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台灣音樂和華語流行音樂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台灣音樂和華語流行音樂之间的区别

台灣音樂 vs. 華語流行音樂

臺灣音樂(臺語:im-gak;客語:imˊ ngok;布農語:huzas;太魯閣語:uyas;鄒語:pasunaeno;卡那卡那富鄒語:paracani;達悟語:kapianoanood;賽夏語:kapa:tol)是指由臺灣所孕育或產製的音樂。臺灣的音樂範疇廣之廣,風格有著多元、豐富的特色;隨著不同的族裔語系與時空背景,產生出獨具臺灣鄉土情感、民族性格與時代精神的音樂系統。 臺灣音樂依歷史脈絡可概分為傳統音樂與流行音樂,傳統音樂包括民歌、歌舞、器樂、曲藝、說唱、聖樂、十三腔樂、南管(郎君樂)、北管、國樂與民謠等。流行音樂是指受近現代的世界音樂風格影響的現代流行音樂。臺灣的流行音樂有國語流行樂、臺語流行樂、客語流行樂與現代原住民音樂。其中,臺灣國語流行歌又是華語流行音樂的主要構成部份之一。. 華語流行音樂(Mandarin popular music、簡稱Mandopop),目前泛指使用漢語官話(或特指現代標準漢語)演唱的流行音乐,為中文流行音樂的子類別之一,也是以中文為載體的流行音樂中第一個成形的子類別。其起源於上海,之後香港、臺北、北京也成為華語流行音樂產業的重要中心。目前主要流行於中國大陸、香港、澳門、臺灣、馬來西亞、新加坡等華人地區。.

之间台灣音樂和華語流行音樂相似

台灣音樂和華語流行音樂有(在联盟百科)28共同点: 台灣日治時期台語流行音樂客語流行音樂中華民國五月天伍佰张学友張惠妹北京市嘻哈音樂周杰倫王菲王杰留聲機节奏布鲁斯鳳飛飛齊秦蔡依林鄧麗君臺灣金曲獎陳昇S.H.E林憶蓮校園民歌流行音乐日语日本流行音樂

台灣日治時期

臺灣日治時期()是指臺灣在1895年至1945年間由大日本帝國統治的時期,於臺灣歷史上又稱為日本時代、日治時代、日據時代或日本統治時期。 日本統治時期臺灣經濟置於日本帝國主義支配之下,身為最後一個躋身新帝國主義的日本,其帝國主義型態具有後進性,和西方由資本主義引導國家海外殖民政策不同,日本國內的資本主義尚不發達,無力在臺灣從事大規模資本活動,因此日治初期,是由臺灣總督府主導殖民地的開拓規劃。原則上,由官方為日本資本家量身定做各種規則,迫使臺灣提供資源、物產及勞力,為其服務。在殖民國家發展定位上,日本將臺灣做為支持本國工業的後盾,同時是日本向南洋發展的基地。日本在臺灣實行特別法,以警察政治控制社會,臺灣人沒有平等的參政權,在日治初期的現代化教育程度也遠低於在臺灣的日本人,日後逐年普及,但教育制度上與日本人相比仍不平等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頁189-201,1999年,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自大正時期後,日本對臺灣統治已漸趨穩固以及大正民主化的政治風氣改變,於日治中後期日方改取較為柔和的內地延長主義統治方針以及改派任文官總督,臺灣亦在短時期內發展蓬勃的本土政治運動及社會運動,同時也其許多臺人出國前往中國東北的滿州國或到日本本土留學,如鍾理和等,甚至赴中國與國共合作抵抗日本統治。中日戰爭爆發後日方因應戰爭需要更進一步推行全面性的皇民化政策,以期將臺灣人同化於日本,不過儘管高砂族有志士、民間日籍台裔的志願兵力,仍有漢人赴中參戰抗日,日本政府在民族認同問題下,改派臺灣兵赴南洋即可看出官方與日籍臺灣人的煎熬,詳見臺灣抗日運動、高砂義勇隊。 基於日本殖民統治的需求,臺灣在日治時期於基礎設施、教育設施、公共衛生、農業以及工業等各方面得到相當程度的現代化,但在對外經濟關係上則被日本化。而因為日本統治末期推行皇民化運動造成的低中國性,與戰後初期「陳儀政府」治理失政集負面中國性大成,並視當時臺灣人為「日本奴化教育下的劣等國民」,在臺灣本地人與戰後來臺大陸人之間形成族群隔閡。許多臺灣人因而感到過去日本統治下的臺灣情況比較良善。部份臺灣史學者認為,此情結不僅影響許多在日治時期出生的臺灣人,也相當程度地影響了戰後臺灣對本土認同、臺灣主體性、族群意識觀念乃至臺灣獨立運動的興起。儘管戰後國民黨政府在臺灣推行中國導向的民族主義教育,強調日本殖民臺灣的負面影響,把日治時期臺灣的抗日運動與中國抗日戰爭做連結,並將日本領臺視為等同日本侵華歷史的一部分,但臺灣民間對日本大多仍抱持好感,不過也有其他不同於上述調查結果之民調。日本留在臺灣的基礎建設、文化政策所造成的影響亦於近年來不斷被各界重新檢視或評價。為東亞乃至於世界殖民史上少見的情形,時常引起學術界的興趣及研討。.

