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和聖露西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和聖露西之间的区别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vs. 聖露西

华盛顿哥倫比亞特區(Washington, D.C.),是美国的首都,原稱哥伦比亚特区(District of Columbia,缩写为 D.C.),以及簡稱華盛頓(Washington)、特區(the District)等。中文通常簡稱華府。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是大多數美国聯邦政府機關、與的所在地,也是世界银行、國際貨幣基金、美洲国家组织等国际组织总部的所在地,並擁有為數眾多的博物館與文化史蹟。哥伦比亚特区是美国最富裕、財富高度集中的地区;該地區2015年的人均生产总值爲181,185美元,冠绝全美。 1776年美國獨立時的首都是費城,之後因獨立戰爭和國家新立而屢有變遷,到1785年開始紐約被定為美國的首都。1790年7月1日,国会通过《》,决定将首都从纽约迁至波多马克河和安那考斯迪亚河汇合处附近;但完成正式遷都前先由費城暫代首都。1800年,美國聯邦政府部門從權充十年首都的費城遷往建設完成的華盛頓,華盛頓開始作為美國首都正式運作至今。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实际上是由美国国会直接管辖的聯邦地區,因此不屬於美国的任何州份。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位於美國東岸的中大西洋地區,屬马里兰州和弗吉尼亚州的交界处,兩州界河波多马克河由西北向東南流貫特區,形成特区西面的天然界限。成立之初,哥伦比亚特区是一个边长10英里(16公里)的長方形区域,不仅包括了特区现在的全部范围,还包括波多马克河西岸弗吉尼亚州亚历山德里亚县,即今日的阿灵顿县以及亚历山德里亚市。特区成立后不久,西岸的居民就因为国会过度重视东岸以及蓄奴等问题,发起了回归弗吉尼亚的运动,經他们多次请愿,美国国会于1846年7月9日通过法案,并经弗吉尼亚人民大会批准,将波多马克河南岸的土地交还弗吉尼亚。特區設立早期,波多马克河北岸有喬治城鎮、华盛顿市及华盛顿县三個分開的行政區劃;其中建立於1791年的华盛顿市乃為彰顯喬治·華盛頓對美國建國的貢獻而命名,後來發展為特區中的核心城市。依據一項1871年的立法,前述三區於1878年合并为华盛顿市,而聯邦管轄的特區及華盛頓市地方政府從此轄區重疊,因此產生今日使用的「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合稱。. 聖露西(Saint Lucy,)又稱圣路济亚(Saint Lucia),是一位年輕富有的基督徒殉道者,被天主教及主张自身继承天主教的聖公宗、信義宗和正教會敬仰為聖人。在西方,由於「lux」和「lucis」有「光明」之義,她是盲者的主保聖人,紀念日是12月13日。聖露西是少數斯堪地納維亞的路德教徒所頌揚的聖人;他們也慶祝聖露西節,而且在慶典中保留許多日耳曼異教徒的宗教特色。聖露西是彌撒常典中,除榮福童貞瑪利亞以外,以名為紀念的七位女人之一。據聖徒傳記載,露西是戴克里先迫害基督信仰時的基督徒。她向神奉獻她的童貞,拒絕和異教徒結為連理,並把嫁妝分送予貧者。在被她未來的丈夫向西西里島錫拉庫薩統治者告發為基督徒後,衛兵試圖將露西拖往刑場,或以火灼燒她,但奇蹟似的皆不得而行。於是他們用叉子取出她的眼睛;一說,露西知道她未來的丈夫欣愛她的雙眼,於是挖出自己的雙眼交給他,說道:「現在讓我為上帝而活。.

之间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和聖露西相似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和聖露西有1共同点(的联盟百科): 天主教

天主教

天主教(Catholicismus)是對罗马公教會(天主教會)發展而來的一系列基督教之神学、哲學理論、禮儀傳統、倫理纲常等信仰體系之總括,為基督教最大宗派。其拉丁文本意為「普世的」,因此又譯為公教會。另一個經常並用的名稱是「大公教會」,通常用來概括基督教會的普遍特徵,以用來區別狹義的、與聖座共融的公教會,即天主教會。在大多數情況中,天主教是天主教會的代稱。 天主教的中文名稱源自明朝萬曆年間耶稣会將基督信仰传入中国,經当朝礼部尚书之徐光启与利瑪竇等耶稣会士讨论,取儒家古话「至高莫若天,至尊莫若主」,称其信仰之獨一神灵为「天主」,故稱之。天主教在與新教並提時亦被稱為「舊教」,全國宗教資訊網,兩者分別代表著第一個千禧年開始的「傳承式信仰」、以及16世紀宗教改革開始的「書面式信仰」。這一概念曾在恢復公教傳統的牛津運動提出。.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和天主教 · 天主教和聖露西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和聖露西之间的比较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有260个关系,而聖露西有20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杰卡德指数为0.36% = 1 / (260 + 20)。

参考

本文介绍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和聖露西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