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南區 (臺中市)和臺中市 (省轄市)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南區 (臺中市)和臺中市 (省轄市)之间的区别

南區 (臺中市) vs. 臺中市 (省轄市)

南區為臺灣臺中市最早成立的市轄區之一。此區設有國立中興大學、中山醫學大學與臺中高工,重要的政府機關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臺中高等行政法院、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與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亦設立於此區,型塑出文風鼎盛的生活圈。. 本文敘述省轄市時期的臺中市。臺中於日治時期1920年實施市制,為臺中州之州轄市。1945年中華民國接管臺灣後,改設置隸屬臺灣省之省轄市,2010年12月25日五都升格案生效,與臺中縣合併改制成為直轄市。.

之间南區 (臺中市)和臺中市 (省轄市)相似

南區 (臺中市)和臺中市 (省轄市)有(在联盟百科)37共同点: 劉銘傳南屯區南投縣台中捷運台灣日治時期大里區大慶車站中區 (臺中市)中華民國政府市區改正市辖区彰化市彰化縣忠明路國光路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福建臺灣省第二次世界大战綠川烏日區西區 (臺中市)臺中州臺中市臺中市 (州轄市)臺中廳臺中線臺中林氏宗祠臺北臺灣府臺灣總督府...臺灣鐵路管理局柳川林柏榕東區 (臺中市)清朝文心路旱溪 扩展索引 (7 更多) »

劉銘傳

劉銘傳(),字省三,室號盤亭、大潛山房,諡號壯肅,是一位出身安徽合肥的淮軍將領和臺湾巡撫。 他是淮軍的領導者之一,並在中法戰爭中於臺灣地區率軍擊退法軍,又在隨後被任命為臺灣建省後首任巡撫,復積極於當地推行各種現代化建設並為其奠定相關基礎。.

劉銘傳和南區 (臺中市) · 劉銘傳和臺中市 (省轄市) · 查看更多 »

南屯區

南屯區為中華民國臺中市轄下的一個市轄區,位於台灣臺中市西南方,最初為平埔拍瀑拉(Papora)族貓霧拺社群部落,清代後屬農業區,為現台中市轄區中漢人最早開發的地區之一。 1990年代後期新興發展的中心商業區-七期重劃區亦包含此區一部分。而中央機關的行政院中部聯合服務中心亦設於此區黎明新村內(前身為台灣省政府黎明辦公區),另有台中市精密機械科技創新園區與法務部矯正署所轄臺中監獄、臺中女子監獄、臺中看守所及臺中戒治所設置於此區大肚台地上。.

南區 (臺中市)和南屯區 · 南屯區和臺中市 (省轄市) · 查看更多 »

南投縣

南投縣(閩南語:Lâm-tâu Kuān,國姓鄉四縣客語:Namˇ Teuˇ Ien),是中華民國臺灣省的縣份,位處臺灣中部,坐落在本島正中央,是臺灣唯一的內陸縣。縣治南投市內的中興新村是臺灣省政府所在地。 縣境內原住民有泰雅族、賽德克族、布農族、鄒族及居住在日月潭畔之邵族。臺灣最高峰玉山、最大天然湖泊日月潭、最長河流濁水溪的源頭與臺灣地理中心皆位於該縣,而鄰近彰化與台中一帶因人口聚集,形成中部衛星都市的分佈型態。特產包括青梅、香蕉、甘蔗、凍頂烏龍茶、紹興酒、竹藝品、南投陶、花卉。.

南區 (臺中市)和南投縣 · 南投縣和臺中市 (省轄市) · 查看更多 »

台中捷運

#重定向 臺中捷運.

南區 (臺中市)和台中捷運 · 台中捷運和臺中市 (省轄市) · 查看更多 »

