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卡洛·埃曼努埃萊三世

指数 卡洛·埃曼努埃萊三世

卡洛·埃曼努埃萊三世(Charles Emmanuel III of Sardinia,),薩伏依公爵(1730年-1773年)及薩丁尼亞國王(1730年-1773年在位)。公認18世紀歐洲最英明的君主兼軍事天才──普魯士的腓特烈大帝,曾在1752年評價說:「全歐洲君主只有我、匈牙利的瑪麗亞·特蕾莎女王,以及薩丁尼亞國王卡洛·埃曼努埃萊三世三人稱得上睿智天才,其他人都是蠢豬,都受到不良教育之誤導(指宗教束縛思想)而受困其中。」 卡洛·埃曼努埃萊三世出生於都靈,是薩伏依王朝國王維托里奧·阿梅迪奧二世與第一任妻子(奧爾良公爵腓力一世的次女)的次子。卡洛·埃曼努埃萊三世在長兄於1715年逝世後成為王位繼承人。 1730年9月3日父親維托里奧·阿梅迪奧二世因病遜位給卡洛·埃曼努埃萊三世。但是卡洛·埃曼努埃萊三世自少受到父親的冷待,其實少年時代未受過嚴格教育,幸好成年以後卻非常精明及長於軍事。 維托里奧·阿梅迪奧二世於1731年夏天曾在蒙卡列里城堡試圖復位,並企圖攻打米蘭,可能令皮埃蒙遭受攻擊,幸好卡洛·埃曼努埃萊三世仍能維托里奧·阿梅迪奧二世逮捕,將維托里奧·阿梅迪奧二世囚禁在利沃利城堡直至1732年10月去世。 1733-1738年的波蘭王位繼承戰爭中,他與法國同盟支持斯坦尼斯瓦夫一世,並率兵佔領了米蘭。但是因為法國爭取西班牙加入聯盟,以米蘭及曼圖亞作為誘餌以促使西班牙加入對抗奧地利。 1734年9月,卡洛·埃曼努埃萊三世率領聯軍在中獲得輝煌戰果,根據1738年的《維也納條約》,他獲得了朗格、諾瓦拉和托爾托納以換取將佔領中的米蘭交給西班牙。 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中,他改為奧地利女大公瑪利亞·泰瑞莎結盟與西班牙及法國作戰,雖然作戰英勇,但是面對強大的敵人,重鎮如亞歷山德里亞、阿斯蒂及卡薩萊蒙費拉托先後被敵軍攻陷。幸好最後於1746年在奧地利援軍來到後成功反攻,收復亞歷山德里亞及阿斯蒂。1748年簽訂《艾克斯拉沙佩勒條約》證明他是一名談判專家,條約令他收復失去的尼斯及薩伏依,並獲得維杰瓦諾及波河河谷的一些土地。卡洛·埃曼努埃萊三世拒絕參加七年戰爭,而致力於行政改革和保持一支紀律嚴明的軍隊。 卡洛·埃曼努埃萊三世於1773年在都靈逝世,葬於蘇佩爾加聖殿,死後由次子維托里奧·阿梅迪奧三世繼承王位。.

24 关系: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尼斯七年战争亚历山德里亚 (意大利)利沃利城堡哈布斯堡君主國第二亞琛和約米蘭维托里奥·阿梅迪奥二世瑪利亞·泰瑞莎西班牙諾瓦拉都灵阿斯蒂薩伏依蒙卡列里城堡腓力一世 (奧爾良公爵)腓特烈二世 (普鲁士)波河河谷法国朗格斯坦尼斯瓦夫一世撒丁岛普魯士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Österreichischer Erbfolgekrieg、1740年—1748年),或稱奧地利領地繼承權戰爭,起因為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絕嗣,歐洲兩大陣營為爭奪奧地利王位1,並在奧地利獲取利益而引發的戰爭。當中包括了第一次西里西亞戰爭和第二次西里西亞戰爭。.

新!!: 卡洛·埃曼努埃萊三世和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 · 查看更多 »

尼斯

尼斯(Nice)是地中海沿岸法国南部港口城市,位于普罗旺斯-阿尔卑斯-蓝色海岸大区,为滨海阿尔卑斯省行政中心。尼斯地处马赛和意大利热那亚之间,为主要旅游中心和蔚藍海岸地区的首选度假地,尼斯是普罗旺斯-阿尔卑斯-蓝色海岸大区第二大城市(第一大城市马赛),大都会区人口933080人(1999年统计)。尼斯是法国第五大城市,城市中心人口347,100人。(2004年统计).