台灣日治時期和台灣音樂 · 台灣日治時期和華語流行音樂 · 查看更多 »

台語流行音樂

臺語流行音樂(Taiwanese popular music,簡稱Tai-pop),又名臺語歌曲(Taiwanese song),是指出產於臺灣並使用臺灣話(臺灣閩南語)演唱的流行音樂類型。最早起源於日治時期,戒嚴時代曾因官方的獨尊國語政策被壓制,至1987年解嚴後開始復甦,並衍伸出多種表演型態。在臺灣發展起來的臺語歌在東南亞的马来西亚、新加坡、汶莱、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地的華裔閩南民系族群之間也廣為流行,也被他們稱為閩南語流行音樂(Hokkien pop music)或福建话流行音樂(Fukienese pop music)。.

台灣音樂和台語流行音樂 · 台語流行音樂和華語流行音樂 · 查看更多 »

客語流行音樂

没有描述。

台灣音樂和客語流行音樂 · 客語流行音樂和華語流行音樂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是位於東亞的民主共和國,自1912年成立至1971年退出聯合國期間是中國的代表政權,之後則因主要國土位置與國際政治現狀而在國際上通稱「臺灣」。建政之初繼承原清朝統治的中國領土,至今未放棄主張自己為代表中國之唯一合法政府。1945年二戰結束後從日本接收臺灣。1949年因第二次國共內戰失去大部分中國領土的治權,現今實際管轄的領土(即自由地區)總面積36,197平方公里,包括臺灣本島及附屬島嶼(北方三島,蘭嶼,綠島等)、澎湖群島、福建沿海附屬島嶼(金門群島、馬祖列島、烏坵列島)與部分南海諸島(東沙群島,太平島,中洲島等),首都為臺北市.

中華民國和台灣音樂 · 中華民國和華語流行音樂 · 查看更多 »

五月天

五月天(MayDay)是臺灣的樂團,由主唱阿信、團長暨吉他手怪獸、貝斯手瑪莎、吉他手石頭和鼓手冠佑共五人組成;除冠佑外,其餘四人皆畢業自臺北市國立師大附中。樂團前身為「So Band」樂團,於1997年3月29日改為現名,其名稱取自瑪莎在BBS的代號「MayDay.

五月天和台灣音樂 · 五月天和華語流行音樂 · 查看更多 »

伍佰

吳俊霖(),藝名伍佰(Gōo-pah)。出生於臺灣嘉義縣六腳鄉,是臺灣搖滾樂男歌手、填詞人、作曲家、音樂製作人,同時也是搖滾樂團「伍佰 & China Blue」的主唱及主音吉他手。.

伍佰和台灣音樂 · 伍佰和華語流行音樂 · 查看更多 »

张学友

張學友(Jacky Cheung Hok-yau,),香港殿堂級歌手、演員和音樂人,享譽國際,同時也是大中華區以至亞洲巨星,在華語地區享有「歌神」美譽。 1990年代中為張學友事業巔峰時期,當年(1995年)他的年唱片銷量曾名列世界第二位,僅排在美國傳奇歌手米高·積遜之後,高於第三位的麥當娜,因他的唱片高銷量而進入了環球唱片美國總公司在2000年選出的1990年代巨星名人堂。當時他亦曾被美國《時代雜誌》列入亞洲最有影響力的50位人物之一。截至2003年,他的唱片全球累計總銷量已突破25,000,000张,並在香港坐擁超過70首冠軍歌曲,於樂壇影響力甚大。張學友擅長演繹多種音樂風格,近年嘗試R&B樂風和爵士樂,甚至以歌劇唱法來詮釋樂曲,同樣受到樂迷認同。 電影演出方面,張學友目前為止共拍攝超過60部電影,其飾演的人物不少給觀眾以及電影專業人士留下深刻印象,他在喜劇、劇情片以及文藝片方面頗有造詣,多次獲香港電影金像獎以及臺灣電影金馬獎的最佳男主角和最佳男配角提名。其中於1989年,憑藉電影《旺角卡門》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最佳男配角獎,隨後在1990年,憑藉電影《笑傲江湖》獲得臺灣電影金馬獎的最佳男配角獎。2002年,參演電影《男人四十》一舉摘得印度國際電影節的影帝稱號。 除演藝事業外,張學友熱心公益慈善,於1998年當選香港十大傑出青年;1999年榮登世界十大傑出青年。.

