为营田事关重要,又任之为河源、积石(今青海贵德西部)、怀远等地军队及河、兰、鄯、廓等州(今甘肃兰州以西、青海湟源以东地带)的检校营田大使。後又内迁秋官尚书,转左肃政台御史大夫。证圣元年(695年),吐蕃进犯洮州(今甘肃临潭),娄师德统军迎战,兵败,遂被贬为原州员外司马。万岁通天二年(697年),复官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聖曆元年(698年),迁陇右诸军大使,仍检校河西营田。次年,官为天兵军副大总管,依旧充陇右诸军大使,专掌招抚吐蕃事。同年八月卒于会州(今甘肃靖远)。 娄师德前后在边疆总共驻扎了三十余年,以谨慎忍让而闻名,「唾面自乾」的典故即來自师德。 子娄思潁,介休令;娄思潁子娄志學,千乗令。娄师德有曾孙娄圖南。 他曾推崇狄仁傑獲取臣位。.

新!!: 同平章事和娄师德 · 查看更多 »

孟玄喆

孟玄喆(),字遵圣,中國五代十国時代人物,后蜀后主孟昶的长子、太子。 广政十三年(950年),十四岁的孟玄喆封为秦王,广政二十五年(962年),被立为太子,广政二十八年(965年),为元帅抗宋,不久后蜀灭亡,他随父亲到宋朝的开封府,被封为太尉,泰宁军节度使,改镇贝州、定州。他跟随宋太宗灭北汉,攻打辽朝,参加高梁河之战。后来再任滑州、滁州知州。去世时,享年五十五岁。.

新!!: 同平章事和孟玄喆 · 查看更多 »

孟昶

孟昶(chǎng,音同“敞”)(),初名仁赞,表字保元。後蜀高祖孟知祥第三子(据孟知祥夫妇墓誌铭则为第五子,疑两位兄长因早夭未序齿)。後蜀末代皇帝(第二代,934年~964年在位),在位31年,享年47岁,史書作「後主」。.

新!!: 同平章事和孟昶 · 查看更多 »

孔纬

孔緯(),字化文。魯曲阜(今屬山東)人,孔子第四十世孫,唐朝狀元、宰相、封魯國公。.

新!!: 同平章事和孔纬 · 查看更多 »

孙偓

孫偓,字龍光,武邑人。 父孫景商,為天平軍節度使。一日孫偓夢見有積木數百,偓在積木上踏來踏去。後來請一位李處士復原,這位處士說:“賀喜郎君,來年必是狀元,何者已居眾材之上也。”日後果然以狀元登第。乾宁中,以戶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樂安公。 子孙溥,字熙化。.

新!!: 同平章事和孙偓 · 查看更多 »

孙元亨

孫元亨(),唐朝大臣。 696年四月,时任检校夏官侍郎(兵部侍郎)的孙元亨被任命为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明堂县尉吉顼、合宫县尉来俊臣密告箕州刺史刘思礼、洛州录事参军綦连耀、凤阁舍人(中书舍人)王勮谋反。河内王武懿宗(武则天伯父武士逸的孙子)命刘思礼牵连朝廷官员,说这样可以免死。刘思礼诬告凤阁侍郎(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李元素、孙元亨、知天官侍郎事石抱忠、刘奇、给事中周譒及王勮的哥哥泾州刺史王勔、弟弟监察御史王助等,共三十六家,697年正月廿四,全被灭族。.

新!!: 同平章事和孙元亨 · 查看更多 »

孙晟

孫晟(),初名孫鳳,又名孫忌,封爵魯文忠公,高密(今山东省高密县)人。他是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后唐、杨吴、南唐的官员,他在南唐中主李璟时官至宰相。当南唐被后周攻打时,李璟派他作为使者出使后周,以图说服后周世宗皇帝柴荣结束他的南征,柴荣因为孫晟没有向他透露南唐的情报,而且对待自己傲慢不恭,于是将他处死。.

新!!: 同平章事和孙晟 · 查看更多 »

宰相

宰相,是古代中国辅助君主(含諸侯、帝王等)的最高行政官员的非正式通稱而非法制上的名稱。宰原為「罪人在屋下執事者」,後引申為宰制的意思。「宰」有控制、掌握之意。「目接物曰相」、「省視約相」,故相又有「交接扶助」之意。中國建立中央集權後正式稱謂有丞相、相國等。今日時常稱君主立憲國家之內閣總理大臣為首相,即得自「宰相」之名。 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亦管烹殺祭祀,实已为官的通称。因古時祭祀為頭等大事,貴族當王後,變成王的首席副手。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但只有辽代以为正式官名,其它各代所指官名与职权广狭则不同,而且名目繁多。唐朝宰相人數與名目最多,有:中书令、侍中、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与(议、豫)朝政、参知政事、同掌机密等等。漢代丞相以一人為相,唐代的宰相以多人共事為相。 有些朝代會設立左、右丞相(根據皇帝的方向),其地位根據不同朝代對「左尊」或「右尊」而不同。例如先秦時代文官尊左、武官尊右,在漢時期,以右丞相為主相、左丞相為副相,到隋唐兩宋隨周為「左尊右卑」。元朝依蒙古人習俗也以右丞相高於左丞相,到明初則恢復以左丞相為正職、右丞相為副職。.

新!!: 同平章事和宰相 · 查看更多 »

宗楚客

宗楚客(),字叔敖,蒲州(今山西永濟西)人。武周和唐中宗时期官员。 祖籍南陽(今河南南陽)。曾祖宗丕是後梁弘农郡太守,隋朝時居河東之汾陰。父宗岌,官魏王泰府,與謝偃等撰《括地志》。母武則天堂姐(武后伯父武士逸與伯母諸葛芬之三女)。宗楚客之孫女是李白的第二任妻子。 生而「明皙美鬚髯」,有才華,唐高宗進士,武周革命后兄宗秦客官升内史,不久宗秦客、宗楚客、宗晋卿三兄弟就以奸赃罪被流放岭南。宗秦客死在岭南,宗楚客等人恢复官职回到京城。长安四年(704)三月,宗楚客累遷夏官侍郎后,被任为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宰相),七月,被贬为原州都督。 神龙初年,宗楚客任太仆卿。武三思掌权时引宗楚客為兵部尚書,封郢国公。神龙三年(707年)七月,太子李重俊发动政变,杀死武三思父子,兵败后逃到鄠县,宗楚客派人捕杀,首级被用于祭奠武三思父子。他也是韋皇后与安乐公主的亲信大臣,九月,与纪处讷同知政事,再次担任宰相,他与侍中纪处讷共为朋党,人称宗、纪。弟弟宗晋卿官至将作大匠、宋国公。 景龍二年(708年),宗楚客、纪处讷等受阿史那闕啜忠節贿赂,派兵讨伐突骑施首领娑葛,导致安西都护府被突骑施攻陷,宗楚客等人召安西都护郭元振入京,欲陷他于死罪,元振不从,两方相互攻讦,最终郭元振复任安西都护。景龙三年(709年),監察御史崔琬彈劾宗楚客等人「潛通戎狄,受其貨賂,至生邊患」。唐中宗并未追究,反命崔琬与楚客结为兄弟。宗楚客则转任中书令。 710年六月,臨淄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於是發動唐隆之變,殺韋皇后,宗楚客与弟弟宗晋卿等人也一同被杀。 西安市考古研究院日前發現,宗楚客的外祖母名為諸葛芬,出自瑯琊諸葛氏,是武則天三伯武士逸的側室。.

新!!: 同平章事和宗楚客 · 查看更多 »

宇文融

宇文融()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县)人。.

新!!: 同平章事和宇文融 · 查看更多 »

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是唐朝於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安祿山與史思明向唐朝發動,同唐朝皇室爭奪統治權的內戰及动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也造成唐代藩鎮割據。由於反唐戰爭的發起者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亦稱天寶之亂。.

新!!: 同平章事和安史之亂 · 查看更多 »

宋孝宗

宋孝宗趙眘(、眘,「慎」異體字,shèn),南宋第二位皇帝(1162年7月24日—1189年2月18日在位),曾名伯琮、瑗、玮,字元瑰,一字元永,他是宋太祖之子秦康惠王趙德芳的後裔,宋高宗養子,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高宗禪位予赵眘,是为宋孝宗,宋孝宗在位27年,淳熙十六年(1189年)孝宗逊位,讓位予兒子宋光宗趙惇。绍熙五年(1194年)孝宗病逝,终年67岁。葬于永阜陵。 宋孝宗是自宋朝的帝位淪入宋太宗之手後,終於恢復由開國皇帝宋太祖的後裔繼承,時隔186年。孝宗也是南宋较有作为的皇帝,同時期的皇帝是金朝的金世宗。.

新!!: 同平章事和宋孝宗 · 查看更多 »

宋庠

宋庠(),字公序,原名宋郊,後改名庠。安州安陸(今湖北安陸)人。 宋祁之兄,人稱「二宋」。生於宋太宗至道二年(996年),原居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後徙安州安陸(今屬湖北)。天聖二年(1024年)進士,宋庠在鄉試,會試、殿試都是第一,連中三元。原取宋庠弟宋祁為第一,因「長幼有序」而改取宋庠。仁宗命改“郊”为“庠”。初仕襄州通判、大理评事。累迁右谏议大夫,参政知事。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治平三年(1066年)卒。著有《元憲集》、《校定国语补音》三卷、《通谱丛志》十二卷等,其中《元憲集》已佚,清初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出《宋元宪集》四十卷。.

新!!: 同平章事和宋庠 · 查看更多 »

宋琪

宋琪(),字俶宝,幽州蓟人。 早年由於石敬瑭割讓幽云十六州,宋琪成為契丹國的漢人,长于文学,好诙谐。契丹學漢人舉行贡部,琪中进士,成為寿安王侍读。天福六年(941年),幽州大帅赵延寿聘請宋琪为从事,赵赞擔任河中节度使,聘为记室。周世宗征淮南时,隨赵赞出征,以功特加散大夫。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授太子洗马,上疏给宋太宗征讨幽蓟的方略。至道二年(996年),拜右仆射。是年卒。.

新!!: 同平章事和宋琪 · 查看更多 »

宋神宗

宋神宗赵顼(),本名趙仲鍼,宋英宗长子,北宋第六代皇帝,1067年1月25日—1085年4月1日在位。神宗是宋朝皇帝中,少數有意振興國家的皇帝,不過卻是有心無力。.

新!!: 同平章事和宋神宗 · 查看更多 »

宋申錫

宋申錫(《旧唐书》卷一十七下),字慶臣,唐朝官员,在唐文宗年间短暂担任宰相。他意图帮助文宗清除当权宦官,反被诬指企图推翻文宗改立其皇弟(漳王李凑)而遭贬死。.

新!!: 同平章事和宋申錫 · 查看更多 »

宋高宗

宋高宗趙構(),字德基,中國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第一代皇帝(1127年6月12日-1162年7月24日在位),在位35年。北宋皇帝宋徽宗第九子,宋欽宗之弟;曾獲封為「康王」。 在位初期因為眼見金朝強勢,為了保持江山,起用主戰派李綱、岳飛等等。但恐懼將领权力过大,為了強化中央集權,採取求和政策,終於1141年(紹興十一年)達成紹興和議,重用主和派黃潛善、汪伯彥、王倫、秦檜等人,並處死岳飛,罷免李綱、張浚、韓世忠等主戰派大臣。雖然宋高宗之稱臣決策導致南宋偏安之局面,卻成功鞏固了南宋在中國南方的統治,並與金朝形成南北對峙之局面。.

新!!: 同平章事和宋高宗 · 查看更多 »

宋朝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根据首都及疆域的变迁,可再分為北宋與南宋,合稱兩宋,國祚共319年。因国君姓赵,又为區别于南北朝时期之南朝宋,故亦称“赵宋”。又因五德終始說,宋朝为火德,故又别称“火宋”、“炎宋”。北方政權辽国和金国以宋朝位处其南方,称其为“南朝”,并自诩为“北朝”,西夏又因宋朝位于其东南,特称其为“东朝”。 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奪後周帝位而改元自立,是為宋太祖,史稱北宋。建國之初,太祖由陈桥兵变意识到武人操政之危险,为防止他人效仿自己兵变夺取皇权,通过杯酒释兵权將兵權歸於中央,并置转运使将地方财富集中至中央,又命诸州县各选所部兵士,才力武力殊绝者送都下,其老弱者始留州,地方兵力亦收归中央,采取重文抑武的國策,採取調將指揮制。這一國策影響所及深遠,导致北宋自初立之後頻頻不敵北方外患,对辽朝、西夏用兵屢遭挫敗。 公元1127年,金兵侵略北宋,发生靖康之難,徽、欽宗二帝皆被金兵掳去,北宋滅亡。其後,宋室赵構南下稱帝,是為宋高宗,經過一連串戰爭後,定都杭州临安,史称“南宋”。南宋在公元1141年與金達成紹興和議,以秦岭淮河为界,此後維持至江南偏安統治的局面。公元1276年,都城临安陷落,南宋大部分領土落入元朝手中。惟残余势力陆秀夫、文天祥和张世杰等人陆续拥立端宗赵昰、帝昺继续抵抗元朝。公元1279年,崖山海战宋军全军覆灭,宋末帝赵昺随大臣陆秀夫跳海殉国,南宋正式灭亡。 终宋一代没有严重的宦官干政和地方割据,大部分時期皇帝均控制政局,沒有出現唐朝中晚期時皇帝被宦官控制的局面。史學家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西方與日本史學界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文艺复兴與經濟革命的時代。 宋朝經濟高度發達,中國歷史學家邓广铭和漆侠認為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唐宋八大家六位出自宋朝,儒學复兴,社会上弥漫尊师重道之风;商業經濟發達,科技發展非常進步(詳見宋朝科技),四大發明在宋代也得到了改良;在政治上相对开明,對忤旨或黨爭失勢的刑罰極少;宋太祖立下祖訓要求其子孫不得殺害文人及上書諫議之人,文人的地位在宋代得到提升,有說法認為是「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時代。.

新!!: 同平章事和宋朝 · 查看更多 »

富弼

富弼(),字彥國,中国宋朝政治家,河南(今河南洛阳东)人。富弼為官清正,頗有廉聲。.

新!!: 同平章事和富弼 · 查看更多 »

寇準

寇準(),北宋名相。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

新!!: 同平章事和寇準 · 查看更多 »

尚书

尚書可以指:.

新!!: 同平章事和尚书 · 查看更多 »

尚书仆射

尚书仆射,尚书省的副官,尚书令为虚职后,尚书仆射成为尚书省的长官,唐朝初年和北宋后期成为名副其实的首席宰相。.

新!!: 同平章事和尚书仆射 · 查看更多 »

尚书省

尚书省,是中国从隋朝和唐朝开始正式设立的三省六部制中的一省,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

新!!: 同平章事和尚书省 · 查看更多 »

岑羲

岑羲(),字伯華,唐代南阳郡棘阳县(今河南省新野县)人,唐朝和武周官员,在唐殇帝、唐睿宗、唐玄宗年间任宰相。他以办事公正闻名,但在先天二年(713年)因涉嫌与太平公主同党,在先天政變后被诛。.

新!!: 同平章事和岑羲 · 查看更多 »

岑长倩

岑長倩荊州人。唐朝宰相,邓国公。 岑文叔之子,早年失去雙親,由叔父岑文本撫養,曾任兵部侍郎,永淳元年(682年)四月進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參與朝政。凤阁舍人张嘉福与洛州人王庆之等列名上表,请立武承嗣为皇太子,岑長倩不同意,违反了诸位武氏掌权者的意愿。 天授二年(691年)六月,武承嗣上表以長倩为武威道行军大总管,出兵吐蕃,未達前線就被召回,下狱,岑長倩吐出嘴里的口枚,破口大罵武承嗣算什么东西。来俊臣誣陷他与地官尚书格輔元、納言欧阳通等谋反,他被诛杀,其子靈源县令、广成县令(均失名,或误记为岑灵源、岑广成)等五人俱死。.

新!!: 同平章事和岑长倩 · 查看更多 »

崔彦昭

崔彦昭(),字思文,中国唐朝官员,唐僖宗年间为宰相。.

新!!: 同平章事和崔彦昭 · 查看更多 »

崔元式

崔元式(?《新唐书》卷一百六十《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八),中国唐朝官员,唐宣宗年间短暂任宰相。.

新!!: 同平章事和崔元式 · 查看更多 »

崔元综

崔元綜(),唐朝和武周官员,在武则天年间任宰相。.

新!!: 同平章事和崔元综 · 查看更多 »

崔玄暐

崔玄暐,(),本名晔,字玄暐,为避武则天祖父武华之讳而改以字行,恒州井陉县(今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人,祖籍博陵郡安平縣(今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與張柬之、敬仲曄等人,乘武則天重病,發動神龍革命,迎立唐中宗復辟,封博陵郡王。后遭韋皇后流放而死。.

新!!: 同平章事和崔玄暐 · 查看更多 »

崔珙

崔珙(),安平郡公,唐朝官员,唐武宗年间为宰相。.

新!!: 同平章事和崔珙 · 查看更多 »

崔神基

崔神基,唐朝贝州(今河北省邢台市)人,武周时代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宰相)。 其父崔义玄为唐初名臣,曾经支持唐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崔义玄死后,崔神基袭清丘县公之爵。 692年八月十六,司賓卿崔神基被武则天任命为同鳳閣鸞臺平章事。九月廿二,他和其他的宰相李游道、--、袁智弘、李元素还有春官侍郎孔思元、益州长史任令輝,被酷吏王弘义诬陷。一起流放到了岭南。唐中宗复位,崔神基为大理卿。崔神基弟崔神庆。.

新!!: 同平章事和崔神基 · 查看更多 »

崔祐甫

崔祐甫(),字贻孙,京兆长安人,祖籍博陵郡安平县(今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出自博陵崔氏的博陵第二房。 崔沔之子。生于开元九年(721年),性格刚烈,进士出身,调寿安尉。歷官起居舍人,累迁中书舍人。官河南少尹。與宰相常衮不和,後來常袞貶為河南少尹,以崔祐甫為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與獨孤及是至交。卒于德宗建中元年(780年)。.

新!!: 同平章事和崔祐甫 · 查看更多 »

崔群

崔群(),字敦詩。唐貝州武城(今山東武城西北)人。 崔稹之子。生於唐代宗大曆七年(772年),貞元八年進士,年僅十九歲,與韓愈為友,貞元十年中賢良方正科。初為秘書省校書郎。貞元十二年為宣歙觀察使從事。元和元年累遷右補闕。元和二年,召為翰林學士,歷官中書舍人。元和十二年七月,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长庆二年,授秘书监。太和五年,拜检校左仆射,兼吏部尚书。太和六年(832年)八月卒,赠司空。.

新!!: 同平章事和崔群 · 查看更多 »

崔詧

崔詧(),唐朝藍田人,在唐睿宗第一次在位、武则天临朝期间,684年—685年担任宰相(同鳳閣鸞臺平章事)。 崔詧出自清河崔氏--六房之一的南祖崔氏,崔詧任宰相之前的经历几乎没有记载,《旧唐书》和《新唐书》一般有宰相的传,却都没有他的传。684年九月,崔詧时任監察御史,当时英国公李敬业反对睿宗的母亲武则天临朝称制在扬州造反,宰相裴炎说太后将权力交给皇帝,叛乱自然平定。崔詧听说后,上书太后:“裴炎受先帝顾命,大权在握,若无异心,为什么要让太后交权?”结果,武则天以裴炎勾结李敬业谋反之罪,将他处死。崔詧升任著作郎。十月,崔詧和时任右史(即起居舍人)的沈君諒被太后武则天任命为正諫大夫(即谏议大夫,隶属于鸞臺-门下省),并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成为宰相。685年二月,沈君谅罢相。三月,崔詧罢相。689年九月,时任夏官侍郎的崔詧被武则天暗杀。.

新!!: 同平章事和崔詧 · 查看更多 »

崔胤

崔胤(),字昌遐,或字垂休。清河武城(今山東省武城縣,位夏津縣西北)人。晚唐官员。曾数度拜相(893年-895年、895年-896年、896年-899年、900年-901年、903年-904年),故外号崔四入。 進士出身,與詩人韓偓友好。河中節度使王重榮聘為從事。后入朝,累迁考功、吏部员外郎,转郎中、给事中、中书舍人。大顺中,历兵部、吏部侍郎,寻以本官同平章事。累迁中书侍郎、判户部事。乾宁二年(895年)三月,以检校尚书左仆射、同平章事、河中尹、充河中节度等使再入朝。同年,崔胤随从唐昭宗出逃长安。返回长安后,加礼部尚书,并赐号“扶危匡国致理功臣”。 乾宁三年七月,复以左仆射兼广州刺史,充清海军节度领南东道观察处置等使。后罢崔胤政事,检校兵部尚书、广州刺史、岭南东道节度等使。因朱全忠的关系,复召拜平章事。 天復元年(901年)正月,崔胤聯合左神策軍指揮使孫德昭打敗废黜昭宗另立皇长子李裕为帝的劉季述,唐昭宗復位,崔胤进位司空,复知政事,兼领度支、盐铁、三司等使。天復元年(901年)昭宗被宦官韓全誨劫持到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崔胤召朱全忠救駕。崔胤利用朱温對抗宦官,玩弄權術,排斥异己。三年(903年)神策军解散后,昭宗以朱温为天下兵马副元帅,欲以皇子为名义上的大元帅,崔胤又迎合朱温的意思,在昭宗属意李裕的情况下坚请昭宗以年轻的嫡次子辉王李祚为元帅。朱温厌恶李裕,要崔胤提出以参与政变为由处死李裕,昭宗不肯,朱温否认是自己的意思。崔胤又覺得朱溫權勢漸大,暗中召募六军十二卫,密為防禦。又與京兆尹鄭元規等繕治兵甲。 天祐元年(904年)春正月,朱全忠侄子朱友伦在球场坠马而死,朱全忠怀疑是崔胤所害,派侄子朱友谅带兵入长安,以“专权乱国,离间君臣”的罪名殺崔胤、郑元规,長安百姓向尸体投掷瓦砾砖石以泄忿,年五十一。唐昭宗被迫迁都洛阳。 Category:崔姓.

新!!: 同平章事和崔胤 · 查看更多 »

崔造

崔造(),字玄宰,唐博陵郡安平(今属河北)人。 与韩会、卢东美、张正则为友,好谈经营济世之略,常以王佐自许。初为浙西判官,与刘晏相善。晏被诛,坐贬信州长使。迁建州刺史。建中四年(783年),朱泚为乱,他以所部二千兵待命,德宗嘉之,擢给事中。贞元二年(786年),以本官同平章事,建议天下两税皆由本道观察使、刺史选送京师,诸道及江淮转运使悉停,度支盐铁务还尚书省,六部由宰相分领。行之不久即废。罢相,以忧愧卒,年51。.

新!!: 同平章事和崔造 · 查看更多 »

崔损

崔损(),字至无,唐朝官员,唐德宗年间为宰相。.

新!!: 同平章事和崔损 · 查看更多 »

崔植

崔植(《旧唐书》卷一十七上),字公修,京兆长安人,祖籍博陵安平,唐穆宗年间为宰相。他和再从兄崔倰都因导致唐朝政府对河朔诸镇失控的政治过失而受到指责。.

新!!: 同平章事和崔植 · 查看更多 »

崔沆

崔沆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同平章事和崔沆 · 查看更多 »

崔湜

崔湜(),字澄澜,唐代定州人,因依附太平公主,遭到唐玄宗肅清,先天之變後被迫自殺。.

新!!: 同平章事和崔湜 · 查看更多 »

崔昭纬

崔昭緯(),字蕴曜,清河(今河北清河西北)人。.

新!!: 同平章事和崔昭纬 · 查看更多 »

崔慎由

崔慎由(),字敬止。唐朝政治人物。唐宣宗时宰相,曾任过剑南节度使、河中节度使。.

新!!: 同平章事和崔慎由 · 查看更多 »

丁谓

丁謂(),字謂之,後更字公言,北宋时期蘇州長州(今江蘇蘇州)人。 善言談,喜歡作詩,於图书、博奕、音律無一不精。出自寇準門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進士,授大理寺評事、通判饒州事。真宗咸平初除三司戶部判官,大中祥符初,權三司使。咸平五年(1012年)任户部侍郎。官至参政知事。 當政後極力排斥寇準,乾兴元年(1022年)二月,再贬寇准为雷州司户参军。 丁謂同黨雷允恭因先帝陵寝工程事故,坐“擅移皇堂”罪,丁谓受牵连,贬为太子太保。後以“丁谓前后欺罔”罪,被贬崖州(今海南省琼山县)司户参军。以秘書省監致仕歸里。景祐四年(1037年)病卒。著有《丁谓集》8卷、《虎丘集》50卷、《刀笔集》2卷、《青衿集》3卷、《知命集》1卷,皆佚。所著《天香傳》,則是中國最早系統性針對沉香尤其是海南沉香所寫的專著,書中記載沉香自古便為人所用,最早用於祭天禮地的場合,焚沉香祝禱。丁謂實地考察海南沉香,提出了四名十二狀的分類法,被後世多人藉鑒。.

新!!: 同平章事和丁谓 · 查看更多 »

严可求

严可求(《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七),或作严求,作为五代十国时期吴国摄政徐温及吴国三位统治者杨渥、杨隆演和杨溥的谋主,是吴国的重臣。.

新!!: 同平章事和严可求 · 查看更多 »

严续

嚴續(),表字興宗,同州(今陕西省大荔县)人。他是中国五代十国时期杨吴、南唐的官员,他在南唐最后两个君主李璟、李煜时官至宰相。.

新!!: 同平章事和严续 · 查看更多 »

中书令

中书令是中國古代官職名。 西漢年間置中書,乃歸屬於內廷宦官机构,負責在皇帝書房整理宮內文庫档案,與皇帝有頻繁接觸的機會,其主官称中書令。史家司馬遷因曾身受腐刑,並學識過人等原因任此要職。 曹魏後,逐漸不拘於宦官,也起用士人,從而演化成可以討論政策的研究机构,其主官阶高者稱中書監,次者稱中書令。 隋唐早期,任中書令為中書省之長官,屬於宰相職。隋朝因为隋文帝的父亲名叫杨忠,为忠避讳,改中书令为內史令,中书省為内史省。自唐太宗始,用其他官员以参议朝政等名義担任实际的相职。到了武周时期,改中书令为「內史」,中书省为「凤阁」。唐初中书令与侍中同为正三品,至唐代宗大历二年时同升为正二品,自此之后成为定例。 其後演化至未授同中書門下三品或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衔者不是真宰相。由此,中書令與侍中、尚書令、尚書僕射等三省官職轉變成虛位,其功能大用於給重臣加官階。五代十國、宋與之同。 元朝世祖忽必烈統制中國之後,恢復了中書令宰相的職權,但權限則大為擴充至地方行省。明洪武年間,中書令即當朝宰相。後由於胡惟庸案,原負責草擬和頒發詔令的機構中書省及中書令一職皆遭撤銷,權歸皇帝。 明成祖以後,明、清朝內雖無相職,但有所謂「首輔」或內閣大學士等職接連替代中書令原有的角色,清朝中堂一詞即由此衍生而來。惟與前期相較,內閣大學士等要職皆不復宰相威信。.

新!!: 同平章事和中书令 · 查看更多 »

中书省

中书省,是中国从隋朝和唐朝开始正式设立的三省六部制中的一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唐高宗時曾一度改稱西臺;武則天時稱鳳閣;唐玄宗時一度稱紫微省,民間稱之中堂。.

新!!: 同平章事和中书省 · 查看更多 »

万俟卨

万俟卨(音同“莫棋瀉”,),複姓万俟,字元忠,一作元中,開封陽武(今河南原陽)人。宋代宰相。.

新!!: 同平章事和万俟卨 · 查看更多 »

乐思晦

樂思晦(),唐朝雍州长安人,在武周武则天在位期间,691年担任宰相(同鳳閣鸞臺平章事)。 其父乐彦玮在唐高宗在位时曾担任宰相。691年,武则天任命樂思晦为鸞臺侍郎(黄门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四个月后,樂思晦被处死,他不到十岁的儿子,被发往司农寺为奴。樂思晦之子在左台中丞来俊臣诬告同平章事任知古、狄仁杰、裴行本、司农卿崔宣禮、前文昌左丞盧獻、御史中丞魏元忠、潞州刺史李嗣真七位大臣谋反的时候,上书武则天:“臣父已死,臣家已破,但惜陛下法为俊臣等所弄。陛下不信臣言,乞择朝臣之忠清、陛下素所信任者,为反状以付俊臣,无不承反矣。”武则天心有所动,最終決定召見七位大臣,詢問為何獄中已自承謀反。.

新!!: 同平章事和乐思晦 · 查看更多 »

乔琳

乔琳(),中国唐朝官员,唐德宗初年短暂为宰相。他后来效力叛军首领朱泚,唐军消灭朱泚政权后,他虽然年老,也被处决了。.

新!!: 同平章事和乔琳 · 查看更多 »

于兢

于兢,字德源,唐朝京兆府高陵县(今陕西省高陵县)人。五代后梁时宰相。祖父于敖,父亲于珪,叔父于琮。 後梁开平二年(908年)四月初三,后梁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杨涉被罢相降为右仆射;梁太祖朱温任命吏部侍郎于兢为中书侍郎,翰林学士承旨张策为刑部侍郎,两人都为同平章事。乾化三年(913年)二月十七,袁象先兵变,朱友珪被杀。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杜晓被乱兵杀死,于兢和宣政使李振被打伤。乾化四年(914年)四月十一,守司空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于兢因为犯了徇私迁补军校的罪,降为工部侍郎,后来又贬任莱州司马。.

新!!: 同平章事和于兢 · 查看更多 »

于琮

--琮(),字礼用,河南人。唐朝官员、驸马。 于志宁七世孙,-于-敖之子。早年有大志,靠门荫當小官,久不见用。唯有驸马都尉鄭顥很看重他。大中十二年(858年)中進士,本奉詔娶永福公主,拜驸马都尉,擢升秘书省校书郎、右拾遗,赐绯,又升左补阙,赐紫。但永福公主娇纵,唐宣宗認為“此可为士人妻乎”,改将廣德公主嫁给--琮。歷官兵部侍郎、諸道鹽鐵轉運使,咸通八年官至同平章事。 唐懿宗时,--琮被韦保衡构陷,贬为韶州刺史。廣德公主随行,一路防止--琮被害。有宦官送来毒酒,公主大骂宦官,泼掉毒酒。后来,--琮回京,授太子少傅,拜右仆射,广德公主为--琮找了歌妓俞洛真为妾,俞洛真“有风貌,且辩慧。顷曾出曲中,值故左揆于公,贵主许纳别室”,--琮纳了俞洛真之后一个多月,不务正业。广德公主得知,赐俞洛真数百金,打发她走了。 中和元年(881年),黃巢入長安,張直方收留--琮、豆盧瑑、崔沆等數百人。事發後,黄巢诛张直方三族,十二月庚子,--琮为黄巢所杀。廣德公主不失节,哭泣道:“今日谊不独存,贼宜杀我!”黄巢不想殺她,公主遂自缢死。.

新!!: 同平章事和于琮 · 查看更多 »

于頔

于(),唐朝大臣。字允元,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北周太傅、燕文公于谨七世孙。唐德宗时任湖州(今浙江吴兴)刺史。南朝时湖州西湖有可灌溉田地3000顷,年久湮没,他兴工设堤塘加以修复,粳稻、蒲鱼收获颇多。后改苏州刺史,浚沟渎,整街衢,废淫祠。由大理卿迁陕虢观察使。自以为得志,陵虐下属,府掾姚岘不胜其虐,与其弟泛舟于河时,投河而死。 贞元十四年(798年),任襄州刺史、充山南东道节度使,东败淮西叛镇吴少诚。后他广募战士,扩充实力,公然聚敛,恣意专杀,以凌上威下为务,向德宗要求提升襄州为大都督府,德宗无奈答应,遂成为汉南重要割据势力。累迁至左仆射、平章事、燕国公。时常不奉诏旨,擅自进兵南阳,朝廷几为之旰食。宪宗时,藩镇势力较弱,稍戒惧,以第四子于季友请求尚公主。宪宗以长女永昌公主下嫁。在其第二子于方屡次劝谏下,才入朝面圣,拜司空、平章事,元和八年,因其子于敏被奴仆王再荣告发杀人,贬为恩王傅。同年十月改授太子宾客。十三年八月卒,赠太保,谥曰“厉”。后其子于季友向唐穆宗求情,改赐谥曰“思”。.