新!!: 卡洛·埃曼努埃萊三世和尼斯 · 查看更多 »

七年战争

七年戰爭發生在1754年至1763年,而其主要衝突則集中於1756年-1763年。當時世界上的主要強國均參與這場戰爭,其影響覆蓋歐洲、北美、中美洲、西非海岸、印度及菲律賓。在有些國家的歷史中,這場戰爭依照其所在區域發生的戰鬥,被賦予不同的名字:在美國被稱為“法國-印第安戰爭”;在加拿大法語區以“征服之戰”名稱為人所知。而在加拿大英語區則被叫做“七年戰爭”(發生於北美,1756年-1763年);“波美拉尼亞戰爭”(普魯士與瑞典之間,1757年-1762年);“第三次卡那提克戰爭”(發生於印度次大陸,1757年-1763年);以及第三次西里西亞戰爭(普魯士與奧地利之間,1758年-1763年)。 七年戰爭由歐洲列強之間的對抗所驅動。英國與法國和西班牙在貿易與殖民地上相互競爭。日益崛起的普魯士,正同時與奧地利在神聖羅馬帝國的體系內外爭奪霸權。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之後不久,列強間進行“夥伴交換”("Switched Partner"):普魯士與英國建立聯盟,同時互為傳統對手的法國和奧地利締結同盟關係。英普同盟日後陸續有德意志小邦(特別是漢諾威)以及葡萄牙參與,而法奧同盟則包括瑞典、薩克森以及後來加入的西班牙。俄羅斯帝國起初與奧地利同盟;但俄羅斯帝國在1762年沙皇彼得三世即位後改變立場,並同瑞典一樣與普魯士單獨締結和約。 1763年法國、西班牙與英國簽訂的《巴黎和約》,以及薩克森、奧地利與普魯士簽訂的《》,共同標誌著七年戰爭的結束。這次戰爭,在歐洲以攻城戰、對城鎮的縱火、以及造成慘重損失的野戰而著稱。戰爭總共造成約九十萬至一百四十萬人死亡。 英國在七年戰爭中取得巨大的成功,獲得絕大部分位於加拿大新法蘭西、西屬佛羅里達、一些位於加勒比島嶼、塞內加爾殖民地,以及在印度次大陸上對法國貿易戰的絕對優勢。北美原住民部落被排除在和約之外,並在隨後進行的庞蒂亞克戰爭 (Pontiac's War) 之後再也無力恢復過去的地位。在歐洲,戰爭起初在普魯士造成巨大的破壞。但是好運和成功的策略幫助腓特烈大帝成功地恢復普魯士的國家地位,並且在戰後保持「戰前的狀態」(status quo ante bellum)。葡萄牙、西班牙和瑞典的參戰,並沒有幫助這些國家取得曾經的列強地位。法國被剝奪大量的殖民地,並背負沉重的戰爭債務。西班牙雖然失去佛羅里達,但是得到法屬路易斯安那,並恢復在戰爭期間被英國夺去的对古巴和菲律賓的控制。.

新!!: 卡洛·埃曼努埃萊三世和七年战争 · 查看更多 »

亚历山德里亚 (意大利)

亚历山德里亚(意大利语:Alessandria)位于意大利皮埃蒙特大区塔纳罗河畔,是亚历山德里亚省的首府,人口约9万(2004年)。 A Category:皮埃蒙特大区市镇.

新!!: 卡洛·埃曼努埃萊三世和亚历山德里亚 (意大利) · 查看更多 »

利沃利城堡

利沃利城堡是位於義大利西北部的一座城堡建築。利沃利城堡是薩伏依王室居所之一,在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單名單。利沃利城堡可能修建於9至10世紀時期。.

