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司徒

指数 司徒

司徒,中国、朝鮮、越南古代职官。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金文多作“司土”,与司马、司工(即司空)合称“三有司”。是管理土地、人民的官,与后世的户部尚书相当。春秋时沿置。 汉哀帝时丞相改称大司徒,东汉时改称司徒,成为三公之一。.

目录

  1. 173 关系: 华喜古弼司士司寇司徒司空司马大司徒仁波切娄睿娄昭子孔 (郑国)孔纬宰相宇文亮宇文直宇文椿尉元尉粲崔光崔胤崔浩丞相中國东汉万俟洛三公三桓于翼五官张邯彭乐何点徐彦若徐羨之侯莫陈崇侯景徒单恭刘义宣刘义康刘义真刘茂 (十六国)刘赐 (东汉)划设周庠唐睿宗唐肅宗冯诞六卿元亶... 扩展索引 (123 更多) »

  2. 中国古代政府
  3. 古代職業
  4. 职业小作品

华喜

华喜,'''子'''姓,'''华'''氏,名喜,是司徒郑的儿子,华督的玄孙,宋国司徒。 前576年八月,宋共公下葬。在这时,华元做右师,鱼石做左师,荡泽做司马,华喜做司徒,公孙师做司城,向为人做大司寇,鳞朱做少司寇,向带做太宰,鱼府做少宰。荡泽要削弱公室,杀了公子肥。华元和华喜属于戴族;司城公孙师属于庄族;其他六大臣都属于桓族。华元这派遣华喜、公孙师率领国人进攻荡氏,荡泽被杀。前573年七月,老佐、华喜率兵围攻彭城,讨伐鱼石,老佐战死。.

查看 司徒和华喜

古弼

古弼,鮮卑姓吐奚,鮮卑本名為吐奚愛弼,代人,北魏大臣,活躍於北魏明元帝與北魏太武帝時期。.

查看 司徒和古弼

司士

司士是中國古代官名。西周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空、司徒、司寇并称五官,掌纠察百官,相当于汉朝的御史大夫。后世无闻。 Category:公卿 Category:周朝.

查看 司徒和司士

司寇

司寇是中國古代官名。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空、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管刑狱、纠察等事。各诸侯国亦置此官,职掌同周朝,在楚、陈等国,称司败。 后世也用作刑部尚书的别称。 Category:公卿.

查看 司徒和司寇

司徒

司徒,中国、朝鮮、越南古代职官。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金文多作“司土”,与司马、司工(即司空)合称“三有司”。是管理土地、人民的官,与后世的户部尚书相当。春秋时沿置。 汉哀帝时丞相改称大司徒,东汉时改称司徒,成为三公之一。.

查看 司徒和司徒

司空

司空,空是工的通假字,是中国、朝鮮古代官名。 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寇、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水利、营建之事,金文皆作司工。 春秋、战国时沿置。宋国因宋武公名叫司空,所以将司空改为司城。孔子曾任鲁国的司空。 汉朝本无此官,成帝时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但职掌与周代的司空不同。东汉将大司空改为司空,与太尉、司徒(丞相、大司徒改任)并称三公,一直延续到宋徽宗时,仿周制,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辽朝、金朝三公还是太尉、司徒、司空,元朝时设时废。明朝、清朝还是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明清时期也是工部尚书的别称。.

查看 司徒和司空

司马

司马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官职名称,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职权。.

查看 司徒和司马

大司徒仁波切

廣定大司徒巴(),又稱大司徒仁波切或泰錫度仁波切,“巴”是藏文里对人的尊称。是噶舉派中的一個大修行人转世(祖古)傳承。它的傳承歷史悠久,起源自中國明成祖時代,在噶瑪噶舉傳承中,有著崇高的地位。根據傳說,大司徒仁波切是彌勒菩薩的化身,主寺為八邦寺。目前已傳承到第十二世,名為貝瑪屯有您切旺波,由第十六世噶瑪巴·讓炯日佩多傑認證,他是第十七世噶瑪巴·伍金赤列多傑的上師。.

查看 司徒和大司徒仁波切

契(生卒年不詳),子姓,名契,帝嚳之子,唐堯的異母弟,生母為簡狄,商高祖乙的祖先。.

查看 司徒和契

娄睿

#重定向 婁叡.

查看 司徒和娄睿

娄昭

娄昭()、中国東魏时期的将领、官员。字菩薩。代郡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人。北齐神武帝高欢之妻武明皇后娄昭君的弟弟。.

查看 司徒和娄昭

子孔 (郑国)

公子嘉(),春秋时期郑国的司徒、當國,字子孔,父亲郑穆公,後代為孔氏。.

查看 司徒和子孔 (郑国)

孔纬

孔緯(),字化文。魯曲阜(今屬山東)人,孔子第四十世孫,唐朝狀元、宰相、封魯國公。.

查看 司徒和孔纬

宰相

宰相,是古代中国辅助君主(含諸侯、帝王等)的最高行政官员的非正式通稱而非法制上的名稱。宰原為「罪人在屋下執事者」,後引申為宰制的意思。「宰」有控制、掌握之意。「目接物曰相」、「省視約相」,故相又有「交接扶助」之意。中國建立中央集權後正式稱謂有丞相、相國等。今日時常稱君主立憲國家之內閣總理大臣為首相,即得自「宰相」之名。 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亦管烹殺祭祀,实已为官的通称。因古時祭祀為頭等大事,貴族當王後,變成王的首席副手。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但只有辽代以为正式官名,其它各代所指官名与职权广狭则不同,而且名目繁多。唐朝宰相人數與名目最多,有:中书令、侍中、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与(议、豫)朝政、参知政事、同掌机密等等。漢代丞相以一人為相,唐代的宰相以多人共事為相。 有些朝代會設立左、右丞相(根據皇帝的方向),其地位根據不同朝代對「左尊」或「右尊」而不同。例如先秦時代文官尊左、武官尊右,在漢時期,以右丞相為主相、左丞相為副相,到隋唐兩宋隨周為「左尊右卑」。元朝依蒙古人習俗也以右丞相高於左丞相,到明初則恢復以左丞相為正職、右丞相為副職。.

查看 司徒和宰相

宇文亮

宇文亮(),北周宗室,字--德。 宇文導之子。生年不详,仅知兄宇文广生于542年或544年、弟宇文廙生于550年。559年,封永昌郡公。後嗣杞国公宇文連爵位,受位開府儀同三司。 563年10月,为梁州总管。571年,为宗師中大夫,進大将軍。4月,为秦州总管,兄宇文广的部下归他统率。5月,進柱国。572年,宇文亮的叔父晋公宇文護被殺害後,宇文亮不安,日日纵酒,周武帝手诏叱責。 576年,武帝攻撃北齐,宇文亮为右第二軍总管。平定并州,進上柱国。从军攻撃鄴城,转大司徒。578年,周宣帝即位,出为安州总管。 579年,为行軍总管,随韋孝宽攻撃南朝陳。11月,从安陸道攻克黄城。580年3月,周軍凱旋回到豫州,宇文亮因儿子宇文温之妻尉迟炽繁被太上皇(即周宣帝)逼奸,怀恨謀反,对长史杜士峻说:“主上淫纵滋甚,社稷将危。吾既忝宗枝,不忍坐见倾覆。今若袭取郧国公而并其众,推诸父为主,鼓行而前,谁敢不从。”夜間率领数百騎襲撃韋孝宽陣营。韋孝宽得到事前密告,有所准备,宇文亮遁走。韋孝宽撃斬宇文亮。 弟宇文椿嗣杞国公的爵位。.

查看 司徒和宇文亮

宇文直

宇文直(),字豆罗突,北朝北周宗室。西魏宇文泰之子。 西魏权臣宇文泰与其妾叱奴氏生有二子宇文邕、宇文直。宇文邕即后来的北周武帝。宇文直为宇文泰第六子(实际上的第八子)。魏恭帝三年,封秦郡公,邑一千户。武成初年,出镇蒲州,拜大将军,進衛國公,邑万户。 宇文邕與宇文直對抗宇文護,天和七年(572年)三月十四,宇文護從同州(今陕西大荔)回長安,向太后朗讀《酒誥》,讀到一半的時候,宇文邕猛然用玉笏打宇文護的後背,把他打倒;再由宇文直杀之。建德三年(574年),進爵為王。但宇文直却因异母兄宇文宪受到重用而不满,欲取而代之不果,迁怒宇文邕。七月,武帝宇文邕前往雲陽(今陝西涇陽西北),二十七日宇文直在长安举兵攻肃章门。長安留守薛公長孫覽見狀,逃奔雲陽,獨留尉遲運緊閉宮門不讓宇文直入宮,宇文直下令放火烧门,尉遲運也在門內放火,宇文直見大火無法進入,只得離去,尉遲運趁機奋勇追击,擊敗其兵。宇文直逃至荆州(今湖北江陵)被擒,免为庶人,囚于别宫,因仍有異志,被诛杀。十个儿子宇文贺、宇文宾(当时出继堂伯父宇文菩提)、宇文塞、宇文响、宇文贾、宇文秘、宇文津、宇文--理、宇文--璪、宇文--琮也被诛杀,国除。谥剌,故史称卫剌王。.

查看 司徒和宇文直

宇文椿

宇文椿(),字--寿。北周宗室,永昌郡公,宇文导四子,宇文颢孙,宇文泰侄孙,北周武帝堂侄。 生年不详,仅知兄宇文廙生于550年,其父宇文导卒于554年。 保定年间,授开府仪同三司、宗师中大夫。建德初年,加大将军。不久除岐州刺史。建德四年(575年),关中民饥,宇文椿表陈其状,得玺书劳慰,于是令所在开仓赈济灾民。《周书》卷十 周武帝伐北齐,宇文椿与皇弟齐王宇文宪攻拔武济等五城。五年(576年),武帝兵围晋州,皇弟柱国陈王宇文纯屯千里径,宇文椿率众屯栖鸡原,皇弟大将军越王宇文盛守汾水关,都受时任上柱国的前锋宇文宪节度。宇文宪秘密对宇文椿说:“兵者诡道,去留不定,要见机而作,不得遵常理。你现在设置营垒,不必张设军帐帷幕,可以砍伐柏树搭成草屋,装作有兵驻守的样子。一旦部队撤离,敌人见到草屋也会疑惑不敢前进。”时北齐后主分军万人向千里径进发,又令其众出汾水关,亲率大军与宇文椿对阵。宇文宪助宇文盛击退齐军后,宇文椿又报告齐军稍有进逼,宇文宪又回军相救。有诏召宇文宪、宇文椿回师,二人率兵趁夜返回。齐军果然被柏树草屋所惑,未察觉宇文椿已退军,次日才明白。明朝刘基《百战奇略》收录此战,记为“疑战”。 周宣帝即位,宣政元年(578年)八月拜时为柱国的宇文椿为大司寇。《周书》卷七《北史》卷十 大象二年(580年)三月,宇文椿的次兄、出继堂叔杞烈公宇文光宝的行军总管杞国公宇文亮在征淮南时作乱被杀,宇文椿被下诏立为杞国公,出继为杞烈公的嗣子。《北史》卷五十七《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四 六月,进位上柱国,转大司徒。周静帝大定元年(581年)二月,以使持节、兼太傅、上柱国、杞国公身份授辅政大臣丞相隋王杨坚相国印绶,加其九锡,当月静帝禅位于杨坚,杨坚三次辞让,宇文椿又奉命奉册。杨坚后来受禅,建立隋朝即隋文帝。当年,宇文椿为杨坚所害,五子西阳郡公宇文道宗、宇文本、宇文仁邻、宇文武子、宇文礼献一并被杀。.

查看 司徒和宇文椿

尉元

尉元,字苟仁,北魏将领、大臣,代郡鲜卑族人,尉迟氏。 父亲中山郡太守目斤,世为豪宗。善于射箭。神䴥年间,为虎贲中郎将,转任驾部给事中,赐爵富城男。和平年间,任北部尚书,进爵太昌侯。466年,刘宋徐州刺史薛安都归降北魏,请求救援。北魏派尉元为都督东道诸军事,镇南大将军,率领军马一万入彭城。受降薛安都,467年,大破刘宋将领张永、沈攸之,宋军死者以万数,陈尸六十里。获得军器器械不可计算。刘宋丧失了淮河以北的青州、冀州、徐州、兖州和豫州的淮西地。后来担任都督徐州、南兖州、北兖州诸军事,镇东大将军、徐州刺史,封淮阳公。在彭城镇守,多次击败刘宋的进攻。471年,假淮南王。太和初年,为内都大官。出任镇西大将军,统万镇都将。479年,封淮阳王。入为侍中、都曹尚书,任尚书令。489年,官至司徒、492年,按例降异姓王爵,封山阳郡开国公。年老逊位,魏孝文帝以其为三老,死后谥号景桓。.

查看 司徒和尉元

尉粲

尉粲(),中國北齊時期軍事家、政治家,尉景的兒子。.

查看 司徒和尉粲

崔光

崔光可以指.

查看 司徒和崔光

崔胤

崔胤(),字昌遐,或字垂休。清河武城(今山東省武城縣,位夏津縣西北)人。晚唐官员。曾数度拜相(893年-895年、895年-896年、896年-899年、900年-901年、903年-904年),故外号崔四入。 進士出身,與詩人韓偓友好。河中節度使王重榮聘為從事。后入朝,累迁考功、吏部员外郎,转郎中、给事中、中书舍人。大顺中,历兵部、吏部侍郎,寻以本官同平章事。累迁中书侍郎、判户部事。乾宁二年(895年)三月,以检校尚书左仆射、同平章事、河中尹、充河中节度等使再入朝。同年,崔胤随从唐昭宗出逃长安。返回长安后,加礼部尚书,并赐号“扶危匡国致理功臣”。 乾宁三年七月,复以左仆射兼广州刺史,充清海军节度领南东道观察处置等使。后罢崔胤政事,检校兵部尚书、广州刺史、岭南东道节度等使。因朱全忠的关系,复召拜平章事。 天復元年(901年)正月,崔胤聯合左神策軍指揮使孫德昭打敗废黜昭宗另立皇长子李裕为帝的劉季述,唐昭宗復位,崔胤进位司空,复知政事,兼领度支、盐铁、三司等使。天復元年(901年)昭宗被宦官韓全誨劫持到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崔胤召朱全忠救駕。崔胤利用朱温對抗宦官,玩弄權術,排斥异己。三年(903年)神策军解散后,昭宗以朱温为天下兵马副元帅,欲以皇子为名义上的大元帅,崔胤又迎合朱温的意思,在昭宗属意李裕的情况下坚请昭宗以年轻的嫡次子辉王李祚为元帅。朱温厌恶李裕,要崔胤提出以参与政变为由处死李裕,昭宗不肯,朱温否认是自己的意思。崔胤又覺得朱溫權勢漸大,暗中召募六军十二卫,密為防禦。又與京兆尹鄭元規等繕治兵甲。 天祐元年(904年)春正月,朱全忠侄子朱友伦在球场坠马而死,朱全忠怀疑是崔胤所害,派侄子朱友谅带兵入长安,以“专权乱国,离间君臣”的罪名殺崔胤、郑元规,長安百姓向尸体投掷瓦砾砖石以泄忿,年五十一。唐昭宗被迫迁都洛阳。 Category:崔姓.