新!!: 同平章事和于頔 · 查看更多 »

于惟谦

--观(),字惟谦,以字行,唐朝官员,武则天时期任过尚书省考功员外郎、鸾台符玺郎(688年)、文昌右司郎中、给事中、司宾卿(699年),唐中宗神龙年间(706-707年)拜相,居相位1年又9个月。虽然于惟谦官拜宰相,他拜相前的仕途几无记载,作为宰相,在《旧唐书》《新唐书》中均無設传,甚至未被列入宰相世系表的于氏表。 中宗神龙二年正月戊戌(十八日,706年2月10日),--惟谦在中書侍郎任上被授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为实质宰相。次年九月丁酉(初二日,707年10月2日),他罢相改任國子祭酒。关于他的记载到此为止。根據《旧唐书》之记载,于惟谦在罢相前已被封为东海郡公。由相关墓志铭、碑文及志文,可见于惟谦曾任金紫光禄大夫及拜同中书门下三品,但最迟在开元六年(718年)已去世,谥号宪,且其父于士俊生前亦封东海郡公,可能为袭爵(下文详)。.

新!!: 同平章事和于惟谦 · 查看更多 »

度支

度支是中代中國掌管财赋的支调的官。 三國曹魏設有度支都尉、度支校尉與度支中郞将。魏文帝设度支尚书寺,两晋與南北朝皆沿用之。隋初亦沿用之。开皇三年改為民部,是為六部尚书之一。唐初改民部为户部,下有度支郎中。宋代,度支使与户部使、盐铁使,总领全国财赋,合称三司使。.

新!!: 同平章事和度支 · 查看更多 »

庾传素

庾传素(),中国五代十国时期政权前蜀官员,两度官拜宰相。.

新!!: 同平章事和庾传素 · 查看更多 »

五代十国

五代十國(907年-97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時期,自唐朝滅亡開始,至宋朝統一中國本土為止。五代十國本質上是唐末藩鎮割據和唐朝后期政治的延續。唐朝滅亡後,各地藩鎮紛紛自立為國,其中位在華北地區,軍力強盛的藩鎮國家即五代,有些還是沙陀族所建立。五代雖然实力強大,但無力控制整个中國本土,只是藩鎮型的朝廷。而其他割據一方的藩鎮,有些自立為帝,有些奉中原王朝為正朔,其中十個國齡較長、國力較強的統稱為十國。本時期時常發生地方實力派叛變奪位的情况,使得戰亂不止,統治者多重武輕文。中國的內亂,也帶給契丹國南侵的機會,遼朝得以建立。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的重要时期,其间河西和交趾地區逐渐离心,交趾(越南)最终脱离中国独立。 從唐朝滅亡至北宋建立半個多世紀期間,中原地區依次出現梁、唐、晉、漢與周五個朝代,史稱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907年梁王朱溫篡唐建立後梁,这是五代十國的开始。晉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勗滅后梁,建國後唐。後唐之后五代君王均出自李克用的子孫與部屬。後唐歷經後唐明宗的擴張與整頓,國力強盛,但发生內亂後,被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引契丹軍攻滅,後晉建立。不久契晉關係惡化,契丹軍南下滅後晉,建立遼朝。同时后晉河東節度使劉知遠在太原府稱帝建立後漢,收復中原。後漢樞密使郭威篡后汉建後周,後周世宗柴荣苦心經營,使后周隱隱有一統天下的希望,但柴荣在北伐燕云十六州时不幸病亡。後周随后被殿前司都點檢趙匡胤所篡,五代結束。 十國方面,江南以吳國最強,而後被齊王李昪篡位,建國南唐,其次有吳越與閩國等。湖廣则被荊南、楚國與南漢等占据。南唐國力最強,先後攻滅閩國、楚國,但多次用兵使得國力衰退,曾被後周所敗。蜀地有前蜀、後蜀,國家富強,是僅次於南唐的強國。北漢是惟一在北方的十國,是後漢劉氏後裔所建。趙匡胤建立宋朝(史稱北宋)後,與其弟宋太宗相繼掃蕩其他中原諸國及地區,最後於979年統一中國本土地區,十國結束。 五代十國大體上延續唐朝后期的政治體制,但是以「使」名官者很多。其中五代的變化很多,官職廢置不常,主要設有主管行政的三省六部、主管財政的三司與主管軍事的樞密院,這個制度後由宋朝繼承。十國雖然其中一些政权臣服於五代,但是其政治架構大致上与五代等同。由於地方節度使不受管制,時常背叛中央,所以朝廷紛紛加強禁軍軍力以壓制地方實力派。為了抵制五代以来的武人干政现象,宋朝采取強幹弱枝政策。外交方面,唐朝時胡漢融合,外族陸續入住中國四周。唐朝崩潰進入五代十國後,出現一些外族國家,如沙陀建立五代後唐、後晉與後漢等。契丹先建立契丹國,南下滅後晉後建立遼朝。其他還有党項的定難軍,於北宋時建國西夏。這些都对宋朝的國際局勢造成深遠影響。 由于北方戰亂、外族入侵與天災不斷,南方十國在人口、經濟、文化與科技方面皆勝於北方五代。這也是華南經濟再度勝過華北的時刻,此後这一局面再也沒有逆轉。十國為擴展經濟,重視興修水利與經濟作物,发展貿易業、茶葉、紡織,錢塘江海塘也是在這個時期興建。由於關中經濟崩潰,五代大多定都于隋唐大運河的樞紐開封,都城的因素與燕雲十六州被外族統治影響宋朝的軍事與經濟。文化方面,本時期是詞發展的關鍵時期,禪宗也在本時期進入全興期。五代推行雕版印刷《九經》,保存許多儒學經典。繪畫方面,不論南方北方都有獨到之處。.

新!!: 同平章事和五代十国 · 查看更多 »

令狐绹

令狐绹(),字子直,晚唐政治家。 唐文宗太和四年(830年),通过进士考试,开始从政。前后担任过弘文馆校书郎、左拾遗、左补阙、户部员外郎、右司郎中、湖州(在今浙江省境)刺史等官职。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年)起升任宰相直至到大中十三年(859年)宣宗去世。出为河中节度使。後來前後擔任四鎮節度使。大中十三年秋八月,为山陵礼仪使。 令狐绹执政的时代,已经是唐代的晚期,政权已经缺乏振作的生命力。他没有良好的政绩记录也并不奇怪。唐宣宗是晚唐最后一个比较强势的皇帝,而令狐绹以一种小心翼翼的态度处理了他们之间的合作关系。《旧唐书》上说他的性格胆小迟缓。这也许是他身居相位达10年之久的原因之一。令狐绹非無情人,與李商隱有書簡慰答。 令狐绹的父亲令狐楚也曾经在唐宪宗元和年间担任过宰相。根据《资治通鉴》上的记载,令狐绹能够升任宰相,在某种程度上是宣宗感动于令狐楚对宪宗的忠诚。令狐绹之子令狐滈骄纵不法,受贿卖官,人称“白衣宰相”。令狐绹还有几个儿子:令狐澄、令狐專、中书舍人令狐渙。 令狐綯的外祖沂州刺史李漸,唐朝名畫師。舅舅乃李仲和。.

新!!: 同平章事和令狐绹 · 查看更多 »

令狐楚

令狐楚(),字壳士,宜州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中国唐朝政治家、文学家、诗人,隋朝桂州总管十七州诸军事、武康郡公令狐熙的后裔。.

新!!: 同平章事和令狐楚 · 查看更多 »

任圜

任圜(),五代时后唐大臣。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东北)人。 祖任清,成都少尹。父任茂弘,避地太原,曾任西河令,有子五人,分别叫任图、任回、任圜、任团、任冏。因任氏诸子风采都很不同,受到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的喜爱,就把同宗的侄女嫁给任圜为妻,并任命他为代州、宪州刺史。 圜善谈辩,眾人害怕與之论议。李嗣昭任昭义节度使之時,聘任圜為观察使。后任潞州(今山西长治)观察判官,李嗣昭在常山之役时病死于军中,任圜代理统军,号令如一,敌人不知。之后攻克常山,后唐庄宗改镇州为北京,以圜为工部尚书兼真定(今河北正定)尹、北京副留守,行留守事。次年在郭崇韬属下任行军司马,充北面水陆转运使,仍知府事。同光三年(925年),回朝任工部尚书。后唐伐蜀时,被命跟随郭崇韬出征,西蜀平定回师至利州(今四川省广元市)时,他击败康延孝叛军。后唐明宗即位,又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判三司。韦说、豆卢革罢相,朝政悉令任圜主持。因努力整顿财政,颇见成效。任圜与安重诲商议重新立相,任圜欲举荐李琪。明宗李嗣源較信任安重诲。枢密使安重诲因向任圜讨求歌妓不得而生不合,数次愤争于朝,终被罢职,天成二年(927年),以太子少保致仕,出居磁州(今河北磁县)。十月,任圜被安重誨誣与朱守殷合叛。安重诲遣供奉官王镐赴磁州,矫制赐任圜自尽。端明殿学士趙鳳告訴重诲說:“任圜义士,安肯为逆!公滥刑如此,何以赞国!”任圜聚族酣饮,后仰药死。.

新!!: 同平章事和任圜 · 查看更多 »

任知古

任知古(),武周官员,曾短暂拜相。 尽管任知古身居高位,但他的家世和拜相前的仕途几无记载。作为宰相,《旧唐书》和《新唐书》反常地都没有他的传,他甚至没有被列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的任氏表。仅知垂拱三年(687年)任朝议郎、行麟台郎,并作《宁义寺经藏碑》。 天授二年六月庚戌(691年),任知古在鳳閣侍郎任上被武则天授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新唐书》卷四 天授三年(692年)一月(一作二月、十月),他和宰相地官侍郎狄仁杰、冬官侍郎裴行本、司礼卿崔宣禮、前文昌左丞卢献可、御史中丞魏元忠、潞州刺史李嗣真被武则天手下酷吏御史中丞来俊臣弹劾谋反。来俊臣奏请降敕,一问即承认谋反者可以减免死罪,并以此诱惑任知古等承认谋反。由于狄仁杰将一份表章藏在衣物中让家人带回,得以向武则天澄清众人并未谋反,武则天说:“古人以杀止杀,我今以恩止杀。就听群公为知古等所请,赐他们再生,各授以官职,以观后效。”来俊臣与文昌左相武承嗣、侍御史霍献可、凤阁舍人向光道、侍御史张知默都请求诛杀任知古、狄仁杰等,武则天不许。于是众人免于一死,但仍被外贬。任知古被贬为江夏县令。 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唐玄宗发动先天政变,诛杀政敌皇姑太平公主一党。时太上皇唐睿宗听闻鼓噪声,召宰相郭元振升承天楼,宣诏闭关自守,时任侍御史的任知古在朝堂招募数百人于朝堂,被其拦住不能入内。 開元初年,他仗着官威在朝上诟骂官员,右拾遗严挺之很责怪他不敬,反遭御史台弹劾被贬为万州员外参军。.

新!!: 同平章事和任知古 · 查看更多 »

伊審徵

伊審徵(),表字申图,中国五代十国时期政权后蜀官员。山西太原人。.

新!!: 同平章事和伊審徵 · 查看更多 »

张士逊

张士逊(),字顺之,阴城(今湖北老河口)人,一说故均州(今湖北丹江口市)人。北宋宰相、诗人。 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张士逊举进士第,为均州郧乡县(今湖北郧县)主簿,除射洪(今属四川)令,历江南、广东、河北转运使、礼部尚书、刑部尚书,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次年,出知江宁府。明道元年(1032年)进中书侍郎兼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次年进门下侍郎、昭文馆大学士,后再次罢相。宝元元年(1038年)以门下侍郎兼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郢国公。康定元年(1040年)拜太傅,封邓国公(今河南邓县一带)致仕。皇祐元年(1049年)张士逊卒,年八十六,谥文懿。张士逊曾经活跃于北宋政坛,在仁宗朝三次拜相。.

新!!: 同平章事和张士逊 · 查看更多 »

张居咏

张居咏(),封清河公,谥号懿,中国五代十国时期政权南唐宰相,可能在被南唐取代的吴国也为宰相。.

新!!: 同平章事和张居咏 · 查看更多 »

张业 (后蜀)

张业,本名知业,五代十国后唐、后蜀大臣。 张知业为孟知祥避讳,改名张业。他骁勇善战,跟随孟知祥入蜀,有战功,孟知祥称帝,官至右匡圣步军都指挥使。领宁将江军节度使。孟昶即位,加检校太尉。明德元年(934年),他的舅父李仁罕获罪被杀,张业掌握兵权,孟昶为了安抚他,任命他为同平章事。广政元年(938年),进为左仆射,兼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广政三年(940年)和赵季良、毋昭裔分判三司,张业判度支。张业奢侈,强买人田宅,藏匿亡命之徒,在私宅设立监狱囚禁负债者,很多人在他家中的监狱死去。广政十一年(948年)有人密告皇帝张业、張繼昭父子谋反,孟昶查访他专权不法的行径,等他上朝时,将他杀死,下诏历数罪恶,籍没其家。.

新!!: 同平章事和张业 (后蜀) · 查看更多 »

张延翰

张延翰(《十国春秋》卷二十一《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二),字德华,中国五代十国时期政权吴国和南唐官员,在吴国末年和南唐初年为宰相。.

新!!: 同平章事和张延翰 · 查看更多 »

张嘉福

张嘉福(),修武人,唐朝和武则天的周朝的官员,唐殇帝年间短暂拜相。.

新!!: 同平章事和张嘉福 · 查看更多 »

张公铎

张公铎(《九国志》),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将官。.

新!!: 同平章事和张公铎 · 查看更多 »

张光辅

張光輔(),唐朝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少年明辩,有官吏的才干。历任司农少卿、文昌右丞。 687年五月初三,时任夏官侍郎(兵部侍郎)的张光辅被任命为凤阁侍郎(中书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688年九月初一,越王李贞起兵反对武则天,左豹韬大将军麴崇裕为中军大总管,岑长倩为后军大总管,领兵十万人讨伐,张光辅为诸军节度,为同鳳閣鸞臺三品。张光辅在豫州,部下向刺史狄仁杰要钱,狄仁杰不理。张光辅大怒:“州将轻元帅邪?”狄仁杰说:“乱河南者一越王贞耳,今一贞死,万贞生!”张光辅问他这话什么意思,狄仁杰说:“明公总兵三十万,所诛者止于越王贞。城中闻官军至,逾城出降者四面成蹊,明公纵将士暴掠,杀已降以为功,流血丹野,非万贞而何!恨不得尚方斩马剑,加于明公之颈,虽死如归耳!”张光辅无法反驳,回朝上奏说狄仁杰不恭顺。狄仁杰被降为复州刺史。689年三月十一,张光辅守纳言(侍中)。三月二十,张光辅守内史(中书令)。徐敬业的弟弟徐敬真准备逃亡突厥。得到洛州司马弓嗣业(《旧唐书》作房嗣業)、洛阳令张嗣明的资助。徐敬真到定州被抓获,弓嗣业闻讯,自缢而死。张嗣明、徐敬真希望多诬告一些有名望的人,期望这样自己能免除死罪。张嗣明诬告张光辅“征讨豫州时,他私下议论图谶、天文,在朝廷和李贞间两头讨好。”八月初四,张光辅和徐敬真、张嗣明等一起被处死,籍没家产。.

新!!: 同平章事和张光辅 · 查看更多 »

张砺

张砺(《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七),字梦臣,中国五代十国政权后唐和辽官员。.

新!!: 同平章事和张砺 · 查看更多 »

张策 (五代)

张策(),字少逸,中国唐朝及五代十国时期后梁官员,在后梁开国皇帝梁太祖朱全忠年间为宰相。.

新!!: 同平章事和张策 (五代) · 查看更多 »

张锡

张锡(約637年-約711年),字奉孝,贝州东武城(河北省邢台市清河县张宽乡)人,武周官员,唐高宗时宰相张文瓘之侄,700年七月接替外甥李峤为宰相,舅甥两人相互为相,被当时人称荣。次年三月,因参预谋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遭到武氏诸王忌恨,被以贪赃罪名罢职,流放循州(今广东惠州东)。唐中宗即位后,逐渐升为工部尚书,东都留守。韦皇后毒死中宗后效仿武则天临朝听政,让张锡与刑部尚书裴谈作宰相,10天后韦--被杀,他贬为绛州刺史。不久在剡县(浙江嵊州市)的长子县衙中去世。.

新!!: 同平章事和张锡 · 查看更多 »

张镐

張鎬(),字從周,博州(今山東聊城)人。唐朝宰相。 少有大志,師事吳兢,吳兢很器重他。後游京師,好飲酒,以鼓琴自娛。天寶末年,官至左拾遺,“居身廉洁,不殖私产”。安史之亂爆發,追隨從唐玄宗入蜀。唐肃宗登基后,玄宗派遣张镐至肃宗行在所在。张镐至凤翔府,因奏识多有弘益,拜谏议大夫。至德二年(757年),五月任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肃宗派遣僧人數百人在道場,晨夜誦佛。張鎬諫曰:“帝王當修德以弭亂安人,未聞飯僧可致太平也!”。,不久取代擁兵不進的賀蘭進明,任河南節度使。十月張鎬得知睢陽圍急,以急行軍前往救援, 又命令譙郡太守閭丘曉前去救援。待張鎬軍至,睢陽城已陷三日。史思明要求归顺唐朝。张镐密奏:史思明“凶残狡诈,诡计多端”,早有反唐的野心,肅宗不聽,贬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不久,史思明再次起兵攻入邺城,自称为大燕皇帝。唐肃宗召回张镐,授以太子宾官。岐王李业子李珍作乱,被废为平民,張鎬因曾買李珍的房子,被贬辰州司户。張鎬的次女德容本與仆射裴冕第三子有婚期,遂改期来岁之春季。代宗初年,封平原郡公,任抚州刺史,迁洪州刺史、饶吉等七州都团练观察等使,不久正授江南西道都团练观察等使。广德二年(764年),卒于江南西道观察使任上。.

新!!: 同平章事和张镐 · 查看更多 »

张镒

張鎰(),字季權,一字公度。吴郡昆山县人。唐德宗时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出领凤翔河西陇右节度使。.

新!!: 同平章事和张镒 · 查看更多 »

张柬之

张柬之(),字孟将,襄州襄阳人,曾与崔玄暐、桓彥範、敬晖等發動神龍革命,迫武則天禪讓予唐中宗,唐朝因而復辟。後得罪韋皇后、武三思,因而被貶至死。.

新!!: 同平章事和张柬之 · 查看更多 »

张格

张格(),字承之,又字或小字义师,中国五代十国时期政权前蜀政治家,两度官拜宰相。在说服前蜀开国皇帝王建立最幼子王衍(王宗衍)为储一事中起到作用。.

新!!: 同平章事和张格 · 查看更多 »

张濬

张濬(《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四),字禹川,中国唐朝官员,唐僖宗、唐昭宗年间宰相。唐昭宗初年,他是朝廷发起从地方军阀手中重夺权力的讨伐战的主倡者,但在指挥讨伐李克用之战损失惨重后被罢免并被迫致仕。昭宗末年,昭宗被原为张濬盟友、意欲篡位称帝(后来成功并建立后梁)的另一军阀朱全忠人身控制,朱全忠担心张濬鼓动其他军阀联合讨伐自己阻止自己改朝换代,命部下张全义屠灭张濬全家。.

新!!: 同平章事和张濬 · 查看更多 »

张昭敏

张昭敏,五代十国时北汉大臣,北汉睿宗时同平章事。 张昭敏为人耿直敢言,不畏强暴。张昭敏在北汉睿宗时官至平章中书事。少帝刘继恩遇害,朝臣各自议定新立皇帝的人选。张昭敏说:“少主不是刘氏宗室,所以天位不永。现在应该立刘氏来抚慰天下人心。刘继文久在契丹,又是世祖皇帝嫡孙,如果迎立他,外可结邻国之援,内可固宗社之本,立主没有超过继文的人。”当时郭无为害怕刘继文发现他的阴谋,一定立刘继恩的同母异父弟弟劉繼元来表示拥立之恩。不久,张昭敏被杀。.

新!!: 同平章事和张昭敏 · 查看更多 »

张浚

#重定向 張浚.

新!!: 同平章事和张浚 · 查看更多 »

张文蔚

张文蔚(《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六),字右华,唐朝及其后继者后梁官员,唐朝末代皇帝唐哀帝及后梁开国皇帝后梁太祖朱全忠统治时期为宰相。.

新!!: 同平章事和张文蔚 · 查看更多 »

使相

使相,官銜。晚唐时期,为了笼络跋扈一时的节度使,朝廷授予他们同平章事的头衔,与宰相并称,号为使相。五代沿用,实际上不行使宰相的权力。宋代,在亲王、留守、节度使等加侍中、中书令和同平章事者都称为使相,不参预朝政和签署朝政命令,只在朝廷除授大臣的诏令上副署,这种副署多是形式性质的,真正行使了实质意义的,两宋仅存一例,即乾德二年「赵普拜相事」,簽署的趙光義。 关于使相的职责和人员问题,《宋史·卷一百六十一·志第一百一十四》有详细记载:亲王、枢密使、留守、节度使兼侍中、中书令、同平章事者,皆谓之使相。不预政事,不书敕,惟宣敕除授者,敕尾存其衔而已。乾德二年,范质等三相皆罢,以赵普同平章事,李崇矩枢密使。命下,无宰相书敕,使问翰林陶谷。谷谓:“自昔辅相未尝虚位。惟唐大和中甘露事,数日无宰相,时左仆射令狐楚等奉行制书。今尚书亦南省长官,可以书敕。”窦仪曰:“谷之所陈,非承平令典。今皇弟开封尹、同平章事,即宰相之任也,可书敕。”从之。.

新!!: 同平章事和使相 · 查看更多 »

余廷英

余廷英,闽国官员,福州侯官(今福建省福州市)人。 余廷英在闽景宗时为同平章事。永隆四年(942年),余廷英出为泉州刺史。余廷英贪秽非常,诈称奉诏选美,掠夺良家女子。事发,景宗派遣御史调查。余廷英害怕,回到福州,献给景宗买宴钱万缗。景宗很高兴,次日召见余廷英,景宗问:“宴已买矣,皇后贡物安在?”余廷英在献钱巨万给李皇后。余廷英于是还担任泉州刺史。自此,别贡后宫为成例。不久,又恢复余廷英的宰相职位。.

新!!: 同平章事和余廷英 · 查看更多 »

侍中

侍中是中國的官職名稱,秦始置,之后很多朝代都有设立,但是其地位与职能有过很大的变化。.

新!!: 同平章事和侍中 · 查看更多 »

徐彦若

徐彦若(),字俞之,封齐国公,唐朝官员,唐昭宗年间为宰相。.

新!!: 同平章事和徐彦若 · 查看更多 »

徐商

徐商,字义声,一字秋卿,河内郡济源县人。 徐有功的五世孙。早年讀書於东条山。大和五年(831年),中進士,释褐秘书省校书郎。累迁侍御史,改礼部员外郎。不久改知制诰,转郎中,会昌三年(843年)充翰林学士,后拜中书舍人,累官山南东道(今湖北西北部)节度使。入京为御史大夫。宣宗大中八年(854年)拜河中节度使。咸通初年,擔任刑部尚书,充诸道盐铁转运使,迁兵部尚书。咸通四年(863年),拜相。六年罢相,歷官检校右仆射、江陵尹、荆南(今湖北江陵)节度观察使。後來入京擔任吏部尚书,累迁太子太保,不久卒。有子徐彦若、徐仁嗣、徐仁矩(字廣裕)、徐仁範、徐仁勗(字道誨)、徐彦枢。徐彦若后为唐昭宗宰相。曾孫女徐氏嫁孔昌弼之子孔葆。.

新!!: 同平章事和徐商 · 查看更多 »

徐光溥

徐光溥,五代十国时后蜀大臣、诗人。或作徐光浦,蜀人。 徐光溥初仕孟知祥为观察判官。长兴初年,曾上疏请孟知祥行墨制。孟知祥称帝为后蜀高祖,徐光溥为翰林学士。刘羲叟因徐光溥本为蜀士,借题以讽。徐光溥诗云:“进出班墀数十株,更添幽景向蓬壶。出来似有凌云势,用作丹梯得也无。”刘羲叟诗云:“徐徐出土非人种,枝叶难投日月壶。为是因缘生此地,从他长养譬如无。”徐光溥记恨,终身与他不和,世人多不满其狭隘。 后蜀后主孟昶时,徐光溥兼任兵部侍郎。广政十一年(948年)七月,改任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同平章事。徐光溥博学善于诗歌,有辨才,被李昊等人厌恶。后来朝廷有所议论,徐光溥熟睡,当时号称睡相。其年十二月,因为以艳词挑逗前蜀安康长公主,罢相守本官。广政十四年(951年)三月,孟昶于后苑宴会,允许士庶人入内观看。俳优有唱《康老子》曲,孟昶问李昊曲子名字的出处,李昊不能回答。徐光溥说“康老老而无子,故制此曲。”孟昶大加赞赏,之后去世。徐光溥今存诗二首,见《全唐诗》卷七六一,《全唐诗补编·续拾》卷五二。.

新!!: 同平章事和徐光溥 · 查看更多 »

徐知训

徐知训()是五代十國人物,杨吴执政徐温之长子。他曾被称为“三郎”,故可能还有两个因早夭而未序齿的哥哥,或曾被徐温对诸子称为“你们的二哥”的养子徐知诰亦被列入排行。 徐知训不视徐知诰为兄弟,还曾想在宴席上杀他,因徐温亲子徐知谏及刁彦能等救护而未果。 徐知训骄横恣肆,常侮弄杨吴君主杨隆演,在看戏时一时兴起,要杨隆演和他一起参军戏,徐自己演参军,让杨隆演扮作他的僮奴,扎着小辫子,穿着破衣服拿着帽子跟在他后面。一次他和杨隆演一起泛舟,杨隆演比他先登岸,他就用弹子打杨隆演,被杨隆演随卒挡下才未中。一次喝酒时,他的悖慢把杨隆演吓哭了。他还因追赶杨隆演不及,就打死杨隆演的亲吏。种种所为,其父徐温都不知道。 宿卫将李球、马谦劫持杨隆演,发库兵讨伐徐知训。徐知训打算逃走,被严可求勸止曰:“军城有变,公先弃众自去,众将何依!”平卢节度使、同平章事、诸道副都统朱瑾果然率兵來救。 天祐十三年(916年),徐知训为淮北行营都招讨使,围后梁颍州。梁帝朱瑱命宣武军节度使袁象先率军救援,次年正月,袁象先援军到颍州,吴军实际主管军事的朱瑾早起看到西北昏黑,知道梁军将至,召行营都虞候刘权商议,刘权着幅巾锦袍前来,朱瑾认为他大敌当前还如此服饰,无军礼,叱斩之,徐知训徒步赤脚前去相救才得免。吴军与袁象先军交战,小有不利,撤退。 徐知训向朱瑾学习兵法,朱瑾悉心教授。但知訓不太看重朱瑾,朱派家妓去问候徐知训,徐知训卻打算强行占为己有,朱瑾對此很愤愤不平。天祐十五年(918年)徐知训忌朱瑾的地位太高,遂在泗州(今安徽宣城)设置了静淮军(镇泗州,今江苏省盱眙县淮河北岸),外放朱瑾出任静淮军。朱瑾暗恨徐知训,徐知训为朱瑾饯行,朱瑾以好馬美妓贈之。朱瑾领着徐知训进了中堂,让勇士们埋伏在户内,然后叫妻子陶氏出来拜见徐知训,朱瑾用笏板从后面把徐知训打倒在地,“呼壮士出斩之”。.

新!!: 同平章事和徐知训 · 查看更多 »

徐知谏

徐知谏(),五代十国年间杨吴摄政徐温亲生第四子。 徐知谏幼时爽悟,喜好文墨。徐温的儿子里,他最为雅循。他大哥徐知训和他二哥徐知询都对徐温的养子徐知诰没有礼貌,唯独徐知谏对徐知诰以兄礼相待。徐知训和徐知诰一起喝酒,埋伏了甲兵,准备杀死徐知诰,徐知谏暗踩徐知诰的脚以示意,徐知诰假装起来上厕所而逃走。朱瑾杀死徐知训,徐温于918年七月廿七日,任命徐知诰为淮南节度行军副使、内外马步都军副使、通判府事,兼江州团练使。徐知谏暂管润州团练。929年,徐知诰利用权柄召调徐知询入吴国朝廷,徐知谏参与了策划。在太和年间,徐知谏为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931年九月,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徐知谏在任上过世。杨溥命徐知询代之,封东海郡王。赴任途中,他遇到徐知谏的丧車,抚摸着棺材,哭着说:“弟弟你用心如此,我也没什么好遗憾的,但你有何面目见先王于地下!”《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七:吴镇南节度使、同平章事徐知谏卒;以诸道副都统、镇海节度使、守中書令徐知询代之,赐爵东海郡王。徐知诰之召知询入朝也,知谏豫其谋。知询遇其丧于涂,抚棺泣曰:“弟用心如此,我亦无憾,然何面见先王于地下乎!”.

新!!: 同平章事和徐知谏 · 查看更多 »

徐溫

徐溫(),字敦美,海州胊山(今江蘇東海)人,唐末軍事人物。南唐建立者徐知誥(李昪)養父,廟號義祖。.

新!!: 同平章事和徐溫 · 查看更多 »

北宋

北宋(960年2月4日—1127年3月20日)是中国宋朝的一个時期,自趙匡胤發動陈桥兵變強迫后周末帝禅让(960年)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入开封,北宋于次年灭亡,共历9帝,167年。后以应天府為首都建南宋,与北宋合称“两宋”。北宋建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市),为别于南宋而史称北宋。依據五行相生的順序,後周的「木」德之後為「火」德,因此宋朝以「火」為五行德運,並取紅色為王朝正色。 北宋的最大统治区域包括东、南到海,北以今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门关为界与辽相交;西北以陕西横山、甘肃东部、青海湟水与西夏交界;西南以岷山、大渡河与青藏高原、大理国交界,以广西与越南交界。北宋是面積最少的中原统一皇朝,亦無法統治河西走廊及燕雲十六州。据《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人口从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的三千二百五十万增至大观四年(1110年)的一亿一千二百七十五万。.

新!!: 同平章事和北宋 · 查看更多 »

刘崇望

刘崇望(《旧唐书》卷二十上此处忌日按《旧唐书·昭宗本纪》;《旧唐书·刘崇望传》称他卒于光化二年(899年)。见《旧唐书》卷一百七十九。刘崇望传称他享年六十二岁。),字希徒,爵封彭城县开国男,唐朝官员,唐昭宗年间为宰相。.

新!!: 同平章事和刘崇望 · 查看更多 »

刘从一

刘从一(),字从一,《唐故正议大夫守户部尚书赠太子太傅广平刘公墓志铭并序》中国唐朝官员,唐德宗年间为宰相。.