新!!: 卡洛·埃曼努埃萊三世和利沃利城堡 · 查看更多 »

哈布斯堡君主國

哈布斯堡君主国(Habsburgermonarchie,Habsburg Monarchy),或哈布斯堡帝国(Habsburg Empire),是由历史学家采用的,用来形容一系列曾经由哈布斯堡家族(House of Habsburg)的系统在1287年至1918年間統治奧地利的、以及在1506年至1700年間統治西班牙的所有哈布斯堡王朝的君主制國家。而后,因為在西班牙的哈布斯堡家族被法國波旁王朝取代,以及在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正系絕嗣、旁系哈布斯堡-洛林皇朝上位,所以在1700年(16世紀以後)這個名詞變為專指“發源於奧地利的、哈布斯堡—洛林家族统治的、集合奥地利·匈牙利·波西米亞(即現在的捷克)這三部分核心領土的”綜合體。另外,由於領土廣大、統治的民族眾多,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和西班牙帝國這三者單獨羅列、或者合并起來也可以被總稱為哈布斯堡帝國。.

新!!: 卡洛·埃曼努埃萊三世和哈布斯堡君主國 · 查看更多 »

第二亞琛和約

《第二亞琛和約》,又称《爱克斯·拉夏贝尔和约》,由法國、英國、荷蘭和奧地利簽定於1748年10月18日,是4月24日開始的第二次亞琛和會的結果,亦是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的終結。签署地点在法国亞琛的爱克斯·拉夏贝尔宫,由英國和法國代表主持了和會。 不過條約並無解決英國和法國在西印度群島,非洲和印度的貿易糾紛,為英法之间在七年戰爭中发生冲突埋下導火線。 而英國與西班牙的奴隸貿易糾紛,直至1750年簽定《馬德里和約》才完全的以解決。英國在條約中放棄了奴隸貿易的優先權,而西班牙政府需賠償英國10萬英鎊。 《第二亞琛和約》使哈布斯堡王朝得以延續,直至1918年奥匈帝国的覆亡。 对战争的终结,德国著名音乐家亨德尔曾为英国王室创作了《焰火音乐》(1749)。.

新!!: 卡洛·埃曼努埃萊三世和第二亞琛和約 · 查看更多 »

米蘭

米蘭(Milano)是歐洲國家義大利的西北方大城,也是米蘭省的省會和倫巴第大區的首府,位於義大利人口最密集和發展程度最高的倫巴第平原上。它是歐洲南方的重要交通要點,歷史相當悠久,以觀光、時尚與建築景觀聞名於世。米蘭市区目前有182萬居民,其都会区超过800万人是歐洲三大都會區之一。總面積約有1,982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超過2,000人居住。目前米蘭市長為Giuseppe Sala。 市区生產總值占義大利國內生產總值的4.8%,這個地區也被稱為藍香蕉(Blue Banana),是歐洲人口最密集與工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 米蘭最初被凱爾特人當中的因蘇布雷人(Insubres)稱為Medhlan。後來羅馬人在西元前222年征服該地後,稱它為Mediolanum。米蘭因此成為羅馬帝國最繁榮的地區之一,並在286年至402年成為西羅馬帝國的首都。米蘭在中世紀時期則被稱為Mailand,德語目前依然使用這個名字,它來自於凱爾特語的Mid-lan,意為“平原中心”。拿破崙於1796年佔領米蘭,並於1805年將米蘭當作義大利王國的首都。米蘭隨後成為受到奧地利帝國所控制的倫巴第-威尼西亞王國首都,並於1859年成為薩丁尼亞王國的一部份,逐漸隸屬於義大利王國。 米蘭是一個國際性及國際化的城市,有15.2%的人口出生於國外。這個城市依然是歐洲主要的運輸和工業中心,米蘭是歐洲聯盟當中第10重要的商業和金融中心(2009年).

新!!: 卡洛·埃曼努埃萊三世和米蘭 · 查看更多 »

