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占婆和芽莊市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占婆和芽莊市之间的区别

占婆 vs. 芽莊市

占婆(越南語:Chăm Pa;占語:Campadesa;天城文:चंपा),又稱占波,是占族人于今越南中部地區建立的古国。 该地在中国东汉时期属交州。137年(永和二年)東漢象林縣功曹區連率領占族數千人起兵,攻打象林縣,殺死縣令。隨後佔領了整個日南郡,自稱「林邑王」,该地称为「林邑」。到了中國的唐朝,出現過「占波」、「瞻波」等叫法。唐朝中期,該國改名「環王」。 到了9世紀以後,該國開始以「占城」之名,出現在中國和越南的史料之中。占城是梵文“占婆补罗”(Campapura)和“占婆那喝羅”(Campanagara)的简称,其中「pura」、「nagara」是梵文“邑”、“城”的意思。「占城」本是該國對國王居所的稱呼,後來成為中國和越南對該國的稱呼。14世紀時期,該國國勢一度十分強盛,占城國王制蓬峨曾三次率軍攻陷越南陳朝的首都昇龍。但在制蓬峨死後,旋即遭到了越南的反擊,國勢轉衰。1471年,越南後黎朝聖宗皇帝發兵討伐占婆,佔領占婆的首都毘闍耶。從此以後,占婆僅領有南部賓童龍地區,並於1697年成為越南屬下的一個土司。1832年,阮朝的明命帝下令「改土歸流」,正式兼併了賓童龍地區,從此以後,占婆正式滅亡。 占婆在早期大量接受印度文化,信仰以婆羅門教為主,13世紀前後該族人部份改信伊斯蘭教(占族穆斯林今分布在柬埔寨為主)。. 芽莊市(),是越南中南部沿海城市,庆和省省莅,以其质朴的海滩和卓越的潜水環境迅速成为受欢迎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吸引大量东南亚地区的背包游客。芽庄湾是世界最美丽的海湾之一。 在占城統治時期,该市原名是Kauthara。現在仍留下建於該時代的婆那加塔。 作为沿海城市,芽庄是海洋科学中心,設有。.

之间占婆和芽莊市相似

占婆和芽莊市有(在联盟百科)11共同点: 占城婆那加塔富安省廣南國爪哇岛芽莊市馬來越南阿摩羅波胝 (占婆)毘闍耶 (占婆)慶和省

占城

占城(Chiêm Thành),是占族人于今越南中部地区建立的古国。根据中国古代史书的记载,占城是占婆第六王朝到第十五王朝的国号,之前的国号是林邑、环王。.

占城和占婆 · 占城和芽莊市 · 查看更多 »

婆那加塔

婆那加塔()亦稱婆塔(),范瓊標記作“逋那𪃿塔”,是古代占婆王國的寺廟,位於今越南南部的芽莊。該塔供奉占城神話中的神祇楊婆那加(Yan Po Nagar),該神的地位相當於佛教、印度教中神祇七俱胝佛母和難近母。 婆那加塔的建築矗立於Cù Lao山上,共有三層。其中,最高的一層包含有兩排的塔。其主塔高25米。 婆那加塔的一座石碑證明了該塔始建於781年以前。而另一座石碑證實,當時馬來、爪哇的海盜強盛,不斷騷擾占城沿岸。占城國王釋利薩多跋摩雖然擊退了他們,但許多佛塔卻毀於這場戰爭,因此國王十分痛心,下令於784年重修了婆那加塔。 還有一座建於918年的石碑記載,占城國王因陀羅跋摩三世(即中國史書上記載的因德漫)下令為七俱胝佛母建立了一座金像。但在965年,金像被真臘人竊走。國王下令于原址重建了一座。一座建於1050年的石碑聲稱,國王動用大量土地、奴隸、珠寶和貴重金屬建造了此像。此後的一些石碑表明了這座金像在後來被印度教徒和佛教徒當作膜拜對象。 17世紀以後,越南人佔領了占城,奪取了婆那加塔,並稱之為天依聖母廟。這是因為越南人把楊婆那加稱作天依聖母的緣故。如今,婆那加塔已成為芽莊的著名景點。.

占婆和婆那加塔 · 婆那加塔和芽莊市 · 查看更多 »

富安省

富安省()位於越南,區屬中南沿海地區,北與平定省相鄰,南接得樂省、慶和省,西臨嘉萊省,東臨南中國海。.

占婆和富安省 · 富安省和芽莊市 · 查看更多 »

廣南國

廣南國(,1558年-1777年)是越南南北朝(1533年-1592年)及鄭阮紛爭期間的四個政體的其中之一。據有今越南中部一帶,由阮氏家族世襲掌權,號稱「阮主」()。 阮主名義上奉後黎朝皇帝為君主,並使用後黎朝的年號,但事實上是一個地方割據政權。阮福濶在位期間,開始使用「王」的稱謂,鑄「大越國阮主永鎮之寶」,大臣上書阮主時皆使用「稟」字。.

占婆和廣南國 · 廣南國和芽莊市 · 查看更多 »

爪哇岛

哇岛的地图(18世纪初) 爪哇島(Jawa;爪哇字母:ꦗꦮ;巽他语:ᮏᮝ;Java),位於印度尼西亚,南临印度洋,北面爪哇海,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則位于爪哇西北。 爪哇岛是世界上人口最多,也是人口密度最高的島嶼之一,全島面積126,700平方公里,人口1億4100萬(2015年),行政區人口1億4500萬,比日本全國人口多出約1700萬,而且還在上升中,密度則高達每平方公里1,121人,是世界前十密度最高的地方。.

