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台獨左派和新潮流系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台獨左派和新潮流系之间的区别

台獨左派 vs. 新潮流系

台獨左派,又稱左派台獨、台獨左翼、左翼台獨,簡稱左獨、獨左,是台灣獨立運動(台獨)參與者中偏向社會民主主義、進步主義等左派政治及經濟思想的派別。左派早年在台灣並不活躍,甚至誤與共產主義畫上等號,因此聲勢遠不及久居台獨主流地位的「台獨右派」,即華獨一系;但近幾年來因全球經濟大衰退與兩岸全面三通(包括開放中資與中客直接來台),使得台灣民族主義與社會主義思潮在台灣社會走向主流,加上對華獨的不積極感到失望,台獨左派於青年知識份子場域的討論度逐漸上揚,尤其是2014年太陽花學運發生後。 現時活躍的台獨左派團體有時代力量、社會民主黨、自由台灣黨、基進黨、綠黨等,他們除了在社會及經濟議題上持左傾立場,也對轉型正義、婚姻平權等涉及公平正義的社會議題高度關注;政治上出於台獨主張,與民進黨等被視為台獨右派的團體合作,但又保持一定距離。. 新潮流系(簡稱新系),是民主進步黨的派系,要角包括陳菊、賴清德、蔡其昌、鄭文燦、邱太三、 陳金德、段宜康等。 早期主張「社會民主路線」,並試圖與勞動階層、社會運動團體結合,影響政策的制定與施行;主張「群眾路線」,防堵具有公職人員身分的政治人物在黨外運動和民進黨的領導和影響力(新潮流系成員早期因多從黨外雜誌編輯與社會運動途徑參與政治,未參加選舉成為候選人,故多無公職人員身分);並以台灣「島內的台灣獨立運動者」(和海外的台獨運動區別)的面目出現,推動民進黨增訂台獨黨綱。黑名單解禁後,從海外回台灣發展的台獨聯盟在台灣的發展者如張燦鍙,也和新潮流保持合作關係。民進黨在2006年決議「解散派系」後,新潮流系在名義上已經解散,但實際上在2008年轉型為台灣新社會智庫,以另一種型態存續。.

之间台獨左派和新潮流系相似

台獨左派和新潮流系有(在联盟百科)33共同点: 台灣台灣商人台灣獨立建國聯盟台灣獨立運動工人阶级中國國民黨中國共產黨中國時報中時電子報康寧祥張金策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社會運動社會民主主義簡錫堦聯合晚報許淑華 (臺北市)高雄市黨外運動臺北市市長臺北市議員列表陳菊陳映真陽信商業銀行梁文傑楊碧川民主進步黨泛綠泛藍派系...新台灣新聞周刊政治人物2014年中華民國地方公職人員選舉 扩展索引 (3 更多) »

台灣

#重定向 臺灣.

台灣和台獨左派 · 台灣和新潮流系 · 查看更多 »

台灣商人

臺灣商人,簡称臺商,是指來自臺灣的企業家或商人。「臺」是臺灣的簡稱,狹義上通常是指在台灣以外的臺灣籍商人,廣義上通常指不分國內外的臺灣企業與個人戶,但不包含台勞,指在各國受僱的臺灣籍勞工。.

台灣商人和台獨左派 · 台灣商人和新潮流系 · 查看更多 »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英文:World United Formosans for Independence,WUFI;白話字:Tâi-oân To̍k-li̍p Kiàn-kok Liân-bêng),簡稱台獨聯盟或獨盟,是一個推動台灣獨立運動的組織。1970年由四個海外獨立運動團體:日本台灣青年獨立聯盟(1960年成立,委員長辜寬敏)、加拿大台灣人權委員會(1964年成立)、美國全美台灣獨立聯盟(1966年成立,當時主席為蔡同榮)和歐洲台灣獨立聯盟(1967年成立)與國內台灣自由聯盟共同組成世界性台灣獨立聯盟。成為在海外勢力最大的台灣獨立運動組織。.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和台獨左派 ·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和新潮流系 · 查看更多 »

台灣獨立運動

台灣獨立運動,簡稱台獨,是台灣的政治思想之一,其主要目標是透過制定新憲法等方式,建立一個屬於台灣住民的獨立主權國家,與謀求兩岸統一的「統派」相對。實際上依照理論與目標的不同,還可細分為傳統台獨、華獨、台獨左派等流派。 台灣獨立運動面臨著種種的政治現實與國際角力,外部除須與美日兩大盟邦建立互信的軍事同盟關係,還須克服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武力干涉與經濟施壓,而如何解決台灣內部在國家認同與意識形態上的多元與矛盾(統派)也是另一項難題。台灣獨立運動也透過台灣民族主義、台灣本土化運動、台灣正名運動、去中国化、強調台灣主體性等方式表現。.

