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協議會 (台灣日治時期)

指数 協議會 (台灣日治時期)

協議會為台灣日治時期1920年-1935年間,台灣地方議會總稱。包含州協議會、市協議會、街庄協議會的該組織,按地方人口數量等因素設置協議會議員席次,例如庄協議會為15人。惟協議會所屬議員或代議士全為官派,並以商人及在台日本人為主。1935年-1937年,部份地方協議會改稱為議會,部份議員改以民選方式產生,實行地方自治。1937年後,因中日戰爭,包含協議會的所有台灣地方議會均不再改選,其機構也不再正常運作。.

25 关系: 協議會 (台灣日治時期)台灣台灣總督府台灣日治時期太守宜蘭縣中彰投中日战争代議士地方自治高屏高雄州臺南州臺中州臺北州臺北都會區臺灣總督府雲嘉南桃竹苗昭和新店區新竹州文山郡日本1935年臺灣市會及街庄協議會員選舉

協議會 (台灣日治時期)

協議會為台灣日治時期1920年-1935年間,台灣地方議會總稱。包含州協議會、市協議會、街庄協議會的該組織,按地方人口數量等因素設置協議會議員席次,例如庄協議會為15人。惟協議會所屬議員或代議士全為官派,並以商人及在台日本人為主。1935年-1937年,部份地方協議會改稱為議會,部份議員改以民選方式產生,實行地方自治。1937年後,因中日戰爭,包含協議會的所有台灣地方議會均不再改選,其機構也不再正常運作。.

新!!: 協議會 (台灣日治時期)和協議會 (台灣日治時期) · 查看更多 »

台灣

#重定向 臺灣.

新!!: 協議會 (台灣日治時期)和台灣 · 查看更多 »

台灣總督府

#重定向 臺灣總督府.

新!!: 協議會 (台灣日治時期)和台灣總督府 · 查看更多 »

台灣日治時期

臺灣日治時期()是指臺灣在1895年至1945年間由大日本帝國統治的時期,於臺灣歷史上又稱為日本時代、日治時代、日據時代或日本統治時期。 日本統治時期臺灣經濟置於日本帝國主義支配之下,身為最後一個躋身新帝國主義的日本,其帝國主義型態具有後進性,和西方由資本主義引導國家海外殖民政策不同,日本國內的資本主義尚不發達,無力在臺灣從事大規模資本活動,因此日治初期,是由臺灣總督府主導殖民地的開拓規劃。原則上,由官方為日本資本家量身定做各種規則,迫使臺灣提供資源、物產及勞力,為其服務。在殖民國家發展定位上,日本將臺灣做為支持本國工業的後盾,同時是日本向南洋發展的基地。日本在臺灣實行特別法,以警察政治控制社會,臺灣人沒有平等的參政權,在日治初期的現代化教育程度也遠低於在臺灣的日本人,日後逐年普及,但教育制度上與日本人相比仍不平等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頁189-201,1999年,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自大正時期後,日本對臺灣統治已漸趨穩固以及大正民主化的政治風氣改變,於日治中後期日方改取較為柔和的內地延長主義統治方針以及改派任文官總督,臺灣亦在短時期內發展蓬勃的本土政治運動及社會運動,同時也其許多臺人出國前往中國東北的滿州國或到日本本土留學,如鍾理和等,甚至赴中國與國共合作抵抗日本統治。中日戰爭爆發後日方因應戰爭需要更進一步推行全面性的皇民化政策,以期將臺灣人同化於日本,不過儘管高砂族有志士、民間日籍台裔的志願兵力,仍有漢人赴中參戰抗日,日本政府在民族認同問題下,改派臺灣兵赴南洋即可看出官方與日籍臺灣人的煎熬,詳見臺灣抗日運動、高砂義勇隊。 基於日本殖民統治的需求,臺灣在日治時期於基礎設施、教育設施、公共衛生、農業以及工業等各方面得到相當程度的現代化,但在對外經濟關係上則被日本化。而因為日本統治末期推行皇民化運動造成的低中國性,與戰後初期「陳儀政府」治理失政集負面中國性大成,並視當時臺灣人為「日本奴化教育下的劣等國民」,在臺灣本地人與戰後來臺大陸人之間形成族群隔閡。許多臺灣人因而感到過去日本統治下的臺灣情況比較良善。部份臺灣史學者認為,此情結不僅影響許多在日治時期出生的臺灣人,也相當程度地影響了戰後臺灣對本土認同、臺灣主體性、族群意識觀念乃至臺灣獨立運動的興起。儘管戰後國民黨政府在臺灣推行中國導向的民族主義教育,強調日本殖民臺灣的負面影響,把日治時期臺灣的抗日運動與中國抗日戰爭做連結,並將日本領臺視為等同日本侵華歷史的一部分,但臺灣民間對日本大多仍抱持好感,不過也有其他不同於上述調查結果之民調。日本留在臺灣的基礎建設、文化政策所造成的影響亦於近年來不斷被各界重新檢視或評價。為東亞乃至於世界殖民史上少見的情形,時常引起學術界的興趣及研討。.

