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台灣空戰和無畏號航空母艦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台灣空戰和無畏號航空母艦之间的区别

台灣空戰 vs. 無畏號航空母艦

臺灣空戰或台灣近海航空戰(台湾沖航空戦,Formosa Air Battle)發生於1944年10月12日至10月16日,地點位於臺灣島及台灣東方海上,是日本軍航空部隊與美國海軍航空母艦戰鬥群之間爭奪制空權的一連串大規模空戰,此戰役是太平洋戰爭中最後一場大型空戰。 由於美軍航空母艦戰鬥群逼近台灣海域求戰,日軍在作戰中投入大量戰機、轟炸機,並蒙受沉重損失,致使日軍在後續的菲律賓戰役缺乏足夠戰機掩護部隊,使聯合艦隊後續發動的雷伊泰灣海戰遭受重創。. 無畏號航空母艦(USS Intrepid CV-11)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為艾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三號艦。它是美軍第四艘以無畏為名的軍艦,艦名源自美國海軍於1803年俘獲的一艘火船。 無畏號於1941年開始建造。建造僅開始數日,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正式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並加快建造無畏號等航空母艦。1943年無畏號下水服役,開始參與太平洋戰爭,特别是雷伊泰灣海戰。戰後無畏號退役封存,在韓戰後開始進行SCB-27C改建,重編為攻擊航母,舷號改為CVA-11,於1954年在大西洋艦隊重新服役。稍後無畏號又進行SCB-125現代化改建,增設斜角飛行。 1962年無畏號重編為反潛航母,舷號改為CVS-11,繼續留在大西洋及地中海執勤。稍後無畏號參與美國的太空計劃,分別擔任水星-宇宙神7號及雙子座3號的救援船。1966年至1969年,無畏號曾三次前往西太平洋,參與越戰。雖然無畏號其時已改編為反潛航母,但美軍臨時將之改編為輔助攻擊航母,故無畏號亦有派飛機到陸上參與攻擊。 無畏號在1974年退役,並一度預備出售拆解;但在民間組織努力下,海軍在1981年將無畏號捐贈到紐約作博物館艦。1982年無畏號除籍;而同年無畏號海、空暨太空博物館於哈德遜河河畔正式開放,自此成為曼哈頓的重要地標及旅遊點。1986年,無畏號獲評為美國國家歷史地標。.

之间台灣空戰和無畏號航空母艦相似

台灣空戰和無畏號航空母艦有(在联盟百科)26共同点: 卡伯特號航空母艦大黃蜂號航空母艦 (CV-12)太平洋战争富蘭克林號航空母艦小威廉·海爾賽九州企業號航空母艦 (CV-6)B-29超級堡壘轟炸機獨立號航空母艦 (CVL-22)碉堡山號航空母艦科本斯號航空母艦第二次世界大战聖哈辛托號航空母艦道格拉斯·麦克阿瑟菲律賓海海戰马克·米切尔貝勞森林號航空母艦費德烈·薛曼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航空母舰蘭利號航空母艦 (CVL-27)蒙特利號航空母艦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雷伊泰灣海戰漢考克號航空母艦普林斯頓號航空母艦 (CVL-23)

卡伯特號航空母艦

卡伯特號航空母艦(CVL-28)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為獨立級航空母艦的七號艦。她是美軍第二艘以卡伯特為名的軍艦,紀念探險家喬瓦尼·卡波托。在1967年至1989年期間,卡伯特號轉到西班牙海軍服役,更名為戴達羅號(Dédalo)。 卡伯特號在1942年3月16日開始在紐約造船廠建造,原建為克利夫蘭級輕巡洋艦的十七號艦,艦名為威爾明頓;此時美軍航空母艦短缺,故將九艘建造中的克利夫蘭級改裝為航空母艦。6月2日,卡伯特號開始改建為航空母艦,並更改舷號(由CL-79改為CV-28)及艦名。1943年4月4日,卡伯特號下水,並在7月15日與其他改裝航空母艦重編為輕型航空母艦,舷號改為CVL-28。7月24日卡伯特號服役。 稍後卡伯特號加入太平洋戰爭,參與多場戰役。戰後卡伯特號協助中華民國接管日軍佔領區,並運載美軍回國,然後在1947年2月11日退役封存。1948年10月27日,退役不久的卡伯特號重返現役,在彭薩科拉用作訓練航母,稍後則率先試驗改裝為反潛航母,並曾到歐洲海域巡航,未有參與韓戰。1955年1月21日,卡伯特號再次退役封存,並於1959年5月15日重編為飛機運輸艦,舷號改為AVT-3。 封存12年後,卡伯特號於1967年由美國海軍外借到西班牙海軍,並在同年8月30日再次服役,更名為戴達羅號,以希臘神話的工匠代達羅斯為名。此後戴達羅號專責作反潛航母,主要搭載直升機,亦曾搭載AV-8S鷂式攻擊機(AV-8A的西班牙型號);並擔任西班牙海軍旗艦,直到阿斯圖里亞斯親王號航空母艦於1988年服役為止。1972年8月1日,卡伯特號從美國海軍名冊除籍,並在12月5日正式出售到西班牙海軍。 1989年,代達羅斯號返回美國新奧爾良,並在8月5日從西班牙海軍除籍,捐贈給私人組織卡伯特-戴達羅組織(Cabot/Dedalo Association),預備作海上博物館。此時卡伯特號為世上最後一艘二戰時期的輕型航空母艦。1990年6月29日,美國政府將卡伯特號定為美國國家歷史地標(National Historic Landmark)。 數年過去,私人組織一直未有計畫將卡伯特號改為博物館,並在1995年以財政為理由,將卡伯特號出售拆解。稍後卡伯特號先在1997年拖行到德克薩斯州的伊莎貝港(Port Isabel),再於1998年拖到布朗斯維爾拆解。由於卡伯特號仍為歷史地標,且民間組織入稟法院要求保留,故此卡伯特號未能即時拆解。 1999年4月26日,美國法警執行法院命令,沒收卡伯特號,並在9月8日將之強行拍賣。民間組織未能在拍賣中投得卡伯特號,最終卡伯特號以185,000美金出售。2000年10月,卡伯特號開始拆解,而美國政府則在2001年8月7日取消其國家歷史地標地位。2002年,卡伯特號的艦體大致拆除,但因民間組織努力,艦島又得以暫時保存。2007年,卡伯特號的艦島終於徹底拆解。 卡伯特號在二戰中獲頒總統單位嘉獎勳表(Presidential Unit Citation)及九顆戰鬥之星。.