台灣獨立運動和台獨左派 · 台灣獨立運動和新潮流系 · 查看更多 »

工人阶级

工人階級(又稱勞動階級、勞動階層等;英文:working class)通常用于表示社会地位与社会等级,无论何时,该阶层在社会所占比例最高,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比例减少,一般为产业工人阶层为主。该术语没有一致的解释,主要依赖个人的立场与观点的不同来理解。比如美国划分阶级标准是依照经常性收入和就业率来确定。 马克思主义认为,工人阶级(即无产阶级)是那些靠出卖劳动力(包括体力和脑力)、不拥有生产资料,劳动成果大部分被资产阶级剥削,并为社会创造主要财富的阶层,包括大部分的体力和脑力劳动者。 依據列寧主義和史達林主義的關於社會主義國家性質觀點,在社會主義國家裡,工人階級是社會主義國家的統治階級,並經由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共產黨來領導國家。.

台獨左派和工人阶级 · 工人阶级和新潮流系 · 查看更多 »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簡稱國民黨,是中華民國肇建者孫中山及其革命黨同志所創建的政黨。其前身最早為1894年11月24日成立於夏威夷檀香山的革命團體興中會,而後分別改組為中國同盟會、國民黨及中華革命黨,1919年經孫中山改組後轉用現名。現今總部位於臺北中崙,現任黨主席為吳敦義。 從1928年國民政府完成北伐並統一中國起,該黨一直是中華民國的執政黨。2000年總統選舉敗選後首次成為在野黨。2008年總統選舉中,前黨主席馬英九得到765萬多票,創下中華民國總統直選史上最高得票數,使國民黨重新執政,並在2012年總統選舉中連任。2016年總統選舉失利後再次成為在野黨,不過仍是立法院第二大黨。以中國國民黨為首的泛藍陣營,與以民主進步黨為首的泛綠陣營並列為臺灣兩大政治势力。 國民黨是目前唯一曾在中國大陸與台灣執政、以及迄今唯一曾經同時統治臺海兩岸的政黨。.

中國國民黨和台獨左派 · 中國國民黨和新潮流系 · 查看更多 »

中國共產黨

#重定向 中国共产党.

中國共產黨和台獨左派 · 中國共產黨和新潮流系 · 查看更多 »

中國時報

《中國時報》,是中華民國一份綜合性中文報紙,常被簡稱為《中時》,由中國時報社編輯與發行,《中國時報》由知名報人余紀忠創辦於1950年,現任董事長為蔡衍明,發行人為黃清龍,總經理為蔡紹中,總編輯為王綽中。.

中國時報和台獨左派 · 中國時報和新潮流系 · 查看更多 »

中時電子報

中時電子報目前所屬於時報資訊股份有限公司。時報資訊成立於1989年,是台灣第一家擁有取得加值網路服務執照的公司;中時電子報則在1995年創立,在國內是歷史最為悠久的網路媒體。 1995年9月11日,中時電子報正式上線。1997年10月,中時電子報為台灣網路廣告業界建立了符合國際主流的「標準尺寸」、「標準計價」、「動態輪替」的新標準,也為台灣網路廣告市場訂下了基本規範。1998年4月,中國時報系正式成立中時網路科技,投入網路事業的發展。1999年4月,中時網路科技以中時電子報為旗艦,推動「Cyber One Media Network」網站團隊。 1989年12月,時報資訊成立。2008年11月,時報資訊合併中時網路科技,從原來的資料庫領域,變成整合了數位平台、數位內容管理及數位整合行銷平台的跨媒體數位平台。 中時電子報除了提供綜合性新聞、國內外照片外,並運用網路新科技持續推出部落格、新聞推播小工具、Widget、RSS、推推王推文等服務,讓網友對於新聞不只是單向的接收訊息,還可以雙向互動,實踐Web 2.0的網路體驗。.