维托里奥·阿梅迪奥二世

维托里奥·阿梅迪奥二世(Vittorio Amedeo II,),萨伏依公爵(1675年~1720年,1730年~1732年),西西里國王(1713年~1720年在位)和薩丁尼亞國王(1720年~1730年在位)。 维托里奥·阿梅迪奥二世于1675年繼承萨伏依公爵封號。直到成年前,他的母亲玛丽·让娜·巴普蒂斯特是公国的摄政。 维托里奥·阿梅迪奥二世卤莽地参加了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在这场战争中,萨伏依被迫与她强大的邻国法国作战。萨伏依军队节节失利,1706年法军圍攻了都灵。只是由于欧根亲王率领的神圣罗马帝国军队的支援,萨伏依才免遭灭顶之灾。1713年,作为参加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回报,维托里奥·阿梅迪奥二世成为西西里国王。但是后来,一个四国同盟(包括萨伏依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时的盟友)强迫维托里奥·阿梅迪奥二世放弃西西里(四國同盟戰爭)。作为交换,他获得了较不重要的萨丁岛。 1720年,维托里奥·阿梅迪奥二世成为萨丁尼亚-皮埃蒙特王国的第一代國王。这个王国日渐强大,為未來的義大利民族國家奠定了基礎。 Category:西西里君主 Category:萨伏依王朝 Category:意大利王室.

新!!: 卡洛·埃曼努埃萊三世和维托里奥·阿梅迪奥二世 · 查看更多 »

瑪利亞·泰瑞莎

#重定向 玛丽亚·特蕾西亚.

新!!: 卡洛·埃曼努埃萊三世和瑪利亞·泰瑞莎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

西班牙王国(Reino de España),通稱西班牙(España),古籍譯為日斯巴尼亞或以西巴尼亞,《聖經》曾譯為「士班雅」,是位於欧洲西南部的君主立宪制国家,与葡萄牙同处於伊比利亚半岛,东北部与法国、安道尔接壤,國土面積則佔伊比利亚半岛的五分之四。其领土还包括地中海中的巴利阿里群岛、大西洋的加那利群岛、以及在非洲北部的休达和梅利利亚。首都兼最大都市為馬德里。 由於位處歐洲與非洲的交界,西班牙自史前时代以来就一直受许多外来影响,中世紀時有多國並立,至15世纪始建立單一國家,在近代史上是影响其他地区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其全球帝国兴盛时给世界带来的影响是,現今全球有5億人口使用西班牙语,使西班牙语成为世界上总使用人数第三多,母語人數第二多的语言。.

新!!: 卡洛·埃曼努埃萊三世和西班牙 · 查看更多 »

諾瓦拉

諾瓦拉(義大利語:Novara)是位於義大利西北部皮埃蒙特大區諾瓦拉省的一個城市,諾瓦拉省的首府所在地。諾瓦拉是從米蘭到都靈和熱那亞到瑞士的商業路線上重要的交通樞紐。 该市的制高点为诺瓦拉圣高登扎奥大殿的钟楼,高121米。.

新!!: 卡洛·埃曼努埃萊三世和諾瓦拉 · 查看更多 »

都灵

都灵(Torino ;皮埃蒙特語:Turin ;Augusta Taurinorum),中国大陆和港澳地区稱為都--靈,台湾稱為--,是位于意大利北部的重要城市,皮埃蒙特大区和都灵廣域市的首府。它坐落在波河的左岸,距離米蘭大約,阿尔卑斯山环绕在城市的西北。都灵中心区有面积130.17km²,人口911,534,是意大利人口第四多的城市;都灵城市区有面积1,126.6 km²,人口1,745,221;都灵都市圈有面积1,977 km²,人口2,200,000(占意大利总人口的3.4%)。 都灵是一国际化的欧洲城市, 都灵有时被称为“意大利自由的摇篮”、、“阿尔卑斯之都”、“萨沃亚之都”。它拥有众多的文化設施和其他名胜。都灵因为它的巴洛克、洛可可和新古典主义法式建筑而举世闻名。它的很多广场、城堡、庭园和宫殿(如贵妇宫),都是由西西里建筑师菲利波·尤瓦拉建造的,他在设计时借鉴了法国经典建筑凡尔赛宫。 这些法式建筑的典范包括:王宫、斯杜皮尼吉行宫和苏佩尔加大教堂。許多意大利高等教育機構位於此地,如都灵大学、都灵理工大学、都灵美术学院等。还有许多重要和著名的博物馆,如埃及博物馆 和安托内利尖塔。 都灵曾经是欧洲重要的政治中心。1563年,它成为了萨伏依公国的首都,随后是萨伏依王室统治下的萨丁尼亚王国的首都,最后是意大利统一之后的第一个首都(1861年—1865年)。 同时,它也是萨沃亚王室(意大利王室)的故乡。 虽然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它的大部分政治意义和重要性都丢失了,它还是在战后成为了欧洲重要的工业、商业和贸易的集散地。它现在是意大利的工业中心之一,和米兰、热那亚组成了“工业铁三角”。从经济上来说,都灵紧随罗马和米兰之后,是意大利第三大城市。 它的GDP高达580亿美元,排名世界第78位。 虽然不像罗马、米兰那样是“世界级城市”,GaWC评其为“适合发展”级别。 都灵是意大利汽车制造业的摇篮,被称为“意大利汽车之都”或者“意大利的底特律”。是汽车品牌菲亚特、蓝旗亚和阿尔法·罗密欧的总部所在地。 都灵还拥有足球俱乐部尤文图斯和都灵,举办过2006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一些国际空间站设备,如和谐号节点舱和哥伦布实验舱,也是在都灵制造的。.

