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卡拉卡爾帕克斯坦共和國

指数 卡拉卡爾帕克斯坦共和國

卡拉卡爾帕克斯坦共和國(Қарақалпақстан Республикасы)是烏茲別克斯坦境內唯一的自治共和国,位於烏茲別克西部,咸海的东南和西南。面积16.49万平方公里,人口124.5万(1990年),首都是努库斯。有卡拉卡尔帕克人、乌兹别克人、哈萨克人、土库曼人、俄罗斯人等。其中卡拉卡尔帕克人40万,哈萨克人30万,乌兹别克人40万。这里是古代花剌子模。 卡拉卡尔帕克自治州成立于苏联时期的1925年2月, 在1924年至1930年间,卡拉卡尔帕克斯坦是属于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管辖的的一个自治州。1932年他获得了苏联自治共和国的地位,1932年成立自治共和国,当时的全称为「卡拉卡尔帕克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1936年,乌兹别克斯坦说服莫斯科把卡拉卡尔帕克斯坦划归他的版图。1991年,乌兹别克斯坦脱离苏联独立后,成为其一个自治共和国。 共和国由东往西分别是沙漠、河谷三角洲和高原,属大陆性气候。该共和国有丰富的食盐、芒硝、石油和天然气。工业部门有棉花、畜产品和渔产品等。這裡主要居民是卡拉卡爾帕克人,屬突厥語族欽察語支,曾属于阿拉什自治共和国,是與諾蓋人一樣是世界上與哈薩克人關係最密切的民族。.

24 关系: 努库斯卡拉卡尔帕克人卡拉卡尔帕克语乾旱乌兹别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索姆俄罗斯帝国俄羅斯人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哈薩克族花剌子模芒硝諾蓋人鹹海阿拉什自治共和国自治州自治共和国苏联自治共和国Lonely Planet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柯尔克孜语棉花氣候沙尘暴

努库斯

努库斯(Nukus / Нукус,No‘kis / Нөкис)是乌兹别克卡拉卡尔帕克斯坦首府,乌国第六大城市。.

新!!: 卡拉卡爾帕克斯坦共和國和努库斯 · 查看更多 »

卡拉卡尔帕克人

卡拉卡爾帕克族(Qaraqalpaqlar)是中亞地區的突厥語民族之一,主要分布烏茲別克斯坦西部的卡拉卡爾帕克斯坦自治共和國(阿姆河下游至咸海南方,少数分布費爾幹納盆地),也有部分居住于伊朗、哈薩克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土庫曼斯坦、俄羅斯等國,人口約620000。“卡拉卡爾帕克”意為“黑帽子”。他们主要分布于努庫斯。.

新!!: 卡拉卡爾帕克斯坦共和國和卡拉卡尔帕克人 · 查看更多 »

卡拉卡尔帕克语

卡拉卡尔帕克语是乌兹别克卡拉卡尔帕克斯坦境内的卡拉卡尔帕克人所主要使用的语言。除卡拉卡尔帕克斯坦外,阿富汗、俄罗斯等地也有少量人使用该语言。卡拉卡尔帕克语在1928年前采用阿拉伯字母书写,后至1940年曾改用拉丁字母,至1991年则使用西里尔字母。目前拉丁字母与西里尔字母均有使用。.

新!!: 卡拉卡爾帕克斯坦共和國和卡拉卡尔帕克语 · 查看更多 »

乾旱

#重定向 干旱.

新!!: 卡拉卡爾帕克斯坦共和國和乾旱 · 查看更多 »

乌兹别克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烏茲別克語名稱為拉丁文字的「O'zbekiston Respublikasi」和西--爾文字的「Ўзбекистон Республикаси」),通稱--,是一个位于中亚的內陸國家,1991年从原苏联独立。是世上兩個雙重內陸國之一(另一個為列支敦斯登)。.

新!!: 卡拉卡爾帕克斯坦共和國和乌兹别克斯坦 · 查看更多 »

乌兹别克斯坦索姆

索姆(so‘m / сўм,ISO代码:UZS),是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的法定货币。1索姆可分为100泰因(Tiyin / Тийин,或译为“提因”)。.