查看 司徒和崔胤

崔浩

崔浩(),字伯淵,清河郡東武城(今山東省武城縣)人。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北魏政治家。.

查看 司徒和崔浩

丞相

丞相,是中国古代官名。一般指帝王下面的最高行政官員,輔佐皇帝總理政事的百官之長。古代中国战国、秦朝、漢朝直至明朝初年,是辅佐君主的次高官吏。在漢朝僅次於相邦(後避漢高祖諱,史料均改稱相國)。相與僕射皆為先秦禮儀如射禮酒禮中輔助儀式之人。 中國歷史上設立丞相制度,東周戰國時代的秦武王是為濫觴。丞相制度在中國有長達數千年的歷史。.

查看 司徒和丞相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查看 司徒和中國

东汉

东汉(25年-220年)是由刘秀建立的中国古代的一个朝代,与西汉合称兩漢。東漢与西漢之間为新朝,後为東漢所取代。西汉建都长安,東漢建都洛陽,故而得名。東漢是當時世界上的強大國家,而前期六十多年的光武中興和明章之治,亦是中國史上的盛世之一。 由於東漢中後期的帝王普遍壽命不長,而且不少是幼年即位,導致汉和帝以后至汉末近百年间,外戚及宦官轮流执政,成為固定的惡性循環,兩派互相残杀,把东汉朝廷弄得十分腐败。東漢中平六年(189年),外戚大將軍何进遭宦官十常侍所殺,後军阀董卓引兵到雒陽,除十常侍,废少帝刘辩,杀何太后,立汉献帝。长期左右东汉皇室的外戚、宦官一起被消灭,但卻引起了各地諸侯群雄割據的局面,漢廷不再握有實權,漢献帝從此成為傀儡,其后被曹操控制,最後汉室被曹魏取代。 東漢在文化、军事等方面亦有显著成就。著名的有班超出使西域,在西域長駐了三十多年,先後擊破了被匈奴控制的西域諸國,不但令西域諸國一一歸順漢朝,並開拓了東西文化的交流。期間他還派出甘英出使西域的大秦國,雖未有成功,但足跡已達今日波斯灣諸國。 另外,东汉在91年灭北匈奴。南匈奴内附漢朝。216年,南匈奴最后一個呼厨泉单于去邺城拜见曹操,曹操分南匈奴为五部,匈奴汗国不复存在,困扰汉朝数百年的北方外患終告一段落。 同時佛教也在這段期間傳入中國。根據記載,汉哀帝元壽元年(前2年)博士弟子景盧出使大月氏,其王使人口授《浮屠經》。到了東漢永平十年(67年),漢明帝派人去西域,迎來兩位高僧,並且帶來了許多佛像和佛经,用白馬駝迴首都雒陽,皇帝命人修建房屋供其居住,翻譯佛經。也就是現在的白马寺。.

查看 司徒和东汉

万俟洛

--俟洛(),字受洛干。東魏名將。破六韓拔陵造反時,隨父親-万-俟普歸順,除顯武將軍。歸北魏後,隨爾朱榮每有戰功,累遷汾州刺史、驃騎將軍。隨北魏孝武帝入關,除尚書左僕射。天平中,隨父歸東魏,封建昌郡公,再遷領軍將軍。興和初年逝世,追贈太師、大司馬、太尉、錄尚書,諡武。.

查看 司徒和万俟洛

三公

三公是古代東亞的官名。泛指辅佐帝王处理国务的次高官员。具体包括的官职内容则分为两种: 西周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東漢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位次上公,東漢無太師、太保,惟有太傅,為上公。 北魏將太師、太傅和太保並稱為三師上公。 《晉書‧天文志》:「杓南三星及魁第一星西三星皆曰三公,主宣德化、調七政、和陰陽之官也。」 其中位於魁第一星西的三公,即為現在的 三師 。相對古人各朝對星座的認識見解不同,三師 (星官)、三公 (紫微垣)、三公 (太微垣)或各有對應。 西汉以丞相(后改大司徒)、太尉(后改大司马)、御史大夫(后改大司空)为三公。东汉时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亦称三司。隋唐时成为最高荣誉头衔。 至宋徽宗时,将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改为太师、太傅、太保(原来称三师)为三公。元代和明清时的三公為太師、太傅、太保。 元、明、清沿用此官作为大臣的最高荣誉头衔。 也有历史学家认为周代的三公是指司徒、司马、司空。 日本律令制時的三公是指太政大臣、左大臣、右大臣。 高麗的三公是指大衛、司徒、司空。朝鮮王朝以領議政、左議政、右議政為三公,亦稱三政丞。 三公職位在多數朝代中只是虛銜,為象徵性的榮譽職位,並無實際的權力與工作,因此各朝君主多半在有功大臣死後才追贈三公。.

查看 司徒和三公

三桓

三桓,即指魯國卿大夫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魯國的三桓起於魯莊公時代(前693年─前662年)。魯莊公父親魯桓公有四子,嫡長子魯莊公繼承魯國國君;庶长子慶父(謚共,又稱共仲,其後代稱孟孙氏,又称仲孫氏、孟氏)、庶次子叔牙(謚僖,其後代稱叔孫氏)、嫡次子季友(謚成,其後代稱季孫氏、季氏)皆按封建制度被魯莊公封為卿,後代皆形成了大家族,由於三家皆出自魯桓公之後,所以被人們稱為『魯三桓』。 魯國自魯僖公以後,三桓世為魯卿,執掌國政,其中以季孫氏在三桓中實力最強。三桓互相矛盾又有共同利益,對魯國的歷史和發展有重要的影響。魯宣公時三桓發動政變,驱逐了意图消灭三桓影响,恢复鲁君威信的公孙归父(東門襄仲之子,魯莊公之孙),三桓共掌魯國政事。至魯昭公時期(前541年─前510年),三桓將魯公室的土地財產、軍隊及人口瓜分,並由三桓進貢以供養魯君。魯昭公到後期無法容忍三桓,在前517年與三桓交惡的郈氏合作對抗三桓卻失敗,魯昭公被迫出走,六年後死在晉國之-乾-侯,三桓立昭公弟為魯定公,到魯哀公、魯悼公、魯元公時期,魯國國君始終無法擺脫三桓的專政。直到魯穆公時期(前415年-前383年),魯國實行改革,任命博士公儀休為魯相,遂漸從三桓手中收回政權,國政開始奉法循理,擺脫了三桓專政的問題,重新確立了魯公室的權威。叔孙氏和孟孙氏先后亡于齐国,而季孫氏則據其封邑費、卞,獨立成為了費國。.

查看 司徒和三桓

于翼

于翼(),字文若,于谨之子,年十一,娶宇文泰之女平原公主,开始为员外散骑侍郎,封安平县公,食邑一千户。随从宇文泰征伐有功,大统十六年,进爵安平郡公,加官大都督,宿卫禁中。周孝闵帝宇文觉建立北周,于翼担任渭州刺史,政治宽简,为右宫伯。与晋公宇文护同受遗诏辅佐武帝宇文邕,保定元年(561年),徙军司马。三年,改封常山郡公,邑二千九百户。天和初,迁司会中大夫,增邑通前三千七百户。天和三年(568年),周武帝迎娶突厥皇后阿史那氏,命于翼总司仪制。后改任大将军,总领中外宿卫兵事。受权臣宇文护猜忌,转为小司徒,加拜柱国。 建德二年(573年),出任安、随等六州五防诸军事、安州总管,率军随武帝宇文邕平北齐,破南陈,历任陕州刺史、洛怀等九州诸军事、河阳总管、豫州总管、大司徒、幽定七州六镇诸军事、幽州总管。杨坚为丞相时,进位上柱国,封任国公。 隋朝开皇初年,隋文帝拜他为太尉,开皇三年五月去世,赠本官、加蒲晋怀绛邵汾六州诸军事、蒲州刺史,谥号穆。.

查看 司徒和于翼

五官

五官可以指:.

查看 司徒和五官

张邯

張邯(),新朝政治人物,揚州九江郡人。 西漢末期儒学者后蒼弟子,王莽任命他為大長秋,封明学男。與地理侯孫陽成為新朝井田制實施中心人物。 地皇元年(20年)秋,王莽在長安南建築巨大祖廟,張邯、崔發進言王莽「德盛者文缛,宜崇其制度,宣视海内,且令万世之后无以复加也」。祖廟的建築,征發国内官民,使民眾疲弊。 地皇二年(21年)、故左将军公孙禄批評王莽的政治:“太史令宗宣典星历,候气变。以凶为吉,乱天文,误朝廷。太傅平化侯饰虚伪以偷名位,‘贼夫人之子’。国师嘉信公颠倒《五经》,毁师法,令学士疑惑。明学男张邯、地理侯孙阳造井田,使民弃土业。牺和鲁匡设六管,以穷工商。说符侯崔发阿谀取容,令下情不上通。宜诛此数子以慰天下!”又言:“匈奴不可攻,当与和亲。臣恐新室忧不在匈奴,而在封域之中也。”王莽大怒,使虎贲扶公孫禄而出。但還采用了他的一些諫言。 地皇四年(23年),更始帝屬下漢軍譴責王莽毒殺漢平帝,王莽朝議拿出所謂漢平帝的金滕之策痛哭。張邯說《易經》言“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歳不興”。“莽”是王莽,升是劉伯升(劉縯,当時更始帝的大司徒)、“高陵”是高陵侯之子翟義。就是說劉伯升、翟義在新皇帝時起兵(“伏戎”),結局都是被殲滅。張邯說完,大臣皆稱万歳。 同年六月、潁川郡昆陽之戰,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尋被漢軍擊敗,王尋戰死。王邑退到長安後,張邯繼任王尋為大司徒。同年十月、更始帝屬下漢軍突入長安城内宣平城門。當時,張邯赴城門視察,遇到敵兵被殺害。.

查看 司徒和张邯

彭乐

彭乐(),字兴,东魏和北齐名将。.

查看 司徒和彭乐

何点

何点,中国五胡十六国时代成汉大臣。官居司徒。 何点在王达之后担任司徒。李雄没有立儿子为太子,以大哥李荡的儿子李班为太子。李班为人谦虚能广泛采纳意见,尊敬爱护儒士贤人,从何点、李剑以下,李班皆以他们为老师。334年,李雄头部生疮,旧伤化脓溃烂,儿子们都远远躲开,太子李班亲自为他吮吸脓肿。李雄死后,李班接嗣皇帝位,任命李寿为录尚书事来辅佐朝政。李班在宫中依礼服丧,政事都委托给李寿和司徒何点、尚书令王瓌等人。李雄的儿子李期杀死李班篡位,任命王瓌接替何点为司徒。.

查看 司徒和何点

徐彦若

徐彦若(),字俞之,封齐国公,唐朝官员,唐昭宗年间为宰相。.

查看 司徒和徐彦若

徐羨之

徐羨之(),字宗文,小字干木,東海郡郯縣(今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人。東晉末年及南朝宋初年政治人物,在南朝宋官至司徒。徐羨之出身寒門,因與劉裕同在桓脩幕下而互相結交,在劉裕消滅桓玄,執掌朝權後漸進高位。在南朝宋時更以司空、錄尚書事、揚州刺史身份擔任四位顧命大臣之一。後因宋少帝劉義符行為失當,徐羨之就與同為顧命大臣的傅亮及謝晦合謀廢殺少帝,改立了宋文帝劉義隆。但不久文帝就以徐羨之等廢殺少帝及廬陵王劉義真的罪名誅殺徐羨之三人,徐羨之最終自殺。.

查看 司徒和徐羨之

侯莫陈崇

侯莫陈崇(),姓侯莫陳,字尚乐,鲜卑侯莫陈部人,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人,西魏八大柱国之一,官拜彭城郡公。北周时为太保、大宗伯、大司徒,进封梁国公。.

查看 司徒和侯莫陈崇

侯景

侯景(),字萬景,朔方人(或說是雁門人),鲜卑化羯人,父親侯標,祖父乙羽周,南北朝侯景之亂的主角。.

查看 司徒和侯景

徒单恭

徒单恭,本名斜也,女真人,徒单氏,金朝大臣,完颜亮徒单皇后的父亲。.

查看 司徒和徒单恭

刘义宣

刘义宣(),小字師護,宋武帝刘裕第六子。刘宋宗室,受封為南郡王。劉義宣在宋官至丞相,曾出任荊州刺史達十年,並憑荊州軍力量先後起兵討伐劉劭及反抗宋孝武帝,但最終為孝武帝討伐軍所敗,被殺。.

查看 司徒和刘义宣

刘义康

劉義康(),小字車子,彭城綏輿里(今江蘇省銅山縣)人。南朝宋皇子,宋武帝劉裕第四子,母親是美人王氏。劉義康在劉裕稱帝後受封彭城王,多次在外任刺史,後入朝以司徒掌政,因宋文帝多病,故朝事一度由劉義康獨掌。然而義康行事不顧君臣禮儀,其黨眾更圖推義康登上帝位。宋文帝最終除去其黨眾,義康被逼請外任江州。後義康因涉及孔熙先等謀反之事而被為庶人。宋文帝及後見北魏大舉南侵,兵臨長江北,擔心義康又被人趁機擁立而下令殺死義康。.