新!!: 卡洛·埃曼努埃萊三世和都灵 · 查看更多 »

阿斯蒂

阿斯蒂(意大利语:Asti)是意大利皮埃蒙特大区阿斯蒂省的首府,面积151平方公里,人口73,434人(2005年)。 每年九月的第三個星期會在此舉行palio(賽馬節),吸引許多遊客前來觀光。同時此地以釀造葡萄酒而聞名。.

新!!: 卡洛·埃曼努埃萊三世和阿斯蒂 · 查看更多 »

薩伏依

薩沃依(義大利語:Savoia,法語:Savoie,英語:Savoy),法國東南部和義大利西北部歷史地區。統治該地的薩伏伊王朝在1946年義大利共和國建立前一直是統治義大利的王室。 萨伏依公国(Duché de Savoie、Ducato di Savoia)是1416年至1713年间曾经存在于西欧的独立公国,由萨伏依家族统治,领土包括今日意大利西北部和法国的东南部的部分地区。.

新!!: 卡洛·埃曼努埃萊三世和薩伏依 · 查看更多 »

蒙卡列里城堡

蒙卡列里城堡是位於義大利西北部城市蒙卡列里的一座城堡建築。蒙卡列里城堡是薩伏依王室居所之一,在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單名單。城堡大約修建於1100年時。 Category:義大利城堡.

新!!: 卡洛·埃曼努埃萊三世和蒙卡列里城堡 · 查看更多 »

腓力一世 (奧爾良公爵)

奧爾良公爵腓力一世(Philippe I, Duke of Orléans) (1640年9月21日–1701年6月9日),法國奧爾良公爵,他的玄孫路易-菲利普一世其後於1830年成為法國國王,1848年失去王位後,他的後裔一直拒絕承認所有法國國家元首,以成為法蘭西王位覬覦者。根據1871年協議,巴黎伯爵路易·菲利普·阿爾伯特在正統派波旁黨尚博爾伯爵亨利五世去世後宣佈自己為「法國國王菲利普七世」,三傳至今,為「亨利七世」。 腓力一世為法國國王路易十三與皇后奧地利的安妮的次子,路易十四的弟弟。常被人們稱呼為「殿下」。出生時被封為安茹公爵。1660年,叔父奧爾良公爵加斯東逝世後,繼承了他遺下的奧爾良公爵爵位。1661年,腓力一世更收到瓦盧瓦公國及沙特爾公國。在遺產戰爭(1667-1668)和法荷戰爭(1672-1678)中,他在西屬尼德蘭作戰有功,他在卡塞爾擊敗荷蘭執政威廉三世Pevitt, p 17,獲得重大勝利,這使的路易十四再沒有給他帶兵的機會。 路易十四雖然在宮廷中表面對腓力一世表示尊重,但是卻限制他在政治上的發展。腓力一世的首任妻子是英國國王查理二世的妹妹英格蘭的亨莉雅妲,亨莉雅妲以美貌聞名,和路易十四的關係也很親密,但是於1670年不明不白的突然暴死,她的兩個女兒瑪麗·路易絲(丈夫為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二世)及安妮·瑪麗 (丈夫為西西里國王及撒丁尼亞-皮埃蒙特國王維托里奧·阿梅迪奧二世)後來都成了王后,公爵後娶了萊茵-普法爾茨郡主伊麗莎白·夏洛特,生了兒子腓力二世,後來成為法國攝政王及女兒洛林公爵夫人伊麗莎白·夏洛特,後來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法蘭茲一世的母親。 腓力一世有着不加掩飾的柔弱和同性戀傾向,但他還是結了兩次婚,並不斷生產四個孩子以達成自己王朝的責任。在他的同性情人之中,最著名的一位是洛林骑士。事實上,他是波旁王室的分支奧爾良旁系的創始人,通過他的兩次婚姻的數個孩子,腓力一世成為了現代的羅馬天主教大多數皇室成員的先祖,被封“歐洲的爺爺”的綽號。 腓力一世熱衷於艷光四射地自我展示,他經常步態搖曳地穿梭在凡爾賽宮的各廳裏,向所有俊美的小伙子們飛吻留情。宮廷觀察員聖·西蒙曾記載道:「殿下身材矮小,肚子圓鼓鼓的,而且他的高跟鞋好似高蹺一般;他永遠穿着女裝,身上戴滿了戒指、手鐲等珠寶首飾;他額前垂下的假髮撲上了黑粉,上面扎滿了各色絲帶,並噴了各種香水。」用一句話概括,他就像個穿着天鵝絨舞鞋的輕佻妞。 儘管「殿下」的外表華麗耀眼,行為舉止處處顯露出女性的特徵,但他同樣是一名英勇的戰士。他在帶兵打仗的時候面敷脂粉,穿金戴銀,頭上頂着製作精良的假髮,無所畏懼地投入到戰鬥中。他妻子曾說:「他倒不怕火槍的子彈,相比之下他似乎更怕陽光和火藥冒出的黑煙。」 1701年6月9日上午,腓力一世與兄長路易十四爭執,中午,腓力一世因中風倒在兒子腓力二世的身上,以60歲之齡去世。腓力二世繼承為奧爾良公爵。.