新!!: 協議會 (台灣日治時期)和台灣日治時期 · 查看更多 »

太守

太守又稱郡守,中国、朝鮮半島古代一种地方职官,一般是掌理地方郡一級的行政區之地方行政官。 战国时就开始设置郡守。当时,列国在边境冲突地区设立郡的建制,作为综合行使军政权力的特别政区,长官称守、郡守,治水能吏李冰就曾经做过蜀郡的郡守。秦併六国,废除封建制,在全国设立三十六郡,以郡守为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 西汉景帝中二年,郡守更名为太守;掌治其郡,秩二千石。有丞,邊郡又有長史,掌兵馬,秩皆六百石。時太守屬於高官,往往奉詔入都,拜为公卿;三公、九卿罢歸,亦多出京,拜为太守。王莽改太守为大尹,东汉复旧称。东汉设州牧后,太守遂为州牧或刺史的下一级行政官。漢代太守的收入,除正式俸祿外,有一部份是以公家產業所得,供太守使用,由屬吏少府掌管。 南北朝時新增許多州,而郡所轄的範圍縮小州郡差別不大。隋废郡,以州领县,太守之官遂废,以州刺史取代郡守一職。此后太守不再是正式官名,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宋代以後,時雅稱知府、知州等官為太守。如〈醉翁亭記〉:「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新!!: 協議會 (台灣日治時期)和太守 · 查看更多 »

宜蘭縣

宜蘭縣(tl),中華民國臺灣省的縣,舊稱噶瑪蘭,位於臺灣本島北部,與新北市、桃園市、新竹縣、臺中市、花蓮縣相鄰,東臨太平洋(菲律賓海),為歌仔戲的發源地。轄宜蘭市1市,羅東鎮、蘇澳鎮、頭城鎮3鎮和礁溪鄉、員山鄉、壯圍鄉、五結鄉、冬山鄉、三星鄉、大同鄉、南澳鄉8鄉,縣治設在宜蘭市。 日治時期的宜蘭全境屬臺北州,戰後獨立設縣。行政院國發會將該縣劃歸為臺灣北部區域;而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則將該縣劃歸為臺灣東部區域。.

新!!: 協議會 (台灣日治時期)和宜蘭縣 · 查看更多 »

中彰投

中彰投為臺灣中部臺中市、彰化縣、南投縣三縣市的合稱,其中以臺中市人口最多最繁榮,為中彰投的發展核心。 臺中市主要以工商業為主,而彰化縣及南投縣則以農業為主,其範圍等於臺灣日治時期臺中州的管轄範圍。 到2017年7月止,中彰投地區的總計:人口4,565,159人,總面積為7,395.7288平方公里。.