卡伯特號航空母艦和台灣空戰 · 卡伯特號航空母艦和無畏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大黃蜂號航空母艦 (CV-12)

大黃蜂號航空母艦(USS Hornet CV-12)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為艾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四號艦。她是美軍第八艘以大黃蜂為名的軍艦,艦名源自美國獨立戰爭時期大陸海軍的一艘單桅縱帆船。 大黃蜂號於1942年開始建造,艦名原為奇爾沙治(Kearsarge)。同年10月,美軍在聖克魯斯群島戰役損失了大黃蜂號,美軍在稍後將建造中的CV-12更名為大黃蜂號,以作紀念。1943年大黃蜂號下水服役,並在1944年開始參與太平洋戰爭,更避過了日軍所有攻擊。戰後大黃蜂號退役封存,在韓戰時期進行SCB-27A改建,又在期間重編為攻擊航母(CVA-12),於1953年在大西洋艦隊重新服役。翌年大黃蜂號返回太平洋艦隊,又在稍後進行SCB-125現代化改建,增設斜角飛行甲板。 1958年大黃蜂號重編為反潛航母,舷號改為CVS-12,繼續留在太平洋執勤。稍後大黃蜂號參與美國的太空計畫,先後擔任太陽神3號、太陽神11號及太陽神12號的救援船;並在越戰期間到越南外海執勤,但未有參與陸上攻擊。 大黃蜂號在1970年退役,並在1989年除籍。雖然大黃蜂號在1991年獲評為美國國家歷史地標,但海軍仍在1993年將大黃蜂號出售,並在1995年將之拖到拆船廠拆解。在民間組織努力下,海軍在同年中止出售合約,於1998年正式將大黃蜂號交予民間組織,用作博物館艦。同年大黃蜂號博物館在阿拉米達正式開放。.

台灣空戰和大黃蜂號航空母艦 (CV-12) · 大黃蜂號航空母艦 (CV-12)和無畏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太平洋战争

太平洋戰爭(Pacific War,太平洋戦争;另有大東亞戰爭之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以大日本帝國為首的軸心國和以美國為首的同盟國於1941年12月7日至1945年9月2日期間的戰爭,範圍遍及太平洋、印度洋、東亞及東南亞地區。 太平洋戰爭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份,但與歐洲戰場不同的是,它的起因源自更早的中國抗日戰爭、以及日本與其他前一戰协约国國家的衝突,爆發的原因不太相同。 1937年,日本為應付對中國的戰爭的需求,戰略物資持續消耗,戰況卻陷入膠着,加上日本與一戰协约国國家的關係已疏远,美、英等國為了调停中日戰爭,對日本實行經濟制裁,斷絕其重要戰略物資的輸入,前者提出恢復貿易的條件為自中國撤軍。日本在發動全面戰爭與撤兵間選擇了前者,並計劃奪取東南亞的殖民地。 1941年12月7日大日本帝國海軍向美國太平洋上的海軍基地珍珠港不宣而戰,同時在西太平洋對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緬甸和菲律賓等地發動攻擊。美國、英國和中華民國向日本宣戰,而與日本同盟的歐洲軸心國納粹德國與義大利亦向美國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歐亞兩大戰場合流。在戰爭初期日軍就已佔領了太平洋約25%的地域,一直到中途島海戰時喪失四艘航空母艦而失去了太平洋主動權。接著日軍又於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上消耗甚多戰力,而美國則重組軍隊反擊,於太平洋兩線進攻。 1945年美軍收復了菲律賓並佔領了日本列島周圍的島嶼,開始以龐大規模的轟炸機群與海軍轟炸與封鎖日本,但日本堅不投降。最終美國於8月6日和9日投擲了兩顆原子彈於廣島和長崎,同時蘇聯亦宣佈廢除1941年簽署的《蘇日中立條約》並於蘇日戰爭中對日宣戰。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並於9月2日簽署投降書,太平洋戰爭和二戰結束。 太平洋戰爭對亞洲未來發展影響至深。日本失去了自1894年以來所有征服的土地(琉球除外,但此前已吞併,並於1894年成為事實),並受美軍的軍事管制,日後成為美國反共主義的亞洲根據地。太平洋戰爭也使亞洲殖民地走向「非殖民化」,並開啟了反共主義傳播的道路,促使許多亞洲國家興起獨立運動(如印度、菲律賓、馬來西亞、越南、印尼)或陷入戰爭中(如中國),但卻致使了多數的亞洲國家及地區變成美國的盟友,以美國的政策是從(如日本,南韓,中華民國,菲律賓等)。.

