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和國立清華大學和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整併案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和國立清華大學和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整併案之间的区别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vs. 國立清華大學和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整併案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簡稱「十二年國教」,希望延長基本教育年限,將高中、高職、五專的前三年納入並統整,以提升國民素質與國家實力,並以「全人教育」、「核心素養」為發展主軸。以2014年發布的課綱總綱為依據,其核心素養是培育「終身學習者」,其分為「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會參與」三大面向。 現行制度既稱「國教」但不強迫入學,因此不是憲法講的「義務教育」。又雖稱免試入學,但仍用會考、特招成績來決定入學結果,且公立高中的數量並不充足,高中職也不像國中小學一樣到處都有,因此勢必仍有學生會因學習能力而被迫進入離家遙遠甚至是昂貴的私立高中就讀。從此只能期待教育部會兌現免學費的政策支票。據瞭解,此項十二年國教政策並非義務教育,只是一種保障升學的方式,義務依然為九年。 十二年國教原定自民國107學年度逐年實施,後修改為自108學年度逐年實施。. 國立清華大學和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整併案是指自2006年來,中華民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在改制為教育大學後,開始和國立清華大學共同推動的國立大學整併案。受到少子化衝擊,臺灣許多大學招生出現問題,中華民國教育部因而開始積極推動大專院校整併工作,但過程遭遇許多困難。 2006年,清大和竹教大開始洽談合併事宜,但經長期討論後,清大在2009年發函至教育部報告暫緩。2011年,清華大學和新竹教育大學再度恢復討論,並積極推動整併案。2015年,兩校同時具函至教育部並提送合校意向書。2016年10月14日,兩校合併案獲得教育部核定。11月1日,兩校正式合併為「國立清華大學」。.

之间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和國立清華大學和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整併案相似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和國立清華大學和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整併案有(在联盟百科)4共同点: 中華民國教育部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立法院

中華民國教育部

教育部為中華民國有關教育學術、體育及青年事務的最高主管機關,並監督各地方政府的教育行政機關。.

中華民國教育部和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 中華民國教育部和國立清華大學和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整併案 · 查看更多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簡稱國北教大、國北教),是一所專門培育小學師資的教育大學,位於臺北市大安區。前身為「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於2005年改為現名,校風傳統,保有師範院校的傳統特色。曾有意與國立台灣大學合併,但因主要推手前台大校長楊泮池卸任,合併案已暫停。.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和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 國立清華大學和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整併案和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 查看更多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簡稱臺灣師大、臺師大、臺師或師大,前身為1946年創立的臺灣省立師範學院,共有校本部、公館校區與林口校區三個校區。省立師範學院與國立臺灣大學、省立農學院(今國立中興大學)、省立工學院(今國立成功大學)是1940年代中華民國臺灣省僅有的四所高等教育機構。 臺師大目前為臺灣三所師範大學其中之一,其主要教學目標為培育中等學校師資 。另外校內的一級單位-心測中心為國內重要教育機構,每年負責研發國中教育會考試題,影響國中升學走向,未來除了試題研發,也將承辦試務行政的工作,完整辦理國中升學的業務。 目前與同樣位於大安區之國立臺灣大學、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結盟,合組國立臺灣大學系統。.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 國立清華大學和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整併案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 查看更多 »

立法院

立法院是中華民國的最高立法機關,現在是一院制之議會,設有113個席位。立法院是中華民國的國會,立法院院長即為議長。立法院成立於1928年(民國17年),最初為國民政府的附屬機關,1948年(民國37年)因應行憲而在制度上脫離行政權。1992年(民國81年)立法院開始全面定期改選至今。現任之第九屆立法委員於2016年2月1日宣誓就職,任期屆滿日為2020年1月31日。.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和立法院 · 國立清華大學和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整併案和立法院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和國立清華大學和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整併案之间的比较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有51个关系,而國立清華大學和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整併案有59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4,杰卡德指数为3.64% = 4 / (51 + 59)。

参考

本文介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和國立清華大學和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整併案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