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林奈和美洲紅䴉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卡尔·林奈和美洲紅䴉之间的区别
卡尔·林奈 vs. 美洲紅䴉
卡尔·冯·林奈(Carl von Linné,),也譯為--,受封貴族前名为卡尔·林奈乌斯(Carl Linnaeus),由于瑞典学者阶层的姓常拉丁化,又作卡罗卢斯·--烏斯(Carolus Linnaeus),瑞典植物学家、动物学家和医生,瑞典科学院创始人之一,並且担任第一任主席。他奠定了现代生物学命名法二名法的基础,是现代生物分类学之父,也被认为是现代生态学之父之一。他的很多著作使用拉丁文撰写,他的名字在拉丁语中是Carolus Linnæus(在1761年之后为Carolus a Linné)。 1707年,林奈出生于瑞典南部斯莫蘭的一个小乡村里。林奈在烏普薩拉大學接受了大部分的高等教育,并在1730年开始教授植物学。1735年至1738年之间,他居住在国外和做研究。他在荷兰出版了第一版的《自然系统》(Systema Naturae)。之后,他回到瑞典的乌普萨拉,担任了医学和植物学教授。在1740年代,他旅行遍及瑞典各地,搜集和分类各种植物和动物。在1750年代和1760年代,他继续搜集和分类各种动植物,并将成果出版了好几卷。当他逝世的时候,他已经是欧洲最受赞誉的科学家之一。 瑞士哲学家卢梭在给林奈的信中写到“告诉他我知道地球上没有人比他更伟大”。德国学者歌德写过:“除了莎士比亚和斯賓諾莎,再没有其他的先人对我的影响比林奈更强。”瑞典作家斯特林堡说过:“林奈实际上是个诗人,只不过碰巧成为了一个博物学家。”除了这些赞誉,林奈还被称为“植物学王子”,“北方的博物志”,以及“第二个亚当”。Broberg (2006), p. 7. 美洲紅䴉(Eudocimus ruber)是棲息在南美洲熱帶及特立尼达岛的一種朱鷺。牠們是特立尼达岛的國鳥,與棕臀雉冠雉一同在千里達和多巴哥國徽上出現。 美洲紅䴉長56-61厘米,重650克。牠們整隻都是紅色的,在翼端上有一點黑色。牠們會在樹上築巢,每胎會產2-4隻蛋。牠們總是成群的在沙灘、鹹水湖、紅樹林和沼澤裏覓食,並壹起在沼澤中的大樹上過夜,因此十分顯眼。牠們主要吃甲殼類及細小的水中動物。雛鳥是灰色及白色的,並會在沼澤內吃紅蟹,在成長時就會出現紅色的羽毛。 美洲紅䴉在野外的壽命約有15年,飼養下則有20年。 美洲紅䴉與美洲白䴉是非常近親,有時甚至被認為是同一物種。美洲紅䴉的蛋曾於1962年被放置在美洲白䴉的巢內,後來出現了牠們粉紅色的混種。 美洲紅䴉於1800年代在美國科羅拉多州出現,所有報告都指牠們是被引入或是走失的。 在2010年的一篇文獻中指出汞污染可能會影響美洲紅䴉對性別的認同度,當汞污染的度越高時,則會造成同性雄鳥築巢的比例增加。.
之间卡尔·林奈和美洲紅䴉相似
卡尔·林奈和美洲紅䴉有(在联盟百科)2共同点: 动物,物种。
動物是多細胞真核生命體中的一大類群,統稱為動物界。動物身體的基本形態會隨著其發育而變得固定,通常是在其胚胎發育時,但也有些動物會在其生命中有變態的過程。 大多數動物能自發且獨立地移動探索,只有極少數的動物(如珊瑚)是固定在一點無法移動。動物行為學是研究動物行為的科學,較著名的行為理論為康納德·洛倫茨提出的本能理論。 已發現的動物化石,多是在五億四千萬年前的寒武紀大爆發時的海洋物種。.
动物和卡尔·林奈 · 动物和美洲紅䴉 · 查看更多 »
种(Species)或稱物种,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位于生物分类法中最後一级,在属之下。較為籠統的概念,是指一群或多或少与其它这样的群体形态相同,並能够交配繁殖出具生殖能力後代的相关生物群体。以演化生物學家恩斯特·麥爾的定义来说,物种是:「能够(或可能)相互配育的自然种群的类群,这些类群与其它这样的类群在生殖上相互隔离着。」昆虫学家陈世骧(1978)对物种所下定义为:「物种是繁殖单元,由又连续又间断的居群所组成;物种是进化单元,是生物系统线上的基本环节,是分类的基本单元。」。 在分类学中,一个物种被赋予一个拉丁化的雙名法名称。该名称使用斜体印刷,手写时则加上底線;属名首字母大写,屬名之後紧跟一个唯一的形容词,這個詞稱為種小名或種加詞,其首字母不可大寫。只有完整的双名制名称才称为「种名」,而非仅仅是双名制名称的第二个部分。例如人的种名叫Homo sapiens(智人),而不是sapiens。 物种也是演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单元。.
卡尔·林奈和物种 · 物种和美洲紅䴉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 什么卡尔·林奈和美洲紅䴉的共同点。
- 什么是卡尔·林奈和美洲紅䴉之间的相似性
卡尔·林奈和美洲紅䴉之间的比较
卡尔·林奈有77个关系,而美洲紅䴉有19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2,杰卡德指数为2.08% = 2 / (77 + 19)。
参考
本文介绍卡尔·林奈和美洲紅䴉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