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华语电影传媒大奖和男人四十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华语电影传媒大奖和男人四十之间的区别

华语电影传媒大奖 vs. 男人四十

华语电影传媒大奖(Chinese Film Media Awards)是2000年由《南方都市报》发起并主办的电影奖项。该奖由两岸三地的知名电影文化工作者共同参与评审。是中国唯一一个将中國大陸电影、香港电影和台湾电影都纳入评选范围的电影奖项。 2016年改称华语电影传媒盛典。因受中国大陆影视奖项限制,2017年虽推出了提名名单,但12月17日颁奖典礼上奖项易名,不再称“最佳”,而以2017电影之夜年度专业推荐替代,原名称不再存在。. 是一部2002年香港電影,由許鞍華導演、岸西編劇,以師生戀、教育制度、香港社會及婚姻感情關係為題材,屬於寫實風格。該片是張學友同梅艷芳兩位巨星第一部合作的電影,亦是梅艷芳演藝生涯中的最後一部電影,她憑此片當上長春電影節及華語電影傳媒大獎的雙料影后,並同時獲台灣金馬獎及香港金像獎的最佳女主角提名。此片更使得第一次演電影的林嘉欣同時獲得台灣金馬獎和香港金像獎的最佳新演員獎及最佳女配角獎,創女演員紀錄。.

之间华语电影传媒大奖和男人四十相似

华语电影传媒大奖和男人四十有(在联盟百科)4共同点: 岸西香港電影許鞍華梅艷芳

岸西

岸西(Ivy Ho),是香港著名電影以及電視編劇和电影導演,擅長文藝片。曾兩次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編劇,并曾憑藉電影《甜蜜蜜》摘得亞太影展以及台灣電影金馬獎等獎項。 岸西原名何碧雯,生於澳門,來港後跟姑姐住在元朗,讀該區名校天主教崇德英文書院 ,會考成績優異,轉到拔萃女書院升讀預科,開始「出城」上學的生涯。 岸西育有三女,長女童謠(Eugenie Tung),為旅居紐約藝術家;二女周澄,為香港政治人物,曾參與2010年香港立法會補選。.

华语电影传媒大奖和岸西 · 岸西和男人四十 · 查看更多 »

香港電影

香港電影,作為華語電影的一部分,是華人文化的一大標記。香港在戰後五十年代開始形成具規模的電影工業,至八十年代迎來一段黃金年代,往後作為大中華地區的一個重要電影基地,被譽為與美國好萊塢、印度寶萊塢、日本東京齊名的全球四大電影制作基地,香港更成為世界第二大电影出口基地、世界第三大的电影制作中心。 在上世紀戰後,香港社會在政治及經濟上相對自由,電影業相比於其他大中華地區,例如新加坡、中國內地及台灣,更不受規範,自由的環境得以孕育出具規模的電影工業。1946年,中国内战重啟,戰亂致使华语电影業南移至香港。1949年,大批中國電影制作人由上海轉移到香港,繼承上海的藝術事業,使國語電影於1970年代及以前成為香港主流,香港亦逐渐成为主要的华语电影生产基地,五十年代九龙城一带是香港电影片场的集中地,除了位於钻石山的永华片场和大观片场、土瓜湾的南洋片场(邵氏前身)以外,世光片场、万里片场、友侨片场、九龙国家片场等都集中在這裏,因此九龙半島東部、獅子山以南一帶可被視為港產片的發祥地。這時期香港開始出現大規模的電影出口,近至東南亞、遠至五大洲都有華語電影踪迹,但由于翻译難度,加上早年华语电影業者並不重視对作品的翻译工作,因此华语电影只局限于世界各地的华语社区。直至1963年,香港政府當局通過一條廣播法例,使出品的港產片都配有英文字幕,以便於政治監察。英文字幕的出現反而幫助港产電影打入英語世界。港產片早年多是以國語電影的形式出現,如邵氏兄弟、國際電影懋業等電影業巨頭早年皆以制作國語電影為主。直到以粵語爲母語香港新一代的電影人出現,粤语电影才在七十年代以后慢慢取代国语电影,成为主流。 香港電影業在八十年代迎來黃金年代,由於不少港產片演員主演美國好萊塢的英語電影,在英語世界電影業的主舞台成名,並令華人文化得到英語世界的推崇,港產片亦隨之受到英語世界的更多關注,並開始流行對其他华语电影作品進行翻译。後來港產片更傳播至日語世界、俄語世界。八十年代港產片電影業總產值更超越以制作英語電影為主的印度寶萊塢,躍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另一個英語電影制作基地美國好萊塢,成為世界第二大的電影制作基地。該年代的港產片在制作質量、藝術性、題材的創新性上,均有不凡的成就。往後幾十年,香港一直維持全球第二大電影制作基地的地位,港產片在國際仍然保持著魅力。 香港電影金像獎為香港電影業的一大盛事。香港電影與大多數的商業電影一樣,有一套完善的明星制度,而這個制度之下的影星亦與香港電視產業和香港樂壇的領域重疊。.