台灣日治時期

臺灣日治時期()是指臺灣在1895年至1945年間由大日本帝國統治的時期,於臺灣歷史上又稱為日本時代、日治時代、日據時代或日本統治時期。 日本統治時期臺灣經濟置於日本帝國主義支配之下,身為最後一個躋身新帝國主義的日本,其帝國主義型態具有後進性,和西方由資本主義引導國家海外殖民政策不同,日本國內的資本主義尚不發達,無力在臺灣從事大規模資本活動,因此日治初期,是由臺灣總督府主導殖民地的開拓規劃。原則上,由官方為日本資本家量身定做各種規則,迫使臺灣提供資源、物產及勞力,為其服務。在殖民國家發展定位上,日本將臺灣做為支持本國工業的後盾,同時是日本向南洋發展的基地。日本在臺灣實行特別法,以警察政治控制社會,臺灣人沒有平等的參政權,在日治初期的現代化教育程度也遠低於在臺灣的日本人,日後逐年普及,但教育制度上與日本人相比仍不平等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頁189-201,1999年,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自大正時期後,日本對臺灣統治已漸趨穩固以及大正民主化的政治風氣改變,於日治中後期日方改取較為柔和的內地延長主義統治方針以及改派任文官總督,臺灣亦在短時期內發展蓬勃的本土政治運動及社會運動,同時也其許多臺人出國前往中國東北的滿州國或到日本本土留學,如鍾理和等,甚至赴中國與國共合作抵抗日本統治。中日戰爭爆發後日方因應戰爭需要更進一步推行全面性的皇民化政策,以期將臺灣人同化於日本,不過儘管高砂族有志士、民間日籍台裔的志願兵力,仍有漢人赴中參戰抗日,日本政府在民族認同問題下,改派臺灣兵赴南洋即可看出官方與日籍臺灣人的煎熬,詳見臺灣抗日運動、高砂義勇隊。 基於日本殖民統治的需求,臺灣在日治時期於基礎設施、教育設施、公共衛生、農業以及工業等各方面得到相當程度的現代化,但在對外經濟關係上則被日本化。而因為日本統治末期推行皇民化運動造成的低中國性,與戰後初期「陳儀政府」治理失政集負面中國性大成,並視當時臺灣人為「日本奴化教育下的劣等國民」,在臺灣本地人與戰後來臺大陸人之間形成族群隔閡。許多臺灣人因而感到過去日本統治下的臺灣情況比較良善。部份臺灣史學者認為,此情結不僅影響許多在日治時期出生的臺灣人,也相當程度地影響了戰後臺灣對本土認同、臺灣主體性、族群意識觀念乃至臺灣獨立運動的興起。儘管戰後國民黨政府在臺灣推行中國導向的民族主義教育,強調日本殖民臺灣的負面影響,把日治時期臺灣的抗日運動與中國抗日戰爭做連結,並將日本領臺視為等同日本侵華歷史的一部分,但臺灣民間對日本大多仍抱持好感,不過也有其他不同於上述調查結果之民調。日本留在臺灣的基礎建設、文化政策所造成的影響亦於近年來不斷被各界重新檢視或評價。為東亞乃至於世界殖民史上少見的情形,時常引起學術界的興趣及研討。.

南區 (臺中市)和台灣日治時期 · 台灣日治時期和臺中市 (省轄市) · 查看更多 »

大里區

大里區是台灣中部城市台中市下屬的一個市轄區,位於全市西南端,為平原盆地區和山麓帶坡地之接壤地區,與南區、東區、太平區、霧峰區、烏日區相鄰,因大里溪而造就此區繁華。郵遞區號為412,目前轄區人口約21萬,是台中市人口第三高的市轄區;人口數次於北屯區及西屯區,為台中公司行號登記第二多的行政區。.

南區 (臺中市)和大里區 · 大里區和臺中市 (省轄市) · 查看更多 »

大慶車站

大慶車站位於臺灣臺中市南區,為臺灣鐵路管理局臺中線的鐵路車站,大慶之站名係取鄰近之「大慶街」。1998年設站,是第一個臺鐵捷運化政策下所興建的車站,2016年10月16日高架車站啟用;未來將與臺中捷運綠線(烏日文心北屯線)共站。.