新!!: 協議會 (台灣日治時期)和中彰投 · 查看更多 »

中日战争

中日戰爭主要指近代中國和日本之間發生的兩場大規模戰爭:.

新!!: 協議會 (台灣日治時期)和中日战争 · 查看更多 »

代議士

#重定向 民意代表.

新!!: 協議會 (台灣日治時期)和代議士 · 查看更多 »

地方自治

地方自治在中文里可能指:.

新!!: 協議會 (台灣日治時期)和地方自治 · 查看更多 »

高屏

屏地區,原稱高高屏,是指台灣南部偏西南瀕台灣海峽的地區,由高雄市、屏東縣所構成,居住人口超過361萬,聚集超過六分之一的台灣人口,擁有高雄都會區一個大型都會化地帶,其餘地區主要為製造業區域及農漁村。其以高雄為中心,以高屏地區1都1縣為核心的高雄都會區,人口逾277萬人,是臺灣第三大的都市圈。.

新!!: 協議會 (台灣日治時期)和高屏 · 查看更多 »

高雄州

州,是1920年至1945年期間設置台灣日治時期的行政區劃,1920年至1926年期間轄域為今高雄市、屏東縣、澎湖縣,1926年所屬之澎湖郡脫離高雄州,獨立設置澎湖廳(今澎湖縣)。.

新!!: 協議會 (台灣日治時期)和高雄州 · 查看更多 »

臺南州

臺南州是臺灣在日治時期的行政區劃之一,轄域為今臺南市、嘉義市、嘉義縣、雲林縣。臺南州於1920年9月1日正式設置,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二戰投降後,於該年11月9日為中華民國的臺南州接管委員會接管。.

新!!: 協議會 (台灣日治時期)和臺南州 · 查看更多 »

臺中州

臺中州是台灣日治時期至戰後初期的行政區劃之一,1920年合併原臺中廳與南投廳而成,轄域為今臺中市、彰化縣、南投縣。1945年,改制為臺中縣,原下轄之臺中、彰化兩市獨立為省轄市。.

新!!: 協議會 (台灣日治時期)和臺中州 · 查看更多 »

臺北州

臺北州為大日本帝國的行政區劃之一,由原臺北廳合併宜蘭廳及桃園廳的三角湧支廳而成。其下管轄三市九郡,州治設於臺北市,轄域包括今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及宜蘭縣。.

新!!: 協議會 (台灣日治時期)和臺北州 · 查看更多 »

臺北都會區

臺北都會區,或稱大臺北地區,為臺灣第一大都會區,以中華民國首都臺北市、新北市(原臺北縣)與基隆市為主的北北基首都圈。人口聚集區域以臺北盆地為主,並擴及周邊山區及臺地。總面積為2,457.1253平方公里,人口7,040,386人,為世界第41大都會區,全島約30%的人口都聚集在此。 更廣義的範圍,則在大臺北之外再加上桃園市所組成的北北基桃臺北生活圈,人口達9,231,420人,面積達3,678.0793平方公里,為世界第50大都會區。 依照Globalization and World Cities Research Network(簡稱GaWC)發佈的2016國際大都會綜合排名,臺北在亞洲城市次於東京、上海、香港、新加坡、北京、杜拜(以上屬Alpha+;國際二級)、吉隆坡、孟買、首爾、雅加達、(Alpha;國際三級),而與斯德哥爾摩、舊金山、維也納、曼谷、墨爾本、广州市同屬於Alpha-(國際四級)大都會。.

