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台灣地位未定論和台灣獨立建國聯盟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台灣地位未定論和台灣獨立建國聯盟之间的区别

台灣地位未定論 vs.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

台灣地位未定論,或稱台灣主權未定論,認為台灣的主權歸屬未定,是關於台灣國際地位的論述之一。 台灣地位未定之說出現於二戰戰後初期,至遲由美國駐台新聞處處長羅伯特·卡度於1946年提出該論述。美國國務院喬治·凱南與副手保羅·尼采、美國國務院特別政治事務辦公室主任迪安·魯斯克等人都在1948年提出过台灣地位未定的議論。1949年3月更有駐日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表示:「在對日和約簽定之前,台灣仍屬於盟軍總部」;同年4月15日,美國國務院新聞事務特別助理公開表示台灣與戰時的庫頁島一樣,「其最后地位將由一項和約決定」。麥克德莫特之言是美國官方首次公開表明台灣地位未定。 随着1948年底國共內戰情勢逆轉,美國對於可能被中共佔領的台灣進行政策檢討。1949年,美國以外交與經濟手段保衛台灣的結果均告失敗,認為台灣終將落入中共之手。在國務院掌握決策優勢下,美國為擺脫介入國共內戰失敗的責任,決定從中脫身。1950年初,美國國務卿艾奇遜草擬一聲明並說服美國總統杜魯門接受。1950年1月5日,杜魯門出面發表該聲明:為實踐《開羅宣言》與《波茨坦公告》,台灣移交給蔣介石四年以來,美國及其它盟國均接受中國在台灣行使權力。艾奇遜當日稍後也闡釋杜魯門的說法表示:中國管理台灣已達四年之久,美國及其盟國對於該項權力與該項佔領從未發生疑問,當台灣被納為中國的一省時也未發出法律上的疑問,因為人們認為那是合法的,現在若干人認為情形改變了,他們認為現在控制中國大陸的那個勢力,對我們是不友好的,而那個勢力,不久將獲得其他若干國家的承認,因此他們就主張:「好,我們等待一個條約吧。」 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在1950年1月聲明「美國太平洋防線」不包括朝鮮半島和台灣,蘇聯得知後決定支持並軍事援助北韓的統一朝鮮以及中共的攻佔台灣計劃。2月14日中共與蘇聯簽訂《中蘇友好互助條約》,艾奇遜拉攏中共離間蘇聯的計畫宣告失敗,轉變成積極圍堵政策。6月25日韓戰爆發,美國為防止中共佔領台灣,杜魯門於6月27日發表聲明派遣第七艦隊協防台灣,實施台海中立化,同時聲明:台灣未來的地位必須等到太平洋地區恢復安全、對日本的和平條約訂立、或經聯合國審議後才能決定。後世普遍將此聲明解讀為台灣地位未定論之起源。 依國際法而言,戰爭的始末是從宣戰到和平條約生效為止,所有經過協議後的權利義務須在和平條約生效以後才能產生法律關係。1951年日本與同盟國簽訂《舊金山和約》,1952年又與中華民國政府簽訂《中日和約》,但是在這些和約中,日本都只有表示「放棄」對台灣、澎湖等島嶼的一切權利、權利名義與要求,並未表明台灣主權歸屬於何方。 《舊金山和約》簽訂時,絕大多數簽約國代表的共識為台灣的地位暫時未定,應在適當時機依照《聯合國憲章》的住民自決原則,經由公民投票由住民決定,但是現今尚未為解決此問題而舉辦公民投票。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政府依據《開羅宣言》與《波茨坦公告》以及《中日聯合聲明》或《中日和約》來否定台灣地位未定論,並各自主張擁有台灣與澎湖的主權。而美國則視《開羅宣言》與《波茨坦公告》中關於台灣的部份為從未正式執行的意向聲明,且視《中日和約》未處理台灣地位,並認為台灣地位未定。美國政府在《中美建交公報》與《八一七公報》聲明了美國「認知中國的立場,即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其後表示「認知」不代表認可、不代表接受,除了「認知」以外不代表任何意義。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意為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台灣的主張,亦不承認台灣是主權國家。.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英文:World United Formosans for Independence,WUFI;白話字:Tâi-oân To̍k-li̍p Kiàn-kok Liân-bêng),簡稱台獨聯盟或獨盟,是一個推動台灣獨立運動的組織。1970年由四個海外獨立運動團體:日本台灣青年獨立聯盟(1960年成立,委員長辜寬敏)、加拿大台灣人權委員會(1964年成立)、美國全美台灣獨立聯盟(1966年成立,當時主席為蔡同榮)和歐洲台灣獨立聯盟(1967年成立)與國內台灣自由聯盟共同組成世界性台灣獨立聯盟。成為在海外勢力最大的台灣獨立運動組織。.