台灣音樂和张学友 · 张学友和華語流行音樂 · 查看更多 »

張惠妹

張惠妹(卑南語:Kulilay Amit(古歷來·阿密特),),暱稱阿妹,華語流行音樂女歌手,出生於臺灣臺東縣卑南鄉大巴六九部落(卑南語:Tamalrakaw),1996年以《姊妹》專輯出道,至今已累計5500餘萬張唱片銷量和270餘場個人售票演唱會,為華語女歌手唱片銷量及演唱會場次紀錄保持人。張惠妹曾獲1998年告示牌獲得亞洲最受歡迎歌手獎,2000年中華民國十大傑出青年,以及2004年第2屆世界和平音樂獎等多個音樂獎項,且為金曲獎最佳國語女歌手獎入圍及獲獎紀錄保持人,是1990年代後期至今華語流行樂壇的天后及指標人物之一。 張惠妹亦涉足音樂劇的演出;成為首位獲得BIO人物傳記頻道、探索頻道和有線電視新聞網紀錄或專訪、登上《時代》雜誌亞洲版封面、入選亞洲20大風雲人物的台灣歌手。此外,她關心原住民孩童的教育和發展議題,並大力支持LGBT权利运动。.

台灣音樂和張惠妹 · 張惠妹和華語流行音樂 · 查看更多 »

北京市

北京市,简称“京”,(汉语拼音:běi jīng;英语:Beijing;邮政式拼音:Pekin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直辖市、中国国家中心城市和京津冀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國的政治、文化、科技创新和国际交往中心,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 北京位於華北平原的西北边缘,背靠燕山,有永定河流经老城西南,毗邻天津市、河北省,是一座有三千余年建城历史、八百六十余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有金、元、明、清、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等五个朝代在此定都,以及数个政权建政于此,荟萃了自元明清以来的中华文化,拥有众多历史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宗室召公奭于燕国,是为北京建城之始。金中都时期人口超过一百万。金中都为元、明、清三代的北京城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北京与西安、南京、洛阳并称中国“四大古都”,拥有7项世界遗产,是世界上拥有文化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 《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北京形容为全球最伟大的城市之一,而且断言“这座城市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过去的8个世纪里,几乎北京所有主要建筑都拥有着不可磨灭的民族和历史意义”。北京古迹众多,著名的有紫禁城、天坛、避暑山莊、颐和园、圆明园、北海公园等。 今日的北京,已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教育和科研机构座落于北京市区;金融街是中国金融监管机构办公地点和金融业聚集地;北京商务中心区是北京经济的象征;798艺术区是世界知名的当代艺术中心;此外,中国国家大剧院、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鸟巢”、“水立方”、中国尊等具有现代风格的建筑成为古老北京新的名片。每年有超过2亿9400万人到北京旅游。.

北京市和台灣音樂 · 北京市和華語流行音樂 · 查看更多 »

嘻哈音樂

嘻哈音樂(Hip-hop Music,也叫做hip-hop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 entry on hip-hop, retrieved from: A subculture especially of inner-city black youths who are typically devotees of rap music; the stylized rhythmic music that commonly accompanies rap; also rap together with this music.

