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台灣日治時期和臺南廳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台灣日治時期和臺南廳之间的区别

台灣日治時期 vs. 臺南廳

臺灣日治時期()是指臺灣在1895年至1945年間由大日本帝國統治的時期,於臺灣歷史上又稱為日本時代、日治時代、日據時代或日本統治時期。 日本統治時期臺灣經濟置於日本帝國主義支配之下,身為最後一個躋身新帝國主義的日本,其帝國主義型態具有後進性,和西方由資本主義引導國家海外殖民政策不同,日本國內的資本主義尚不發達,無力在臺灣從事大規模資本活動,因此日治初期,是由臺灣總督府主導殖民地的開拓規劃。原則上,由官方為日本資本家量身定做各種規則,迫使臺灣提供資源、物產及勞力,為其服務。在殖民國家發展定位上,日本將臺灣做為支持本國工業的後盾,同時是日本向南洋發展的基地。日本在臺灣實行特別法,以警察政治控制社會,臺灣人沒有平等的參政權,在日治初期的現代化教育程度也遠低於在臺灣的日本人,日後逐年普及,但教育制度上與日本人相比仍不平等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頁189-201,1999年,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自大正時期後,日本對臺灣統治已漸趨穩固以及大正民主化的政治風氣改變,於日治中後期日方改取較為柔和的內地延長主義統治方針以及改派任文官總督,臺灣亦在短時期內發展蓬勃的本土政治運動及社會運動,同時也其許多臺人出國前往中國東北的滿州國或到日本本土留學,如鍾理和等,甚至赴中國與國共合作抵抗日本統治。中日戰爭爆發後日方因應戰爭需要更進一步推行全面性的皇民化政策,以期將臺灣人同化於日本,不過儘管高砂族有志士、民間日籍台裔的志願兵力,仍有漢人赴中參戰抗日,日本政府在民族認同問題下,改派臺灣兵赴南洋即可看出官方與日籍臺灣人的煎熬,詳見臺灣抗日運動、高砂義勇隊。 基於日本殖民統治的需求,臺灣在日治時期於基礎設施、教育設施、公共衛生、農業以及工業等各方面得到相當程度的現代化,但在對外經濟關係上則被日本化。而因為日本統治末期推行皇民化運動造成的低中國性,與戰後初期「陳儀政府」治理失政集負面中國性大成,並視當時臺灣人為「日本奴化教育下的劣等國民」,在臺灣本地人與戰後來臺大陸人之間形成族群隔閡。許多臺灣人因而感到過去日本統治下的臺灣情況比較良善。部份臺灣史學者認為,此情結不僅影響許多在日治時期出生的臺灣人,也相當程度地影響了戰後臺灣對本土認同、臺灣主體性、族群意識觀念乃至臺灣獨立運動的興起。儘管戰後國民黨政府在臺灣推行中國導向的民族主義教育,強調日本殖民臺灣的負面影響,把日治時期臺灣的抗日運動與中國抗日戰爭做連結,並將日本領臺視為等同日本侵華歷史的一部分,但臺灣民間對日本大多仍抱持好感,不過也有其他不同於上述調查結果之民調。日本留在臺灣的基礎建設、文化政策所造成的影響亦於近年來不斷被各界重新檢視或評價。為東亞乃至於世界殖民史上少見的情形,時常引起學術界的興趣及研討。. 臺南廳為台灣日治時期行政區劃,設立於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臺灣總督府以辦務署負責地方政務,而縣及廳介於總督府與辦務署之間,造成行政事務上的欠缺靈活 ,而廢止「三縣四廳」,設「二十廳」之行政單位,「廳」下設「支廳」,臺南廳下轄下轄安平、車路乾、大目降、灣裡、關帝廟、噍吧哖等六支廳,後廢止車路墘支廳。 明治42年(1909年)10月,台灣總督府將原有之二十廳,廢止合為十二廳,台南廳合併鳳山廳及鹽水港廳的一部分(麻豆、六甲、蕭壟、北門嶼等地)為台南廳。範圍包括廳直轄(今臺南市東、中西、北、南與仁德區)以及灣裡、麻豆、蕭壠、北門嶼、六甲、噍吧哖、大目降、關帝廟、阿公店、楠梓坑、打狗、鳳山等12支廳。 File:1901 Taiwan.svg|1901年臺南廳位置,南側黃色地區 File:1909 Taiwan.svg|1909年臺南廳位置,亮藍色地區.

之间台灣日治時期和臺南廳相似

台灣日治時期和臺南廳有(在联盟百科)10共同点: 台灣總督台灣總督府台灣日治時期行政區劃田健治郎高雄州臺南州臺南市臺灣總督府澎湖廳明治

台灣總督

#重定向 臺灣總督.

台灣日治時期和台灣總督 · 台灣總督和臺南廳 · 查看更多 »

台灣總督府

#重定向 臺灣總督府.

台灣日治時期和台灣總督府 · 台灣總督府和臺南廳 · 查看更多 »

台灣日治時期行政區劃

#重定向 臺灣日治時期行政區劃.

台灣日治時期和台灣日治時期行政區劃 · 台灣日治時期行政區劃和臺南廳 · 查看更多 »

田健治郎

健治郎(),字子勤,號讓山,日本兵庫縣人,台灣日治時期第8任總督。精通漢學,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歷任眾議員、貴族院議員、神奈川等縣警部長、遞信省大臣、農商務大臣兼司法大臣等。.

