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司馬元顯和晋朝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司馬元顯和晋朝之间的区别

司馬元顯 vs. 晋朝

司馬元顯(),字朗君,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人。晉朝宗室,會稽王司馬道子之長子,东晋晚期权臣,受封為會稽王世子。官至驃騎大將軍。司馬元顯自隆安三年起至元興元年的三年間曾經一度執掌東晉政權,但期間叛民孫恩連年入侵當時朝廷唯一能直接控制的三吳地區,戰事不息,而司馬元顯仍貪腐不已,國庫空虛下仍聚斂錢財之餘亦驕傲自大,信任身份奉承自己的小人,敗壞朝政。及後司馬元顯討伐桓玄,倚靠了北府軍將領劉牢之,然而劉牢之因擔心助司馬元顯擊敗桓玄後將不為對方所容,於是不戰而降。司馬元顯不能抵抗桓玄,終敗於桓玄並被其所殺,桓玄亦因而結束了晉安帝繼位以來司馬道子與司馬元顯父子掌政的局面,自掌朝政,終令其成功篡奪晉室,建立桓楚政權。. 晋朝(265年-420年)是中國歷史的朝代之一,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因晉朝皇室姓司馬,所以又稱司马晋。晋朝又分為兩個時期,即西晉(265年-316年)与東晉(317年-420年),合称“两晋”。西晋为晋武帝司马炎所建立,首都為洛陽;东晋为晋元帝司马睿所建立,首都為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兩晉的政治體制為世族政治,政治制度由漢代的三公、九卿制向隋唐的三省六部制过渡。 晉室先祖在三国時期為曹魏世族,在高平陵之变後剷除曹氏皇親,掌握實權形成霸府政治。265年,晉王司馬炎脅迫魏元帝曹奐禪讓帝位,改國號曰「晉」,定都洛陽,是為晉武帝,史稱西晋。280年,西晋滅孫吳而統一天下,但和平稳定的局面只维持了短短十几年。晉惠帝繼位後,朝廷漸亂,領有軍權的諸候王紛紛動亂,史稱八王之乱。晉朝元氣大傷後,內遷中原的諸外民族乘機舉兵,造成五胡亂華的局面,大量百姓與世族開始南渡。316年,西晉灭亡,北方從此進入五胡十六国時期。 317年,晋室皇族司马睿於建康称帝,定都建康(即今南京),是為晋元帝,史稱东晋,据有華南地區的领土。中原的世族及百姓陸續南遷,形成華北地區的侨民和南方土著共同聚居的局面。东晋初期,王導等人採取鎮之以靜策略,穩定局勢。東晉皇權衰落,朝廷大權主要由世族掌握,由於軍權外重內輕,朝廷控制力弱,不少藩镇心懷野心,先後发生了王敦之乱、蘇峻之亂及桓温專政。雖然部分士族当权者有恢复之心,前后发动几次北伐,但是朝廷擔心野心家藉此擴張勢力,大多消極支持。383年,前秦出動舉國之師,意圖滅亡東晉。面對亡國之禍,東晉君臣一心,憑藉淝水之戰奠定胜局。谢玄等将领乘胜追击,成功的收復大批失土,致使前秦崩解,引发了北方军事和政治格局的变化。然而,东晋後期又發生朋黨相爭及桓玄作乱。平民負擔沉重,又發生孫盧之亂。譙縱亦據蜀地自立。最後刘裕崛起,平定諸亂,凭借军事力量奪得帝位,建國號「宋」,是為宋武帝,史稱刘宋,中國從此進入南北朝時期。 经济方面,东晋莊園經濟的比例比西晉更大。由於農業技術提升等因素,在僑姓世族與吳姓世族密集開發下,江南獲得全面发展而繁榮興盛,中國的經濟重心也逐漸南移,後來才有大運河的出現。此外,手工業和商业方面也有長足進步。 晉朝雖為漢末以來中國文化中衰之時期,但在哲學、文學、藝術、史學、科技等等方面也有新的發展。漢代以前,政治主權完全在華夏族,而他族則作为被統治者而同化,漢代以後,政治主權不全在華夏族,而他族或以征服華夏族者而同化,邊疆民族帶來的草原遊牧文化也融于中原文化。時天下大亂,士族文人多不以道義為重,儒學中衰。曠達之士,目擊衰亂,不甘隱避,則托為放逸,遂開清談之風。晉室之興,世亂未已,向秀之徒,益尚玄风。玄学與印度東傳之佛教交汇,中國文化逐漸转变为儒釋道融合 柳翼謀:《中國文化史》之状况。.