台灣音樂和嘻哈音樂 · 嘻哈音樂和華語流行音樂 · 查看更多 »

周杰倫

周杰倫(Jay Chou;)臺灣的流行歌曲男歌手、音樂家、唱片製片人、演員、導演、電競團隊隊長兼老闆、服飾品牌老闆。 在2000年,周杰倫發行了他的首張專輯《Jay》,從屬於唱片公司阿爾發音樂。從此以後,他的音樂獲得了遍及亞洲的榮譽,尤其在臺灣、中國大陸、馬來西亞、香港、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韓國、日本和西方國家——例如美國和澳大利亞——的亞洲群體中。他賣出了超過3000萬張專輯並獲得了許多針對他的音樂工作的獎項。周杰倫在工作與他的專輯時也為其他藝術家寫歌。在2003年,他是《時代》雜誌(亞洲版)的封面故事,被稱為亞洲流行音樂的新天王,作為對他對流行文化的影響的認可。他其後開展了六個世界巡演,在世界各地的城市中對超過1000萬人表演。 周杰倫在電影《頭文字D》(2005)中開始了他的表演事業;他從此涉足許多其他的電影專案。周杰倫也管理他自己的唱片和經紀公司杰威爾音樂。在2016年,他重新進入了好萊塢,在電影《出神入化2》中扮演小李。.

台灣音樂和周杰倫 · 周杰倫和華語流行音樂 · 查看更多 »

王菲

王菲(英文名:Faye Wong,),曾用艺名王靖雯(英文名:Shirley Wong),著名华语女歌手、演员,出生于中国北京,1987年随父亲举家移民英屬香港,并于1989年以粤语專輯《王靖雯》出道。王菲在華人世界拥有极高知名度,是近二十年内华语乐坛最出色的歌手之一,被誉为大中华地区的「乐坛天后」。王菲曾获華语流行音樂眾多頒獎禮的最高荣誉,并为專輯累積销量最高的港粤流行女歌手保持者(吉尼斯世界纪录官方认证)。此外,王菲亦是首位登上美国《时代》杂志封面、接受CNN专访以及首位在日本武道馆舉辦个人演唱会的华人歌手,獲《时代》杂志誉为「流行乐坛女王」,其活躍時期更獲譽為「王菲時代」。 2005年后,王菲一度引退並隐居北京,但于2010年后开始重返舞台,在其个人演唱会及少数公益、慈善、佛教盛会等重要场合公开露面。.

台灣音樂和王菲 · 王菲和華語流行音樂 · 查看更多 »

王杰

-- --或--(在簡體中文均作「--」),可能指以下人物:.

台灣音樂和王杰 · 王杰和華語流行音樂 · 查看更多 »

留聲機

留声机(Phonograph)亦称唱机,是一種使唱片发出声音的机器。 其聲音儲存在以聲學方法在黑膠唱片平面上刻出的弧形刻槽內。 留聲機於1888年由美國發明家伯利那(E.Berliner,1851-1929)首先演示,唱片後來逐漸取代了筒式留聲機,因為唱片能比較方便地大量複製,放音時間也比大多數筒形錄音介質長。.

台灣音樂和留聲機 · 留聲機和華語流行音樂 · 查看更多 »

节奏布鲁斯

节奏布鲁斯(Rhythm and Blues,簡稱:R&B或RnB,中國譯作「--」,香港、臺灣及新馬譯作「--」),是一种美国非裔艺术家首先采用,并融合了爵士乐、福音音乐和蓝调音乐的音乐形式。这个音乐术语是由美国告示牌(Billboard)于1940年代末所提出。 節奏藍調最初在1947年的美国被告示牌雜誌的Jerry Wexler创造为一个音乐的市场营销术语,取代了种族音乐(英語:Race Music,又譯黑人音樂;最初来源于黑人社群,但是被战后的社会认为是会令人很不愉快的词语)而告示牌在1949年將其分類為哈林暢銷排行榜。这个词最初被用于定义包含了12小節布鲁斯格式和一种带有节拍背景的電藍調融合爵士乐的摇滚乐,后来这种音乐转变成了一种摇滚乐的基本元素。 在1995年《Rock & Roll: An Unruly History》書中Robert Palmer把节奏布鲁斯定义为那些約定俗成、用来意指任何一种美国黑人创造的音乐。在他1981年出版的《Deep Blues》中,Palmer用「R&B」作为跳跃布鲁斯的缩写。 Lawrence Cohn是《Nothing But the Blues》的作者,写到节奏布鲁斯是一个宣传人员为了产业便利所发明的,除了古典音乐和宗教音乐,节奏布鲁斯包括了所有的黑人音乐,除了那是一首福音歌曲並且其銷售足以打入流行榜。 在1960年代,节奏布鲁斯被用于总括靈魂樂和放克音樂的术语。而现在R&B的缩写差不多一直被用于代替全寫「节奏布鲁斯」,而主流則用它來表示由迪斯可逐步變得不那麼流行而发展出来的Contemporary R&B──一種现代灵魂乐和受放克音樂影响的流行音樂。.