之间台灣地位未定論和台灣獨立建國聯盟相似

台灣地位未定論和台灣獨立建國聯盟有(在联盟百科)21共同点: 加拿大台北時報台灣台灣獨立建國聯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國國民黨彭明敏前衛出版社纽约美國美國聯邦政府美国国会白宮許世楷黃昭堂辜寬敏蘋果日報 (台灣)蔡同榮陳隆志民報 (2014年)日本

加拿大

加拿大(英语、法语:Canada,IPA读音:(英)(法))为北美洲国家,西抵太平洋,东至大西洋,北滨北冰洋,东北方与丹麦领地格陵兰相望,东部与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相望,南方及西北方与美国接壤。加拿大的领土面积达998万平方公里,为全球面积第二大国家。加拿大素有「枫叶之国」的美誉,渥太华为该国首都。 加拿大在1400年前即有原住民在此生活。15世纪末,英国和法国殖民者开始探索北美洲的东岸,并在此建立殖民地。1763年,当七年战争结束后,法国被迫将其几乎所有的北美殖民地割让予英国。在随后的几十年中,英国殖民者向西探索至太平洋地区,并建立了数个新的殖民地。1867年7月1日,1867年宪法法案通过,加拿大省、新不伦瑞克、新斯科舍三个英属北美殖民地组成加拿大联邦,其中加拿大省分裂为安大略和魁北克。在随后100多年里,其它英属北美殖民地陆续加入联邦,组成现代加拿大。 加拿大是实行聯邦制、君主立憲制及議會制的國家,由十个省和三个地区组成,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為國家元首及加拿大君主,而加拿大總督為其及政府的代表。加拿大是双语国家,英语和法语为官方语言,原住民的語言被認定為第一語言。由於位於高緯度地廣人稀,该国是世界上擁有多元化種族及文化的國家,也是移民為主的国家,约五分之一的国民出生于境外,近年來移民大部分來自亞洲。 得益於豐富的自然資源和高度發達的科技,加拿大是富裕、经济发达的国家。以国际汇率计算,加拿大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全世界排名第十六,人类发展指数排名第十。它在教育、政府的透明度、自由度、生活品质及经济自由的都名列前茅。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是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美空防司令部、七大工業國組織、二十国集团、英联邦、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及太平洋岛国论坛的成员。.

加拿大和台灣地位未定論 · 加拿大和台灣獨立建國聯盟 · 查看更多 »

台北時報

Taipei Times(《台北時報》)是在台灣發行的綜合性英文報紙,由自由報系負責發售,1999年6月15日創刊,為創報發行人林榮三從1988年創刊自由時報時——數百人的中部地方報開始,深感台灣消息在國際媒體露出內容的褊狹,因此進而創辦英文報紙Taipei Times(台北時報),總編輯江春男。.

台北時報和台灣地位未定論 · 台北時報和台灣獨立建國聯盟 · 查看更多 »

台灣

#重定向 臺灣.

台灣和台灣地位未定論 · 台灣和台灣獨立建國聯盟 · 查看更多 »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英文:World United Formosans for Independence,WUFI;白話字:Tâi-oân To̍k-li̍p Kiàn-kok Liân-bêng),簡稱台獨聯盟或獨盟,是一個推動台灣獨立運動的組織。1970年由四個海外獨立運動團體:日本台灣青年獨立聯盟(1960年成立,委員長辜寬敏)、加拿大台灣人權委員會(1964年成立)、美國全美台灣獨立聯盟(1966年成立,當時主席為蔡同榮)和歐洲台灣獨立聯盟(1967年成立)與國內台灣自由聯盟共同組成世界性台灣獨立聯盟。成為在海外勢力最大的台灣獨立運動組織。.