台灣空戰和太平洋战争 · 太平洋战争和無畏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富蘭克林號航空母艦

富蘭克林號航空母艦(USS Franklin,舷號CV-13),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為艾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五號艦。她是美軍第五艘以富蘭克林為名的軍艦,但紀念對象卻仍有爭議。其一說法指,雖然前四艘富蘭克林號確實為紀念美國立國元勳本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但富蘭克林號航空母艦只不過是繼承前四艦之艦名,並無特殊紀念對象;真正紀念富蘭克林本人的航空母艦應為好人理查號。而另一說法則以艦上銅匾為據,指富蘭克林號航空母艦是紀念美國內戰的富蘭克林戰役。不論如何,艦上水兵仍以本傑明·富蘭克林之名,暱稱富蘭克林號為大班(Big Ben)。 富蘭克林號於1942年開始建造,在1944年初服役,並在菲律賓海海戰後開始參與太平洋戰爭。空襲日本本土期間,富蘭克林號被日軍轟炸機重創,幾乎沉沒,但最終仍成功撤出戰場,並以自身動力返國維修。戰後富蘭克林號退役停放,雖先後重編為攻擊航母、反潛航母及飛機運輸艦,但未再出海執勤。1964年富蘭克林號除籍,於1966年出售拆解。.

台灣空戰和富蘭克林號航空母艦 · 富蘭克林號航空母艦和無畏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小威廉·海爾賽

小威廉·弗雷德里克·海爾賽五星上將GBE,USN(William Frederick Halsey, Jr.,),又譯為--、豪爾錫,是一名美國海軍軍官,於二戰太平洋戰爭的大部分期間皆擔任第三艦隊司令,对抗日本在此地區的擴張。.

台灣空戰和小威廉·海爾賽 · 小威廉·海爾賽和無畏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九州

九州可以指:.

九州和台灣空戰 · 九州和無畏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企業號航空母艦 (CV-6)

企業號航空母艦(USS Enterprise,舷號CV-6,綽號大E或幸运E(Big E或Lucky E)),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為約克鎮級航空母艦的二號艦。它是美軍第七艘以企業為名的軍艦,艦名源自美國獨立戰爭期間美軍俘獲並更名的一艘英國單桅縱帆船。 企業號在1934年開始建造,在1936年下水,並於1938年服役。接著企業號參與了一次,在1940年編入駐太平洋的。1941年美國太平洋艦隊重設後,企業號仍舊留在太平洋服役。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軍偷襲珍珠港。企業號原定在前一日進入港口,但因風浪而有所延誤,僥倖避過一劫。此後企業號參與了美國海軍在太平洋戰爭的大部分重要戰鬥,由早期的空襲東京、中途島海戰及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到美軍反攻的吉爾伯特及馬紹爾群島戰事、馬里亞納群島及帛琉戰事、菲律賓戰役及雷伊泰灣海戰,以及晚期的硫磺及琉球群島戰事。1945年5月沖繩戰役期間,企業號接連被神風特攻隊自殺飛機擊傷,被迫返回美國維修,使之錯過日本投降前最後三個月的戰鬥。 大戰結束後,戰績彪炳的企業號參與了接載美軍返國的,最後在1947年退役停放。美國海軍部長福萊斯特曾稱讚企業號為美國海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佳象徵,並請求政府將企業號如同憲法號一樣永久保存,然而企業號在戰後多次的捐贈計畫都因故失敗。1952年及1953年企業號先後被重編為攻擊航母及反潛航母,但艦體並沒有作任何改裝。1956年海軍將企業號除籍並出售拆解。艦艇的老兵組織試圖籌款購入企業號不果,而企業號最終在1958年拆解。在老兵的強烈要求下,海軍將在同年開始建造的全球第一艘核動力航空母艦命名為企業,以資紀念。.