新!!: 同平章事和刘从一 · 查看更多 »

刘瞻

劉瞻(),字幾之,唐代连州人。 祖先原居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其父刘景曾師從刘禹锡。劉瞻自小“奇伟,有文学,才思敏捷”,太和初进士。娶李德裕孙女为妻。四年(830年),又中博学宏词科。大中十二年(858年)得宰相刘瑑的赏识,推薦为翰林学士,咸通元年(859年),盐铁转运使徐商聘用为参军。咸通六年(865年)十月,復為翰林学士,转水部员外郎。隔年三月授太原(今屬山西)少尹。咸通九年(868年)五月,拜中书舍人。咸通九年九月拜户部侍郎。咸通十年(869年)六月,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繼张九龄、姜公辅之後第三位在嶺南出身的宰相。咸通十一年(870年)八月,同昌公主病亡,唐懿宗认为是御医医治不力,下令将韩宗劭、康仲殷等二十多御醫全部诛杀,這还不肯罢休,“悉收捕其親族三百餘人系京兆獄”。諫官不敢言,刘瞻跟京兆尹温璋竭力劝阻,懿宗大怒,將刘瞻贬康州(今广东德庆)刺史,再贬驩州(越南榮市)擔任司户参军,還牽連了僚属郑畋等贬远州司户,史称“咸通十司户”。臨行之日,老百姓掩泪送别。韦保衡、路巖打算在途中追殺之,幸賴贤臣张允伸等敬重刘瞻,联名上疏论理,才不敢下手。 咸通十四(874年)年,懿宗迎佛骨入宫,遇赦移官廉州(今广西合浦)刺史。七月,唐僖宗即位,十月大赦天下,徙虢州(今河南灵宝)刺史。乾符元年(874年)二月,召复刑部尚书,五月,加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年八月初,宰相刘邺於鹽鐵院宴请劉瞻,回家後生病,十四日去世。郑畋草《刘瞻荆南节度平章事制》称“安数亩之居,仍非已有;却四方之赂,惟畏人知”。有子刘赞。曹溪六祖七传弟子光化大师是劉瞻次子。而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刘瞻有三子:刘滉,字鑒源;刘陟;刘延賞,渭南尉,右拾遺。.

新!!: 同平章事和刘瞻 · 查看更多 »

刘继颙

刘继颙(901年 — 973年),中國五代十國時代人物,刘守光的儿子。 914年刘守光被李存勖杀死后,他到五台山削发为僧。为人有智数,善于获取财利。北汉世祖刘旻开始依靠他,睿宗刘承钧命他为宗室,担任鸿胪卿。他在寺中讲华严经,四方争向布施,所获充为国用。在五台山开银矿,十分之四充为国用,建宝兴军。购买契丹辽国的马匹。刘继元继位,他为后宫内宠献大量银饰数百副,刘继元加封他都统,进太师、中书令,天会十七年(973年)卒,追封定王。.

新!!: 同平章事和刘继颙 · 查看更多 »

刘继文

刘继文,中國五代十國时北汉宗室,世祖刘旻孙,睿宗刘钧的侄子,生父不詳。 刘继文为人魁梧,有气局,沉毅寡言。官至侍卫亲军使。刘承钧派他出使辽国,被辽穆宗扣留。英武帝劉繼元即位第三年(970年),辽景宗放刘继文回国,命刘继元任命他为宰相。于是刘继文担任同平章事,很多大臣嫉妒他,纷纷诬陷,后来出任代州刺史。979年,北汉亡于北宋,刘继文投奔辽国。辽国封他彭城郡王,他在辽国去世。.

新!!: 同平章事和刘继文 · 查看更多 »

刘瑑

刘瑑(《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九),字子全,唐朝官员,唐宣宗年间短暂拜相。.

新!!: 同平章事和刘瑑 · 查看更多 »

刘邺

刘邺(?),字漢藩,唐朝官员,在唐懿宗、唐僖宗父子年间任宰相。.

新!!: 同平章事和刘邺 · 查看更多 »

刘滋

刘滋(《旧唐书》卷一十三),字公茂,中国唐朝官员,唐德宗年间短期拜相。.

新!!: 同平章事和刘滋 · 查看更多 »

刘濬 (南汉)

刘濬(),字伯深,中国五代十国时期政权南汉官员,一度担任宰相。.

新!!: 同平章事和刘濬 (南汉) · 查看更多 »

刘昫

刘昫(),中國五代时涿州归义(今属河北)人,后晋政治家。后唐庄宗时任太常博士、翰林学士。后晋时,官至司空、平章事。后晋出帝开运二年(945年)招撰《唐书》(《旧唐书》)200--。实为赵莹诸人所作。 Category:五代十國歷史學家 Category:五代十国政治人物 Category:保定人 Xu.

新!!: 同平章事和刘昫 · 查看更多 »

周墀

周墀(),字德升,汝南郡人。 周炅之後,祖左拾遺周沛,父左驍衛兵曹參軍周頲早逝,其母以纺织抚养長成。长庆二年(822年)中进士,授湖南巡官,入朝为监察御史、集贤殿学士。長於史學,爲唐文宗所賞識。李宗闵鎮守山南時,聘用周墀爲行軍司馬。不久召回京都,以考功员外郎兼起居舍人事知制诰。唐武宗時,改任工部侍郎,出京爲華州刺史。著名詩人李商隱就曾在周墀之華州幕下。 大中二年(848年)夏五月,官中书门下平章事,就職前他向判官韋澳请教如何当宰相,韋澳说:“愿相无权”又說:“官赏刑罚,与天下共其可否,勿以已之爱憎喜怒移之,天下自理,何权之有?”大中三年(849年),被罷爲劍南東川節度使。後因驸馬都尉鄭颢上書求情,改為檢校尚書右仆射。卒後追贈爲司徒。 四子:.

新!!: 同平章事和周墀 · 查看更多 »

周宗

周宗(),字繼先,河南南陽府裕州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早年出身國子生,后进河南鄉試第七十六名。成化十一年(1475年),參加乙未科會試,得貢士第一百九十名。殿試登進士第三甲第五十二名。曾祖父周文中。祖父周伯英。父亲周剛。.

新!!: 同平章事和周宗 · 查看更多 »

周庠

周庠(《九国志》作周详)(),字博雅,五代十国时期政权前蜀开国之君王建作为晚唐军阀为求自立连年作战时的谋主。前蜀立国后,拜为宰相。.

新!!: 同平章事和周庠 · 查看更多 »

周允元

周允元(),字汝良,武周官员,曾短暂担任宰相。 周允元生年不详,是豫州安城人,祖上为南朝梁义、衡二州刺史、袭蓬陵侯周表,父周基。他在弱冠之年即通过殿试中进士。延载(694年)初,他转任左肃政御史中丞,十月在右肃政台御史中丞任上被武则天除检校凤阁侍郎,授同鳳閣鸞臺平章事,为实质宰相。证圣元年(695年)正月,周允元和酷吏司刑少卿皇甫文備上疏弹劾五位宰相豆盧欽望、韦巨源、杜景儉、蘇味道和陸元方附会于694年后期被武则天流放的权相李昭德且未能匡正,五位宰相都被贬为刺史。 一次,武则天与宰相们饮宴,要他们引用书中的善言。周允元说:“耻于君主不如尧、舜。”武则天之侄武三思想借此斥责他,但武则天却说:“周允元的这句话足以为戒,怎么能怪罪他呢?” 证圣元年,周允元卒,追赠贝州刺史。武则天亲自作七言诗一首以示哀悼,并亲自书写,时人以为荣。.

新!!: 同平章事和周允元 · 查看更多 »

和凝

和凝(),五代词人,字成绩,郓州须昌(今山东东平东须城镇)人。喜爱文学,长于短歌艳曲,流传汴洛,作品浮艳。诗有《宫词》百首,多为粉饰太平之作。 幼时颖敏好学,十七岁举明经,贞明二年(916)十九岁登进士第,义成军节度使贺瓌聘其入幕,又以女嫁之。天成年間,拜殿中侍御史,历官礼部员外郎、知制诰。天福五年(940年),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平定安从进谋反。“长于短歌艳曲,尤好声誉”。《古今词话》說他的词“布于汴洛。洎入相,契丹号为曲子相公。” 历仕五代梁、唐、晋、汉、周五朝,與馮道同事,入相后,悔其少作,多加销毁,“专托人收拾焚毁不暇”。显德二年(955年)秋,以背疽卒。刘毓盘辑其詩29首,编为《红叶稿》一卷。著有《疑狱集》两卷(951年),其子和(山蒙)又增订两卷,合成四卷。.

新!!: 同平章事和和凝 · 查看更多 »

傅游艺

傅游艺(),字元综,又名武游艺,卫州汲县人,郡望为北地泥阳,武周官员,武则天登基后曾經短暂拜相,被稱呼為酷吏。.

新!!: 同平章事和傅游艺 · 查看更多 »

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二十三年……五月……己巳,皇帝崩於含風殿」(歐陽修《新唐書·卷二:本紀第二》),換算為公曆即7月10日 。),中國唐朝第二任皇帝。生于陕西武功县,626年至649年在位。父親是唐高祖李淵,母親是太穆皇后窦氏。竇皇后有四個兒子,一個女兒,按長幼顺序為:李建成、平陽昭公主、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受封为秦公,后晋封为秦王,他是杰出的軍事家,率部平定了薛仁果、刘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最終統一天下。 武德九年(626年)发动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二人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被迫退位,李世民即位,是為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在位時間只使用一個年号贞观。 李世民為帝之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以文治天下,并开疆拓土,成為中國史上著名的明君。他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能够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開創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為唐朝130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李世民爱好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649年7月10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唐太宗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52岁,在位23年,庙号太宗 ,諡號「文皇帝」,葬于昭陵。.

新!!: 同平章事和唐太宗 · 查看更多 »

唐代宗

唐代宗李豫(),唐肃宗李亨的嫡长子。初名俶,小名大收,原封广平郡王,後改封廣平王、楚王、成王,天可汗,唐朝第11代皇帝(不计武则天),在位17年(762年5月18日-779年6月10日)。.

新!!: 同平章事和唐代宗 · 查看更多 »

唐休璟

唐休璟,名璿,字休璟,以字行,晋昌酒泉人,唐朝与武周大臣和名将,爵位宋國公,諡號忠。历任武则天和唐中宗、唐殇帝、唐睿宗四代皇帝的宰相。 唐休璟在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出生,京兆始平人。七世祖是北齐晋昌王唐邕,其先祖在北周和隋朝都任职高官。他曾祖父唐規为北周骠骑大将军、安邑县公。唐休璟的爷爷唐宗(唐世宗)是隋朝末年朔方(今陕西榆林)郡丞,梁师都举兵,杀害了不肯归降的唐宗。唐休璟的父亲唐諧是唐朝的咸陽县令。 唐休璟年少时通过科举明经及第,唐高宗永徽年间,他成为唐高宗哥哥吴王李恪府上的典签,没有显示自己的才能,转任营州户曹。679年,單于大都護府的突厥部落在阿史那泥熟匐率领下背叛唐朝。他们煽动奚和契丹一起攻打营州。当时的营州都督周道務,派唐休璟率兵在独护山大破突厥。因此功,唐休璟转任豐州司马。 阿史那泥熟匐不久后被唐将裴行儉,但突厥的叛乱依然没有平息。683年,突厥在阿史那骨咄禄的领导下复国,史称后突厥汗国,阿史那骨咄禄攻打蔚州,杀害刺史李思儉。豐州都督崔智辯在朝那山(今内蒙古包头)与骨咄禄交战,战败被俘。高宗皇帝与大臣讨论,主张放弃丰州,将百姓迁至靈州、夏州。唐休璟上书反对,丰州适宜农牧业,自秦汉以来是国家的重镇,放弃丰州,就如同隋末的情况一样,灵州、夏州就不会安稳了。朝廷同意了他的意见。 唐高宗死后,他的太子李哲即位,就是唐中宗。但是实权掌握在太后武则天手中,684年二月,武则天废黜唐中宗,立中宗的弟弟李旦为唐睿宗,武则天临朝听政。唐睿宗垂拱年间,唐休璟任安西副都护,驻守碎叶城。 689年,在韦待价西征吐蕃失败後,韦待价被流放,安西都护閻溫古被杀。唐休璟收集余众坚守西州,被朝廷任命为西州都督。 690年,武则天使唐睿宗退位,自立为皇帝,以武周代替了唐朝。692年,唐休璟建议武则天收复安西四镇——龟兹、于阗、疏勒、碎叶。武则天命王孝杰和阿史那忠節率军收复。圣历年间(697-700),唐休璟升任衛尉卿、涼州都督、右肃政御史大夫,持节陇右诸军州大使。 700年秋,吐蕃将军麴莽布支攻打凉州,围攻昌松县。唐休璟率军到洪源谷,临阵登高,见吐蕃军队衣甲鲜盛,对麾下说:“自从論欽陵(吐蕃执政者,多次大败唐军,699年被吐蕃赞普器弩悉弄逼迫自杀)死后,他兄弟論贊婆归降。麴莽布支成为新元帅,想要炫耀威武,所以吐蕃国中贵族子弟都跟着他。虽然人马看起来强盛,但不通军事,我为诸君取之。” 唐休璟被甲先登,与吐蕃军六战六克,斩麴莽布支副将二人,斩首二千五百级。筑京观(骷髅台)还军。702年,吐蕃派使臣論彌薩请和,武则天在西都长安款待他,唐休璟也被邀请参加宴会。論彌薩多次盯着唐休璟看,武则天问他是什么缘,他回答:“在洪源之战,这位将军雄猛无人可比,杀我们的将士甚众,所以想多看看他。 则天大加叹异,擢拜唐休璟为右武威、右金吾二卫大将军。唐休璟熟悉边防事务,东到碣石(今河北省秦皇岛)西到安西四镇,他知道所有的地理形势和防御体系。 703年,夏官尚書、检校凉州都督唐休璟被任命为同鳳閣鸞臺三品,成为宰相。当时,西突厥一部突騎施的首领烏質勒,与西突厥其他部落互相攻打,结果导致安西路绝唐休璟与其他宰相讨论后,上奏事情的发展和将来时局的变化。十天后安西诸州的报告,正如唐休璟所描述的一样,武则天赞叹道:“我只后悔用卿太晚。”她又召来当时其他的在任宰相魏元忠、杨再思、李峤、姚元崇、李迥秀说:“唐休璟通晓边防之事,在这一点上,你们十个也抵不上他一个。武则天有任命唐休璟为太子李显(之前的唐中宗,698年从流放地召回立为太子,名字改为显)的右庶子。 704年三月初四,朝廷讨论官员不愿做地方官,唐休璟、李峤建议派中央官员兼职州县,并申请自己率先出镇。武则天得杨再思、韦嗣立等二十人以本官检校刺史,李唐二人没有派出。八月初一,知纳言韦安石上书检举男宠张易之和张昌宗的罪责,武则天命唐休璟调查。调查尚未结束。契丹叛乱,武则天以唐休璟为幽营都督 (总部在今北京市) 、安东都护府都护出击契丹。在唐休璟临行之前,密告李显:“二张幸蒙宠遇,数侍宴禁中,纵情失礼。非人臣之道,殿下应该惟加防察,早作准备。” 705年武则天退位,李显复位,召回唐休璟,加封輔國大將軍、同中書門下三品,封酒泉郡公,不久升任尚書省左僕射,仍然同中書門下三品。他自己还在东都洛阳时,让唐休璟留守首都长安,再封唐休璟为宋国公。 唐休璟在706年致仕,但他不想早早引退。当时,尚宫贺娄氏干预国政,唐休璟为其子娶贺娄氏养女为妻, 708年起复为太子少师(当时并无太子,太子少师只是荣誉官职)。这年,朔方道大总管张仁愿在河套平原的黄河北岸修築受降三城以控制突厥,唐休璟反对,以为两汉以来都是以黄河阻挡胡人,在草原筑城,最后还是会落入突厥之手。但三城还是被筑成,有效地控制了突厥人。709年冬,他又被任命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很多人批评他不能保持晚节(当时他已经八十三岁),但是他将数千匹绢分散亲族,又以数十万家财大开茔域,备礼安葬五服之亲,为人称道。这位伟大的将军做宰相却很平庸。710年春正月廿九,唐中宗在梨园球场召集后妃和大臣游乐,玩蹴鞠和拔河。唐休璟和韦巨源都非常老了,拔河时摔倒在地上半天起不来,皇帝、皇后、妃嫔、公主看到后,大笑。 710年夏六月初二,唐中宗暴崩(传统史书认为是韦后和安乐公主李裹儿下毒害死的)。中宗的庶子温王李重茂即位为唐殇帝,韦后作为皇太后执政。 六月二十,韦后和安乐公主在唐中宗妹妹太平公主和侄子临淄王李隆基 (唐睿宗相王李旦的儿子)领导的政变中被杀。唐殇帝被废,睿宗李旦复位。唐休璟又拜特进,充朔方道行军大总管,防备突厥,停其旧封,别赐实封一百户。711年,上表请致仕。唐睿宗允许。禄及一品子课并令全给。延和元年七月十五日(712年9月2日)病逝于长安怀真里府第,时年八十六,赠荆州大都督,谥号忠。.

新!!: 同平章事和唐休璟 · 查看更多 »

唐肅宗

唐肃宗李亨(),唐玄宗第三子,母杨贵嫔,唐朝第10代皇帝(不計武则天),756年8月12日—762年5月16日在位,在位6年。在位期間,是唐朝安史之亂時期。.

新!!: 同平章事和唐肅宗 · 查看更多 »

唐朝

唐朝(),中國朝代,國祚共历289年,21位皇帝。由唐高祖李淵所建立,與隋朝合稱隋唐。唐室出身自關隴世族,先祖李虎在南北朝的西魏是八柱国之一,封为唐国公。其後代李淵為隋朝晋阳(在今山西太原西南)留守,在隋末民變時出兵入關中以爭奪天下,於618年受隋恭帝楊侑禪位,在唐朝統一戰爭中統一天下。唐朝定都長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并设东都洛陽、北都晋阳等陪都。 唐朝歷史可以概略分成數個時期,大致上以安史之亂為界。初唐時國力強盛,李淵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王子李世民以玄武門之變,殺死兄李建成、弟李元吉,逼迫高祖內禪帝位,即為唐太宗,是唐朝多次首都兵變的開端。太宗一手將唐朝帶向盛世,擊敗強敵东突厥,受尊為「天可汗」,成就貞觀之治。唐高宗時期击败西突厥、高句麗等強敵,建立永徽之治,把唐朝版圖擴到最大。高宗去世後,其皇后武后先後擁立兒子中宗和睿宗當傀儡,最後於690年廢睿宗自立為皇帝,改國號曰「周」,即武周,人稱「武則天」,而此時女主政治也達到高峰。直到705年中宗因神龍革命而復辟,唐朝國號得以恢復。但接著還有韋后專權,之後宗室李隆基與其姑姑太平公主共同發起唐隆之變,才掃蕩韋氏勢力,結束自從中宗復辟後朝政紊亂的情況。李隆基也實際掌權,成為日後的唐玄宗。玄宗即位後便發動先天之變,賜死太平公主,結束數十年來的女主政治與百年來的政變時代,進入盛唐時期,是唐朝的第二高峰與轉折,開元時期唐玄宗革除前朝弊端,政治開明,威服四周國家,史稱開元盛世。到天寶時期,政治逐漸混亂,於755年爆發安史之亂,唐朝極盛而衰。中唐時,唐朝受到河朔三鎮、吐蕃的侵擾、宦官專權與牛李黨爭等內憂外患的影響而衰退。其間雖然有唐憲宗的元和中興、唐武宗的會昌中興與唐宣宗的大中之治,但是都未能根治唐朝的內憂外患。在晚唐時因為政治腐敗,爆發唐末民變,其中黃巢之亂破壞江南經濟,使唐朝經濟完全瓦解,导致全国性的藩鎮割據,唐室最後被藩鎮朱全忠控制。他迫使唐昭宗迁都洛阳,並於907年逼唐哀帝禅位,唐亡,共289年。朱全忠建國梁,史称后梁,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唐朝的疆域廣大,但時常變動,630年就超过隋朝极盛时的版图。唐朝也是自秦汉以来,第一个不使用前朝所筑长城及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其鼎盛时期為7世纪,當時中亚的綠洲地帶受唐朝支配。其最大範圍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今俄罗斯安加拉河流域)、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国土面积达1076万平方公里。中唐後漠北、西域的領地相繼失去,到晚唐時衰退到等同中國本部的大小,但仍然保有河套地區及河西走廊。天宝十三年(754年)户口统计为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四百八十八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统计不严,存在大量没有计入统计的瞒报户口,此外还有隐户、佃农、奴婢、士兵、僧道等人群不纳入户口统计,故大多数学者认为唐朝人口峰值在八千万左右。此时,长安辖区人口估算在200万人左右,而市区则是100万人。 唐朝全盛时在文化、科技、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很高的成就。在中国历史上有大量的科技发明,四大发明之中有两个即火药和印刷术都诞生于唐朝。其政治為三省六部制,前期中央權力在皇帝與宰相,到後期變成皇帝與宦官。同隋朝推行科舉制度,使得晉朝南朝的世族制度不再興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三元及第,都诞生于唐朝,即622年状元孙伏伽(一说651年的颜康成)。軍事制度前期採用府兵制,軍力強盛,多次擊敗外族。後期則出現節度使(藩鎮)的軍政制度,割據一方,到唐朝後期還出現四十八個藩鎮。唐朝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首,與突厥、高句丽、吐蕃、大食爭奪四方霸權。藉由羈縻制度控制回紇、契丹等等北方各族,还调度漠北地区的突厥诸部军队攻打西突厥、高句丽,並且讓南诏、高昌、龟兹、粟特、吐蕃、新罗、渤海国和日本等國家吸收唐朝的文化與政治體制。唐朝的經濟富盛,結合華北、關中與江南的經濟,到後期更加依重江南赋税。土地、盐铁與赋税制度隨著社会改變而改革,由均田制與租庸調制轉向兩稅制,並且增加許多雜稅。其中兩稅制影響中國後半期的賦稅制度。唐朝文化兼容並蓄,接納各個民族與宗教,進行交流融合,成為開放的國際文化。其文學發展達到高峰,以詩最為興盛。當時有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人,以及推行古文運動的韓愈,其史書與傳奇(小說的前身)也十分發達。由於吸收西域特徵與宗教色彩,唐朝藝術與前後朝代都迥然不同,其壁畫、雕刻、書法與音樂都很發達。唐朝声誉远及海外,其歷史地位深重,到明清時期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新!!: 同平章事和唐朝 · 查看更多 »

冯延巳

冯延巳(),原名馮延嗣,是五代时词人,广陵人。字正中,一说名延己,但支持延巳的较多。南唐时官至宰相,是南唐中主李璟的老师。他是南唐吏部尚書馮令額的兒子,弟弟馮延魯亦是著名文人。死後谥号忠肅,有《阳春集》传世。 冯延巳词风清丽,善写离情别绪,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对李煜影响很大。冯延巳、李煜被认为直接影响了北宋以来的词风。有“吹皱一池春水”名句。.

新!!: 同平章事和冯延巳 · 查看更多 »

冯玉

冯玉(),字璟臣(景臣),后晋末年宰相,定州人。其父邺都副留守冯濛。 冯玉年少時举进士不中。冯赟为河东节度使,征辟他为推官。冯玉入拜监察御史,迁至礼部郎中,为盐铁判官。晋出帝石重貴纳馮玉姊为中宫皇后,冯玉受到恩宠甚厚,以馮皇后的外戚知制诰,拜中书舍人。冯玉不識书文,當時和殷鹏同为舍人,制诰常派殷鹏代作。之後,馮玉出为颍州团练使,歷任端明殿学士、户部侍郎,迁枢密使、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當时,冯皇后掌權,军国大务,决斷于馮玉。馮玉善于承迎帝意,于是更加有宠。一次有病在家,晋出帝對诸宰相說:“自刺史以上,等到冯玉病好任事,才能任命。”冯玉任命中书舍人卢价为工部侍郎,桑维翰以卢价资望浅,不同意,于是馮玉与桑维翰有隙,桑维翰于此罢相。馮玉为相,四方贿赂,积赀巨万,因此朝政日坏。冯玉为枢密使,有朝使马承翰有口才,一天持名刺来拜見馮玉,馮玉看看名刺開玩笑說:“马既有汗,宜卸下鞍。”马承翰应声答道:“明公姓冯,可谓死囚逢狱。”馮玉自以失言,於是向马承翰道歉。 契丹灭后晋,张彦泽先以兵入京师開封府,兵士争先入馮玉家,家财巨万,一夕被掠奪而尽。第二天馮玉见張彦泽,還是谄笑,自稱愿持后晋玉玺献給契丹,希望再得到遼太宗的恩奖重用。張彦泽不纳。馮玉从晉出帝北迁,玉从入契丹,契丹命冯玉为太子太保。周太祖广顺二年,其子馮杰從幽州沒有告知父親亡归後周,馮玉害怕受到谴责,於是在遼國鬱鬱而終。.

新!!: 同平章事和冯玉 · 查看更多 »

冯拯

冯拯(),字道济,孟州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父冯俊,事從劉贇。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进士。北宋大臣,宋仁宗天圣年间的第一位首相。景德二年(1005)拜参知政事。以疾歸。大中祥符四年(1011)知河南府。七年,擔任御史中丞,後來因疾病出京知陈州。天禧四年(1020年)拜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擔任枢密使。《宋史》卷二八五与陳執中、劉沆、賈昌朝、梁適合传。谥文懿。 曾起草对另一位宋朝宰相丁谓贬去崖州的贬书。 曾孫女嫁宋英宗二子吳榮王趙颢。.

新!!: 同平章事和冯拯 · 查看更多 »

內閣

內閣是政府高級官員代表政府各部門商議政策的行政机构。.

新!!: 同平章事和內閣 · 查看更多 »

关播

关播(《旧唐书》卷一十三),字务元,唐朝官员,唐德宗年间为宰相。.

新!!: 同平章事和关播 · 查看更多 »

元丰

元丰可以指:.

新!!: 同平章事和元丰 · 查看更多 »

元稹

元稹(),字微之,河南府河南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人,拓跋什翼犍第八子彭城王拓跋力真的后代,隋朝兵部尚书、益州总管长史、平昌郡公元岩六世孙。父元宽,母郑氏。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新!!: 同平章事和元稹 · 查看更多 »

元載

元載(),字公輔,凤翔府岐山县(今陕西省鳳翔縣)人,唐朝中期官员。.

新!!: 同平章事和元載 · 查看更多 »

元朝

元朝(中古蒙古語:;現代蒙古語:《蒙漢詞典》,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院蒙古語文研究所編,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243頁。;1271年-1368年),蒙古語國號全稱大元大蒙古國(中古蒙古語:),是中国历史上由蒙古人建立的大一統的朝代。西元1260年,忽必烈即位為第五任大蒙古國大汗,後於1271年改国号大蒙古兀魯思為大元大蒙古兀魯思,但蒙語稱呼不變,定都於漢地大都(今北京市),建立元朝。1279年元軍攻灭南宋,全面佔領漢族地區,一統中國並結束南宋與金朝南北政權对峙之局面。雖然傳統以南宋為正統王朝,元朝繼承金朝正統,並選取根據五行相生順序生自金朝「土」德的「金」德為王朝德運,同時選取與金德對應的白色為王朝正色。 元朝的基础為乞颜部族的首领铁木真于1206年统一漠北诸部族后建立的'''大蒙古國''',铁木真被称为“成吉思汗”。當時蒙古诸部受金朝统辖,然而由於金朝與西夏均走向衰落,成吉思汗先後攻打西夏與金朝,並於西元1227年8月攻滅西夏、1234年3月攻滅金朝,取得中国華北地区和黄土高原地区。同一时间,大蒙古国在西方不断扩张,先後發動三次西征,形成稱霸歐亞大陸的国家,被欧洲称为蒙古帝國(Mongol Empire)《中國文明史 元代》〈第一章 雙重體制的政治〉: 第3頁-第10頁.

新!!: 同平章事和元朝 · 查看更多 »

倪曙

倪曙,字孟曦。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 唐中和(881年~885年)进士,为太学博士。黄巢起义时返乡,后为刘隐幕宾。 南汉高祖刘䶮即位后,任工部侍郎、尚书左丞。后梁龙德元年(921年),任同平章事。 S Category:福州人 Category:唐朝进士 Category:五代十国宰相.

新!!: 同平章事和倪曙 · 查看更多 »

皇甫镈

皇甫镈(),泾州临泾县(今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人,祖籍安定郡朝那县(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彭阳县),唐朝大臣。 唐德宗贞元进士,为监察御史,后迁吏部员外郎、判度支,改户部侍郎。宪宗伐蔡(今河南汝南),因急于用度,他勾削严急,尅扣将士粮料,专事供奉,又加御史大夫。蔡州平定的次年,憲宗漸漸驕傲奢侈,皇甫鎛和程异不斷的向他呈獻「羨餘」,供他揮霍,憲宗升皇甫镈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犹领度支,又与李道古荐方士柳泌,为宪宗制“长生药”,以求宠信。宰相裴度、崔群雖極力反對,宪宗不理。皇甫鎛更賄賂左神策中尉宦官吐突承璀。皇甫鎛权倾朝野,人無敢言者,只有諫議大夫武儒衡上疏對抗他。元和十五年(820)正月,穆宗即位,因依附吐突承璀奏請立澧王李惲為太子事發,被贬为崖州(今海南琼山东南)司户参军。后卒于贬所。有子皇甫-珪-字德卿,孙皇甫蘊字待價。.

新!!: 同平章事和皇甫镈 · 查看更多 »

王及善

王及善(),洺州邯鄲(今河北邯郸)人。武则天时文昌左相(宰相)。他擔任内史时,人稱为“鸠集凤池”。唐高宗時,累官至禮部尚書。他規定官员不准骑驴上班,又派人终日驱逐,人稱“驱驴宰相”。.

新!!: 同平章事和王及善 · 查看更多 »

王处回

王处回(),字亚贤,中国五代十国时期政权后唐和后蜀官员,为后蜀的全部两位皇帝孟知祥和孟昶担任枢密使。.

新!!: 同平章事和王处回 · 查看更多 »

王定保

王定保(),字翊聖,晚唐著名詩人吳融之婿。南昌(今江西)人。 。咸通十一年(870年)出生。唐昭宗光化三年(900年)進士及第,天復三年(903年)避亂湖南,為容管(今广西南宁市南)巡官,後遭亂不能北返,先依馬殷,不得馬氏重用,改依靠清海節度使劉隱,擔任幕僚。 唐哀宗天佑二年(905年)劉隱死,其弟劉龑(劉巖)稱帝,國號漢,定保只得入仕南漢。劉龑称帝时,王定保极力反对,貞元二年(916年)劉龔故意讓他出使荆南,然后称帝,定保回國時對他說:“建國當有制度,吾入南門,清海軍額猶在,四方其不取笑乎。”劉龔知他在諷刺,並不介意。後任寧遠節度使。王定保善文辞,曾寫就《南宫七奇赋》,“一时称为绝伦”,“雅好著述,老而弥笃”,晚年開始寫作《唐摭言》。南汉大有十三年(940年),官至中書侍郎、同平章事,不逾年而卒。著有《唐摭言》十五卷、文集三十卷。.

新!!: 同平章事和王定保 · 查看更多 »

王宗昱

王宗昱,五代十国前蜀将领。前蜀高祖王建养子之一。 王宗昱因有才干和勇敢著称,为王建赏识,屡建军功。平定东川后,拜天雄军节度使(治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侍中。咸康元年(925年)后唐攻打四川,他受命任招讨使,率军抵敌。在三泉战役中被后唐大将康延孝打败,全军崩溃瓦解,归降后唐。.

