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北爱尔兰问题

指数 北爱尔兰问题

北爱尔兰问题(The Troubles,Na Trioblóidí)简称为北爱问题,是指由1960年代末至1990年代末在北爱尔兰的长期暴力活动,是持续不断在爱尔兰发生的周期性暴力冲突,该冲突在由英国和爱尔兰政府于1998年4月10日签订北爱和平协议后中止。 对北爱问题的观点繁杂不一,称其是一场多方冲突、游击战或低強度戰爭,甚至是一场内战。参与者包括共和派与保皇派的准军事组织、、英国陆军及其他人员,超过3,500人因为冲突而丧生。 這場暴力衝突始於一場抗議歧視天主教愛國者的新教政府的社會運動Dominic Bryan.

125 关系: 埃蒙·德·瓦莱拉停火博因河战役复活节起义大屠杀天主教解放运动威廉三世 (奥兰治)安特里姆郡小紅莓樂隊小野洋子工人阶级丹尼爾·歐康諾帕特里克·皮尔斯伊恩·佩斯利伦敦伯明翰低強度戰爭德国保皇黨保罗·麦卡特尼地方自治北爱尔兰利斯本喪屍唐郡内战军事基地凱特·瑪露克蘭納德合唱團倫敦德里郡的黎波里皇家爱尔兰警队玛格丽特·撒切尔火箭弹社会民主工党神學穆阿迈尔·卡扎菲第一次世界大战约翰·列侬纽里罗纳德·里根罗马天主教美國美国爱尔兰爱尔兰工人党爱尔兰下议院爱尔兰内战爱尔兰共和军爱尔兰共和军临时派...爱尔兰共和国爱尔兰共和国 (1919-1922)爱尔兰国民解放军爱尔兰独立战争爱尔兰自由邦爱尔兰民族解放军爱尔兰总理絕食特洛伊木馬白朗寧M2重機槍Elton JohnElvis Costello韓培德聖公宗联合爱尔兰人协会装甲车駐德英軍马丁·路德·金马克·德肯马克思主义警察乐队诺贝尔和平奖贝尔法斯特贝尔法斯特协议迈克尔·柯林斯都柏林都柏林三一学院阶级斗争阿尔及利亚战争阿尔斯特阿尔斯特志愿者力量阿尔斯特联合党阿尔斯特防卫协会阿爾斯特省阿馬郡蒂龍郡長老宗英國皇家空軍英國皇家海軍英國軍隊英國陸軍英國政府英国英爱条约英格兰雙溪U2杰里·亚当斯权力下放橙带党欧洲殖民主义民主统一党 (北爱尔兰)民权法国大革命游击战準軍事部隊滾回家吧,英國士兵本地陸軍流血星期日斯特拉班新芬黨新教日昇動畫改良主义愛爾蘭共和主義愛爾蘭民族主義愛爾蘭教會教派手榴弹拘留曼彻斯特爆炸案1981年爱尔兰绝食抗议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20世纪 扩展索引 (75 更多) »

埃蒙·德·瓦莱拉

埃蒙·德·瓦莱拉(英文:Edward de Valer,,愛爾蘭文:Éamonn de Valera,原名乔治·德·瓦莱拉(英文:George de Valera;)是愛爾蘭共和國第1任總理和第3任總統。 他的父親是西班牙裔的古巴人,母親是愛爾蘭裔的美國人,在美國出生。 |width.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埃蒙·德·瓦莱拉 · 查看更多 »

停火

停火(又稱停戰)是指處於武力衝突的各方同意暫時停止交戰的行為,發起停火的國家或組織可以是介入衝突的某一方,或者是與衝突無直接關係的第三方介入協調。 停火的用意雖然多半是暫停武力衝突,期待以具體的停戰協定或和平条约換取長久的和平或是無衝突狀態來結束戰爭,但並不等於戰爭已經結束。衝突各方的停火協議有助於降低緊張情勢,然而,歷史上很多停火狀態也可能在其中一方刻意或者是意外的行為中,重新回到停火前的狀況。然而,停火也可能使用於其他場合:.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停火 · 查看更多 »