台灣地位未定論和台灣獨立建國聯盟 ·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和台灣獨立建國聯盟 · 查看更多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簡稱近史所,為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遷台後所成立的研究所之一,研究範圍主要以中國近代史為主。.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和台灣地位未定論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和台灣獨立建國聯盟 · 查看更多 »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簡稱國民黨,是中華民國肇建者孫中山及其革命黨同志所創建的政黨。其前身最早為1894年11月24日成立於夏威夷檀香山的革命團體興中會,而後分別改組為中國同盟會、國民黨及中華革命黨,1919年經孫中山改組後轉用現名。現今總部位於臺北中崙,現任黨主席為吳敦義。 從1928年國民政府完成北伐並統一中國起,該黨一直是中華民國的執政黨。2000年總統選舉敗選後首次成為在野黨。2008年總統選舉中,前黨主席馬英九得到765萬多票,創下中華民國總統直選史上最高得票數,使國民黨重新執政,並在2012年總統選舉中連任。2016年總統選舉失利後再次成為在野黨,不過仍是立法院第二大黨。以中國國民黨為首的泛藍陣營,與以民主進步黨為首的泛綠陣營並列為臺灣兩大政治势力。 國民黨是目前唯一曾在中國大陸與台灣執政、以及迄今唯一曾經同時統治臺海兩岸的政黨。.

中國國民黨和台灣地位未定論 · 中國國民黨和台灣獨立建國聯盟 · 查看更多 »

彭明敏

彭明敏(),國立臺灣大學退休教授,為國際法權威及台灣獨立運動領袖之一,祖籍高雄市,生於台中大甲,為基督徒。客家與平埔族混血兒,林媽利教授的遺傳學研究指出彭氏的父系祖先有台灣原住民平埔族血統,母系則具有北亞的血統,且有客家血統。.

台灣地位未定論和彭明敏 ·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和彭明敏 · 查看更多 »

前衛出版社

前衛出版社是台灣一家以出版台灣文學、歷史等台灣相關研究書籍為主的出版社,總部位於台北市農安街。.

前衛出版社和台灣地位未定論 · 前衛出版社和台灣獨立建國聯盟 · 查看更多 »

纽约

纽约(New York)是位於美國紐約州的城市,為美国人口最多的城市、紐約都會區的核心、以及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是对全球的经济、商业、金融、媒体、政治、教育和娱乐具有极大影响力的国际大都会。纽约还是聯合國總部所在地,因此紐約也被认为是世界外交的中心。纽约还被称为「世界文化之都.

台灣地位未定論和纽约 ·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和纽约 · 查看更多 »

美國

#重定向 美国.

台灣地位未定論和美國 ·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和美國 · 查看更多 »

美國聯邦政府

美国联邦政府由三部分组成:立法分支、行政分支、司法分支。美国宪法对每一分支的职权给予明确规定 美国国务院出版物《美国政体的结构与运作》。联邦政府部门皆位于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台灣地位未定論和美國聯邦政府 ·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和美國聯邦政府 · 查看更多 »

美国国会

美国国会(United States Congress)是《美国宪法》规定的立法机構,位於國會大廈。根据《美国宪法》,美国是一个三权分立的国家,其中立法权力归国会;行政权力归美国总统;司法权力归美国联邦法院。国会由經直接選舉產生的參議院议员與眾議院议员组成,每个议员代表其选区内的选民,但是作为一个整体,国会议员代表整个国家的选民,通过立法来规范政府與人民的行为。.

台灣地位未定論和美国国会 ·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和美国国会 · 查看更多 »

白宮

白宮(White House)是美國總統官邸與主要辦公場所,位於美國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西北區,賓夕法尼亞大道1600號。自1800年美國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入住以來,白宮就是美國歷任總統在位時的居所。 白宮由愛爾蘭裔建築師設計,工程期為1792年至1800年,建材使用白色的,風格則是新古典主義式樣。第三任總統湯瑪斯·傑佛遜於1801年搬入白宮後,他和建築師為了隱蔽白宮馬廄與儲藏室,而在白宮每側增添少許列柱。到了1814年,英軍在1812年戰爭中縱火摧毀華盛頓特區,白宮內部遭受火焚,外觀也被燒黑。待美軍收復華盛頓後,美國政府便立刻重建白宮,第五任總統詹姆斯·門羅於1817年10月搬進部分重建完成的白宮行政官邸。其後白宮建築工事仍持續進行,美國政府分別於1824年和1829年完成增建白宮南、北面的門廊。 隨著美國政府逐漸擴大,白宮作為辦公場所顯得越來越擁擠。第二十六任總統西奧多·羅斯福於1901年要求白宮內所有辦公室遷往新建成的白宮西廂辦公室,八年後第二十七任總統威廉·霍華·塔虎脫擴建西廂辦公室,並增建橢圓形辦公室作為總統辦公室之用。主建築部分,三樓原本用作閣樓,也在1927年轉為總統家庭的起居空間。至於與傑佛遜柱廊相連的,落成後便一直用作處理白宮的社交事務,接待訪客、民眾與外賓,並於1946年改建擴大辦公空間。1948年,美國政府發現白宮的外部承重牆與內部木樑並無效用。第三十三任總統哈瑞·S·杜魯門任內便拆除白宮所有房間,以鋼樑作為白宮新建築結構的承重建材;此工程完工後,白宮所有房間才再度重建。 今日的白宮建築群包括行政官邸、西廂、東廂、與布萊爾宮等建物。行政官邸共有五層,包括、大廳層、國家層、第二層與第三層。而一般語境下所稱的「白宮」,通常是對「美國總統行政辦公室」或總統行政與顧問團隊的轉喻,如「白宮宣布……」。此外,由於白宮是,其產權屬於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是「總統公園」的一部分。2007年,白宮獲美國建築師學會評選為美國最受喜愛的建築第二名。.