华语电影传媒大奖和香港電影 · 男人四十和香港電影 · 查看更多 »

許鞍華

許鞍華(Ann Hui,),出生於遼寧鞍山,香港著名女性電影導演、監製、編劇。七、八十年代她是香港新浪潮電影製作人中的著名一員。電影作品涉獵多種不同範疇,包括:文學改編、武俠巨著、半自傳體、女性議題、社會現象、政治變遷、以至驚慄電影,是唯一一位奪得六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得主(1983年、1996年、2009年、2012年、2015年、2018年),以及三次獲得金馬獎最佳導演(1999年、2011年和2014年),是獲得金馬獎最佳導演次數最多的四人之一(另三為李行、杜琪峰與侯孝賢),曾任香港導演會會長,而2011年獲亞洲電影大獎頒發終生成就獎。 香港電影金像獎至今只有兩部大滿貫作品(即一部電影同時獲得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編劇和最佳男、女主角)且都出自許鞍華之手,分別為第15屆的《女人四十》和第31屆的《桃姐》。.

华语电影传媒大奖和許鞍華 · 男人四十和許鞍華 · 查看更多 »

梅艷芳

梅艷芳(Anita Mui Yim-fong,),香港出生,香港殿堂級歌影壇巨星,人稱「百變梅艷芳」、「樂壇大姐大」和「舞台女王」。她的形象百變,更是華語樂壇首位在同一場演唱會換多套歌衫以及在每張專輯的封面和音樂影片都有不同造型的歌手,因此亦有「百變女王」和「東方麥當娜」之稱。梅艷芳的影響力不只在演藝界,她更代表了整個香港及華人社會,她去世後被傳媒廣泛稱為「香港女兒」。 梅艷芳自小四歲開始了她的演唱生涯,與家人在荔園、啟德遊樂場賣唱。1982年,在無綫電視及華星唱片合辦的第一屆新秀歌唱大賽中以一曲〈風的季節〉勝出,星途由此展開。梅艷芳跟徐小鳳和蔡琴一樣,是華人樂壇少有的女低音。在事業早期,歌曲路線已是冶艷前衛,舞台衣著華麗大膽,風格千變萬化。 梅艷芳在1985年-1989年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當中連續五屆奪得最受歡迎女歌星並於1989年叱吒樂壇流行榜頒獎典禮奪得叱吒樂壇女歌手金獎。而於1985年推出的專輯《壞女孩》銷量更達14白金(72萬張),奠定了她在歌壇的地位。她在電影界也獲得多項大獎,1987年更以電影《胭脂扣》一舉拿下金馬獎、香港電影金像獎及亞太影展最佳女主角后冠,演技備受肯定。她同時也是全球華人女歌手中演唱會場次的最高紀錄保持者,共計292場(含香港紅磡體育館個人演唱會147場)。 2003年,梅艷芳因子宮頸癌併發肺衰竭病逝,終年40歲。離世前對事業上的輝煌與感情生活上跌跌撞撞時有所憾。同年香港演藝巨星張國榮和名填詞人林振強也遺憾辭世,無數人哀痛「一個時代的終結」。梅艷芳一生敢作敢為,努力拼搏,常有為善不甘人後的義舉,香港人都懷緬地稱她為「香港的女兒」,去世十多年來紀念活動不斷。她的銅像於2014年在香港星光大道樹立,香港藝人中只有她跟李小龍有個人銅像。 梅艷芳在這21年的舞台生涯裡,創造了無數奇蹟,無數經典。她喜歡在舞台上製造些別出心裁的東西,從形象的大膽到舞台設計的精湛,每次都會讓人有新鮮的感受,梅艷芳就是這麼一個人,別人做不到的,她一定要做到。梅艷芳一生推出過30多張唱片以及演出約40部電影,獲獎無數,香港人暱稱她阿梅(「梅」粵音:)或梅姐(粵音: ),與譚詠麟、張國榮、陳百強合稱為“三王一--”,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香港樂壇的超級巨星之一,也是香港粵語流行歌曲輝煌極盛期的標誌性人物。梅艷芳是第一位在音樂界和電影界都取得矚目成就的香港女藝人,第一位獲得中國國家級音樂藝術成就榮譽的香港歌手,第一位出任香港演藝人協會會長職位的女性。音樂上,她突破傳統、大膽創新、風格多變、引領潮流。她二十九歲獲得唯一十大中文金曲-鑽石偶像大獎和勁歌金曲榮譽大獎,三十一歲獲得十大金彩虹演藝紅人獎,三十五歲獲得香港樂壇最高榮譽“金針獎”,三十八歲獲得香港勁歌金曲致敬大獎,四十歲獲得中國金唱片獎(國家級音樂獎)的藝術成就榮譽,是香港樂壇最年輕的終身成就獎得主。電影上,她先後獲得大中華兩岸三地的影后榮譽,在二十年香港電影累計票房中位列女演員第三。去世後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追授“演繹光輝永恆大獎”,被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評入“中國電影百年百位優秀演員”。.

华语电影传媒大奖和梅艷芳 · 梅艷芳和男人四十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华语电影传媒大奖和男人四十之间的比较

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有235个关系,而男人四十有39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4,杰卡德指数为1.46% = 4 / (235 + 39)。

参考

本文介绍华语电影传媒大奖和男人四十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