中時電子報和台獨左派 · 中時電子報和新潮流系 · 查看更多 »

康寧祥

康寧祥(),臺北市萬華區人,是自1970年代之後臺灣新一代崛起的本土政治人物。康寧祥也是少數與蔣經國有過來往與交情的臺籍政治人物之一。.

台獨左派和康寧祥 · 康寧祥和新潮流系 · 查看更多 »

張金策

張金策(),台獨左派人士,出生於台灣宜蘭縣礁溪鄉,與張光熾為遠親叔姪但來往甚密。淡江文理學院(淡江大學前身)中文系畢業。曾任中學中文教師、礁溪鄉鄉長、《台灣政論》副總編輯。.

台獨左派和張金策 · 張金策和新潮流系 · 查看更多 »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簡稱公庫,是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數位典藏計畫第四分項子三計徵選計畫(2007年8月至2012年10月)。.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和台獨左派 ·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和新潮流系 · 查看更多 »

社會運動

会运动(Social movement)是一种社會群體行動與政治现象,其基本特征是在于用体制外的策略,来改变现有体制,推動或阻止社會變革。.

台獨左派和社會運動 · 新潮流系和社會運動 · 查看更多 »

社會民主主義

會民主主義(Social democracy)是一種支持通過在自由民主體制和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下,通過經濟干預和社會干預的手段促進社會正義的意識形態。社會民主主義支持代議制和參與民主。社會民主主義主張進行,通過調控手段使經濟發展符合大眾。建設福利國家亦是社會民主主義的目標之一。社會民主主義希望使資本主義社會能更加民主、公正、團結。20世紀後半段,西歐和北歐國家,尤其是實行北歐模式的北歐國家,都深受社會民主主義的影響。 社會民主主義起源於一種在已有政治框架下,通過和平方式對資本主義進行改良,實現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過渡(而不是如革命社會主義那樣通過革命實現)的意識形態。二戰結束後,西歐的社會民主主義黨派均表示不接受當時蘇聯斯大林主義的政治經濟體制。一些黨派稱目標是採用與蘇聯不同的方法過渡到社會主義,而一些黨派則表示他們的目標是建立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混合體系。在這一時期,社會民主主義黨派執政時通常會採用混合經濟體制,在經濟主體爲私有制的前提下,將部分產業置於國家的控制下。這種經濟體制與凱恩斯主義的主張有些類似。同時,社會民主主義政黨提出國家干預和建設福利國家的主張。這樣的經濟體制已和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有本質上的不同。這些社會民主主義政黨已拋棄早期社會民主主義轉變資本主義體制(比如要素市場、私有制,以及僱傭勞動)的目標。 今日,社會民主主義主要的議題包括消除社會不平等、貧困,以及特權階級對他人的壓迫。同時,社會民主主義者還主張建立面向全民的公共服務體系,比如、兒童保育、義務教育、、等體系。社會民主主義亦與工人運動和工會有緊密聯繫。社會民主主義者支持工人的談判權,希望能將政治上的民主決策權延伸到經濟中,促進僱工及其他經濟利益相關者的共同決策。 「第三条道路」吸收了社會民主主義中關於社會福利的部分主張,並將之與右派經濟體系融合。.

台獨左派和社會民主主義 · 新潮流系和社會民主主義 · 查看更多 »

簡錫堦

簡錫堦(),中華民國政治人物,黨外運動十八飛鷹之一,曾任民主進步黨新潮流系政協委員,亦曾代表民主進步黨以全國不分區當選為第三、四屆立法委員。.

台獨左派和簡錫堦 · 新潮流系和簡錫堦 · 查看更多 »

聯合晚報

《聯合晚報》(簡稱聯晚、英語譯名:United Evening News)是臺灣一份綜合性中文晚報,隸屬於聯合報系,由王惕吾所創辦。 創刊於1988年2月22日,是台灣解除報禁後最先創辦的報紙,也是臺灣第一家採用橫式編排的中文報紙。 在2005年《中時晚報》停刊後,成為台灣唯一仍在發行的晚報。 至2017年5月30日止,已發行10685號,現任總編輯為范凌嘉。.