新!!: 卡拉卡爾帕克斯坦共和國和乌兹别克斯坦索姆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帝国

俄罗斯帝国(旧俄語:Россійская Имперія;Российская империя),亦简称为沙皇俄国、沙俄、帝俄或俄国,是1721年彼得大帝加冕為皇帝起至1917年尼古拉二世退位為止的俄罗斯,同时也是俄罗斯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制国家,由羅曼諾夫王朝統治。全盛時的疆域,北起北冰洋、南达黑海南部、西起波罗的海、东达阿拉斯加(1867年前),包括了整个中亚、波兰及芬兰,与挪威、瑞典王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罗马尼亚、奥斯曼帝国、波斯(今伊朗)、阿富汗、中國(當時為清朝)、朝鲜與日本(前期為江戶幕府、後為大日本帝國)接壤。根据1897年的人口普查登记,俄罗斯帝国共有1億2,560万人,至1914年达到1億6,570万人,仅次于大清帝國及大英帝国。 在羅曼諾夫王朝之前的留里克王朝的伊凡四世在1547年便已經開始使用“沙皇”的稱號,因此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俄羅斯帝國”真正诞生是沙皇伊凡三世征服诺夫哥罗德共和国或伊凡四世征服喀山,根据另一个角度来看,长期沙皇制度 (Царство),这是在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后已经帝国的当代俄语单词,而彼得大帝刚刚更换了一个拉丁化的代名词。也许后者是为了让欧洲承认俄罗斯作为一个欧洲的君主制国家。发生在17世纪俄罗斯的扩张,最终导致在17世纪中叶,俄罗斯完全征服西伯利亚之后,俄罗斯的领土到太平洋和波俄战争(1654—1667年)之后的左岸乌克兰;这个标志着俄罗斯帝国的成立。 俄罗斯帝国的國力在19世紀達到空前鼎盛,是當時的世界列強之一,自稱第三羅馬,但在19世纪後期的欧洲相继进行工业革命时没有紧随时代的步伐,导致其经济实力在20世纪初期的尼古拉二世时代远不及欧洲几大强国,尽管在此期间推行了几次较为成功的改革(如亚历山大二世的农奴制改革)。1914年8月,政局动荡不定的俄罗斯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堪的战局直接导致了在1917年爆发二月革命,尼古拉二世签署退位诏书,俄罗斯帝国灭亡,俄羅斯共和國和俄國臨時政府成立,但同年就被布尔什维克派通过十月革命暴力推翻,被苏维埃俄国取代,但沙俄的残余势力直到1922年俄罗斯内战后才被完全消灭。.

新!!: 卡拉卡爾帕克斯坦共和國和俄罗斯帝国 · 查看更多 »

俄羅斯人

俄罗斯人(русские)是东斯拉夫人的一个族群,主要生活在俄罗斯及其邻国,在中国东北又被称作老毛子。 俄罗斯人也可以不论其民族泛指所有俄罗斯国民。根据2002年人口普查俄罗斯民族占俄罗斯总人口约80%。.

新!!: 卡拉卡爾帕克斯坦共和國和俄羅斯人 · 查看更多 »

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Қазақ Советтік Социалистік Республикасы;Казах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简称哈萨克斯坦,苏联設立的第八個加盟共和國,在外高加索聯邦被撤銷后為第七個加盟共和國。同時亦是蘇聯面积第二大的加盟共和国,位于中亚地区,北和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接壤,东毗邻中国,南部分别和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为邻,面积2,717,300平方公里,1928年始建都于阿拉木图。哈薩克原本是隸屬俄羅斯聯邦管轄的自治共和國(ACCP),於1936年12月5日脫離俄羅斯聯邦改制升格為蘇聯直轄的加盟共和國。.

新!!: 卡拉卡爾帕克斯坦共和國和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哈薩克族

哈萨克族(哈薩克語: / Qazaq / قازاق)是哈萨克斯坦的主要民族和中国、蒙古国、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伊朗等国家的的少数民族,全球总人口约1660萬。据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中国有146万哈萨克族,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和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蒙古国有10万以上的哈萨克族,俄罗斯的奥伦堡与车里雅宾斯克也有称为小玉兹的哈萨克族人。在烏兹别克斯坦有40万人生活在卡拉卡尔帕克斯坦自治共和国,10万人生活在塔什干州。土耳其和伊朗也有为数不少的哈萨克人。哈萨克族的人种属于蒙古人种北亚类型和欧罗巴人种印度地中海类型之间的混合类型,属于混血民族。 哈萨克族的传统语言是哈萨克语,在哈萨克斯坦,多掌握俄语,在中国、蒙古国、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则多有兼通当地语言者。传统的哈萨克语以阿拉伯字母书写,主要在中国哈萨克族中使用,哈萨克斯坦、蒙古等国哈萨克族多使用西里尔字母书写的哈萨克文。中国曾在1959年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方案,1982年废除。哈萨克斯坦自2010年后开始逐步推行文字拉丁化,计划到2025年正式使用拉丁字母哈萨克文。.