南區 (臺中市)和大慶車站 · 大慶車站和臺中市 (省轄市) · 查看更多 »

中區 (臺中市)

中區為臺灣臺中市的一個市轄區。是臺中市進入現代化城市的主要市區區域(市中心),曾是中心商業區,全區除公共設施用地外,皆為商業用地,然而1980年代後隨著台灣的公路興起(中山高速公路通車),臺中市的交通重心開始西移,並且市府開始於北屯、西屯、南屯進行市地重劃,使工商業重心也逐漸西移,再加上中區內道路窄小、停車場地缺乏等因素,導致舊市區市況嚴重衰退,中心商業區也移轉至臺中西部的七期重劃區。直至2010年代後,在民間企業與文化復興組織一連串的努力下,使人潮逐漸回流,市況亦開始慢慢復興。然而中區仍為臺中市及中部地區東西向主要道路的起點,在交通上尚具重要地位。 中區曾是全台灣人口密度最高的區域,曾高達每平方公里49529人以上(1986年),但因人口持續衰退,2017年被北區超越居台中人口密度第二高的市轄區。是該市面積最小的市轄區,亦為全國面積最小、唯一一個面積不滿1平方公里的鄉鎮層級行政區。.

中區 (臺中市)和南區 (臺中市) · 中區 (臺中市)和臺中市 (省轄市)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政府

中華民國政府是中華民國的治權機構,其歷史最早可追溯至1911年肇建於武昌的中華民國軍政府,之後歷經南京臨時政府、北京臨時政府、北洋政府、國民政府等多次政權替換。現今在臺灣地區的中華民國政府體制基於1947年施行的中華民國憲法、以及1991年首次制定的憲法增修條文,分為中央、地方兩大層級。 中華民國施行「一府五院」的中央政府組織,別稱「中樞」:「一府」是指總統、副總統、以及總統之幕僚單位(總統府、國安會等),「五院」則指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試院、監察院及下屬各政府機構,此乃依照孫中山自創之五權憲法理論,將國家治權分為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等五種,並分別設置一個「院」來執行。地方政府架構則分為省╱直轄市、縣╱市、鄉╱鎮╱縣轄市等三級,但省的功能於1998年起虛級化,故一般均將省級剔除;原本屬於省轄下的縣、市,在省虛級化後實際上與直轄市同屬中央政府直轄。現今所稱的地方政府,指直轄市、縣、市、鄉、鎮、縣轄市、以及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設有行政機關與立法機關。 中華民國政府也是迄今唯一曾經同時統治臺海兩岸的行憲政府。.

中華民國政府和南區 (臺中市) · 中華民國政府和臺中市 (省轄市) · 查看更多 »

市區改正

市區改正在臺灣,是指1895年-1925年臺灣總督府對臺灣大型都市與中型市鎮都市所研擬的都市計畫,主要是效仿奧斯曼計畫,開闢興建下水道、開闢道路、圓環並形塑街道立面。1936年起,臺灣總督府公布《臺灣都市計劃令》,加入「地域制」的觀念,臺灣的都市規劃正式進入為都市計畫時代。.

南區 (臺中市)和市區改正 · 市區改正和臺中市 (省轄市) · 查看更多 »

市辖区

市轄區(常簡稱為區)为現代社會中對城市中所設行政區劃单位類型的泛稱。本條目以講述華語圈的市轄區為主。.

南區 (臺中市)和市辖区 · 市辖区和臺中市 (省轄市) · 查看更多 »

彰化市

彰化市(Tsiang(Tsiong)-huà-chhī)位於臺灣彰化縣東北角,為彰化縣縣治所在地。彰化市一帶早期為隸屬平埔族的巴布薩族半線社人的活動場域,舊稱「半線」,後明鄭部將劉國軒屯兵鎮壓原住民,在軍隊保護下,漢人陸續到來,開鑿水利,人口漸聚,發展出村落街巷,在臺中市產生前,是臺灣中部的政經中心。由於彰化市居南北交通要衝,每當民變動亂,該地首當其衝,之後有地方官員植竹為城,略作防衛之用,因此古有「竹城」雅稱。境內的八卦山大佛風景區為臺灣著名的觀光勝地。賴和紀念館、小西街、孔廟亦為該市的重要觀光景點。彰化市約有人口23萬2千多人,是彰化縣人口最多的行政區,亦為全國人口最多的縣轄市。.

