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卵巢和家牛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卵巢和家牛之间的区别

卵巢 vs. 家牛

卵巢(ovary;ovarium)在解剖学中是指动物雌性体内制造卵子的一对性腺体。其中人类的卵巢呈现为卵圆形、偏灰的粉红色,是非常坚实的器官,形状类似于一个大葡萄。在子宫的两侧分别有一个卵巢,其具有两项生理功能,一是制造出卵子(或卵细胞),二是合成雌性激素。. 家牛或称黄牛、歐洲牛(学名:Bos taurus)是哺乳類偶蹄目牛科牛亚科牛属中一群已經驯化的動物。这种群居动物的祖先为原牛,大约8千年前被人类驯化成家养的牲畜。如今地球上生存着13亿只家牛,遍布除了南极洲以外的每一块大陆。家牛同人类的生活极为密切,一般将它们用来作为肉、奶或皮革的来源,在化石燃料大规模使用之前家牛也是主要的畜力来源之一。为了更好地利用家牛所提供的资源,人类長期進行配種,按其特征可以分为供食用的肉牛及产奶的奶牛,用于耕作的家牛则日渐减少。在人类的文化中,家牛一般占有很高的地位,台灣早期的農家子弟禁吃牛肉,1949年的《印度宪法》与《尼泊尔宪法》甚至禁止宰牛。人们大多将其同力量、财富等联系起来,许多地区将家牛视作忠诚、勤劳的象征。不过因为其外形和从事的工作,有时也会被当做卑贱、粗暴的象征。.

之间卵巢和家牛相似

卵巢和家牛有(在联盟百科)11共同点: 哺乳动物器官神经神经系统精子生殖腺血管贅生物脂肪月經性成熟

哺乳动物

哺乳动物是指脊椎动物亚门下哺乳綱(学名:Mammalia)的一类用肺呼吸空气的温血脊椎动物,因能通过乳腺分泌乳汁来给幼体哺乳而得名。 按照《世界哺乳动物物种》(Mammal Species of the World)一书在2005年的资料,哺乳纲目前有约5676个(2008版的IUCN红皮书为5488个)不同物种,分布在1229个属,153个科和29个目中,约占脊索动物门的10%,地球所有物种的0.4%。啮齿目(老鼠、豪猪、海狸、水豚等)、翼手目(蝙蝠等)和鼩形目(鼩鼱等)是哺乳动物中物种最多的目。 哺乳动物的身体结构复杂,有区别于其他类群的大脑结构、恒温系统和循环系统,具有为后代哺乳、大多数属于胎生、具有毛囊和汗腺等共通的外在特征。 它们外型多样,小至体长30毫米长有翅膀的凹脸蝠,大至体长33米形同鱼类的蓝鲸。它们有很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分布在从海洋到高山,从热带到极地的广泛区域。人类也是哺乳动物的一员。.

卵巢和哺乳动物 · 哺乳动物和家牛 · 查看更多 »

器官

器官是动物体或植物体的由不同的细胞和组织构成的结构,用来完成某些特定功能,并与其他分担共同功能的器官,一起组成各个系统(动物体)或整个个体(植物体)。.

卵巢和器官 · 器官和家牛 · 查看更多 »

神经

经(Nerve)是由聚集成束的神經纖維所構成。而神經纖維本身是由多個神經元細胞構成,其神經元的構造為轴突外並被神經膠質細胞所形成的髓鞘包覆。如此神經能將訊息從動物身體一處傳遞到另外一處,使動物能協調指揮動作與進行各種工作。 一旦神經細胞從另外一個細胞接收信號或刺激時,沿著神經細胞的軸突傳遞動作電位(即神經衝動)。 神經元常聚集成束形成神經,內含細胞核和一長軸突, 能傳遞電子信號的細胞。軸突是神經元中的線狀部分,能傳送神經衝動,其長度可達1公尺以上,神經衝動總是沿著軸突朝一個方向傳遞。樹突與軸突相似,但長度短許多且有許多分支,神經元利用樹突接收鄰近由突觸傳來的訊號。神經藉由突觸使神經元信號能傳遞給另一個神經元的接點,當神經衝動到達突觸,微小膨大體會釋放一種傳遞介質,激發相鄰細胞產生衝動。 脊椎動物的軸突常被其他細胞所包覆,這些像鞘的細胞含有髓磷脂幫助神經衝動傳遞。.