之间司馬元顯和晋朝相似

司馬元顯和晋朝有(在联盟百科)31共同点: 南京市司馬尚之司馬道子司马光孫恩东晋并州幽州交州庾楷北宋元兴王國寶王珣王緒王恭 (東晉)益州荆州 (古代)護軍谢琰谥号豫州桓玄桓楚桓沖梁州殷仲堪河南省河內郡 (中國)晉明帝...晋安帝 扩展索引 (1 更多) »

南京市

南京市(英文:Nanjing,邮政式拼音:Nanking),简称「宁」,别称金陵,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蘇省省会、副省級城市和特大城市,華東地區區域中心城市暨第二大城市。地處長江下游沿岸,位於江蘇省西南部。是長江下游和長三角地區重要產業城市、長三角的副中心城市和江蘇省的政治、經濟、科教、文化、信息中心,也是全國綜合性交通和通信枢纽城市以及科教中心城市之一。 全市下轄11個區,总面积6582.31平方公里,2016年底常住人口827.05万,其中城镇人口678.14万人。 南京有2500多年建城史和前后近500年建都史,先後有東吳、東晉、南朝宋、齐、梁、陈、南唐、明朝、太平天國、中華民國等十個朝代及政权定都南京,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历史上长期是中国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亦被視為中华之正朔所在,是國家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南京是全國重要科教文化中心,有八所大學列入全國百所重點建設大學,居各大城市第三位。根據自然出版集团发布的2016年自然指數,位居國內科研領先城市前三。技術研發經費支出、發明專利數量名列前茅。新興產業蓬勃,例如,軟件與信息服務業居全國第四,新型顯示產業居全國第二,智慧電網產業居全國首位,設有南京軟件谷、智慧電網谷、生物醫藥谷、衛星應用產業園等多个產業園區。有中國三大圖書館之一的南京圖書館、三大博物館之一的南京博物院等。.

南京市和司馬元顯 · 南京市和晋朝 · 查看更多 »

司馬尚之

司馬尚之(),字伯道,河內溫縣人。晉朝宗室。官至前將軍、豫州刺史。曾為朝廷對抗王恭等人和孫恩的起事,協助守護建康。後在討伐桓玄時被其所敗,不久被殺。.

司馬元顯和司馬尚之 · 司馬尚之和晋朝 · 查看更多 »

司馬道子

司馬道子(),字道子,河內溫縣人。東晉宗室,簡文帝子,孝武帝親弟。初封琅邪王,後徙封会稽王。司馬道子在孝武帝朝是與皇室血緣最近的一支,在當時被委以朝政大任,又排擠當國的陳郡謝氏士族,皇族權力得以提升。然而孝武帝和司馬道子皆嗜酒,司馬道子亦任用小人,致令朝政漸見敗壞;而孝武帝信任的臣下亦有不齒於司馬道子黨眾的人,兩派之間矛盾造成主相之間的鬥爭。孝武帝死後,司馬道子輔政掌權,繼續任用王國寶等寵臣,招來王恭發兵討伐。司馬道子雖然屈服,但仍以司馬尚之和王愉等人試圖抗衡,卻招來王恭第二度討伐,最終倚靠兒子司馬元顯平定。及後政事皆由司馬元顯掌握,司馬道子則沉溺於酒醉之中。司馬元顯最終敗於桓玄,司馬道子亦遭流放,不久被殺。.

司馬元顯和司馬道子 · 司馬道子和晋朝 · 查看更多 »

司马光

司馬光(),字君實,号迂叟。北宋文学家、史学家。生於宋真宗天禧三年十月十八日,卒于宋哲宗元祐元年九月一日,享壽66岁。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縣)人,世称涑水先生,身後稱司馬溫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司馬元顯和司马光 · 司马光和晋朝 · 查看更多 »

孫恩

孫恩(),字灵秀,琅邪郡人,西晉中書令孫秀之後,世奉五斗米道。399年起兵反晉,402年敗死,餘眾由孫恩妹夫盧循領導,世稱「孫恩盧循之亂」。.

