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间卡西諾戰役和鵝卵石行動相似
卡西諾戰役和鵝卵石行動有(在联盟百科)19共同点: 同盟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巴以巴拉防線,亚得里亚海,伯恩哈特防線,弗里德林·魯道夫·迪奧多·馮·辛格爾·艾特林,哥德防線,哈羅德·亞歷山大,第一代突尼斯的亞歷山大伯爵,冬季防線,第二次世界大战,納粹德國,罗马,美軍第3步兵師,義大利攻防戰 (二戰),馬克·克拉克,阿爾貝特·凱塞林,艾貝哈德·馮·馬肯森,海因里希·馮·菲廷霍夫,斯大林格勒战役,意大利。
同盟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
同盟國,又稱反法西斯同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部分國家(最终57个,其中5个从轴心国脱离)為抵抗軸心國的侵略而組成的聯盟,也是與軸心國對立的陣營。同盟國組成及加入盟軍的國家的原因大多是因為他們都遭到了軸心國的武力侵略,或是基於擔心軸心國會控制整個世界的原因。 最初於戰爭爆發的時候(1939年9月1日),反德同盟包括了法國、波蘭及英國,旋即英國的自治領(澳大利亞、加拿大、紐西蘭、紐芬蘭自治領及南非聯邦)亦加入了同盟。1941年珍珠港事變後,美國和中華民國加入同盟國。同時1941年後,英聯邦、美國及蘇聯的領袖被稱為「三巨頭」,擔任著同盟國的領導角色。自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开始,中華民國與日本開戰(抗日戰爭),牽制了日本陸軍的行動,在當時亦是一位重要的盟友,並加入了緬甸戰場協助英軍。中華民國和三巨頭(英國、美國、蘇聯)被美國總統羅斯福称为「世界權力的托管人」,後來被称为同盟國的「四警察」或者「四大国」。中美英蘇作为四大国率先在《聯合國共同宣言》上签字,之后在1943年的莫斯科会议所颁布的《四国普遍安全宣言》中「四大国」地位获得进一步确认。其他盟國包括比利時、巴西、捷克斯洛伐克、埃塞俄比亞、希臘王國、英屬印度、墨西哥、荷蘭、挪威及南斯拉夫等。 於1941年12月,美國總統羅斯福為同盟國設計了一個名字,稱為「聯合國」。後來在1942年1月1日簽署的《聯合國共同宣言》,成為了現代聯合國的基礎。於1945年7月的波茨坦會議,羅斯福的繼任人哈里·S·杜魯門總統向中、法、蘇、英、美的外長提出各國應該「商定一份和平條約及歐洲國家邊界的解決方法」,從而導致了外長理事會的建立。.
卡西諾戰役和同盟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 · 同盟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和鵝卵石行動 ·
巴以巴拉防線
巴以巴拉防線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軍在義大利所建立的一系列防禦工事,它在古斯塔夫防線以南10到20英哩及在沃土諾防線以北相同距離,接近東海岸地區,它穿越特里尼奧河,防線上滿佈有防禦工事的山頭據點。.
亚得里亚海
亚得里亚海地圖 亚得里亚海(Mar Adriatico,Jadransko morje,Jadransko more,Deti Adriatik),是地中海的一部份水域,分隔了義大利半島 (亞平寧半島)和巴爾幹半島,也分隔了亞平寧山脈與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脉及其臨近地區。亚得里亚海西岸屬於意大利,東岸則分別屬於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蒙特內哥羅和阿尔巴尼亚。亚得里亚海透过位於其南部的奥特朗托海峡与愛奥尼亚海相连。波河、阿迪傑河、奧凡托河等河流流入亚得里亚海;海中有近1200個島嶼,其中只有69個有人居住。.
伯恩哈特防線
伯恩哈特防線是納粹德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義大利的一條防線,在1943年12月到達該防線後,美國第5軍團直至1944年1月中才能突破該防線及及推進到另一條防線,古斯塔夫防線,該防線由德國第10軍團的其中一支部隊,德國第14裝甲軍防守的。 不同於其它橫越義大利全境的防線,它被建立在古斯塔夫防線前的一個突出地,主要位於蒙特·卡西諾與卡米諾山之間,被附近的卡米諾、拉迪分薩及馬吉奧里等山峰圍繞著,但是,在亞德里亞海岸一帶的古斯塔夫防線有時亦被稱為伯恩哈特防線。 該防線的防禦力沒有古斯塔夫防線那般堅強及只是被用來阻延盟軍向古斯塔夫防線的推進,聯同古斯塔夫防線及希特勒防線,組成了德軍的冬季防線。.
