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南昌起義和國民革命軍第四軍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南昌起義和國民革命軍第四軍之间的区别

南昌起義 vs. 國民革命軍第四軍

南昌起義又名八一南昌起義、八一起義、南昌暴動、南昌起事,是中國共產黨於1927年8月1日針對中國國民黨在江西南昌发动的武装起事事件。. 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是中華民國軍政時期建國民革命軍中的一支軍隊,前身為廣東軍隊「建國粵軍第一師」。 第四軍是國民革命軍始創部隊之一,更是國民革命軍北伐主力,曾在湖南及江西分別大敗吳佩孚及孫傳芳,奠定北伐成功,因而稱為「鐵軍」。 第四軍中,本來中國共產黨黨員甚多。国民革命军北伐途中,中國國民黨實行分共;部份由中国共产黨掌握部隊在南昌發動南昌兵變,成為中國共產黨直屬部隊。 之後第四軍發展成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成為一二八事變中著名抗日部隊。部份於北伐時留守廣東部隊,則一直維持至中國抗日戰爭正式爆發,以至第二次國共內戰。.

之间南昌起義和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相似

南昌起義和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有(在联盟百科)22共同点: 南昌市叶挺寧漢分裂中國國民黨中國共產黨中国工农红军九江市广东省張發奎國民革命軍國民革命軍北伐周士第黃琪翔邓演达蔡廷锴蔣光鼐陳銘樞李漢魂江西省汪精卫湖南省朱暉日

南昌市

南昌市(普通话:Nánchāng shì,赣语白话字:lan31chɔŋ11 si32)简称 “洪”或“昌”,别称“天下英雄城”。南昌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西省的省会,中国中部暨长江中游地区第三大城市,江西最大的城市。南昌地处江西中部偏北,建城歷史逾二千二百年,古称“豫章”、“洪都”、“洪城”,扼赣江、鄱阳湖要冲,居豫章平原腹地。东引吴越,西控荆楚,北接中原,南通粤闽,乃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核心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中国最早的航空工业基地和光电产业基地,世界级的光伏产业基地,江南名城、中国水都。 南昌辖6区3县,设1个国家级新区(赣江新区),总面积0.74万平方公里(含水域面积0.22万平方公里),平原占35.8%,水面占29.8%,素有“物华天宝”之美誉。2017年南昌人均GDP9.4万元(1.45万美元),常住人口537.14万人  。 南昌城始建于公元前202年,寓意“昌大南疆、南方昌盛”,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初唐四杰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称其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地,历来是江南地区核心城市之一,南唐时期南昌府为“南都”。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宣告中国共产党党领导下的解放军从此诞生了。二千多年的建城史,留下海昏侯墓(汉废帝陵)、滕王阁、八大山人纪念馆、百花洲、八一起义旧址群等名胜古迹。 南昌制造了中国人民共和国的第一架飞机、第一批海防导弹、第一辆摩托车、拖拉机,是重要的制造中心。南昌区位优势独特,成为沪昆高铁、沪深高速铁路、沪广高速铁路、京九高铁、福银高铁等线路交汇的全国综合交通枢纽之一。 1986年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曾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2006年被《新闻周刊》评选为世界十大最具經濟活力城市。2014年荣获国家卫生城市。2011年第七届全国城市运动会的主辦城市。.

南昌市和南昌起義 · 南昌市和國民革命軍第四軍 · 查看更多 »

叶挺

叶挺()原名叶为询,字希夷,广东惠阳客家人,为北伐名将,八一南昌起义前敌总指挥,新四军军长。 叶挺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后参加建国粤军,参与粤桂战争,任工兵营副营长。1921年,调任孙中山之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警卫团第二营营长。1924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起,他历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参谋处处长、第十二師第三十四團團長、叶挺独立团团长,参加北伐战争;之后担任第二十五师副师长,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师长。1927年,叶挺参与指挥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但之后因在党内受到不公正待遇脱离中共,流亡莫斯科。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曾任新四军军长,皖南事变时被俘。1946年,叶挺获释后重新加入中共,随后因飞机失事遇难。.

南昌起義和叶挺 · 叶挺和國民革命軍第四軍 · 查看更多 »

寧漢分裂

寧漢分裂是1927年國民政府北伐期間,国民党内部以南京蔣介石(蒋中正)为首的清共势力和武汉汪精卫(汪兆銘)为首的容共势力发生分裂的事件。寧、漢分別指南京(舊稱江寧)和武漢。 蘇聯為赤化中國奪取政權而指示中國共產黨將中國國民黨分化為左右派,當時屬於國民黨左派的武漢國民政府受蘇聯鮑羅廷控制,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中正另組南京國民政府,主張清黨。事件最終以武漢國民政府內汪兆銘識破蘇聯與中國共產黨的奪權計劃主動進行和平分共告終。.