南區 (臺中市)和彰化市 · 彰化市和臺中市 (省轄市) · 查看更多 »

彰化縣

彰化縣(Tsiang-huà-kuān;Chông-fa-yen)中華民國臺灣省的縣,有「臺灣米倉」之稱,位於臺灣本島中部,東邊以八卦山脈與南投縣接壤,西邊濱臨臺灣海峽,南邊以濁水溪與雲林縣為界,北邊以烏溪與臺中市為界。彰化縣古稱「半線」,地形上以平原為主,北邊屬於彰化平原,南邊則是濁水溪扇狀平原。彰化縣是臺灣本島面積最小的縣,是臺灣人口第一大縣,也是臺灣設籍人口唯一超過百萬人的縣市。本縣常與臺中市及南投縣合稱中彰投地區,或與雲林縣、嘉義市、嘉義縣等三縣市合稱彰雲嘉地區。.

南區 (臺中市)和彰化縣 · 彰化縣和臺中市 (省轄市) · 查看更多 »

忠明路

忠明路為臺灣臺中市的重要道路之一,大致呈環狀,東連進化北路,南過臺灣大道接忠明南路,忠明南路又往南至舊旱溪河道,進入大里區與大智路連接。其中五權南路至國光路間的路段為台63線的一部分。 忠明路及忠明南路全線配置雙向四車道及中央綠化安全島。.

南區 (臺中市)和忠明路 · 忠明路和臺中市 (省轄市) · 查看更多 »

國光路

國光路為臺灣臺中市的重要道路。大致呈南北向,北連西區林森路,南接大里區中興路一段;此路大部份路段(建成路-大里溪段)屬省道台三線。因為此路為大里區與南區的主要道路,再加上多路公車行經,導致此路段通勤時間易塞車。台中捷運橘線計劃沿此路興建。 國光路於復興路至忠孝路間配置雙向四車道及中央綠化安全島;忠孝路至舊旱溪國光橋間則仍有安全島但無綠化設置;國光橋以南直至大里溪上的大里橋則恢復設置綠化安全島,並增寬為雙向六車道。.

南區 (臺中市)和國光路 · 國光路和臺中市 (省轄市) · 查看更多 »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簡稱國資圖)是隸屬於中華民國教育部的國立圖書館,坐落於臺灣臺中市南區,有著輔導臺灣全國上下520多座公共圖書館的任務。此外,該館還設有2座分館(黎明分館和中興分館)及3座微型圖書館。該館的前身為1923年成立的臺中州立圖書館,並在之後歷經3次遷館、4次改名及多次改隸。 2014年,國際圖書館協會(IFLA)將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登錄在「此生必去的1001座圖書館」名單上。此外,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也是臺灣第一座登錄在該名單上的圖書館。.

南區 (臺中市)和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和臺中市 (省轄市) · 查看更多 »

福建臺灣省

福建臺灣省(v)為大清帝國在1885年至1895年間存在的一個行省,管轄原福建省的臺灣府和臺北府,一般以「臺灣省」俗稱,史稱「臺灣建省」。這是第一個專為臺灣設置的省級行政區。.

南區 (臺中市)和福建臺灣省 · 福建臺灣省和臺中市 (省轄市)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南區 (臺中市)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臺中市 (省轄市) · 查看更多 »

綠川

綠川原名「無名溪」、「新盛溪」《老大墩·新故鄉》,1999年,葉晉玉著,台中市立文化中心出版,第74頁,為台灣台中市中心四條主要河川之一,與柳川、梅川、麻園頭溪並列其名。綠川是台中市人文發源地,最早歷史起於清代,乃因綠川流經台中盆地所形成低窪平原,自中國大陸移民居住於此,位在現今台中公園一帶發展出市街。.

南區 (臺中市)和綠川 · 綠川和臺中市 (省轄市) · 查看更多 »

烏日區

烏日區是臺灣臺中市的市轄區,居--市南端,控制臺中盆地出口,北倚大肚山,南鄰八卦山。氣候屬亞熱帶氣候,因為位居背風坡,雨量較少。臺中重要交通樞紐之一的臺灣高鐵-臺中-車站亦位於此區,未來將成為臺中唯一擁有高鐵、臺鐵、捷運「三鐵共站」的行政區。.

南區 (臺中市)和烏日區 · 烏日區和臺中市 (省轄市) · 查看更多 »

西區 (臺中市)

西區為臺灣臺中市市轄區之一,為臺中州廳以及臺中市政府部分局處之所在地。該區與北區、中區、東區及南區屬於臺中舊市區。.