台獨左派和聯合晚報 · 新潮流系和聯合晚報 · 查看更多 »

許淑華 (臺北市)

許淑華(),出生於基隆市暖暖區,現任臺北市議會議員、民主進步黨中常委。.

台獨左派和許淑華 (臺北市) · 新潮流系和許淑華 (臺北市) · 查看更多 »

高雄市

市是中華民國的直轄市,臺灣三大都市之一,位於臺灣西南部。其轄域東北至中央山脈及玉山主峰,西南至南海上之南沙太平島、中洲島、東沙群島。順時針方向與臺南市及嘉義縣、南投縣、花蓮縣、臺東縣、屏東縣、澎湖縣(隔海鄰接)等縣市相鄰。面積達2,952平方公里;設籍人口277.4萬人,為臺灣人口排名第三的城市。高雄市自19世紀末開港,舊稱「打狗」,是高雄「たかお」(Takao)的日文發音,來自於竹林的平埔語Takou音譯近似於閩南語的「打狗」,於是漢人便以「打狗」稱之。日治時代發展為重工業林立的港埠城市與軍事要地,素有「港都」之稱,並在20世紀中葉後成為臺灣南部政治和經濟及交通中樞,並於2018年4月28日成為中華民國海洋委員會的所在地,為臺北地區以外第一個設立中央部會的地區。.

台獨左派和高雄市 · 新潮流系和高雄市 · 查看更多 »

黨外運動

外運動,一般指臺灣的政黨民主進步黨在1986年成立之前,非國民黨人士以類似政黨形式進行之民主運動。因當時一黨執政之中國國民黨政府實施戒嚴和威權統治,剝奪及打壓人民集會與結社自由,亦包括組織政黨。反對派及獨立人士在尚未成立政黨前,以黨外(Tóng-goā)為名,推動台灣民主。值得注意的是,當時的黨外運動領袖主要是反國民黨的人士,並不等同于台灣獨立運動的支持者。 「黨外」,指的是國民黨之外的參政人士。而「黨外」一詞大量的使用,則約自康寧祥、黃信介開始。.

台獨左派和黨外運動 · 新潮流系和黨外運動 · 查看更多 »

臺北市市長

臺北市市長是中華民國臺北市的行政首長。該職務起源於大正九年(1920年),臺北州臺北市成立時置市尹一人,由官方派任,另設有市助役輔助市尹。昭和十五年(1940年)改稱市長,增添一名市助役。1945年臺灣戰後時期開始,臺北市改制為省轄市,置市長一人,薦任或簡任,綜理全市行政。1951年改為市公民選舉產生,任期3年,連選得連任一次,1960年任期延長為4年。1967年臺北市升格為院轄市,市長改由行政院派任。至1994年院轄市改制為直轄市,市長復由市公民選舉產生。 目前臺北市政府置市長一人,對外代表臺北市,綜理市內行政,由市公民選舉產生,任期4年,連選得連任一次。置副市長三人,由市長任命,協助市長處理市政,比照簡任十四職等。 置秘書長一人,由市長依《公務人員任用法》任免。另置副祕書長、參事、技監、顧問、參議,同由市長任免。.

台獨左派和臺北市市長 · 新潮流系和臺北市市長 · 查看更多 »

臺北市議員列表

臺北市議員列表名列現任或曾任於臺北市議會的議員:.

台獨左派和臺北市議員列表 · 新潮流系和臺北市議員列表 · 查看更多 »

陳菊

陳菊(),臺灣民主進步黨籍政治人物,生於臺北縣羅東區三星鄉(今宜蘭縣三星鄉註:宜蘭縣是1950年10月成立的,陳菊出生時還沒有宜蘭縣。),現任總統府秘書長,世界新聞專科畢業、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碩士。曾為美麗島事件政治犯,於獄中留下遺書;事件後27年,陳菊回到事發地,成為高雄首位民選女市長,也是台灣首位女性民選直轄市長。陳曾任臺北、高雄社會局長、行政院勞委會主委、高雄市市長及東亞人權協會理事等。 陳菊卸下勞委會主委一職後,以些微差距當選高雄市(合併前直轄市)第9任(民選第4屆)市長,後於2010年高雄縣、市合併改制為直轄市選舉中當選為合併後的首屆高雄市市長,2014年獲得99萬票,為競選對手楊秋興得票數兩倍有餘,且為當次選舉得票數最高的地方首長,順利連任。2018年4月21日,接任總統府秘書長。就高雄市(合併前直轄市)11個市轄區而言,陳菊連續擔任地方首長11年餘,為中華民國地方自治史上,連續擔任同一地區的地方首長期間第二長者。.