查看 司徒和刘义康

刘义真

庐陵孝献王刘义真(),宋武帝刘裕第二子,母為孫修華。.

查看 司徒和刘义真

刘茂 (十六国)

刘茂(),十六国后赵、冉魏大臣。 319年,石勒派刘茂和左长史王修、向汉皇帝刘曜献俘告捷,刘曜派兼司徒郭汜授石勒为太宰、领大将军,晋升爵位为赵王,出入如同曹操辅佐汉室的旧制。拜王修和他的副将刘茂为将军,封为列侯。王修的舍人曹平乐对刘曜说,大司马石勒心怀叵测,将要袭击陛下。刘曜相信了曹平乐的话,命人追回郭汜,在街市上杀了王修。三月,石勒回到襄国。刘茂逃回,告知王修被杀。石勒大怒,于是和刘氏决裂,诛杀曹平乐三族,建立后赵。刘茂到冉魏建立官至司徒。352年四月,魏皇帝冉闵不听大将军董闰、车骑将军张温的劝谏,准备与前燕交战。刘茂和特进郎闿说:“陛下这次出征,定是有去无回,我们为何要坐等被杀之辱!”于是他们俩都自杀身亡。.

查看 司徒和刘茂 (十六国)

刘赐 (东汉)

劉賜(),东汉宗室、政治人物,荊州南陽郡蔡陽县(今湖北省棗陽市)人,字子琴。祖父劉利,父名不詳,兄刘显,侄子(刘显子)劉信,子劉閔,妹夫樊宏。更始帝劉玄从兄弟,漢光武帝劉秀的族兄。.

查看 司徒和刘赐 (东汉)

划设

划设(),辽国官员。契丹人。 划设氏族不明,在辽太宗时担任太尉。大同元年(947年),辽太宗入主中原,失败后,在归途病逝。太后述律平想要立幼子耶律李胡为皇帝,划设作为后党。最后,耶律李胡长兄耶律倍的儿子耶律阮即位后辽世宗。闰七月,辽世宗到上京,改大同年号为天禄,把述律后和李胡迁到祖州,实际上是实行囚禁,以防止他们的反抗。随后,又把太尉划设、楚补里等处死。.

查看 司徒和划设

周庠

周庠(《九国志》作周详)(),字博雅,五代十国时期政权前蜀开国之君王建作为晚唐军阀为求自立连年作战时的谋主。前蜀立国后,拜为宰相。.

查看 司徒和周庠

唐睿宗

唐睿宗李旦(),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之子,唐朝的第五和第八任皇帝,曾用名李旭轮、李轮,他一生兩度登基,兩讓天下。两次在位,第一次為天后武氏 (登基前的武則天) 廢唐中宗李顯而繼位,在位时间是文明元年至載初二年(684年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後上表自行退位,禪讓予母親武則天;第二次是在唐隆之變誅除韋皇后及其黨羽後復辟,在位时间是景雲元年至延和元年(710年7月25日-712年9月8日),後退位禪讓於子李隆基(唐玄宗)。李旦為唐高宗李治諸子之中排行第八,母为武则天,李弘、李贤、唐中宗李顯等都是其兄长。.

查看 司徒和唐睿宗

唐肅宗

唐肃宗李亨(),唐玄宗第三子,母杨贵嫔,唐朝第10代皇帝(不計武则天),756年8月12日—762年5月16日在位,在位6年。在位期間,是唐朝安史之亂時期。.

查看 司徒和唐肅宗

冯诞

馮誕()。北魏孝文帝的寵臣兼外戚,字思政,长乐郡信都县人。.

查看 司徒和冯诞

六卿

六卿,又称六官,在中国古代,泛指仅次于宰相、三公的高级大臣。始见于西周,不同历史时期所指不同。.

查看 司徒和六卿

元亶

元亶(),字子亮,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魏孝文帝元宏之孙,相国、清河文献王元怿长子,北魏宗室、官员。.

查看 司徒和元亶

元彧

元彧(),字文若,原名亮,原字仕明,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魏太武帝拓跋燾玄孙,濟南康王元昌之子。 元彧自小就与堂兄安丰王元延明、中山王元熙都以宗室的身份博通古史有文学才能而齐名,尚书郎范阳卢道将对吏部尚书清河崔休说:“三人的才学虽然不分高低,但安丰王不善于辩论,中山王是非太多,都不如济南王风流儒雅。” 元彧當時侍中穆紹與彧同署,因避穆紹父穆亮名諱,啟求皇帝下詔改名。皇帝因元彧風神運吐,常自以比荀文若,所以下詔可更名彧,以取定體相倫之美。元彧要求恢復本身封地,皇帝亦下詔准許復封臨淮,寄食相州魏郡。又長兼御史中尉。元彧以為因是皇親而得到此地位,所以不謝。積累年資而被遷為侍中、衛將軍、左光祿大夫,兼尚書左僕射。後以本官為東道行台。後來爾朱榮攻入洛陽,殺害元氏宗室,元彧撫膺慟哭,遂投奔至南梁。梁武帝遣其舍人陳建孫迎接,並觀察元彧的為人。陳建孫稱元彧風神閒俊。梁武帝早前亦聞其名,非常器重他,他亦待。接見元彧於樂游園,因而設宴樂。元彧聽聞聲音歔欷,流了涕淚,梁武帝因此不樂。自前後奔叛,皆候旨稱魏為偽,唯獨元彧上表啟奏時常仍以魏臨淮王為號。梁武帝體會元彧的雅性,並沒有責罰。後來知道莊帝踐阼繼位,元彧以母老請還,辭旨非常懇切。梁武帝憐惜其才能,又難違其意,遂遣其僕射徐勉私自勸元彧留下。但是元彧去此意堅決,梁武帝乃以厚禮遣回。元彧為人至孝。自己經歷違離,又很久沒有進食酒肉,以致其容貌非常憔悴。歷位尚書令、大司馬,兼錄尚書。 後來魏孝庄帝元子攸追尊父親彭城武宣王元勰為文穆皇帝,廟號肅祖,母李媛华為文穆皇--,将他們的神主遷到太廟,又以魏孝文帝為伯考。元彧表諫阻止,但是當時孝莊帝心意堅決,朝臣無人敢上言,唯獨元彧與吏部尚書李神俊上表勸阻。孝莊帝下詔認為對其父文穆皇帝恭上尊號是因考慮依循舊有的模範而為,並無不妥。孝莊帝既因受其諸位妹妹強逼請求。黃門侍郎常景、中書侍郎邢子才對此事也贊成。孝莊帝又追尊兄彭城王元劭為孝宣帝。元彧又再面諫阻止此等前所未有的尊封。但孝莊帝不聽其勸告。及至神主入廟,孝莊帝復敕令百官陪從,依照乘輿之形式進行。元彧又再三以史無前例而上表阻止,又不被孝莊帝採納。 爾朱榮死後,元彧出任司徒。建明元年,爾朱兆率眾殺至京城,元彧從東掖門逃亡,為爾朱兆部眾所俘獲。當拜見爾朱兆時,辭色不屈,被胡人毆打而薨。魏孝武帝末年,追贈元彧使持节、侍中、太保、领太尉公、录尚书事、大将军、都督定相二州诸军事、定州刺史,临淮王如故,谥号文穆。元彧俊美而有風韻,衣冠高雅,又博覽群書,所以元彧的文藻,雖然已多數失傳,仍有當世的文獻流傳。然而元彧居官時不能清白,所進舉止於親婭,為有識之士所譏諷。元彧無子,由其弟元孝友襲封臨淮王。.

查看 司徒和元彧

元徽

元徽可以指:.

查看 司徒和元徽

元嘉

元嘉是几个不同方面的称呼:.

查看 司徒和元嘉

元勰

元勰,字彥和,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魏献文帝拓跋弘第六子,生母贵人潘氏,北魏宗室、官员。.

查看 司徒和元勰

元继

元继(,《魏书》本纪作卒于25日),字仁世,《魏故大丞相江阳王铭》魏道武帝拓跋珪后裔,南平安王拓跋霄的次子,北魏宗室、官员。.

查看 司徒和元继

元赞 (广平公)

元赞(),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魏孝文帝元宏曾孙,廣平文懿王元悌之子,北魏宗室、官员,西魏十二大将軍之一。 534年,元赞跟随叔叔魏孝武帝元修入关中。永熙三年闰十二月癸巳(535年2月3日)宇文泰毒死魏孝武帝后,秘密不发布丧事,宇文泰与群臣商议册立新皇帝,众人大多推举元赞为嗣君。濮阳王元顺在正室以外的房间留下眼泪对宇文泰说:“高欢逼迫驱逐先帝,册立幼年的君主来独揽大权,您应该反其道而行之。广平王虽然与先帝亲近,但是年幼,不适合居于皇帝之位,不如册立年长的君主来奉戴。”宇文泰深深的赞同元顺的意见,因此发布国家的丧事,向太宰、南阳王元宝炬奉上帝号。535年,元赞被任命为司徒。537年六月,元赞被任命为太尉。543年七月,元赞被任命为司空。最后为大将军、尚书令、少保、小司徒、广平郡公。 自从尚书元烈被诛杀后,西魏废帝元钦有怨言,暗中谋划诛杀太师宇文泰,淮安王拓跋育和元赞等人流泪劝谏他,元钦不听。宇文泰于是与公卿商议废掉元钦,立齐王拓跋廓为皇帝。 元赞的儿子元谦在北周被封为韩国公。.

查看 司徒和元赞 (广平公)

元欣

元欣(),字慶乐,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魏献文帝拓跋弘之孙,使持节、散骑常侍、司空、司州牧、车骑大将军、广陵惠王元羽之子,北魏宗室、官员。.

查看 司徒和元欣

元澄

元澄(),字道镜,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追尊魏景穆帝拓跋晃之孫,任城康王拓跋雲長子,北魏宗室、官员。.

查看 司徒和元澄

元懌

元怿(),字宣仁,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魏孝文帝元宏第四子,生母夫人羅夫人,北魏宗室、官员。.

查看 司徒和元懌

元怀

元怀(),字宣义,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魏孝文帝元宏第五子,魏宣武帝元恪同母弟,生母贵人高照容,北魏宗室、官员。.

查看 司徒和元怀

皇父充石

皇父充石(),'''子'''姓,名充石,字皇父,又称公子充石,是宋戴公的儿子,宋武公的弟弟,宋国司徒。 宋武公时期,鄋瞒进攻宋国,司徒皇父充石带兵抵御。耏班担任徒皇父充石的御戎,公子穀甥为车右,司寇牛父为驷乘,在长丘打败狄人,俘虏了长狄缘斯,皇父充石与自己的两个儿子战死。 皇父充石的后裔以其字皇父为氏,立皇氏,也是后世皇甫姓和皇姓的来源。.

查看 司徒和皇父充石

皇甫度

皇甫度(),表字文亮,安定郡朝那县(今宁夏固原县)人。灵太后胡氏母亲的弟弟。魏孝明帝时尚书左仆射。皇甫集之弟。.

查看 司徒和皇甫度

石韜 (後趙)

石韜(),十六国后赵将领、宗室,上党武乡(山西省榆社西北)人,羯族,石虎之子。 333年石弘即位,封乐安王,担任前锋将军、司隶校尉。第二年,他和章武王石斌在北地郡冯翊郡击败北羌王薄句大,使他退保马兰山。石虎为王,封石韬为秦公。339年,担任太尉,和太子石宣日省尚书奏事,专管刑赏。342年,因为得宠,掌握生杀拜除之权。从此,石韬骄纵,和石宣争权,在太尉府修宣光殿,房梁长九丈。石宣斩杀工匠,截断房梁。石韬再修,房梁增加十丈。还仿效太子石宣仪仗游猎。348年,石宣使杨怀等人乘石韬夜宿佛寺把他杀死。.

查看 司徒和石韜 (後趙)

王寻

王尋,中国前漢時代末期到新朝的政治人物、武将,官至大司徒。.

查看 司徒和王寻

王令谋

王令谋(《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一),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吴国摄政徐知诰(后名李昪)的近臣,吴末宰相,劝徐知诰夺取帝位,但在徐知诰夺位建立南唐前去世。.

查看 司徒和王令谋

王弘 (刘宋)

王弘(),字休元,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東晉末官員,亦是劉宋的開國功臣,在劉宋官至太保。東晉丞相王導曾孫,衞將軍、東亭侯王珣之子。.

查看 司徒和王弘 (刘宋)

王僧辯

王僧辯(),南梁將領。字君才,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右衛將軍王神念之子。.

查看 司徒和王僧辯

王瓌

王瓌,五胡十六国在成都建国的大成国的官员。 334年,大成皇帝李雄头部生疮,旧伤化脓溃烂,儿子们都远远躲开,他的侄子太子李班亲自为他吮吸脓肿。六月廿五,李雄故去,李班即位。政事都委决于大将军录尚书事、建宁王李寿和司徒何点、尚书王瓌。李雄的儿子车骑将军李越在十月杀死李班,拥立兄弟安东将军李期为皇帝。335年,李期以卫将军尹奉为右丞相,骠骑将军、尚书令王瓌为司徒。.

查看 司徒和王瓌

王盟

王盟(),南北朝西魏将领,字子仵,或作仵。祖居乐浪(今朝鲜平壤),王盟是北魏伏波将軍王羆之子,徙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 王盟是属宇文泰母亲王氏的哥哥。523年,王盟跟随破六韓拔陵起义。525年,破六韓拔陵敗北後,徙居中山。担任積射将軍,随蕭宝夤西征。527年,蕭宝夤作乱,王盟逃亡民間,以待情勢变化。528年,王盟从爾朱天光入关中。他作为賀拔岳的先鋒平秦陇,临阵敢战,擒获万俟醜奴。担任征西将軍、平秦郡守。534年,宇文泰討秦州刺史侯莫陈悦,征召王盟赴原州为留後大都督。王盟屯駐高平(今宁夏固原)。侯莫陳悦平定後,王盟任原州刺史。 魏孝武帝西入長安,封王盟为魏昌县公。535年,西魏文帝即位,王盟加車騎大将軍、儀同三司。537年,召還为司空。538年,转任司徒。去柔然迎文帝悼皇后郁久閭氏。加侍中,转任太尉。遠征東魏,王盟任留後大都督、行雍州事,統率关中諸軍。趙青雀之乱,王盟、李虎助西魏太子元欽出兵渭北,平定叛乱,進爵为長乐郡公,赐姓拓王氏。542年,转任太保。東魏軍攻打汾州,包围玉壁,王盟担任左軍大都督,守備蒲坂。543年,進太傅,加開府儀同三司。 王盟虽为将相,但为人谦恭,不恃势位欺人。被西魏文帝敬愛。得病时,西魏文帝亲自探望。545年,王盟去世。谥号孝定。 其子王勵、王懋。.