台灣地位未定論和白宮 ·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和白宮 · 查看更多 »

許世楷

許世楷(白話字:Khó Sè-khái,),生於彰化市,是台灣政治及歷史學者、台灣獨立運動的重要領袖之一、「台灣新憲法草案」的執筆人,也是津田塾大學名譽教授、亞東關係協會理事。.

台灣地位未定論和許世楷 ·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和許世楷 · 查看更多 »

黃昭堂

黃昭堂(又稱黃有仁、Ng, Yuzin Chiautong,),政治及歷史學者,台灣獨立運動重要領袖,台灣獨立建國聯盟主席,2004年2月28日228百萬人手牽手護台灣活動總指揮,總統府國策顧問。.

台灣地位未定論和黃昭堂 ·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和黃昭堂 · 查看更多 »

辜寬敏

辜寬敏()是台灣企業家及台獨運動工作者,為鹿港辜家成員。他是民主進步黨的資深黨員,也曾擔任日本台獨運動團體台灣青年會的委員長。他曾創設經營《台灣春秋》、《日本文摘》、《黑白新聞週刊》等雜誌刊物,並曾出資贊助日本台獨刊物《台灣青年》。前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總統府資政辜振甫為其同父異母兄長。.

台灣地位未定論和辜寬敏 ·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和辜寬敏 · 查看更多 »

蘋果日報 (台灣)

《蘋果日報》(Apple Daily,2003年5月2日-)是香港壹傳媒在臺灣所發行的正體中文報紙,創辦人是黎智英,以香港《蘋果日報》為藍本,集團總裁為張劍虹;自2018年3月起,分為數位及紙媒編輯部,社長陳裕鑫現兼任紙媒總編輯。 臺灣《蘋果日報》的推出,亦直接打擊了同系同質的臺灣《壹週刊》的銷路。同時繼三重幫財團挾資本優勢入主報業後,此役臺灣財團報業格局確立,臺灣文人報業正式終結。《蘋果日報》的最大特色是著重圖片以及視覺化之圖表,並採用一般報紙所無的全彩印刷(包括分類廣告在內),印紙量和週末版的《紐約時報》相若。臺灣《蘋果日報》目前為臺灣最具影響力報紙之一。.

台灣地位未定論和蘋果日報 (台灣) ·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和蘋果日報 (台灣) · 查看更多 »

蔡同榮

蔡同榮(Chai Trong-rong,),中華民國 (台灣)政治人物,已故資深立法委員,曾任美國臺獨聯盟創盟主席、紐約市立大學政治學教授、民間全民電視公司董事長、民主進步黨籍中華民國立法委員、民進黨中央執行委員、民進黨中央常務委員。為早期臺灣獨立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以及公民投票的主要推動者。.