台灣音樂和节奏布鲁斯 · 节奏布鲁斯和華語流行音樂 · 查看更多 »

鳳飛飛

鳳飛飛()台灣女歌手。本名林秋鸞,桃園縣大溪鎮(今桃園市大溪區)出生,在台灣、東南亞甚至大陸地區享有極高知名度的演藝人員。其演藝事業橫跨歌手、演員與綜藝節目主持人,有「帽子歌后」、「勞工天使」美譽,在華人歌壇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1980年(27歲)和香港旅遊商人趙宏琦結婚,於1989年誕下一子。 1982年與1983年唯一兩年蟬聯獲得金鐘獎最佳女歌星獎。 2012年1月3日因肺癌(肺腺癌)在香港九龍聖德肋撒醫院逝世,後長眠於桃園大溪鎮佛光山寶塔寺。 逝世後隔年,追頒2013年第24屆金曲獎及第48屆金鐘獎特別貢獻獎。.

台灣音樂和鳳飛飛 · 華語流行音樂和鳳飛飛 · 查看更多 »

齊秦

齊秦(Chyi Chin,),生於台灣台中市,台湾男歌手、男演員、填詞人、作曲人。籍貫松江省(今黑龍江省)東寧縣。其父為中華民國國大代表齊濟。齊秦為家中的么子,其兄名齊魯,其姐齊豫,同為知名歌手。曾就讀于懷恩中學、台中二中、世界新專(今世新大學)。迄今齊秦發表過128首自己的詞曲創作作品,他的代表作有〈大约在冬季〉、〈狼〉、〈無情的雨無情的你〉、〈原來的我〉、〈不讓我的眼淚陪我過夜〉、〈夜夜夜夜〉、〈往事隨風〉、〈懸崖〉、〈外面的世界〉和〈你如何還能這樣溫柔〉等等,以音色高亮著稱。他的作品曾被張國榮、關正傑、蔡齡齡、黃凱芹和蔡濟文等人改編,也對中國大陸諸多音樂人,如張亞東、沙寶亮、李健、胡海泉等形成深遠的影響。齊秦曾四次入圍金曲獎最佳男演唱人獎,并於1997年第8屆金曲獎榮獲該獎項。.

台灣音樂和齊秦 · 華語流行音樂和齊秦 · 查看更多 »

蔡依林

蔡依林(Jolin Tsai,),出生於臺灣臺北縣新莊市(今新北市新莊區),是臺灣著名華語流行音樂女歌手。蔡依林因不斷革新其音樂風格與視覺形象而聞名,被視為推動舞曲成為大中華地區主流流行音樂的重要人物,其如今完全主導於音樂事業上的方向與步驟,高製作水準的音樂作品更无可置疑。被稱為「亞洲流行天后」的蔡依林,通過發行一系列於市場與口碑上皆為成功的專輯,於中文國家和地區獲得了足夠的知名度與粉絲基礎,並於華語樂壇擁有無可取代的地位。 蔡依林於1998年MTV電視台舉辦的歌唱比賽「新聲卡位戰」中奪得冠軍。1999年發行專輯《1019》,青少年為主的粉絲群體使其被媒體冠以「少男殺手」的稱號。2003年發行專輯《看我72變》,琅琅上口的旋律與煥然一新的唱腔使其於兩岸三地獲得廣泛知名度。2006年發行專輯《舞孃》,動感的舞曲搭配時尚的舞步成為其深入人心的形象。2014年發行專輯《呸》,飽滿複雜的音樂與包羅萬象的主題使其進一步進入國際視野。在發行了數張成功的專輯之後,預計於2018年發行新專輯。 蔡依林迄今於亞洲的銷量超過2500萬張,其憑藉自2003年至今發行的連續九張錄音室專輯九度成為臺灣年度唱片銷量女歌手冠軍,是21世紀至今唱片最暢銷的亞洲女歌手之一。蔡依林曾獲得無數獎項,包括四座臺灣金曲獎、一座MTV亞洲大獎與一座MTV音樂錄影帶大獎。蔡依林於2009年創立公司凌時差音樂,專門處理其個人經紀、音樂及演唱會的制作與版權事宜。美國《富比士》雜誌曾報導蔡依林為收入最高的中華名人之一,截至2014年年末其資產累積超過20億元新臺幣。.