查看 司徒和王盟

王鐸 (唐朝)

王铎(),字昭范,唐太原人,曾任中書令,後改滄州節度使,赴任途中遭到魏博節度使樂彥禎之子樂從訓劫殺。工書法,行書於當代甚有影響。.

查看 司徒和王鐸 (唐朝)

王达 (成汉)

王达,五胡十六国时成汉大臣。 成汉开国皇帝李雄任命王达为司徒,李雄的任皇后无子,妃妾所生的儿子有十多人。324年,李雄册立已故兄长李荡的儿子李班为太子,让任皇后作养母。王达率领群臣请求在妾妃所生的子嗣中选立太子,李雄说兄长在帝业即将成功时,英年早逝,李班仁孝好学,定会继承祖业。王达和太傅李骧劝谏说:“先王立嗣必子者,所以明定分而防篡夺也。宋宣公、吴馀祭,就足以今人知晓。”李雄不听。李骧退下后流着眼泪说:“祸乱由此发端了。”李班为人谦恭下士,行动遵循礼法,李雄死后,李班即位。李雄的长子李期杀李班自立,后来李骧的儿子李寿又废黜李期自立为帝。.

查看 司徒和王达 (成汉)

王永 (前秦)

王永,十六国时北海郡剧县(今山东省昌乐县西)人。前秦大臣王猛子。前秦苻丕时司徒、左丞相。 王永清修好学,被苻坚看重。历任扶风郡太守、幽州刺史。淝水之战後,慕容垂叛乱,攻打王永。王永兵败退守壶关。苻坚死後,王永拥苻丕为帝。王永任使持节、侍中、车骑大将军、尚书令、清河公、都督中外诸军事,执掌军政大权。太初元年(386年)六月,王永为左丞相、司徒。王永传檄四方,招集兵马,力图兴复秦室。西燕慕容永在关中,想要借道回到河北,苻丕不许。派王永率兵攻打慕容永,在襄陵(今河南睢县)为慕容永所败,王永战死。.

查看 司徒和王永 (前秦)

烏重胤

乌重胤(),字保君,封张掖郡公,后进为邠国公,谥懿穆。唐朝将领、使相。.

查看 司徒和烏重胤

絳曲堅贊

大司徒絳曲堅贊(,),又譯為降曲堅贊、松秋堅贊,西藏帕竹王朝建立者,是政教合一的領袖,被稱為班札法王。元顺帝曾册封他為大司徒。.

查看 司徒和絳曲堅贊

申钟

#重定向 申鍾.

查看 司徒和申钟

白敏中

白敏中(),字用晦。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詩人白居易從弟。 少孤,與賀拔甚友好,唐穆宗長慶(821年—824年)初中進士,義成節度使李聽聘為幕僚。入朝為右拾遺,高元裕引薦為侍御史、左司員外郎。宣宗立,以兵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與李德裕往來密切,被視為李(德裕)黨。大中元年(847年),李德裕遭貶,出為荊南節度使,白敏中詆毀李德裕,將李黨中人全部貶謫到朱崖州(今海南)。後任尚書右仆射,封太原郡公,“自員外,凡五年十三遷”。 大中二年(848年),唐宣宗令敏中為萬壽公主選佳婿,敏中推薦鄭顥,當時鄭顥已定親於盧氏,硬是被迫娶公主,婚後不幸福,鄭顥恨之,多次彈劾白敏中。大中五年(851年),被崔鉉、鄭顥排擠,出任邠寧行營都統。咸通二年,出爲鳳翔節度使,以年老再三辭任,除東都留守,以太傅致仕。谥丑(白敏中致仕的那一年病逝,但是唐懿宗同意白敏中退休的正式詔書卻遲遲未到。太常博士曹鄴稱白敏中“病不堅退,驅逐諫臣,怙威肆行”,所以給白敏中定了一個諡號為“丑”,這是個惡諡。)。 三子:白順求,字幾聖;白崇嗣,字光祚;白傅規,字慶餘。.

查看 司徒和白敏中

韦保衡

韋保衡(),唐懿宗的駙馬。 进士及第,官右拾遗。咸通十年(869年)正月,娶郭淑妃所生的女兒同昌公主为妻,懿宗賞赐宅第於--,宅第中的井栏、藥臼等均以金子打造。 韋保衡以駙馬身份權傾朝野,在皇帝面前捏造太尉萧遘的罪名,致使萧遘被贬为播州司马。郭淑妃常出入韦保衡的内宅娱饮不禁,外界謠傳韦保衡與郭淑妃通姦。咸通十一年(870年)同昌公主去世,韦保衡在向唐懿宗说是御医誤診致死,懿宗大怒,將韩宗绍及康仲殷等二十多名御醫全部誅殺,又将他们的亲族三百多人關入大牢,宰相劉瞻切言直諫,懿宗把他和親近他的官員遠貶。韋保衡後來又把與他狼狽為奸的宰相路巖貶死。 唐僖宗登基后,韦保衡的罪行被人所揭发,贬贺州(今广西贺州市)剌史,咸通十四年(873年)九月再贬崖州(今海南琼山县)澄邁令,不久賜死。.

查看 司徒和韦保衡

韩建

韩建(《旧五代史》卷一十五《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八),字佐时,许州长社人(今河南省许昌市),晚唐军阀,最终成为篡唐的后梁的下属。他最为知名的是于乾宁三年(896年)至光化元年(898年)在自己的军部华州控制唐昭宗及在昭宗停留期间屠戮宗室亲王。.

查看 司徒和韩建

韩祖念

韩祖念(),是南北朝北齐大臣。 韩祖念原为开府仪同三司。天统二年(566年)十月,齐后主高纬以侯莫陈相为太傅,任城王高湝为太保,娄睿为大司马,冯翊王高润为太尉,韩祖念为司徒。天统三年(567年)八月,北齐任命任城王高湝为太师,冯翊王高润为大司马,段韶为左丞相,贺拔仁为右丞相,侯莫陈相为太宰,娄睿为太傅,斛律光为太保,韩祖念为大将军,赵郡王高睿为太尉,东平王高俨为司徒。韩祖念墓在今山西省太原市发现,出土文物有大型壁画、玻璃杯、鎏金铜器等,其墓誌銘刊行於《晉陽古刻選》中。.

查看 司徒和韩祖念

韩轨

韩轨(),字百年,太安狄那人,北齐时期大臣,官至大司马,谥曰「肃武」。.

查看 司徒和韩轨

韓弘

韓弘(),潁川(今河南許昌)人。世居滑州匡城(今河南長垣西南),宣武節度使劉玄佐的外甥。弟韩充为宣武节度使。 父韩海,游击将军赠太师。少孤,依母族。成為劉玄佐的幕僚,累奏試大理評事。又事劉全諒。貞元十五年(799年),劉玄佐死,其子劉士寧被逐。汴軍共推韓弘為留後,為汴州刺史兼宣武軍節度,殺兇卒之魁劉鍔等三百餘人,境內遂平。自试大理评事、检校工部尚书、汴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宣武军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宋亳汴颍观察等使。累授检校左右仆射、司空。805年唐宪宗即位后,加同平章事。 元和十年(815年),改任淮西諸軍行營都統,韓弘以淮西諸軍十萬人,出擊吳元濟,韓弘自私,陰為逗撓計,想倚賊以自重,不願淮西速平。結果李光顏作戰最力,韓弘欲結其歡心,舉大-梁-城(今開封市)索得一美婦人贈之,光顏卻還美妓。韓愈作《平淮西碑》表揚戰功,文中大力稱讚韓弘的貢獻,韓弘贈絹五百匹給他以作潤筆之資。消灭吴元济后,以统帅功,加开府仪同三司,守司徒兼侍中,封許國公,罢行营都统。后守司徒兼中书令。 元和十三年(818年)秋,“下制罪狀李師道,令宣武、魏博、義成、武寧、橫海兵共討之”,朝廷挾討平淮西之聲威,發五道兵討淄青李師道,韓弘“自將兵擊李師道,圍曹州(今山東荷澤)”。元和十四年(819年)李師道被殺,韓弘始入朝,皇帝待之甚厚。韓弘獻馬三千,絹五千,雜繒三萬。次年(820年),為河中節度使(河中晋绛慈隰等州节度观察处置使开府仪同三司守司徒兼中书令河中尹上柱国许国公食邑三千户)。長慶二年(822年)十二月逝世,年五十八。韓愈撰韓弘墓志銘。有子韓公武。.

查看 司徒和韓弘

韋昭度

韋昭度(),字正紀,京兆人。唐朝官员。.

查看 司徒和韋昭度

鞠仲

仲,五胡十六国南燕的司空。 南燕建平二年(401年),慕容德在延贤堂宴请文武大臣,他问:“朕可比自古以来何等君主?”青州刺史鞠仲回答:“陛下中兴国运,当然可比夏朝的少康、汉朝的光武帝。”慕容德示意左右侍从,赏赐鞠仲一千匹绸缎。鞠仲因为赏赐太多,连忙辞谢。慕容德说:“你拿话来调笑我,朕就不能调笑你吗?你回答我的不是实话,所以,朕也用虚言来赏赐你。”中书侍郎韩范进言道:“天子无戏言,今日之论,君主与臣下都不对。”慕容德非常高兴,赏赐给韩范绢绸五十匹。 太上元年(405年),慕容德驾崩,慕容超登上皇帝位,任命北地王慕容钟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慕容法为征南大将军并都督徐、兖、扬、南兖四州诸军事,加封慕容镇开府仪同三司,任命尚书令封孚为太尉,鞠仲为司空,封嵩为尚书左仆射。 太上二年(406年),慕容超问封孚:“朕可比自古以来何等君主?”封孚回答说:“桀、纣。”慕容超惭愧又气愤,封孚缓缓地走出,神色不改。鞠仲对封孚说:“与天子说话,怎能这样?你应回去谢罪。”封孚说:“我已年过七十,只求死得其所!”不去请罪。慕容超因为封孚声望高,于是特别宽容了他。.

查看 司徒和鞠仲

莫多婁敬顯

莫多婁敬顯(),朔州太安郡狄那縣人,南北朝北齊官員,莫多婁貸文的兒子。 莫多婁敬顯個性強直勤幹,年少就以武力知名。他經常跟從斛律光征討,取得不少戰功。斛律光每次都命令他作先锋,負責安置營壘、晚上巡查,有時會整夜不能睡覺。臨陣對敵時,斛律光也會叫莫多婁敬顯率領部分將士,其隊伍整齊肅立,深得斛律光重用。他官至領軍將軍、恆檢校虞候事,到武平年間,齊後主駕幸晉陽,都會下召莫多婁敬顯監督留臺兵馬,維持京師治安。武平七年(576年),他跟從齊後主到平陽,後戰敗回歸并州,和唐邕等人擁立安德王高延宗為帝。高延宗敗亡,屬下文武百官都投降周軍,只有他逃到鄴城,獲授司徒。周武帝平定鄴城次日,抓拿莫多婁敬顯,以他不留在晉陽而在閶闔門斬首。.

查看 司徒和莫多婁敬顯

萧子良

蕭子良(),字雲英,齊武帝蕭賾的次子,封竟陵王,官至司徒。 通經史黃老,尤喜佛典,與兄长文惠太子並精佛理。齊永明年間,有文士集合於竟陵王左右,其中最著名有蕭衍、沈約、謝朓、王融、蕭琛、范雲、任昉、陸倕等八人,文學史上稱“竟陵八友”。任司徒時,移居雞籠山邸,常在邸園內操辦各類齋戒,大集朝臣眾僧。一生奉戒極嚴,自名為「淨住子」。何胤的學生鍾岏進議曰「食蚶蠣不為食肉」,遭到子良的怒斥。范縝不信佛,子良也以為不滿。為政體恤百姓疾苦,遇有災荒,則上奏朝廷寬減役稅、開倉賑濟,深受百姓擁護。湯用彤讚嘆說:「竟陵王者,乃一誠懇之宗教徒也。」 齐武帝将崩时,时任中书郎的王融意图立萧子良为帝,取代其兄子皇太孙萧昭业,被武帝堂弟西昌侯萧鸾挫败,萧子良未能登基。 子良亡後,袁彖謂陸慧曉曰「齊氏微弱已數年矣,爪牙柱石之臣都盡,所餘惟風流名士耳,若不立長君,無以鎮四海。王融欲立子良,實安社稷,恨其不能斷事,以至被殺。今蒼生方塗炭,正當瀝耳聽之。」 子昭冑,改封巴陵王。另有子永新侯萧昭颖。 2 Category:南齊太傅 Category:南北朝司徒 Category:南北朝太宰.

查看 司徒和萧子良

萧伟

萧伟(),字文達,蕭順之第八子,母陳太妃,南平元襄王。.