司馬元顯和孫恩 · 孫恩和晋朝 · 查看更多 »

东晋

东晋(317年4月6日-420年7月10日),中國朝代,乃西晉司馬氏政權的延續。因内迁的北方游牧民族造反,建都洛陽的西晉亡國,琅琊王司馬睿在群臣擁戴下在建康(今南京)即位,即晉元帝,史稱東晉。東晉與之前的孫吳以及其後的宋、齊、梁、陳,合稱為六朝。此外,史书中又仿东汉称中汉,称东晋为中晋,寓以晋室中兴之意;又东晋统治地区大部分在江东,古称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东晋。当时北方多个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连年征战,史称五胡十六国时期。 東晉雖然是司馬氏政權的延續,但司馬氏在政治上威望不高,朝廷由世族大家把持,最先的一個乃出身琅琊王氏的王導,其後又有陳郡謝氏的謝安、謝玄等等。而世家大族中的代表者有南下的王、謝、袁、蕭等僑姓,和本身居於江南的朱、張、顧、陸的吳姓。最初東晉有賴權臣王導主持大局,一方面拉攏江南士族,一方面又安排予從中原南下的士族,並以司馬氏作為共同擁戴的對象,司馬氏實際上成為傀儡。世家大族本身並不真正忠於司馬氏,尤其是他們本身都擁有大量田地,以至擁有自家部隊(即所謂「部曲」),有足夠實力抗衡司馬氏政權。最初有王導主持大局,東晉政權得以穩定,故時人稱「王與馬,共天下」。但晉元帝以降則內亂頻生,如有早期王敦之亂、蘇峻之亂,後期又有孫盧之亂等。 东晋也曾多次试图北伐,但由于内部不团结,除了最后篡晋的刘裕取得一定成果外,其余都无建树。祖逖本有希望恢复旧土,但他被晉元帝及世家大族挾制,郁郁而终。桓温的北伐则被慕容垂击败。 376年,前秦苻坚滅掉代國,統一了北方,南北分立之势从此而成。其後苻坚開始率兵南侵。383年,苻坚率約八十七萬兵馬大幅南侵,东晋宰相谢安力主抗击,派谢石谢玄率军,在淝水之战大获全胜,苻坚逃回北方。之後苻坚力量衰弱,因此原本統一的北方再次分裂為多國。后有桓玄叛乱,废安帝,自立为天子,後为大将刘裕所平,拥恭帝,然大权落于刘裕。 420年,刘裕篡位建立南朝宋,開啟南北朝時代,東晉亡。.

东晋和司馬元顯 · 东晋和晋朝 · 查看更多 »

并州

--州(),為古代地名。 《史記》五帝本紀中講:“舜以冀州之北广大,分置并州。”相传禹治洪水,劃分域內为九州。据《周礼》、《汉书·地理志上》记载, --州为九州之一。其地约当今山西省太原市、大同市和河北省保定市一带地区。汉武帝时,置并州刺史部,为十三刺史部之一,约当今山西省大部,河北省及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地。.

司馬元顯和并州 · 并州和晋朝 · 查看更多 »

幽州

#重定向 幽州 (九州).

司馬元顯和幽州 · 幽州和晋朝 · 查看更多 »

交州

交州是古地名,其范围在其近八百年的历史中常有变化,通常包括現在的越南北、中部和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部分。有时还包括現在的中国广东省、海南省。.

交州和司馬元顯 · 交州和晋朝 · 查看更多 »

庾楷

庾楷(),表字不詳,潁川鄢陵人。東晉征西將軍庾亮孫,會稽內史庾羲子。東晉末年官員、將領,官至西中郎將、豫州刺史。庾楷曾靠附輔政的司馬道子,後卻轉而支持王恭討伐朝廷。事後依靠桓玄,後在桓玄軍中暗中為朝廷當內應,但遭揭發,不久被殺。.

司馬元顯和庾楷 · 庾楷和晋朝 · 查看更多 »

北宋

北宋(960年2月4日—1127年3月20日)是中国宋朝的一个時期,自趙匡胤發動陈桥兵變強迫后周末帝禅让(960年)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入开封,北宋于次年灭亡,共历9帝,167年。后以应天府為首都建南宋,与北宋合称“两宋”。北宋建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市),为别于南宋而史称北宋。依據五行相生的順序,後周的「木」德之後為「火」德,因此宋朝以「火」為五行德運,並取紅色為王朝正色。 北宋的最大统治区域包括东、南到海,北以今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门关为界与辽相交;西北以陕西横山、甘肃东部、青海湟水与西夏交界;西南以岷山、大渡河与青藏高原、大理国交界,以广西与越南交界。北宋是面積最少的中原统一皇朝,亦無法統治河西走廊及燕雲十六州。据《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人口从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的三千二百五十万增至大观四年(1110年)的一亿一千二百七十五万。.