台獨左派和陳菊 · 新潮流系和陳菊 · 查看更多 »

陳映真

陳永善( ),筆名陳映真、許南村、趙定一、陳善、陳善乃、陳秋彬、然而、石家駒等,生於台灣新竹州竹南郡竹南街(今苗栗縣竹南鎮),祖籍福建省安溪縣,臺灣文學作家。早年從事小說寫作,受社會主義思潮與中國作家魯迅影響,在臺灣文壇推動現實主義風格,是鄉土文學論戰中鄉土文學派的主要代表者之一,是臺灣戰後時期臺灣文學界重要旗手。創辦《人間》雜誌,為臺灣報導文學先驅。 在文學成就之外,因推動台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平統一,反對台獨,個人政治色彩濃厚,遭受廣泛議論及注目。.

台獨左派和陳映真 · 新潮流系和陳映真 · 查看更多 »

陽信商業銀行

陽信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是台灣的一所商業銀行,簡稱陽信銀行,金融代號為108。其前身為1957年10月2日創社的「陽明山信用合作社」,該社於1997年4月28日獲准改制為銀行,同年9月1日正式更名為「陽信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是首批獲准由信用合作社改制的商業銀行之一。 2001年9月15日概括承受彰化縣員林信用合作社及屏東市第二信用合作社,2002年8月24日概括承受台南市第五信用合作社,2005年11月26日與高新商業銀行合併,分行據點擴充至96家,資本額擴充至新台幣124億元。2015年於台灣的分行總數已擴充至105間。.

台獨左派和陽信商業銀行 · 新潮流系和陽信商業銀行 · 查看更多 »

梁文傑

梁文傑(),臺灣外省人第二代,原籍浙江大陳(大陳義胞後人),出生於臺北市,民主進步黨籍政治人物,現任臺北市議員(中山、大同區),是民進黨野百合學運代表人物之一。梁自建中、臺大畢業,曾就讀英國倫敦政經學院博士班。 2015年5月20日,民進黨召開中執會,通過2016年立委「艱困選區」黨員徵召名單,確定徵召梁文傑參選臺北市第三選舉區立委選舉。然而,梁文傑因前民進黨主席林義雄的批評(稱梁2014年底選完議員,2015年又投入立委選舉),於2015年6月5日召開記者會宣布退選。 年底就要展開九合一選舉,有鄉民在PTT發起投票:「民進黨市議員你最想看誰落選?」要大家用推文投票,一個人投3票。至截稿為止,網民大多投「5.梁文傑」和「8.王世堅」 北市議員梁文傑去年則被爆疑經常流連酒店,2周內進出高檔酒店至少6次,甚至半夜出了酒吧後,與年輕辣妹狀似親密。梁文傑對此回應說因朋友多,其中有朋友喜歡約在酒店,如果會去酒店都是不得已赴約,甚至說主播妻子林楚茵也都知情。 大群館比帝寶 孫大千嗆梁文傑:你可以蓋一棟做功德免費出租給學生呀!.

台獨左派和梁文傑 · 新潮流系和梁文傑 · 查看更多 »

楊碧川

楊碧川(),台灣作家、社會主義研究者、歷史研究者、台獨左派人士,筆名楊默夫、高伊哥,新竹市人。.

台獨左派和楊碧川 · 新潮流系和楊碧川 · 查看更多 »

民主進步黨

民主進步黨,簡稱民進黨,是臺灣主要政黨之一,也是繼日治時代的臺灣民眾黨之後第一個實際參政的臺灣本土政黨,為現時中華民國的執政黨。成立於1986年,由黨外運動各團體於戒嚴與黨禁解除前整合而成;2000年首度執政,實現臺灣及中華民國歷史上首次政黨輪替,2008年下野;直到2016年大選勝出後,由蔡英文執政,並首次達成同時掌握行政以及立法部門的「完全執政」地位。以民主進步黨為首的泛綠陣營,與以中國國民黨為首的泛藍陣營並列為臺灣兩大政治势力。.