台灣音樂和蔡依林 · 華語流行音樂和蔡依林 · 查看更多 »

鄧麗君

鄧麗君(),本名鄧麗筠,中華民國流行音樂歌手。1967年發行第一張個人唱片專輯,1970至80年代達事業高峰,在日本樂壇發展大獲成功,名氣回嚮台灣、中國大陸、香港、泰國、馬來西亞等。1990年代初淡出樂壇。生於外省家庭,父親是河北大名縣人,母親是山東人,又因父親是中華民國國軍,鄧麗君畢生致力慰問國軍官兵,故又有「軍中情人」之稱。1995年氣喘發作猝逝於清邁;身後臺灣與香港歌壇分別頒發金針獎及金曲獎特別貢獻獎以紀念「一代巨星」的光榮成就。.

台灣音樂和鄧麗君 · 華語流行音樂和鄧麗君 · 查看更多 »

臺灣

臺灣,舊稱福爾摩沙,是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側的島嶼,地處琉球群島與菲律賓群島之間,西隔臺灣海峽與中国大陆相望,周圍從3點鐘方向以順時鐘排序分別為太平洋(菲律賓海)、巴士海峽、南海、臺灣海峽、東海所環繞,為東亞島弧中一島。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為世界第38大島嶼,其中七成為山地與丘陵,平原則主要集中於西部沿海,地形海拔變化大。因北回歸線貫穿,氣候介於熱帶與亞熱帶地帶之間,北回歸線以北為副熱帶季風氣候、以南為熱帶季風氣候,自然景觀與生態系資源相當豐富而多元。全島現今人口約2,331萬人,超過七成集中於西部的五大都會區,其中以行政中心臺北為核心的臺北都會區最大,總人口達700萬。族群構成以漢族、原住民族為兩大民族:原住民族由多個屬於南島民族的部族組成,漢族則依民系及移民年代的不同而分為河洛(閩南)、客家與外省族群,其中河洛為臺灣最大族群。 臺灣自古為原住民族世居之地,台湾原住民在17世紀中葉來自中國大陸的漢人移民潮開始前居於主體民族地位;但隨著漢族不斷移入、持續向內陸開墾、以及與平埔族原住民通婚,漢族遂取代原住民族成為臺灣的最大民族。自有信史記錄以來,歷史上曾經歷大肚王國、荷西時期、明鄭時期、滿清時期、日本時期等多次政權遞嬗,最近一次為1945年10月後由中華民國統治。1949年兩岸分治後,中華民國的有效統治範圍限縮至臺澎金馬與部分南海島礁,臺灣自此實質上成為中華民國的主要領土,並延續至今。 歷經1860年臺灣開港以來至日治時期所打下的現代化基礎、以及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運用美援所進行的一系列的經濟建設,臺灣自1960年代起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上突飛猛進,締造舉世聞名的「臺灣奇蹟」,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之後在1990年代躋身已開發國家之列,目前無論人均所得或人類發展指數均具世界先進國家水準。臺灣擁有蓬勃的製造業及尖端科技,在半導體、資訊科技、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執牛耳。貿易方面主要透過高科技產業賺取外匯,經濟發展上以高科技產業與服務業為中心,亦朝向文化產業及觀光業發展。 隨著解嚴以來政治上的自由化與民主化,以泛藍與泛綠為首的政黨政治、統一與獨立議題、以及公民社會的形成,臺灣逐漸捨棄過往戒嚴時代形塑的中國史觀,發展出臺灣主體性與多元文化主義,使得臺灣文化呈現多元並立、兼容並蓄的面貌。.

台灣音樂和臺灣 · 臺灣和華語流行音樂 · 查看更多 »

金曲獎

金曲獎(英語譯名:Golden Melody Awards,縮寫為GMA)是臺灣規模最大的音樂獎,也是華人地區兼具榮譽及影響力的大型音樂獎勵活動之一,與金馬獎、金鐘獎並列為臺灣三大娛樂獎,合稱為「三金」。於1990年首次舉辦,每年頒發一次。現今獎項分為「流行音樂」(簡稱流行類)與「傳統暨藝術音樂」(簡稱傳藝類)兩大類別,兩者分開舉辦頒獎典禮,流行類由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主辦,傳藝類則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辦。.

