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古希腊奴隶制度和喀羅尼亞戰役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古希腊奴隶制度和喀羅尼亞戰役之间的区别

古希腊奴隶制度 vs. 喀羅尼亞戰役

奴隶制度是古希腊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古代作家认为奴隶制不仅是必需的而且自然合理,无论斯多葛派还是早期基督教都没有质疑过这种行为。然而早在公元前4世纪,一些独立的争议开始出现,在苏格拉底谈话中尤其明显。 与史学的惯例相一致,本文仅仅讨论物化奴隶制度,而不讨论附属的群体比如色萨利的潘尼斯特,斯巴达的黑劳士,克里特的克拉罗特,他们与中世纪的农奴制更为相类。奴隶们被剥夺人身自由,并被迫服从于一个能够将他像任何一份可能的良好动产一样买卖、租借的奴隶主。 关于古希腊奴隶制度的研究引起了一系列重大的方法论问题。这方面的文献杂乱且十分琐碎,集中在雅典城的问题上。关于这个课题没有明确的专门著述。公元前4世纪的司法辩论关注奴隶制仅仅是作为一种国家收入的来源。喜剧和悲剧以成规写就。肖像画在表现奴隶和工匠方面没有任何充分的区别。甚至这方面的术语都十分贫乏。. 喀羅尼亞戰役(希臘語:Μάχη της Χαιρώνειας),是發生於前338年維奧蒂亞境內喀羅尼亞附近,為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稱霸希腊的決定性的戰役。腓力二世領導色萨利、伊庇魯斯、埃托利亞、北福基斯、羅克里斯聯軍,擊敗雅典和底比斯聯軍,馬其頓的大獲全勝確定了馬其頓崛起,也開始馬其頓在希臘的霸權序幕。此戰役由年僅18歲的亞歷山大擔任左派指揮官。 腓力二世在前346年與飽受戰亂的希臘城邦締結和約,結束第三次神聖戰爭,也和與他爭奪北爱琴海霸權而交戰了10年的敵人雅典,簽署另一個的和約。腓力二世廣大的王國、強盛的軍隊和富饒的資源,使他成為實際上的希臘霸主。對於較強盛的希臘城邦,如雅典等,他們在前346年後開始察覺腓力二世的野心與實力將是城邦獨立自主的一大威脅,而雅典的狄摩西尼也鼓吹反對腓力二世。前340年,雅典與一座正遭受到腓力二世圍攻的城邦結盟,讓腓力二世終於忍讓不住,宣布與阿提卡城邦交戰,腓力二世便在前339年夏季率領軍隊進入希臘,很快地許多希臘城邦組建了一個同盟來對抗,並以雅典和底比斯為首。 在數個月的對峙後,腓力二世最終進軍維奧蒂亞,企圖從此地進攻雅典和底比斯。而希臘聯軍在喀羅尼亞附近阻擋馬其頓軍,聯軍的兵力與馬其頓軍相差無幾且占據有利的位置。關於這場戰役詳細史料較缺乏,但可知此役經過長時間戰鬥後,馬其頓擊敗希臘盟軍左右兩翼,迫使他們潰敗而逃。 這場戰役被認為是古代世界最具決定性的戰役之一,此役之後雅典和底比斯的軍力遭到摧毀,也無法繼續抵抗,因此這場戰爭迅速結束。之後,強盛的腓力二世迫使希臘人接受他所提出的協議,除了斯巴达外,所有希臘城邦都接受這個協議,成立了科林斯同盟。這個同盟由所有的希臘城邦參與,並由腓力二世成為和平的保證人。接下來,腓力二世被舉為希臘世界的統帥,準備在未來與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國的戰爭中統領希臘人。然而,當腓力二世準備要展開入侵波斯的行動時遭到暗杀,整個馬其頓王國和與波斯戰爭的重任都留給了其子亞歷山大。.

之间古希腊奴隶制度和喀羅尼亞戰役相似

古希腊奴隶制度和喀羅尼亞戰役有(在联盟百科)7共同点: 亚历山大大帝底比斯 (希臘)狄摩西尼阿提卡色萨利雅典普魯塔克

亚历山大大帝

其顿的亚历山大三世(Ἀλέξανδρος Γ' ὁ Μακεδών,其名字亚历山大意为“人类的()守护者()”;),世称亚历山大大帝( 或 ),古希臘北部馬其頓國王。生於佩拉,到16歲為止一直由亞里士多德任其導師。30歲時,已經創立歷史上最大的帝國之一,其疆域從愛奧尼亞海一直延伸到印度河流域。他一生未嘗敗績,被認為是歷史上最成功的军事統帥之一。 亞歷山大在公元前336年繼其父腓力二世王位成為馬其頓國王,并掌握王國的實際權力,因此有能力實現其父的擴土計劃。公元前334年,他向波斯帝國統治的小亞細亞地區發起進攻,開始長達十年的東征。他擊破波斯,并推翻大流士三世,征服整個波斯帝國。 為了尋找并抵達“世界的盡頭和大外海”,亞歷山大大帝在西元前326年侵略印度,但最終應軍隊要求不得不撤軍。前323年,亞歷山大大帝死於巴比倫,沒能來得及實現他入侵阿拉伯的計劃。在他死後,由於無繼承人,他的將領們互相不服,最終引發內戰,亞歷山大帝國也就迅速瓦解,分裂成四個國家。亞歷山大死後,部將卡山德為了稱王,謀殺了亞歷山大的兒子亞歷山大四世,與亞歷山大的私生子海克力斯,澈底斷絕了亞歷山大的血脈 亞歷山大的遺產包括他擴張領土導致的文化融合。他建起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城市,最著名的就是埃及的亞歷山大港。他將希臘文化一直向東傳播,導致希臘化時代的到來,直到15世紀仍然能在拜占庭帝國中發現這些痕跡。他以古希臘神話中的英雄阿喀琉斯為偶像,最終自己也成為一個近乎神話的人物。後世有許多軍事領導人和軍校都參照過他的戰術。.