南區 (臺中市)和西區 (臺中市) · 臺中市 (省轄市)和西區 (臺中市) · 查看更多 »

臺中州

臺中州是台灣日治時期至戰後初期的行政區劃之一,1920年合併原臺中廳與南投廳而成,轄域為今臺中市、彰化縣、南投縣。1945年,改制為臺中縣,原下轄之臺中、彰化兩市獨立為省轄市。.

南區 (臺中市)和臺中州 · 臺中州和臺中市 (省轄市) · 查看更多 »

臺中市

臺中市是中華民國的直轄市,臺灣三大都市之一,位在臺灣中部,是臺灣中部唯一的直轄市。臺中市中央為臺中盆地,是臺中市的人口稠密區。台中市與周邊相對的地理位置上,北與臺灣省苗栗縣、新竹縣接壤,南與臺灣省彰化縣、南投縣為鄰,東隔中央山脈與臺灣省花蓮縣相鄰,東北有中央山脈和雪山山脈之分水嶺毗鄰臺灣省宜蘭縣,西望面臨臺灣海峽。總面積約2,215平方公里,設籍人口279.4萬人,為臺灣人口排名第二的城市,也是「臺中都會區」的核心都市。2016年GaWC所公布之世界級城市名單中,臺中市列為Gamma-等級之城市,在臺灣入榜城市之中排名第二位,為臺灣重要的國際都市。 「台中」意即「台灣之中央」,名稱係始於日治時期,是台灣的地名之中最晚出現的名稱。在台灣清領時期臺中開始出現聚落,城市雛形則是在台灣日治時期市區改正後形成,。日治時期因日人刻意打造一座現代化城市,以市區改正政策將早期市區規劃整然有致,整治流經市區的綠川和柳川,植有柳樹,幽靜美麗,彷若京都鴨川,而有「台灣的京都」之稱。.

南區 (臺中市)和臺中市 · 臺中市和臺中市 (省轄市) · 查看更多 »

臺中市 (州轄市)

臺中市(),為台灣日治時期時1920年至1945年間存在之行政區,轄屬台中州。轄今臺中市西區、北區、東區、南區以及中區。.

南區 (臺中市)和臺中市 (州轄市) · 臺中市 (州轄市)和臺中市 (省轄市) · 查看更多 »

臺中廳

台中廳為台灣日治時期行政區劃,設立於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台灣總督府以辦務署負責地方政務,而縣及廳介於總督府與辦務署之間,造成行政事務上的欠缺靈活 ,而廢止「三縣四廳」,設「二十廳」之行政單位,「廳」下設「支廳」,台中廳下分設東勢角、塗葛堀(今龍井區)、牛罵頭、社口(今神岡區境內)、葫蘆墩等五個支廳;廳治設於廳直隸的藍興堡台中城(原臺灣省城)內,廳直隸範圍包含藍興堡、貓羅堡及栜東上堡各一部分,以及栜東下堡、大肚中堡、大肚下堡。 明治42年(1909年)10月,台灣總督府將原有之二十廳,廢止合為十二廳,合併台中、彰化二廳及苗栗廳之一部分為台中廳。下轄東勢角、葫蘆墩、大甲、沙轆、彰化、鹿港、員林、北斗、二林等九個支廳。 大正9年(1920年)7月,時任台灣總督田健治郎為提高地方官的權限,廢西部十廳,實施「五州二廳」制度,台中廳與南投廳合併為台中州。.

南區 (臺中市)和臺中廳 · 臺中市 (省轄市)和臺中廳 · 查看更多 »

臺中線

臺中線是指臺灣鐵路管理局經營竹南至彰化間的鐵路幹線。由於臺中線的路線位置是相對於海線,較為靠近臺灣中央的內陸山區地帶。為便於區別,因此在口語中常將臺中線習慣稱為山線,這種稱法也被臺灣鐵路管理局在時刻表上使用。.

南區 (臺中市)和臺中線 · 臺中市 (省轄市)和臺中線 · 查看更多 »

臺中林氏宗祠

臺中林氏宗廟(當地人俗稱林祖厝)位於臺中市南區,於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11月27日公告為三級古蹟。原創建於清嘉慶年間,初名「林祿公祠」,建於內新莊(今臺中市大里區內新里);台灣日治時期昭和5年(1930年)遷於現址。.