台獨左派和民主進步黨 · 新潮流系和民主進步黨 · 查看更多 »

泛綠

泛綠,也稱綠軍、綠營、泛綠軍、泛綠陣營,是與民主進步黨意識型態相近的各種政黨、團體、人士之總稱,由於時代力量、台灣團結聯盟的意識型態與民進黨相近,而民進黨黨旗的主要顏色為綠色,因此媒體權宜性地統稱之為泛綠。這種稱法出現在2000年總統選舉產生首次政黨輪替後,原本是媒體的權宜性用法,包括民進黨、台聯、建國黨、自由台灣黨與其支持者,以及台教會、台灣獨立建國聯盟等親民進黨之民間團體,後來被各界廣為接受使用。泛綠的主要競爭對手為泛藍。部分2014年後成立的社運型第三勢力政黨因為與具有獨派色彩,或是與民進黨理念相近,而被部分人士劃分為泛綠政黨,例如在2016年台灣總統大選中公開支持時任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的時代力量。 「綠營」所指涉的是一種概略的意識型態,而非嚴謹具體的政治主張,被歸類在綠營的各個政黨、社團與個別人物,彼此間的政治理念也有程度不等的差異。大體而言,綠營強調台灣本土意識、反共、反對中國民族主義,以及傾向支持台灣獨立,主張台灣正名、台灣優先、台灣民族主義、兩國論與一邊一國等,確保台灣自主於中國之外。經濟政策與藍營相較更接近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混合思想,文化政策與藍營相較更接近民族主義與國際主義的混合思想。相對於當今掌控中國政局的中國共產黨所強調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及推崇的中國民族主義,泛綠陣營強調台灣自由、民主、法治等價值。綠營所包含的範圍較主張台獨運動的人士更廣泛,因此無法與台灣社會所稱的「獨派」畫上等號。統派人士指責泛綠陣營妨礙兩岸統一,並批評綠營的行為和作風。 綠營或藍營皆非正式的組織,各黨派也不曾實際籌組聯盟,在政治操作上分合不定,又因各自理念的差距而有「深綠」、「淺綠」之分,此一概念經廣泛引申包含「綠委」(泛綠陣營之立法委員,或直指民進黨籍之立法委員)、「綠營支持者」、「綠營群眾」、「綠皮藍骨」(指擁有綠營黨籍,但意識型態偏向泛藍者)等用法。 此外,台灣的綠黨社會民主黨聯盟承襲國際間綠黨運動的環保主張,與泛綠陣營訴求相近,因此民進黨2016年在艱困選區(國民黨具優勢的單一選區)禮讓綠社盟的情形出現。 另外前總統李登輝卸任並離開國民黨後,政治思想偏向強調台灣主體意識,並在台灣團結聯盟等政治組織上有一定的影響力,也成為台灣本土化運動重要的推動者。.

台獨左派和泛綠 · 新潮流系和泛綠 · 查看更多 »

泛藍

泛藍,也稱藍軍、藍營、泛藍陣營,是對中國國民黨意識型態相近的各種團體之總稱,目前包含中國國民黨、新黨。 「泛藍」這個詞彙用於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之後的台灣政壇,最初是由新黨元老高新武所發明的名詞,後由同黨籍的謝啟大在媒體大力宣傳,指稱中國國民黨以及由其分裂產生的新黨與親民黨(2000年至2012年屬於泛藍);新黨、親民黨皆源自國民黨且意識形態皆與國民黨相近,所源出的中國國民黨黨旗主要顏色為藍色,因此媒體權宜性地統稱之為泛藍。後來被各界廣為接受使用,並擴大及於上述三黨的支持者和政治立場相近的民間團體,在此之前1990年代的近義詞為「泛國民黨」,泛藍的主要競爭對手為泛綠。 泛藍是一種概略的政治意識形態,而非嚴謹具體的政治主張。個別政黨、社團與個人之間的實際政治理念有程度不等的差異。大體而言,泛藍陣營與泛綠政見相左,共同的主張為反對台灣獨立、宣揚三民主義、強調中華文化傳承。 大多數泛藍強調「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捍衛中華民國、以及提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本土派」也有獨台主張,「統派」則主張一中同表,認為兩岸應簽署和平協議,實現中國的和平統一,共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泛藍或泛綠皆非正式的組織,各黨派也不曾實際籌組聯盟,在政治操作上分合不定,又因各自理念的差距(主要是對統獨問題堅持的程度)而有「深藍」或「正藍」以及「淺藍」或「淡藍」之分,此一概念廣泛引申,「泛藍支持者」、「藍營群眾」、「藍軍」,還有「藍委」泛藍陣營立法委員、或親泛藍的無黨籍及直指中國國民黨籍立法委員,甚至「藍皮綠骨」指曾經或現在擁有泛藍政黨黨籍,但意識型態偏向泛綠者,或與泛綠結盟的人士等之用法。.