企業號航空母艦 (CV-6)和台灣空戰 · 企業號航空母艦 (CV-6)和無畏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B-29超級堡壘轟炸機

B-29超級堡壘轟炸機(B-29 Super fortress),亦稱B-29超級空中堡壘,是美國波音公司設計生產的四引擎重型螺旋槳战略轟炸機。主要在美軍內服役的B-29,是美國陸軍航空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韓戰等亞洲戰場的主力戰略轟炸機,其命名延續先前有名的B-17飛行堡壘式战略轰炸机。 B-29不單是二次大戰時各國空軍中最大型的飛機,同時亦是當時集各種新科技的最先進的武器之一。B-29的嶄新設計包括有:加壓機艙,中央火控、遙控機槍等等。原先B-29的設計構想是作為日間高空精確轟炸機,但在戰場使用時B-29卻多數在夜間出動,在低空進行燃燒轟炸。B-29是二次大戰末期美軍對日本城市進行焦土空襲的主力。--日本廣島及長崎投擲原子彈的任務亦是由B-29完成。B-29在日本因此有“地獄火鳥”之稱。二次大戰結束以後,B-29仍然服役了一段頗長的時間,最後在1960年代方--完全退役。B-29的總生產量為3,900架左右。 它設計的架構後來繼續延伸,發展成美國空軍的B-50。而蘇聯用逆向工程複製了B-29成為圖波列夫Tu-4。.

B-29超級堡壘轟炸機和台灣空戰 · B-29超級堡壘轟炸機和無畏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獨立號航空母艦 (CVL-22)

立號航空母艦(USS Independence CVL-22)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為獨立級航空母艦的首艦。她是美軍第四艘以獨立為名的軍艦。 獨立號是在1941年5月1日開始在紐約造船廠建造,起造時原為克利夫蘭級輕巡洋艦的五號艦阿姆斯特丹號(USS Amsterdam CL-59);但建造不久,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正式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此時美軍航空母艦短缺,故最終將九艘建造中的克利夫蘭級改裝為航空母艦。 1942年2月12日,獨立號開始改建為航空母艦,更改艦名及舷號(由CL-59改為CV-22);而海軍則在3月18日修改建造合約。同年8月22日,獨立號下水,並在1943年1月14日服役。7月15日,獨立號等改裝航空母艦被重編為輕型航空母艦,舷號改為CVL-22。 稍後獨立號加入太平洋戰爭,參與多場戰役,直到戰爭結束;亦曾短暫與薩拉托加號、企業號等改編為夜戰航空母艦。 戰後獨立號參與(Operation Magic Carpet),運載美軍返國,並在稍後於十字路口行動核試用作靶艦。獨立號雖未在核試中沉沒,卻受嚴重的輻射污染,最終在1951年1月29日被海軍於三藩市外海鑿沉。 獨立號在二戰中獲得八顆戰鬥之星。 2015年4月,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的(NOAA)科學家宣布,在三藩市對出的太平洋海域發現沉睡海底逾60年的二戰著名美國航空母艦「獨立」號。。.

台灣空戰和獨立號航空母艦 (CVL-22) · 無畏號航空母艦和獨立號航空母艦 (CVL-22) · 查看更多 »

碉堡山號航空母艦

碉堡山號航空母艦(USS Bunker Hill CV-17)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為艾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九號艦。她是美軍第一艘以碉堡山為名的軍艦,紀念美國獨立戰爭中血腥的碉堡山戰役(Battle of Bunker hill);艦上水兵暱稱之為假日特快(Holiday Express)。 碉堡山號於1941年開始建造;數月後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正式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並加快建造碉堡山號等航空母艦。1943年碉堡山號開始參與太平洋戰爭,最終在沖繩戰役期間被神風自殺飛機重創,而要撤出戰場。戰後碉堡山號退役停放,雖先後重編為攻擊航母、反潛航母及飛機運輸艦,但未再出海執勤,而是留在聖地牙哥作電子測試平台。1966年碉堡山號除籍,於1973年出售拆解。.

台灣空戰和碉堡山號航空母艦 · 無畏號航空母艦和碉堡山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科本斯號航空母艦

科本斯號航空母艦(CVL-25)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為獨立級航空母艦的四號艦。她是美軍第一艘以科本斯為名的軍艦,紀念美國獨立戰爭的科本斯戰役。 科本斯號在1941年11月7日開始在紐約造船廠建造,原建為克利夫蘭級輕巡洋艦的十五號艦,艦名為亨廷頓;但一個月後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正式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此時美軍航空母艦短缺,故最終將九艘建造中的克利夫蘭級改裝為航空母艦。 1942年3月,科本斯號開始改建為航空母艦,並更改舷號(由CL-77改為CV-25)及艦名。1943年1月17日,科本斯號下水,並在5月28日服役。7月15日,科本斯號等改裝航空母艦被重編為輕型航空母艦,舷號改為CVL-25。 稍後科本斯號加入太平洋戰爭,參與多場戰役。戰後科本斯號參與魔毯行動(Operation Magic Carpet),運載美軍返國,然後在1946年12月3日退役封存。1959年5月15日,科本斯號被重編為飛機運輸艦,舷號改為AVT-1,但繼續封存。同年11月1日科本斯號除籍,並在1960年出售拆解。 科本斯號在二戰中獲頒美國海軍特別表揚(Navy Unit Commendation)及12顆戰鬥之星。.