南區 (臺中市)和臺中林氏宗祠 · 臺中市 (省轄市)和臺中林氏宗祠 · 查看更多 »

臺北

--北(Tâi-pak,俗體字書寫作--北)是臺灣的地理名詞,詞義為「臺灣之北」;原本指稱北臺灣,19世紀末臺北建城後,漸用於專指以此城池為中心發展的都市。 「臺北」依照定義的不同涵蓋不同的範圍。行政區的臺北指臺北市,都會區的臺北則指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人口約700多萬人,有的機構定義臺北都會區會再加上桃園市,人口超過920萬人,面積3678平方公里,為世界第50大都會區。.

南區 (臺中市)和臺北 · 臺中市 (省轄市)和臺北 · 查看更多 »

臺灣府

臺灣府於臺灣清治時期始設的府。永曆十五年(西元1661年)鄭成功設承天府,永曆三十七年(西元1683年)鄭克塽獻國歸順大清,翌年康熙二十三年(西元1684年)改承天府為臺灣府。1885年臺灣建省之前,臺灣府實為清治時期之臺灣地方行政的內政最高統治官署衙門,位於今天的臺南市,所以,台灣亦即是台南的舊名,時至今日,台南人還是以府城自居。 1875年設臺北府後,臺灣府縮小管轄範圍至中臺灣與南臺灣;1885年臺灣建省,1887年設臺南府後,臺灣府縮小管轄範圍至臺灣中部,並將其事務轉移至福建臺灣承宣布政使司。 臺灣府的主官為臺灣知府,建省前後分別受臺灣道、福建臺灣布政使及福建臺灣巡撫等官職制約。1895年,臺灣被清朝政府依照《馬關條約》割讓予日本後,臺灣府不再設置。.

南區 (臺中市)和臺灣府 · 臺中市 (省轄市)和臺灣府 · 查看更多 »

臺灣總督府

臺灣總督府(/Government of Taiwan「總督府所屬英譯名稱ニ關スル件」(1896年09月19日),〈明治二十九年乙種永久保存第七卷〉,《臺灣總督府檔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0076007。/Taiwan Government/Government of Formosa)是臺灣日治時期的最高統治機關,設於1895年,首長為臺灣總督。其組織特色為「總督專制」,由臺灣總督總攬行政、立法、司法等大權。不管1896年發布的《六三法》及後來1906年《三一法》或1921年《法三號》,臺灣日治時期的地方政體皆採委任立法制度,總督府為當然之中央機關。而一般政策形成過程,通常是由總督府的技術官僚制定法律政策後,即授權臺灣總督以「總督府令」命總督府各級單位、所轄官署或地方政府執行政策。也因此,總督府轄下機關、尤其是地方行政機關的政策實行深具人治色彩,所有行政官員皆只以執行法律及管理行政為主要事務,各級地方行政機關缺乏自主。另外,地方行政基層係以警察為中心,除了一般治安維護外,舉凡政治思想、結婚生子、戶口管理,還有鴉片管理、公共衛生、徵收稅金、物資分配、地政調查等,均是警察的業務。 臺灣總督府的辦公廳舍位於臺北州臺北市文武町一丁目,即現在的中華民國總統府建築,現今已列為中華民國國定古蹟。該建物自1912年6月1日開工,歷時8年興建,於1919年3月完工,耗費281萬日圓;而對臺統治最重要的象徵「台字紋章」,當年則由莊頭北工業創辦人莊庚戌親自開模銅鑄。該建築完工前,臺灣總督府是使用清代原布政使司衙門西側籌防局為辦公處所。.

南區 (臺中市)和臺灣總督府 · 臺中市 (省轄市)和臺灣總督府 · 查看更多 »

臺灣鐵路管理局

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簡稱臺灣鐵路局、臺鐵局、臺鐵,或逕稱為鐵路局)是中華民國交通部所屬之獨立事業機構,負責經營臺灣的傳統鐵路系統-臺灣鐵路,為臺灣第一家、也是規模最大的鐵路業者,2016年9月底,在職員工共13,099人,營運路線共有13條,長度達1085.3公里《2010年臺鐵統計年報》,第5頁;若含非營業路程的路線里程,路線長度可達1114.5公里(2010年臺鐵統計年報,P94)。,並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委託經營阿里山森林鐵路。其亦為國際鐵路聯盟準成員。 臺鐵局的創建,可追溯至清朝時代的1887年由臺灣巡撫劉銘傳成立的全臺鐵路商務總局,為臺灣鐵路運輸肇建之始;但機構之前身,為日治時代的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簡稱「鐵道部」),現今的組織編制與路線規模多奠基於此時期。其徽章於1950年代啟用,是由代表臺灣的俗體字「--」字、加上鐵軌的橫斷面所組成。.