新!!: 同平章事和王宗昱 · 查看更多 »

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临川盐阜岭(今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县)人,生于宋真宗天禧五年,卒于宋哲宗元祐元年,由于被封为荆国公,后人常称他为“王荆公”。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实官至司空、尚书左仆射、观文殿大学士、镇南军节度使。他去世后被追赠为太傅,谥曰文,享年66岁。 王安石文思敏捷,被后世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除在文学的造诣,王安石对传统的经学也有研究,创立了在当时具有卓越影响力的学派——荆公新学,他的思想对宋明之季的经学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当时也获得了很多关注。尽管王安石主要修习儒家学说,他秉持实务的主义,从周礼、荀子、韩非子和商鞅等其他经籍、论著中吸取经验,后世学界多因此结合王安石所主持的熙宁变法而认为王安石传承于法家。除此之外,王安石对道教、佛教也有了解,并留有多篇著述。欧阳修曾作诗“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称赞王安石。 王安石现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文集存世,其内包含了他一生所作文章、诗词。王安石著名的《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及《洪范传》等著述都被载录于其中。 王安石既在文学方面获得了全世界的认知,也在政治一途有所建树,对宋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在庆历二年考中进士,先后于江苏、浙江、安徽、河南等地为官,这二十年中他广泛地接触了社会生活,对社会上的各种问题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直至熙宁年间担任宰相后发动改革,史称“熙宁变法”或“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变法改革。王安石的基本思想根植于不盲从一定的权威、不信奉一成不变的教条,进行改革时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以及正确的技术与计算。希望将“财政税收大规模的商业化”。熙宁变法引起了朝廷内部新派与保守派之间的激烈冲突,史称“新旧党争”,最终在各种原因的阻隔下王安石所实施的变法基本失败。此次变法在历史上多被评价为立意良善但王安石本人能力不足而失敗,宋史学家漆侠提出变法无论其成功或失败的地方都值得垂鉴后世。.

新!!: 同平章事和王安石 · 查看更多 »

王峻 (後周)

王峻(),字秀峰,相州(今河南安阳东南)人。後周政治人物。 父王丰,官乐营使。王峻善歌唱,镇州节度使张筠很欣赏他的才能,後歸赵岩。赵岩被杀,王峻投靠后唐三司使张延朗。不久,张延朗被杀,王峻归劉知遠。劉知遠稱帝後,拜王峻為客將。官兵馬都監。 漢隱帝元年(948年),河中節度使李守貞等反叛,被樞密使郭威與王峻的大軍擊敗,王峻以功升至宣徽北院使。後周建國後,封王峻為樞密使,兼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郭威對王峻百依百順,從不違逆。王峻日益驕縱,要求兼任青州節度使,又要求罷免宰相李谷、范質。周太祖想把柴榮調到京師時,王峻等群起反對。郭威流淚對馮道等大臣說,王峻欺負我。廣順三年(953年),王峻被貶商州(今陕西商州),不久以腹疾卒於商州。王殷也被處死。王峻妻和長子死於乾佑之亂。.

新!!: 同平章事和王峻 (後周) · 查看更多 »

王令谋

王令谋(《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一),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吴国摄政徐知诰(后名李昪)的近臣,吴末宰相,劝徐知诰夺取帝位,但在徐知诰夺位建立南唐前去世。.

新!!: 同平章事和王令谋 · 查看更多 »

王延羲

闽景宗王延羲(福州話平话字:Uòng Iòng-hĭ;),继位後改名王曦,五代時期閩國君主,王審知之子,王延翰、王延鈞之弟,王繼鵬之叔。.

新!!: 同平章事和王延羲 · 查看更多 »

王建立

王建立(),字延绩。辽州榆社(今山西榆社县)人。五代軍事人物。 早年是後唐代州刺史李嗣源部下,與契丹、后梁作战,屢建奇功,升任镇州节度副使(今河北正定县)、青州节度使(今山东益都)。王建立生性剛烈,“及位居方伯,为政严烈,闾里有恶迹者,必族而诛之。”百姓以“王垛毳”呼之。晚年信佛,皈依禅宗。天福六年(941年)卒。 W J.

新!!: 同平章事和王建立 · 查看更多 »

王倓

王倓,闽国大臣。 闽康宗王继鹏时王倓担任同平章事。他为人刚直,不畏强暴。皇叔王延羲担任左仆射,想要篡夺皇位,王倓常常和他作对。当时新罗国遣使来聘,献上宝剑,闽康宗举着给王倓看,说:“这个能干什么?”王倓说:“斩为臣不忠者。”王延羲在旁边色变,几天心绪不宁。王延羲即位为闽景宗,新罗再献剑,闽景宗想起来王倓之前的话,当时王倓已死,闽景宗追恨不已,命人打开王倓的墓,戮其尸。王倓面目如生,血流被体。听到的人都很痛心。.

新!!: 同平章事和王倓 · 查看更多 »

王玙

王玙(《旧唐书》卷一十一),中国唐朝官员,因研究巫术及为唐肃宗雇用巫师而受其宠信并拜为宰相。.

新!!: 同平章事和王玙 · 查看更多 »

王珪 (宋朝)

王珪(),字禹玉,華陽(今四川成都)人。 父親王準、祖父王贄、曾祖父王景圖,皆登進士第。仁宗慶曆二年(1042年)進士,通判揚州,歷官知制誥、翰林學士、知開封府、侍讀學士。神宗熙寧三年(1070年),拜參知政事,累官至三公,有“三旨相公”之稱,除了「取聖旨、領聖旨、得聖旨」之外,一無事做。哲宗即位,封岐國公,卒于任上。諡文恭。《宋史》称王珪“自执政至宰相,凡十六年,无所建明”。 王珪的長女嫁文人李格非,生李清照,《宋史·李格非傳》誤稱李清照母親王氏為懿恪公王拱辰孫女;而秦檜妻王氏亦是王珪四子王仲岏之女。有關內容記載於葉清臣撰《王文恭珪神道碑》,收錄於杜大珪所編《名臣碑傳琬琰集》上集卷八。 《宋史》卷三一二有〈王珪傳〉。.

新!!: 同平章事和王珪 (宋朝) · 查看更多 »

王繼鵬

闽康宗王繼鵬(閩東語:Uòng Gié-bèng;閩南語:Ông Kè-phêng;),後改名王昶,五代時期閩國君主,王延鈞的嫡出次子,母親是南漢清遠公主劉德秀。.

新!!: 同平章事和王繼鵬 · 查看更多 »

王继图

王继图,五代十国闽国大臣,闽惠宗王延钧侄子。 永隆元年(939年)王曦即位称闽国王,拜王继图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六军诸卫,封琅邪王。永隆二年(940年)加威武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兼中书令,改封长乐王。闽国的内枢密使薛文杰劝说王曦抑制控压各个宗室;王继图很愤恨,谋反失败,被诛杀,连坐的有一千余人。.

新!!: 同平章事和王继图 · 查看更多 »

王继昌

王继昌(),五代十国時期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閩國天德帝王延政的從子。 王延政建立殷国,以王继昌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后来改殷为闽,以福州为南都,王继昌守福州,为都督南都内外诸军事。王继昌酗酒,不爱惜士卒,李仁达作乱,王继昌和吴成义一起死在官衙。福州最後歸屬吳越國。.

新!!: 同平章事和王继昌 · 查看更多 »

王缙

王缙(《旧唐书》卷一十二;《册府元龟》作卒年八十三。),字夏卿,唐朝官员,唐代宗年间为宰相,封爵齐国公。他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鼓励皇帝也笃信佛教,但他和更有权势的宰相元载的腐败使龙颜大怒。大历十二年(777年),元载伏诛,王缙被贬,再未重返长安。.

新!!: 同平章事和王缙 · 查看更多 »

王璿 (唐朝)

王璿,字希琢,出自琅琊王氏,武周时代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宰相)。 《旧唐书》、《新唐书》没有他的传,十世祖是东晋尚书令王彪之,曾祖父是王猛是南朝陳東衡州刺史、應陽成公。祖父王纊是唐朝的鼓旗將軍、楚州刺史(王璿次子王同人墓志记载为王续,官吏部侍郎赠魏州刺史),父亲王德儉在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时任中书舍人,与许敬宗、李义府、崔义玄、侯善业、袁公瑜等人拥戴武昭仪为皇后有功,后任至御史中丞、歸仁縣男。在武则天如意元年(692年)时追赠六人官爵,他父亲王续被追赠魏州刺史,王德儉本人追赠兖州都督。 长寿元年(692年)八月十九,營繕大匠(将作大匠)王--被武则天任命为夏官尚書(兵部尚书)、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宰相)。九月廿二,他和其他的宰相李游道、袁智弘、崔神基、李元素还有孔思元、任令輝,被酷吏王弘义诬陷,一起流放到了岭南,在相位仅三十三日。按旧唐书记载,长安元年(701年),又赐德俭子殿中监王璿实封二百五十户,长安三年(703年)他官职为金紫光禄大夫、行殿中监兼检校奉宸令、琅耶县开国子,之后史书没有他的相关记载。《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记载他的儿子有左衛中郎王大有、泗州刺史王同人、荊府功曹參軍王既濟、南和县尉王休明、博州別駕王休光、相州刺史王休名、解县令王休言。 2013年7月,西安市航天学校内的唐代墓葬群中,其中一座高阳郡君许氏夫人墓,出土墓志一盒,载:“维龙朔元年(661年)岁次辛酉十月癸亥朔廿三日乙酉,大唐故楚州刺史归仁公夫人高阳郡君许氏之柩窆於雍州万年县义善乡兴善坊西。”按楚州刺史归仁公夫人高阳郡君许氏即是王德俭之妻。.

新!!: 同平章事和王璿 (唐朝) · 查看更多 »

王随

王隨(),字子正,河南府(今河南省洛陽市)人。北宋宰相。 宋真宗咸平年間,王隨举进士甲科,歷任將作監丞、同州通判、秘書省著作郎、直史館、判三司磨勘司。任淮南转运使時饑荒,他出庫貸錢給百姓種糧。轉任河東转运使、刑部員外郎兼侍御史,任知制誥,因為不善擬詔,出知應天府、揚州、開封府。宋仁宗為太子,拜右庶子,任知制誥、給事中、知杭州。乾興年間(1022年)復降秘書少監,知通州。王隨後任給事中、龍圖閣直學士,知秦州,改任河南府。天聖年間為御史中丞,同知禮部貢舉,禮部侍郎、翰林侍讀學士。明道二年(1033年),拜戶部侍郎、參知政事。景祐二年(1035年),加吏部侍郎,知樞密院事,不久进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監修國史。王隨為相無所建樹,常和同僚相爭。景祐四年(1037年),被韓琦彈劾,出判河陽。宝元二年(1039年)王隨在河陽去世,追贈中書令,谥章惠,改谥文惠。.

新!!: 同平章事和王随 · 查看更多 »

王锴

王锴(),字鱣祥,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宰相。後跟隨蜀主王衍投降後唐。.

新!!: 同平章事和王锴 · 查看更多 »

王涯

王涯(),字广津,唐太原(今太原)人。 生年不详,父王晃,官温州(今浙江温州)刺史。王涯是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进士,调蓝田尉。宪宗時,贬虢州司马,再徙袁州刺史。王涯與妻情笃,“不蓄妓妾”。唐文宗太和七年(833年),官至宰相兼任江南榷茶使,太和九年(835年)十月颁令榷茶,受至朝野極大之反對,不久乃止。太和九年(835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甘露之變事敗,王涯逃至永昌里茶肆,为禁兵所擒,受刑之下供称意欲推翻文宗改立郑注为帝。被腰斬于子城西南隅独柳树下,全族被滅,詩人卢仝(號玉川子)因前晚與王涯一起喝酒,亦被殺。百姓因榷茶之故怨恨王涯,在他被押赴刑场时向他投掷瓦块石头。王涯家富,被抄家劫掠数日,家里仍然有很多卖官得来的艺术珍品。 宋代史学家司马光在所著《资治通鉴》中如是评价贾餗和王涯之死:“当时的评论家都说王涯和贾餗善文学,有名声,并不知道李训、郑注的图谋,横遭灭族之祸。他们为此气愤,哀叹他们死得冤枉。臣不以为然。社稷危亡,却不去匡正,当宰相有什么用!王、贾安于高位,享受财富和荣耀,同时李、郑这样的小人用尽奸险手段谋取将相之位。王、贾和他们比肩,不以为耻;国家面临危亡,他们不以为忧。他们苟且偷安,日复一日,自以为得保身良策,无人能及。如果人人为此且无灾祸,奸臣谁不愿意如此呢?一旦灾难降临,就不免家破人亡。这是上天要族诛他们,而非仇士良(宦官头领之一)!” 长子王孟堅,工部郎中、集賢院學士;次子王仲翔,太常博士。均因甘露之变牵连而被灭家。侄孙王羽等逃奔昭义节度使刘从谏。后刘从谏侄刘稹败死,王羽等也被杀。女婿渭南尉、集贤校理窦紃因是故宰相窦易直之子,没有被宦官杀害,贬循州司户参军。 《全唐詩》錄王涯詩作一卷。.

新!!: 同平章事和王涯 · 查看更多 »

王溥 (宋朝)

王溥(),字齐物,宋初并州祁(今山西祁县)人。歷任後周太祖、世宗、恭帝、北宋太祖——兩代四朝宰相。.

新!!: 同平章事和王溥 (宋朝) · 查看更多 »

王溥 (唐朝)

王溥(《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五),字德润,唐朝官员,唐昭宗年间于901年-903年间为宰相。军阀宣武军节度使朱全忠准备篡位时对唐朝高官展开清洗,他被杀。.

新!!: 同平章事和王溥 (唐朝) · 查看更多 »

王本立 (唐朝)

王本立(),唐朝官员,唐睿宗第一次登基年间任宰相。.

新!!: 同平章事和王本立 (唐朝) · 查看更多 »

王方庆

王方庆(),名綝,字方庆,以字行《新唐书》卷七十二,封石泉县公,谥贞,唐朝、武周官员,武则天年间为宰相。.

新!!: 同平章事和王方庆 · 查看更多 »

王旦

王旦(),因生于凌晨,取名旦,字子明。先天相貌较丑,脸、鼻稍偏,喉部突起,有异人相。大名府莘县人。宋代政治人物。.

新!!: 同平章事和王旦 · 查看更多 »

王播

王播(),字明敭,太原(今山西太原)人。进士出身。宪宗、文宗时,历官剑南西川节度使、淮南节度使、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等职,又长期任盐铁转度使。在职期间,善于聚敛搜刮,加重铜、盐等税,虽正税不足,反而每月能以钱物供奉皇帝,名为“羡余”。在淮南任所,虽遇大旱,扔搜刮不已,致使民怨沸腾。自淮南还京,进银碗三千四百、绫绢二十万匹,被封为太原郡公。卒,谥曰敬。工书,尝书唐凤翔尹李晟为国修寺碑。 B Category:唐朝宰相 Category:唐朝郡公 Category:唐朝軍事人物 Category:西川节度使 Category:淮南节度使.

新!!: 同平章事和王播 · 查看更多 »

王曾

王曾(),字孝先。青州益都(今山东益都)人,籍貫晋江池店镇。.

新!!: 同平章事和王曾 · 查看更多 »

秦桧

檜(),字會之,江寧府(今江蘇南京江宁)人。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進士,补密州教授,曾任太学学正。北宋末年任御史中丞。靖康之禍後隨同徽、欽二帝被擄到金國,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回到南宋。此後出任礼部尚书,两任宰相(僕射、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獨攬相權十九年。因其力主对金议和,并促使宋高宗杀害抗金将领岳飞等,被民间广泛视为汉奸、卖国贼,元編《宋史》列入奸臣。.

新!!: 同平章事和秦桧 · 查看更多 »

程异

程--(),字師舉,京兆府长安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境)人。唐代官员,唐宪宗时,短暂的担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实质宰相)。 出身官宦世家,明經及第,補鄭縣尉。受王叔文的提拔,升盐铁扬子院留後。王叔文變法失敗後,贬郴州司马,为“八司马”之一。後因吏部尚书李巽推荐,授侍御史,任鹽鐵揚子院留後,又遷任淮南等道兩稅司。元和十三年(818年)九月,以工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犹领盐铁。次年四月去世,追赠尚书左仆射,谥曰恭。程异逝世于官邸,无遗产,世重其廉云。裴度說他:“程--雖人品庸下,然心事和平,可處煩劇,不宜為相。” 子程巽。.

新!!: 同平章事和程异 · 查看更多 »

窦参

竇參,字時中,唐朝岐州人,曾任宰相。 工部尚書竇誕之玄孫。父竇審言,聞喜尉,以參貴贈吏部尚書。以門蔭累官御史中丞。參習法令,通政術,“為人矜嚴悻直,果於斷”。唐德宗時以為宰相,“陰狡而愎,恃權而貪”,因故貶至柳州(今廣西柳州市),宣武節度使劉士寧送給竇參絹五十匹,湖南觀察使李巽上疏檢舉他“交通藩鎮”。德宗怒欲殺之。陸贄替竇參說情,才未被殺,貶作郴州(湖南省郴州市)別駕(總秘書長),隔年,再貶驩州(现越南榮市)司馬。不久賜死。全部家產、奴僕送至長安,連頭上戴的髮簪也充公。 子窦景伯,兼監察御史。.

新!!: 同平章事和窦参 · 查看更多 »

窦易直

易直(),字宗玄,谥号晋阳恭惠公,中国唐朝官员,唐敬宗和唐文宗年间为宰相。.

新!!: 同平章事和窦易直 · 查看更多 »

章得象

得象(),字希言,建州浦城人,北宋大臣。.

新!!: 同平章事和章得象 · 查看更多 »

第五琦

五琦(),字禹珪,唐代京兆长安(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境)人。 少年時為胥吏出身。天宝初年(应当是742年至746年期间),擔任陕郡太守韋堅从事,後因韋堅事牽連,被贬官。天宝十三年(754年),为须江丞。至德元年(756年),任山南第五道度支使,作榷盐法,改私盐为官營。官至御史中丞,以筹措军费,仍入不敷出。乾元元年(758年)又建议发行虚价大钱,铸重轮乾元重寶,一枚重寶相當於开元钱五十,民间争相盗铸,結果造成幣值大貶。乾元二年(759年)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十一月贬任忠州(今重庆忠县)长史,不久有人告发他收賄二百两金,御史劉期先前往追罪,改夷州(今贵州凤冈)。御史大夫贺兰进明被贬为溱州员外司马。第五琦既去,上元元年(760年)由河南尹劉晏接任,盐改为民产、官收和商销,“法益精密,官無遺利”。 寶應初年,第五琦起為朗州刺史,有作為,入遷太子賓客。當時吐蕃入寇,代宗逃至陝西,郭子儀請以第五琦為糧料使、兼御史大夫,充關內元帥副使。不久,改京兆尹(首都市長)。大历元年(766年),同劉晏分理财政。大历五年(770年),因鱼朝恩事牵连,贬括州刺史。八年改饶州刺史。十三年再改湖州刺史。建中三年(782年)八月卒。贈太子少保。 三子:第五峰,台州刺史;第五平,京兆兵曹參軍;第五申,其子第五牟兼御史中丞。.

新!!: 同平章事和第五琦 · 查看更多 »

留從效

留从效(),字元--,五代時泉州南安桃林场(今永春县桃城镇留安村)人,曾任清源军节度使、晋江王。.

新!!: 同平章事和留從效 · 查看更多 »

牛僧孺

牛僧孺(),字思黯,隴西人。是唐朝著名大臣,牛李黨爭的牛派領袖,領導科舉新秀進士對抗士族李派。 一般認為牛僧孺是古典小說《玄怪錄》的作者。.

新!!: 同平章事和牛僧孺 · 查看更多 »

狄仁杰

仁杰,字懷英,號德英,唐代并州陽曲縣(今山西省太原市陽曲縣)人。為唐朝、武周時的著名宰相,刚正廉明,执法不阿,以身护法。任大理寺丞,一年中判决了大量的积压案件,涉及到一万七千人,无冤诉者。先後舉薦了張柬之、桓彥范、敬暉、竇懷貞及姚崇等數十位幹練的官員,皆為唐朝中興之臣,朝中政風為之一變。有人對他說:「天下桃李,悉在公門矣。」狄仁傑回答:「舉賢為國,非為私也。」狄仁傑曾犯颜直谏,力勸武則天續立唐嗣,唐祚得以维系。一生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的武则天时代,為國貢獻卓著。.

新!!: 同平章事和狄仁杰 · 查看更多 »

盧多遜

盧多遜(),河南懷州(今河南沁陽)人,祖籍范阳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出自范阳卢氏北祖第四房,北魏济州刺史卢尚之十四代孙。 博涉经史,聪明强记。五代後周顯德初年進士。北宋開寶元年冬,充翰林學士,奉敕与尚药奉御刘翰等纂修《开宝本草》。太平興國初,拜中書侍郎、平章事,後任兵部尚書。 太平興國六年(981年),盧多遜告發趙普當初不想立宋太宗,宋太宗因此疏遠了趙普。太平興國七年(982年)宰相趙普告發盧多遜與秦王赵廷美暗通,图谋不轨。初判死刑。後念其久事朝廷,下诏夺官,全家发配崖州(今海南島三亞崖城鎮)。詔書規定:“縱更大赦,不在量移之限。”即遇赦不赦。多逊至崖州,谢恩表曰:“流星已远,拱北极巳不由;海日悬空,望长安而不见。”常年住水南村(崖城鎮水南村),多賦詩譽水南村。雍熙二年(985年)卒于崖州水南村寓所。.

新!!: 同平章事和盧多遜 · 查看更多 »

盧杞

盧杞(),字子良,滑州靈昌(今河南滑縣西南)人,出自范阳卢氏北祖第三房。唐德宗時的宰相、奸臣。.

新!!: 同平章事和盧杞 · 查看更多 »

白敏中

白敏中(),字用晦。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詩人白居易從弟。 少孤,與賀拔甚友好,唐穆宗長慶(821年—824年)初中進士,義成節度使李聽聘為幕僚。入朝為右拾遺,高元裕引薦為侍御史、左司員外郎。宣宗立,以兵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與李德裕往來密切,被視為李(德裕)黨。大中元年(847年),李德裕遭貶,出為荊南節度使,白敏中詆毀李德裕,將李黨中人全部貶謫到朱崖州(今海南)。後任尚書右仆射,封太原郡公,“自員外,凡五年十三遷”。 大中二年(848年),唐宣宗令敏中為萬壽公主選佳婿,敏中推薦鄭顥,當時鄭顥已定親於盧氏,硬是被迫娶公主,婚後不幸福,鄭顥恨之,多次彈劾白敏中。大中五年(851年),被崔鉉、鄭顥排擠,出任邠寧行營都統。咸通二年,出爲鳳翔節度使,以年老再三辭任,除東都留守,以太傅致仕。谥丑(白敏中致仕的那一年病逝,但是唐懿宗同意白敏中退休的正式詔書卻遲遲未到。太常博士曹鄴稱白敏中“病不堅退,驅逐諫臣,怙威肆行”,所以給白敏中定了一個諡號為“丑”,這是個惡諡。)。 三子:白順求,字幾聖;白崇嗣,字光祚;白傅規,字慶餘。.

新!!: 同平章事和白敏中 · 查看更多 »

节度使

节度使,中國、越南、朝鮮古代軍事將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後來在中國和越南成為地方军政长官,簡稱節度、節使、節帥。唐代驻守於各道的武将称为都督,都督带使持節的称為节度使。一般情況下也時常稱持節的各鎮守軍官,如觀察使、招討使和安撫使等為節度使。.

新!!: 同平章事和节度使 · 查看更多 »

韦巨源

韦巨源(),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中国唐朝和武则天周朝官员,在武则天、其子唐中宗及其孙唐殇帝年间多次任宰相。唐中宗年间,他和中宗有权势之妻韦皇后相结,中宗于景龙四年(710年)崩及中宗妹太平公主、侄临淄王李隆基发动政变杀韦后之后,韦巨源也被杀。.

新!!: 同平章事和韦巨源 · 查看更多 »

韦庄

韦庄(),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晚唐政治家,诗人。.

新!!: 同平章事和韦庄 · 查看更多 »

韦保衡

韋保衡(),唐懿宗的駙馬。 进士及第,官右拾遗。咸通十年(869年)正月,娶郭淑妃所生的女兒同昌公主为妻,懿宗賞赐宅第於--,宅第中的井栏、藥臼等均以金子打造。 韋保衡以駙馬身份權傾朝野,在皇帝面前捏造太尉萧遘的罪名,致使萧遘被贬为播州司马。郭淑妃常出入韦保衡的内宅娱饮不禁,外界謠傳韦保衡與郭淑妃通姦。咸通十一年(870年)同昌公主去世,韦保衡在向唐懿宗说是御医誤診致死,懿宗大怒,將韩宗绍及康仲殷等二十多名御醫全部誅殺,又将他们的亲族三百多人關入大牢,宰相劉瞻切言直諫,懿宗把他和親近他的官員遠貶。韋保衡後來又把與他狼狽為奸的宰相路巖貶死。 唐僖宗登基后,韦保衡的罪行被人所揭发,贬贺州(今广西贺州市)剌史,咸通十四年(873年)九月再贬崖州(今海南琼山县)澄邁令,不久賜死。.

新!!: 同平章事和韦保衡 · 查看更多 »

韦琮

韦琮(),字礼玉,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人,出自京兆韦氏逍遥公房,隋朝荆州总管、上庸文公韦世康的后裔,殿中侍御史-韦乾度-的儿子《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七·唐纪六十三》:上夜召学士韦琮,以铉名授之,令草制,宰相、枢密皆不之知。时枢密使刘行深、杨钦义皆愿悫,不敢预事,老宦者尤之曰:“此由刘、杨懦怯,堕败旧风故也。”琮,--之子也。,唐宣宗年间短暂为宰相。.

新!!: 同平章事和韦琮 · 查看更多 »

韦说

韦说(?《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六),中国唐朝及其后继政权五代十国时期后梁、后唐官员,并在后唐前两位皇帝李存勖和李嗣源任内官拜宰相。作为李存勖任命的宰相,他和李嗣源的宠臣们不谐,最终被贬并赐死。.

新!!: 同平章事和韦说 · 查看更多 »

韦贯之

韦贯之(),本名韦纯,字贯之,一字正理,唐朝官员,唐宪宗年间为宰相。.

新!!: 同平章事和韦贯之 · 查看更多 »

韦贻范

韦贻范(《新唐书》卷十·纪第十:“二年正月丁卯,给事中韦贻范为工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庚午,韦贻范罢。……八月己亥,韦贻范起复。……丙辰,韦贻范薨。”),字垂宪,唐昭宗被军阀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及其以韩全诲为首的宦官盟友控制时,他被拜为宰相。.

新!!: 同平章事和韦贻范 · 查看更多 »

韦方质

韦方质(),封扶阳郡公,中国唐朝官员,唐睿宗第一次登基时为宰相。.

新!!: 同平章事和韦方质 · 查看更多 »

韩建

韩建(《旧五代史》卷一十五《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八),字佐时,许州长社人(今河南省许昌市),晚唐军阀,最终成为篡唐的后梁的下属。他最为知名的是于乾宁三年(896年)至光化元年(898年)在自己的军部华州控制唐昭宗及在昭宗停留期间屠戮宗室亲王。.

新!!: 同平章事和韩建 · 查看更多 »

韩保贞

韩保贞,表字永吉,中国五代十国时期政权后蜀官员,潞州长子(今山西省长子县)人。.

新!!: 同平章事和韩保贞 · 查看更多 »

韩琦

韓琦(),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北宋大臣。南宋北伐統帥韓侂冑曾祖。 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生,出身世宦之家,父韩国华累官至右谏议大夫。韩琦3岁父母去世,由诸兄扶养,“既长,能自立,有大志气。端重寡言,不好嬉弄。性纯一,无邪曲,学问过人”。 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一甲第二名。在馆阁,同馆王拱辰、葉定基时有喧争,韩琦坐在幕室中阅卷,就像没有听见。景祐元年(1034年)九月,迁开封府推官。二年十二月,迁度支判官,授太常博士。三年八月,拜右司谏。 康定元年(1040年)官陕西帅臣,主张集中兵力进攻西夏,然而败于六盘山(宁夏隆德)下好水川(甜水河),損失一萬餘人。隔年(1042年)与范仲淹一起抗御西夏,时称“韩范”。韩琦范仲淹两人守边疆时间长,又名重一时,時边区民有歌唱:「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庆曆三年(1043年),官枢密副使。贊成范仲淹、富弼等人推行慶曆新政。 嘉祐二年(1057年),蘇轍進士及第,不久就給樞密使韓琦寫信,希望得到他的提攜,這封信也就是後來著名的《上樞密韓太尉書》。 嘉祐三年(1058年),出任宰相。英宗即位后,封为魏国公。神宗赵顼即位以后,出判相州。作为元老重臣,他一直反对王安石变法,宋神宗一度有所感悟:“琦真忠臣,朕始谓可以利民,不意害民如此。且坊郭安得青苗?而使者亦强与之。”。 熙宁八年(1075年),病死,终年67岁。贈尚書令,諡忠獻,配享英宗廟庭。后遗作编为《安阳集》。 《河朔訪古記》中记载:「按:公薨於相之府治,神宗震悼,命陪葬山陵,其家懇辭,乃命入內都知張茂則,敕葬公於安陽縣西北三十裏豐安鄉。天子禦製碑文,題曰:“兩朝顧命定策元勳之碑”,命龍圖閣學士宋敏求,即墳所書。冊賜守墳寺曰“傅孝報先之寺”雲。」——其中,“安阳县西北三十里丰安乡”即今之丰安村北的皇甫屯村,原墓因为南水北调中线占地,于2010年整体就近搬迁。.

新!!: 同平章事和韩琦 · 查看更多 »

韩昭胤

韓昭胤,宋朝史书为宋太祖赵匡胤避讳,一作韩昭裔。是中国五代十国后唐、后晋大臣,唐末帝李从珂时期的枢密使、中书侍郎兼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新!!: 同平章事和韩昭胤 · 查看更多 »

韓滉

韓(),字太沖,京兆府长安县(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人,中國唐朝中期政治人物、畫家。 韓滉的父親韓休曾為太子少師,於唐玄宗時任宰相。韓滉於肅宗時入仕,為監察御史十多年,以廉潔公正著稱,代宗時任戶部侍郎判度支(771年),對於當時不振的唐朝財政頗有助益。後擔任太常卿,朝廷以吏部尚书刘晏判度支,韓滉出京为晋州刺史。大历十四年(779年),任浙江东西观察使,加检校礼部尚书。781年轉任潤州(今江苏镇江)刺史、鎮海軍節度使,德宗時各地藩鎮叛亂,爆发泾原兵变,中央政府危急,韓滉在兩浙提供穩定的糧食和布帛支援,“毁撤上元县佛寺、道观四十馀所,修坞壁,建业抵京岘,楼雉相属,以佛殿材于石头城缮置馆第数十”,對平亂有很大幫助,因功786年昇為檢校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加金紫光祿大夫。貞元初年,加封晉國公,贞元三年(787年)二月,去世,卒後贈太傅,諡忠肅。著有《春秋通例》一卷、《天文事序議》一卷等。.

新!!: 同平章事和韓滉 · 查看更多 »

韋執誼

韋執誼,字宗仁,唐代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 韋執誼出自京兆韦氏龙门公房,少有才名,及进士第,先後任右拾遺、翰林學士。娶杜黄裳次女為妻。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唐順宗執政。永贞元年(805年)二月辛亥,下诏任命吏部郎中韦执谊守尚书左丞、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任命王叔文為翰林學士。王叔文開始進行改革。王叔文主張廢除宦官軍權,受到宦官俱文珍等人的抵制。韋執誼企圖市恩于岳父,被罵“以一官見賣”。同年八月,唐順宗因病退位,唐宪宗李純即位,史稱“永貞內禪”。十一月,下詔貶韋執誼為崖州(廣東瓊山)司馬,再贬司户。元和三年(808年)以前病死于崖州,杜夫人歸其喪。有四子:韦曙;韦曈,字賓之,鄭州刺史;韦昶,又名韦绚,字文明,有文采;子韦布震,字熙化;韦旭,字就之。.

新!!: 同平章事和韋執誼 · 查看更多 »

韋什方

韋什方(),又名武什方,武周年间短暂任宰相。.