台灣空戰和科本斯號航空母艦 · 無畏號航空母艦和科本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台灣空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無畏號航空母艦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聖哈辛托號航空母艦

圣哈辛托号輕型航空母艦(USS San Jacinto CVL-30)是美國海軍一艘活躍於二次大戰期間的航空母艦,也是美國海軍史上第二艘以為名的戰鬥用船隻(第一艘是一艘於1850年時下水的(Screw frigate))。.

台灣空戰和聖哈辛托號航空母艦 · 無畏號航空母艦和聖哈辛托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或譯道格拉斯·麦克亞瑟,是美国著名军事将领,1937年出任菲律宾陆军總司令,1944年授衔五星上将,华人常称其为“麦克阿瑟元帅”,簡稱“麦帅”。1930年代担任美国陆军参谋长,是太平洋战争中同盟國軍隊主要指挥官之一。他因在菲律宾战役中的表现获颁荣誉勋章,他和父亲小亚瑟·麦克阿瑟是史上第一对都获得过荣誉勋章的父子。.

台灣空戰和道格拉斯·麦克阿瑟 · 無畏號航空母艦和道格拉斯·麦克阿瑟 · 查看更多 »

菲律賓海海戰

菲律賓海海戰(Battle of the Philippine Sea; 日本則稱為馬里亞納海戰,マリアナ沖海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太平洋戰場上美国海军与日本海军间的一次海戰,是世界歷史上最大的航空母艦對決,海戰進行的時間從1944年6月19日持續至6月20日,战场在馬里亞納群島塞班島附近海域。 1942年下半到1943年上半,盟軍藉由中途島海戰和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的勝利,奪得太平洋戰場優勢,美國太平洋艦隊總司令切斯特·威廉·尼米兹海軍上將在中太平洋展開攻勢,著名的道格拉斯·麥克阿瑟陸軍上將自澳大利亞向印尼、菲律賓發動跳島作戰,1944年上半兩條戰線都已迅速接近日本,勢不可檔。 為了進一步削弱日本的工業力,盟軍需要佔領地位重要、位處日本「絕對國防圈」上的馬里亞納群島做為B-29戰略轟炸機基地,尼米茲派出手中的得力戰將、中途島戰役的英雄斯普鲁恩斯中將執行攻佔馬里亞納的任務,其手上握有第五艦隊15艘航空母艦的重兵,6月15日在塞班島成功登陸,由於進展順利,斯普鲁恩斯原訂18日攻佔關島。 日本總部也意識到美軍的企圖,豐田副武接替殉職的古賀峰一成為聯合艦隊總司令後,於5月20日發起「阿」號作戰(あ号作戦),希望在美軍攻擊馬里亞那之際,由小澤治三郎中將帶領的9艘航空母艦組成的機動部隊可以對美軍第五艦隊進行致命打擊。 戰役結果日軍損失三艘航空母艦、378架飛機。 此戰役影響甚大,日本喪失西太平洋制海權,艦隊主力航空母艦損失慘重,艦載機消耗殆盡,使之無法在4個月後的史上最大海戰雷伊泰灣海戰派出飛機支援艦隊,美軍則大獲全勝,只有少數艦隻輕傷,鞏固了塞班的登陸,接下來2個月逐步將馬里亞納佔領,也有了直接以B-29轟炸日本本土的實力,同時與麥克阿瑟的戰線形成夾擊菲律賓群島的態勢。 马里亚纳海战的落敗标志着日本的绝对国防圈已經不复存在,日本的東條英機政權在此期间倒台。.

台灣空戰和菲律賓海海戰 · 無畏號航空母艦和菲律賓海海戰 · 查看更多 »

马克·米切尔

克·安德鲁·"派提"·米切尔(英文:Marc Andrew "Pete" Mitscher,)海军上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間担任太平洋戰區美軍快速航母特遣舰队指揮官。.

台灣空戰和马克·米切尔 · 無畏號航空母艦和马克·米切尔 · 查看更多 »