南昌起義和寧漢分裂 · 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和寧漢分裂 · 查看更多 »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簡稱國民黨,是中華民國肇建者孫中山及其革命黨同志所創建的政黨。其前身最早為1894年11月24日成立於夏威夷檀香山的革命團體興中會,而後分別改組為中國同盟會、國民黨及中華革命黨,1919年經孫中山改組後轉用現名。現今總部位於臺北中崙,現任黨主席為吳敦義。 從1928年國民政府完成北伐並統一中國起,該黨一直是中華民國的執政黨。2000年總統選舉敗選後首次成為在野黨。2008年總統選舉中,前黨主席馬英九得到765萬多票,創下中華民國總統直選史上最高得票數,使國民黨重新執政,並在2012年總統選舉中連任。2016年總統選舉失利後再次成為在野黨,不過仍是立法院第二大黨。以中國國民黨為首的泛藍陣營,與以民主進步黨為首的泛綠陣營並列為臺灣兩大政治势力。 國民黨是目前唯一曾在中國大陸與台灣執政、以及迄今唯一曾經同時統治臺海兩岸的政黨。.

中國國民黨和南昌起義 · 中國國民黨和國民革命軍第四軍 · 查看更多 »

中國共產黨

#重定向 中国共产党.

中國共產黨和南昌起義 · 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革命軍第四軍 · 查看更多 »

中国工农红军

中国工农红军,是第一次国共内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1928年5月前稱爲中國工農革命軍。隨着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國工農紅軍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由重慶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統一調度八路軍和新四軍。 红军部队的组建,通常来源于中国共产党在各地和国民革命军中发动的暴动、兵变。红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於1955年被授予将帅军衔的解放军高级将领绝大部分来自于红军部队。.

中国工农红军和南昌起義 · 中国工农红军和國民革命軍第四軍 · 查看更多 »

九江市

九江市,简称浔,古称柴桑、潯陽、江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西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该省北部,有江西“北大门”之称。市区坐落于长江南岸、庐山北麓、鄱阳湖以西。.

九江市和南昌起義 · 九江市和國民革命軍第四軍 · 查看更多 »

广东省

廣東省,簡稱粵,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南端沿海的一個省份,省會廣州。廣東省位於南嶺以南,南海之濱,與香港、澳門、福建、廣西、湖南、江西接壤,與海南隔瓊州海峽相望。廣東省總面積約爲598,800平方公里,海洋及陸地面積分别爲419,000平方公里和179,800平方公里。 廣東是中國的人口大省,2015年該省人口約1.1億人,高居全國第一位,其人口密度爲每平方公里584人。該省自改革開放以來一直是大量外來人口的移居地,使其擁有相對多樣的族群面貌,廣東的漢族居民,主要可分爲廣府、客家、閩南三大民系,此外還有不同的少數民族,其中人數最多的爲壯族。 該地區與廣西和海南同屬於嶺南文化圈,其語言、傳統風俗等方面都有著自身的獨特性。廣東人以其經商傳統著名全国,歷史上的「粵商」就是指在廣東一帶行商的人(廣肇帮,在海外又稱廣東幫,海外所講的廣東帮不包括潮州幫和客家幫),與徽商、浙商、晉商、蘇商一同合稱爲歷史上的“五大商幫”。作爲廣東省會的廣州有「千年商都」之稱,自漢代開始番禺城(廣州市古名)便是中國的重要商業都市,以清代的廣州十三行(廣東十三行)最爲著名。 廣東省2016年估計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爲73,290元人民幣,在全國省級行政區中位列第八,而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則位列全國第一、世界第五。珠江三角洲地區是世界上大都會區和大都市之一。深圳、廣州、珠海、佛山、中山和東莞,這六個城市是廣東最富裕的地區;2015年,六個城市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可依國際匯率兌換為19,650美元。廣東省的水資源豐富,其水產品生產以近海養殖和海洋捕撈為主。位處珠江沿岸一帶的珠江三角洲被稱作南中國的「魚米之鄉」,是中國第二大水產品出產省份和第三大海產品出產省份。.