新!!: 同平章事和韋什方 · 查看更多 »

韋見素

韋見素(),字會微。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朝宰相。 彭城郡公赠幽州都督韋湊之子。進士出身,襲父爵彭城郡公,擢議諫大夫。景龍中,授相王府參軍。開元中太原尹。天寶五載(746年),為江西、山南、黔中、嶺南道黜陟使,有威望。遷吏部侍郎。天寶十三載(754年),楊國忠以見素為宰相。玄宗听信安禄山之言,将三镇险要之处,尽改用番人戍守。韋見素知安祿山“久有異志”,一直勸玄宗提防,不聽。天寶十四載,韋見素再三奏請升遷安祿山為平章事,調其來京,玄宗同意,但派出中使輔璆琳潛察其變,璆琳受安祿山厚賂,回朝後極言祿山“竭忠奉國,無有二心”。至此玄宗對安祿山徹底放心。 天寶十四載十一月甲子(755年12月16日),安祿山起兵反唐,韋見素隨玄宗逃往四川,至馬嵬驛,“軍士不得食,流言不遜”,宰相楊國忠、御史大夫魏方進被殺,韋見素被乱兵用鞭子抽打得頭破血流。有人喊道:“勿傷韦相公。”才免於一死。七月,至成都,兼左相、武部尚书,进封豳国公。九月初,自蜀中奉命與房琯、崔渙送傳國璽及冊命,至靈武,唐肅宗出城恭迎。时值战乱,見素曾向肃宗进谏:“臣典选岁久,周知此弊。今寰区未复,员阙不多。若总无条纲,恐难持久。”。韋見素是玄宗舊臣,漸被肅宗冷落,罢左相职,罷知政事,另拜尚書右僕射。改太子太保。唐軍收复长安后,肃宗派他去四川迎回玄宗,授开府仪同三司。上元(760年-761年)中,以足疾辞官。宝应元年(763年)十二月,卒,年七十六。赠司空,谥曰忠贞。有子韋諤。.

新!!: 同平章事和韋見素 · 查看更多 »

韋昭度

韋昭度(),字正紀,京兆人。唐朝官员。.

新!!: 同平章事和韋昭度 · 查看更多 »

萧复

萧复(),字履初,中国唐朝官员,唐德宗年间宰相。.

新!!: 同平章事和萧复 · 查看更多 »

萧寘

蕭寘(),唐朝兰陵萧氏,在唐懿宗在位期间,864年—865年担任宰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蕭寘是南朝梁皇族的后裔,他的高祖父萧嵩和祖父萧复都当过宰相。蕭寘任宰相之前的经历几乎没有记载,《旧唐书》和《新唐书》一般有宰相的传,却都没有他的传。但《新唐书》他祖父萧复的传提到他: 864年四月,兵部侍郎、判户部蕭寘被唐懿宗任命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865年三月,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蕭寘去世。蕭寘之子萧遘后来在唐僖宗的时候任宰相。.

新!!: 同平章事和萧寘 · 查看更多 »

萧遘

蕭遘,字得圣,唐代兰陵人。.

新!!: 同平章事和萧遘 · 查看更多 »

萧顷

萧顷(《旧五代史》卷四十一《旧五代史》卷五十八),字子澄,中国唐朝及其在五代十国时期的后继政权后梁、后唐官员,后梁年间为宰相。.

新!!: 同平章事和萧顷 · 查看更多 »

萧邺

萧邺(),字启之,唐朝官员,唐宣宗年间任宰相,唐懿宗年间也短暂任相。.

新!!: 同平章事和萧邺 · 查看更多 »

顾琮

顾琮可以指下列人物:.

新!!: 同平章事和顾琮 · 查看更多 »

行省

行省为中国元朝、明朝、清朝时期直属中央政府的国家一级行政区划的简称,民间简称“省”。.

新!!: 同平章事和行省 · 查看更多 »

袁恕己

袁恕己(),沧州东光(今河北省滄州市東光縣)人,東漢末年諸侯袁绍子袁熙后人,袁異弘之子。唐朝政治人物。曾与張柬之、桓彥範等發動神龍革命,迫女皇武則天退位,唐中宗因而復辟。后因得罪韋皇后,被流放,遭武三思遣人殺死。.

新!!: 同平章事和袁恕己 · 查看更多 »

袁滋

袁滋(),字德深,蔡州郎山县人,祖籍陈郡汝南县(今河南汝南)。唐朝官员,书法家。 元结内弟,经荐引入仕,授试校书郞,曾拜相,官终湖南观察使。 工书法,《旧唐书》称其“工篆籀书,雅有古法”。书迹传世极少。曾奉命出使南诏,在昭通盐津有其摩崖题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子袁郊。.

新!!: 同平章事和袁滋 · 查看更多 »

袁智弘

袁智弘,河東(今山西省运城市)人,武周时代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宰相)。 《旧唐书》、《新唐书》没有他的传,《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只说他是河東袁氏本出陳郡,没有记载他的祖先。 692年二月廿二,袁智弘被武则天任命为秋官尚書、同鳳閣鸞臺平章事。九月廿二,他和其他的宰相李游道、--、崔神基、李元素还有孔思元、任令輝,被酷吏王弘义诬陷。一起流放到了岭南。之后史书没有袁智弘的相关记载,《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称他的孙子袁澣曾兼御史中丞。.

新!!: 同平章事和袁智弘 · 查看更多 »

裴垍

裴垍(),字弘中。絳州聞喜人。河东裴氏东眷裴出身。爲高陵令裴昱第二子。 生年没有记载。弱冠時進士出身,以賢良方正對策第一,補美原尉。累遷翰林學士、中書舍人,元和三年(808年),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一生為國盡心盡力,“小心敬慎,甚稱中旨。”“垍守正不受请托,考核皆务才实。”,他尽力完善法律制度,年方四十四歲,鬚髮盡白。元和初年,叙任中书舍人。当时李吉甫方拜相,不知该如何用人,便向裴垍请教。垍随即列出三十人的名字,李吉甫按照他给的列表录用人才,受人称赞。元和三年,代替李吉甫以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入相。在担任相国的期间,裴垍提拔了许多能人贤士,包括裴度、李绛、崔群、韦贯之等。这些人后来都相继入相。白居易《贈裴垍官制》稱:“故太子賓客裴垍,忠正恭慎,佐予為理,事君盡禮,徇國忘身。”元和五年,因病罢相,担任兵部尚书。六年(811年),改任太子宾客。旋即病逝。元稹在《感夢》詩中曰:“自從裴公無,吾道甘已矣。”而唐宪宗也十分尊敬他,宦官吐突承璀曾私自向宪宗提出要求,宪宗则考虑到裴垍会不同意而拒绝了他。 子裴鍠、裴处休。裴处休娶陇西李氏,宣州治中李有则之女,生有一女(842年—873年)嫁知盐铁陈许院事、侍御史、内供奉、赐绯鱼袋孙虬。裴处休又有孙乡贡进士裴岩。.

新!!: 同平章事和裴垍 · 查看更多 »

裴坦

裴坦(),字知進。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 隋代营州都督裴世节裔孙。大和八年(834年)進士,置宣州观察府,召拜左拾遗、史馆修撰,历楚州刺史。宰相裴休认为裴坦無才。令狐綯荐为职方郎中知制诰。咸通五年左古,曾官諫議大夫。进礼部侍郎,拜江西观察史、华州刺史。咸通十二年(871年),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建有闻喜亭,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卒於任上。 四子:裴質字殷敬,裴勛字思弘,裴賝字延實,裴購字昌言。.

新!!: 同平章事和裴坦 · 查看更多 »

裴度

裴度(),字中立,河东闻喜县(今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人,出自河东裴氏东眷裴。中晚唐時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重臣。.

新!!: 同平章事和裴度 · 查看更多 »

裴休

裴休(),字公美。籍贯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县),生于孟州濟源(今河南省济源市),唐代书法家,曾任監察御史、兵部侍郎、節度使,唐宣宗年间拜相。唐朝一代名相。.

新!!: 同平章事和裴休 · 查看更多 »

裴冕

裴冕(),字章甫,河东(今山西永济蒲州)人。河东裴氏东眷裴出身。 世代為河东冠族。天宝初年,以门荫迁升為渭南县尉。御史中丞王鉷充任京畿采访使,表为判官。历官殿中侍御史。又官河西行军司马。天寶十五載(756年),奉詔入京為御史中丞,後至灵武,与杜鸿渐、崔漪等请太子李亨即位,七月十二日,太子在灵武城南楼即位,改元為至德元年,裴冕跪稱“臣稽首上千萬歲壽。”以裴冕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肅宗移幸鳳翔,为尚书右仆射。兩京平定後,以功封冀國公。 裴冕性豪侈,喜好车服、美食、名马,自创巾子,其状新奇,人争效之,号为“僕射樣”。他在代替杜鸿渐为宰相后,小吏以俸钱文簿呈献给他看,他见自己的俸钱每月有二千余贯,当着家中子弟的面,就喜笑颜开。.

新!!: 同平章事和裴冕 · 查看更多 »

裴光庭

裴光庭(),字連城,絳州聞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 裴行儉之子。幼年喪父,母庫狄氏被武則天召為御正,極受寵信。裴光庭被提拔至太常丞。因為是武三思女婿,一度受牽累貶官郢州。開元中,擢兵部郎中。開元十七年,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與蕭嵩爭權不協。开元二十年授光禄大夫,封正平县男。開元二十一年卒。谥忠献。張九齡撰《裴光庭碑》。.

新!!: 同平章事和裴光庭 · 查看更多 »

裴遵庆

裴遵慶(),字少良,绛州闻喜(今山西聞喜縣)人,唐朝宰相。.

新!!: 同平章事和裴遵庆 · 查看更多 »

裴行本

裴行本,唐朝大臣。出自河东裴氏南来吴裴。祖父裴獻,隋朝扶州刺史,临汾郡公、父亲裴義山。 691年九月廿六,时任冬官侍郎(工部侍郎)的裴行本被任命为同鳳閣鸞臺平章事。692年,他和宰相狄仁杰、任知古、司礼卿崔宣礼、前文昌左丞卢献、御史中丞魏元忠、潞州刺史李嗣真被武则天手下酷吏来俊臣弹劾谋反。由于狄仁杰将一份表章藏在衣物中让家人带回,得以向武则天澄清众人并未谋反,众人免于一死,但仍被流放。一月初四,流放裴行本、李嗣真于岭南。来俊臣说裴行本罪恶尤重,应当处死;秋官郎中徐有功反驳,以为“明主有使使臣下再生之恩,来俊臣不能顺势促成,有损君王的恩信。”.

新!!: 同平章事和裴行本 · 查看更多 »

裴贽

裴贽(),字敬臣,唐朝官员,唐昭宗年间于900年-903年间为宰相。天祐二年(905年),军阀宣武军节度使朱全忠准备篡位,对高官实施大清洗。裴贽没有成为第一波清洗的目标,但最终还是被贬并遭赐死。.

新!!: 同平章事和裴贽 · 查看更多 »

裴澈

裴澈(《新唐书》卷六十三),字深源,中国唐朝官员,唐僖宗和僭位者李煴年间为宰相。李煴败亡后,他也因效力李煴而被诛。.

新!!: 同平章事和裴澈 · 查看更多 »

馮道

馮道(),字可道,號長樂老,瀛州景城(今河北泊頭市交河鎮)人。生於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卒於後周顯德元年(954年)。五代时期政治家、大規模官刻儒家經籍的創始人。曾經侍奉五朝、八姓(八個家族)、十三帝,「累朝不離將相、三公、三師之位」,前後為官四十多年,堪稱中國官場史上的不倒翁。.

新!!: 同平章事和馮道 · 查看更多 »

马峰

峰,五代十国北汉大臣。北汉英武帝时左仆射、同平章事。太原府(今山西太原)人。 睿宗刘钧时,马峰官至宣徽使。英武帝刘继元即位後,广运二年(975年)拜枢密副使。不久,加授左仆射,同平章事。广运六年(979年)北宋发兵围攻太原,当时马峰辞官在家养病,闻警后命人抬见刘继元,陈说国家利害得失和大势使然,泪流满面,劝刘继元降宋。宋朝灭北汉,马峰官至将作监、太府卿。宋太宗雍熙元年(984年),马峰病故,享年八十余岁。.

新!!: 同平章事和马峰 · 查看更多 »

马绰

绰,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官员,余杭(今浙江省杭州市)人。 马绰性情淳厚耿直,有远见卓识。开始和钱镠都在董昌属下。钱镠把从妹许配给马绰,马绰的妹妹嫁给钱镠。唐昭宗乾寧二年(895年)董昌自立为帝,马绰投奔钱镠,被钱镠授为诸城都指押使,他与成及参与平息徐绾叛乱。钱镠儿子钱元瓘娶马绰之女为妻,封为恭顺夫人。后马绰任镇东军节度使。梁末帝贞明三年(917年),任两浙行军司马、睦州刺史,又进升为雄武军节度使,进拜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他与成及同为吴越佐命功臣。吴越武肃王天宝十一年(918年)加检校太尉,之后马绰七十一岁时去世。.

新!!: 同平章事和马绰 · 查看更多 »

马賨

賨,马楚武穆王马殷之弟,马元第二子。 马賨跟随马殷随秦宗权、孙儒为将,性格沉勇,知书史。孙儒失败,马賨被杨行密俘虏。号黑云都,为指挥使。马賨立功,杨行密问他家世,他说自己是马殷的弟弟。杨行密于是让他到长沙投奔兄长,为吴楚和平通商尽力。马殷表奏弟弟为武安军节度副使。开平年间,马賨劝马殷和杨吴交好,马殷依附后梁,杨吴和后梁为敌,所以马殷没有同意。后来马殷开天策府,以马賨为左相,朗州留后,领永顺军节度使,后唐时马殷为楚国王,马賨为静江军节度观察使。.

新!!: 同平章事和马賨 · 查看更多 »

马植 (唐朝)

植(),字存之,唐朝官员,唐宣宗年间为宰相。.

新!!: 同平章事和马植 (唐朝) · 查看更多 »

骞味道

騫味道(),唐朝金城(今甘肃兰州)人,在唐睿宗第一次在位、武则天临朝期间,684年—685年(同鳳閣鸞臺三品)、688年—689年(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担任宰相。 騫味道任宰相之前的经历几乎没有记载,《旧唐书》和《新唐书》一般有宰相的传,却都没有他的传。684年九月,騫味道时任左肅政大夫(左御史大夫),当时英国公李敬业反对睿宗的母亲武则天临朝称制在扬州造反,宰相裴炎说太后将权力交给皇帝,叛乱自然平定。李景諶证明裴炎必定谋反。騫味道和魚承曄主持审理裴炎,武则天以裴炎勾结李敬业谋反之罪,将他处死。騫味道被太后武则天任命为检校内史、同鳳閣鸞臺三品,成为宰相。685年正月初四,唐朝任命骞味道守内史。司门员外郎房先敏被贬卫州司马,他向宰相申诉。骞味道对他说:“这是皇太后的决定。”内史侍郎同三品刘祎之说:“你因获罪改任官职,是有关官员奏请的结果。”武后得知,认为骞味道有功归己,有过推君,四月初一,贬他为青州刺史。688年之前,騫味道被重新任命为左肅政大夫,九月十二,骞味道和夏官侍郎王本立再任同鳳閣鸞臺平章事。骞味道看不起殿中侍御史周矩,认为他不能解决问题。后来骞味道被告发,武则天命周矩审讯他。周矩对他说:“你老说我不能解决问题,今天我就解决你的问题。”689年1月11日,确定罪行,骞味道与其子骞辞玉都被处死。.

新!!: 同平章事和骞味道 · 查看更多 »

高璩

璩(),字瑩之,唐朝官员,唐懿宗年间曾短暂任宰相,为期两个月。.

新!!: 同平章事和高璩 · 查看更多 »

高郢

郢(),字公楚,唐朝官员。 先祖为渤海郡蓚县人。徙衛州,遂為衛州人。九岁通《春秋》。早年是马燧幕下擔任掌书记。寶應初年,進士擢第,登茂才异行科,授華陰尉。迁刑部郎中,再改中书舍人,九年後,拜礼部郎中。拜太常卿。貞元十九年(803年),進位銀青光祿大夫,守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唐顺宗即位,高郢转刑部尚书,为韦执谊等所惮。不久罢知政事,以本官判吏部尚书事。第二年,出镇华州。元和元年(806年)冬,复拜太常卿,寻除御史大夫。数月,转兵部尚书。逾月,再表乞骸,不许。再次上言后,乃授尚书右仆射致仕。元和六年(811年)七月逝世,年七十二。赠太子太保,谥曰贞。子高定。.

新!!: 同平章事和高郢 · 查看更多 »

魏仁浦

魏仁浦(911年-969年),字道濟,衛州汲(今河南衛輝)人。 少時以孝聞名,後晉時是樞密院小吏,後助郭威起兵建立後周,任樞密承旨。郭威临死前向柴荣嘱咐:“魏仁浦勿使离枢密院。”後周世宗时,迁中书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兼枢密使。周恭帝即位,加刑部尚书。北宋初年,进右僕射,解除樞密使一職,一再以疾乞歸,不許。乾德二年,與首相范質、次相王溥同日罷相。开宝二年(969年)赵匡胤亲征北汉,魏仁浦隨行,途中因疾回京,不久病死,谥宣懿。开宝五年,其子魏咸信娶宋太祖之女永庆公主。.

新!!: 同平章事和魏仁浦 · 查看更多 »

魏元忠

魏元忠(),本名真宰,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縣南)人,唐朝政治家,武则天时任宰相。.

新!!: 同平章事和魏元忠 · 查看更多 »

魏玄同

魏玄同(),字和初,唐代定州鼓城(今河北晋县)人。 進士出身,任长安縣令。累轉司列大夫,因與上官儀文章屬和,被發配流放嶺外(廣東)。上元初大赦,才被召回。工部尚书劉審禮進荐他有才,拜岐州长史。累遷至吏部侍郎,再任地官尚书、检校纳言、同平章事。早年周兴做河阳县令時,高宗想提拔他,但有人說他非清流,最後不了了之。周兴不知情,一直在府中苦等,魏玄同便告訴他:“周明府可去矣。”周兴因此对魏玄同有怨恨。 魏玄同与裴炎友善,时人谓之“耐久朋”。周兴诬陷魏玄同曰:“太后老矣,不若奉嗣君为耐久。”永昌元年(689年)闰九月十五日,太后赐死于家,臨刑前负责监督的监刑御史房济告訴他:“丈人何不告密,冀得召见,可以自证!”玄同嘆說:“人杀鬼杀,亦复何殊,岂能作告密人邪!”從容就義。.

新!!: 同平章事和魏玄同 · 查看更多 »

魏谟

魏--《旧唐书》卷一百七十六,一作魏谟《新唐书》卷九十七:徵五世孙谟。(),字申之,唐朝官员,唐宣宗年间拜为宰相。.

新!!: 同平章事和魏谟 · 查看更多 »

魏杞

魏杞,字南夫,一字道弼,南宋大臣。.

新!!: 同平章事和魏杞 · 查看更多 »

魏扶

魏扶(《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九:“大中四年庚午,公元八五零年……六月,戊申,兵部侍郎、同平章事魏扶薨。”),字相之,唐朝官员,唐宣宗年间任宰相。 魏扶虽居高位,但作为唐朝官史的两唐书没有他的传,故其家世几无记载。据《新唐书·宰相世系二(魏氏)》,他的祖父叫魏盈,父亲叫魏昌,均无官职。《全唐诗》收入了魏扶的三首诗并对他做了简单介绍,称他在唐文宗大和四年(830年)中了进士。主考官为时任礼部侍郎郑澣。《旧唐书》卷一百五十八《新唐书》卷一百六十五 魏扶曾主观科考,选王凝为进士甲科。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二月,魏扶在礼部侍郎任上奏称自己今年所放进士三十三人,其中封彦卿、崔琢、郑延休三人都有词艺,为时人所称,都因父兄现居重位而不得中选。诏令翰林学士承旨、户部侍郎韦琮重考。九月,与前宰相潮州司马李德裕素来不和的白敏中、令狐绹、崔铉指使前永宁县尉吴汝纳告发先前会昌四年(844年)淮南节度使李绅杀其弟江都县尉吴湘事,时任御史中丞的魏扶与大理卿卢言、刑部侍郎马植说:“李绅杀无罪之人,李德裕促成其冤,还为此黜退御史(崔元藻),罔上不道。”于是李德裕被贬为崖州司户参军事。二年(848年)十一月,魏扶在兵部侍郎、判户部事任上奏请天下州府钱物、斛斗、文簿都委录事参军专判,仍与长史通判,至交代时具数申奏。三年(849年)四月,魏扶以正议大夫、行兵部侍郎、判户部事、上柱国、钜鹿县开国男、食邑五百户、赐紫金鱼袋被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实质宰相。他与同僚宰相令狐绹因同为郑澣门生,为报恩,数次张扬郑澣子郑从谠的声誉,使其被提拔为中书舍人。四年(850年)六月,魏扶在宰相任上去世。 魏扶还曾作《对毒药供医登高临宫判》。 魏扶之子魏簹字守之,官至刑部侍郎。.

新!!: 同平章事和魏扶 · 查看更多 »

许寂

许寂(《旧五代史》卷四十八),字闲闲,《旧五代史》卷七十一中国五代十国时期政权前蜀官员,在末代皇帝王衍年间拜为宰相。.

新!!: 同平章事和许寂 · 查看更多 »

许德勋

#重定向 许德勳.

新!!: 同平章事和许德勋 · 查看更多 »

豆卢革

豆卢革(),五代时后唐大臣。父親為豆盧瓚曾為舒州刺史。.

新!!: 同平章事和豆卢革 · 查看更多 »

豆盧欽望

豆卢钦望(),又名望之,字思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昌黎徒河。唐武则天时宰相。.

新!!: 同平章事和豆盧欽望 · 查看更多 »

鲍君福

鲍君福,五代十国时吴越国官员,字庆臣,余姚(今浙江余姚)人,吴越武肃王钱镠时侍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鲍君福祖上鲍防为唐朝太子少保。早年在刘汉宏部下任牙将。唐僖宗光启二年(886年)钱镠进兵浙东,攻打曹娥埭(今浙江上虞境)。他认为刘汉宏难成大事,不久将亡,便投奔钱镠,任向明都指挥使。转战江南,多立战功,历任衢州刺史、遥领清海军节度副使。在衢州十二年,鼓励生产,疏通江南运河,减轻徭役,官至侍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来年老致仕,在家中去世。子鲍修让。.

新!!: 同平章事和鲍君福 · 查看更多 »

鲍思润

鲍思润,五代十国时闽国官员,朱文进时同平章事。 永隆六年(944年)拱宸军使朱文进与控鹤军使连重遇弑杀闽景宗王曦,朱文进并被连重遇推举,自立为闽国皇帝,任命鲍思润为同平章事。朱文进取消帝号自称威武留后,向后晋称臣,而后晋任命朱文进为威武节度使。开运元年(944年)十二月十五日(945年1月1日),晋出帝石重贵册封朱文进为闽国王。朱文进被留从效、陈洪进、王延政击败,闰十二月二十九日(945年2月14日)朱文进及连重遇被部属林仁翰诛杀。鲍思润不知所终。.

新!!: 同平章事和鲍思润 · 查看更多 »

贾餗

贾餗(《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五),字子美,爵封姑臧县男,唐朝官员,唐文宗年间短暂拜相。文宗年间,他卷入朝臣和宦官间的大规模权力争斗即甘露之变,和其他三名宰相李训、王涯、舒元舆一同被宦官所杀。.

新!!: 同平章事和贾餗 · 查看更多 »

路岩

路岩(),字鲁瞻,魏州冠氏(今山东冠县)人。 其父路群,字正夫,能寫文章。唐代大中年間进士,歷官屯田员外郎、翰林学士、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尚书左仆射等。唐懿宗很看重他,咸通五年以翰林學士、兵部侍郎銜拜相,三十六歲即居相位。咸通十一年,与駙馬韦保衡以同昌公主病死之事逼害劉瞻。不久即与韦保衡同当国,二人势动天下,时人稱之“牛头阿旁”。咸通十二年(871年),与韦保衡不和,罢相,为西川(今四川成都)节度使。僖宗即位,贬为新州(今广东新兴县)刺史。路岩出城時,路人紛紛向他投擲瓦礫。京兆尹薛能是路岩在相位时所拔擢,路岩告訴薛能道:“临行,烦以瓦砾相饯!”薛能举笏答称:“向来宰相出任,京兆府无发兵防卫先例。”路岩感到惭愧。走到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改流放儋州(今海南省),途中再令自杀,并割取喉骨,交回復命。 路岩任宰相时,有人编歌谣《嘲四相》:“确确无论事,钱财总被收。商人都不管,货赂(路)几时休?”说的就是当朝宰相曹确、杨收、徐商、路岩。 有子路德延,字昌遠;路延規,字希聖。.

新!!: 同平章事和路岩 · 查看更多 »

路随

路随,又稱路隋( ),字南式,唐朝官员,唐文宗年间任宰相。.

新!!: 同平章事和路随 · 查看更多 »

軍機處

辦理軍機事務處(a),簡稱軍機處,前稱軍需房、軍機房。是清朝中後期的中央機關,專責參與機務,以皇帝為中心,討論國家大事。.

新!!: 同平章事和軍機處 · 查看更多 »

黄损

损,五代十国南汉诗人,字益之。连州(今广东连州市)人。 黄损年幼勤奋好读,通晓经史,胸怀大志。隐居静福山,潜心学问,研习兵法,稀与世俗接触。为学以博通擅长,擅长诗赋,遇到美好的山水,留题几遍。从匡庐处士陈沆学习,自己说所学未广,于是担囊游洞庭名胜,结交天下名士。常著三书,类似《阴符》、《鬼谷子》,名为《三要》。后梁时至汴京应进士考试,龙德二年(922年)登第。后唐灭后梁,损从京城返回岭南,为南汉高祖刘䶮重用。他南汉高祖献上治国十策,内中提出重贤才、斥小人。授永州团练判官,为南汉占领湖南诸州立有大功。官至尚书左仆射、同平章事。刘建南薰殿,极谏忤旨,退居永州,病卒。工诗赋,曾与郑谷、齐己定近体诗诸格。著有《桂香集》,已佚。现在存有南汉黄损墓。.

新!!: 同平章事和黄损 · 查看更多 »

齐抗

抗(《旧唐书》卷一十三),字遐举,中国唐朝官员,唐德宗年间拜为宰相。.

新!!: 同平章事和齐抗 · 查看更多 »

齐映

齊映(),瀛州高陽(今河北高陽)人。 父齊玘,官至檢校兵部侍郎。齊皎之弟,善畫山水。唐代宗大历四年(769年)己酉科状元,舉博學鴻詞,補河南府參軍,滑亳節度使令狐彰聘为掌书记。令狐彰病重时,召见齐映起草临终章表,齐映劝他请求朝廷派替代他的人,並遣子回京都私第。令狐彰都同意,还把女儿许配给齐映。令狐彰死后,发生了兵乱,齊映逃归东都,河阳三城使马燧聘為判官,上奏为殿中侍御史。建中年初(780年)宰相卢杞举荐升刑部员外郎。张镒出镇凤翔(治所在今凤翔),齐映任张镒判官。建中四年(783),爆發泾原兵变,唐德宗出奔奉天(今陕西乾县)。张镒被部将李楚琳所杀,齐映逃至奉天,授御史中丞。興元元年(784年)随帝巡幸梁州(今陕西固城以西),路途险峻难行,齐映为德宗牵马,德宗恐马伤齐映,命其放缰辔,他说:“马奔踢,不过伤臣,若危及圣上,臣虽死不足推责。”官给事中,又改中书舍人。貞元二年(786年)以舍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不久改中書侍郎,封河間縣男,與崔造、劉滋共同輔政。齊映與左僕射张延赏早年有交情,张延赏向齐映为亲属求官,遭拒,遂怀恨在心,向皇帝弹劾齐映“非宰相之器”。贞元三年正月二十七日,被贬为夔州(今重庆奉节)刺史,转衡州刺史。後為桂管、江西兩觀察使。贞元十一年七月卒。追赠为礼部尚书,諡曰忠。.

新!!: 同平章事和齐映 · 查看更多 »

辽朝

遼朝(916年-1125年),國號大遼,又稱大契丹國(契丹國,契丹大字:),是由契丹人建立的一個朝代,國祚從西元916年至1125年,長達210年。 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吞併了契丹各個部落後,於916年稱帝建國“契丹”。918年定都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契丹屢次南下中原,946年攻滅後晉後確定國號為「大遼」,983年改為“契丹”,1066年改為“大遼”張正明(1979年):《契丹史略》,225頁。,直到1125年3月26日為金朝所滅為止。除了遼朝之外,契丹族尚建立相關國家。1122年,天祚帝北逃夾山,耶律淳於遼南京被立為帝,史稱北遼。遼朝滅亡後,耶律大石西遷到中亞楚河流域,1132年建立西遼。1211年西遼被屈出律篡位,1218年被蒙古帝國所滅。 史學界對「契丹」含義最廣為接受的說法是鑌鐵或刀劍之意。後來改國名為“遼”也是“鐵”的意思,同時“遼”也是契丹人發祥地遼水的名字,以示不忘本之意。又因與南方的中原政權長期對峙,而稱“北朝”,而稱中原王朝為“南朝”徐俊(2000年):《中國古代王朝和政權名號探源》,225頁–261頁。遼朝滅後晉,因此自居為繼承後晉正統。依據五行德運說的五行相生規律,後晉的「木」德之後為「水」德,因此遼朝以水為德運,並相應以黑色為正色。 遼朝全盛時期疆域東到日本海,西至阿爾泰山,北到額爾古納河、大興安嶺一帶,南到河北省南部的白溝河。契丹族本是遊牧民族,遼朝皇帝使農牧業共同發展繁榮,各得其所,建立獨特的、比較完整的管理體制。遼朝將重心放在民族發祥地,為了保持民族性將遊牧民族與農業民族分開統治,主張因俗而治,開創出兩院制的政治體制。並且創造契丹文字,保存自己的文化。此外,吸收渤海國、五代、北宋、西夏及西域各國的文化,成效地促進遼朝政治、經濟和文化各個方面發展。遼朝的軍事力量與影響力涵蓋西域地區,因此在唐朝滅亡後中亞、西亞與東歐等地區更將遼朝(契丹,英語作Cathay)視為中國的代表稱謂。.

新!!: 同平章事和辽朝 · 查看更多 »

錢元瓘

吳越世宗錢元瓘(),字明寶,原名錢傳瓘,五代時期吳越國君主,是吳越國建立者錢鏐之子。.

新!!: 同平章事和錢元瓘 · 查看更多 »

范宗尹

范宗尹,字觉民,襄阳邓城(今湖北襄樊西北)人。 少年好学。宣和三年,上舍登進士第。累迁侍御史、右谏议大夫。靖康初年,金人南下,欽宗召群臣商討對策,他請割地求和。因此罢归。张邦昌被立為楚王,复其职,暗中派他去向康王劝进。建炎元年(1127年),出京擔任舒州(今安微安慶市)知縣,因反對李綱為相,又被劾曾受張邦昌偽命,責鄂州(今湖北武昌)安置。召为中书舍人,迁御史中丞。三年,拜参知政事,四年,守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御营使。绍兴元年二月辛巳,日有黑子,宗尹認為辅政無能,請求罷免,不许。晚年为秦桧所排挤,出京擔任溫州知州。绍兴六年,退居天台,不久卒。.

新!!: 同平章事和范宗尹 · 查看更多 »

范履冰

范履冰(),怀州河内县(今河南省沁阳市)人,唐朝官员,在唐睿宗第一次登基时任宰相。.

新!!: 同平章事和范履冰 · 查看更多 »

范仁恕

范仁恕(),字超光。五代十國後蜀宰相。北宋宋真宗咸平年間任振武軍節度使之范雍為其後裔。終年八十七歲。 范仁恕原為河東節度判官盧質屬下,同州錄事參軍,及後不斷升遷。在廣政十四年(即公元951年)九月,本已為吏部尚書、御史中丞的范仁恕被增加職務為中書侍郎兼吏部尚書、同平章事。到廣政十五年(公元952年)三月已被委任為宰相及參拜青羊觀。 五代十國末期,後周末帝柴宗訓禪讓帝位給宋太祖趙匡胤,趙匡胤軍隊開始征伐後蜀,范仁恕及李昊曾勸後蜀後主孟昶投降,但孟昶不聽。 到趙匡胤一統天下建隆二年(即公元961年)五月,趙匡胤開始為前朝官員任命之時,范仁恕年時已高,他和毋昭裔一同退休,不久後去世。.