新!!: 協議會 (台灣日治時期)和臺北都會區 · 查看更多 »

臺灣總督府

臺灣總督府(/Government of Taiwan「總督府所屬英譯名稱ニ關スル件」(1896年09月19日),〈明治二十九年乙種永久保存第七卷〉,《臺灣總督府檔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0076007。/Taiwan Government/Government of Formosa)是臺灣日治時期的最高統治機關,設於1895年,首長為臺灣總督。其組織特色為「總督專制」,由臺灣總督總攬行政、立法、司法等大權。不管1896年發布的《六三法》及後來1906年《三一法》或1921年《法三號》,臺灣日治時期的地方政體皆採委任立法制度,總督府為當然之中央機關。而一般政策形成過程,通常是由總督府的技術官僚制定法律政策後,即授權臺灣總督以「總督府令」命總督府各級單位、所轄官署或地方政府執行政策。也因此,總督府轄下機關、尤其是地方行政機關的政策實行深具人治色彩,所有行政官員皆只以執行法律及管理行政為主要事務,各級地方行政機關缺乏自主。另外,地方行政基層係以警察為中心,除了一般治安維護外,舉凡政治思想、結婚生子、戶口管理,還有鴉片管理、公共衛生、徵收稅金、物資分配、地政調查等,均是警察的業務。 臺灣總督府的辦公廳舍位於臺北州臺北市文武町一丁目,即現在的中華民國總統府建築,現今已列為中華民國國定古蹟。該建物自1912年6月1日開工,歷時8年興建,於1919年3月完工,耗費281萬日圓;而對臺統治最重要的象徵「台字紋章」,當年則由莊頭北工業創辦人莊庚戌親自開模銅鑄。該建築完工前,臺灣總督府是使用清代原布政使司衙門西側籌防局為辦公處所。.

新!!: 協議會 (台灣日治時期)和臺灣總督府 · 查看更多 »

雲嘉南

雲嘉南地區是指台灣西南部偏西北瀕台灣海峽的地區,由雲林縣、嘉義市、嘉義縣及臺南市所構成,居住人口超過336萬,聚集超過七分之一的台灣人口,擁有臺南都會區及嘉義都會區兩個都會化地帶,其餘地區主要為製造業區域及農漁村。.

新!!: 協議會 (台灣日治時期)和雲嘉南 · 查看更多 »

桃竹苗

桃竹苗是臺灣西北部桃園市、新竹市、新竹縣、苗栗縣四縣市的合稱,其範圍等於台灣日治時期新竹州的管轄範圍,地形以台地、丘陵為主;其中,新竹縣、苗栗縣的主要族群為客家人,新竹市則台灣閩南人居多,桃園市則約四成人口為客家人。 因為其地形與氣候相似,甚至連居民的政治立場也相近(傳統上較偏泛藍立場,現時則是藍綠差距開始縮小,特別是桃園市與新竹市),加上此區域是北部最大的客語族群,因此本名詞經常被媒體等機構所使用。 2017年7月,桃竹苗的人口數為3,716,604人,總面積為4,572.9584平方公里。新竹市、新竹縣、苗栗縣三縣市人口數為1,547,611人,總面積為3,352.0044平方公里。原以新竹地區發展最盛,然近年桃園因地鄰臺北都會區、大量都市計劃及重劃區、政府重大建設等因素,與臺北都會區關係日趨密切,與苗栗縣、新竹縣、新竹市等關係已不如以往緊密。 蔡英文認為,北桃園屬於大臺北生活圈,南桃園則是屬於桃竹苗生活圈,要劃分應以南桃竹苗為一體來實施區域聯合治理。 File:Exterior of Terminal 1.jpg|桃園市桃園國際機場 File:Hsinchu City East Gate.jpg|新竹市迎曦門 File:美哉魚藤坪斷橋.JPG|苗栗縣魚藤坪斷橋.

新!!: 協議會 (台灣日治時期)和桃竹苗 · 查看更多 »

昭和

昭和是日本昭和天皇在位時所使用的年号,使用時間為1926年12月25日至1989年1月7日,是日本各年号中使用時間最長的,合共64年;但由於開始時是年底、終結時是年初,所以若嚴格計算,則為62年又13日。.