查看 司徒和萧伟

萧勃

萧勃(),南朝梁宗室,南兰陵(治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西北)人。梁武帝从父弟吴平侯萧景之子。 梁末萧勃官至定州刺史,封曲江县侯,曾经参与讨伐李贲。太清三年(549年),广州刺史元景仲举兵响应侯景,被西江督护陈霸先攻灭。陈霸先迎萧勃占据广州。萧勃又与南康(治今江西省赣州市)土豪蔡路养相结,图谋阻陈霸先讨侯景,未果。承圣三年(554年),梁元帝以刺史一职非朝廷所任命,以王琳代为广州刺史,以萧勃为晋州刺史。西魏克江陵杀元帝,萧勃再据广州。绍泰元年(555年)二月初二,萧渊明以广州刺史萧勃为司徒。梁敬帝即位,十月初六,梁敬帝任命宜丰侯萧循为太保,建安公萧渊明为太傅,曲江侯萧勃为太尉,十一月,广州刺史曲江侯萧勃为司空。 陈霸先自为丞相,总揽朝政,萧勃不满。太平二年(557年)二月,广州刺史萧勃起兵,萧勃以郢州刺史欧阳頠为前军,出南康,进驻苦竹滩(今江西省丰城市西北),其将傅泰据蹠口城(今江西省南昌市西南),进迫建康。南江州刺史余孝顷在新吴(今江西省奉新县西)举兵响应。陈霸先令平西将军周文育统率诸军讨伐。周文育派兵袭上牢,尽取余孝顷船只,于豫章立栅固守。军中粮尽,周文育分遣老弱乘船而下,烧豫章栅,作出逃走的样子。余孝顷见状大喜,不作防备。周文育反攻获胜,曲江侯萧勃在南康,听到兵败的消息,军中顿时人心惊慌。三月十五日,德州刺史陈法武,前衡州刺史谭世远攻打萧勃,杀死了他。.

查看 司徒和萧勃

萧纶

#重定向 蕭綸.

查看 司徒和萧纶

萧绎

#重定向 梁元帝.

查看 司徒和萧绎

萧遘

蕭遘,字得圣,唐代兰陵人。.

查看 司徒和萧遘

萧锵

鄱阳王萧锵,字宣韶,南齐宗室,兰陵兰陵人。齐高帝萧道成第七子,陆修仪所生(同母兄為萧銶)。 建元四年(482年),齐武帝即位,以萧锵为使持节、督雍梁南北秦四州、郢州之竟陵、司州之随郡军事、北中郎将、宁蛮校尉、雍州刺史。永明二年(484年),进号征虏将军。永明四年(486年),为左卫将军,迁侍中,领步兵校尉。永明七年(489年),转征虏将军,丹阳尹。不久加散骑常侍,进号抚军。出为江州刺史,常侍如故。永明九年(491年),始亲府、州事。加使持节、督江州诸军事、安南将军,置佐史,常侍如故。永明二年,省江州府,至此恢复。永明十一年(493年),为领军,常侍如故。 萧锵和悌美令,被兄长齐武帝宠信,授领军的待遇其他齐室诸王没有过。萧锵为官理事无壅,当时被称道。皇帝车驾游幸,常甲仗卫从,恩待仅次于豫章王萧嶷。永明十一年(493年),给油络车。隆昌元年(494年),转尚书右仆射,常侍如故。不久迁侍中、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领兵置佐。 萧锵雍容有人望,为皇帝萧昭业(武帝长孙)所依信。萧昭业心疑萧鸾,诸王问讯,只留下萧锵询问:“公闻鸾于法身何如?”萧锵说:“臣鸾于宗戚最长,且受寄先帝。臣等年皆尚少,朝廷之干,唯鸾一人,愿陛下无以为虑。”萧昭业对徐龙驹说:“我欲与公共计取鸾,公既不同,我不能独办,且复小听。”等到萧昭业被废,萧锵竟不知。 萧昭文延兴元年(494年),萧锵进位司徒,侍中、骠骑如故。萧鸾镇东府,权势很大,萧锵每次前往,萧鸾常屣履至车迎萧锵。谈到家国,言泪俱下,萧锵因此信任他。宫台内皆属意于萧锵,劝萧锵入宫发兵变辅政。制局监谢粲劝说萧锵及随王萧子隆:“殿下但乘油壁车入宫,出天子置朝堂,二王夹辅号令,粲等闭城门上仗,谁敢不同?东城人政共缚送萧令耳。”萧子隆想要定计,萧锵以上台兵力都归东府管理,犹豫不决。马队主刘巨,武帝的旧人,叩头劝萧锵起兵立事。萧锵又回大内与母陆太妃辞别,一天一夜不成行。几天后,萧鸾遣二千人围萧锵宅第杀害萧锵,谢粲等也被杀。萧锵时年二十六。.

查看 司徒和萧锵

袁粲

袁粲(),原名愍孫,字景倩,陳郡陽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人。南北朝时刘宋官员。袁粲在宋末漸進高位,並為明帝所選的五位顧命大臣之一,後廢帝時又是主掌朝事的「四貴」之一。袁粲雖然向來不欲管朝事,但在蕭道成漸掌權力,將行篡奪之時袁粲卻挺身謀攻道成,但事敗被殺。.

查看 司徒和袁粲

裴宪

裴宪(),字景思,晋朝河东郡闻喜县(今山西省闻喜县)人,后赵大臣。祖父裴徽,曹魏冀州刺史。裴秀从孙,裴楷之子。 父裴楷,精通《老子》、《易经》。裴宪初仕晋,侍讲东宫,历任黄门吏部郎、侍中。东海王司马越以裴宪为豫州刺史、北中郎将。晋怀帝永嘉三年(309年)奉诏讨石勒,军败奔淮南。永嘉五年(311年),大司马王浚称受中诏承制封拜,以裴宪为尚书。建兴二年(314年),王浚为石勒所击破,裴宪为石勒俘获。石勒素重其名,嘉赏他廉正,任命他为给事中郎。出任长乐郡太守。石勒建后赵,裴宪与王波为石勒修撰朝仪,订立礼仪制度。石勒称帝,授司徒。石虎即位,更加礼重,裴宪光禄大夫,封安定郡公。因为儿子免官,后来官复原职,官至太傅,裴宪以德重名高为时人称道。343年左右去世。.

查看 司徒和裴宪

裴度

裴度(),字中立,河东闻喜县(今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人,出自河东裴氏东眷裴。中晚唐時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重臣。.

查看 司徒和裴度

褚淵

褚淵(),字彥回,河南陽翟人。父親時宋尚書左僕射褚湛之,母親郭氏,嫡母吳郡公主。褚淵歷仕宋齊兩代,他不僅是宋明帝的顧命大臣,更是蕭齊的開國元勛,他向宋明帝推薦蕭道成任要職,後又多次協助道成,令道成藉以篡宋稱帝。褚淵在宋齊皆任三公,但當時及後世都對褚淵政治上的作為有很大非議,認為他負了明帝託付,將江山拱手相讓給蕭道成。.

查看 司徒和褚淵

西周

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指中國歷史上東遷之前的周朝。周朝是繼商朝之後的朝代,國姓為姬。原居於渭水流域。其後為逃避戎狄而遷居岐山下的周原,並於此地發展農業,建築城郭,設立官制。都豐鎬(宗周)(今陝西西安),成王五年營建雒邑(又稱成周),以此為中心加強對東方的控制。周王經常在成周駐節,但是主要活動依舊以鎬京為中心。 昭穆之世,周人加強了對東方的活動,大量活動以成周為中心。等到周幽王時,犬戎攻破鎬京,西周滅亡。經歷戰火的宗周宮室焚毀,周宗室在豐鎬一帶再難以立足(後來這裡由秦人奪回),周平王只得東遷至成周,史稱平王東遷。 西周從約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朝起至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殺為止,共經歷11代12王,大約歷經276年。 前770年,平王弃宗周而迁都雒邑(今河南省洛阳市),历史上称东迁以后的周王朝为东周。从周朝开始,进行境内各个部落不断融合的过程,在这期间,华夏部族集團逐步形成,成为汉民族的前身之一,周边还有夷、蛮、越、戎狄、肃慎、东胡等诸多其他部落。 以武裝封建與軍事佔領來進行東進。每有新開拓領地,須築城、建廟、立社,即為「封建親戚,以藩屏周」。.

查看 司徒和西周

西汉

西汉(前206年或前202年-8年、23-25年)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朝代,是汉朝的一部分。前206年刘邦被西楚霸王分封为汉王而建立政權,后经过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取胜后,前202年最终统一天下,在定陶县 (今属山东省)称帝,定都长安,国号为“汉”。项羽以“巴蜀汉中四十一县”封刘邦,以治所在汉中称“汉王”,称帝后遂以封国名为王朝名。又刘邦都城长安位于刘秀所建汉王朝都城洛陽之西,为加以区别,故史称“西汉”,有时又以都城与刘秀所建汉王朝的相对位置代称为“西京”。而刘邦建立的汉王朝在刘秀所建汉王朝之前,因此历史上又称前者为“前汉”。 西汉建立后,刘邦废秦苛法,实施无为而治。减轻赋稅和徭役,釋放部分奴婢,抑制富商,限制土地兼併,并且獎勵開荒,使汉初经济得到恢复。文帝、景帝时继续重视农业,盐铁等手工业及商业也有发展 中国战略网。 西汉初期分封诸侯王,而后地方诸侯王势力膨胀,最终导致在景帝时出现了「七国之乱」,平叛后诸侯王势力被削弱。 武帝时是西汉的鼎盛时期。国家统一货币,铸五铢钱,严禁私铸钱,铸铁业实行国家专营,实行均输法、平准法,朝廷财政收入大增。在这基础上,武帝采取了积极的对外政策。北方匈奴长期以来是汉朝主要边患,武帝发动了三次战役打击匈奴,使匈奴远徙漠北,保证了河西走廊的安全。又在西北边地屯田,修长城,筑烽燧,并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中亚的贸易通道。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欧亚大陆文化贸易的交流。武帝还采用儒生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授五经,使经学成为食禄的工具 中华文化信息网。当时又建立藏书库,整理图籍,使文化得到发展。史学家司马迁写下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昭帝、宣帝时,出现外戚专政,豪强势力增强,流民增多。元帝以后,宦官和外戚更加得势,百姓起义不断出现。成帝时太后的外戚王氏控制了政权,王氏兄弟四人和侄王莽相继为大司马大将军。哀帝时,王莽企图用「再受命」的办法来解决危机,结果失势。平帝时,王莽复起,通过一系列手段来为支持自己篡位夺权做准备。平帝病死,孺子刘婴立,王莽见有机可乘,于居摄三年(公元8年)废孺子婴,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新」,西汉亡。西汉一共210年。假如不算少帝、昌邑王(废帝)刘贺等一些在位时间较短且为吕雉等人的傀儡皇帝的话,西汉一共经历了11代皇帝、12代君主(因为孺子婴没有当上皇帝,仅仅当了3年的皇太子)。也有把新朝灭亡后在長安重建漢室的更始帝算作西汉最後一位皇帝,但劉秀建立的東漢並不視其為漢朝皇帝,因此歷史說法存在爭議。 西汉极盛时的疆域东、南到海,西到今巴尔喀什湖、费尔干纳盆地、葱岭一线,西南到今云南、广西以及今越南中部,北接大漠,东北至今朝鲜半岛北部。 西汉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对外贸易繁荣,耕地扩大,冶金和纺织技术先进,现在巩县铁生沟遗址发现的低温炒钢炉在世界冶金技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西汉是中华文化的高峰,通过丝绸之路和各国往来频繁,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西汉定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陵寝遍布关中,文物遗存十分丰富,显示出“汉并天下”的时代风貌。汉朝后华夏族出现了新的自称“汉族”。.

查看 司徒和西汉

馬燧

燧(),字洵美,汝州郟城(今河南省郟縣)人。唐朝官员、武将。嶽麓山道林精舍之創建人。.

查看 司徒和馬燧

馮道

馮道(),字可道,號長樂老,瀛州景城(今河北泊頭市交河鎮)人。生於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卒於後周顯德元年(954年)。五代时期政治家、大規模官刻儒家經籍的創始人。曾經侍奉五朝、八姓(八個家族)、十三帝,「累朝不離將相、三公、三師之位」,前後為官四十多年,堪稱中國官場史上的不倒翁。.

查看 司徒和馮道

高孝珩

孝珩(),勃海郡蓨县(今河北省景縣)人,追尊齊神武帝高歡之孙,追尊齐文襄帝高澄第二子。歷位司州牧、尚書令、司空、司徒、錄尚書、大將軍、大司馬、封廣寧王。.

查看 司徒和高孝珩

高仲密

仲密,名慎,字仲密,以字行,渤海蓧人。 高-乾-之弟,高敖曹之兄。随高欢起兵时,任沧州刺史、东南道行台尚书。北魏孝武帝元修太昌年间,任光州刺史,加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因高--被杀受牵连,奔晋阳投高欢。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天平年间,官至御史中尉,加开府。崔暹妹嫁給高仲密,感情不好,被高仲密抛弃。高崔两家遂结怨。高仲密作为御史中尉负责选用御史,而他往往任人唯亲。这些任命多被高澄否决。此时崔暹正被高澄亲信,所以高仲密就怀疑是崔暹在构陷自己。高仲密续娶的妻子李昌仪艳丽聪慧,高澄一见便要强行无礼,李昌仪不从,衣服全被高澄扯裂。高仲密更加怨恨,于是便申请外任,准备外叛。高欢任命高仲密为北豫州刺史,但心存疑虑,另派奚寿兴负责北豫州军事。到任后高仲密以酒宴为契机拘禁了奚寿兴,投降西魏并献出虎牢关,被西魏任命为侍中、司徒。李昌仪在西逃关中的路上被侯景擒获,被押送邺城,终被高澄霸占。.

查看 司徒和高仲密

高延宗

延宗(),勃海郡蓨县(今河北省衡水市景县)人,追尊齐文襄帝高澄第五子,母亲为姬妾陈氏,原本是北魏广阳王的家妓。.

查看 司徒和高延宗

高归彦

#重定向 高歸彥.

查看 司徒和高归彦

高盛

盛(Goldman Sachs)为跨国银行控股公司集团,為《财富》杂志评选的美国财富500强企业排名第74名,总部位于美国纽约。高盛的业务涵盖投资银行、证券交易和财富管理;业务对象为企业、金融机构、政府及少数投资者。业务按地域分为三大块,即美国、亚太地区和欧洲,在全球23个国家和地区设有代表处;包括紐約、芝加哥、法蘭克福、倫敦、東京、台北、北京、上海和香港。亞太地區總部設於香港。在中国大陆设有北京办事处、上海办事处,并成立合资证券公司高盛高华。.