新!!: 同平章事和范仁恕 · 查看更多 »

范质

范質(),中国五代后周和北宋初大臣。字文素。赵匡胤“陈桥兵变”后,任北宋宰相。.

新!!: 同平章事和范质 · 查看更多 »

郭待举

郭待舉,是唐朝潁川(今河南省许昌市)人,唐高宗与唐中宗、唐睿宗(武则天称制)时代的高级官员和宰相。 《旧唐书》、《新唐书》没有他的传,《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只说他的祖父是北齐黄门侍郎郭育,父亲郭處範是諸城县丞。而郭待举之孙郭湜墓志铭记载:“皇南阳郡太守处范之曾孙,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待举之孙,秘书郎贬辽山丞泰素之子。” 682年,郭待舉被唐高宗任命为黃門侍郎(門下省副长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这个名号第一次出现)。次年十二月,唐高宗驾崩,唐中宗即位。684年二月,太后武则天废黜中宗,立中宗的弟弟李旦为唐睿宗。英国公李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反叛很快平定,宰相裴炎因为事连李敬业被杀。十一月二十,郭待舉罢相,为太子李成器的左庶子。十二月贬官为岳州(今湖南岳阳)刺史。之后事迹史书未有记载,《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他有二孙:起居舍人郭潤、陳留採訪使郭納。.

新!!: 同平章事和郭待举 · 查看更多 »

郭元振

郭元振(),名震,字元振,本太原阳曲人,祖父任相州汤阴令,定居当地,因此成为魏州貴鄉(今河北大名北)人,唐朝將領、宰相。.

新!!: 同平章事和郭元振 · 查看更多 »

郭無為

郭無為(),号抱腹山人,五代末年棣州(今山东惠民)人。 早年为道士,曾于武当山出家。后汉乾佑三年(950年),郭威出兵征讨李守贞,郭自荐于军前。郭威惊异于他对国事的见识,但是为免后汉隐帝刘承祐的猜忌,未接受郭的投奔。 其后,北汉刘承钧即位,征召郭无为为谏议大夫,不久,又以其为相,执掌国政。968年刘承钧死后,刘继恩继位,怨恨郭無為在立储问题上不曾为其出力,欲逐之,未果。同年刘继恩为侍从所杀,郭立即迎立其弟刘继元,时人多有怀疑他是幕后主使。 979年,宋太宗征北汉,郭欲降,被刘继元绞死。 G郭 W無.

新!!: 同平章事和郭無為 · 查看更多 »

郭正一

郭正一(),唐朝官员,唐高宗年间及高宗妻武皇后(后称武则天)为其子唐中宗摄政期间为宰相。.

新!!: 同平章事和郭正一 · 查看更多 »

郑从谠

郑从谠(?《新唐书》卷六十三),字正求,唐朝官员,唐僖宗年间两度拜为宰相。.

新!!: 同平章事和郑从谠 · 查看更多 »

郑延昌

郑延昌(),字光远,中国唐朝官员,唐昭宗年间为宰相。.

新!!: 同平章事和郑延昌 · 查看更多 »

郑余庆

#重定向 郑馀庆.

新!!: 同平章事和郑余庆 · 查看更多 »

郑珣瑜

郑珣瑜(《旧唐书》卷一十四),字元伯,唐朝官员,唐德宗、唐顺宗年间任宰相。郑余庆堂兄。.

新!!: 同平章事和郑珣瑜 · 查看更多 »

郑珙

鄭珙(),青州人,五代十国时后汉及北漢大臣。 郑珙年轻时有异才。刘旻为太原府尹时,征辟郑珙为留守判官。乾祐初年郭威掌握政權,平定李守貞、趙思綰、王景崇三叛立下大功,其後與劉旻不和。劉旻感到不安,向鄭珙說明:「主上(隱帝劉承祐)幼弱,朝政都由郭威把持,但我卻和他不合。」他回應:「大漢政治將變得混亂,晉陽士兵勇猛,地形險要,賦稅能自給自足。閣下作為大漢宗室,如果不趁這時候定下後著,將來一定受轄制。」劉旻十分同意他的見解,就上表招募士兵防備契丹,以收買豪傑籍此擴充民兵,與郭威抗衡。 之後劉旻在太原即帝位,除授鄭珙為中書侍郎,和趙華並為同平章事。遼世宗和劉旻約為父子之國時,他擔任禮部侍郎出使遼朝,自稱「姪皇帝致書於叔天授皇帝」提請進行冊禮。遼世宗個性豪邁,使節到來都請他們喝酒吃肉;鄭珙魁梧高大、擅长喝酒,遼世宗不斷灌他喝酒,他也不推卻,惟鄭珙有病,最後飲酒飲到得腐脅疾而死。.

新!!: 同平章事和郑珙 · 查看更多 »

郑綮

郑綮(),字蕴武,中国唐朝官员,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短暂拜为宰相。他以作歇后语诗讽刺政局打动唐昭宗闻名,这导致他即使忧虑不安仍被短期拜为宰相。.

新!!: 同平章事和郑綮 · 查看更多 »

郑畋

郑畋(),字台文。荥阳(今属河南)人,唐末宰相。以镇压黄巢民變而知名。 鄭亞之子。会昌二年(842年)中进士,仕藩镇幕府。咸通五年(864年)进入朝廷,累次升官至中书舍人。十年,迁户部侍郎。十一年,充翰林学士。后来因错被贬为梧州刺史。 唐僖宗即位后,郑畋先官内徙郴、绛二州,后被封为右散骑常侍。乾符四年(877年),兼兵部尚书、集贤殿大学士。乾符五年(878年),因反对招安黄巢被罢官。广明元年(880年),郑畋出任凤翔节度使。同年冬,黄巢攻入长安,僖宗出逃蜀地。郑畋组织军队抗击黄巢军。中和元年(881年),郑畋败黄巢部将尚让等于龙尾陂(今陕西岐山东),又与西北诸镇约盟,号召藩镇合兵攻打长安。不久,其部将李昌言兵变,赶走了郑畋。于是郑畋被罢黜为太子少傅。二年,朝廷召郑畋至成都,复官以司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主管军务。三年,黄巢军从长安撤退,僖宗回到长安。时权宦田令孜及其兄剑南西川节度使陈敬瑄与郑畋不和,排挤郑畋,乃投其子于彭州(今四川彭县)。不久病逝。 子郑凝绩字裕圣,户部侍郎;孙郑绍余,字垂芳。女儿嫁给相如令李德休。 Category:鄭姓.

新!!: 同平章事和郑畋 · 查看更多 »

郑肃

郑肃(?),字乂敬,中国唐朝官员,唐武宗和唐宣宗年间为宰相。.

新!!: 同平章事和郑肃 · 查看更多 »

郑朗

郑朗(),字有融,唐朝官员,唐宣宗年间拜相。.

新!!: 同平章事和郑朗 · 查看更多 »

郑昌图

鄭昌圖(),又作昌符,字光業,滎陽人。 唐懿宗咸通十三年(872年)狀元,歷任中書舍人、鳳翔節度副使。後捲入朱玫、李昌符等另立襄王李煴为帝陰謀,中和四年(884年)四月李熅任命他以兵部侍郎判度支加同平章事。事败,於光启三年(887年)三月被斩于岐山县。.

新!!: 同平章事和郑昌图 · 查看更多 »

郑愔

郑愔(愔的讀音同音,),字文靖,《全唐诗》唐朝和武周官员,唐中宗年间短暂拜为宰相。.

新!!: 同平章事和郑愔 · 查看更多 »

舒元舆

舒元輿(),字升遠。婺州東陽(今浙江金華市)人。 唐元和八年(813年)進士,初授鄂縣縣尉,以幹練知名。其弟舒元褒、舒元肱、舒元迥,皆第进士。宰相裴度薦元舆為興元書記,作文以檄豪健聞名。當時宦官專權,故作《養狸述》一文。拜監察御史,遷刑部員外郎,改著作郎。文宗時,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因與李訓、鄭注謀誅宦官,事機不密,於甘露之變中腰斬。全族被誅。 舒元舆曾作《牡丹赋》,时人认为写得好。后来唐文宗赏牡丹时,吟诵其中词句,为舒元舆落泪哀悼。.

新!!: 同平章事和舒元舆 · 查看更多 »

赵华 (北汉)

赵华,五代十国时后汉、北汉大臣,荥阳(今河南市荥阳)人。 赵华在汉隐帝时,为河东节度使观察判官。乾祐四年(951年),刘旻称帝,任命他为户部侍郎、同平章事。天会四年(960年),李筠奉表向北汉称臣,向北汉睿宗刘钧求救。睿宗自己率兵出团柏谷,群臣在汾水上饯行,赵华说:“李筠举事轻易,陛下空国兴师,臣实忧之。”以后监军卢赞、宰相卫融先后不还,睿宗对赵华说:“不听你的话,差点失败,失去了卢赞、卫融二人,引以为恨。”从此更加重视儒者。.

新!!: 同平章事和赵华 (北汉) · 查看更多 »

赵季良

赵季良(),字德彰,中国五代十国时期政权后梁、晋、后唐、后蜀官员,后蜀年间为宰相。.

新!!: 同平章事和赵季良 · 查看更多 »

赵延寿

赵延寿,本姓刘,常山(今河北正定)人。五代十国时军事、政治人物。.

新!!: 同平章事和赵延寿 · 查看更多 »

赵弘 (北汉)

赵弘,又作赵宏,五代十国时后晋、后汉、北汉大臣,蓟州渔阳(今天津市蓟州区)人。 他在后晋时举进士,历任徐州、兖州、陈州、许州四镇从事。后汉高祖在位时,为河东节度使掌书记。赵弘才思敏捷,善于戏谑,刘旻很看重他。刘旻称帝,建立北汉,以赵弘为翰林承旨。北汉睿宗天会四年(960年),睿宗刘钧授赵弘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转门下侍郎兼枢密使,加司徒。后来,郭无为任相,赵弘出知汾州、岚州。宋太祖征太原府,略地岚州,赵弘请降。赐名赵文度。历安国军、华州、耀州三镇节度使。开宝七年(974年),赵弘卒,年六十七岁。赵弘通音律,善为诗,有《观光集》,人多讽诵。《补五代史艺文志》录有赵宏诗集一卷。.

新!!: 同平章事和赵弘 (北汉) · 查看更多 »

赵彦昭

赵彦昭(),字奂然,唐朝和武周官员,唐中宗、唐殇帝、唐睿宗年间为宰相。.

新!!: 同平章事和赵彦昭 · 查看更多 »

赵凤

赵凤(),五代十国时期政权后唐的官员,唐明宗年间为宰相。.

新!!: 同平章事和赵凤 · 查看更多 »

赵光裔

赵光裔(),字焕业,作为五代十国时期南汉的官员,曾担任宰相超过20年。.

新!!: 同平章事和赵光裔 · 查看更多 »

赵光胤

赵光胤(),他是五代十国后唐大臣,京兆府奉天(乾县)人。 赵隐之子,赵光逢、赵光裔弟,进士出身,有清雅之名,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年),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人武断自负。后唐开国制度多由其草创,死后赠尚书左仆射。.

新!!: 同平章事和赵光胤 · 查看更多 »

赵隐

趙隱(《旧唐书》卷一十九下),字大隐,封天水县伯,唐朝官员,唐懿宗、唐僖宗年间任宰相。.

新!!: 同平章事和赵隐 · 查看更多 »

赵莹

赵莹(《旧五代史》卷八十九《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辽史》卷五),字玄辉,《新五代史》卷五十六中国五代十国时期政权后唐、后晋官员,在后晋为宰相。.

新!!: 同平章事和赵莹 · 查看更多 »

赵鼎

趙鼎,字元鎮,自號得全居士,解州聞喜(今山西省聞喜縣)人,宋高宗時宰相。與李綱、胡銓、李光並稱「南宋四名臣」。.

新!!: 同平章事和赵鼎 · 查看更多 »

赵损

赵损(),中国五代十国政权南汉官员,拜宰相大约一年。.

新!!: 同平章事和赵损 · 查看更多 »

赵普

赵普(),字则平。北宋初年宰相。 曾祖父是唐末任三河县令,祖父赵全宝,在唐末任澶州司马,父赵迥,五代时任相州(今河南安阳)司马。赵普生于蓟州,后唐末年,赵迥舉族迁居恆州(今河北省正定县),后晋天福七年(942年),又遷至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初任陇州巡官,王勋很看重他,后周显德元年(955年)七月,赵普被永兴军节度使刘词辟为从事,与楚昭辅、王仁赡同事。显德三年(956年),他成为匡国军节度使兼殿前都指挥使赵匡胤的幕僚。赵匡胤破南唐的滁州后赵普任幕府推官。之后宰相范质奏调赵普任渭州(今甘肃平凉)军事判官。顯德六年(959年)六月周世宗死,柴宗训即位,是年七月,赵匡胤改领归德军节度使,赵普升为节度掌书记。.

新!!: 同平章事和赵普 · 查看更多 »

薛居正

薛居正(),字子平,开封府浚仪县(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北宋名臣、史学家。.

新!!: 同平章事和薛居正 · 查看更多 »

薛贻矩

薛贻矩(《大梁故开府仪同三司守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弘文馆大学士充诸道盐铁转运等使判建昌宫事河东郡开国公食邑一千五百户食实封一百户赠侍中薛公墓志铭并序》《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八),字熙用,一字式瞻,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旧五代史》卷一十八中国唐朝及随后的后梁官员,在后梁为宰相。.

新!!: 同平章事和薛贻矩 · 查看更多 »

门下省

下省,是中国从隋朝和唐朝开始正式设立的三省六部制中的一省,负责审查国家的重要詔令。高麗王朝亦有設置。唐高宗時曾一度改稱東臺;武則天時稱鸞臺;唐玄宗時一度稱黃門省。.

新!!: 同平章事和门下省 · 查看更多 »

董晉 (唐朝)

董晉(),字混成,唐河东虞鄉(今山西永濟)万岁里人。.

新!!: 同平章事和董晉 (唐朝) · 查看更多 »

钱元璙

錢元璙(),字德辉,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原名钱传璙,是五代十國的吳越國武肃王钱镠的第六子,文穆王钱元瓘的哥哥,母亲莊穆夫人吴氏。同母兄弟钱传瑛、钱元㻑、錢傳璛、錢傳璟、钱元琳。 钱元璙历任沂王府咨议参军、宣武軍节度使判官,散骑常侍,马军厅事指挥使。武勇都之变,徐绾召淮南军入侵两浙。在顾全武的建议下,钱镠派钱传璙到淮南杨行密处通婚。途中,逃脱了润州团练使安仁义的扣留。到扬州,杨行密把女儿嫁给他,说生子当如钱郎,召田頵回军。钱传璙夫妻回到杭州钱塘,征缙云、睦州有功,为邵州刺史。克东洲,为睦州刺史。后镇苏州,为中吴建武等军节度使,苏州、常州、润州等团练使,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文穆王钱元瓘即位,改传璙为元璙。其人性简约,习弓马。钱元瓘和他喝酒时对他说这是六哥的位置,小弟坐上是兄长所赐。钱元璙俯伏感泣。为检校太师,中书令,开府仪同三司。作金谷园烟雨楼养老。在苏州三十年,天福七年三月去世,灵柩前被后晋封为广陵郡王。年五十六岁,以王礼安葬,谥号宣义。七子:钱文英,后出家。钱文奉嗣父爵。钱文傑、钱文恽、钱文宗、钱文伟、钱文炳。 杨氏,杨行密的女儿。天复二年(902)钱元璙求婚于杨行密,兼为人质。隔了两年,杨行密允婚,遣己女及钱元璙回杭成婚。 继夫人江氏.

新!!: 同平章事和钱元璙 · 查看更多 »

钱元懿

钱元懿(),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字秉徽,五代十國的吳越國武肃王钱镠的第五子。母亲金氏,同母兄弟钱元球、钱元玧、钱元珰、钱元珣,原名钱传璹。 钱传懿生于唐僖宗光启二年十一月初三,初任镇海军右直都知兵马使,安国军衣锦军防遏指挥使,检校兵部尚书,从睦州判东阳,常常大醉,历任清海、武胜军节度使,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金华郡王,广顺元年,在婺州金华去世,年六十六岁,谥号宣惠。其子钱仁仿。.

新!!: 同平章事和钱元懿 · 查看更多 »

蒋伸

蒋伸(此生卒年见于 ,但没有引用出处。),字大直,乐安郡开国公:s:授蔣伸畢誠節度使制,唐朝官员,唐宣宗和唐懿宗年间为宰相。.

新!!: 同平章事和蒋伸 · 查看更多 »

蒋芾

蒋芾(),字子礼,宋朝常州宜兴县(今江苏省宜兴市)人。 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蒋芾中进士第二。宋孝宗即位,历任起居郎兼直学士院、签书枢密院事,上奏皇帝选将才稳固边防。乾道二年(1166年),担任权参知政事、同知国用事,奏请停止招兵一年半,来省养兵费用。叶颙、魏杞罢相,蒋芾采众论奏《筹边志》,论钱谷不足、兵士不练等事。乾道四年(1168年)二月己亥,拜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蒋芾母亲去世,宋孝宗诏命他起复,拜左仆射。宋孝宗命大臣议和战,因为争执不下,宋孝宗让蒋芾决断。蒋芾奏“天时人事未至”,和孝宗大举攻金的计划相左,于是十一月甲辰罢相,任观文殿大学士、知绍兴府(治今浙江省绍兴市)、提举洞霄宫。后来因言罢职,居住建昌军。著《逸史》。.

新!!: 同平章事和蒋芾 · 查看更多 »

邢文伟

邢文伟(?),唐代宰相,滁州全椒人。与歷阳人高子贡、寿春人裴怀贵都因博学闻名。咸亨年间,任太子典膳丞。唐高宗授他为右史。武后时,多次升迁担任凤阁侍郎,兼任弘文馆学士。载初元年,任内史。后因好友贪赃被治罪而受连累,贬任珍州刺史,上吊而死。.

新!!: 同平章事和邢文伟 · 查看更多 »

鄭珏 (五代)

鄭珏,鄭綮之侄孙。 其父鄭徽曾擔任河南尹张全义判官。鄭珏參加科舉數次不中,張全義跟鄭珏很熟,強行介入讓他中舉。歷官弘文馆校书、集贤校理,昭宗时,擔任监察御史。梁太祖即位,拜左补阙。长兴初年卒。赠司空。.

新!!: 同平章事和鄭珏 (五代) · 查看更多 »

鄭絪

鄭絪(),字文明,滎陽人。 父郑羡,池州刺史。鄭絪生於唐玄宗天寶十一年,少好學,善屬文,進士出身,登宏词科,授秘书省校书郎、鄠县尉。最初為西川节度使張延賞掌書記,喜結交名士如張參、楊綰、常袞等,五代無名氏《玉泉子》記載劉景《商山題詩》受鄭絪的賞識。唐德宗时期历任补阙、起居郎、翰林学士、司勋员外郎、知制诰等内职,唐宪宗监国,遷中書舍人。唐憲宗立,拜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加集贤殿大学士,转门下侍郎、弘文馆大学士,与杜黄裳同掌朝政。元和五年(810年),因处相位而谦默无所事,被贬秩为太子宾客。三月出为岭南节度使、广州刺史、检校礼部尚书。以廉政著称。入为工部尚书,转太常卿,又为同州刺史、长春宫使,改东都留守。入历兵部尚书,旋为河中节度使。大和二年(828年),入为御史大夫、检校左仆射、兼太子少保。唐文宗即位后以太子太傅致仕。卒於唐文宗太和三年十月,年七十八歲。赠司空,谥曰宣。 《新唐書》曰:“鄭絪守道寡欲,為人正派。”《旧唐书》载鄭絪以文章出身仕途,生性恬淡,在朝中、朝外为官四十多年,虽然没有赫赫显奕之功,但他“守道敦笃”,爱好读书著作,与当时名士如张参、蒋乂、杨绾、常衮、张籍、韩愈等人相交相重,为讲论名理之游,深受时人敬重。.

新!!: 同平章事和鄭絪 · 查看更多 »

至德

至德有以下含义.

新!!: 同平章事和至德 · 查看更多 »

金朝

金朝,国号大金(女真文: ;1122年-1234年),是中國歷史上由女真人建立的一個朝代。女真人原為遼朝的藩屬,女真人首領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統一女真諸部後,1115年於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建都立國。大金立國後,與北宋定「海上之盟」向遼朝宣戰,於1125年灭辽,然北宋两次战辽皆败,金隨即撕毀與北宋之約,兩次南下中原,於1127年灭北宋。迁都中都時,領有華北地區以及秦嶺、淮河以北的華中地區,使南宋、西夏與漠北塔塔兒、克烈等政权和部落臣服而稱霸東亞。金朝佔領華北中原,因此以中國正統王朝自居。因其滅北宋,金朝從意識形態上認為宋朝正朔已亡,不承認南宋為正統,並根據五行相生的原則選取生自宋朝「火」德的「土」德為王朝德運。 金世宗與金章宗時期,金朝政治文化達到最高峰,然而在金章宗中後期逐漸走下坡。金軍的戰鬥力持續下降,即使統治者施以豐厚兵餉也無法遏止。女真人與漢族的關係也一直沒有能夠找到合適的道路。金帝完顏永濟與金宣宗時期,金朝受到北方新興大蒙古國的大舉南侵,內部也昏庸內鬥,河北、山東一帶民變不斷,最終被迫南迁汴京(今河南开封)。而後為了恢復勢力又與西夏、南宋交戰,彼此消耗實力。1234年,金朝在蒙古和南宋南北夾擊之下滅亡。 1115年完顏阿骨打稱帝時對群臣說:「遼以賓鐵為號,取其堅也。賓鐵雖堅,終亦變壞,唯金不變不壞。」於是,以“大金”為國號,望其永遠不變不壞也。一说女真兴起于金水,故国号名金,在部份文献中,“金源”因此成為金朝的代稱,現代學者研究指出,「金」實為女真的漢譯,大金國意同「女真國」。 金朝作為女真族所建的新興征服王朝,其部落制度的性質濃厚。初期採取貴族合議的勃極烈制度。而後吸收遼朝與宋朝制度後,逐漸由二元政治走向單一漢法制度,使金朝的政治機制得以精簡而強大。軍事方面採行軍民合一的猛安謀克制度,其鐵騎兵與火器精銳,先後打敗許多強國。經濟方面大多繼承自宋朝,陶瓷業與煉鐵業興盛,對外貿易的榷場掌控西夏的經濟命脈。女真貴族大肆占領華北田地,奴役漢族,使得雙方的衝突加劇。當金朝國勢衰退時,漢族紛紛揭竿而起。 金朝在思想文化方面也逐漸趨向漢化,中期以後女真年輕人改漢姓、著漢服的現象普遍,金廷屢禁不止。金世宗積極倡導學習女真字、女真語,但仍無法挽回女真漢化的趨勢。雜劇與戲曲在金朝得到相當的發展,已盛行以雜劇的形式作戲。金代院本的發展,為後來元曲的雜劇打下了基礎。醫學與數學都有長足的發展,金元四大家的學說為中醫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天元術的精進與《重修大明曆》的修編為後來元朝數學帶來重要的影響。.

新!!: 同平章事和金朝 · 查看更多 »

蕭倣

萧倣可能是下列人物:.

新!!: 同平章事和蕭倣 · 查看更多 »

苏味道

苏味道(),唐朝大臣,文学家。赵州栾城(今河北栾城)人。高宗乾封年间进士。武则天当政时为宰相数年,凡事都阿谀奉迎,自称凡事模棱两端即可,史載“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常模棱以持两端可矣。”故时人称为“苏模棱”。中宗时因依附张易之兄弟被外贬。少时以文章知名,与李峤合称“苏李”。 又与李峤,崔融,杜审言合称“文章四友”。今存有诗稿十餘首。.

新!!: 同平章事和苏味道 · 查看更多 »

苏禹珪

#重定向 蘇禹珪.

新!!: 同平章事和苏禹珪 · 查看更多 »

苏逢吉

苏逢吉(),长安人(今陕西西安),後漢高祖称帝后以节度判官拜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為宰相)。.

新!!: 同平章事和苏逢吉 · 查看更多 »

苏检

#重定向 苏捡.

新!!: 同平章事和苏检 · 查看更多 »

苗晉卿

苗晉卿(),字元輔,上黨壺關人。唐朝玄宗、肃宗、代宗三朝官员,官至侍中(宰相)。.

新!!: 同平章事和苗晉卿 · 查看更多 »

虞允文

虞允文,字彬甫(世稱虞雍國、虞雍公),爲隆州仁壽人,即今四川仁壽县人,宋朝宰相和軍事家。.

新!!: 同平章事和虞允文 · 查看更多 »

陳夷行

夷行(《旧唐书》卷一十八),字周道,颍川许昌(今属河南)人。他在唐文宗、唐武宗年间两度担任宰相,被视为牛李党争中李党的领导人物。.

新!!: 同平章事和陳夷行 · 查看更多 »

陳俊卿 (南宋)

陳俊卿(),字應求,號陸悔。福建興化軍莆田縣人。 祖父陳仁,父陳詵,皆以周急好施聞名於鄉里。生於徽宗政和二年(1113年)。幼莊重,不妄言笑,宋紹興八年(1138年)進士一甲第二名,主考官讚為「輔器」,授泉州觀察推官,累迁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秦檜察其不附己,調任南外睦宗院教授,歷官參贊軍事,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通判南劍州。秦檜死,以校書郎召為監察御史。乾道元年(1165年)除吏部侍郎、兼侍讀、同修國史,言「外戚不應預政」,得罪錢端禮,知建寧府。乾道二年孝宗召入對,授吏部尚書。乾道三年(1167年)十二月,拜同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以用人為己任,所除吏皆一時之選,抑奔競獎廉退。”。乾道六年(1169年),罷相。 乾道六年十月知福州兼福建路安撫使,平水寇倪郎之亂,海道宴清。淳熙五年(1178年)起判隆興府,不久改判建康府江南東路安撫使行宮留守。八年八月(1181年)除醴泉觀使。淳熙十年(1183年)五月,除少傅,依前觀文殿大學士致仕,十三年正月封魏國公,贈太師。卒於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卒)十一月。有《陈正献集》十卷。.

新!!: 同平章事和陳俊卿 (南宋) · 查看更多 »

陸贄

贄(),字敬輿。吴郡嘉兴(今浙江嘉興人),原籍吴郡吴县(今苏州),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医学家,曾為唐德宗宰相,後遭流放,贈兵部尚書,謚曰宣,人稱陸宣公。子陆简礼,兵部郎中。曾孫陸器,開成五年狀元。今在浙江省嘉善县惠民镇,有陆贽墓遗址。如今的常用成语“情有可原”也是源自他起草的诏书《授王武俊李抱真官封并招谕朱滔诏》.

新!!: 同平章事和陸贄 · 查看更多 »

陈升之

升之(),原名旭,字暘叔。宋朝建州建阳(今福建省建阳市)人。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出生。景祐元年進士。历知封州(今广东封川)、汉阳军(今湖北汉阳),入京为监察御史。累官观文殿学士、尚书左丞。治平二年(1065年),拜枢密副使。因母老请求外放,知越州。陈升之有才智,晓边事。 熙宁元年(1068),改任知大名府,熙宁二年(1069年),知枢密院同制置三司条例司,与王安石共事,王安石“甚德之”,曾深寄厚望,“堪大臣之事,可信而望者,陈升之而已矣。”;後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與王安石不合,又请罢条例司,不久“称病归卧”,時人称其为“筌相”。熙宁七年(1074年),拜镇江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扬州。次年歸里。元丰二年(1079年),因病去世。赠太保、中书令,谥成肃。.

新!!: 同平章事和陈升之 · 查看更多 »

陈执中

执中(990年-1059年),字昭誉,北宋洪州南昌人。 出生於官宦世家,其父陈恕官至副相的“盐铁使”,真宗时以父荫入仕秘书省正字,累迁卫尉寺丞,後任梧州知縣。真宗時,上《復古要道》三篇和《演要》三篇,“以蚤(早)定天下根本为说,真宗异而召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同知枢密院事。庆历元年(1041年)以同治枢院事出知青州,轉運使沈邈很輕視他,常批評他擾民,改永兴军,拜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庆历四年(1044年)召拜参知政事,知河南府,改尚书工部侍郎、陕西同经略安抚招讨使。庆历五年入相,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兼枢密使。皇佑元年(1049年)以足疾辞职,出知陈州。皇佑五年(1054年)再入相。至和二年(1055年)充镇海军节度使判亳州。以司徒致仕。 执中在官场颇有作为,以为官清廉、不徇私闻名,有一次他的女婿求差遣,执中說:“官职是国家的,非卧房笼箧中物,婿安得有之?”最後沒給官。深得仁宗皇帝的垂青。陈执中家中的小妾张氏暴戾,三次殺婢,被言官彈劾,御史中丞孫抃和殿中侍御史赵抃聯名参奏执中八条罪状,又以欧阳修在《论台谏官言事未蒙听允书》言辞最为激烈,至和三年(1056年)春天大旱,知諫院范镇及殿中侍御史赵林等劾执中,遂以以镇海军节度使兼亳州知州,不久以司徒退休。嘉佑四年(1059年)卒。谥恭。 執中之子陳世儒是小妾所生,官至国子博士, 曾出任舒州(今安徽潛山)太湖縣(今安徽太湖)知縣.

新!!: 同平章事和陈执中 · 查看更多 »

陆希声

陆希声(),字鸿磬,自号君阳遁叟(一称君阳道人)。中国唐朝官员,唐昭宗年间短暂拜为宰相。.

新!!: 同平章事和陆希声 · 查看更多 »

陆元方

陆元方(),字希仲,苏州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武周官员,两度出任宰相。.

新!!: 同平章事和陆元方 · 查看更多 »

陆象先

陆象先(),本名景初,苏州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 陆元方之子。清净寡欲,初任扬州参军,景雲二年(711年)與崔湜同为拜相。唐睿宗为他改名象先。唐玄宗時,外放益州(今四川省),先後擔任大都督府长史、剑南道按察使,在官“以宽仁为政”。司马韦抱真勸他要用刑罰(稍行杖罚)來建立自己的威嚴,“不然,恐下人怠堕,无所惧也。”陆象先卻表示何必以严刑树威,這只是“损人益己,恐非仁恕之道。”先天元年任河中尹,开元六年任蒲州刺史,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卒,赠尚书左丞相,谥曰文贞。 成語“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而烦耳。”即典故自《新唐书·陆象先传》。.

新!!: 同平章事和陆象先 · 查看更多 »

陆扆

扆(),扆音衣,本名允迪,字祥文,吳郡嘉興陸莊(今楓涇鎮農興村)人,一说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唐末宰相。.

新!!: 同平章事和陆扆 · 查看更多 »

柳璨

柳璨(),字炤之,河東郡(今山西省永濟市)人,唐朝末年大臣、文學家及史學家。.

新!!: 同平章事和柳璨 · 查看更多 »

柳浑

柳浑(),本名柳载,本字元舆,后字夷旷,一字惟深,襄州人,祖籍河东郡解县(今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封爵宜城县伯,谥号贞,唐朝官员,唐德宗年间拜为宰相。.

新!!: 同平章事和柳浑 · 查看更多 »

李吉甫

李吉甫()字弘宪,唐朝政治家、学者。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出自趙郡李氏西祖,其父李棲筠,代宗時代曾任御史大夫,长子李德脩官拜楚州刺史,次子李德裕則於武宗時代拜相,是牛李黨爭中李黨的領袖。.

新!!: 同平章事和李吉甫 · 查看更多 »

李夷简

李夷简(),字易之。唐朝政治人物。郑惠王李元懿四世孙。.