占婆和爪哇岛 · 爪哇岛和芽莊市 · 查看更多 »

芽莊市

芽莊市(),是越南中南部沿海城市,庆和省省莅,以其质朴的海滩和卓越的潜水環境迅速成为受欢迎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吸引大量东南亚地区的背包游客。芽庄湾是世界最美丽的海湾之一。 在占城統治時期,该市原名是Kauthara。現在仍留下建於該時代的婆那加塔。 作为沿海城市,芽庄是海洋科学中心,設有。.

占婆和芽莊市 · 芽莊市和芽莊市 · 查看更多 »

馬來

来(Melayu;Malay)可以指:.

占婆和馬來 · 芽莊市和馬來 · 查看更多 »

越南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通稱越南(),是位於东南亚中南半島東端的社会主义国家,北邻中國,西接柬埔寨和老挝,拥有超過9,500万人口,位居世界第15名。越南的首都是河内,最大城市是胡志明市。越南实行一黨制,执政党越南共产党是目前越南境内唯一的合法政党。越南為東南亞國家聯盟、世界贸易组织、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及法语圈国际组织成員,是未来11国之一。 越南北部古为百越地,南部为占婆之地。前111年南越国被汉朝灭亡后,越南北部被置于中國皇朝統治之下达数个世纪之久。在此期间,中国文化大量输入越南。10世纪越南摆脱中国统治正式建国,其后经历多个朝代,有分有合,15世纪时曾经被明朝直接统治20多年。19世纪中晚期,法国征服越南,对越施行殖民统治。1945年8月,越南独立同盟会发动八月革命,宣布越南独立。1954年,越南独立同盟会在奠边府战役中大败法国军队,迫使法国势力撤离并承认越南独立,随后的日内瓦会议约定以北纬17度线为界两越分立,北方由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统治,南方则先后建立了越南国及越南共和国(南越)。翌年越南战争爆发,由西方阵营国家支持的南越对抗东方阵营国家支持的北越。美国在战争中蒙受严重损失,逐步退出战场。1975年4月30日,北越攻占南越首都西贡,自此成功统一全国。 越南统一后,仍面临着经济落后的问题。1986年越领导层决定实施革新开放,从单一的计划经济,开放为市场经济,并发展多元化商品经济,此后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冷战结束后,越南经济快速发展,并逐渐摆脱外交困境,1995年加入东盟,1998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7年加入世贸组织。但越南仍在贫富差距、医疗卫生和性别平等方面面临着诸多问.

占婆和越南 · 芽莊市和越南 · 查看更多 »

阿摩羅波胝 (占婆)

阿摩羅波胝(अमरावती )是占婆聯邦中的一個組成國,其轄境約為今日越南廣南省和峴港市一帶。該地名來源於巴利語,意為「涅槃之地」。 阿摩羅波胝的首府是因陀羅補羅,是占婆早期的首都,中國古代史料中被稱為「舊州」。在唐朝衰落的時候,阿摩羅波胝的轄境曾向北擴張至廣平、廣治、承天順化省一帶。 越南脫離中國獨立後,占婆屢次受到越南侵略。約在1000年左右,因陀羅補羅城被廢棄,首都南遷至毘闍耶。1471年,大越皇帝黎聖宗率軍攻破毘闍耶。阿摩羅波胝之地同毘闍耶一起被越南佔領。 阿摩羅波胝境內有美山遺址和。.

占婆和阿摩羅波胝 (占婆) · 芽莊市和阿摩羅波胝 (占婆) · 查看更多 »

毘闍耶 (占婆)

毘闍耶(विजय )是占婆王國的一個組成國,其統治區域位於今日越南平定省南部一帶。 毘闍耶的統治中心位於今天的(又稱茶槃遺址),被稱為毘闍耶城。在中國史料中,毘闍耶城以「新州」的名字登場。該城位於(Sông Côn)的下游,土地適宜耕作。其入海口有一個名叫「-尸-唎皮奈」(Çri Vinaya)的重要港口。 毘闍耶又有蓬皮势、宝毗齐、苏密洲、施备州、佛逝、新洲、新县、大州、交南州等称。新州、苏密洲、施备州、新洲、新县原均系占城国中部地区名。 毘闍耶自982年占婆首都因陀羅補羅被廢棄之後,成為了占婆的新首都。毘闍耶曾數度被北方大越國軍隊攻佔和洗劫。1471年,越南皇帝黎聖宗攻打占婆,攻破毘闍耶。在燒殺搶劫之後,毘闍耶之地被越南佔領,占婆以南部的賓童龍為首都。.

占婆和毘闍耶 (占婆) · 毘闍耶 (占婆)和芽莊市 · 查看更多 »

慶和省

慶和省()位於越南,區屬中南沿海地區,北與富安省相鄰,南接寧順省,西臨得樂省、林同省,東臨南中國海。 占婆著名遺址婆那加塔位於慶和省境內。境內還有著名的延慶城遺址。 越南聲稱對整個南沙群島擁有主權,以南沙群島的南威島(越方稱之為「長沙島」)為行政中心設置長沙島縣,劃歸慶和省管理。現越南實際控制南沙島嶼之中的其中31個島。中國不承認越南所聲稱的主權,並且不承認該縣的合法性。.

占婆和慶和省 · 慶和省和芽莊市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占婆和芽莊市之间的比较

占婆有302个关系,而芽莊市有26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1,杰卡德指数为3.35% = 11 / (302 + 26)。

参考

本文介绍占婆和芽莊市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