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台风奥马尔和熱帶氣旋警告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台风奥马尔和熱帶氣旋警告之间的区别

台风奥马尔 vs. 熱帶氣旋警告

台风奥马尔(Typhoon Omar),在菲律宾名为台风露西恩(Typhoon Lusing),是继1976年的台风帕梅拉以来吹袭关岛的最强台风,也是对该岛造成破坏最严重的台风之一。系统源于1992年8月23日西太平洋上空的大规模季风槽,在向西移动的过程中缓慢强化成热带风暴,但因附近另一个热带气旋的影响而没有马上得以进一步增强。两场风暴间的距离拉开后,奥马尔迅速发展成强劲台风,于8月28日以风力时速195公里强度登陆关岛。次日,气旋达到最高强度,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估计其1分钟持续风速达到每小时240公里,属“超級台风”标准。9月4日吹袭台湾东部前,奥马尔有大幅减弱,次日再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东部上空,于9月9日逐渐消散。 奥马尔在关岛夺走1条人命,并造成4亿5700万美元的损失。时速高达248公里的强烈阵风令全岛绝大多数区域停电数天之久。停电还令供水系统无法正常运作,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在岛上的办事处连续11天无法发出灾害公告。岛上有2158套房屋受损或被毁,3000人无家可归。关岛的建筑法规从此提高标准,规定建筑物需要抵御时速250公里的狂风袭击,多家保险公司也停止对那些不是采用混凝土建造的房屋提供新的保险政策。从菲律宾以北较远处海域经过期间,台风造成11人死亡,并对538套房屋造成价值9.03亿菲律宾披索(相当于3540万美元)的破坏。奥马尔接下来给日本南部岛屿带去狂风和小雨,该国农作物遭受了4.76亿日圆(相当于380万美元)的损失。气旋在台湾部分地区引发洪灾,导致3人遇难,经济损失约6500万美元,其中大部分都是农业损失。. 熱帶氣旋警告(Tropical cyclone warnings and watches)是指全球各處常常受熱帶氣旋影響的地區,於風暴侵襲時發出的警告,用以通知當地居民及民防組織採取適當的防禦或撤離措施。這些警告涉及警告範圍內可能遭受的災害,而不是單純重複熱帶氣旋的預測路徑及強度,對於保障人命及財產安全尤為重要。.

之间台风奥马尔和熱帶氣旋警告相似

台风奥马尔和熱帶氣旋警告有(在联盟百科)6共同点: 太平洋熱帶氣旋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颱風香港關島

太平洋

太平洋是地球上五大洋中面积最大的洋,面積1.813億平方公里,它從北極海一直延伸至南極洲,其西面为亞洲、大洋洲,東面为美洲,覆蓋着地球約46%的水面及約32%的總面積,比地球上所有陸地面積加起來還要大。赤道将太平洋分為北太平洋及南太平洋。北面連接白令海峽,南面則以南緯60度為界。 位于北太平洋西侧的马里亚纳海沟是地球最深的位置。海沟最大深度为海平面下 。 太平洋之名稱起源自拉丁文「Mare Pacificum」,意為「平靜的海洋」,由航海家麥哲倫命名。受雇于西班牙的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於1520年10月,率領5艘船從大西洋找到了一個西南出口(麥哲倫海峽)向西航行,經過38天的驚濤駭浪後到達一個平靜的洋面,他因稱之為太平洋。.

台风奥马尔和太平洋 · 太平洋和熱帶氣旋警告 · 查看更多 »

熱帶氣旋

熱帶氣旋是發生在熱带、亞熱帶地區海面上的氣旋性環流(风暴),由水蒸氣冷卻凝結時放出潛熱發展而出的暖心结構。.

台风奥马尔和熱帶氣旋 · 熱帶氣旋和熱帶氣旋警告 · 查看更多 »

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

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Pangasiwaan ng Palingkurang Atmosperiko, Heopisikal at Astronomiko ng Pilipinas,Philippine Atmospheric, Geophysical and Astronomical Services Administration,縮寫:PAGASA,PAGASA在他加祿語中亦帶"希望"的意思)是菲律賓的一个政府部門,負責為公眾提供天氣報告和預報、水災和熱帶氣旋警報以及與氣象、天文及氣候等方面相關的資訊。主要用於保護民眾的生命、國家財產,同時維持經濟,生產力和可持續發展。該政府部門於1972年12月8日,由總統憑藉第78號頒布命令重組菲律賓氣象局為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

台风奥马尔和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 · 熱帶氣旋警告和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 · 查看更多 »