查看 司徒和高盛

高隆之

隆之,本姓徐,字延興。北齊洛陽(今屬河南)人。 父徐幹為姑婿高氏所養,因從其姓。高欢认他为弟(《北史》作弟,《北齐书》作从弟)。天平元年(534年)領營構大將軍。累迁并州刺史。东魏初年,为尚书右仆射,主持邺都营建工程。與孫騰、司馬子如、高岳合稱「四貴」,非法專恣。官至太保。高洋小時,高隆之曾对他無禮,高洋取代东魏时,隆之反對。高洋下令把高隆之殴死。赠冀定瀛沧幽五州诸军事、大将军、太尉、太保、冀州刺史、阳夏王,但没有上谥号。后高洋更杀其诸子(《北史》称高隆之被杀诸子为司徒中兵高慧登等二十人,《北齐书》则作高德枢等十余人),高隆之绝嗣。乾明年间,高隆之兄子高子远被立为高隆之的子嗣,袭爵阳夏王。 552年,高隆之受皇帝高洋意旨在全国择地冶炼,在相州牵口冶(今河南安阳水冶镇)监造冶铁炉,开始引水鼓风炼铁制造兵器,被后人尊称为“冶炼老祖”。.

查看 司徒和高隆之

高阿那肱

阿那肱(),善無郡人,北齊後主高緯寵臣、軍事家,與穆提婆、韓鳳合稱北齊「三貴」,父親高市貴。在北齊時,靠著巴結和士開、陸令萱等權貴而平步青雲。.

查看 司徒和高阿那肱

高肇

肇(),字首文,文昭皇太后的兄長。自稱祖先渤海蓚縣人。五世祖高顧,晉朝永嘉年間,躲避戰亂進入高麗。父親高颺,字法脩。北魏孝文帝初年,和弟弟高乘信及其同鄉韓內、冀福等人進入北魏,任職厲威將軍,封爵河間子。高乘信任職明威將軍。孝文帝都用對待客人的禮節對待他們,於是就娶高颺的女兒,這就是文昭皇后,生宣武帝元恪。.

查看 司徒和高肇

高润

润(),字子澤,渤海蓨人,北齐追尊神武皇帝高欢的第十四子,馮翊太妃郑大车所生。出生时父母俱已过中年,因而深受喜爱,高欢称之为“千里驹”,高润十四岁时,還與生母郑大车同寢,因而有秽杂的传言。北齐开国时封冯翊王。历位东北道大行台、右仆射、都督、定州刺史,高洋即位後,母親郑大车被尊為馮翊太妃。 高润容貌俊美,性格温和,为官清廉严正,摘发隐伪,奸吏无所匿其情,很得嫡兄武成帝的器重。开府王回洛、六州大都督独孤枝两人曾因侵窃官田、受纳贿赂被高润揭发,两人记恨,上表进谗说高润有谋逆之意。高湛发怒道:“冯翊王少小谨慎,在州不为非法,朕信之熟矣。登高远望,人之常情,鼠辈欲横相间构,曲生眉目!”下令打了王回洛二百鞭,独孤枝一百大板。高润升为尚书令,领太子少师,历司徒、太尉、大司马、司州牧、太保、河南道行台、领录尚书,别封文成郡公、太师、太宰,复为定州刺史。 武平六年(575年)八月六日(575年8月27日)高润患病,八月廿二日(575年9月12日)去世,虚岁卅三,追赠侍中、使持节、假黄钺、冀定沧瀛赵幽安平常朔并肆十二州诸军事、左丞相、太师、录尚书事、冀州刺史,谥文昭,次年二月十一日(576年4月5日)安葬于邺城西北三十里釜水之阴,儿子高茂德袭爵。.

查看 司徒和高润

高湛

#重定向 齐武成帝.

查看 司徒和高湛

高昂

昂()此处从《北齐书》中华版卒年三十八。如按其他版本取卒年四十八,则高昂生于491年,比其兄高--早出生六年,不取。,字敖曹,以字行,渤海蓨縣(今河北省景縣東)人,南北朝時期東魏大將。北魏徐州刺史高-乾-之三弟。父高翼,母张氏,舅张元宾。.

查看 司徒和高昂

高普

普,北齐皇族,表字德广,高欢族侄,平秦王高归彦侄,高归義之子。北朝齐武成帝、齐后主时尚书左仆射、尚书令。渤海郡蓨县(治今河北景县)人。.

查看 司徒和高普

鳞矔

鳞矔(),'''子'''姓,'''鳞'''氏,名矔,又称东乡矔,是公子鳞的儿子,宋桓公的孙子 ,宋国司徒。 前620年夏季四月,宋成公死了。这时候公子成做右师,公孙友做左师,乐豫做司马,鳞矔做司徒,公子荡做司城,华御事做司寇。宋昭公准备杀死公子们。乐豫谏言劝阻,宋昭公不听。宋国的穆族和襄族率领国人攻打宋昭公,在宫里杀了公孙固和公孙郑。六卿和公室讲和,乐豫将司马的官职让给宋昭公的弟弟公子卬。 前611年,华元做右师,公孙友做左师,华耦做司马,鳞矔做司徒,荡意诸做司城,公子朝做司寇。.

查看 司徒和鳞矔

趙彥深

趙彥深()本名隐,字彦渊(唐朝避李渊讳改为彦深),避北齐庙讳(高殷)以字行,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后为平原(今山东平原)人。 汉太傅趙憙之後。高祖父赵难擔任齐州清河太守,遂移居清河。彦深自幼孤贫,事母至孝。十歲時,伺候司徒崔光。崔光对宾客们说这孩子将来肯定前程远大。赵彦深性聪敏,善书计,早年为尚书令司马子如的門客,供写书,高欢在晋阳時,司马子如看中他书写无误用为书令史,推荐赵彦深擔任史官。子如擔任开府参军,再以赵彦深为水部郎。补大丞相功曹参军。高欢时期的文章多出自其手,号称敏给。 高欢死后,世子高澄委托赵彦深署理后事,封安国县伯。劝降西魏颍川守将王思政,解思政佩刀赠与彦深。高洋即位称帝,赵彦深仍旧掌管机密,进爵为安国县侯。历任秘书监、大司农。出为东南道行台尚书、徐州刺史。征为侍中,仍掌机密。 武成帝河清元年(562年),进爵安乐公。累迁尚书左仆射、齐州大中正,监国史,迁尚书令,位特进,封宜阳王,武平二年(571年)拜司空,被为祖珽所间,出为西兖州刺史。四年(573年),征为司空,转司徒。武平七年(公元576年)正月丁母忧,寻起为本官。七年六月,暴疾卒,年七十岁。 赵彦深父母赵奉伯、傅华合葬墓位于山东济南槐荫区段店镇后周王庄村,1977年村民因挖井取土挖出北齐太妃墓,出土《北齐宜阳国太妃傅华墓志铭》一方,失志盖;同墓出土《齐故使持节都督齐兖南青诸军事齐州刺史尚书左仆射司空赵公墓志铭》篆书盖石一方,失志铭。.

查看 司徒和趙彥深

边卬

边卬(),'''子'''姓,'''边'''氏,名卬,是宋平公的曾孙,公子御戎的孙子,宋元公时期的大司徒。 前520年2月21日,宋国的华亥、向宁、华定、华貙、华登、皇奄伤、省臧、士平在作乱失败后逃亡楚国。宋元公派公孙忌做大司马,边卬做大司徒,乐祁做司马,仲几做左师,乐大心做右师,乐輓做大司寇,来安定国人。.

查看 司徒和边卬

范质

范質(),中国五代后周和北宋初大臣。字文素。赵匡胤“陈桥兵变”后,任北宋宰相。.

查看 司徒和范质

郎闿

郎闿(),十六国人物,后赵、冉魏大臣。 太宁(349年)十一月,石鉴即位为后赵皇帝,实行大赦。任命武兴公石闵为大将军,封为武德王;司空李农为大司马,同时统管尚书职事;任命郎闿为司空,秦州刺史刘群为尚书左仆射,侍中卢谌为中书监。次年,石闵取代后赵,恢复冉姓,建立冉魏。以郎闿为特进。永兴三年(352年)四月,魏帝冉闵准备与前燕交战,大将军董闰、车骑将军张温的劝谏冉闵要等燕国骄傲懈怠,再增加兵力,加以攻击,冉闵不听。郎闿对司徒刘茂说:“陛下这次出征,定然有去无回,我们为何要坐等被杀之辱!”于是二人都自杀身亡。.

查看 司徒和郎闿

胡国珍

胡国珍(),字世玉,安定临泾人,北魏政治家。 祖父胡略为後秦渤海公姚逵平府北咨议参军。父胡深,任赫连屈丐给事黄门侍郎,魏太武帝时,赐爵武始侯,后拜河州刺史。北魏太和十五年(491年),胡国珍袭父爵武始侯,离开故乡临泾,居住京都洛阳,官至光禄大夫、使持节、都督、雍州刺史、司徒公,卒后追崇使持节、侍中、相国、都督中外诸军事、太师、领太尉公、同州牧,号太上秦公,加九锡,谥号文宣公。国珍有子胡祥、有一女为宣武灵皇后。国珍之兄胡真有子胡宁、胡僧洗、胡盛,一妹胡僧芝。.

查看 司徒和胡国珍

郭子仪

郭子儀(),華州鄭縣(今陝西渭南市华州区)人,祖籍山西太原,唐代政治家、军事家,一生平定安史之亂等諸多亂事,歷事玄、肅、代、德四帝,封汾陽郡王,世稱郭令公。為傳說“富貴壽考”典故的主人公,頤和園長廊畫中有描繪。.

查看 司徒和郭子仪

郭承丰

郭承丰,后唐武官,华州郑县(今陕西渭南市华州区)人,唐朝功臣郭子仪的后裔。.

查看 司徒和郭承丰

郑畋

郑畋(),字台文。荥阳(今属河南)人,唐末宰相。以镇压黄巢民變而知名。 鄭亞之子。会昌二年(842年)中进士,仕藩镇幕府。咸通五年(864年)进入朝廷,累次升官至中书舍人。十年,迁户部侍郎。十一年,充翰林学士。后来因错被贬为梧州刺史。 唐僖宗即位后,郑畋先官内徙郴、绛二州,后被封为右散骑常侍。乾符四年(877年),兼兵部尚书、集贤殿大学士。乾符五年(878年),因反对招安黄巢被罢官。广明元年(880年),郑畋出任凤翔节度使。同年冬,黄巢攻入长安,僖宗出逃蜀地。郑畋组织军队抗击黄巢军。中和元年(881年),郑畋败黄巢部将尚让等于龙尾陂(今陕西岐山东),又与西北诸镇约盟,号召藩镇合兵攻打长安。不久,其部将李昌言兵变,赶走了郑畋。于是郑畋被罢黜为太子少傅。二年,朝廷召郑畋至成都,复官以司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主管军务。三年,黄巢军从长安撤退,僖宗回到长安。时权宦田令孜及其兄剑南西川节度使陈敬瑄与郑畋不和,排挤郑畋,乃投其子于彭州(今四川彭县)。不久病逝。 子郑凝绩字裕圣,户部侍郎;孙郑绍余,字垂芳。女儿嫁给相如令李德休。 Category:鄭姓.

查看 司徒和郑畋

赫連定

赫連定(),小字直獖,十六國時期夏國君主,匈奴鐵弗部人,赫連勃勃五子,赫連昌之弟,赫連勃勃在位時被封平原公,鎮守長安。 夏國皇帝赫連昌承光二年(426年),北魏大舉攻夏,赫連定與北魏軍對峙於長安一帶。次年(427年),夏國都城統萬(今內蒙古烏審旗南白城子)陷落,赫連定逃往上邽(今甘肅天水)與赫連昌會合,被進封平原王。承光四年(428年),北魏攻上邽,赫連昌被擒,赫連定逃奔平涼(今甘肅平涼),即皇帝位,改年號勝光。 赫連定繼位時夏國已侷促一隅,情勢窘迫,不復當年,因此欲與正在北伐的南朝宋結盟,北魏得到消息後決定一舉滅夏國。勝光四年(431年),一路敗退的赫連定無路可退,遂向西攻滅為北涼所逼情勢更加窘迫的西秦。數月後欲再攻北涼,於半渡黃河時,被吐谷渾首領慕容慕璝派軍襲擊,赫連定被俘。次年(432年),赫連定被吐谷渾送往北魏,北魏將其處死。.

查看 司徒和赫連定

金文

金文,亦称銘文或钟鼎文,乃铸或刻于青铜器上的文字。初始于商朝中期,盛于西周,記錄的内容与当时社会,尤其是王公贵族的活动息息相关,多为祀典、赐命、征伐、圍獵及契约之事。大部分人以周宣王在位时期铸造的毛公鼎金文(又稱西周金文)为金文代表,毛公鼎铭文共32行,500字 。 西周以降,金文被普遍地使用,而用途則無甚改變。据统计,其文约有3,005字,可辨識者,計有1,804字,比甲骨文略多。由於商周盛行青铜器,而青铜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鐘」为代表,因其刻於金器、大鐘上故稱之金文,亦因而得“钟鼎文”之名。.

查看 司徒和金文

蕭綜

萧综(),字世谦,梁武帝蕭衍第二子〔繼子〕,母为吴淑媛。为萧宝卷遗腹子。.

查看 司徒和蕭綜

长孙嵩

长孙嵩(),本姓拔拔,十六國時代國及北魏初年重要官員。長孫嵩在代王拓跋什翼犍在位時任南部大人,後為北魏開國功臣,並歷仕道武、明元及太武三朝,官至太尉、柱國大將軍。.