貝勞森林號航空母艦

貝勞森林號航空母艦(CVL-24)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為獨立級航空母艦的三號艦。她是美軍第一艘以貝勞森林為名的軍艦,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貝勞森林戰役;該戰美國海軍陸戰隊以極高死傷,將德軍驅逐出貝勞鎮西南的林地,最終阻止德軍向巴黎推進。 貝勞森林號在1941年8月11日開始在紐約造船廠建造,原建為克利夫蘭級輕巡洋艦的十四號艦,艦名為紐黑文;但建造不久,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正式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此時美軍航空母艦短缺,故最終將九艘建造中的克利夫蘭級改裝為航空母艦。 1942年2月16日,貝勞森林號開始改建為航空母艦,並更改舷號(由CL-76改為CV-24);而海軍則在3月18日修改建造合約,並在31日更改艦名。同年12月6日,貝勞森林號下水,並在1943年3月31日服役。7月15日,貝勞森林號等改裝航空母艦被重編為輕型航空母艦,舷號改為CVL-24。 稍後貝勞森林號加入太平洋戰爭,參與多場戰役。戰後貝勞森林號參與魔毯行動(Operation Magic Carpet),運載美軍返國,然後在1947年退役封存。 1953年9月5日,美國將貝勞森林號外借到法國海軍服役。為紀念昔日一戰美軍的援助,法軍保留貝勞森林號艦名,僅轉為法文拼寫(Bois Belleau)。稍後貝勞森林號前往越南,但在抵達下龍灣前,奠邊府戰役結束。日內瓦會議後,貝勞森林號返回法國,並在稍後參與阿爾及利亞戰爭。 1960年9月12日,貝勞森林號歸還美國,在同年10月1日除籍,最終在11月21日出售拆解。 貝勞森林號在二戰中獲頒總統單位嘉獎勳表(Presidential Unit Citation)及12顆戰鬥之星。.

台灣空戰和貝勞森林號航空母艦 · 無畏號航空母艦和貝勞森林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費德烈·薛曼

費德烈·卡爾·薛曼(,)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獲得許多功績的美國海軍中將。.

台灣空戰和費德烈·薛曼 · 無畏號航空母艦和費德烈·薛曼 · 查看更多 »

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胡蜂號航空母艦(USS Wasp CV-18)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為艾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十號艦,亦是美軍第九艘以胡蜂為名的軍艦。艦上水兵以胡蜂之形象,暱稱胡蜂號為強力蜂刺(Mighty Stinger)。 胡蜂號在1942年開始建造,起初命名為奧里斯卡尼(Oriskany),但在數個月更改,以紀念於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沉沒的胡蜂號。1943年胡蜂號下水服役,並在1944年開始參與太平洋戰爭。戰後胡蜂號退役停放,並在1949年進行SCB-27A現代化改建。改建完成時,韓戰已爆發一年多,但胡蜂號未前往西太平洋,而是留在大西洋及地中海一帶執勤。1952年胡蜂號被重編為攻擊航母(CVA-18),並在1955年進行SCB-125改建,增設斜角飛行甲板。1956年胡蜂號再重編為反潛航艦(CVS-18),多次參與北約的海上演習,亦曾多次回收雙子座計畫的太空艙。 胡蜂號在1972年退役除籍,並在1973年出售拆解。.

台灣空戰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無畏號航空母艦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查看更多 »

航空母舰

航空母艦(常簡稱為航--母、航--艦、空--母,美規常用代號為CV+其他字母以分類)是一種以搭載艦載機為主要武器的军舰,艦體通常擁有供飞机起降的巨大甲板和座落於左右其中一側的島式艦橋(一般稱為「艦島」)。航艦是航空母艦戰鬥群的核心,艦隊中的其它船隻提供其保護和供給,而航母則提供空中支援和遠程打擊能力。航空母艦是目前最大的武器系统平台,发展至今已是現代蓝水海军不可或缺的武器,也是海戰最重要的作戰艦艇之一。 航空母艦起源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間飛機作戰能力實用化後的影響,在各國航空技術進步、進而使陸基飛機有能力攻擊地面目標的同時,海軍亦用飛機來進行偵查與攻擊敵軍偵察機,因此出現了專門供水上飛機整備與其他雙翼機起飛的水上飛機母艦。一戰後,各大海軍強國主要仍維持著崇尚排水量大、裝載大口徑艦砲軍艦的大艦巨砲主義,但即使如此還是有不少軍事理論家提倡將飛機用於攻擊軍艦的作法,因此研製出多種形式的航空母艦、奠定未來海空兵力的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爆發後,航艦的重要性日益浮現,而在珍珠港事件以及馬來亞海戰的結果中顯示,大型軍艦在飛機的空中攻擊下十分脆弱,大艦巨砲主義也因此走向終結,到了戰爭後期各國不但趕緊將許多艦船改裝成臨時航母之外,還出現了如菲律賓海海戰此類的航艦大戰。 二戰結束後,航空母艦的地位一度因為核武器的出現而產生爭議與討論,特別是在受到核武器攻擊下的生存能力,但到了朝鲜战争後又恢復了其重要性,世界形成以美國為首的航艦武力對抗苏联水面艦艇部隊的格局,航空母艦更是參與了世界各地的局部衝突與代理戰爭。冷戰結束後,世界各國軍備緊縮,目前僅中國、俄罗斯、英国、法国、印度、巴西、意大利、西班牙、美國、泰国擁有或計划建造航空母艦,由於其造價與維護費用巨大,擁有航空母艦也是國力強大的表現,在這方面美國海軍即擁有世界上全部已服役航艦總數的一半,排水量則佔了超過80%,其相關科技也是世界領先。.

