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古人类学和湖畔南方古猿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古人类学和湖畔南方古猿之间的区别

古人类学 vs. 湖畔南方古猿

古人类学(paleoanthropology),是古生物学与体质人类学的交叉学科,主要以人类演化为研究内容。 古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以古人类和古猿类的化石遗骸为主。研究人员在演化理论的指导下,借助体质人类学、比较解剖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古人类及其猿类祖先的体质特征变化,从而分析系统发生关系。此外,古人类制造和使用过的工具和其他遗物,曾与古人类共存的古动植物化石以及古地理、古气候、年代学等领域的资料,也都成为古人类学研究的重要依据和参考。 Category:人类学 Category:体质人类学. 湖畔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 anamensis),又名南方古猿湖畔種,是一種南方古猿。牠的首個化石只有一個於1965年在肯雅圖爾卡納湖東部上新世地層發現的肱骨。這個標本被臨時編入南方古猿屬中,並是屬於400萬年前。於1987年,加拿大考古學家Allan Morton在這個位點附近發現一些化石碎片。6年後古人類學家米芙·利基(Meave Leakey)等人再在這個地方發掘出更多的人科化石碎片,包括完整的下頜骨,這個下頜骨像黑猩猩 ,但牙齒卻像人類。於1995年,米芙·利基等人將這些化石與阿法南方古猿比較,並命名為湖畔南方古猿。 雖然發掘隊沒有發現任何臀部、肢或腳,米芙·利基相信湖畔南方古猿經常攀樹。早期的人亞科仍然保有攀樹的習性,直至首個人屬於250萬年前出現。湖畔南方古猿有很多特徵都像阿法南方古猿,故有可能是其直接祖先。湖畔南方古猿相信是生存於410-390萬年前。最古老的標本是在介乎417-412萬年前的火山灰中發現,與阿法南方古猿的化石紀錄屬於同一時期。 已發現的湖畔南方古猿化石有上下顎、頭顱骨碎片、並脛骨的上下部份。另外,在卡納波依發現的肱骨碎片亦是屬於湖畔南方古猿的。 於2006年亦發表了新的湖畔南方古猿化石,牠的分佈地擴展至埃塞俄比亞的東北部。這些新發現的化石包括了已知最大的人科犬齒,及最古老的南方古猿大腿骨。發現的地方是中阿瓦什,亦是其他幾個其他南方古猿的地方。距離這個位點只有6里的地方,正是發現始祖地猿的位點。地猿是更為原始的人科,較湖畔南方古猿要古老20萬年,足以填補人科在南方古猿以前的演化歷史。.

之间古人类学和湖畔南方古猿相似

古人类学和湖畔南方古猿有(在联盟百科)2共同点: 化石演化

化石

化石是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跡,最常見的是骸骨和貝殼等。 化石,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保存在地壳的岩石中的古动物或古植物的遗体或表明有遗体存在的证据都谓之化石。從太古宙(34億年前)至全新世(1萬年前)之間都有化石出現。 简单地说,化石就是生活在遥远的过去的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变成的石头。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的生物,这些生物死亡后的遗体或是生活时遗留下来的痕跡,许多都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在随后的岁月中,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质分解殆尽,坚硬的部分如外壳、骨骼、枝叶等与包围在周围的沉积物一起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但是它们原来的形态、结构(甚至一些细微的内部构造)依然保留着;同样,那些生物生活时留下的痕跡也可以这样保留下来。我们把这些石化了的生物遗体、遗迹就称为化石。从化石中可以看到古代动物、植物的样子,从而可以推断出古代动物、植物的生活情况和生活环境,可以推断出埋藏化石的地层形成的年代和经历的变化,可以看到生物从古到今的变化等等。 其實有很長一段時間,化石作用被認定是單純的「石化」,後來人類才逐漸瞭解化石形成的原理。這是一種非常複雜的過程,是生物、物理、化學三種現象的結合。而化石的形成,需要一些特殊條件:第一,死去的有機體被迅速埋在沙土、淤泥或河泥中而沒有分解。海底和湖底是非常有利的環境,草原和沙漠也不錯。其次,此生物不曾腐壞,而由礦物逐漸取代該生物體的有機物質。最後,化石若要保存幾百萬年不變,必須在石化後,不再經歷任何地質變動。.

化石和古人类学 · 化石和湖畔南方古猿 · 查看更多 »

演化

--(evolution),指的是生物的可遺傳性狀在世代間的改變,操作定義是種群內基因頻率的改變。基因在繁殖過程中,會經複製並傳遞到子代。而基因的突变可使性狀改變,進而造成個體之間的遺傳變異。新性狀又會因為物種迁徙或是物種之間的水-平-基因轉移,而隨著基因在族群中傳遞。當這些遺傳變異受到非隨機的自然选择或隨機的遺傳漂變影響,而在族群中變得較為普遍或稀有時,就是演化。演化會引起生物各個層次的多樣性,包括物種、生物個體和分子 。 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共同起源,約35-38億年前出現,其被稱為最後共同祖先,但是2015年一項在西澳的古老岩石進行的研究中發現41億年前「的行跡」。 新物種(物種形成)、種內的變化()和物種的消失(絕種)在整個地球的不斷發生,這被形態學和生化性狀證實,其中包括共同的DNA序列,這些共同性狀在物種之間更相似,因為它源於最近的共同祖先,並且可以作為進化關係的依據建立生命之樹(系统发生学),其利用現有的物種和化石建立,化石記錄的事物包括由的石墨 、,以至多細胞生物的化石。生物多樣性的現有模式被物種形成和滅絕塑造。據估計,曾經生活在地球上的物種99%以上已經滅絕。地球目前的物種估計有1000萬至1400萬。其中約120萬已被記錄。 物種是指一群可以互相進行繁殖行為的個體。當一個物種分離成各個交配行為受到阻礙的不同族群時,再加上突變、遺傳漂變,與不同環境對於不同性狀的青睞,會使變異逐代累積,進而產生新的物種。生物之間的相似性顯示所有已知物種皆是從共同祖先或是祖先基因池逐漸分化產生。 以自然選擇為基礎的演化理論,最早是由查爾斯·達爾文與亞爾佛德·羅素·華萊士所提出,詳細闡述出現在達爾文出版於1859年的《物種起源》.

古人类学和演化 · 湖畔南方古猿和演化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古人类学和湖畔南方古猿之间的比较

古人类学有4个关系,而湖畔南方古猿有35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2,杰卡德指数为5.13% = 2 / (4 + 35)。

参考

本文介绍古人类学和湖畔南方古猿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