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十地和十地經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十地和十地經之间的区别

十地 vs. 十地經

十地(daśabhūmi),佛教術語,指大乘佛教修菩薩道行者所要經歷的十個修行階段,出自於《十地經》,後來集入《華嚴經》中,而稱為十地品。 按《梵網經》、《菩薩瓔珞本業經》、《楞嚴經》等說法,已發菩提心的菩薩行者,要歷經「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等四十階位修行福德(puṇya)與智慧(jñāna)資糧,然後進入「十地」中修學。 按法相宗的說法,十信至十迴向皆攝屬「資糧位」,四加行為「加行位」,十地為見道菩薩後的「修習位」,妙覺菩薩為成佛的「究竟位」。藏傳佛教同樣在「修習位」中安立「十地」。 不過在《華嚴經》中,雖提到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但是採分別陳述的方式。因此,十住與十地有可能原本是並列而獨立的修行階位系統。在其他的印度大乘佛教經論,幾乎不會提到十行與十迴向,而以「十住」或「十地」為主。. 《十地經》(Daśabhūmika Sūtra),又稱《十住經》,大乘佛教經典,收入《華嚴經》〈十住品〉,內容在於宣講菩薩修行的十個位階(十地)。.

之间十地和十地經相似

十地和十地經有(在联盟百科)5共同点: 十地十地經論世亲華嚴經龍樹

十地

十地(daśabhūmi),佛教術語,指大乘佛教修菩薩道行者所要經歷的十個修行階段,出自於《十地經》,後來集入《華嚴經》中,而稱為十地品。 按《梵網經》、《菩薩瓔珞本業經》、《楞嚴經》等說法,已發菩提心的菩薩行者,要歷經「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等四十階位修行福德(puṇya)與智慧(jñāna)資糧,然後進入「十地」中修學。 按法相宗的說法,十信至十迴向皆攝屬「資糧位」,四加行為「加行位」,十地為見道菩薩後的「修習位」,妙覺菩薩為成佛的「究竟位」。藏傳佛教同樣在「修習位」中安立「十地」。 不過在《華嚴經》中,雖提到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但是採分別陳述的方式。因此,十住與十地有可能原本是並列而獨立的修行階位系統。在其他的印度大乘佛教經論,幾乎不會提到十行與十迴向,而以「十住」或「十地」為主。.

十地和十地 · 十地和十地經 · 查看更多 »

十地經論

《十地經論》,作者世親,為《十地經》(即《華嚴經》〈十地品〉)的註釋論書。漢傳佛教地論宗的根本論書。.

十地和十地經論 · 十地經和十地經論 · 查看更多 »

世亲

世親菩薩(梵文:वसुबन्दु ),舊曰天親菩薩,音譯婆藪盤豆、筏蘇盤豆、伐蘇畔度、筏蘇畔徒、婆藪槃陀。 佛教4世紀瑜伽行唯識學派論師,生於北印度健馱邏國富婁沙富羅城,在說一切有部中出家,為無著之弟,和無著同為古印度瑜伽行唯識學派創始人。.

世亲和十地 · 世亲和十地經 · 查看更多 »

華嚴經

《华严经》,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mahā-vaipulya-buddhâvataṃsaka-sūtra),是大乘佛教修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被大乘诸宗奉為「諸經之王」、「諸經中寶」。據稱是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在禪定中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上乘菩萨解釋無盡法界時所宣講,被認為是佛教最完整世界觀的介紹。.

十地和華嚴經 · 十地經和華嚴經 · 查看更多 »

龍樹

龍樹(天城文:नागार्जुन,,泰盧固文:నాగార్జున,නාගර්ජුන,,一稱為龍猛、龍勝,音譯為那嘎呵朱訥,舊譯為那伽閼剌樹那、那伽阿順那)是佛教僧侶、大乘佛教論師,大约生活在公元2世紀,出生於南印度,於說一切有部中出家,在佛教史上具崇高地位,許多人認為他是釋迦牟尼佛之後,大乘佛教中最重要的論師,相傳為證得初地《大唐西域記》卷8:「時南印度那伽閼剌樹那菩薩(唐言龍猛。舊譯曰龍樹,非也),幼傳雅譽,長擅高名,捨離欲愛,出家修學,深究妙理,位登初地。」果位之菩薩。其著作甚多,有「千部論主」的稱譽,其中以《中論》及《大智度論》最為著稱。 龍樹廣泛影響了大乘佛教各宗派,中觀派以他為創始者,瑜伽行唯識學派與如來藏學派也多以他的著作來證明本身宗義的正確。在漢傳佛教中享有「八宗共祖」的稱號。在藏傳佛教中,與其大弟子提婆(亦名聖天)同被列入為佛教的二勝六莊嚴之一。密宗也以他為傳承上師之一,列名八十四大成就者中。在中國,一些道教流派由於受到佛教禪宗、密宗的影響,也尊龍樹為神靈,尊稱其為「龍樹大醫王」、「衛國金剛龍樹王」,如閭山派。.

十地和龍樹 · 十地經和龍樹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十地和十地經之间的比较

十地有37个关系,而十地經有11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5,杰卡德指数为10.42% = 5 / (37 + 11)。

参考

本文介绍十地和十地經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