弗里德林·魯道夫·迪奧多·馮·辛格爾·艾特林
弗里德林·魯道夫·迪奧多·馮·辛格爾·艾特林騎士(德語:Fridolin Rudolf Theodor Ritter und Edler von Senger und Etterlin,)是納粹德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名裝甲兵上將。先後指揮過17裝甲師和第14裝甲軍,並在蒙特卡西諾戰役中指揮少量兵力給予盟軍龐大的傷亡。.
卡西諾戰役和弗里德林·魯道夫·迪奧多·馮·辛格爾·艾特林 · 弗里德林·魯道夫·迪奧多·馮·辛格爾·艾特林和鵝卵石行動 ·
哥德防線
哥德防線(Linea Gotica)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階段中,阿爾貝特·凱塞林陸軍元帥沿亞平寧山脈頂峰所設的最後一條主要防線,當時在義大利戰鬥中撤退的納粹德國軍隊正抗擊由哈羅德·亞歷山大將軍指揮在義大利的盟軍 。 希特勒十分關心哥德防線的準備工作:他擔心盟國將在防線的外側翼實施兩棲登陸。因此,為了降低其在盟友和敵人中的重要性,他命令命名時要考慮歷史內涵和改變,理由是如果突破防線,盟國將無法使用更為令人印象深刻的名字,以擴大其勝利影響。為回應這一命令,凱塞林在1944年6月將名字改為“綠線”。 在1944年秋季橄欖枝行動(亦稱為裡米尼戰役)期間,哥特防線是橫跨亞得里亞海岸和中央的亞平寧戰線,但凱塞林的部隊始終能夠有秩序地撤退,並沒有決定性的突破實現。這並沒有發生,直到新的1945年的春季攻勢為止。在1945年4月29日,德國C集團軍司令海因里希·馮·菲廷霍夫將軍,簽署了投降文件,而在義大利的敵對行動在5月2日正式停止 。.
卡西諾戰役和哥德防線 · 哥德防線和鵝卵石行動 ·
哈羅德·亞歷山大,第一代突尼斯的亞歷山大伯爵
哈罗德·鲁珀特·莱奥弗里克·乔治·亚历山大,第一代突尼斯的亚历山大伯爵,(Harold Rupert Leofric George Alexander, 1st Earl Alexander of Tunis,),英国军事指挥家和英国陆军元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任盟軍第十五集团军司令、地中海战区盟军最高司令。后任英國國防大臣及加拿大總督等職。.
卡西諾戰役和哈羅德·亞歷山大,第一代突尼斯的亞歷山大伯爵 · 哈羅德·亞歷山大,第一代突尼斯的亞歷山大伯爵和鵝卵石行動 ·
冬季防線
冬季防線,是德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義大利建立的一系列防禦工事,它是在大戰中由托特機構建設而成,其中最重要的防禦工事,叫古斯塔夫防線,由從北面而來流入西面第勒尼安海的加利格里阿諾河經亞平寧山脈到東面亞得里亞海沿岸的桑格羅河。 防線的中心是位於橫跨通過利里河谷,向北通往羅馬的6號公路上的卡西諾鎮,其山上有能俯瞰利里河谷的蒙特·卡西諾修道院,蒙特·卡西諾山令德軍能清楚觀察所有盟軍之進攻,在亞平寧山脈以西有2條輔助防線:在古斯塔夫防線前面是伯恩哈德防線及在後面5英哩的希特勒防線,冬季防線上的碉堡滿佈炮窖、混凝土地下碉堡、可轉動的機關槍砲座、有刺鐵絲網及地雷陣,它是德軍在羅馬以南最強大的防線,防線上佈署了德軍15個師,它令盟軍從1943年11月中至1944年5月底需經苦戰才能通過冬季防線。.