新!!: 卡洛·埃曼努埃萊三世和腓力一世 (奧爾良公爵) · 查看更多 »

腓特烈二世 (普鲁士)

腓特烈二世(Friedrich II von Preußen, der Große,),史稱腓特烈大帝。普魯士國王(1740年5月31日-1786年8月17日在位),军事家,政治家,作家及作曲家。統治時期普魯士軍力大規模發展,領土大举擴張,文化藝術得到贊助和支持,“德意志启蒙运动”得以开展。其使普魯士在欧洲大陆取得大国地位,并在德意志内部取得霸权,向以普鲁士为中心武力统一德意志的道路迈出第一步。腓特烈二世是歐洲歷史上最偉大的名將之一,也是欧洲“开明专制”君主的代表人物,并且为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化名人,在政治、經濟、哲學、法律、音樂等諸多方面都頗有建樹,为启蒙运动一大重要人物。.

新!!: 卡洛·埃曼努埃萊三世和腓特烈二世 (普鲁士) · 查看更多 »

波河河谷

波河河谷或稱波河平原、巴丹平原(Pianura Padana 或 Val Padana)是意大利的主要平原和地理特徵之一,也是欧洲的主要工农业产区,位于波河流域。它從阿爾卑斯山一直延伸到亞得里亞海,東西長達,面積達。威尼托和弗留利所在的平原地區雖然也與波河河谷相連,但由於並不由波河灌溉,所以並不算在河谷範圍内。而實際上不同機構對其正式的範圍的定義各不相同。.

新!!: 卡洛·埃曼努埃萊三世和波河河谷 · 查看更多 »