台灣音樂和金曲獎 · 華語流行音樂和金曲獎 · 查看更多 »

陳昇

陳昇(Bobby Chen,),本名陳志昇,臺灣省彰化縣溪州鄉出生,台灣創作歌手及音樂製作人,畢業於師大附工汽車修護科,有台灣的桑田佳祐之稱。 國小曾擔任學校合唱團唯一的男生參加比賽,小時候志願是當畫家,後來走上音樂創作之路。在畢業隔天即北上台北發展,在出道前從事過各種工作(修車、電梯維護、美術設計、酒廊吧台、廣告公司沖照片及唱片業務人員等)。曾經三度投考唱片公司未錄取,改名後即考入綜一股份有限公司(綜一唱片)。1982年開始幕後製作,擔任劉家昌的助理,後擔任齊秦、馬尚仁、楊林的唱片製作人。數年後,開始想嘗試自己作音樂。後來透過麗風錄音室老闆徐崇憲進入滾石唱片,1988年時發表第一張個人專輯《擁擠的樂園》。 1992年開始,與黃連煜以新寶島康樂隊二人團體,創作與演唱台語及客家語創作曲。新寶島康樂隊於第四張專輯時加入新成員——來自屏東的阿VON(本名陳世隆,排灣族原住民)。2010年,新寶島康樂隊成員為陳昇和阿VON。2011年,黃連煜回到新寶島康樂隊。 陳昇曾為多位歌手(劉若英、金城武、任賢齊、馬尚仁等)創作歌曲及擔任製作人,並且撰寫雜誌專欄,出版個人散文小說、音樂書,自行操刀擔任導演MTV等等,也常代言環保生態公益活動,個人創作不輟至今。 從2009年起至今,陳昇與張宇、黃品源組成三個好男人一起在世界各地舉行多場演唱會,獲得一致好評。.

台灣音樂和陳昇 · 華語流行音樂和陳昇 · 查看更多 »

S.H.E

S.H.E,為臺灣知名女子演唱團體,其團名取自三位成員英文名字的首個字母,是由'''S'''elina(任家萱)、'''H'''ebe(田馥甄)和'''E'''lla(陳嘉樺)三位成員組成。三人在2000年參加《宇宙2000實力美少女爭霸戰》選秀比賽,之後被宇宙唱片(現名華研國際音樂)簽下培訓後,於2001年9月11日正式出道,發行首張專輯《女生宿舍》。 自出道至今,專輯總銷售量在全球累積已超過1600萬張,亦是臺灣史上唱片銷售量最高的女子團體,至今S.H.E已出道超過16年,是現今臺灣最長壽的女子演唱團體,同時也是華人與華語流行音樂界少有的長壽演唱組合之一,亦是現今亞洲五大暢銷女子演唱組合之一與全球十大暢銷女子演唱組合之一,並且也是當中唯一的華人女子音樂組合,因此S.H.E可以說是華人與華語流行音樂界史上最高銷量和最暢銷的女子音樂團體,所以也是臺灣樂壇和華語樂壇史上唱片總銷量最高的演唱組合。S.H.E出道至今也不僅侷限於團體發展,而成員演藝觸角更涉及唱片、電影、戲劇、主持、舞台劇等多方面發展,也是少數有團員擁有各自個人專輯和音樂作品之團體,而團體發展至今已發行過13張團體專輯,其中包含11張錄音室專輯、2張精選輯、舉辦過4次大型世界巡迴演唱會,並斬獲多項亞洲地區及華人地區重要獎項及提名,並素有「華人第一女子天團」之美譽。除此之外,S.H.E也是『友情』的代名詞,對於華語樂壇的成就與貢獻更是有目共睹,並且不斷改寫女子團體的歷史。.

S.H.E和台灣音樂 · S.H.E和華語流行音樂 · 查看更多 »

林憶蓮

林憶蓮(英文名:Sandy Lam,),生於香港,著名實力派天后級女歌手,她15歲加入電台當DJ,1985年投身樂壇。1990年代初,其香港音樂事業攀上高峰,1990至1992年度連續三年奪得「叱吒樂壇女歌手金獎」,在四大天王年代獲天后封號,被譽為「四大天后」之一。粵語歌代表作包括《灰色》、《依然》、《瘋了》等。其後到台灣擴展音樂事業,影響力遍及大中華地區,最暢銷專輯為總銷量400萬的《Love, Sandy》(1995)。國語歌代表作包括《愛上一個不回家的人》、《當愛已成往事》、《傷痕》、《聽說愛情回來過》、《至少還有你》等;而《野花》、《蓋亞》等專輯亦廣受樂迷與業界人士好評。 2013年7月,林憶蓮憑《蓋亞》獲頒第24屆金曲獎最佳國語女歌手獎、最佳國語專輯獎、最佳專輯製作人獎(常石磊共同監製),常石磊亦憑《蓋亞》獲得最佳編曲人獎,成為該屆金曲獎大贏家。 2017年,林憶蓮參加中國大陸湖南衛視的歌唱節目《歌手2017》(前稱《我是歌手》第五季),榮獲總冠軍。.