北宋和司馬元顯 · 北宋和晋朝 · 查看更多 »

元兴

元兴可以指:.

元兴和司馬元顯 · 元兴和晋朝 · 查看更多 »

王國寶

王國寶(),字國寶,太原晉陽(今山西太原)人。中書令王坦之第三子。晉孝武帝及司馬道子的寵臣,以卑屈的奉承去獲得二人寵信,從而權重一時。但同時亦招來不少人痛恨,其中包括同族的王恭。後王恭以討伐王國寶爲名起兵,王國寶被司馬道子賜死。.

司馬元顯和王國寶 · 晋朝和王國寶 · 查看更多 »

王珣

王珣()或作(350年-401年)。《晉書·安帝記》載:「(隆安四年)五月丙寅,散騎常侍、衞將軍、東亭侯王珣卒。」《晉書·王珣傳》則寫:「(隆安)四年,以疾解職,歲餘,卒,時年五十二。」《資治通鑑》則依《安帝紀》。今從《安帝紀》。字元琳,小字法护,琅琊临沂(今山东臨沂)人。晋代官員、书法家。父亲是中領軍王洽,祖父是東晉丞相王导。因獲封東亭侯,故被時人稱為王東亭。.

司馬元顯和王珣 · 晋朝和王珣 · 查看更多 »

王緒

王緒(),唐朝末年壽州(今日安徽省壽縣一帶)人,本為屠夫,家中頗有積蓄,880年散家資起兵,呼應黃巢之亂,攻陷壽州,隨即攻陷光州(今日河南省信陽市一帶),881年在固始縣命長史王信臣、王審邽、王審知三兄弟為將領。 汝南節度使秦宗權封王緒為光州刺史,命其奉獻軍糧,王緒自軍已經缺糧,更遑論供應宗權,宗權於是興兵攻打光州,王緒只好率兵由九江南下福建,攻陷汀州、漳州,進兵泉州。 王緒濫殺官兵,軍中人人自危,又要求官兵不許攜帶老弱親戚,以節省軍糧;885年因要求參軍王信臣三兄弟拋棄老母,王信臣與之力爭,王緒憤怒,欲斬殺信臣之母,諸將力諫方免。信臣內心不服,怒與前鋒將軍合謀,發動兵變。信臣自立為元帥,命眾武士將王緒捆綁,擲於帳幕之下。王緒不堪受辱,自殺。.

司馬元顯和王緒 · 晋朝和王緒 · 查看更多 »

王恭 (東晉)

王恭(),字孝伯,小字阿寧,太原晉陽(今山西太原)人。東晉外戚,孝武帝皇后王法慧之兄,晉朝名士王濛孫。王恭在東晉官至前將軍、青兗二州刺史,曾先後兩度起兵討伐朝臣,但在第二次起兵時因劉牢之叛變而兵敗,後被捕並被處死,死前仍堅持自己起兵之出發點是忠於朝廷。.

司馬元顯和王恭 (東晉) · 晋朝和王恭 (東晉) · 查看更多 »

益州

益州,中国古地名,西汉开始设置的行政区划,其范围包括今天的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一带。 殷商时期是巴人生活的地方。战国末期秦国灭了巴蜀之后在原巴蜀地区设置了巴郡和蜀郡。西汉元封五年(前106年),汉武帝在全国设十三刺史部,四川地区为益州刺史部,别称刀州。辖境相当今四川省、重庆、贵州、云南等省市大部;湖北省西北部及甘肃省小部分地区。东汉治雒县(今四川省广汉市北)。中平年间移治绵竹县(今四川德阳市东北)。兴平年间又移治成都县(今四川成都市)。 三国时期,刘备占领此地並建立蜀汉政权。三国末年曹魏灭蜀汉,分割益州,另置梁州。西晋泰始七年(271年)分割益州,另置宁州。其间十六国时期,李特在益州建立成汉政权,譙縱在此建立譙蜀政权。 唐朝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在全国设立十道,益州属剑南道,梁州属山南道,益州为原蜀郡之地。天宝元年(742年),益州改为蜀郡,至德二年(757年),蜀郡更升为南京成都府,剑南节度使再分为剑南东川和剑南西川节度使, 简称「東川」、「西川」。 北宋淳化四年(993年),王小波、李顺起义失败,成都府被降为益州,成都府路改为益州路,成都仍为治所。重和元年(1118年),益州再升格为成都府,自此益州的名称不再存在。 Category:南北朝的州 Category:隋朝的州 Category:唐朝的州 Category:四川的州.