法国

法兰西共和国(République française ),簡稱法国(France ),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大區及領地的主權國家,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以來实行单一制與半总统制,首都為歐盟最大跟歐洲最大的文化與金融中心巴黎。該國本土由地中海一直延伸至英倫海峽及北海,並由萊茵河一直延伸至大西洋,整體呈六角狀。海外领土包括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及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诸岛屿。全国共分为18个大区,其中5个位于海外。法国與西班牙及摩洛哥為同時擁有地中海及大西洋海岸線的三個國家。法國的国土面积全球第四十一位,但卻為歐盟及西歐國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歐洲面積第三大國家。 今日之法国本土于铁器时代由高卢人(凯尔特人的一支)征服,前51年又由罗马帝国吞并。486年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又征服此地,其于该地域建立的早期国家最终发展成为法兰西王国。法国至中世纪末期起成为欧洲大国,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致巔峰,建立了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現今則是众多前殖民地的首選移民国。在漫長的歷史中,法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與科學家,亦為文化大国,具有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在全球範圍內政治、外交、軍事與經濟上為舉足輕重的大國之一。法國自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国後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政局保持穩定,國家體制實行半總統制,國家經由普選產生的總統、由其委任的總理與相關內閣共同執政。1958年10月4日,由公投通過的國家憲法則保障了國民的民主權及宗教自由。法國的建國理念主要建基於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中所制定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此乃人類史上較早的人權文檔,並對推動歐洲以至於全球的民主與自由產生莫大的影響;其藍白紅三色的國旗則有「革命」的含義。法國不僅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亦是歐盟始創國。該國國防預算金額為全球第5至6位,並擁有世界第三大核武貯備量。法國為发达国家,其GDP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系,具備世界第十大購買力,並擁有全球第二大專屬經濟區;若以家庭總財富作計算,該國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位列全球第四。法國國民享有高生活質素,在教育、預期壽命、民主自由、人類發展等各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特別是醫療研發與應用水平長期盤據世界首位。其國內許多軍備外銷至世界各地。目前,法国是。.

新!!: 卡洛·埃曼努埃萊三世和法国 · 查看更多 »

朗格

朗格(Langhe)是義大利的一個地區,位於義大利北部皮埃蒙特庫內奧省,塔納羅河以東。地形多為丘陵。朗格是一個非常著名的葡萄酒、起司和松露的產地,其中又尤以阿爾巴白松露聞名。2014年,朗格因其葡萄酒產地景觀而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新!!: 卡洛·埃曼努埃萊三世和朗格 · 查看更多 »

斯坦尼斯瓦夫一世

斯坦尼斯瓦夫·莱什琴斯基(Stanisław Leszczyński,)曾是波兰立陶宛联邦国王(二立二廢)、洛林公爵(1738-1766年)和神圣罗马帝国伯爵(皇帝腓特烈三世授权给莱什琴斯基家族)。.

新!!: 卡洛·埃曼努埃萊三世和斯坦尼斯瓦夫一世 · 查看更多 »

撒丁岛

撒丁岛(Sardegna ;Sardìgna, Sardìnnia)位於意大利半岛的西南方,是地中海的第二大岛,仅次于西西里。其地理位置在科西嘉島南面,西班牙、突尼斯、意大利之间的地中海西部。 撒丁岛附近海域曾盛产沙丁鱼,这可能是“沙丁”鱼一词的由来,是一个年代极为久远的古老岛屿。它的地势崎岖多变,环岛海岸线曲折复杂。 气候温和湿润,是典型的地中海式气候,但高山顶部的积雪可达半年之久。 撒丁岛可说是文化的大汇集,岛上现在还使用着薩丁尼亞語——一种由拉丁语衍生出来的语言。但是在岛的北部,却使用来自伊比利亚半岛的加泰罗尼亚语。到了岛的南部地区,使用的又是“利西亚”方言。因此,即使是意大利本土人,也可能完全不懂其意思而无法沟通。 还保留着其独特的传统节日赛马节(Sartiglia)。 岛上盛行饲养猪、羊等家畜,在内陆地区,还可以看到往日那些牧羊人的生活状况。在海拔大约1000公尺的山上小屋里,可看到居民以牛奶制成乳酪,加上自制的蜂蜜,涂在麵包上食用。 著名休闲胜地,要数东北方的翡翠海岸。在长达80公里的碧绿色海岸线上,排着一处处现代高级休闲场所,吸引了欧洲很多上流社会人士来此度假。 虽然该岛北部的海岸地带是豪华的休闲胜地,但在其内陆地区和一些小渔村却保持着以往的生活方式,并且继续守护着自己特有的语言、食物和风俗习惯。 撒丁岛东北的奧爾比亞镇是与意大利半岛通航的主要海港。.

新!!: 卡洛·埃曼努埃萊三世和撒丁岛 · 查看更多 »

普魯士

普鲁士(Preußen;普鲁士语:Prūsa;Prusy;Prūsai;Borussia或Prutenia)乃中世紀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為止,存在於中北部歐洲的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歷史上是德意志统一以及德意志帝國立國的主要力量。此名稱之涵義在不同時期有變遷。.

新!!: 卡洛·埃曼努埃萊三世和普魯士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