南區 (臺中市)和臺灣鐵路管理局 · 臺中市 (省轄市)和臺灣鐵路管理局 · 查看更多 »

柳川

柳川位於臺灣臺中盆地,屬於烏溪水系,為舊旱溪的支流,為台中市中心四河川之一,與綠川、梅川、麻園頭溪並列其名。中正柳橋到南屯柳橋為「柳川汙染整治及環境改善工程」,施工期為2015年初到2016年年底,其中臺灣大道至民權路為生態工法的親水景觀段。整體柳川整治分成三期,第一期自學士路到柳楊東西街,整治長度為3.7公里;第二期自中正路到學士路,整治1.7公里;第三期自南屯路到中正路,整治2公里,第一與第二期的預算為胡志強市長任內所編列,第一期為胡志強市長任內完成,第二期為林佳龍市長任內完成,第三期目前整治中。.

南區 (臺中市)和柳川 · 柳川和臺中市 (省轄市) · 查看更多 »

林柏榕

林柏榕為中華民國政治人物,中國國民黨籍,歷任臺中市第九屆與第十一 、十二屆市長。歷任期間累計11年餘,為省轄市實施地方自治時期(1951年-2010年)任期最長的臺中市市長。.

南區 (臺中市)和林柏榕 · 林柏榕和臺中市 (省轄市) · 查看更多 »

東區 (臺中市)

東區為台灣臺中市的市轄區之一,為臺中市最初實施市制時的市域之一。該區與北區、中區、西區及南區屬於臺中舊市區。.

南區 (臺中市)和東區 (臺中市) · 東區 (臺中市)和臺中市 (省轄市) · 查看更多 »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南區 (臺中市)和清朝 · 清朝和臺中市 (省轄市) · 查看更多 »

文心路

文心路(英文:Wenxin Rd)、文心南路(英文:Wenxin S. Rd),為台灣臺中市的重要道路之一,大致呈C狀環繞台中市區,共有四段。東接東山路,文心路一段南端過南屯路口後為文心南路,繼續往南過中投公路後,與大里區德芳路三段銜接(此為台中生活圈三號道路)。'''台中捷運綠線'''即沿此路興建。.

南區 (臺中市)和文心路 · 文心路和臺中市 (省轄市) · 查看更多 »

旱溪

旱溪是臺灣中部一條河川,屬於烏溪水系,為大里溪的支流,流域位於臺中市境內。旱溪之名乃因流量受雨水支配,在乾季時常呈乾涸狀態 《臺中市誌(卷一)土地志:地理氣候篇》1978年 王建竹、曾藍田著 臺中市政府出版 第17頁。旱溪也為地名,範圍在臺中市東區旱溪、泉源、樂成、祖聖、東門等五里 《臺中市地名沿革》1996年 呂順安主編 台灣省文獻會出版 第40頁,後因劃分東信里而為今六里 《臺中市地名沿革》1996年 呂順安主編 台灣省文獻會出版 第47頁。 旱溪源於豐原區東方的公老坪、觀音山、東尖山等山區,流經潭子區、北屯區、北區至東區。流經東區時經--轉向東南注入大里溪。 旱溪原本於東區東信里持續西南流,並沿途納入綠川、柳川、土庫溪等支流後,於烏日區注入大里溪。因下游地區水患多,政府遂於上述地點將旱溪人工改道,令其直接注入大里溪,下游舊河道則以引水閘門分流成為舊旱溪。.

南區 (臺中市)和旱溪 · 旱溪和臺中市 (省轄市)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南區 (臺中市)和臺中市 (省轄市)之间的比较

南區 (臺中市)有126个关系,而臺中市 (省轄市)有266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37,杰卡德指数为9.44% = 37 / (126 + 266)。

参考

本文介绍南區 (臺中市)和臺中市 (省轄市)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