司馬元顯和益州 · 晋朝和益州 · 查看更多 »

荆州 (古代)

荊州,是中國古代的ㄧ個行政區劃,最早由漢武帝依據九州分區而設置。.

司馬元顯和荆州 (古代) · 晋朝和荆州 (古代) · 查看更多 »

護軍

護軍是中國古代的高級軍事長官的官名,其中中护军、中领军、中都护等职位掌管禁軍、主持選拔武官、監督管制諸武將。这一官名始于秦,到三国、西晋时期发展到重要性的顶峰,唐宋以后逐渐消失。.

司馬元顯和護軍 · 晋朝和護軍 · 查看更多 »

谢琰

謝琰(),字瑗度,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謝安次子。東晉重要將領,為淝水之戰的功臣,後參與抵抗了王恭起兵和孫恩之亂,在對抗孫恩的戰事中兵敗,因部下叛變而遇害。.

司馬元顯和谢琰 · 晋朝和谢琰 · 查看更多 »

谥号

諡號()為東亞地區古代君主、諸侯、大臣、-后-妃等權貴死後,依其生平功過與品德修養,另起稱號,以名寓評,是為諡號。有此風俗的地區包括中國、朝鮮、越南、日本,但也有例外:春秋戰國時的吳國、越國及秦朝君主不用諡號。 根據西周時期青銅器銘文的考古研究,此風俗約於周穆王前後普及。謚號通常用於尊稱古代帝王、大臣、學者和貴族;有些名人的諡號由於久經使用,幾乎成為他們的別名,如曾文正(曾國藩)、岳武穆(岳飛)、陶靖節(陶淵明)等。 帝王的諡號一般是由禮官議定,再經繼位的帝王認可後予以宣佈,臣下的諡號則由朝廷賜予。後期,賜諡權由皇帝包攬,取決於「聖裁」。--號、--號二詞古文通用。據臺灣著名家譜學家廖慶六認為,在繁體中文使用上,「--」為一般道士作法事時的隨口表揚,「--」則為政府機關的榮賜褒揚。.

司馬元顯和谥号 · 晋朝和谥号 · 查看更多 »

豫州

豫州可以指:.

司馬元顯和豫州 · 晋朝和豫州 · 查看更多 »

桓玄

桓玄(),字敬道,一名靈寶,譙國龍亢(今安徽懷遠)人,譙國桓氏代表人物,東晉名將桓溫之子,東晉末期桓楚政權建立者。曾消滅殷仲堪和楊佺期佔據荊江廣大土地,後更消滅了掌握朝政的司馬道子父子,掌握朝權。次年桓玄就篡位建立桓楚,但三個月後劉裕就舉義兵反抗桓玄,桓玄不敵而逃奔江陵重整軍力,但後再遭西討的義軍擊敗。試圖入蜀途中遇上護送毛璠靈柩的費恬等人,遭益州督護馮遷殺害。因曾襲父親「南郡公」之爵,故世稱「桓南郡」。.

司馬元顯和桓玄 · 晋朝和桓玄 · 查看更多 »

桓楚

桓楚,中國東晉時期由將領桓玄所建立的一個短期政權,存續期間為403年至404年。 東晉晉安帝元興二年(403年),控制東晉中央政府的楚王桓玄篡奪政權。十一月二十一日(陽曆為403年12月20日),安帝獻上玉璽,禪位於桓玄。十二月三日(陽曆為404年1月1日),桓玄正式稱帝,國號楚,改元永始。為與其餘國號為楚的政權區分,故史家稱桓玄建立者為桓楚。 名義上,桓楚於建立後直接繼承東晉的領土,但實際上其勢力範圍僅及江陵(今湖北江陵)以東的長江中下游一帶。404年,以劉裕為首的數名將領,起兵勤王,楚軍不敵,桓玄退出建康(今江蘇南京),並挾持安帝西逃至江陵。同年稍後,桓玄敗死,其堂弟桓謙將國璽奉還安帝,桓楚亡。 桓楚亡後,桓氏家族仍不斷在長江中游一帶興兵與東晉政府軍對抗,直到數年後才被消滅。.