卵巢和神经 · 家牛和神经 · 查看更多 »

神经系统

經系統是由神經元這種特化細胞的網路所構成的。其身體的不同部位間傳遞訊號。動物體藉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的作用來應付環境的變化。動物的神經系統控制著肌肉的活動,协调各个组织和器官,建立和接受外来情报,并进行协调。神經系統是動物體最重要的連絡和控制系統,它能測知環境的變化,決定如何應付,並指示身體做出適當的反應,使動物體內能進行快速、短暫的訊息傳達來保護自己和生存。 神經組織最早是出現在五億到六億年前的埃迪卡拉生物群中。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分為二部份:分別是中樞神經系統(CNS)及周围神经系统(PNS)。 中樞神經系統包括腦及脊髓,周围神经系统主要是由神經構成,是由長神經纖維或是轴突組成,連接中樞神經系統及身體各部位。 傳送由大腦發出信號的神經稱為運動(motor)神經或是下行(efferent)神經,而將身體各部位產生信號傳送到中樞神經的神經稱為感覺(sensory)神經或是上行(afferent)神經。大部份的神經是雙向傳遞信號,稱為混合神經。 周围神经系统可分為軀體神經系統、自律神經系統及肠神经系统。軀體神經系統處理隨意運動,也就是依生物體意願而產生的運動,自律神經系統又可分為交感神经及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是在緊急情形時驅動,而副交感神经是在器官呈休息狀態時驅動。 肠神经系统則控制消化道。自律神經系統及肠神经系统都會不隨意願的自主動作。從脑部發出的神经稱為脑神经,而從脊髓發出的神经稱為。 以細胞層面來看,神经系统是以一種稱為神經元的細胞組成。神經元有特殊的構造,可以快速且準確的傳送信號給其他細胞,傳送的是電化學信號,藉由稱為轴突的神經纖維傳輸。 在神經元發生衝動時時,會由突触釋放神經傳導物質。神經元之間的連結形成了神經迴路及,神经网络,控制了生物體的感知及其行為。神經系統除了神經元外,還有神經膠質細胞,提供支持及新陳代謝等機能。 大部份的多細胞生物皆有神經系統,但複雜度有很大的差異。多細胞生物中只有多孔动物门、扁盘动物门及中生動物門等結構非常簡單的生物完全沒有神經系統。 放射狀對稱的生物,包括栉水母及刺胞動物門(包括海葵、水螅、珊瑚及水母),其神經系統為發散狀的。 其他大部份的多細胞生物其神經系統都包括一個腦、一條脊髓(或二條脊髓平行排列)及由腦或脊髓發散到全身的神經,只有一些蠕蟲例外。神經系統的大小隨生物體而不同,最簡單的蠕蟲其神經系統由數百個細胞組成,非洲象的神經系統則有三千億個細胞。 中樞神經系統的功用是在身體全部位之間傳送信號,而接收反饋。神經系統的机能障碍可能是因為先天基因問題造成,也可能是因為外傷或是中毒導致的傷害,或是因為感染或是年老所產生。 神經內科研究有關神經系統的疾病,並尋找預防或治療的方式。周围神经系统最常見的問題是神經傳導不良,其原因有很多種,包括,或著是多发性硬化症及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等脱髓鞘疾病。 神经科学是研究神經系統的科學。.

卵巢和神经系统 · 家牛和神经系统 · 查看更多 »

精子

精蟲或精子(spermatozoon、spermatozoön、複數 spermatozoa)是男性或其他雄性生物的生殖细胞。精子与卵子结合从而形成受精卵,进而发育为胚胎。精子最初由雷文霍克于1677年观察到。 对后代(二倍体)而言,精子细胞提供大约一半的遗传物质。在哺乳动物中,后代的性别由精子决定:含有Y染色体的精子受精后发育为男性/雄性后代(XY型),含有X染色体的精子受精后发育为女性/雌性后代(XX型),卵子只提供X染色体。.