新!!: 卡拉卡爾帕克斯坦共和國和哈薩克族 · 查看更多 »

花剌子模

花剌子模(Xorazm;Хорезм;خوارزم,Khwārizm;خوارزم,Khwārazm;Khwarezmia 或 Chorasmia),是一个位于中亚西部阿姆河三角洲地区的大型绿洲。它的南部为卡拉库姆沙漠,北部是曾经的咸海,西部为乌斯秋尔特高原,东部是克孜勒库姆沙漠。在中世纪曾建立一个强大的帝国-花剌子模帝国。现今为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的一部分。.

新!!: 卡拉卡爾帕克斯坦共和國和花剌子模 · 查看更多 »

芒硝

芒硝(Mirabilite)矿物名,是十水合硫酸钠的俗称,化學式为Na2SO4‧10H2O(硫酸钠与水分子结合形成的结晶),单斜晶系,晶体短柱状,集合体呈致密块状或皮壳状等,无色透明,有时带浅黄或绿色。玻璃光泽;硬度1.5-2;比重1.4-1.5;解理平行完全;其他方向具贝壳状断;口味较苦。失水后称无水芒硝。 注意:虽然名称中含有“硝”,但跟硝酸或硝酸盐没有任何联系。.

新!!: 卡拉卡爾帕克斯坦共和國和芒硝 · 查看更多 »

諾蓋人

諾蓋人,又稱為高加索蒙古人,已完全突厥化。分佈在達吉斯坦共和國及烏拉爾河一帶,曾經在金帳汗國分裂後有自己的汗國,有大小之分。一部分遷往俄羅斯波多里亚,留在東歐平原即是欽察草原,接受脫脫宗主權的,稱小諾蓋;一部分留下在里海以北烏拉爾河區的,稱大諾蓋。全世界的諾蓋人有221000人。廣義上的諾蓋人有103萬,在阿斯特拉罕韃靼人、高加索韃靼人、西伯利亞韃靼人、哈薩克人弘吉剌,吉爾吉斯人也有諾蓋部落,立陶宛也有,分4部落:ak nogay、kara nogai、astarkan nogai、achikulak nogay,下有若干小部落,除NOGAYBAK,全部信仰伊斯蘭教。.

新!!: 卡拉卡爾帕克斯坦共和國和諾蓋人 · 查看更多 »

鹹海

鹹海(哈萨克语:;乌兹别克语:Orol dengizi;俄语:Аральскοе мοре),是中亞的一个内流鹹水湖,位於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和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的交界處。“咸海”意为“岛之海”,得名于曾分布于其中的超过1,100个岛屿。在突厥语族中,aral意为“岛或岛屿”。咸海的流域包括了乌兹别克斯坦全境及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及阿富汗的部分地区。水源主要来自阿姆河和錫爾河。 咸海曾以68,000平方公里的面积名列世界第四大湖,但1960年代以后,由于苏联的引水灌溉的河道改道工程,導坆咸海的面积不断地萎缩。至2007年,咸海的面积已萎缩至原面积的10%,并分裂为四个湖。.

新!!: 卡拉卡爾帕克斯坦共和國和鹹海 · 查看更多 »

阿拉什自治共和国

#重定向 阿拉什自治国.

新!!: 卡拉卡爾帕克斯坦共和國和阿拉什自治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自治州

自治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区划单位,自治州为民族自治地方,地位介于省一级与县一级之间,属于地级行政区,为第二级地方行政单位。按照宪法的规定,民族自治地方享受很高的自我管理权利,设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中国大陆设立自治州的有省和自治区。自治州管辖的县级行政区为县、自治县、县级市。至2012年末,中国大陆共有30个自治州。民族自治州通常亦简称为“州”,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简称“延边州”。.

新!!: 卡拉卡爾帕克斯坦共和國和自治州 · 查看更多 »

自治共和国

自治共和国,曾是苏联行政区划单位之一,现时在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乌兹别克斯坦五国仍沿用自治共和国这一行政区划。.

新!!: 卡拉卡爾帕克斯坦共和國和自治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苏联自治共和国

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Автономн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АССР)是苏联为了实现民族自治而成立的地方自治行政单位,隶属于各加盟共和国,级别和各加盟共和国的州平级,但拥有较大的权利,有自己的宪法。 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中,有自治共和国的国家有:俄罗斯、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乌兹别克斯坦、乌克兰。.

新!!: 卡拉卡爾帕克斯坦共和國和苏联自治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Lonely Planet

#重定向 孤獨星球.