南昌起義和广东省 · 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和广东省 · 查看更多 »

張發奎

張發奎(),字向華,原名发葵,又名逸斌。廣東省始興縣客家人,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國民革命軍北伐時期名將,中國共產黨在南昌起义的軍隊為其部下。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先指揮淞滬抗戰,後來任第四戰區司令。1949年後居於香港。.

南昌起義和張發奎 · 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和張發奎 · 查看更多 »

國民革命軍

國民革命軍,簡稱國軍、革命軍,是中國國民黨在1924年師法蘇聯共產黨軍事制度創設之軍隊。1925年7月,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將所屬軍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是中國國民黨所轄的軍隊,也是中華民國在國民革命軍北伐後到行憲前的國家武裝力量,為中華民國國軍的前身。 國民革命軍建軍之初,將領和軍官均由中國國民黨在廣州創設的黃埔軍校加以培養訓練。國民革命軍是國民政府进行北伐的主要武裝力量。1928年,國民革命軍北伐完成,正式統一中國,國民政府定於一尊,國民革命軍也被稱為國民政府軍,簡稱「國軍」或「國府軍」,同時效忠黨與國家,期間經歷中国抗日战争、第二次國共內戰等戰爭。1947年,《中華民國憲法》頒布實施,國民革命軍成為中華民國國軍,簡稱「國軍」。.

南昌起義和國民革命軍 · 國民革命軍和國民革命軍第四軍 · 查看更多 »

國民革命軍北伐

國民革命軍北伐,又稱國民政府北伐、國民黨北伐、國民大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是1926年至1928年間,中國國民黨領導的國民革命軍向北洋軍閥發動政變之內戰,因為國民革命軍戰場由南向北推進,故又簡稱“北伐”或“北伐战争”。 1926年7月9日,國民政府成立國民革命軍,由蒋中正担任总司令,起兵廣東,连奪长沙、武汉、南京、上海等地;進至華中,國民政府内部因对蘇聯與中国共产党态度不同而分裂,北伐陷于停顿。宁汉復合后,国民革命军继续北上,加入西北冯玉祥、山西阎锡山後,1928年6月攻克北京。奉系军阀、安國軍總司令、中華民國軍政府海陸軍大元帥张作霖從北京撤往中国东北,隨後因皇姑屯事件被炸死,其子張學良宣佈東北易幟,至此國民政府完成武裝奪權。 國民政府在北伐戰爭中,除了透過直屬的國民革命軍,也吸收中國各地反北洋勢力,成功將北洋軍閥及其掌控的北洋政府瓦解。北伐結束後,國民政府正式統治全中國,成為中國在國際上唯一代表的政權。但實際上,國民政府的組成內外仍有不同派系勢力,造成日後發生中原大戰等連串內鬥衝突,且由于之后的日本入侵中国以及国共两党间的斗争,导致中国实质上处于分裂状态,直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接管中国大陆。.

南昌起義和國民革命軍北伐 · 國民革命軍北伐和國民革命軍第四軍 · 查看更多 »

周士第

周士第(),又名周力行、周平、周士悌、周士弟,廣東樂會(今海南瓊海)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上将。 周士第曾任孙中山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副队长、队长,1924年從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過北伐和南昌起義。1928年脱党,1934年重回中央苏区,任军事教员,參與長征。1935年重新入党,任红十五军团参谋长,後任红二方面军参谋长。抗戰初任八路軍120師參謀長,國共戰爭時期任第十八兵團司令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川西军区司令员兼成都市市长,西南军区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部队司令员,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兼外军训练部部长,总参谋部顾问。曾任第一至第三届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三、第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一、第四、第五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七、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八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將军銜,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南昌起義和周士第 · 周士第和國民革命軍第四軍 · 查看更多 »

黃琪翔

黃琪翔(),字御行,廣東嘉應(今梅州市梅縣區)人。中國軍人,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将加上將,北伐、抗戰時名將。1931年起為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即第三黨)之領導,曾參加發動閩變。抗戰時先後任國民革命軍集團軍司令、中国遠征軍副總司令,獲授青天白日勳章。戰後第三黨改成為「中國農工民主黨」,曾擔任秘書長、副主席。1949年回北京參加政協 ,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政協常务委員等職。1957年鳴放時公開批評蘇聯,反右開始即被劃為右派,遭受迫害。文革時再受残酷人身攻击。1970年逝世。.

南昌起義和黃琪翔 · 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和黃琪翔 · 查看更多 »

邓演达

邓演达(),又名策成、仲密,字择生,化名石生登,中国广东归善永湖乡鹿颈村人(今惠州市惠城區三栋镇)。历任黄埔军校教练部副主任、黄埔军校教育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主任兼武汉行营主任、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中国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主任等。在国民党内部属于國民黨左派。.