新!!: 協議會 (台灣日治時期)和昭和 · 查看更多 »

新店區

新店區是臺灣新北市所轄管的一個市轄區,位處臺北市的南側,屬於臺北都會區內圈的衛星城市之一,其境內大多屬丘陵地形,北邊大致以新店溪與其支流景美溪與臺北市南緣的文山區為界。新店境內有碧潭風景區,為北臺灣著名觀光景點之一,而由於新店近年有數座大型造鎮社區進行開發,當地已成大臺北南側郊區主要的新興住宅供給地區。.

新!!: 協議會 (台灣日治時期)和新店區 · 查看更多 »

新竹州

新竹州是台灣日治時期至戰後初期的行政區劃之一,轄域為今桃園市、新竹市、新竹縣、苗-栗-縣。.

新!!: 協議會 (台灣日治時期)和新竹州 · 查看更多 »

文山郡

文山郡為台灣日治時期的行政區劃之一,該郡隸屬臺北州。.

新!!: 協議會 (台灣日治時期)和文山郡 · 查看更多 »

日本

日本國(),是位於東亞的島嶼國家,由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和伊豆-小笠原群島等6,852個島嶼組成,面積約37.8万平方公里。國土全境被太平洋及其緣海環抱,西鄰朝鮮半島及俄罗斯,北面堪察加半島,西南為臺灣及中國東部。人口達1.26億,居於世界各國第11位,當中逾3,500萬以上的人口居住於東京都與周邊數縣構成的首都圈,為世界最大的都市圈。政體施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天皇為日本國家與國民的象徵,實際的政治權力則由國會(參眾兩院)、以及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所領導的內閣掌理,最高法院為最高裁判所。 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由天照大神之孫下凡所生之後代磐余彥尊所建,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並於大化改新中確立了天皇的中央集权體制。至平安時代結束前,日本透過文字、宗教、藝術、政治制度等從漢文化引進的事物,開始衍生出今日為人所知的文化基礎。12世紀後的六百年間,日本由武家階級建立的幕府實際掌權。17世纪起江户幕府頒布锁国令,至1854年被迫開港才結束。此後,日本在西方列強進逼的時局下,首先天皇從幕府手中收回統治權,接著在19世紀中期的明治维新進行大規模政治與經濟改革,實現工業化及現代化;而自19世纪末起,日本首先兼併琉球,再拿下台灣、朝鮮、樺太等地為屬地。進入20世紀時,日本已成為當時世界的帝國主義強權之一,也是當時東方世界唯一的大國。日本後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之一,對中國與南洋發動全面侵略,但最终於1945年戰敗投降。日本投降至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前,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並監督日本制定新憲法、建立今日所見的政治架構,日本轉型為以國會為中心的民主政體,天皇地位虛位化,並依照憲法第九條放棄維持武装以及宣戰權。而日本雖在法律上實施非武裝化,出於自我防衛上的需要,仍擁有功能等同於其他國家軍隊的自衛隊。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亦為七大工業國組織成員,是世界先進國家之一,主要奠基於日本經濟在二戰後的巨幅增長。現時日本的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均位居世界前茅,並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和進口國。2015年,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可兌換成為三萬二千,人均國民收入則在三萬七千美元左右,人類發展指數亦一直維持在極高水平。.

新!!: 協議會 (台灣日治時期)和日本 · 查看更多 »

1935年臺灣市會及街庄協議會員選舉

一屆市會及街庄協議會員選舉,指的是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在1935年11月22日舉行的第一次台灣殖民地選舉,也是台灣統治者舉辦的第一次民主選舉。是台湾在台湾日治时期所举办的2次直接民选的總選舉之一。1935年4月台湾总督府正式发布地方制度改革相关法令,确立选举制度。于同年11月22日举行。该次选举选出了一半市会议员及街庄协议会会员(另一半由州知事派任)。.

新!!: 協議會 (台灣日治時期)和1935年臺灣市會及街庄協議會員選舉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州協議會州會市協議會市會街庄協議會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