台獨左派和泛藍 · 新潮流系和泛藍 · 查看更多 »

派系

派系(Sect)是宗教、政治和哲學等信念系統的不同派別。傳統上,派系這個詞語只會用在宗教團體上,但在現代已經擴展至其他用途上。宗教上的派系稱為教派,政治上的派系稱為政治派別,而政治派系多數取決於政治光譜。通常不同派系的產生都是由不同一些原本存在的較大派系所分裂出來,並訂下相異的規則和理念。這個詞語有時會用在從傳統派系分裂的有負面意味的派別,例如「邪教」。.

台獨左派和派系 · 新潮流系和派系 · 查看更多 »

新台灣新聞周刊

《新台灣新聞周刊》(New Taiwan Weekly)為「本土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1月1日成立,簡稱「本土文化」)所創立,以關懷台灣本土社會與政治發展為出發點的政論性雜誌,1996年3月1日創刊 (一說1996年3月8日陳宗逸, ,《新台灣新聞週刊》第663期,2008年12月3日。),2008年12月3日宣布「暫時停刊」但未曾復刊。創辦人及發行人為詹錫奎(筆名「老包」),每週發行一期。.

台獨左派和新台灣新聞周刊 · 新台灣新聞周刊和新潮流系 · 查看更多 »

政治人物

政治人物(politician),是指以政治為職業,或積極投入政治活動或公共事務的人,無論其動機是私人利益、黨派利益或國家利益。在現代民主政體中,職業政治人物常通過組織或加入政黨、參與選舉,以爭取在政府中擔任職務;這些人在英文中稱為「politician」,指的是一種社會角色。廣義的「政治人物」還包括其他各種政體的政府首腦、政黨或軍事領袖,或其他政權中的主要人物。一般來說,曾從事主要公職的人都會被視為政治人物。.

台獨左派和政治人物 · 政治人物和新潮流系 · 查看更多 »

2014年中華民國地方公職人員選舉

2014年中華民國地方公職人員選舉,俗稱103年中華民國九合一選舉,於2014年(民國103年)11月29日舉行 ,中華民國中央選舉委員會,2014年1月21日。本屆選舉由中華民國自由地區之直轄市(6都)選出新一屆的直轄市長、直轄市議員及里長,另加首屆山地原住民區長及區民代表地方制度法於2014年1月14日經立法院修法,1月29日總統公布,新增第83條之2及第83條之4,明訂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由山地鄉改制者)為地方自治團體,並選出區長及區民代表。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亦於2014年5月13日經立法院修法,5月28日總統公布,新增第37條之1,明訂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應於改制前選出區長及區民代表。。並由臺灣省(11縣3市)及福建省(2縣)中,選出新一屆的縣市長、縣市議員、鄉鎮市長、鄉鎮市民代表及村里長。 本屆選舉是中華民國政治史上最大規模的地方選舉,應選名額共計1萬1130名,更有高達1萬9762位候選人登記參選。選舉結果,國內地方執政版圖巨幅震盪,執政的中國國民黨遭遇極大挫敗,由選前4都11縣市萎縮至1都5縣,在野的民主進步黨則由選前的2都4縣擴張為4都9縣市。 該次選舉有二十三個政黨參與,並有十個政黨當選直轄市及縣市議員,均創下歷屆新高紀錄。.

2014年中華民國地方公職人員選舉和台獨左派 · 2014年中華民國地方公職人員選舉和新潮流系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台獨左派和新潮流系之间的比较

台獨左派有154个关系,而新潮流系有220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33,杰卡德指数为8.82% = 33 / (154 + 220)。

参考

本文介绍台獨左派和新潮流系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