卵巢和精子 · 家牛和精子 · 查看更多 »

生殖腺

生殖腺是人和动物产生生殖细胞和分泌性激素的器官。 低等动物又称“生殖巢”,即精巢和卵巢的总称;高等动物雄性的生殖腺是睾丸,雌性的生殖腺是卵巢。 人类在青春期后睾丸产生精子,卵巢每月排卵,两者还可分泌性激素,促使身体出现第二性征。此外男子的前列腺和尿道球腺以及女子的前庭大腺都是生殖系统的附属腺。.

卵巢和生殖腺 · 家牛和生殖腺 · 查看更多 »

血管

血管(德语: Blutgefäße;;西班牙语,葡萄牙语: vasos sanguineos)是生物運送血液的管道,依運輸方向可分為動脈、靜脈與微血管。動脈從心臟將血液帶至身體組織,靜脈將血液自組織間帶回心臟,微血管則連接動脈與靜脈,是血液與組織間物質交換的主要場所。各種生物擁有的血管型態各不相同:開放式循環()生物,如昆蟲,只有動脈,血液自動脈流出直接接觸身體組織,再由心臟上的開孔回收血液;閉鎖式循環()生物,如哺乳類、鳥類、爬蟲類、魚類,則由動脈連接微血管再接至靜脈,最後回歸心臟。.

卵巢和血管 · 家牛和血管 · 查看更多 »

贅生物

新生物、息肉或贅生物(neoplasm),是指身體細胞組織不正常的增生,當生長的數量龐大,便會成為腫瘤(tumour)。而腫瘤亦可以是良性或惡性的。 肿瘤(英語:tumor或tumour)在医学上是指细胞的异常病变,而不一定是身体上面的肿块。这一种病变,使身体部分细胞有不受控制的增生,許多時会集结成为肿块。肿瘤分为良性肿瘤、恶性肿瘤。 良性肿瘤生长速度缓慢,表面较光滑。并不侵入邻近的正常组织内。瘤体周围常形成包膜,因此与正常组织分界明显。除非长在要害部位,良性肿瘤一般不会致命,大多数可被完全切除,很少有复发。癌症即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恶性肿瘤分为上皮源性的“癌”和间质源性的“肉瘤”。在恶性肿瘤中,这一些增生的细胞,除了会集结成为肿块,还会扩散至其他部位增生。 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有结构、功能和代谢的异常,它们具有超过正常的增生能力,这种增生和机体不相协调。非肿瘤性增生和肿瘤性增生不同,前者常有明显的刺激性因素,且增生限于一定的程度和时间,一旦此因素消除,即不再增生,但如超越一定的限度,发生质变,则也可变为肿瘤性增生。.

卵巢和贅生物 · 家牛和贅生物 · 查看更多 »

脂肪

脂肪(Fat)是室温下呈固态的油脂(室溫下呈液態的油脂稱作油),多来源于人和动物体内的脂肪组织,是一種羧酸酯,由碳、氫、氧三種元素組成。與醣類不同,脂肪所含的碳、氫的比例較高,而氧的比例較低,所以發熱量比醣類高。脂肪最後產生物是膽固醇(形成血栓)。脂肪組織是絕大多數脊椎動物特有的構造,可以使之一段時間不進食,而不會能量耗竭而死;脂肪體則為昆蟲特有,主代謝類似脊椎動物的肝。 脂肪是由甘油和脂肪酸組成的三酰甘油酯,其中甘油的分子比較簡單,而脂肪酸的種類和長短卻不相同,包括飽和脂肪酸、單不飽和脂肪酸、多不飽和脂肪酸。 食用脂肪是人可直接食用或烹调的油脂,主要成分是三酸甘油酯,也就是中性脂肪。脂肪是常見的食物營養素之一,亦是三種提供能量的營養之一。 食物中的脂肪在腸胃中消化,吸收後大部分又再度轉變為脂肪。它主要分佈在人體皮下組織、大網膜、腸繫膜和腎臟周圍等處。體內脂肪的含量常隨營養狀況、能量消耗等因素而變動。 過多的脂肪讓我們行動不便,而且血液中過高的血脂,很可能是誘發高血壓和心臟病的主要因素。.