台灣地位未定論和蔡同榮 ·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和蔡同榮 · 查看更多 »

陳隆志

陳隆志(),臺灣旅居美國的法學家。 陳博士臺灣民政府2017,9,17入聯合國高峰會四個會議了知看嗎 陳隆志為台南一中第一名畢業而後保送台灣大學法律系的優等生,曾為法政學者彭明敏的學生,1958年台灣大學法律系第一名畢業,1960年8月到美國留學,獲得西北大學與耶魯大學的法學碩士,耶魯大學的法學博士。現任美國紐約法學院(New York Law School)教授、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1967年,臺灣旅美國際法學者陳隆志和社會科學界大師級學者拉斯威爾(Harold D.Lasswell)合作完成《Formosa, China and the United Nations: Formosa in the World Community》一書,主張公投自決、一台一中,1971年出版中文的《台灣的獨立與建國》一書(此書啟發了早期島內秘密台獨工作者投入台獨運動)。 陳隆志長年推動台灣獨立運動,其弟陳隆豐是紐約銀行家,也在海外長年資助民主運動,曾任台灣獨立聯盟外交部長。 其英文著作包括《當代國際法引論》、《人權與世界公共秩序》、《台灣、中國與聯合國》等;中文著作則有《公民投票與台灣前途》、《當代國際法文獻選集》、《台灣憲法文化的建立與發展》、《台灣的獨立與建國》、《台灣國際法律地位的進化與退化──舊金山和約四十年後》等。.

台灣地位未定論和陳隆志 ·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和陳隆志 · 查看更多 »

民報 (2014年)

民報是2014年成立的臺灣媒體,在2012年反媒體壟斷運動後由宜蘭羅東聖母醫院院長陳永興、前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導演吳念真等各界人士跨界籌辦,強調以全民力量辦報,並擴及公眾、社會運動議題,提供社運及弱勢團體發聲平台。。 建報主張中立多元、超越藍綠黨派及財團立場,「結合各行各業的專家,各個領域的學者,認真理性的在這報紙上探討台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各方面問題,從多元的角度分析、評論,為台灣的將來深入思考我們共同的命運。不過,台灣的命運與亞洲、與世界所發生的一切是分不開的,因此這也會是一份兼具有國際視野、關心世界與人類未來的報紙。.

台灣地位未定論和民報 (2014年) ·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和民報 (2014年) · 查看更多 »

日本

日本國(),是位於東亞的島嶼國家,由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和伊豆-小笠原群島等6,852個島嶼組成,面積約37.8万平方公里。國土全境被太平洋及其緣海環抱,西鄰朝鮮半島及俄罗斯,北面堪察加半島,西南為臺灣及中國東部。人口達1.26億,居於世界各國第11位,當中逾3,500萬以上的人口居住於東京都與周邊數縣構成的首都圈,為世界最大的都市圈。政體施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天皇為日本國家與國民的象徵,實際的政治權力則由國會(參眾兩院)、以及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所領導的內閣掌理,最高法院為最高裁判所。 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由天照大神之孫下凡所生之後代磐余彥尊所建,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並於大化改新中確立了天皇的中央集权體制。至平安時代結束前,日本透過文字、宗教、藝術、政治制度等從漢文化引進的事物,開始衍生出今日為人所知的文化基礎。12世紀後的六百年間,日本由武家階級建立的幕府實際掌權。17世纪起江户幕府頒布锁国令,至1854年被迫開港才結束。此後,日本在西方列強進逼的時局下,首先天皇從幕府手中收回統治權,接著在19世紀中期的明治维新進行大規模政治與經濟改革,實現工業化及現代化;而自19世纪末起,日本首先兼併琉球,再拿下台灣、朝鮮、樺太等地為屬地。進入20世紀時,日本已成為當時世界的帝國主義強權之一,也是當時東方世界唯一的大國。日本後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之一,對中國與南洋發動全面侵略,但最终於1945年戰敗投降。日本投降至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前,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並監督日本制定新憲法、建立今日所見的政治架構,日本轉型為以國會為中心的民主政體,天皇地位虛位化,並依照憲法第九條放棄維持武装以及宣戰權。而日本雖在法律上實施非武裝化,出於自我防衛上的需要,仍擁有功能等同於其他國家軍隊的自衛隊。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亦為七大工業國組織成員,是世界先進國家之一,主要奠基於日本經濟在二戰後的巨幅增長。現時日本的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均位居世界前茅,並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和進口國。2015年,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可兌換成為三萬二千,人均國民收入則在三萬七千美元左右,人類發展指數亦一直維持在極高水平。.

台灣地位未定論和日本 ·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和日本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台灣地位未定論和台灣獨立建國聯盟之间的比较

台灣地位未定論有426个关系,而台灣獨立建國聯盟有61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21,杰卡德指数为4.31% = 21 / (426 + 61)。

参考

本文介绍台灣地位未定論和台灣獨立建國聯盟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