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區家麟和香港電台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區家麟和香港電台之间的区别

區家麟 vs. 香港電台

區家麟博士(),新聞工作者,前無綫新聞時事節目監製及曾任《新聞透視》主持,第二屆「中大新聞獎」電子傳媒組得獎者,較早前獲選為史丹福大學奈特學人,往美國進修一年。 區家麟先後於無綫電視新聞部擔任過記者、編輯、監製及節目主持。他主持多年著名的《新聞透視》,亦曾監製系列出色的新聞特備節目,包括「中國人上太空」、「西部大開發」、「六十年忘不了」、「新聞話事·人」、「變革三十年」、「六十年家國」、「新雙城記」及「香港大事回顧」等。 2001年,區家麟監製之《中國入世》獲「皮博迪獎」。2005年,他憑着《壩業》和《數學大師陳省身》等專題報道,獲選為第二屆「中大新聞獎」電子傳媒組的得獎者,該新聞獎則為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校友會所設立。 區家麟現為信報專欄作者,亦為《明報》網站李天命網上思考區的嘉賓,不定時發表文章。同時為香港電台公共事務組主持,現主持第一台《自由風自由Phone》(逢星期一及四17:00-20:00)及《星期六問責》(逢星期六08:00-09:00),曾主持《七百萬人的先鋒》(2012-04-07至2013-04-20)及《七百萬人的先鋒II》(26-10-2013至)。. 香港電--(簡稱港--;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縮寫RTHK),現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轄下的部門,是香港廣播史上首家廣播機構,同時是香港唯一的公共廣播機構及最具公信力的電子傳媒。現時香港電台擁有7條電台頻道、3條數碼地面電視頻道,以及2條模擬電視頻道。截至目前,港台共有862名員工。香港電台製作的電視節目,包括教育電視,會通過旗下電視頻道港台電視31和其他本地電視台播放。港台負責製作多媒體節目,提供資訊、教育及娛樂,報道本地及國際時事,協力推動香港文化發展及提供自由表達意見的渠道。 香港電台於1970年代曾經製作經典電視劇集《獅子山下》,以戲劇反映現實的社會狀況,當時以這種方式去談社會民生議題可謂一次大膽嘗試,雖然惹來部分政府部門不滿,但真正奠定了多年來港台獨立自主的編採方針。.

之间區家麟和香港電台相似

區家麟和香港電台有(在联盟百科)3共同点: 香港中文大學自由風自由Phone明報

香港中文大學

香港中文大學(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縮寫为 CUHK),簡稱中文大學、中大,是一所坐落於香港沙田馬料水的公立研究型大學。 香港中文大学是清末至民國時期的顶级大学在香港的延续。創校教授為民國時期著名大儒、專家和國民政府及行憲後中華民國政府要員。大學所合併的三所書院中的崇基學院和聯合書院前身為1845年起始的清末至中華民國時期在中國大陸地區所建立的享有極高聲譽的教會及私立大學,是香港历史源流上最远久的高等学院。 香港中文大學於1963年合并香港高等學校而成立,並於1966年開辦香港首間研究院,是香港第一所研究型大學李卓敏:《開辦的六年》(1969年)頁38至48,也是香港唯一採用書院聯邦制辦學的大學,現共有9所成員書院及8所學術學院。中大的創立打破了英國殖民地只允許一所高等學府存在的慣例,並成功掀起香港1970年代的「中文運動」,具歷史及時代意義。葛量洪爵士著、曾景安譯(1984年),《葛量洪回忆录》,广角镜出版社发行,ISBN 962-226-069-1,頁205。“港府和港大在當時否決興辦中文大學有很多原因,除了經費和師資問題,還有就是香港大學和香港政府不希望見到香港同時出現兩所大學,擔心中文大學的存在會與原有的香港大學分庭抗禮,不單分散資源,更甚者會影響港府集中制定高等教育政策”《中文大學校刊》一九八一年秋(1981年),頁9。雖然最初的大學條例將中文列作指定教學語言,但校方目前提供的大部分科目均以英語教授,只有某些部門同時提供粵語及標準漢語指引。 該校既是香港的天災監測中心,亦是該地社會科學、國學、工商管理、理學及醫學的主要研究機構。其曾經有3名教授和1名校長獲得諾貝爾獎,校友銜蓋菲爾茲獎、沃爾夫數學獎、勒諾多文學獎和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得主以及包括嶺南大學、香港大學等在内的等高校的校长,系唯一具有獲得國際頂級獎項的校友以及諾貝爾獎、菲爾茲獎及圖靈獎得主專任任教的香港高校。香港教育歷來產生的諾貝爾獎等級的學者中,有67%是中大的校友、教授(參見主欄目香港教育)。 香港中文大學本科畢業生獲得羅德獎學金(譽為本科“諾貝爾獎”)的數目為香港最.

區家麟和香港中文大學 · 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電台 · 查看更多 »

自由風自由Phone

《自由風自由Phone》是香港電台製作的一個節目,逢星期一至五香港時間下午5時至晚上8時於香港電台第一-台-播出,節目主要討論熱門時事及政治議題,並接受聽眾來電參與討論。節目由馮德雄、陳燕萍或區家麟(星期一及四)主持,梁仲禮編導和陳燕萍監製。節目另有一位評論員,分別為王弼、孔令瑜、馬國明、林本利及葉健民,為節目作出五分鐘點評。於半年後,節目更換評論員,分別是阮紀宏、盧子健、歐陽達初、彭志銘、施永青和龐一鳴。現時評論員包括劉健儀、朱凱迪、碧樺依、陳智傑和吳靄儀。.

區家麟和自由風自由Phone · 自由風自由Phone和香港電台 · 查看更多 »

明報

《明報》是香港的中文報紙,由查良鏞(筆名金庸)和沈寶新在1959年5月20日創立。本為香港上市公司明報企業旗下刊物,於2008年4月23日,該企業更名為世界華文媒體。 《明報》內容以香港本地新聞為主,兩岸、國際新聞為輔。香港中文大學調查指香港市民及傳媒業界認為明報在香港報章中公信力良好,報道亦屢次獲獎。其副刊版「世紀」在香港報紙中較為突出,以文學、文化藝術創作等人文科學的探討與政治專欄為主。《明報》歷任總編輯為潘粵生、梁小中、王世瑜、董橋、張健波、劉進圖,之後總編輯一職一度由首席執行總編輯鍾天祥暫代,其後於2015年元旦正式被委任為總編輯,任職至2017年元旦離任,由梁享南接替。 《明報》在加拿大溫哥華(加西版)、多倫多(加東版)皆有發行報紙,在台灣亦有明報周刊,曾經在美國紐約(美東版)和三藩市(美西版)發行。2009年1月31日,明報美東版刊登啟事宣布改版,於2月2日起與免費報合併。2月14日,美西版亦宣佈停刊。.

區家麟和明報 · 明報和香港電台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區家麟和香港電台之间的比较

區家麟有28个关系,而香港電台有377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3,杰卡德指数为0.74% = 3 / (28 + 377)。

参考

本文介绍區家麟和香港電台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