冬季防線和卡西諾戰役 · 冬季防線和鵝卵石行動 ·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卡西諾戰役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鵝卵石行動 ·
納粹德國
纳粹德国是1933年至1945年阿道夫·希特勒和纳粹党统治下的德国的通称。在希特勒统治之下,德国转变为一法西斯主义极权国家,国内近乎一切事务均为纳粹党所控制。1945年5月同盟国战胜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宣告结束,纳粹德国亦不复存在。 1933年1月30日魏玛共和国总统保罗·冯·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德国总理,纳粹党由此开始清除国内一切政治反对力量,巩固自身权力。1934年8月2日兴登堡去世,希特勒将总理和总统职权合一,成为德国独裁者。1934年8月19日全民公投正式确定希特勒的德国“元首”头衔,一切权力都集中至希特勒手中,其辞令高于一切法律。纳粹政府并非相互协调协作的整体,而是不同内部派别组成的集合,各派别间进行权力斗争,试图获得希特勒的偏爱。大萧条期间,纳粹通过没收犹太人、共产主义者和宗教人士的财产,大规模军事支出和混合经济体制稳定了经济并结束了大规模失业的局面。包括高速公路系统在内的公共工程建设亦同时进行,经济恢复稳定局面,纳粹政权亦提升了其受欢迎度。 种族主义(尤其是反犹太主义)是该政权的中心特性之一,日耳曼人(北欧人种)被认为是雅利安人种中最为纯正者,由此即为优等人种。犹太人及其他不适宜的人种则受到迫害并遭屠杀。反希特勒统治的抵抗运动则遭残酷压制。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反对人士遭到杀害、逮捕或驱逐。基督教教会亦受到打击,教会领袖受监禁。教育重心集中于种族生物学、人口政策及为军事服务的体育。女性的就业和教育机会大幅减少。力量来自欢乐组织进行娱乐和旅游活动,1936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则向世界展示了第三帝国的气象。部长约瑟夫·戈培尔有效通过电影、大规模集会以及希特勒的演说,达到控制舆论的目的。政府同时还限制艺术表达,推广一些特定的艺术形式,否定和封禁其他艺术形式。 1930年代末期纳粹德国对于领土的要求日益扩张,若得不到满足则以战争相威胁。1938年和1939年,纳粹德国先后吞并和。希特勒同斯大林达成互不侵犯协议,并于1939年9月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打响。德国同意大利和其他轴心国结盟,至1940年已征服欧洲大部分地区,并对英国进行威胁。总督辖区在征服地区建立起来,而在波兰剩余地区则建立了总督府。犹太人和其他不受欢迎的群体被送往纳粹集中营和灭绝营并被杀害。 1941年德国对苏联发动入侵之后,战争局面开始扭转,而到1943年德国则遭遇了严重的军事失败。1944年对德国的大规模轰炸持续升级,轴心国力量开始自东欧和南欧撤退。盟军登陆法国之后,在一年时间内苏联从东部入侵,其他同盟国力量则从西部入侵,德国战败投降。希特勒拒绝承认失败,导致战争最后阶段德国基础设施受到严重破坏,与战争相关的死亡人数继续攀升。同盟国展开去纳粹化进程,并将剩余的纳粹领导人送往纽伦堡进行战争罪的审判。战后纳粹德国东部领土被并入苏联和波兰,而剩余德国领土则被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军事占领,直到1949年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成立,德国领土被一分为二。.
卡西諾戰役和納粹德國 · 納粹德國和鵝卵石行動 ·
罗马
羅馬(Roma)是意大利首都及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是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古羅馬文明的發祥地,因建城歷史悠久並保存大量古蹟而被暱稱為「永恆之城」。其位於意大利半島中西部,台伯河下游平原地的七座小山丘上,市中心面積有1200多平方公里。羅馬同時是全世界天主教會的中樞,擁有700多座教堂與修道院、7所天主教大學,市內的梵蒂岡城是罗马主教即天主教会教宗及聖座的駐地。羅馬與佛羅倫斯同為義大利文藝復興中心,現今仍保存有相當豐富的文藝復興與巴洛克風貌;1980年,羅馬的歷史城區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美軍第3步兵師
#重定向 美國陸軍第3步兵師.
卡西諾戰役和美軍第3步兵師 · 美軍第3步兵師和鵝卵石行動 ·
義大利攻防戰 (二戰)
意大利攻防戰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盟軍深入意大利內陸及包圍德軍意大利軍的大規模軍事行動,作戰時間長達1943年到1945年戰爭結束;策劃所有在地中海盟軍登陸意大利作戰,自西西里島登陸戰役到意大利本土直到1945年5月德軍在德國宣佈投降,攻防戰才與第二次世界大战共同結束。 這場戰役雙方傷亡皆慘重:自1943年9月到1945年戰爭結束,在意大利戰場,盟軍士兵死亡90,000人、德軍死亡110,000人;在西歐戰場傷亡失蹤人數反而不像意大利這場戰爭的慘重。.