台灣空戰和航空母舰 · 無畏號航空母艦和航空母舰 · 查看更多 »

蘭利號航空母艦 (CVL-27)

蘭利號(英文:USS Langley,CVL-27)為第六艘獨立級輕航空母艦,從1943年至1947年在美國海軍服役。1951年移交給法國海軍,改名為拉法葉號(La Fayette,R96),並服役至1963年。.

台灣空戰和蘭利號航空母艦 (CVL-27) · 無畏號航空母艦和蘭利號航空母艦 (CVL-27) · 查看更多 »

蒙特利號航空母艦

蒙特利號航空母艦(CVL-26)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為獨立級航空母艦的五號艦。她是美軍第三艘以蒙特利為名的軍艦,紀念美墨戰爭在加利福尼亞州的蒙特利戰役。 蒙特利號在1941年12月29日開始在紐約造船廠建造,原建為克利夫蘭級輕巡洋艦的十六號艦,艦名為代頓;日本於早前偷襲珍珠港,美國正式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但卻面臨航空母艦短缺,故最終將九艘建造中的克利夫蘭級改裝為航空母艦。 1942年3月18日,蒙特利號開始改建為航空母艦,並在稍後更改舷號(由CL-78改為CV-26)及艦名。1943年2月28日,蒙特利號下水,並在6月17日服役。7月15日,蒙特利號等改裝航空母艦被重編為輕型航空母艦,舷號改為CVL-26。 稍後蒙特利號加入太平洋戰爭,參與多場戰役。戰後科本斯號參與魔毯行動(Operation Magic Carpet),運載美軍返國,然後在1947年2月11日退役封存。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蒙特利號在9月15日重返現役,並在彭薩科拉用作訓練航母,訓練機師,直到1955年6月9日為止。1956年1月16日,蒙特利號再次退役封存,雖在1959年5月15日重編為飛機運輸艦,舷號改為AVT-2,但未再出海巡航。1970年6月1日蒙特利號除籍,並在1971年5月出售拆解。 蒙特利號在二戰中獲得11顆戰鬥之星。.

台灣空戰和蒙特利號航空母艦 · 無畏號航空母艦和蒙特利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USS Essex CV-9)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為艾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首艦。它是美軍第四艘以艾塞克斯為名的軍艦,紀念1799年麻薩諸塞州的艾塞克斯縣居民捐贈第一艘艾塞克斯艦給美國政府。由於在二戰表現出色,艦上水兵稱之為海軍最善戰之軍艦(The Fightingest Ship in the Navy)。 艾塞克斯號於1941年開始建造;數月後日本突襲珍珠港,美國正式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並加快建造艾塞克斯號等航空母艦。1943年艾塞克斯號開始參與太平洋戰爭。戰後艾塞克斯號退役停放,並在稍後進行代號SCB-27A現代化改建。1951年艾塞克斯號完成改建後再次服役,並進行了兩次韓戰巡航;期間艾塞克斯號被重編為攻擊航母,舷號改為CVA-9。韓戰後艾塞克斯號進行代號SCB-125改建,增設斜角飛行甲板,並在稍後調往大西洋艦隊。1960年艾塞克斯號重編為反潛航母,舷號改為CVS-9。除大型戰爭外,艾塞克斯號也介入了多場冷戰危機,包括豬灣事件及古巴導彈危機;亦有份參與美國的太空計畫,回收了太陽神7號的指揮艙。 艾塞克斯號在1969年退役;於1973年除籍;最終在1975年出售拆解。.

台灣空戰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無畏號航空母艦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雷伊泰灣海戰

萊特灣海戰(英文:Battle of Leyte Gulf,日文:レイテ沖海戦),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中菲律宾莱特岛附近的一次海战。以兩軍投入戰場的軍艦總噸位而言,莱特湾海战堪稱是历史上最大的海战,也是世界上最后一次航母对战和戰列艦海戰,彻底摧毁了日本的航母力量。 海战進行的时间从1944年10月20日持续至10月26日,在6天之內日軍與盟軍投入船艦總噸位超過200萬噸,其中盟軍艦隊多達133萬噸,日本海軍則達73萬噸。合計21艘航空母艦、21艘戰艦、170艘驅逐艦與近2,000架軍機參與了此次戰鬥。 馬里亞納海戰戰役失利後,已喪失塞班島、馬里亞那群島等防線的日本雖居劣勢,但若是再失去菲律賓或臺灣,其帝國「南線」資源輸送將斷絕,東南亞與中國、朝鮮、本土的聯繫將被切斷。因此日軍決定孤注一擲,企图击退盟军在莱特岛的登陆部队,並打敗其海上力量。而盟軍在經過許多的考量下,放棄原先攻打臺灣的計劃,而改從菲律賓登陸,並決心以優勢軍力一舉擊潰前來支援的日本帝國海軍。 结果如所預料,数量上远居於劣势的日本海军联合舰队战败。巡洋艦以上重型軍艦13艘被擊沉,日本在菲律賓一帶海上、陸基等航空力量全被消滅,嚴重打擊了日本全局的實力,从此日本海军在太平洋战争中,不再是一个战略力量,此戰役也為後來美軍成功攻下菲律賓群島、沖繩島等地打下基礎。 由於戰局無望,日本此役第一次有組織地發動神風特攻隊自殺攻擊,10月21日澳洲所屬巡洋舰澳大利亚號被重创,似乎顯示特攻取得了一些效果。.