台灣音樂和林憶蓮 · 林憶蓮和華語流行音樂 · 查看更多 »

校園民歌

校園民歌是台灣在1970年代發展出來的流行音樂風格。1970年代之前,西洋流行音樂為台灣青年人喜愛的音樂主流。但1972年,當時美國總統-zh-cn:尼克松; zh-tw:尼克森; zh-hk:尼克遜-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及1978年台美斷交後,激發了國內年青人面對自我文化覺醒,因而觸發台灣青年學子不再高唱西洋音樂,轉向「用自己的語言,創作自己的歌曲」的想法,並喊出「唱自己的歌」的口號,被稱為「民歌運動」,造就了校園民歌的誕生。校園民歌為台灣流行音樂產業在1980至90年代起飛奠定了基礎,其參與者有不少在日後成為華語流行音樂的要角。.

台灣音樂和校園民歌 · 校園民歌和華語流行音樂 · 查看更多 »

流行音乐

流行音樂(Popular Music或POP music),亦稱流行歌曲、現代流行音樂,是指一段时期内廣泛被大眾所接受和喜歡的音樂。現代流行音乐又可作商业化运作,有時稱作商業音樂。和流行音乐形成对比的音乐形式是古典音樂和民間音樂。目前因為利益壟斷的關係,導致於外界難以一窺堂奧。.

台灣音樂和流行音乐 · 流行音乐和華語流行音樂 · 查看更多 »

日语

日本語(),簡稱日語,其文字称为日文,是一種主要為日本列島上大和族所使用的語言,日語也是大國語言之一。雖然日本并沒有在法律上明確規定其官方語言,但是各种法令都规定要使用日语,在学校教育中作为国语教授的也是日语。日語是日本的公用語言是不爭的事實。但僅為事實上的官方語言,類似於美國的英語的事實上的國語地位。 雖然并沒有精確的日語使用人口的統計,不過計算日本國內的人口以及居住在日本國外的日本人和日僑,日語使用者應超過一億三千萬人。幾乎所有在日本出生長大的日本國民都以日語為母語。此外,對於失聰者,有對應日語文法及音韻系統的日本手語存在。 2017年3月的互联网使用语言排名中,日语仅次于英语、汉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葡萄牙语、印尼語(馬來語),排名第七。 在日语语法学界,如果无特别说明,「日語」(日本語)这个詞彙,一般是指以江戶山手地區(今東京中心一帶)的中流階層方言為基礎的日语現代標準語,有時也稱作「共通語」(共通語)。.

台灣音樂和日语 · 日语和華語流行音樂 · 查看更多 »

日本流行音樂

日本流行音樂在廣義上,可包括昭和初期受當時西方流行音樂影響而出現的歌謠曲,甚至是起源於明治時代的演歌;狹義上則指1980年代末期誕生的「J-pop」概念(或稱JPOP)。「J-pop」名稱起源於1988年開播的日本音樂電台J-WAVE,是當時為定義日本出產的流行音樂而創造出來的和製英語用詞,來自英語「Japanese pop」的縮寫;其後在日本被廣泛地用來指受西方影響的現代音樂流派,主要包括大眾流行、R&B、靈魂樂、搖滾樂、舞曲、嘻哈、流行電音等。 截至2011年,日本擁有世界最大的實體音樂市場,年產值達到約31億美元(僅計算單曲、專輯與音樂錄影帶銷量),佔世界市場之30%,為世界第一大實體音樂市場,其次為美國(18%)、德國(11%)、英國(8%)和法國(7%),而包括數位販售在內的唱片市場年產總值也達到41億美元,佔世界市場之25%,排名第二。世界前五大音樂市場依序為美國(26%)、日本(25%)、德國(9%)、英國(9%)和法國(6%)。憑藉日本發展成熟的文化產業,現今的J-pop與韓國流行音樂、華語流行音樂並列為在亞洲具有指標性的流行音樂類別,是構成當今日本流行文化的重要元素,亦是推動其發展的原動力之一。.

台灣音樂和日本流行音樂 · 日本流行音樂和華語流行音樂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台灣音樂和華語流行音樂之间的比较

台灣音樂有68个关系,而華語流行音樂有465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28,杰卡德指数为5.25% = 28 / (68 + 465)。

参考

本文介绍台灣音樂和華語流行音樂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