卡西諾戰役和義大利攻防戰 (二戰) · 義大利攻防戰 (二戰)和鵝卵石行動 ·
馬克·克拉克
克·韋恩·克拉克(英文:Mark Wayne Clark,)美國陸軍四星上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任美國第五軍團和第十五集團軍群司令,韓戰後期的联合国军指揮官。.
阿爾貝特·凱塞林
阿爾貝特·凱塞林(Albert Kesselring,)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位德國空軍元帥。在橫跨兩次世界大戰的軍事生涯中,凱塞林成為了納粹德國最具指揮能力的將領之一,並跻身僅有27人的鑽石橡葉帶劍騎士鐵十字勳章获得者之列。凱塞林是二次大戰德軍將領中最受歡迎的一位,其對手盟軍也給他取了個「微笑的阿爾貝特」的綽號。 凱塞林於1904年以見習軍官的身份加入了,服役於砲兵部門。1912年,他完成了作為氣球觀測員的訓練。在不久后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他曾在東西兩線服役過。之後,儘管未曾進入研修,凱塞林還是分派至總參謀部服勤。凱塞林在戰後留於德國陸軍中,但於1933年離職,并赴任帝國航空部行政首長。在此職位上,凱塞林參與重建德國航空工業,奠定了未來德國空軍的基礎,並在1936至1938年期間擔任空軍參謀長。二戰期間,凱塞林指揮空軍參與了波蘭與法國的入侵行動、不列顛戰役和巴巴羅薩行動;他亦曾擔任南方戰區總司令,指揮地中海和北非戰場全部的德軍部隊;在盟軍登陸義大利後,凱塞林也組織部隊進行極為頑強的抵抗,一直到1944年10月意外受傷;在二戰最後幾天裡,凱塞林還擔任德軍西線總司令。凱塞林的軍事才能與成就甚至贏得了盟軍的尊敬,但其名聲也因為屬下部隊在義大利的屠殺行徑而受損。 戰後,凱塞林遭判戰爭罪,並判處死刑,但隨後赦免為無期徒刑。由於媒體宣傳與政治因素,官方對外聲稱因「健康理由」而將凱塞林於1952年釋放。凱塞林也是僅有的三位出版個人回憶錄的納粹德國陸空軍元帥之一,其書名為《最後一日的士兵》(Soldat bis zum letzten Tag)。.
卡西諾戰役和阿爾貝特·凱塞林 · 阿爾貝特·凱塞林和鵝卵石行動 ·
艾貝哈德·馮·馬肯森
埃貝哈德·馮·馬肯森(德文:Eberhard von Mackensen,)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國的一名一級上將。.
卡西諾戰役和艾貝哈德·馮·馬肯森 · 艾貝哈德·馮·馬肯森和鵝卵石行動 ·
海因里希·馮·菲廷霍夫
海因里希·冯·菲廷霍夫(Heinrich von Vietinghoff,),纳粹德国军官。最高军衔为上將。 菲廷霍夫的家族为西发里亚的贵族家庭,出生在美茵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1915年成为步兵上尉。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菲廷霍夫率领第五装甲军参加波兰战役。1942年9月代行第9集团军司令官职务。1943年升上将,8月派往意大利任第10集团军司令。1944年10月至1945年1月因西南方面军司令阿尔贝特·凯塞林负伤,代行指挥权。 德国投降后,于4月29日在卡塞塔向英军投降,成为俘虏并关押兩年,后回到西德。1950年10月就再军备问题给予西德总理康拉德·阿登纳以意见,依其意见达成备忘录,组建德国联邦国防军。 Category: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军事人物.
卡西諾戰役和海因里希·馮·菲廷霍夫 · 海因里希·馮·菲廷霍夫和鵝卵石行動 ·
斯大林格勒战役
史達林格勒戰役(Сталинградская битва,Schlacht von Stalingrad)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及其盟國对争夺蘇聯南部城市史達林格勒而進行的戰役,時間自1942年7月17日—1943年2月2日為止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09.