南昌起義和邓演达 · 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和邓演达 · 查看更多 »

蔡廷锴

蔡廷锴(),广东罗定人,字贤初。民国将军。是區壽年舅舅。.

南昌起義和蔡廷锴 · 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和蔡廷锴 · 查看更多 »

蔣光鼐

蔣光鼐()名憬然,廣東東莞太平(今廣東省東莞市虎門鎮)南栅三蔣村, 。1913年畢業於保定軍官學校第一期騎兵科。曾任國民革命軍師長,第十一軍副軍長,十九路军总指挥。他所統領的十九路軍,亦為1934年閩變主力。1946年,蔣光鼐參與發起組織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央人民政府等任职。1966年文革期間遭抄家等迫害,翌年去世。.

南昌起義和蔣光鼐 · 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和蔣光鼐 · 查看更多 »

陳銘樞

陳銘樞(),字真如,廣東合浦(今属广西)客家人。中华民国上将,民革的创始人之一。曾任代理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国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长,国民政府交通部长,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军长,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广东省政府主席,京沪卫戍总司令官,兼代理淞沪警备司令,国民革命军右翼集团军总司令。.

南昌起義和陳銘樞 · 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和陳銘樞 · 查看更多 »

李漢魂

李漢魂(),字伯豪,中国廣東吳川市中山鎮人,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參加北伐、抗日戰爭。抗日戰爭時任戰時廣東省政府主席6年。抗戰以後,於蔣介石下野後曾一度於廣州任何應欽內閣、閻錫山內閣內政部長。1949年後赴美國,至1987年病逝紐約。.

南昌起義和李漢魂 · 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和李漢魂 · 查看更多 »

江西省

江西省,简称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行政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东界浙江与福建、北邻安徽和湖北,西连湖南,南毗广东。境内最大河流为長江支流赣江,自南向北纵贯全境,注入中国目前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全省总面积166946.58平方公里,2016年底人口4592.00万人江西省统计局:〈〉。省会为南昌。.

南昌起義和江西省 · 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和江西省 · 查看更多 »

汪精卫

汪兆銘,表字季新,別號精卫(亦為其筆名),歷史多沿用其號,稱其汪精衛,中國近代政治人物、革命家,是中華民國開國元勳。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柯桥区),生于广东三水县(今佛山市三水区),清末秀才、官費留學生,毕业于日本法政大学。 青年時曾經參與革命組織中國同盟會,1910年,因為謀刺清朝摄政王载沣失敗被捕。本应处死,後在肅親王善耆斡旋下,改判終身監禁;翌年辛亥革命成功後,獲釋。早年擔任孫文的秘書及文膽,孫文逝世後,歷任國民政府主席、軍事委員會主席、行政院長、國防最高會議副主席及中國國民黨副總裁等。直到中國抗日戰爭初期,仍然是蔣中正主要政治對手之一,後來主張对日求和,與日本合作,建立以中華民國南京國民政府为名的傀儡政权。.

南昌起義和汪精卫 · 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和汪精卫 · 查看更多 »

湖南省

湖南省(湘语长益片新派长沙话:;湘语娄邵片双峰话:),中華人民共和國一级行政区,全境位于长江中游以南地区,因大部在洞庭湖以南得名“湖南”,又因湘江贯穿全境而简称“湘”,;境内广植芙蓉(木芙蓉),古诗有“秋风万里芙蓉国”之句,故有“芙蓉国”之誉。湖南的省会长沙市,省政府驻地位于长沙市天心区湘府路。湖南大部分地区的汉语方言以湘语为主,在湖南省內的其他地区则主要使用西南官话、赣语、湘南土话、瓦乡话以及客家话等其他汉语方言。此外,苗语、土家语、侗语、勉语(瑶族的主要语言之一)等少数民族语言在湖南省西部和南部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使用。.

南昌起義和湖南省 · 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和湖南省 · 查看更多 »

朱暉日

朱晖日()字步云,广东台山人。出生于中医世家。14岁入台山县城高等小学读书,在校加入同盟会,参加了辛亥光复台山之役。.

南昌起義和朱暉日 · 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和朱暉日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南昌起義和國民革命軍第四軍之间的比较

南昌起義有144个关系,而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有92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22,杰卡德指数为9.32% = 22 / (144 + 92)。

参考

本文介绍南昌起義和國民革命軍第四軍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