卵巢和脂肪 · 家牛和脂肪 · 查看更多 »

月經

月經(menstruation, period, monthly,俗稱好朋友、大姨妈等),係指女性血液或黏膜定期從子宮內膜經陰道排出體外的現象。高達80%女性曾表示在月經開始前出現部分症狀。常見症狀包含長出粉刺、乳房變得柔軟、感到疲憊、容易發怒與情緒改變。由於這些症狀會干擾正常生活,因此稱為經前綜合症;20-30%女性會得到此症,其中的3-8%則較為嚴重。 月經通常在12-15歲之間首次出現,該次月經稱做初潮;然而,初潮可能會提早於8歲出現。已開發國家的初潮平均年齡比開發中國家早。從一段經期開始到下一段經期開始的間隔(月經週期),在青少年女性時期為21-45天,在成年女性則為21-31天,平均約為28天。月經在更年期後結束,通常發生於45-55歲時。月經來臨時,經血會持續流出約2-7天。 月經週期的發生與體內激素濃度的高低有關。月經週期間,為了做好懷孕的準備,子宮內膜會增厚,同時會排出卵子。卵子大約是在月經週期的第14天被釋出,同時間,用來提供養分的子宮內膜也已經變厚,準備讓胚胎著床發育。如果懷孕並未發生的話,子宮內膜將會崩解,形成月經。 有一些身體的問題和疾病和月經有關。無月經症候的定義,是指當女性滿15歲還沒有初經,或是連續90天都沒有出現月經。經期在懷孕期間會暫時停止,甚至哺乳初期的幾個月也都還不會出現。其他月經相關的病症:像是經痛、非經期的不正常出血或是異常的大量出血。除了人以外,部分的生物像是:鼩鼱、蝙蝠和靈長類的猿與猴也都有週期。.

卵巢和月經 · 家牛和月經 · 查看更多 »

性成熟

性成熟是指一生物體可以繁殖的年齡或階段,以人類而言,身體己性成熟,心理和生理由兒童轉到成人的時期,稱為青春期。 人類女性的性成熟會以每月固定的月經為準,男性的性成熟則是以第一次遺精為準。 大部份多細胞生物無法在剛出生(或剛發芽時)就有生殖下一代的能力,視物種不同,可能要在出生後數天、數週或數年後才具有生殖能力。有些因素可能會導致生物體的性成熟,因素可能是外在的,例如乾旱,或是內在的,例如身體內的脂肪比例(內在導致性成熟的因素不能和直接導致性成熟的荷爾蒙混為一談。) 性成熟代表生殖器官的成熟,可以產生配子,也可能伴隨著快速的成長或是其他體態的變化,這些稱為第二性徵,使两性异形的情形更加明顯。例如青春期的孩童的胸部都是平坦的,但成年女性會有隆起的乳房.成年男性就沒有,不過也有一些例外,像是肥胖症或是男性乳房發育症等疾病。 在性成熟後,有些生物體可能會變的不孕,或是會改變其性別。有些生物是雌雄同體,其中有些可以繁衍後代,另一些則不行。許多生物體的性成熟和年齡有相當的關係,但還是受其他原因影響。有可能有些生物尚未性成熟,但其他器官均已發育成熟,也有些生物其他器官尚未發育成熟,但已性成熟,有生育能力。若是性發育比其他的發育要快,稱為性早熟。若是其他的發育變緩慢,稱為幼態延續。這二者都是有性發育已成熟,但其他發育尚未成熟的情形。 最快性成熟的脊椎动物是假鳃鳉,在出生後17天就已性成熟,有生殖能力。哺乳動物中,旅鼠是很快性成熟的動物,在出生後一個月內就已性成熟,而且已有生育能力,旅鼠的性成熟期,雄性為44天以上,而雌性為20~40天。 蚜蟲繁殖速度驚人,两到三天即可繁殖一代,一次50个左右,也就是说,一只雌性蚜虫,2天以后就拥有2500个后代,4天以后就拥有125000个后代,6天以后就拥有6250000个后代.

卵巢和性成熟 · 家牛和性成熟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卵巢和家牛之间的比较

卵巢有80个关系,而家牛有269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1,杰卡德指数为3.15% = 11 / (80 + 269)。

参考

本文介绍卵巢和家牛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