颱風

颱風(Typhoon,香港天文台縮寫T.;台風/たいふう/taifū;태풍)是赤道以北,國際換日線以西,亞太國家或地區對熱帶氣旋的一個分級。在氣象學上,按世界氣象組織定義,熱帶氣旋中心持續風速達到12級(即64節或以上、32.7m/s或以上,又或者118km/hr或以上)稱為颶風(Hurricane)或其他在地近義字。西北太平洋地區採用之近義字乃颱風。世界氣象組織及日本氣象廳均以此為熱帶氣旋的最高級別,但部份氣象部門會按需要而設立更高級別,如中國中央氣象台及香港天文台之強颱風、超強颱風,中華民國中央氣象局之強烈颱風,以及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的超級颱風。 廣義上,「颱風」這個詞並非一種熱帶氣旋強度。在臺灣、日本等地,將中心持續風速每秒17.2米或以上的熱帶氣旋(包括世界氣象組織定義中的熱帶風暴、強烈熱帶風暴和颱風)均稱颱風。在非正式場合,「颱風」甚至直接泛指熱帶氣旋本身。當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達到熱帶風暴的強度,區域專責氣象中心(RSMC)日本氣象廳會對其編號及命名,名稱由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的14個國家和地區提供。 據美國海軍的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統計,1959年至2004年間西北太平洋及南海海域的颱風發生的個數與月份,平均每年有26.5個颱風生成,出現最多颱風的月份是8月,其次是7月和9月。.

台风奥马尔和颱風 · 熱帶氣旋警告和颱風 · 查看更多 »

香港

香港(簡稱港,雅稱香江;Hong Kong,縮寫作 HK、HK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位於南海北岸、珠江口東側,北接廣東省深圳市,西面與鄰近的澳門特別行政區相距63公里,其餘兩面與南海鄰接。 全境由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組成,其中香港島北為最發達地區;地理環境上則由九龍半島等大陸土地、以及263個島嶼構成「島嶼」以超過500平方米面积為標準,根據地政總署測繪處:,人口約741萬人(2017年底)。 1842年,大清國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永久割讓香港島;後再簽訂《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分別割讓九龍和租借新界,這些由英國統治的地區構成現今香港的治理範圍。二戰期間,香港曾被日本佔領約三年零八個月。1997年7月1日,香港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國,並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僅有國防、外交事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香港開埠前,未計九龍和新界,香港島已經是一個有數千人口的小島。英國人看中維多利亞港是一個水深港闊、四季不結冰,而且不在地震帶的天然良港。1842年,大清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後,分階段割讓和租借香港土地予英國,英國人開始統治及發展香港,使香港從一個荒蕪、地瘠山多且天然資源缺乏的小漁村,逐漸發展成一個轉口港,成為歐洲各國商船向中國進行鴉片及其他商品貿易的樞紐,而且不受清朝末年的亂局影響。同時,孫中山在香港先後成立興中會和同盟會,為後來推翻大清打下基礎。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攻佔香港,佔領持續三年零八個月。1945年,日本投降,香港重光,英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基於殖民地身份和地理環境下,又一次避免受到中國長期戰亂影響;太平天國、軍閥割據、國共內戰、阶级鬥争、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量中國難民逃港。香港在1970年代经济起飞,逐步發展成亞太地區之國際大都會及國際金融中心,獲譽為亞洲四小龍和紐倫港之一。根據《中英聯合聲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從1997年7月1日起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香港基本法》說明香港不實行社會主義,保持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除國防和外交由中國中央政府管理,香港實行高度自治,香港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終審權以及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然而,近年香港人對特區政府及中國政府的信任度每況愈下,其高壓權威亦令「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及「一國兩制」遭到部份人士質疑。 香港是全球具有重要地位、以工商業為主的現代化國際金融、服務業及航運中心,連續24年蟬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並以優良治安、廉潔社會、簡單稅制和健全的普通法制度而聞名於世,香港廉政公署,2016年12月1日,香港政府新聞網,2017年2月16日,因此有「東方之珠」的美譽。「亞洲國際都會」則為官方定位的香港品牌。香港同時為全球其中一個最安全、經濟最發達、生活水平最高、競爭力最高、最適宜居住Gulliver.

台风奥马尔和香港 · 熱帶氣旋警告和香港 · 查看更多 »

關島

島(Guam;查莫罗語:Guåhan,全稱為Territory of Guam)為美國的非合併建制属地,位於西太平洋的島嶼,為美國五個建立平民政府的屬地之一。." DOI Office of Insular Affairs.

台风奥马尔和關島 · 熱帶氣旋警告和關島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台风奥马尔和熱帶氣旋警告之间的比较

台风奥马尔有73个关系,而熱帶氣旋警告有59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6,杰卡德指数为4.55% = 6 / (73 + 59)。

参考

本文介绍台风奥马尔和熱帶氣旋警告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