台灣日治時期和田健治郎 · 田健治郎和臺南廳 · 查看更多 »

高雄州

州,是1920年至1945年期間設置台灣日治時期的行政區劃,1920年至1926年期間轄域為今高雄市、屏東縣、澎湖縣,1926年所屬之澎湖郡脫離高雄州,獨立設置澎湖廳(今澎湖縣)。.

台灣日治時期和高雄州 · 臺南廳和高雄州 · 查看更多 »

臺南州

臺南州是臺灣在日治時期的行政區劃之一,轄域為今臺南市、嘉義市、嘉義縣、雲林縣。臺南州於1920年9月1日正式設置,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二戰投降後,於該年11月9日為中華民國的臺南州接管委員會接管。.

台灣日治時期和臺南州 · 臺南州和臺南廳 · 查看更多 »

臺南市

臺南市是中華民國的直轄市,位於臺灣西南部的都市,其西面臨臺灣海峽、東面臨阿里山山脈、北面與嘉義縣鄰接 、南面與高雄市鄰接。面積約2,191.65平方公里,為平原區比例最大,地形最平緩的城市,設籍人口約188.5萬人,為中華民國六個直轄市之一。臺南市區的建城歷史可上推至1620年代,為臺灣最早建立的城市。爾後從荷治時期到清治末期將巡撫衙門遷至臺北為止,臺南一直都是臺灣的首府,遂有「古都」之稱;清代設臺灣府治於此得名「府城」,臺南市在19世紀時為臺灣的政治、經濟、金融中心。現今則為南臺灣學術、教育之中心,包括中央研究院、國家圖書館、科學園區南部分址均位在臺南。依據平面媒體民調,台灣縣市競爭力排名,臺南市已連續3年高居全台第二名。現以小吃、夜市商圈、旅遊度假、古蹟文化、娛樂流行吸引觀光人潮。並以宜居、樂活城市著稱。.

台灣日治時期和臺南市 · 臺南市和臺南廳 · 查看更多 »

臺灣總督府

臺灣總督府(/Government of Taiwan「總督府所屬英譯名稱ニ關スル件」(1896年09月19日),〈明治二十九年乙種永久保存第七卷〉,《臺灣總督府檔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0076007。/Taiwan Government/Government of Formosa)是臺灣日治時期的最高統治機關,設於1895年,首長為臺灣總督。其組織特色為「總督專制」,由臺灣總督總攬行政、立法、司法等大權。不管1896年發布的《六三法》及後來1906年《三一法》或1921年《法三號》,臺灣日治時期的地方政體皆採委任立法制度,總督府為當然之中央機關。而一般政策形成過程,通常是由總督府的技術官僚制定法律政策後,即授權臺灣總督以「總督府令」命總督府各級單位、所轄官署或地方政府執行政策。也因此,總督府轄下機關、尤其是地方行政機關的政策實行深具人治色彩,所有行政官員皆只以執行法律及管理行政為主要事務,各級地方行政機關缺乏自主。另外,地方行政基層係以警察為中心,除了一般治安維護外,舉凡政治思想、結婚生子、戶口管理,還有鴉片管理、公共衛生、徵收稅金、物資分配、地政調查等,均是警察的業務。 臺灣總督府的辦公廳舍位於臺北州臺北市文武町一丁目,即現在的中華民國總統府建築,現今已列為中華民國國定古蹟。該建物自1912年6月1日開工,歷時8年興建,於1919年3月完工,耗費281萬日圓;而對臺統治最重要的象徵「台字紋章」,當年則由莊頭北工業創辦人莊庚戌親自開模銅鑄。該建築完工前,臺灣總督府是使用清代原布政使司衙門西側籌防局為辦公處所。.

台灣日治時期和臺灣總督府 · 臺南廳和臺灣總督府 · 查看更多 »

澎湖廳

澎湖廳是台灣清治、日治時期的厅,轄域為今澎湖縣。雍正5年(1727年)應閩浙總督高其倬之請,原附屬於台灣縣之澎湖設立澎湖廳,隸屬福建省台灣府管轄,光緒11年(1885年),台灣建省,於台灣中部新設台灣府(中路),原台灣府(南路)改稱台南府,澎湖廳仍屬之。 1895年日治後台灣總督府改清領時期「府」為「縣」,府轄「縣(廳)」為「支廳」,但澎湖廳仍維持建制直屬總督府管轄,並一度更名澎湖島廳,1897年5月3日實施六縣三廳之際恢復原名。直至大正9年(1920年)與阿猴廳(今屏東縣及旗山地區)及台南廳一部份(今高雄市及岡山鳳山地區)合併為高雄州設立澎湖郡,大正15年(1926年)再獨立復設置澎湖廳,1945年二戰結束前共管轄二支廳。 澎湖在日治時代有「帝國的南方鎖鑰」之稱。.

台灣日治時期和澎湖廳 · 澎湖廳和臺南廳 · 查看更多 »

明治

明治是日本明治天皇在位期間使用的年號,時間為1868年10月23日(旧历9月8日)至1912年7月30日。.

台灣日治時期和明治 · 明治和臺南廳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台灣日治時期和臺南廳之间的比较

台灣日治時期有635个关系,而臺南廳有76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0,杰卡德指数为1.41% = 10 / (635 + 76)。

参考

本文介绍台灣日治時期和臺南廳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