查看 司徒和长孙嵩

长孙稚

长孙稚(),原名冀归,魏孝文帝以他年幼就继承家业,赐名为稚,《北史》为避唐高宗李治讳称之为长孙幼,字承业。长孙道生的曾孙。 长孙稚出生时母亲就病逝,由其姨表兄元洪超母亲抚养长大。魏孝文帝南征南朝萧齐时,长孙稚为前将军。魏宣武帝时,因为女婿侯渊之父侯刚,被权臣元叉所看重,长孙稚因此出任抚军大将军,扬州刺史、假镇南大将军、都督淮南诸军事。与南朝萧梁大将裴邃、虞鸿在寿春对峙,长孙稚几个儿子骁勇善战,裴邃很是头痛,号称其为“铁小兒”。 孝昌二年(526年),五原人鲜于修礼在定州(河北保定)起兵反叛,年号鲁兴。长孙稚以大都督之职率军征讨,随即河间王元琛取代其任大都督,两人原本在寿春时就不和,行军至呼沱河时,一人欲战,一人不从,在五鹿终被鲜于修礼击破大军,两人逃回洛阳,俱被免除官爵。 两个月后,四川陈双炽聚众反叛,自号始建王。长孙稚复任假镇西将军、讨蜀都督。征讨有功,升为平东将军,恢复公爵爵位。后除尚书右仆射。魏孝庄帝即位后,重新进封为上党王,不久改为冯翊王,后又降为郡公。在北魏末期历任司徒公、太尉公、太傅。 532年,出帝元修向西投奔长安的宇文泰,长孙稚当时镇守武牢,也随同赴长安,被封为太师、录尚书事,封上党王。大统元年(535年)去世,赠假黄钺、大丞相、都督三十州诸军事、雍州刺史,谥曰文宣。.

查看 司徒和长孙稚

长孙翰

长孙翰(),北朝北魏将领,代人。鲜卑拔拔氏(后改长孙氏),蓝田侯长孙肥子。.

查看 司徒和长孙翰

长孙览

长孙览,字休因,河南洛阳人,北周、隋朝时大臣。祖父长孙稚,北魏太师、假黄钺、上党文宣王。父亲长孙绍远,北周小宗伯、上党郡公。.

查看 司徒和长孙览

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唐初大臣,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首。 唐太宗、唐高宗时的宰相:贞观元年(627年)七月至二年(628年)正月为尚书右仆射,十九年(645年)至二十年(646年)四月为侍中,二十二年(648年)正月至二十三年(649年)六月为检校中书令、知尚书门下二省事,二十三年六月至显庆四年(659年)四月,为同中书门下三品。.

查看 司徒和长孙无忌

苻同成

苻同成,氐族人,前秦太宗苻登之兄。 387年,苻登任命他哥哥苻同成为司徒、守尚书令,封颍川王。任命他的弟弟苻广为中书监,封为安成王。任命他儿子苻崇为尚书左仆射,封为东平王。388年,颍川王苻同成被任命为太尉。.

查看 司徒和苻同成

陈叔英

叔英,字子烈,南陈高宗宣帝陈顼第三子,母曹淑华,封豫章王。.

查看 司徒和陈叔英

陈霸先

陳武帝陈霸先(),字兴国,小字法生,吴兴郡长城县(今浙江长兴)人,南北朝時代陳朝開國皇帝。原是南梁的著名軍事將領。557年接受梁敬帝的禪位建立陳朝,557年至559年在位。死後廟號高祖,諡號武皇帝。.

查看 司徒和陈霸先

陆法和

法和(),中国南北朝末期南梁、北齊居士。自称「貧道」,統率諸蛮族弟子,侯景之乱以後混乱時代,转战各地。 出身不明。最初,隐居梁代江陵百里洲,衣食居处,与苦行沙门相同。当地老人自幼见他,容色不常定,人不能測。有人说他出身嵩山。当時,入居荊州汶陽郡高安县紫石山,之后有蛮賊文道期乱勃兴。時人以为陆法和能预见萌兆。当时八叠山多恶疾人,为采药治疗,不过三服都可病愈。又为人置宅图墓以避祸求福。 侯景初降梁朝,陆法和对南郡朱元英说:「貧道与檀越(朱元英)一起討伐侯景」。朱元英问:「侯景对梁朝有益。仙師为什么要討伐他」。陆法和回答:「正自如此」。侯景渡長江,陆法和当時在青溪山,朱元英前去問他「侯景现在围台城(南京),接下来怎么样」。陆法和回答「凡人取果实,宜待熟時果实自落。檀越但待侯景熟時。何劳再问」。朱元英一定问他,他回答「亦克亦不克」。 侯景派遣任約攻打在江陵的梁朝湘東王萧绎。陆法和到湘東王处請討伐任約。率諸蛮弟子八百人至江津,两天就出发。湘東王派胡僧佑率千余人同行。陆法和登艦,大笑:「無量兵馬」。事迹开战时,任約兵卒崩溃遁走,都投水而死。陆法和既平定任約之軍,在巴陵会面王僧辩,说:「貧道已断侯景一臂。檀越宜即遂取」。之後,陆法和与王琳率军守巫峡,一战殲滅武陵王萧紀。每战,常预言胜败,多应验。 湘東王即位为梁元帝,任命陆法和为都督郢州刺史,封江乘县公。陆法和不称臣,自称司徒。元帝問僕射王褒自己并没有想要以陆法和为三公,王褒说「他既以道術自命,一定是预知」。梁元帝于是加陆法和司徒,都督、刺史如故。他的部曲数千人,陆法和都称呼为弟子。唯以道術統治,不以法獄加人。不置市丞,设空柜令交易者自投钱。 西魏举兵,陆法和从郢州入漢口,想要救援江陵。梁元帝让他坚守郢州。西魏軍攻克荊州,焚烧宮室,杀害梁元帝而归。北齐天保六年(555年)春,清河王高岳進軍長江,陆法和举州归降北齐。齐文宣帝任命陆法和为大都督十州諸軍事、太尉公、西南道大行台、大都督、五州諸軍事、荊州刺史、安湘郡公。入鄴城時,陆法和下馬禹步而行。朝见齐文宣帝,陆法和不称官爵、不称臣,只自称荊山居士。文宣帝听说他有奇术,虚心接见,赐财物奴婢,陆法和把他们都遣去,自居一房。三年間,再任太尉,世間还是称呼他为居士。无病告知弟子死期,到了时候,烧香礼佛,坐绳床而终。 浴棺将要成殓,尸体变小,縮小到三尺。文宣帝開棺再看,成了空棺。这是当时神仙道士尸解的传说。预言:十年天子为尚可,百日天子急如火,周年天子递代坐。一母生三天,两天共五年。 陆法和在荆郢,有女子少姬,二十馀岁,自称越姥,身披法服,不嫁,一直跟随陆法和左右。或与其私通十几年。越姥后来改嫁,生子数人。.

查看 司徒和陆法和

李叔仁

李叔仁(),隴西人《北史·卷三十七·列傳第二十五》:李叔仁,隴西人也。驍健有武力,前後數從征討,以功賜爵獲城鄉男。(又作冀州人《魏書·卷七十三·列傳第六十一》:又冀州人李叔仁,叔仁弟龍瓌,以勇壯為將統。叔仁位至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陳郡開國公。後為梁州刺史,歿於關西。),南北朝北魏、西魏政治人物,官至司徒,有弟弟李龍瓌。 李叔仁勇猛强健,從軍有功績賜爵獲城鄉男。南梁豫州刺史王超宗入侵北魏,他擔任揚州刺史薛真度屬下的兼統軍;薛真度派遣他討伐王超宗,大勝,累遷為洛州刺史,假撫軍將軍,之後以軍功封陳郡公,除授光祿大夫、朔州刺史。齊州廣川人劉執、清河太守邵懷聚眾造反,自行設立大行台,朝廷下詔李叔仁討平二人,事成後任官鎮西將軍、金紫光祿大夫,轉授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邢杲於青州起事,他出任大都督出征淮安,但失利而回。永安三年(530年),李叔仁因事获罪被革职,不久恢復官爵。魏節閔帝初年,加官散騎常侍、開府儀同三司,任涼州刺史。西魏大統二年(536年)獲授司徒,惟次年(537年)他派密使暗中和東魏通和,事敗後被建昌太守賀蘭植所殺《北史·卷三十七·列傳第二十五》:邢杲反于青州,叔仁為大都督,出討於淮,失利而還。永安三年,坐事除名,尋復官爵。節閔帝初,加散騎常侍、開府。後除涼州刺史。遣使密通款於東魏,事覺見殺。叔仁所用之槊,長大異于常槊,時人壯之。。 李叔仁所用的槊比其他人的長而大,當時的人都認為他豪迈。.

查看 司徒和李叔仁

李守贞

李守贞可以指:.

查看 司徒和李守贞

李世民

#重定向 唐太宗.

查看 司徒和李世民

李延寔

李延寔(),一作延实《北史校勘记·卷五·魏本纪第五》:封光禄大夫清泉县侯李延寔为阳平王 魏书“泉”作“渊”,北史避唐讳改。又诸本“寔”作“实”,从魏书及本书卷一00寔本传改。,字禧,陇西郡狄道县(今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人,出自陇西李氏仆射房,镇南将军、侍中、尚书仆射、清渊文穆公李冲长子,北魏官员。.

查看 司徒和李延寔

李弼 (赵国公)

李弼(),字景和,辽东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市)人,北朝官员、将领。西魏八大柱国之一,官拜赵郡公。北周时为太师,进封赵国公。.

查看 司徒和李弼 (赵国公)

李德裕

李德裕(),字文饒,趙州贊皇縣(今属河北省)人,唐朝宰相、詩人,爵至衛國公,因此又號李衛公。唐憲宗元和宰相李吉甫之子。中晚唐牛李党争中李党的領袖人物。.

查看 司徒和李德裕

李元名

李元名(),唐朝皇子,高祖李淵第十八子。.

查看 司徒和李元名

李元吉

李元吉(),又名劼,小字三胡,中国唐朝唐高祖的第四子,也是嫡四子。死于玄武门之变。.

查看 司徒和李元吉

李元景

李元景(),唐高祖李淵的第六子,莫嬪所生。 生年没有记载,因认为莫丽芳与他的母亲莫嫔是同一人,莫丽芳于618年十一月因产病去世,故他大约在此前出生。620年(武德三年),封趙王。625年(武德八年),任命为安州(治所在今湖北安陆)刺史。贞观初年,任命为雍州牧、右驍衛大将軍。636年(贞观十年),徙封荊王,荊州都督。转任鄜州(治所在今陕西富县)刺史。永徽初年,進位司徒,实封1500户。653年(永徽四年),因梦见手持日月及参与房遺愛謀反事件,与子李則一起處刑。后来追封沈黎王,备礼改葬,以李奉慈子李长沙嗣,降为侯。神龙初年,李元景孙李逖被封为嗣荆王,但不久去世,无后国除。 妻子裴妃为裴寂的女儿。有女嫁房玄龄子房遗则。《新唐书·宗室世系表》称元景无后。.

查看 司徒和李元景

李琮 (奉天皇帝)

李琮(),原名李嗣直。唐玄宗李隆基长子,母为刘华妃。 景云元年(710年),祖父唐睿宗为帝,封许昌郡王。先天元年(712年)八月,玄宗即位,进改封郯王。开元四年(716年),遥领安西大都护兼安抚河东关内陇右诸蕃大使,改封庆王,改名李潭。十五年(727年),遥领凉州都督兼河西诸军节度大使。二十一年(733年),授太子太师,改名李琮。二十四年(736年),进司徒。天宝元年(742年),兼太原牧。天宝十一年(752年)五月病死,被玄宗追谥为靖德太子。其弟唐肃宗即位后,追谥李琮为奉天皇帝,妃竇氏為恭应皇后,備禮改葬於華清宮北齊陵。以废太子李瑛之子李俅为嗣庆王,官拜秘书监同正员。 据新平郡王李俨墓志铭,李俨为李琮长子,但按《新唐书·宗室世系表》,李俨为李瑛长子。 《明皇杂录》《新唐书·李林甫传》记载玄宗曾对李林甫提及李琮曾在苑中打猎时面部为豽所伤,这很可能是他虽为长子却未能被立为皇太子的原因。肃宗为皇太子时,李林甫为了谋害太子,曾提议玄宗立长子为储,玄宗也有所犹豫,但最终因太子恭谨孝顺而没有易储。.

查看 司徒和李琮 (奉天皇帝)

李铎

李铎,五代十国时南楚大臣。十八学士之一。 李铎开始在马殷属下为从事;起家都统判官。927年,武穆王马殷为国王,开府置官属,李铎为司徒。衡阳王马希声即位后,废除建国之制,重新用藩镇的制度,李铎为判官。文昭王马希范建立天策府,李铎与潘玘、拓跋恒、李宏皋、李庄、徐收、彭继英、廖匡图、徐仲雅、邓懿文、李宏节、曹棁、彭继勋、萧铢、何仲举、孟玄晖、刘昭禹为天策府学士,兼都统判官。.

查看 司徒和李铎

李雲 (成漢)

李雲(),中国五胡十六国时代成汉大臣。 304年十月,李雄即位为成都王,改年号为建兴。让李骧担任太傅,李始担任太保,李离任太尉,李云任司徒,李璜任司空,李国任太宰,阎式任尚书令,杨褒任仆射。307年,秦州流民邓定、訇氐等人占据成固,抢掠汉中,梁州刺史张殷派巴西郡太守张燕讨伐。李雄派太尉李离、司徒李云、司空李璜率军二万去救援邓定,把张燕打败,张殷和汉中太守杜孟治弃城逃走。十几天后,李离等人带兵回师,将汉中百姓全部迁徙到蜀地。309年,天水人訇琦等人杀了李离和尚书令阎式,献出梓潼向罗尚投降。李雄派太傅李骧、司徒李云、司空李璜攻打梓潼,没有成功,李云、李璜战死。.

查看 司徒和李雲 (成漢)

李抱玉

李抱玉(),河西武威(甘肃武威)人。本名安重璋,唐肃宗赐姓李氏,唐玄宗為其改名抱玉。.

查看 司徒和李抱玉

李抱真

李抱真(),本姓安,字太玄,河西安息人,李抱玉從父弟,好長生方術。.

查看 司徒和李抱真

李業

李业,唐朝皇子,本名李隆业,唐睿宗第五子,母王德妃。.