卡西諾戰役和斯大林格勒战役 · 斯大林格勒战役和鵝卵石行動 ·
意大利
意大利共和国(Repubblica Italiana),通稱意大利(Italia),是一個歐洲主权國家,主要由位於南歐的靴型亞平寧半岛及两个地中海岛嶼西西里岛和撒丁岛所组成,國際代碼為IT。意大利北方的阿尔卑斯山地区与法国、瑞士、奥地利以及斯洛文尼亚接壤,其领土包围着两个微型国家——圣马力诺和梵蒂冈,而在瑞士擁有座落於盧加諾湖湖畔的意大利坎波內這個境外領土。全国行政上划分为20个大区(其中5个為自治区)、110个省與8,100个城市。首都為罗马,意大利王国在1870年將首都設置在此,而都灵(1861年-1865年)及-zh-hans:佛罗伦萨;zh-tw:佛羅倫斯;-(1865年-1870年)也曾是意大利王國的首都。根据2014年统计,意大利人口大约为6,079.5萬,領土面積約為301,338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约每平方公里201.7人,屬於溫帶氣候。意大利是歐洲人口第5多的國家,人口在世界上排名第23位。意大利因其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为数众多的人类文化遗产(世界遺產數目排名全球第一)而被称为美丽的国度(Belpaese)。 現今的意大利地區是以前歐洲民族及文化的搖籃,曾孕育出羅馬文化及伊特拉斯坎文明,而意大利的首都羅馬,幾個世紀以來都是西方世界的政治中心,也曾經是羅馬帝國的首都。當羅馬帝國殞落後,意大利遭受了多次外族入侵,包括倫巴底人、東哥德人等日耳曼民族,之後還有諾曼人等。东罗马帝国曾一度重新占领意大利地区。在14世紀後,意大利轉而成為文藝復興的發源地 ,而文藝復興對歐洲影響深遠,讓歐洲思想前進了一大步。義大利過去分裂為許多王國與城邦,但是最終在1861年完成統一。其巅峰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刚开始之前,義大利變成一個殖民帝國,把勢力範圍延伸到利比亞、厄利垂亞、-zh-hans:意属索马里兰;zh-hk:意屬索馬利蘭;zh-tw:義屬索馬利蘭;-、衣索比亞、阿爾巴尼亞、羅德島與十二群島,而且擁有中國天津的租界。 意大利也在政治、文化、科學、醫療衛生、教育、體育、藝術、時尚、宗教、料理、電影、建築、經濟及音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響力。米蘭是意大利的經濟及工業中心,根據2009年全球語言監察組織(Global Language Monitor)的資料,它也是世界時尚之都。在2007年造訪意大利的遊客人數位居世界第5位,總共超過4,370萬人次的國際遊客造訪,而羅馬則是歐盟國家中第3多遊客造訪的城市,也被認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十大古城之一。威尼斯則被認為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紐約時報》形容它「無疑是世界上最美麗的人造城市」。 意大利共和国是一個議會制民主共和國,是一個已開發國家,世界七大工業國之一,生活質量指數則在世界排名第8名, Economist, 2005。意大利在2014年人類發展指數列表中則名列第26位,並擁有高度人均國內生產總額。根據國內生產總額與購買力平價國內生產總值的數據,意大利分別是世界第8大與第10大經濟體。意大利的政府預算金額則是位居世界第5位。意大利是北大西洋公約和歐盟的創始會員國,也是八大工業國集團、20國集團和歐洲四大經濟體成員之一。意大利也参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世界貿易組織、歐洲議會、西歐聯盟及歐洲創新中心(Central European Initiative)。意大利也參加申根協議,也是世界世界國防預算金額第9高的國家且分享北約的核武器。 意大利在歐洲及全球的軍事、文化和外交事務扮演重要的角色,首都羅馬則是世界上對於政治及文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城市,世界上許多著名的機構,例如國際農業發展基金會(International Fund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全球在地論壇(Glocal Forum)、世界糧食計劃署及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總部都設在羅馬。意大利也擁有较高的教育指數、勞動力人口及慈善捐助金額。人均預期壽命排名世界第11位。醫療保健系統在2000年被世界衛生組織評比為世界第2。意大利也是一個全球化的國家。意大利的國家品牌價值在2009年名列世界第6位。意大利在藝術、科學和技術上擁有悠久的傳統,且至2017年共有53处世界遺產,是擁有最多世界遺產的西方國家。.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 什么卡西諾戰役和鵝卵石行動的共同点。
- 什么是卡西諾戰役和鵝卵石行動之间的相似性
卡西諾戰役和鵝卵石行動之间的比较
卡西諾戰役有65个关系,而鵝卵石行動有61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9,杰卡德指数为15.08% = 19 / (65 + 61)。
参考
本文介绍卡西諾戰役和鵝卵石行動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