台灣空戰和雷伊泰灣海戰 · 無畏號航空母艦和雷伊泰灣海戰 · 查看更多 »

漢考克號航空母艦

漢考克號航空母艦(USS Hancock CV-19)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為艾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十一號艦,在非官方上亦是長艦體艾塞克斯級的三號艦。她是美軍第五艘以漢考克為名的軍艦,以紀念第一位簽署美國獨立宣言、第二屆大陸會議主席約翰·漢考克。 漢考克號在1943年開始建造,艦名原為提康德羅加(Ticonderoga),但在動工四個月後與CV-14調換艦名,更名為漢考克。1944年漢考克號服役,開始參與太平洋戰爭。戰後漢考克號退役停放,在韓戰時期進行SCB-27C現代化改建,並在期間重編為攻擊航艦(CVA-19)。改建完成後漢考克號重返現役,其時韓戰已經停火。稍後漢考克號再進行SCB-125改建,增設斜角飛行甲板,然後留在太平洋艦隊服役。 北部灣事件後兩個月,漢考克號開始參與越戰,並多次派飛機到陸上攻擊。此後十一年間,漢考克號一共進行了九次越戰巡航,為美國航空母艦之最。1975年越戰即將結束之際,漢考克號臨時改裝為兩棲突擊艦,參與美國多場撤退行動,在金邊及西貢淪陷前夕,救走多名高棉、南越及美國人員、僑民。西貢淪陷後,漢考克號曾被派往營救遭紅色高棉脅持的馬亞圭斯號貨船,但因引擎故障而未能趕上參與。 越戰結束後,漢考克號重編為多用途航空母艦,舷號改為CV-19,但翌年漢考克號便從海軍退役除籍,並出售拆解。.

台灣空戰和漢考克號航空母艦 · 漢考克號航空母艦和無畏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普林斯頓號航空母艦 (CVL-23)

普林斯頓號航空母艦(CVL-23)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為獨立級航空母艦的二號艦。她是美軍第四艘以普林斯頓為名的軍艦,紀念新澤西州的普林斯頓市;該處為美國獨立戰爭的普林斯頓戰役戰場。 普林斯頓號在1941年6月2日開始在紐約造船廠建造,原建為克利夫蘭級輕巡洋艦的七號艦,艦名為塔拉哈西;但建造不久,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正式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此時美軍航空母艦短缺,故最終將九艘建造中的克利夫蘭級改裝為航空母艦。 1942年2月16日,普林斯頓號開始改建為航空母艦,更改艦名及舷號(由CL-61改為CV-23);而海軍則在3月18日修改建造合約。同年10月18日,普林斯頓號下水,並在1943年2月25日服役。7月15日,普林斯頓號等改裝航空母艦被重編為輕型航空母艦,舷號改為CVL-23。 稍後普林斯頓號加入太平洋戰爭,參與多場戰役。雷伊泰灣海戰期間的1944年10月24日早上8時,大批日軍飛機撲向普林斯頓號,艦上所有戰鬥機立即起飛迎敵而普林斯頓號逃入雨雲中,當它在9時30分從雨雲中出來時,來犯的日機已不見了,於是普林斯頓號上的艦載攻擊機立即上彈和加油準備起飛轟炸日軍,這時突然有一架日軍彗星俯衝轟炸機向普林斯頓號投下一杖500公斤炸彈,炸彈炸中6架已上滿燃料和彈藥的復仇者式魚雷轟炸機,隨即發生爆炸和大火,雖然艦上人員救火而令火劫一度受控制,但機庫又發生爆炸而令火勢再一次擴大,至下午3時火勢又受到控制,這時候輕巡洋艦伯明翰號前來加入救火,但突然魚雷艙的魚雷被大火引爆而發生大爆炸,這次大爆炸引致多人死傷尤其是伯明翰號上有多達214人被炸死,由於救援無望,右腳截斷的艦長霍金斯上校(John M. Hoskins)被迫棄艦;而美軍先後派歐文號及雷諾號以魚雷將之擊沉。 為紀念其沉沒,美軍後來將建造中的艾塞克斯級航空母艦CV-37更名為普林斯頓。1945年7月8日,新普林斯頓號下水,並在11月18日服役,由霍金斯上校出任第一任艦長。而舊艦上的一幅軍旗,則在普林斯頓大學的教堂展示。 普林斯頓號在二戰中獲得九顆戰鬥之星。.

台灣空戰和普林斯頓號航空母艦 (CVL-23) · 普林斯頓號航空母艦 (CVL-23)和無畏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台灣空戰和無畏號航空母艦之间的比较

台灣空戰有73个关系,而無畏號航空母艦有216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26,杰卡德指数为9.00% = 26 / (73 + 216)。

参考

本文介绍台灣空戰和無畏號航空母艦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