查看 司徒和李業

李正己

李正己,原名李懷玉,唐代高句麗人。唐朝第一任淄青平盧節度使。 早年是平盧節度使侯希逸的副將,駐軍於營州(今辽宁省朝阳市),力抗安祿山有功。安史之乱后,平卢军军力严重受损,使其无法在营州地区立足,从而渡海南迁入青州(今山东益都)。进入山东后,李正己与侯希逸重视农业,法制的建设,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永泰元年(765年)侯希逸被李懷玉驅逐,朝廷不能阻止,遂以懷玉为淄青平卢节度使,受赐名正己。大历中期,李灵曜叛變,李正己乘机占领曹、濮、徐、兖、郓等五州,加原有淄青等十州,共有十五州,實力最堅強。 大历十年(775年),田承嗣攻陷相州(今河南安阳市),李正己上表讨之,並聯合成德节度使李宝臣、燕薊节度使朱滔、河东节度使薛兼训等八道兵馬會攻田承嗣,五月十五日,李正己部攻占德州(今山东陵县),九月,李寶臣和李正己在棗強會兵,進圍貝州(今河北清河西北)。田承嗣見勢不妙,暗中勾結李正己,於是李正己按兵不動。河南诸道兵亦不敢进攻。是年十二月,田承嗣上表稱罪,事遂不了了之。大历十一年(776年)田承嗣又蠢蠢欲動,出兵援救李灵曜,最後李灵曜失敗被殺,田承嗣再度上表请罪。李正己又替他说话,事遂平。建中二年(781年)李正己病死,其子李納自领军政。.

查看 司徒和李正己

李成器

#重定向 李憲 (讓皇帝).

查看 司徒和李成器

李悰

李悰,唐朝皇子,本名李察,是唐宪宗李纯的第四子,生母不详。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李察被祖父唐顺宗封为彭城郡王。元和元年(806年),李察被父亲唐宪宗封为深王,元和七年(812年),改名李悰。李悰长子李潭,河内郡王。次子李淑,吴兴郡王。.

查看 司徒和李悰

李晟

李晟(),中国大陆新生代影视女演员,出生于湖南邵阳邵东廉桥镇,毕业于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6月《新還珠格格》在北京開機,而之前處於二選一狀態的「小燕子」人選也塵埃落定,與趙薇一樣有一雙大眼睛的李晟最終脫穎而出,成為繼趙薇、黃奕之後的第三代小燕子。2011年9月在北京與滾石唱片正式簽約,成為旗下歌手。出道初期与张睿、李佳航、高梓淇、海陆、孙耀琦、万茜、麦迪娜、路宏为瓊瑤力捧的第三代演员。 于2015年9月8日成立工作室(李晟Su工作室),现为童乐影视旗下艺人。.

查看 司徒和李晟

李景通

#重定向 李璟 (南唐).

查看 司徒和李景通

杨荐

杨荐,字承略,秦郡寧夷县(今陕西礼泉北)人,中国南北朝北魏、北周軍人、外交官,昌平郡太守楊宝之子。 杨荐幼年丧父,年轻时就有名声,性情廉谨,喜怒不形于色。北魏永安年間,高平人万俟丑奴自称天子,纵所部掠关中。杨荐随并州刺史尔朱天光出讨关陇,封高邑县男。杨荐赴夏州,为宇文泰属下帳内都督。534年,平定侯莫陳悦之乱,宇文泰派楊荐入洛陽,面见魏孝武帝。孝武帝任命宇文泰为关西大行台,楊荐任直閤将軍。当时馮翊長公主寡居,孝武帝想让她再嫁宇文泰,让武衛元毗传达此意。楊荐回到关中報告宇文泰,宇文泰再派遣楊荐到洛陽迎亲。孝武帝允许公主下嫁。孝武帝计划到关中,楊荐帮助计划的实施。孝武帝命楊荐「卿归语行台(宇文泰)迎我」。楊荐回到关中報告宇文泰,宇文泰派遣楊荐、宇文測迎接孝武帝。孝武帝到达長安,楊荐進爵清水县子。 535年,孝武帝死后,西魏文帝即位。西魏建国,柔然请求和親。宇文泰派遣楊荐、杨宽为使者出使柔然。西魏文帝和柔然的郁久閭皇后結亲。楊荐回来之后,進爵为侯。楊荐又出使柔然贈物。郁久閭皇后死后,宇文泰派遣僕射趙善到柔然再求婚姻。趙善至夏州,听说柔然通東魏,想要执拿使者。趙善于是逃归。宇文泰派楊荐带着黄金10斤・杂彩三百匹出使柔然,谴責柔然背信,再论结婚之意。柔然使者随楊荐至長安。 547年,侯景归顺西魏,楊荐奉命联络侯景。楊荐察觉侯景将图西魏,回到長安報告。侯景果然叛反。 550年,西魏軍攻打北齐。宇文泰害怕柔然乘虚攻打西魏,派遣楊荐結好柔然。楊荐進位使持節、驃騎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加侍中。 557年,北周建国,楊荐受位御伯大夫,进爵姚谷县公。出使突厥结亲。木杆可汗之弟地頭可汗阿史那庫頭居東方,和北齐通和,劝说其兄放弃和北周的婚約。计谋已定,就要把楊荐送到北齐。楊荐察知,高声抗議流涙。木杆可汗憮然:「幸无所疑,当共平东贼(北齐),然后发遣我女」。木汗可汗送楊荐回国,帮助北周讨伐北齐。楊荐回国,受位大将軍。564年,再次出使突厥,結納贈物。回国,代行小司馬。又代行大司徒。565年,跟随陳公宇文純到突厥迎接阿史那皇后,進南安郡公。568年,转任总管、梁州刺史。後病卒。.

查看 司徒和杨荐

杨沂丰

杨沂丰,同州人,闽国官员,闽景宗时司徒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新五代史》作杨沂。 杨沂丰是唐朝末年宰相杨涉的从弟,唐末大乱,他依附王审知,和徐寅、王淡依附幕府,以风雅唱和。王继业为汀州刺史,杨沂丰为士曹参军。闽景宗永隆年间,杨沂丰为司徒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王继业为泉州刺史。永隆三年(941年),景宗因为王继业与王延政暗中相交,将他赐死,有人告发杨沂丰参预其谋,杨沂丰侍宴时,闽景宗令左右将他拿下,下狱中,次日斩杀于市,族灭其家。杨沂丰时年八十余岁,闽国人很哀痛他。.

查看 司徒和杨沂丰

杜佑

杜佑(),字君卿,唐代政治家、史學家,京兆万年县(在今中国陕西省西安市境)人,官至宰相,著有通典。.

查看 司徒和杜佑

楊素

楊素(),字處道,弘農華陰人,北周、隋朝軍事家、詩人。爵封越国公,谥景武。其祖杨暄在北魏是中等官员(辅国将军、谏议大夫),父杨-旉-是北周开国功臣(汾州刺史)。.

查看 司徒和楊素

武攸暨

武攸暨,唐朝驸马。为武则天之堂侄、太平公主第二任丈夫。.

查看 司徒和武攸暨

段韶

段韶(),字孝先,小名铁伐,武威郡姑臧县人,东魏、北齐官员,高欢夫人娄昭君的外甥。.

查看 司徒和段韶

汉哀帝

汉哀帝劉欣(),西汉的第十三位皇帝,在位7年,其正式諡號為「孝哀皇帝」,後世省略「孝」字稱「漢哀帝」。劉欣是汉元帝孙,汉成帝弟定陶恭王刘康之子,母丁氏。.

查看 司徒和汉哀帝

潘相乐

#重定向 潘樂.

查看 司徒和潘相乐

朱洪实

朱洪实(),或作朱弘实,五代十国后唐武将。.

查看 司徒和朱洪实

戶部尚書

戶部尚書,中國古代官名,六部中戶部的最高長官,相當於今日的財政部長,雅称“司徒”、“司農”、「民曹」、「地官」。.

查看 司徒和戶部尚書

春秋

春秋可以指:.

查看 司徒和春秋

新朝

新朝(9年-23年),又稱新莽,是中國歷史上繼西漢之後的朝代,為當時權臣王莽所建立,僅王莽一代,建都常安(即原長安)。 西漢末年,人民被豪強欺壓而急需改革,儒者信奉讖緯學說認為將改朝換代,當時漢室外戚王莽博得雅名,獲得人民與儒者的支持,使他以偽造符瑞的方式於9年1月10日篡位稱帝,國號為「新」,西漢亡。 王莽稱帝後進行許多改革,主要有改革官制、改變地名、推行王田制、禁止奴婢買賣、五均六筦(國營事業、所得稅與借貸)及改革幣制等。然而,王莽改制大多遵循《周禮》等古制,沒有明確的解決問題。新制政令繁雜,名稱不斷變動。而且朝令夕改,用人不當,改革最終失敗。17年因為天災不斷,而人民因為改革失敗而經濟破產,最後爆發新末民變,赤眉軍、綠林軍等等民變軍相繼而起。新莽軍相繼在成昌之戰、昆陽之戰慘敗。23年劉玄成立玄漢,即更始帝。同年绿林军攻入長安,王莽被殺,新朝亡。25年劉秀建立東漢,即漢光武帝。同年赤眉軍攻入長安,玄漢亡。漢光武帝擊潰赤眉軍後,最後於36年一統天下。 新朝開創了中國歷史上透過篡位取得政權的先例。王莽積極推動古制,也使得古文經持續發展。而王莽的失敗代表復古思想的破滅,使得漢儒變法禪讓的政治理論至此消失,漸變帝王萬世一統的思想傅樂成(1993年):《中國通史 上冊》第六章〈漢帝國的盛世〉,四〈外戚政治與王莽篡位〉,第146頁-第154頁。。東漢班固所寫的《漢書》視王莽為逆臣賊子,以至于新朝一度被称呼为“亡新”,《资治通鉴》直接把新朝归入“汉纪”。而且傳統史觀鄙棄用篡位的方式取得政權。所以後世史學家對王莽的評價皆差。直到清末之後評價才逐漸中立。.

查看 司徒和新朝

斛律光

斛律光(),字明月,朔州敕勒部(今山西西北)人,北齐名将,斛律金之子。.

查看 司徒和斛律光

斛斯椿

斛斯椿(),字法壽,廣牧富昌(今内蒙古准格尔旗沙圪堵古城)人。高車族,北魏末年軍人,後在西魏官至太傅,爵封常山郡公,諡號文宣。.

查看 司徒和斛斯椿

慕容德

燕献武帝慕容德(),後改名慕容備德,字玄明,十六國時期南燕皇帝,鮮卑人,是前燕文明帝慕容皝之幼子,前燕景昭帝慕容儁、後燕成武帝慕容垂皆為其兄。《晉書》載其「年未弱冠,身長八尺二寸,姿貌雄偉」。又「博觀群書,性清慎,多才藝」。.

查看 司徒和慕容德

慕容元

慕容元(),昌黎棘城(今辽宁省义县西北)人,后燕宗室,慕容宝的兒子。 398年,后燕任命河间公慕容熙为侍中、骠骑大将军、中领军、司隶校尉,城阳公慕容元为卫将军。399年正月十一日慕容盛命卫将军平原公慕容元为司徒、尚书令。401年,慕容盛死后,大家的希望寄托在慕容盛的弟弟慕容元身上,但是河间公慕容熙在平时却很得丁太后的宠爱,于是丁太后便废黜了太子慕容定,秘密迎接慕容熙进宫。第二天早晨,文武大臣只好呈上奏章劝说慕容熙进位。慕容熙让位给慕容元,慕容元不敢接受,慕容熙登上了天王之位。平原公慕容元,因为受猜忌,慕容熙命令他自杀。.

查看 司徒和慕容元

慕容惠

慕容惠,五胡十六国南燕的乐浪王, 397年三月十四日,北魏攻打后燕,乐浪王慕容惠、中书侍郎韩范、员外郎段宏、太史令刘起等人率领工匠、艺伎等三百人逃奔邺城。慕容惠后来依附南燕慕容德。409年六月慕容超桂林王慕容镇,任命他为录尚书、都督中外诸军事。慕容镇请求以国库中的金银布匹招募逃散的几万士兵,让他们再去决一死战。司徒、乐浪王慕容惠反对,认为东晋军乘胜而来,气势旺盛。後秦虽然与刘勃勃互相僵持,但也不足以当成祸患。後秦与南燕分别占据中原地区,就像唇齿依傍。建议派尚书令韩范去请求援军。慕容超听从了他的意见。.

查看 司徒和慕容惠

拓跋丕

#重定向 拓跋丕 (乐平王).

查看 司徒和拓跋丕

拓跋他

拓跋他(),鮮卑名它大翰,魏道武帝拓跋珪之孙,阳平王拓跋熙的长子,北魏宗室、官员。.

查看 司徒和拓跋他

拓跋目辰

拓跋目辰(),鲜卑名美晨,拥有直勤头衔《宋书·卷九十五·列传第五十五》:使持节征东大将军安定王直勤伐伏玄、侍中尚书左仆射安西大将军平北公直勤美晨、散骑常侍殿中尚书平北将军山阳公吕罗汉,领陇右之众五万,沿汉而东,直指襄阳。,是追尊魏桓帝拓跋猗迤的后裔,北魏宗室、官员。.

查看 司徒和拓跋目辰

更始

更始在中國歷史上用過的年號,計有:.

查看 司徒和更始

另见

中国古代政府

古代職業

职业小作品

亦称为 司徒公,檢校司徒。

元彧元徽元嘉元勰元继元赞 (广平公)元欣元澄元懌元怀皇父充石皇甫度石韜 (後趙)王寻王令谋王弘 (刘宋)王僧辯王瓌王盟王鐸 (唐朝)王达 (成汉)王永 (前秦)烏重胤絳曲堅贊申钟白敏中韦保衡韩建韩祖念韩轨韓弘韋昭度鞠仲莫多婁敬顯萧子良萧伟萧勃萧纶萧绎萧遘萧锵袁粲裴宪裴度褚淵西周西汉馬燧馮道高孝珩高仲密高延宗高归彦高盛高隆之高阿那肱高肇高润高湛高昂高普鳞矔趙彥深边卬范质郎闿胡国珍郭子仪郭承丰郑畋赫連定金文蕭綜长孙嵩长孙稚长孙翰长孙览长孙无忌苻同成陈叔英陈霸先陆法和李叔仁李守贞李世民李延寔李弼 (赵国公)李德裕李元名李元吉李元景李琮 (奉天皇帝)李铎李雲 (成漢)李抱玉李抱真李業李正己李成器李悰李晟李景通杨荐杨沂丰杜佑楊素武攸暨段韶汉哀帝潘相乐朱洪实戶部尚書春秋新朝斛律光斛斯椿慕容德慕容元慕容惠拓跋丕拓跋他拓跋目辰更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