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史思明和張孝忠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史思明和張孝忠之间的区别

史思明 vs. 張孝忠

史思明()为突厥或昭武九姓的粟特人,初名窣幹。其貌不揚,懂六種蕃語。與安祿山既是同鄉,也是同岁,受安祿山提拔擔任平盧節度使,後一起發動安史之亂。安祿山死後,殺死其子安慶緒,稱燕昭武帝。史思明與安祿山被胡人尊称为“二圣”,加上祿山之子安慶緒,思明之子史朝義,被稱為安史四聖。 祿山長於政治、不知軍事,思明長於軍事,安祿山招得史思明,也是促成安祿山更增信心決定反叛的主因之一。. 张孝忠(),本名张阿劳,封上谷郡王,谥贞武,唐朝将领,奚族。在安史之乱中,他最初为叛军燕军效力,后又效力军阀李宝臣。李宝臣死后,他效命朝廷,为官军在被半独立藩镇包围的河北提供了立足之地。.

之间史思明和張孝忠相似

史思明和張孝忠有(在联盟百科)7共同点: 史朝義天宝 (唐朝)安史之亂安祿山田承嗣范阳长安

史朝義

史朝義(),突厥族人,生於寧夷郡,是安史之亂的領導者之一,史思明長子。.

史思明和史朝義 · 史朝義和張孝忠 · 查看更多 »

天宝 (唐朝)

天寶(742年正月—756年七月)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第三個年号,共计15年。天寶與開元兩個年號可以合稱為開天。 天寶三年正月朔改“年”为“载”。.

史思明和天宝 (唐朝) · 天宝 (唐朝)和張孝忠 · 查看更多 »

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是唐朝於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安祿山與史思明向唐朝發動,同唐朝皇室爭奪統治權的內戰及动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也造成唐代藩鎮割據。由於反唐戰爭的發起者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亦稱天寶之亂。.

史思明和安史之亂 · 安史之亂和張孝忠 · 查看更多 »

安祿山

安祿山(),本姓康《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五十上,名軋犖山,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市)人。母阿史德氏《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五十。父为昭武九姓的粟特人,母为突厥巫師,信仰祆教荣新江《安禄山的种族与宗教信仰》,《第三届中国唐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臺北,1997。安祿山是唐代藩镇割据势力之一的最初建立者,也是安史之亂的主要發動人之一,并建立燕政权,年号聖武。.

史思明和安祿山 · 安祿山和張孝忠 · 查看更多 »

田承嗣

承嗣(),字承嗣,平州盧龍(今屬河北省盧龍縣)人。曾為魏博節度使,封雁门郡王。曾祖田堪,隋州从事。祖父田璟,為鄭州司馬。父田守義,官至安東副都護。.

史思明和田承嗣 · 張孝忠和田承嗣 · 查看更多 »

范阳

范阳是中国歷史上,古代的一个地名和行政区划,约在今保定市和北京市一带。广义上的范阳有时和幽州通用。.

史思明和范阳 · 張孝忠和范阳 · 查看更多 »

长安

长安是世界历史上一座著名都城,是今西安市的古称,外国人称之为胡姆丹(Khumdan)。其地点由于历史原因有过一次迁徙,但大致位于现在关中平原的西安和咸阳附近的渭河南岸。周、秦、汉、隋、唐等十多个朝代建都于此,因此在汉、三國、晉等朝代將长安一帶的京畿地區称为「三輔」。曾經建都長安的汉朝與唐朝都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長安作為中國歷史的首都地位長達1200年。 长安同时是一座国际大都會,约在前195年到公元25年(西汉),共計220年;575年至833年(北周、隋朝、唐朝)的时候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共约358年(833年被當時的阿拉伯帝國首都巴格達取代)长安在它发展的顶峰时期拥有超過百萬的人口,在其发展的极盛阶段一直充当着东方世界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大批的外国使节、僧侣與商人的到来,著名的丝绸之路西汉时期就是以长安为起点。目前西安市仍然存有大量当时建造的唐朝宫殿遗址、陵墓、佛塔、碑刻、壁画、雕塑及生活用品等文化遗产。唐朝滅亡後,五代時,後梁改京兆府為雍州,設大安府,後唐改大安府為京兆府。北宋置陝西路,後置永興軍路。金朝改永興軍路為京兆府路。元朝曾設安西府;後改為安西路、奉元路。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一度曾考慮以長安為首都,隨著明成祖定都北京,政治经济中心漸向沿海地區东移,西安逐渐退出政治中心的舞台。明代改奉元路為西安府,西安之名即由此而來。明代西安城建设上得到一定的复兴,目前的西安城墙等大量古建筑来自明代。1943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再次成立西安市,再次划拨西安城城关及城周四乡面积230平方公里划归西安市。之后该地仍然存在长安区等相关名称。.

史思明和长安 · 張孝忠和长安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史思明和張孝忠之间的比较

史思明有43个关系,而張孝忠有68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7,杰卡德指数为6.31% = 7 / (43 + 68)。

参考

本文介绍史思明和張孝忠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