司馬元顯和桓楚 · 晋朝和桓楚 · 查看更多 »

桓沖

桓沖(),字幼子,小字買德郎,譙國龍亢(今安徽懷遠)人。東晉宣城內史桓彝之子,大司馬桓溫弟,東晉著名將領、軍事家。桓沖忠於晉室,雖桓氏與以謝安為首的陳郡謝氏有所衝突,但仍以國家為首,犧牲宗族利益,將原本桓溫時取得的揚州刺史職位讓了給謝安,反倒自願出鎮外地。後又與謝氏於東西兩邊協力防禦前秦的進攻,助東晉於淝水之戰中獲勝,但於戰後翌年病逝。桓沖在東晉官至車騎將軍,故被稱為桓車騎。後桓玄稱帝,追贈太傅、宣城王。.

司馬元顯和桓沖 · 晋朝和桓沖 · 查看更多 »

梁州

#重定向 梁州 (古代).

司馬元顯和梁州 · 晋朝和梁州 · 查看更多 »

殷仲堪

殷仲堪(),表字不詳,陳郡長平人。殷融之孫。東晉末年重要官員,官至荊州刺史,曾兩度響應王恭討伐朝臣的起事,在王恭死後與桓玄及楊佺期結盟對抗朝廷,逼令朝廷屈服。後來卻被桓玄襲擊,逼令自殺。.

司馬元顯和殷仲堪 · 晋朝和殷仲堪 · 查看更多 »

河南省

河南省简称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行政区,省会郑州市。其大部分土地位于黄河中下游以南地区,故名河南。河南地处中国中部,承东启西,古称天地之中,被视为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是中国经济自东向西梯次推进发展的中间地带,以河南省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版块,以河南省为核心的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河南地势西高东低,北部、西部、南部分别分布着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和大别山,中部和东部为大面积的冲积平原,西南部为南阳盆地。黄河穿北境而过,淮河水系和海河水系以及汉水的支流丹江也流经河南。全省面积16.7万平方公里,面积排名全国第17位。人口9480万,仅次于广东和山东位列第三位。2015年全省生产总值3.7万亿元,位居第五位。.

司馬元顯和河南省 · 晋朝和河南省 · 查看更多 »

河內郡 (中國)

河内郡,是漢代畿郡、名郡,位於今日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和山東西部。 中國古以黃河以北為河內。戰國時河內為魏國領土。秦末民变时司馬卬被項羽封為殷王,都城在河內。漢高祖即位時設置殷國,次年改名為河内郡,位於太行山東南與黃河以北。與河東郡、河南郡合稱三河,领县十六:汲县、共县、林虑县、获嘉县、修武县、野王县、州县、怀县(郡治)、平皋县、河阳县、沁水县、轵县、山阳县、温县、朝歌县、武德县。漢武帝時,河內郡守王溫舒“令郡具私馬五十疋為驛,自河內至長安”,可知河內當時有大量養殖牲畜。 西漢官員在河內推動了許多防洪工程。西漢末期,中國的經濟重心和基本經濟區,已從關中轉移到河內一帶。光武帝劉秀起兵,把河內委托給最信賴的部下寇恂,令他準備和轉運軍糧。.

司馬元顯和河內郡 (中國) · 晋朝和河內郡 (中國) · 查看更多 »

晉明帝

晉明帝司馬紹(),字道畿,東晉的第二代皇帝,晉元帝司馬睿長子。母親是豫章郡君荀氏。在位不足三年,但在位期間平定了王敦之亂。.

司馬元顯和晉明帝 · 晉明帝和晋朝 · 查看更多 »

晋安帝

晋安帝司马德宗(),字德宗,东晋的第十位皇帝。晋孝武帝司马曜的长子,母亲是陈归女。晉安帝由於痴愚而無能力掌握國政,在位廿二年間朝權都旁落在臣下之中,國內內亂頻仍,期間甚至發生了桓玄篡位的事件。最後東晉國祚及國力在北府將領劉裕的主持下獲得恢復,但亦為劉裕奠下篡位的基礎,安帝自己亦因劉裕欲篡而遇害。.

司馬元顯和晋安帝 · 晋安帝和晋朝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司馬元顯和晋朝之间的比较

司馬元顯有61个关系,而晋朝有559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31,杰卡德指数为5.00% = 31 / (61 + 559)。

参考

本文介绍司馬元顯和晋朝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