新!!: 同平章事和李夷简 · 查看更多 »

李存瓌

李存瓌,五代十国沙陀族。太原府(今山西太原)人。 后唐庄宗李存勖堂弟,李克宁之子。孟知祥的外甥。唐明宗李嗣源即位,授供奉官,侍随左右。后晋建立,李存瓌为赵州(治所在河北赵县)刺史。后汉刘知远称帝时,拜他为北京副留守,旋改北京(治所在太原)留守、河东节度副使。刘旻建北汉,任为代州防御使,进都监。天会二年(958年)刘钧任命他为忠武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曾与契丹兵攻后周上党(今山西长治)无所得而还。.

新!!: 同平章事和李存瓌 · 查看更多 »

李崧

李崧可以指:.

新!!: 同平章事和李崧 · 查看更多 »

李仁遇

李仁遇,闽国官员,李敏之子,闽景宗王曦的外甥。 李仁遇年纪轻,容貌长得好,因男色被景宗宠幸。官至盐铁使、右仆射,永隆四年(942年)十二月,王曦任用闽国盐铁使、右仆射李仁遇为左仆射兼中书侍郎,另任用翰林学士、吏部侍郎李光准为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二人都委授同平章事。左右大臣多鄙视他。.

新!!: 同平章事和李仁遇 · 查看更多 »

李德裕

李德裕(),字文饒,趙州贊皇縣(今属河北省)人,唐朝宰相、詩人,爵至衛國公,因此又號李衛公。唐憲宗元和宰相李吉甫之子。中晚唐牛李党争中李党的領袖人物。.

新!!: 同平章事和李德裕 · 查看更多 »

李忠臣

李忠臣(),原名董秦。幽州薊县人。 少年从军,以材力奮,為節度使薛楚玉部下。安史之亂時,隨史思明攻打河陽,趁夜率五百人投降李光弼,唐肅宗召至京師,賜名李忠臣,賜良馬、甲第。時立有戰功,大敗奚族首領阿布離。郭子儀軍攻相州時,諸軍皆潰,惟獨李忠臣獨勝。李忠臣對下貪暴兇淫,曾為辛京杲死罪開脫。任淮西節度使,與永平節度使李勉、河陽三城使馬燧參與唐平李靈曜汴州之戰,忠臣与马燧合军,進軍汴州南,攻破李靈曜部。 馬燧知李忠臣暴戾,不入汴城。忠臣入城後,宋州刺史李僧惠與之爭功,忠臣擊殺之;忠臣又打算殺害劉昌,劉昌因此逃亡。李忠臣被任命为同平章事。大歷十四年(779年)三月,李忠臣被李希烈驅逐,783年,擁立朱泚稱帝,784年朱泚败后,被朝廷处死。.

新!!: 同平章事和李忠臣 · 查看更多 »

李元素 (亳州)

李元素(),亳州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他是李敬玄之弟,唐朝官员、武周时代的同鳳閣鸞臺平章事。 李元素有吏才,初为武德县令。当时怀州刺史李文暕横征百姓献金银造佛像,官吏不敢有异议。李元素抗词李争,李文暕减损其制,以家私之财助营。692年八月十六,检校地官侍郎李元素被武则天任命为文昌右丞(尚书右丞)、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加银青光禄大夫。九月廿二,他和其他的宰相李游道、--、袁智弘、崔神基还有春官侍郎孔思元、益州长史任令輝,被酷吏王弘义诬陷。一起流放到了岭南。694年十月壬申,以文昌右丞李元素为凤阁侍郎(中书侍郎),右肃政中丞周允元检校凤阁侍郎,并同鳳閣鸞臺平章事。 明堂县尉吉顼、合宫县尉来俊臣密告箕州刺史刘思礼、洛州录事参军綦连耀、凤阁舍人(中书舍人)王勮谋反。河内王武懿宗(武则天伯父武士逸的孙子)命刘思礼牵连朝廷官员,说这样可以免死。刘思礼诬告凤阁侍郎(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孙元亨、李元素、知天官侍郎事石抱忠、刘奇、给事中周譒及王勮的哥哥泾州刺史王勔、弟弟监察御史王助等,共三十六家,697年正月廿四,全被灭族。神龙初年被昭雪。 子李志德,隴州刺史。李志德生李构。.

新!!: 同平章事和李元素 (亳州) · 查看更多 »

李元纮

李元紘(),字大綱,京兆萬年人。 武则天时宰相李道廣之子,冒称祖上为漢騎都尉李陵之后,被北魏赐姓丙氏,曾祖父李粲率衆歸唐高祖,後賜姓李。元紘最初擔任雍州司戶,當時太平公主的家奴侵佔寺院的一座磨坊,寺僧不服告官。元紘要求她歸還百姓,雍州長史竇懷貞怕事,命令他改判。元紘說:“南山可移,此斷不可搖。”历任好畤令、润州司马等职,皆有名声。 開元初年,迁任万年县令,以政绩擢拔為京兆尹。又历工部、兵部、吏部三侍郎。十三年,拜户部侍郎。十四年,擢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银青光禄大夫,赐爵清水男。 李元纮为官清俭,拜相后没有迁移府第,家中仆人马匹依旧弊劣,未尝新置配饰,所得的赏赐,分散给亲族。右丞相宋璟赞叹他有季文子之德。宰相任内与杜暹政见不合,至于互相攻讦,由此唐玄宗不悦,将其罢相,出为曹州刺史。后因病去官,久之才以户部尚书衔致仕。开元二十一年疾情稍好,起为太子詹事,旬日而卒。赠太子少傅,谥曰文忠。 三子:李有孚、李有容、李有功。.

新!!: 同平章事和李元纮 · 查看更多 »

李光准

李光准,闽国官员,闽景宗时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同平章事。 李光准在景宗王曦在位时,官至翰林学士、吏部侍郎。永隆四年(942年)十二月,任命李光准为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同平章事。永隆六年(944年)三月,朱文进、连重遇弑杀景宗,朱文进自立为闽王,李光准继续在朱文进属下。大殷皇帝王延政请求南唐出兵攻打福州。十二月,朱文进派同平章事李光准献国宝,归降王延政。朱文进被福州人所杀。.

新!!: 同平章事和李光准 · 查看更多 »

李勉

李勉(),字玄卿。唐朝宗室、官员。 曾祖李元懿為唐高祖李淵第十三子。父李择言,曾为汉、褒、相、岐四州刺史。李勉幼通經史,沉雅清峻,官至開封尉。安史之亂時,随唐肃宗来到灵武,拜监察御史。入朝為太常少卿。因不附和李辅国,出为汾州、虢州刺史。大历二年(767年),入朝拜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與鱼朝恩不和,不久罷官。大历四年,任除广州刺史兼岭南节度观察使。大历十年(775年),内召为工部尚书。大历十一年(776年),汴宋留后田神玉逝世后,下诏命李勉为汴州刺史、汴宋节度使,未行。第二年,复诏李勉为汴宋节度使,移理汴州。 779年,唐德宗登基,加检校吏部尚书,寻加平章事。建中元年(780年),检校左仆射,充河南汴宋滑亳河阳等道都统,余如故。建中四年(783年),李希烈反,李勉守汴州城数月,无外援,南奔宋州。李勉回朝,素服请罪,优诏复其位。 贞元元年(785年)盧杞徙澧州(今湖南澧縣)。德宗謂李勉曰:「眾人皆言盧杞奸邪,朕何不知!卿如其狀乎?」李勉謂德宗曰:「眾人皆言盧杞奸邪,而陛下獨不知。此所以為奸邪也。」李勉累次上表辞位,遂罢知政事,加太子太保。贞元四年(788年),病逝,年七十二,追赠太傅,諡貞簡。 四子:李纘、李縝、李緯、兵部員外郎李约。.

新!!: 同平章事和李勉 · 查看更多 »

李回

李回(),本名李躔,本字昭回,后改昭度,封陇西郡公,谥文懿,唐朝官员,唐武宗年间为宰相。.

新!!: 同平章事和李回 · 查看更多 »

李固言

李固言(),字仲樞,趙郡(今河北趙縣)人。唐朝官员,追赠太尉。 生於唐德宗建中二年(782年),元和六年(811年)首次科舉未中,在洛陽時有算命師告之:“紗籠中人,不用相問。”元和七年(812年)壬辰科狀元。太和初年,累官至户部郎中、知台杂。太和四年,李宗闵为宰相,任命他为给事中。六年,李固言迁工部侍郎,七年四月,转为尚书左丞(或作尚书右丞《新唐书· 列传第一百七》),奉诏定左右仆射上事仪注。 太和八年,李德裕辅政,李固言贬为华州刺史。不久李宗闵复用,召为吏部侍郎。第二年五月,进御史大夫。六月,李宗闵获罪,李训选李固言为门下侍郎、平章事(或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不久加崇文馆大学士。李训实际上厌恶李固言与李宗闵为朋党。九月,以兵部尚书出为兴元节度使(即山南西道节度使)。甘露之变后,唐文宗复召为平章事,仍判户部事。 开成二年(837年),寻进阶金紫光禄大夫,判户部事。其年十月,以门下侍郎、平章事出为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代杨嗣复。唐文宗下令李固言复官门下侍郎。上表辞去门下侍郎,乃检校尚书左仆射。 840年,唐武宗登基,授尚书右仆射,当时崔珙、陈夷行以仆射的官职为宰相。所以李固言改检校司空兼太子少师,领河中节度使。以旧疾复发为少师,迁东都留守。武宗一朝,又任兵部、户部尚书。唐宣宗初年,还任尚书右仆射。累授检校司徒、东都留守、东畿汝都防御使。后以太子太傅官职分司东都。卒於唐懿宗大中十四年(860年),年七十八,追赠太尉。 二子:李懽,河南功曹參軍;李悦。.

新!!: 同平章事和李固言 · 查看更多 »

李石 (唐朝)

李石(),字中玉,爵封陇西郡伯,唐朝官员,唐文宗年间宰相;李唐宗室,於唐文宗试图屠戮当权宦官的甘露之变事败后,李石有稳定政局之功。.

新!!: 同平章事和李石 (唐朝) · 查看更多 »

李珏

李珏(或李玨)(),字待价,封赞皇公,谥贞穆,唐朝官员,在唐文宗年间任宰相,在唐武宗年间也短暂担任宰相。他被认为是牛李党争中牛党的领导人物。.

新!!: 同平章事和李珏 · 查看更多 »

李琪 (五代)

李琪(?《旧五代史》卷五十八《旧五代史》卷四十一),字台秀,河南寿安(今河南省宜阳县)人,祖籍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中国唐朝及五代十国时期后梁、后唐官员,后梁年间为宰相。.

新!!: 同平章事和李琪 (五代) · 查看更多 »

李琼

李琼可以指:.

新!!: 同平章事和李琼 · 查看更多 »

李磎

李磎(),又名李谿,字景望,揚州江都人。唐昭宗時宰相。 唐憲宗時名相李鄘之孫,李拭子。大中末,擢進士,累遷戶部郎中,分司東都。歷官中書舍人、翰林學士。乾寧元年(894年),進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家有書至萬卷,世號“李家樓”。 李茂貞及王行瑜、韓建擁兵入長安,逮李磎與韋昭度、樞密使康尚弼等,列磎罪,殺之於都亭驛。子李沇,字东济,与父一同被杀。 王行瑜伏誅,詔復官爵,贈司徒,謚曰文。史載昭宗好文,對待李磎最厚,李磎死後,內常求似磎者。 Category:李姓.

新!!: 同平章事和李磎 · 查看更多 »

李程

李程(?),字表臣,封彭原郡公,谥缪,唐朝官员,唐敬宗年间拜为宰相。.

新!!: 同平章事和李程 · 查看更多 »

李穀

李穀(),字惟珍,颍州汝阴(今安徽阜阳)人。 身長八尺,進士出身,任華、泰二州從事。后晋天福年间,擔任监察御史,历任开封府太常丞、虞部员外郎、吏部郎中等。开运元年(944年),随晋帝征契丹,任枢密直学士,加给事中。开运二年(945年),出任磁州刺史、北面水陆转运使。后汉初,任左散骑常侍。后周广顺初年,加户部侍郎。不久任中书侍郎、平章事。广顺二年为东京留守,掌开封府事。显德元年,加封右仆射、集贤殿大学士。后从周世宗征太原,师还,晋升司空、门下侍郎、监修国史。显德二年,以李穀为淮南道行营前军都部署。建隆元年卒,赠侍中。.

新!!: 同平章事和李穀 · 查看更多 »

李绛

李絳(),字深之。趙郡贊皇人。唐朝官员。 李絳是進士出身,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二年(807年),授翰林學士。為人正直,直言敢諫,唐憲宗稱“疾風知勁草,卿當之矣。”貞元末年,拜監察御史,曾言:“天后朝命官猥多,當時有車載斗量之語。及開元中,致朝廷赫赫有名望事蹟者,多是天后所進之人。”元和四年(809年),長江氾濫成災,李絳奏請免稅。元和中期,充翰林學士,改中書舍人,不久又拜中書侍郎。 元和九年(814年)罷相,以足疾辭位,為禮部尚書。出爲河中觀察使,後改兖海節度使。寶曆初年,入爲尚書左僕射。李絳好直言,李逢吉惡之,罷爲太子少師。文宗即位,又任太常卿。太和三年(829年),爲山南西道節度使,累封赵郡公。当年冬,南蠻入寇,李絳從本道募兵赴援,及至中路,蠻軍已退。 太和四年二月十日(830年3月8日),李绛将募兵遣散。监军使楊叔元與李絳有怨,见李绛只发给募兵麦子,就故意以赏赐太少激怒他们,于是兵士皆怒,鼓噪而入,劫走府库兵器围攻节度使衙门。李绛方与幕僚宴会,闻乱出逃北门城墙,牙将王景延力战而死。李绛不肯缒绳出城,被乱兵所杀,时年六十七。从事赵存约、觀察判官薛齐也一起被杀。谏议大夫孔敏行揭發杨叔元之惡行,楊被流放康州。唐朝政府追赠李绛为司徒,谥曰贞。編有《君臣成敗》15卷,後人輯有《李相国谈事集》。 外甥夏侯孜。.

新!!: 同平章事和李绛 · 查看更多 »

李真 (閩)

李真,闽国官员,闽景宗时司空兼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闽康宗王继鹏遇害,康宗的叔父王延羲称闽国王,是为景宗。永隆元年(939年)闰七月,王延羲任命太子太傅致仕的李真,为司空兼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永隆三年(941年)十月,王延羲自称皇帝。永隆四年(942年),王延羲册封李真的女儿为皇后。.

新!!: 同平章事和李真 (閩) · 查看更多 »

李璟 (南唐)

唐元宗李璟(),字伯玉,原稱徐景通,南唐建立後,復本姓李,改名璟。對後周稱臣後,又為避後周信祖諱,而改名景。南唐烈祖李昪的長子。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第二位君主,因此也被称为中主、嗣主。李璟的书法頗佳,词亦有名,與其子李煜並稱「南唐二主」。其詞“小楼吹彻玉笙寒”是流芳千古的名句。作品被收入《南唐二主词》中。.

新!!: 同平章事和李璟 (南唐) · 查看更多 »

李道广

李道廣,字太丘,唐朝万年县(长安东城)人,祖籍滑州,金城成侯。 据称他是李陵的后裔,在北魏赐姓丙姓。李道廣的曾祖父是北周信州總管、龍居縣公丙明,祖父是唐左監門大將軍、應國公丙粲为高祖李渊的父亲李昞避讳,改姓李。父亲为奉常正卿、隴西公李寬。 696年九月廿一,时任殿中监的李道廣被武则天任命为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封金城县侯。698年六月廿四,李道广兼檢校洛州長史。699年正月,李道廣罢相,为汴州刺史。突厥及契丹进犯河北,朝廷征发河南诸州兵募,百姓受到骚扰。李道广宽猛折衷,称为善政,存收慰抚,汴州的兵募独不逃散。李道廣去世后,赠秦州都督,谥号成。他的儿子是唐玄宗的宰相李元紘。.

新!!: 同平章事和李道广 · 查看更多 »

李靖

李靖(),字药师,雍州三原县(今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东北)人,出自陇西李氏--四房之一的丹阳房,隋末唐初名将,是唐朝文武兼備的著名军事家。後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他的舅舅韩擒虎是隋朝滅陳的名将,對這個外甥最為賞識。.

新!!: 同平章事和李靖 · 查看更多 »

李让夷

李讓夷(?),字達心,唐朝官员,唐武宗年间任宰相,唐宣宗年间也短期任相。.

新!!: 同平章事和李让夷 · 查看更多 »

李麟 (唐朝)

李麟(),封褒国公,又封兖国公,谥德,唐肃宗年间为宰相,但并非唐肃宗所任,而是肃宗之父唐玄宗所任。.

新!!: 同平章事和李麟 (唐朝) · 查看更多 »

李迥秀

李迥秀,字茂实,涇陽人。武则天时期的宰相。 出身陇西李氏武阳房,涼州都督李大亮族孫,其母出身貧賤,為李家婢女時,因其美貌,甚得寵,生迥秀。最早為相州參軍,後累官鳳閣舍人。娶散騎常侍張昌宗的母親臧氏為妻,史載,臧氏美貌,淫蕩成性,李迥秀因無法滿足臧氏的旺盛慾火,終日飲酒消愁,常醉不醒。長安中,官至同平章事。左遷岩州刺史。中宗時,終官兵部尚書。卒贈侍中。 兒子李俊,黃州刺史。.

新!!: 同平章事和李迥秀 · 查看更多 »

李迪 (北宋)

李迪(),字復古,先祖為趙郡人,後遷家至濮州。生於宋太祖開寶四年,卒於宋仁宗慶曆七年,年七十七,謚文定。真宗景德二年,舉進士第一,歷通判。後來兩度官至宰相。.

新!!: 同平章事和李迪 (北宋) · 查看更多 »

李藩

李藩(《旧唐书》卷一十四:“十一月壬辰朔。癸巳,新授华州刺史李藩卒。”),字叔翰,唐朝官员,唐宪宗年间任宰相。.

新!!: 同平章事和李藩 · 查看更多 »

李肇

李肇可以指:.

新!!: 同平章事和李肇 · 查看更多 »

李蔚 (唐朝)

李蔚(《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三),字茂休,中国唐朝官员,唐僖宗年间为宰相。.

新!!: 同平章事和李蔚 (唐朝) · 查看更多 »

李鄘

李鄘(《旧唐书》卷一十六),字建侯,唐朝官员,唐宪宗年间曾短暂被任命为宰相,但他拒绝办公,从未行使宰相职权。.

新!!: 同平章事和李鄘 · 查看更多 »

李逢吉

李逢吉(),字虛舟,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县)人,李玄道曾孫。父李顏有疾,李逢吉自料醫劑,遂通方書。進士及第,元和九年,改中書舍人。元和十一年(816年)以中書舍人知貢舉,不久拜相。元和、長慶兩朝為宰相,舉薦牛僧孺,與李德裕、李紳相互傾軋。敬宗年间,封凉国公,后改郑国公。太和中,以司徒致仕。九年(835年)正月卒,謚曰成。著有《斷金集》,《全唐詩》存詩八首。.

新!!: 同平章事和李逢吉 · 查看更多 »

李恽 (北汉)

李恽,五代十国时后汉、北汉大臣,字孟深,汴州阳武(今河南市原阳县)人。 汉隐帝乾祐初年中进士,客游岚州。当时世祖刘崇即位,任命他为州从事,后来晋升知制诰、翰林学士。他历仕北汉睿宗父子,官至守尚书左仆射兼中书侍郎、平章事。当时他的父母在故乡里,他不知生死,李恽经常伤心,以弈棋饮酒为务,政事多废。英武帝刘继元多次切责,李恽无悔改之意。后来他和和尚下围棋,英武帝命近侍取棋具焚烧了,李恽依然恬然,还诣谢英武帝。次日再造新棋,弈棋入股。宋朝大军克太原府,灭北汉,李恽投降,为北宋殿中监,始知母亡,求朝廷允许自己服丧,宋太宗不许。出知广州,迁司农卿,转任许州、孟州。因为脚病求辞官,改任忠武军节度使行军司马。端拱元年(988年)去世,时年七十三岁。.

新!!: 同平章事和李恽 (北汉) · 查看更多 »

李揆

李揆(),字端卿,郑州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市)人,祖籍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中国唐朝官员,唐肃宗年间为宰相。.

新!!: 同平章事和李揆 · 查看更多 »

李殷衡

李殷衡(),中国五代十国时期政权南汉官员,拜为宰相。.

新!!: 同平章事和李殷衡 · 查看更多 »

李沆

李沆(沆:hàng,),字太初,洺州肥乡人,北宋名臣。 太平兴国五年,举进士甲科。真宗即位后,任户部侍郎、参知政事。咸平初年,改任中书侍郎。秉性亮直,内行修谨,时称“圣相”。李沆政治理念保守,绰号“没口匏”,曾说:“吾为相无他能,唯不改朝廷法制,用此以报国。”有一書生叩馬獻上書狀,批評李公的缺點:“居大位而不能康濟天下,又不引退以讓人,久妨賢路,能無愧乎?”李沆表示自己想退休“奈上未允,不敢去也。”文学上,以继承韩愈、柳宗元自许,倡导古文运动。1004年7月23日,病逝,时年58岁。噩耗传来,真宗当即痛哭说:“沆为人忠良纯厚,始终如一,岂意不享遐寿。”有《河东先生集》。.

新!!: 同平章事和李沆 · 查看更多 »

李泌

李泌(),字長源,唐朝宰相,京兆人,祖籍辽东襄平。 李泌是西魏八柱国李弼的六代孙,父亲李承休是吳房縣令,娶汝南周氏為妻,聚書兩萬餘卷,并告诫子孙不得賣書。李泌幼居長安,七歲能文,张九龄奇之,玄宗召令供奉東宮,写诗諷刺楊國忠,有“青青东门柳,岁晏复憔悴。”之句,隐居颍阳。肅宗時,參預軍國大議,拜銀青光祿大夫,隐居衡山(今湖南省),修練道教,劉昫說:“居相位而從事鬼神,乃見狂妄浮薄之蹤。”代宗時,召為翰林學士,不久因得罪权臣元载,被代宗外放為杭州刺史以避祸。德宗時,元载失势,复召回朝廷并授散骑常侍。贞元中,拜中书侍郎平章事,封邺县侯。李泌以虛誕自任,輔佐四朝天子。贞元五年(789年)三月,辞世。有文集二十卷。 五子:李○,高陵尉;李繁,和州刺史;李繟,咸陽尉;李紩,涪州刺史;李絢,華州文學。 李繁临死前於狱中撰《鄴侯家傳》,明顯帶有神話色彩,記其功業,語多浮誇。此書约亡佚于南宋末年。《通鑑考異》保存了较多的《鄴侯家傳》。五代時又有《鄴侯外傳》一書。.

新!!: 同平章事和李泌 · 查看更多 »

李游道

李游道,武周时代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宰相),出自趙郡李氏南祖,父刑部侍郎李叔慎。 692年正月十四,司刑卿、检校陕州刺史李游道被武则天任命为冬官尚書、同鳳閣鸞臺平章事。九月廿二,他和其他的宰相袁智弘、--、崔神基、李元素还有春官侍郎孔思元、益州长史任令輝,被酷吏王弘义诬陷。一起流放到了岭南。之后史书没有李游道的相关记载,《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称他的儿子李景宣曾兼臺州刺史。.

新!!: 同平章事和李游道 · 查看更多 »

李濤 (五代)

李濤,字信臣,京兆萬年人,五代十國政治人物,唐高祖叔父郇王李祎十世孫,唐朝宰相李回从曾孙,宋朝兵部尚書。.

新!!: 同平章事和李濤 (五代) · 查看更多 »

李昊

李昊(约893年-约965年),字穹佐,自称唐相李绅之后,生于关中(今陕西一带),五代时期后蜀大臣。.

新!!: 同平章事和李昊 · 查看更多 »

李昪

唐烈祖李昪(),字正倫,小字彭奴,五代十國時期南唐開國皇帝。海州人(今属江苏连云港),一说徐州人(今属江苏),另一说湖州安吉人(今属浙江),原稱「徐知誥」,是南吳大臣徐溫養子。.

新!!: 同平章事和李昪 · 查看更多 »

李昭德

李昭德(),雍州长安人,是武周武则天时代的高级官员和宰相。他以对武则天的强硬著称,他和他反对的酷吏来俊臣一起被处斩。.

新!!: 同平章事和李昭德 · 查看更多 »

李昉

李昉(),字明遠,深州饒陽人(今屬河北)。五代後漢乾祐年進士。.

新!!: 同平章事和李昉 · 查看更多 »

李愚

李愚(),初名李晏平,字子晦,渤海無棣人。 謹重寡言,好學,為古文。因崇拜春秋时期政治家晏子,为自己取名李晏平(“平”即晏子谥号)。天复元年(901年),举进士,任何南府参军。天复三年(903年),朱全忠预谋篡唐,李愚避难太行山。后唐庄宗時,擔任翰林学士。因平蜀有功,升任中书舍人。天成元年(926年)六月擔任太常卿。长兴二年(931年),唐明宗拜李愚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後唐愍帝時官至宰相,家徒四壁,床上只有舊氈破席。李愚才幹平庸,行事迂阔,凡事唯唯諾諾。帝稱之:“此粥飯僧爾。”應順元年(934年),任宏文館大學士。清泰二年(935年)十月,因病而卒。著有《白沙集》、《创业功百传》。.

新!!: 同平章事和李愚 · 查看更多 »

李敏 (閩)

李敏,闽国官员,闽惠宗、闽景宗时尚书左仆射、门下侍郎、同平章事。 李敏开始是后唐的闽王王延钧的僚属。长兴四年(933年),王延钧即皇帝位,国号大闽,改元龙启,更名王鏻。任命李敏为左仆射、门下侍郎、同平章事,作为他的宰相。李敏历事惠宗王鏻、康宗王昶、景宗王曦三个皇帝。永隆三年(941年)十月,大闽皇王曦称帝,李敏去世。.

新!!: 同平章事和李敏 (閩) · 查看更多 »

李怀远

李怀远(),字广德,邢州柏仁县(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人,出自赵郡李氏西祖,唐中宗时丞相,著有文集八卷,《两唐书志》传于世。 少孤而贫,好学善属文。有宗人欲以高廕相假者,怀远竟拒之,退而叹曰:“因人之势,高士不为;假廕求官,岂吾本志?”未几,应四科举擢第,累除司礼少卿。出为邢州刺史,以其本乡,固辞不就,改授冀州刺史。俄历扬、益等州大都督府长史,未行,又授同州刺史。在职以清简称。入为太子左庶子,兼太子宾客,历迁右散骑常侍、春官侍郎。 大足年(701年),迁鸾台侍郎,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岁余,加银青光禄大夫,拜秋官尚书,兼检校太子左庶子,赐爵平乡县男。长安四年(704年),以老辞职,听解秋官尚书,正除太子左庶子,寻授太子宾客。神龙初,除左散骑常侍、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加金紫光禄大夫,进封赵郡公,特赐实封三百户。俄以疾请致仕,许之。中宗将幸京师,又令以本官知东都留守。 虽久居荣位,而弥尚简率,园林宅室,无所改作。常乘款段马,左仆射豆卢钦望谓曰:“公荣贵如此,何不买骏马乘之?”答曰:“此马幸免惊蹶,无假别求。”闻者莫不叹美。神龙二年八月卒,唐中宗特赐锦被以充敛,辍朝一日,亲为文以祭之,赠侍中,谥曰成。.

新!!: 同平章事和李怀远 · 查看更多 »

李景遂

李景遂(),中國五代十国時代人物,南唐烈祖李昪的第三子,母宋福金。在南吴时为门下侍郎,南唐建立改封吉王、寿王、燕王、齐王,其兄李璟立他为皇太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皇太弟。他心中一直惴惴不安,改字退身。958年,在他的一再要求下终于退出储位,被改封晋王、天策上将、江南西道兵马元帅、洪州大都督、太尉、尚书令,李璟另封嫡长子李弘冀为太子。李弘冀不得父亲欢心,他怕父亲重新让叔父取代他的储位。他听说都押衙袁从范的儿子被李景遂杀死,于是买通了袁从范,八月初二庚辰,李景遂打球口渴,喝了袁从范下毒的水就死了,李璟追谥三弟为文成太弟。.

新!!: 同平章事和李景遂 · 查看更多 »

李景谌

李景諶,唐朝大臣,在唐睿宗第一次在位、武则天临朝期间,684年担任宰相(同鳳閣鸞臺平章事)。 李景諶任宰相之前的经历几乎没有记载,《旧唐书》和《新唐书》一般有宰相的传,却都没有他的传。684年九月,李景諶时任鳳閣舍人(中书舍人),当时英国公李敬业反对睿宗的母亲武则天临朝称制在扬州造反,宰相裴炎说太后将权力交给皇帝,叛乱自然平定。李景諶证明裴炎必定谋反。结果,武则天以裴炎勾结李敬业谋反之罪,将他处死。李景諶被太后武则天任命为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成为宰相。仅仅十天之后,李景谌罢相,为司賓少卿。之后史书没有了李景谌的记载。.

新!!: 同平章事和李景谌 · 查看更多 »

李景迁

李景迁(),中國五代十国時代人物,南唐烈祖李昪(徐知诰)的第二子,母宋福金。生前随义祖父徐温姓,为徐景迁。 934年十一月,徐知诰召唤他的次子牙内马步都指挥使、海州团练使徐景迁为左右军都军使、左仆射、参政事,留在南吴东都江都辅佐政务。935年加封徐景迁为同平章事、知左右军事;徐知诰命令尚书郎陈觉辅助他,当时很多人认为这对徐知诰的长子徐景通是个威胁。936年六月初四,太保、同平章事徐景迁因患病罢官,任用他的弟弟徐景遂代替他做门下侍郎、参政事。937年六月,吴国诸道副都统徐景迁去世。之前有术士说徐景迁在兄弟里寿命最长,徐知诰也因此很喜爱他,但他享年仅十九岁。谥号定。不久其妻王妃原吴国上饶公主亦去世。徐知诰即位后追封次子为高平郡王,李璟(徐景通)即位,追封李景迁楚王。.

新!!: 同平章事和李景迁 · 查看更多 »

杨再思

楊再思(),名綝,中国唐朝的大臣,封鄭恭公,在武则天的武周时代和唐中宗时担任宰相,史家多批评他的阿谀。.

新!!: 同平章事和杨再思 · 查看更多 »

杨邠

杨邠() 。冠县人。五代时后汉大臣。 刘知远即位,官拜枢密使、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王朴登第后,依附枢密使杨邠手下。高祖病重時,以次子刘承祐继帝位,以宰相苏逢吉、杨邠、郭威、史弘肇等為顧命大臣,楊邠總機政。杨邠和三司使王章不喜歡儒士,“郡官所请月俸,皆取不堪资军者给之”,稱為「闲杂物」。 杨邠身为重臣,和王章、史弘肇等人关系恶劣。王朴知其必乱,乃求去歸里。李太后的弟弟李业要求当宣徽使,刘承祐和李太后私下问杨邠,杨邠认为不可。李業心甚怨望。刘承祐對顾命大臣專恣弄權感到不滿,李業等唆使皇帝誅殺權臣,皇帝与李业、聂文进、郭允明等谋划杀杨邠諸人。乾祐三年冬天,十月十三日,杨邠、史弘肇、王章等三人入朝,坐在广政殿东边的廊室里,等待皇上召见。殿中衛士衝出擊杀杨邠、史弘肇、王章,誣称他们谋反。.

新!!: 同平章事和杨邠 · 查看更多 »

杨沂丰

杨沂丰,同州人,闽国官员,闽景宗时司徒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新五代史》作杨沂。 杨沂丰是唐朝末年宰相杨涉的从弟,唐末大乱,他依附王审知,和徐寅、王淡依附幕府,以风雅唱和。王继业为汀州刺史,杨沂丰为士曹参军。闽景宗永隆年间,杨沂丰为司徒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王继业为泉州刺史。永隆三年(941年),景宗因为王继业与王延政暗中相交,将他赐死,有人告发杨沂丰参预其谋,杨沂丰侍宴时,闽景宗令左右将他拿下,下狱中,次日斩杀于市,族灭其家。杨沂丰时年八十余岁,闽国人很哀痛他。.

