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原爆點和長崎市原子彈爆炸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原爆點和長崎市原子彈爆炸之间的区别

原爆點 vs. 長崎市原子彈爆炸

原爆點(英文稱為Ground Zero,直譯為「地面零點」)為一軍事術語,狹義指原子彈爆炸時投影至地面的中心點,廣義則可指任何大規模爆炸的中心點。 一般提及「原爆點」時,常是特指1945年發生的廣島市原子彈爆炸、或長崎市原子彈爆炸的爆炸中心點。而2001年發生九一一事件後,也使用「Ground Zero」來指稱在恐怖攻擊中遭到摧毀的世界貿易中心雙子星大樓原址。此外,美國國防部所在地五角大廈的中庭廣場,也暱稱為「Ground Zero」,這是因冷戰時期曾假設蘇聯如對美國進行核子武器攻擊,五角大廈會成為攻擊目標之一。. 長崎市原子彈爆炸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末由美軍對日本長崎市發起的一次核攻擊,發生於日本標準時間1945年8月9日上午11時02分(UTC+9),亦是人類歷史上第2次(也是最後一次)於戰爭中使用核武器(第1次為8月6日對廣島市的核攻擊)。投下的原子彈名為「胖子」,屬於Mk-3型原子彈。當時長崎市人口有240,000人,戰後估計死者149,000人,而建築物大約36%受到全面燒燬或破壞。 對日本本土投下原子彈的戰略意義重大,其目的在於利用核子武器威懾日本,打擊日軍作戰意願,並瓦解其本土決戰戰略。最後在長崎市原子彈爆炸6天后(1945年8月15日),正式宣布日本投降。 如果是將長崎縣、長崎市的「長崎」以片假名寫成「ナガサキ()」的情況,通常是在描述長崎市原子彈爆炸的事件。.

之间原爆點和長崎市原子彈爆炸相似

原爆點和長崎市原子彈爆炸有(在联盟百科)3共同点: 原子弹广岛市原子弹爆炸核武器

原子弹

原子弹又称裂变弹(Atomic bomb),是一种利用核原理制成的核武器。由美国最先研制成功,具有极强的破坏力,在爆炸的同时会放出强烈的核辐射,危害生物和非生物组织。第一个裂变(原子弹)试爆释放出的能量为约20,000吨TNT(见三位一体核试爆)的相同的当量。第一个热核(氢弹)试爆释放相同的能量为10,000,000吨TNT的当量。.

原子弹和原爆點 · 原子弹和長崎市原子彈爆炸 · 查看更多 »

广岛市原子弹爆炸

广岛市原子弹爆炸事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由美國總統杜魯門下令發動,美國陸軍航空軍於1945年8月6日上午8時15分(日本時間)在日本广岛市投下原子弹的历史事件,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場核武器空袭行動,原子弹爆炸造成广岛市超過十万名居民死亡,城市遭到毁灭性打击。 美国在3天后的1945年8月9日,再次对日本進行原子彈轟炸,摧毀了位於九州北部的海港城市長崎。日本于广岛市原子弹爆炸的9天后,在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 在日语中,如果将广岛县、广岛市的“”用片假名写作“ヒロシマ”(Hiroshima),则通常是在描述广岛市原子弹爆炸的事件。.

原爆點和广岛市原子弹爆炸 · 广岛市原子弹爆炸和長崎市原子彈爆炸 · 查看更多 »

核武器

--,也叫--或原子武器,簡稱核武,是利用核反应的光热辐射、電磁脈衝、冲击波和感生放射性造成杀伤和破坏作用,以及造成大面积放射性污染,来阻止对方军事行动以达到战略目的的大杀伤力武器。主要包括核分裂武器(第一代核武,通常稱為原子弹)和核融合武器(亦稱為氫彈,分为两級及三級式)。亦有些还在武器内部放入具有感生放射的轻元素,以增大辐射强度扩大污染,或加強中子放射以殺傷人員(如中子弹)。 除此以外,核武器還可以根據用途而細分為戰略核武器及戰術核武器,前者是一般意義上的核武器範疇,為大當量的核武器和遠射程,後者則屬於小當量和近射程。其中,後者可用於戰爭前線。戰術核武器的概念以及發展相對戰略核武器為遲緩,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後多年才逐步形成的,而戰術核武器需要對核能技術的要求亦較高以及複雜,其前提是要擁有戰略核武器。 有紀錄的核武器的研發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由納粹德國率先提出方案,美國方面的計畫則晚了數個月。但由於當時錯誤的實驗方向與發展,令希特勒認為開發核武器的費用將會過於龐大,加上原先德國有興趣的是核子反應所能提供的能源而並非核武,因此放棄開發核武器。 當1945年納粹德國投降後,大量的德國科學家分散至各國持續研究,進一步幫助了西方國家與蘇聯在核能方面的技術發展。.

原爆點和核武器 · 核武器和長崎市原子彈爆炸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原爆點和長崎市原子彈爆炸之间的比较

原爆點有14个关系,而長崎市原子彈爆炸有104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3,杰卡德指数为2.54% = 3 / (14 + 104)。

参考

本文介绍原爆點和長崎市原子彈爆炸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