新!!: 卡拉卡爾帕克斯坦共和國和Lonely Planet · 查看更多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重定向 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

新!!: 卡拉卡爾帕克斯坦共和國和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查看更多 »

柯尔克孜语

柯尔克孜语或吉尔吉斯语(西里尔字母:Кыргыз тили;阿拉伯字母:قىرعىز تىلى)是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语言,与俄语一同是吉尔吉斯斯坦的官方语言。吉尔吉斯语有约500万使用者,为柯尔克孜族使用,来自吉尔吉斯斯坦、中国、阿富汗、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耳其、乌兹别克斯坦和俄罗斯。 现在,俄语仍然在吉尔吉斯斯坦主要城市是重要的语言,例如比什凯克。同时,吉尔吉斯语继续失傳,尤其是在年轻一代。.

新!!: 卡拉卡爾帕克斯坦共和國和柯尔克孜语 · 查看更多 »

棉花

棉花,是锦葵科棉花属植物的种子纤维,原产于亚热带,在热带地区栽培可长到6米高,一般为1到2米。花朵乳白色,开花后不久转成深红色然后凋谢,留下绿色小型的蒴果,称为棉铃。棉铃内有棉籽,棉籽上的茸毛从棉籽表皮长出,塞满棉铃内部。棉铃成熟时裂开,露出柔软的纤维。纤维白色至白中带黄,长约2至4厘米,含纤维素约87-90%。棉花产量最高的国家有中国、美国、印度、巴基斯坦、埃及等国。中国的产棉区主要有江苏、河北、河南、山东、湖北、新疆等地。 棉花的植株是灌木,是美洲、非洲及亞洲等地熱帶地區或亞熱帶地區的原生植物,在墨西哥有找到差異度最大的野生棉花,其次是澳洲及非洲。在舊世界及新世界均已馴化棉花。棉花的英文來自阿拉伯文(al)quṭn قُطْن,約在西元十四世紀就開始使用。 棉花的纖維最常紡織成纱线,用來製作柔軟的纺织品。在史前時代就已使用棉花的纖維。在墨西哥及印度河谷文明(現今的巴基斯坦及印度部份地區)已發現西元前五千年的棉花纖維。雖然很早就在栽培棉花,但一直到發明後,棉花纖維製作的成本降低,也開始廣為使用,棉花是現在衣物中最常使用的天然纖維。 世界棉花的產量每年約2500萬噸,約佔世界耕地的2.5%。中國是世界最大的棉花生產國,但大部份生產的棉花都作內銷用,美國多年以來都是最大的棉花出口國。美國棉花的單位為標準包(bales),約是體積及重量。.

新!!: 卡拉卡爾帕克斯坦共和國和棉花 · 查看更多 »

氣候

气候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风力、降水量、大气粒子数及众多其他气象要素在很长时期及特定区域内的统计数据。与气候相比,天气是指这些气象要素在近两周内的实时状态。 一个地方的气候是受该地的纬度、地形、海拔、冰雪覆盖情况、以及附近水体及其水流状况影响的。气候可根据不同气象要素的平均范围和特殊范围进行分类,最常采用温度和降水量,其中最普遍使用的分类系统是柯本气候分类法。1948年开始使用的桑斯维特费气候分类系统,在温度和降水量两个变量的基础上增加土壤水分蒸散量,该系统应用于研究动物物种多样性和气候变化的潜在影响。伯杰龙和空间天气分类系统侧重于通过气团的形成来确定某些地区的气候状况。 古气候学是对古代气候的研究和描述。由于19世纪前气候无法通过直接观察获得,因而古气候是通过代理变量推断得到的,这些代理变量包括非生物迹象如在湖床和冰核中发现的沉积物,以及生物迹象如树木年轮和珊瑚生物。气候模型是指包括古代,现代和未来的气候的数学模型。季節分配比較均勻。.

新!!: 卡拉卡爾帕克斯坦共和國和氣候 · 查看更多 »

沙尘暴

沙塵暴(沙暴與塵暴的總稱)是一種多發生在乾旱和半乾旱地區的天氣現象,由強風刮起乾燥地表上的鬆軟沙土和塵埃形成,其導致空氣混濁,能見度變低。 最近几十年来的沙尘暴的主要发生地曾经都是大草原,沙尘暴是大草原植被破坏的标志。 历史上有美国开垦大草原(Prairie)造成的1930年代的“黑风暴”;有前苏联1960年代沙尘暴,也是开垦大草原(Steppe-蒙古草原西部)的结果。近十年来中国频发的沙尘暴是中国北方草原(Steppe-蒙古草原东部)被开垦,生态持续恶化的标志。 沙尘暴源头曾经是草原而不是森林,因为那里降雨量少,不能长树。所以植树不植树和沙尘暴成因没什么关系。保护草原植被,禁止开垦和其他破坏草原的行为才是防治沙尘暴的根本办法。.

新!!: 卡拉卡爾帕克斯坦共和國和沙尘暴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