新!!: 同平章事和杨沂丰 · 查看更多 »

杨洞潜

杨洞潜(),字昭玄,五代十国时期政权南汉官员,官居宰相。.

新!!: 同平章事和杨洞潜 · 查看更多 »

杨涉

杨涉(),字文川,唐朝及其后继者后梁朝官员,在唐朝末代皇帝唐哀帝和后梁得到广泛承认的两位皇帝太祖(朱全忠)及其子朱瑱年间为宰相。.

新!!: 同平章事和杨涉 · 查看更多 »

杨收

杨收(),字成之,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人。 自称杨素之後,世居冯翊。父杨遗直。岭南节度使杨发之弟。十三善文咏,人稱神童,鄉人多來造訪,观其赋诗,竟压坏藩篱。会昌元年登第,累官翰林学士,杨收与左神策中尉杨玄价因同宗相结。累官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路岩任宰相时,有人编歌谣《嘲四相》:“确确无论事,钱财总被收。商人都不管,货赂(路)几时休?”说的就是当朝宰相曹确、杨收、徐商、路岩。因得罪杨玄价,咸通十一年(870年)二月被贬流放驩州,三月十五日在准备去驩州之际,被赐死在端州。.

新!!: 同平章事和杨收 · 查看更多 »

杨执柔

楊執柔(?),武周官员,短暂任宰相。 杨执柔生年不详,仅知其弟杨执一生于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张说《赠户部尚书河东公杨君神道碑》祖父楊續是隋朝皇族,贞观年间官至郓州刺史,也是唐初宰相楊師道和楊恭仁的弟弟。杨执柔是湖城公杨思止(677年去世)的长子,也是武则天的母亲杨夫人(孝明高皇后)的堂侄孙,所以武则天视杨执柔为母族,很是优宠,任为地官尚书,后又任为夏官尚书,杨执柔让给事中李峤代为作表辞让,未果。天授三年(692年)一月(《新唐书·则天顺圣皇后本纪》作正月),时任夏官尚书(《旧唐书·则天皇后纪》作冬官尚书)的杨执柔被武则天授予同鳳閣鸞臺平章事,为实质宰相。《旧唐书》卷六《新唐书》卷四《资治通鉴》卷二百零五武则天对此表示,她要让父族和母族都出现宰相,此时她的侄子武承嗣和武攸宁都已拜相。《旧唐书》卷六十二《新唐书》卷一百杨执柔再让李峤代为作表辞让,亦未果。 当月,宰相狄仁杰等被左台中丞来俊臣诬告谋反而下狱。来俊臣先前奏请降敕,一问就承认谋反者可减死罪,这时就以此诱狄仁杰等,狄仁杰承认谋反。来俊臣的判官王德寿说自己要升官,要狄仁杰牵出杨执柔换取免死,狄仁杰问:“怎么牵出?”王德寿说:“尚书您任春官尚书时,杨执柔任司员外,可以牵出。”狄仁杰叹道:“皇天后土,遣狄仁杰做这样的事吗!”用头触柱,血流满面,吓得王德寿道歉并制止了他。 七月(按《资治通鉴》)或八月(按两唐书),武则天对行政班子进行大重组,杨执柔和武承嗣、武攸宁都被罢相,杨执柔改任地官尚书,不久去世。 杨执一母约去世于唐睿宗景云(710年七月—712年正月)年间,未详是否杨执柔母。.

新!!: 同平章事和杨执柔 · 查看更多 »

杜审权

杜審權,字殷衡,京兆(今陝西西安)人。 杜如晦六世孙。早年進士得第,後被聘為浙西幕府。又以书判拔萃,拜右拾遗,再转左补阙。宣宗時,擔任翰林學士,累遷兵部侍郎、學士承旨。官至中書門下平章事,出京為鎮海軍節度使。當時徐州戌卒龐勳自桂州擅还,派遣劉佶以精兵數千人協助吳迥攻打泗州。布衣辛讜冒著生命危險殺出重圍向杜審權求援。審權與淮南节度使令狐綯、荆南节度使崔铉出师討伐,咸通九年(868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審權派遣都頭翟行約率領四千人救泗州,終於平定龐勳之變。拜尚书左仆射。終官太子太傅。.

新!!: 同平章事和杜审权 · 查看更多 »

杜佑

杜佑(),字君卿,唐代政治家、史學家,京兆万年县(在今中国陕西省西安市境)人,官至宰相,著有通典。.

新!!: 同平章事和杜佑 · 查看更多 »

杜充

杜充,字公美,相州(今中国河南省安陽市)人。曾是開封留守宗澤的副手,1128年七月宗澤去世後接替其職位,為名將岳飛的上司。但杜充与宋高宗一样害怕和金朝打仗,先是全部放棄了抗金起義不斷的河北(黃河渭河以北)各地,以致河北所有起義都被金軍鎮壓,由此徹底丟掉了北宋末年被金侵占的三分之一多的土地,陝西關中和河南一帶由此變成了新的“河北”,江南則變成了新的“河南”。1129年六月又南逃建康府,丟掉了長江以北的所有宋朝領土。完顏宗弼(兀朮)攻過長江後投降金國。.

新!!: 同平章事和杜充 · 查看更多 »

杜衍

杜衍(978年-1057年)字世昌,北宋越州山陰(今浙江省紹興)人。.

新!!: 同平章事和杜衍 · 查看更多 »

杜鸿渐

杜鸿渐(),唐濮阳(今河南省濮阳市)人,字之选。进士及第,因安史之乱中迎立肃宗,受封卫国公,至代宗朝官至宰相。大历四年(769年)辞宰相职,三日后卒,年六十一岁。赠太尉,谥文宪。.

新!!: 同平章事和杜鸿渐 · 查看更多 »

杜黃裳

杜黃裳(),字遵素。京兆杜陵人,莱国公杜如晦六世孙。.

新!!: 同平章事和杜黃裳 · 查看更多 »

杜暹

杜暹(),濮州濮陽(今河南濮陽)人。 其家五世同堂,事奉繼母以孝聞,被舉薦為官,舉明經,補婺州參軍。任滿離職時,州吏拿來當地產紙一萬餘張送他,杜暹只拿一百張,人稱“百紙參軍”。唐玄宗時任鄭尉,大理平事,開元四年(716年),任監察御史,又官給事中、黃門侍郎兼安西副大都護等職。.

新!!: 同平章事和杜暹 · 查看更多 »

杜悰

杜悰(),杜佑之孫,封爵邠国公,與李商隱是表兄弟,杜牧的堂兄。 父杜式方是杜佑次子,以門蔭入仕。元和九年娶唐憲宗第十一女岐陽公主為妻,授予從四品上階的殿中少監,加封銀青光祿大夫銜。長慶五年(826年),公主隨駙馬澧州刺史杜悰居澧州三年。開成初年,入為工部尚書、判度支。會昌初年,詔拜檢校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咸通年間第二度入相。游走在李宗闵、李德裕之间,《资治通鉴》称他为“宗闵党也”,宋代孫光憲又言:“无他才,未尝延接寒素,甘食窃位而已”。.

新!!: 同平章事和杜悰 · 查看更多 »

杜景佺

杜景佺,一名杜景俭。冀州武邑(今属河北人)人。祖杜婼,隋冀州刺史。父杜爱,随秘书郎、绛州闻喜县令。杜景佺初名元方,垂拱中改名。 早年参加明经科中舉,累升至擔任殿中侍御史,出京担任益州录事参军。为司宾主簿,转司刑丞。天授中(690—691年),与徐有功、来俊臣、侯思止一同掌管刑部大狱,当时人称:“遇徐、杜者必生,遇来、侯者必死。”累官洛州司馬。 延载元年(694年),檢校鳳閣侍郎,並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同年九月,内史李昭德下狱,豆卢钦望、韦巨源、杜景佺、苏味道、陆元方等人极力搭救,武后认为杜景佺等附会李昭德结党,当面欺君,将众人贬官,杜景佺降为溱州刺史。后又升任司刑卿。神功元年(697年)十月,杜景佺再次任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当时契丹入寇,河北的州县多被攻陷。平定契丹后,河内王武懿宗准备将陷贼的州县军民尽数致罪,杜景俭反对,武后最终遵从他的意见。次年(698年)七月罢为秋官尚书。坐漏泄禁中语,左授司刑少卿,出为并州长史,景佺騎馬馳往驿站赴任。當晚有大星落于庭前,至并州祁县界而卒。赠相州刺史。 景佺子杜澄,颇以文藻著名,官至巩县尉。.

新!!: 同平章事和杜景佺 · 查看更多 »

梁适

梁适(),字仲贤。宋朝郓州须城(今东平县州城镇)人。 咸平三年(1000年)出生。梁固之弟,梁灏第三子,梁适早年以父荫为官。曾將其父的遺文與自己的文章整理後上獻,宋真宗看後说:“梁灏有子矣!”授秘书省正字。宋仁宗宝元年间出任兖州知府,在莱芜铁冶实行以募代役,一年有羡铁百馀万斤。累官同平章事,加太子太傅。卒谥庄肃。有孙子梁子美。.

新!!: 同平章事和梁适 · 查看更多 »

楊嗣復

楊嗣復(),字繼之,又字慶門,虢州弘農(今河南省靈寶縣)人。 楊於陵次子,與楊虞卿為族兄弟。八歲能文,主考官權德輿錄為進士,二十歲登博學宏詞科,受到宰相武元衡賞識,“皆權德輿門生,情義相得,進退取捨,多與之同”。累遷中書舍人。由戶部侍郎擢尚書右丞,封爵弘農伯。李德裕輔政,被黜為湖南觀察使。會昌元年(841年)三月被貶潮州。唐宣宗大中初,召為吏部尚書。卒諡孝穆。.

新!!: 同平章事和楊嗣復 · 查看更多 »

楊炎

楊炎(),字公南,凤翔府天兴县人(今陕西省凤翔县),中國唐朝中期的政治家,兩稅法的創造和推行者。.

新!!: 同平章事和楊炎 · 查看更多 »

武则天

武曌《全唐文·卷九十六》○改元载初赦文......朕又闻之,人必有名者,所以吐情自纪,尊事天人......朕宜以曌为名。自卦演龙图......(),唐高宗的皇后、武周開國皇帝,當代稱則天順聖皇后,或武后(遺詔退稱皇后),後代通称武则天,并州文水县人,中国历史上唯一因執掌君權因而得到正史追認的女性皇帝。十四歲入宮為唐太宗才人,十二年不得遷。唐高宗时復为昭儀,謀廢得到唐太宗託付于重臣褚遂良的“佳兒佳婦”元后與淑妃,得立为皇后(655年-683年)。一時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天皇李治并称“二圣”。由于唐高宗患风眩病,無力聽政,660年11月开始臨朝,史载“自此内辅国政数十年,威势与帝无异”,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后利用酷吏集團屢次屠殺唐室諸王大臣以求立威,殺害嫌疑對象遍及子、女、媳、婿、孫、孫女、孫婿、庶子、嫡兄、親姊、親甥女、夫之伯叔姑嫂、堂兄,終於自立为武周皇帝(690年10月16日-705年2月21日在位),在位時間共14年4個月又5天,705年退位以後,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性太上皇。晚年惑于內寵,不知當立侄或立子,705年元月,被宰相狄仁傑舉薦的後任張柬之與禁衛軍背叛,被迫還位。同年崩于洛陽上陽宮仙居殿。若从660年算起掌权前后45年,从683年算起掌权前后22年,统治掌权时长仅次于清朝慈禧太后。武則天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第三长的皇帝(终年82岁),僅次於清高宗(87歲)和梁武帝(86歲)。 武氏本名无记载,为唐开国勳舊武士彠次女,母亲杨氏為隋朝宗室楊達之女是武士彠繼室,不見禮于正室諸子。祖籍并州文水县(今山西省文水县),十四岁時(貞觀11年)因貌美而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武媚。高宗时为昭仪,后封为皇后,又上尊号为“天后”。高宗崩,中宗即位,武氏为皇太后,临朝称制后改名曌。武氏認為自己好像日、月一樣崇高,凌掛於天空之上。於称帝后上尊号“聖神皇帝”,退位后中宗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武氏遗制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武氏另有废除的尊号“圣母神皇、圣神皇帝、金轮圣神皇帝、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天册金轮圣神皇帝”等。在位期間喜土木作造,尤喜造國字改年號,一年一號。傳說洛陽龍門石窟的奉先寺大佛是模仿其面容而作。.

新!!: 同平章事和武则天 · 查看更多 »

武元衡

武元衡(),字伯苍。缑氏(今河南偃师东南)人。唐朝名相與詩人。.

新!!: 同平章事和武元衡 · 查看更多 »

殷崇义

#重定向 汤悦.

新!!: 同平章事和殷崇义 · 查看更多 »

段文昌

段文昌(),字墨卿,一字景初,唐朝鄒平(今屬山東濱州)人。生於荊州江陵(今湖北荊州市)。唐代政治人物,曾拜宰相,後除節度使,歷轉各軍。卒赠太尉。娶武元衡女。子段成式,為太常少卿。.

新!!: 同平章事和段文昌 · 查看更多 »

毋昭裔

毋昭裔(),因《十国春秋》有阙文导致表字阙载,中国五代十国时期政权后蜀官员,在后蜀第二任皇帝孟昶年间为宰相。.

新!!: 同平章事和毋昭裔 · 查看更多 »

汤思退

汤思退,字进之,处州人,南宋宰相。.

新!!: 同平章事和汤思退 · 查看更多 »

沈君谅

沈君諒,唐朝湖州武康县(今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武康镇)人,在唐睿宗第一次在位、武则天临朝期间,684年—685年担任宰相(同鳳閣鸞臺平章事)。 沈君諒任宰相之前和之后的经历几乎没有记载,《旧唐书》和《新唐书》一般有宰相的传,却都没有他的传。684年十月,时任右史(即起居舍人)的沈君諒和崔詧被太后武则天任命为正諫大夫(即谏议大夫,隶属于鸞臺-门下省),并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成为宰相。685年二月,沈君谅罢相。三月,崔詧罢相。之后,沈君谅的生平再无记载。.

新!!: 同平章事和沈君谅 · 查看更多 »

沈倫

沈伦(),原名沈义伦,后因避宋太宗赵光义名讳而单名伦,字顺宜,开封太康(今河南省太康县)人。少年学习《三礼》,讲学授徒。后汉乾祐元年(948年),他作为使相、永兴军节度使白文珂的幕僚。后周显德三年(956年),他被宣徽使昝居润推荐为匡国军节度使赵匡胤的从事,掌管财政。 赵匡胤建立宋朝,沈义伦由归德军(宋州)观察推官升为户部郎中。较关心民间疾苦,961年沈义伦出使吴越时,途经淮南扬州、泗州,见饥荒、饥民饿死,他回朝请宋太祖下诏赈济淮南。建隆三年(962年)十一月,沈义伦升给事中。乾德元年(963年),沈义伦改任陕西转运使。乾德二年(964年)十一月,宋攻后蜀,沈义伦为随军转运使。宋朝灭后蜀後,诸将贪暴,只有沈义伦和都监曹彬清廉。乾德五年(967年)八月,在曹彬的推荐下,沈义伦升任户部侍郎、枢密副使。开宝二年(969年)二月,宋太祖亲征北汉,沈义伦辅佐赵光义留守东京。他为人节俭、谨慎,住房一直保持卑陋狭小。开宝六年(973年)八月,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赵普被罢相,为河阳三城节度使。九月,枢密副使沈义伦、参知政事薛居正同日升为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赵光义继位为宋太宗后,沈义伦为宋太宗避讳,改名沈伦。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二月,宋太宗亲征北汉和辽朝,沈伦为东京留守兼判开封府事,留守东京。 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六月,首相薛居正去世,沈伦升为首相。九月,赵普因制造“金匮之盟”的故事,被宋太宗重新提拔为首相,沈伦再任次相。宋太宗和赵普诬称秦王赵廷美勾结次相卢多逊谋反前夕,沈伦不愿卷入政治斗争,上表求致仕。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四月,宋太宗以沈伦不能觉察卢多逊之罪,将他罢相。沈伦再上表请致仕,七月,以左仆射致任。雍熙四年(987年)十月廿三壬子日,沈伦去世,享年79岁,谥号恭惠。.

新!!: 同平章事和沈倫 · 查看更多 »

沈该

沈该,南宋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 绍兴间任职礼部侍郎,出知夔州,召还,除参知政事,进左仆射。绍兴二十九年四月,黄中庆贺金主完颜亮生辰归国,称金国重修汴梁,是为了迁都以便军事威胁南宋,南宋应加强战备。沈该和汤思退认为形势并非如此。 沈该懷疑孙道夫辄言武事,是借此引用张浚,孙道夫被贬绵州(四川绵阳)。晚年以老请罢,以观文殿大学士奉祠。有文集五十卷。.

新!!: 同平章事和沈该 · 查看更多 »

洪适

洪适(),字景伯,号盘洲,宋朝饶州鄱阳人。 洪皓长子,洪迈之兄。以父荫补修职郎。绍兴十二年(1142年),中博学宏词科。第二年,父亲洪皓从金国归来。因为洪皓抗逆秦桧,洪适出为台州通判。秦桧死后,洪适知荆门军。改知徽州,提举江东路常平茶盐。开始议论役法不均。宋孝宗时,官至司农少卿,乾道元年(1165年)十二月,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为相三月而罢。淳熙十一年(1184年)薨,年六十八,谥文惠。喜欢收藏金石,并以此考证史传错讹。著作有《隶释》《隶续》《盘洲集》。.

新!!: 同平章事和洪适 · 查看更多 »

游简言

游简言,字敏中。福建建安(今建瓯市)人。 南唐李昪时期(937~943年),累迁内史舍人。李璟即位后(943年),迁翰林学士、中书侍郎。先后任吏部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 游简言因病逝世,谥宣靖。 Category:游姓 Category:建瓯人 Category:諡宣靖 Category:五代十国宰相 Category:南唐官员.

新!!: 同平章事和游简言 · 查看更多 »

源乾曜

源乾曜(),封安阳郡公,唐朝官员,唐玄宗年间两度担任宰相。.

新!!: 同平章事和源乾曜 · 查看更多 »

潘承祐

潘承祐,福建莆田人,后居建安(今建瓯市)。 初仕吴,为光州司法参军,后弃官归闽,官至大理少卿。富沙王王延政辟为度支判官。王延政称殷帝后,任吏部尚书,旋加同平章事。时杨思恭当权,潘承祐被削职为民。 南唐查文徽破建州后,署其为卫尉少卿,迁鸿胪卿。以礼部尚书致仕。 Category:潘姓 Category:莆田人 Category:五代十國政治人物.

新!!: 同平章事和潘承祐 · 查看更多 »

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或稱洪武帝,明朝開國皇帝,漢族,朱姓,讳元璋。曾名朱兴宗、朱重八,投军被郭子兴取名元璋,字国瑞,生於濠州钟离县 。廟號「太祖」,谥號「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統稱「太祖高皇帝」。在位三十一年,因年号洪武也俗稱洪武帝。太祖之後的皇帝除明英宗(二度在位)、清太宗(改國號)外,皆實行一世一元制。 朱元璋出身贫农家庭,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入皇觉寺为僧据说法号如净。 25岁(1352年)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政权。先後击败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其他起义军,统一南方,後北伐灭元,建立大一統的皇朝,国号“大明”。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興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下令解放奴婢;减免賦稅。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同时立《大明律》,用严刑峻法管理百姓与官僚,禁止百姓自由迁徙,严厉打击官吏的贪污腐败,设立锦衣卫等特务机构,清洗权贵势力及他認為對他的朝廷有威脅的人、並废中书省,由皇帝直領各部,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驾崩後传位于嫡长孙朱允炆為明惠宗。 太祖的生活儉樸、工作勤奮,在南京的皇宮內,沒有設立“御花園”,只有“御菜園”,其中種滿蔬菜,使得皇宮自給自足。.

新!!: 同平章事和朱元璋 · 查看更多 »

朱倬

朱倬(),字汉章,宋朝福州闽县(今福建省福州市)人。 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年)朱倬中进士。任常州宜兴簿。金兵南下,朱倬为逃亡百姓备舟给食。涝灾,郡守派朱倬考察,除民田租十分之九。张浚推荐朱倬,任福建、广东财用所属官。上书说伪齐刘豫必败,被宋高宗赏识,入朝为官,和秦桧不和,贬为越州(治今浙江省绍兴市)教授。当时浙东有民起事,他捕获后因为是饥民,释放其大部。秦桧死后,朱倬知惠州(治今广东惠阳东),陛辞皇帝,宋高宗知朱倬被秦桧压制,命他为国子监丞,历任浙西提举、右正言、御史中丞。上奏发仓廪、蠲米价、减私盐、核军食。知贡举,迁参知政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三月庚寅,拜尚书右仆射。金朝皇帝完颜亮率兵临江,朱倬荐史浩、虞允文、王淮、陈俊卿、刘珙等人。宋高宗有禅位之意,朱倬密奏阻挡,于是不安求去。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乙亥,罢相以观文殿学士,提举江州(治今江西省九江市)太平兴国宫。次日,宋孝宗即位,任资政殿学士,明年致仕,朱倬卒。复原职,赠特进。 有聞在台灣東石御龍宮為主神,因生前精通易理,並為忠臣,死後歸天稱九巡天官中壇元帥,教化萬民,發揚籤詩文化,曾降乩指示建立籤詩文化館,推廣大眾正確的解讀籤詩,並瞭解籤詩的淵源。.

新!!: 同平章事和朱倬 · 查看更多 »

朱朴

朱朴(),襄州襄阳人,唐朝官员。乾宁三年(896年)—四年(897年)曾任唐昭宗的宰相。他因保证能使被军阀武力挟制的朝廷复作而被昭宗拜相,但未能兑现,后在军阀韩建鼓动下被贬死。.

新!!: 同平章事和朱朴 · 查看更多 »

成及

成及,中国五代十国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弘济。.

新!!: 同平章事和成及 · 查看更多 »

户部

户部是中国古代官署名。其長官為户部尚书。 起源於三国,时设有度支尚书,掌财政。隋代以度支尚书为民部尚书。民部即户部前身,唐代以避太宗李世民名諱改称户部辭海編輯委員會編:《辭海》(1989年版),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年9月,ISBN 978-7-5326-0083-0。为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历代相沿。 明清时期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 、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其内部办理政务按地区分工而设司、比如戶部江南司。各司除掌核本省钱粮外,亦兼管其他衙门的部分政务,职责多有交叉。清还设有掌管八旗事务的八旗俸饷处及现审处。隶属于户部的机构有:掌铸钱的钱法堂及宝泉局;掌库藏的戶部三库;掌仓储及漕务的仓场衙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宣布“仿行宪政”,将户部改为度支部。户部遂废。 受中國文化影響,朝鮮半島的高麗王朝也設有戶部,其首長為戶部尚書。至朝鮮王朝時期,改稱戶曹,首長改稱戶曹判書。越南古代亦設有戶部的機構。.

新!!: 同平章事和户部 · 查看更多 »

房琯

房琯(),字次律,河南緱氏(今河南偃師緱氏鎮)人,唐代开元天宝年间官员。.

新!!: 同平章事和房琯 · 查看更多 »

房融

房融,唐代河南洛阳人。房玄龄族孙。《全唐诗》载:“房融,河南人,则天时为相。神龙元年,贬死高州。好浮屠法,尝于岭外笔受《楞严经》。诗一首。”.

新!!: 同平章事和房融 · 查看更多 »

明朝

明朝(1368年1月23日-1644年4月25日)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國祚二百七十六年。 元末年间政治腐败,天灾不断,民不聊生,爆发农民起义,朱元璋加入红巾军中乘势崛起,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1368年,在扫灭陈友谅、張士誠和方国珍等群雄勢力后,于当年农历正月初四日朱元璋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并定都應天府(今南京市),其轄區稱為京師,由因皇室姓朱,因此又稱朱明。後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召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最終消滅張士誠和方國珍等各地勢力,统一天下。明初天下大定,经过朱元璋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迅速恢复,史称洪武之治。朱元璋去世后,其孙朱允炆即位,但是在靖难之役中败于驻守燕京的朱元璋第四子朱棣。朱棣登基后遷都至順天府(今北京市),北平布政司升為京師,原京師改稱南京。至成祖朱棣时期,开疆拓土,又派遣鄭和七下西洋,国势达到顶峰,史称永乐盛世。其後的仁宗和宣宗时期仍然处于兴盛时期,史称仁宣之治。英宗和代宗時期,遭遇土木之变,国力中衰,经于谦等人抗敌,最终解除国家危机。宪宗和孝宗相继与民休息,孝宗力行节俭,减免税赋,百姓安居乐业,史称弘治中兴。武宗时期还爆发了南巡之争和寧王之亂。世宗即位后,引发大礼议之争,清除宦官和权臣势力后总揽朝纲,实现嘉靖中兴,并于屯门海战与西草湾之战中击退葡萄牙殖民侵略,任用胡宗宪和俞大猷等将领平定东南沿海的倭患。世宗驾崩后经过隆庆新政和嘉隆万大改革国力得到恢复,神宗前期任用张居正,推行万历新政,国家收入大增,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科学巨匠迭出、社会风尚呈现出活泼开放的新鲜气息,史称万历中兴。后经过万历三大征平定内忧外患,粉碎丰臣秀吉攻占朝鮮进而入明的計劃,然而因為国本之争,皇帝逐渐疏于朝政,史稱萬曆怠政,同时东林党争也带来了晚明的政治混乱。萬曆一朝成為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期光宗继位不久因红丸案暴毙,熹宗继承大统改元天启,天启年间魏忠贤阉党祸乱朝纲,至明思宗即位後铲除阉党。然而因東林黨治國導致政治腐败以及连年天灾,导致国力衰退,最终爆发大规模民变。1644年,李自成所建立的大順军攻破北京,思宗自缢於煤山,明朝灭亡。隨後吴三桂倒戈相向,满清入主中原。明朝宗室立江南地区建立南明诸政权,被清朝統治者以「为君父报仇」为名各个歼灭,又击败各地农民军,直到1683年清朝攻占奉大明正朔的明郑台湾方止。 明代的核心領土囊括汉地,东北到外興安嶺及黑龍江流域,後縮為遼河流域;初年北達戈壁沙漠一帶,後改為今長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後改為嘉峪關;西南临孟加拉湾,后折回约今云南境;曾經在今中国东北、新疆東部及西藏等地設有羈縻機構。不過,明朝是否實際統治了西藏國際上存在一定的爭議。明成祖時期曾短暫征服及統治安南,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朝国土面积达到极盛,在东南亚设置旧港宣慰司等行政机构,加强对东南洋一带的管理。 明代商品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而手工业及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根據《明实录》所载的人口峰值于成化十五年(1479年)达七千余万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存在大量隐匿户口,故认为明朝人口峰值实际上逾亿,还有学者认为晚明人口峰值接近2亿。这一时期,其GDP总量所占的世界比列在中国古代史上也是最高的,1600年明朝GDP总量为960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9.2%,晚明中国人均GDP在600美元。 明朝政治中央废除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后来设置内阁;地方上由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加强地方管理。仁宗、宣宗之后,文官治国的思想逐渐浓厚,行政权向内阁和六部转移。同时还设有都察院等监察机构,為加強對全國臣民的監視,明太祖設立特務機構錦衣衛,明成祖設立東廠,明憲宗再設西廠(後取消),明武宗又設內廠(後取消),合稱「廠衛」。但到了后期出现了皇帝怠政,宦官行使大權的陋習,但决策权始终集中在皇帝手里,不是全由皇帝独断独行。有许多事还必须经过经廷推、廷议、廷鞫的,同时还有能将原旨退还的给事中,另到了明代中晚期文官集團的集體意見足以與皇帝抗衡,在遇到事情決斷兩相僵持不下時,也容易產生一種類似於「憲法危機」的情況,因此「名義上他是天子,實際上他受制於廷臣。」。但明朝皇權受制於廷臣主要是基於道德上而非法理上,因為明朝當時風氣普遍注重名節,受儒家教育的皇帝往往要避免受到「昏君」之名。皇帝隨時可以任意動用皇權,例如明世宗「大禮議」事件最後以廷杖朝臣多人的方式結束。 有学者认为明代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清代張廷玉等修的官修《明史》评价明朝为「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新!!: 同平章事和明朝 · 查看更多 »

明朝首辅列表

明朝的首辅是指首席内阁大学士,名义上无宰相之职,后实有宰相之權。.

新!!: 同平章事和明朝首辅列表 · 查看更多 »

明朝阁院大学士年表

明朝阁院大学士年表,列举中国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至崇祯末年(1644年)的大学士等年表。其中包括明朝文渊阁大学士(正五品)、东阁大学士(正五品)、华盖殿大学士(正五品)、谨身殿大学士(正五品)、文华殿大学士(正五品)、武英殿大学士(正五品)、翰林院翰林学士(正五品)、侍读学士(从五品)、侍讲学士(从五品)、国子监祭酒(从四品)。.

新!!: 同平章事和明朝阁院大学士年表 · 查看更多 »

新唐書

#重定向 新唐书.

新!!: 同平章事和新唐書 · 查看更多 »

敬翔

敬翔(),字子振,同州馮翊(今陝西大荔)人。 自稱是唐代平陽王敬暉之後。祖父敬忻,官同州掾。年輕時“好讀書,尤長刀筆,應用敏捷”,人称少年英才。赶赴长安参加进士考试,未中。黄巢入長安,敬翔逃至汴州(今河南开封),投靠同鄉王發,王發是宣武节度使朱温的观察支使,给军中人士代写书信。朱温问:“《春秋》里都写了什么玩意?”敬翔回答:“诸侯打仗的事。”朱温对敬翔大为赞赏,感慨地说:“天降奇人,以佐于我!”敬翔跟随朱温前后共三十餘年,朱溫是言聽計從,敬翔本人也“盡心勤勞,晝夜不寐,自言惟馬上得休息”。唐昭宗封敬翔为检校右仆射、太府卿,赐號“迎銮叶赞功臣”。朱温称帝后,改枢密院为崇政院,任命敬翔为知枢密院事。为光禄大夫、行兵部尚书、金銮殿大学士,封平阳郡侯。乾化二年六月,朱溫病重,召敬翔至病榻前受顧托命。朱友贞上台,趙巖及妻族张汉鼎、张汉杰等人用事,敬翔與李振受到排擠。李存勗攻进后梁都城,敬翔全家自杀。.

新!!: 同平章事和敬翔 · 查看更多 »

曹确

曹确(),字剛中,唐朝官员,唐懿宗年间任宰相。.

新!!: 同平章事和曹确 · 查看更多 »

曾公亮

曾公亮(),字明仲,号乐正,泉州晉江縣(今福建晉江市)人,北宋政治家。 天圣二年(1024年),曾公亮登进士第,仕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三朝,历官参知政事、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司空兼侍中等,封鲁国公。死后追赠太师、中书令,谥宣靖,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与丁度承旨编撰《武经总要》。.

新!!: 同平章事和曾公亮 · 查看更多 »

晏殊

晏殊,字同叔(),撫州臨川文港鄉(今南昌進賢縣)人。北宋著名詞人晏幾道父親,世稱晏殊為大晏,晏幾道為小晏。為北宋前期著名婉約派詞人,與歐陽修並稱「晏歐」。.

新!!: 同平章事和晏殊 · 查看更多 »

景范

景范(),他是五代十国后周大臣,淄州长山人。 景范进士出身。开始是范县县令,周太祖郭威时官至谏议大夫。显德元年,周世宗命他由枢密直学士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三司使。为官清正,但是没有处理军国大事的才干,955年后因为父亲去世而罢相。956年,景范去世。.

新!!: 同平章事和景范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同紫微黄门平章事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平章平章事平章军国重事平章政事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