亚历山大大帝和古希腊奴隶制度 · 亚历山大大帝和喀羅尼亞戰役 · 查看更多 »

底比斯 (希臘)

底比斯 (Thebes,; Θῆβαι, Thēbai,;. Θήβα, Thíva)又译作忒拜,是一座位于中希腊维奥蒂亚州的城市。因为这座城市是关于卡德摩斯、俄狄浦斯、狄奥尼索斯、七将攻忒拜、特伊西亚斯等故事的发生地,所以它在希腊神话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底比斯境内以及周边的考古发掘发现了一处迈锡尼定居点与写有“线性文字B”字符的泥板,显示了该城在青铜时期具有的重要地位。 在古代,底比斯曾经是维奥蒂亚地区的最大城市,也是维奥蒂亚邦联的领导城市。她也曾是古雅典城的主要对手之一,并且于前480年薛西斯一世入侵希腊的行动中支持波斯的作战。在伊巴密浓达的领导下,底比斯军队于前371年在留克特拉战役中击败了斯巴达军队。而底比斯圣队(一支精锐部队)在对抗亚历山大大帝与腓力二世的喀罗尼亚战役中大敗的事蹟亦廣為人知。在前335年,亚历山大大帝摧毁该城之前,底比斯是希腊历史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并且是在马其顿征服希腊时勢力最大的城邦。在拜占庭时期,该城也因丝绸而著称。 现代的底比斯城設有考古博物馆,亦保留了遗址(青铜时代遗址与前线堡垒)与其他細碎的古代遗迹。同時,它也是希腊行政区划中维奥蒂亚州的最大城镇。.

古希腊奴隶制度和底比斯 (希臘) · 喀羅尼亞戰役和底比斯 (希臘) · 查看更多 »

狄摩西尼

德摩斯梯尼(Δημοσθένης,),也译作--或德摩斯提尼,古希腊著名的演說家,民主派政治家。.

古希腊奴隶制度和狄摩西尼 · 喀羅尼亞戰役和狄摩西尼 · 查看更多 »

阿提卡

阿提卡(Attiki)是希腊傳統的地理分區之一,自古希腊時期開始就開始使用這一稱號。.

古希腊奴隶制度和阿提卡 · 喀羅尼亞戰役和阿提卡 · 查看更多 »

色萨利

色萨利大区(Thessalia)位于希腊中部偏北,大区总面积14037平方公里,下轄四個州:卡尔季察州、拉里萨州、马格尼西亚州、特里卡拉州,大区首府设在拉里萨。 色薩利在鄂圖曼帝國統治達四個半世紀後,於1881年成為現代希臘的一部分。 *.

古希腊奴隶制度和色萨利 · 喀羅尼亞戰役和色萨利 · 查看更多 »

雅典

雅典(Αθήνα,,;Άθῆναι|Athēnai)是希腊首都,也是希腊最大的城市。雅典位于巴尔干半岛南端,三面环山,一面傍海,西南距爱琴海法利龙湾8公里,属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基菲索斯河和伊利索斯河穿城而过。市内多小山。 雅典是世界上最老的城市之一,有记载的历史就长达3000多年。现在雅典是欧洲第八大城市。雅典是希腊经济、财政、工业、政治和文化中心。雅典也是欧盟商业中心之一。市区人口330万,加上郊区人口共有380万人口。城市的面积为39平方公里,加上郊区为412平方公里。 古雅典是一个强大的城邦,是驰名世界的文化古城。希腊是西方哲学的搖籃,是柏拉图学院和亚里士多德的讲学场所的所在地。苏格拉底、希罗多德、伯里克利、索福克勒斯、阿里斯托芬、欧里庇得斯、埃斯库罗斯和其他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文学家都在雅典诞生或居住过南方网, - 于2007年7月2日查阅,雅典也因此被称作“西方文明的摇篮”和民主的起源地。公元前5世纪和4世纪在文化和政治上的成就对欧洲及世界文化产生重大影响。 雅典至今仍保留了很多历史遗迹和大量的艺术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雅典卫城的帕提农神庙,是西方文化的象征。 雅典是現代奥运会起源的地方。1896年曾举办过第一届夏季奥运会。2004年,第二十八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雅典举行。CNN,,发表日期1997年9月5日,于2007年7月3日查阅.

古希腊奴隶制度和雅典 · 喀羅尼亞戰役和雅典 · 查看更多 »

普魯塔克

普魯塔克(希臘文:Πλούταρχος;拉丁文:Plutarchus)(約46年─125年),生活於羅馬時代的希臘作家,以《比較列傳》(οἱ βίοι παράλληλοι;常稱為《希臘羅馬名人傳》或《希臘羅馬英豪列傳》)一書留名後世。他的作品在文藝復興時期大受歡迎,蒙田對他推崇備至,莎士比亞不少劇作都取材於他的記載。.

古希腊奴隶制度和普魯塔克 · 喀羅尼亞戰役和普魯塔克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古希腊奴隶制度和喀羅尼亞戰役之间的比较

古希腊奴隶制度有58个关系,而喀羅尼亞戰役有46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7,杰卡德指数为6.73% = 7 / (58 + 46)。

参考

本文介绍古希腊奴隶制度和喀羅尼亞戰役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