博因河战役

博因河战役(英语:Battle of the Boyne,爱尔兰语:Cath na Bóinne),争夺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王位的两个君主 - 天主教国王詹姆斯和新教国王威廉在1690年,于爱尔兰东岸德罗赫达附近的博因河进行的一场战役。威廉在战役中击败了詹姆斯,打破了后者重夺王位的计划,也确立了新教徒在爱尔兰的地位。 战役进行的日期,在旧历中是1690年7月1日,相当于新历中的7月11日,不过,现时民众于12日庆祝节日,纪念威廉取胜。战役中,威廉部队击败了训练不足的詹姆斯军队。这是不列颠诸岛历史上的重要的战役,也是奥兰治会民俗的重要部分。新教徒以及新教徒组织,尤其是奥兰治会,今日都会庆祝节日。.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博因河战役 · 查看更多 »

复活节起义

复活节起义(英语:Easter Rising,爱尔兰语:Éirí Amach na Cásca)是爱尔兰在1916年复活节週當時发生的一场武裝暴动。1916年四月由愛爾蘭共和派發起行動,結束英國在愛爾蘭的統治,建立一個獨立的愛爾蘭共和國,而英國則嚴重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這是自愛爾蘭1798年起義以來最重大的起義,也是愛爾蘭革命時期的第一次武裝行動。 这场起义是一次由武装的爱尔兰共和派以武力发动的为从英国获得独立的尝试。它是自从1798年起义以来爱尔兰最重大的起义。起义大部分为爱尔兰共和兄弟会组织,从1916年4月24日持续到4月30日。爱尔兰志愿军的成员,在教师兼律师的帕特里克·皮尔斯的领导下,合并了由詹姆斯·康诺利领导的较小的爱尔兰国民军,在都柏林占据了关键据点,宣布爱尔兰共和国从英国独立。起义在六天之后遭到镇压,起义领袖被交送军事法庭并被处死刑。尽管军事上是失败的,起义可以被认为是通往爱尔兰共和国的最终成立道路上的一块重要的里程碑。.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复活节起义 · 查看更多 »

大屠杀

大屠杀指故意殺害大量人類的行為,通常發生在同一時間或短時間之內。根據聯邦調查局的定義,大屠杀必須包含四起屠殺事件,而且屠殺事件之間沒有冷靜期存在Aggrawal A. (2005) Mass Murder.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大屠杀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解放运动

#重定向 天主教解放.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天主教解放运动 · 查看更多 »

威廉三世 (奥兰治)

奥兰治的威廉三世(Willem III van Oranje;),出生即繼位為奧蘭治親王,1672年7月任荷兰省、泽兰省执政,1674年4月26日任乌德勒支省、海尔德兰省及上艾瑟尔省执政,1689年2月13日登基为英格兰国王威廉三世(William III)、苏格兰国王威廉二世(Uilleam II)和爱尔兰国王利亚姆(Liam),直到1702年3月8日逝世为止,他在英格兰和奥兰治的编号剛好都是三世。1688年11月5日,威廉废黜岳父詹姆斯二世及七世而赢得了英格兰。威廉和妻子玛丽二世共治不列颠群岛,直到瑪麗於1694年12月18日去世。他们共治时期通常被称为「」。 他一生致力於抵抗法國「太陽王」的天主教霸權。從1672年成為荷蘭執政後,他就號召全歐的新教徒一起抵制路易十四的最強霸權,被新教徒視為「新教英雄」。1686年,他和奧地利、西班牙、普魯士、瑞典等國組成奧格斯堡同盟(後稱大同盟),聯合圍堵歐洲霸主路易十四;並於1688年率兩萬精兵渡海到英國,發動光榮革命而成為英王。他以英、荷共主邦聯(1689-1702年)的元首身分,帶領新教的英、荷兩國共抗天主教(舊教)法國(大同盟戰爭1689-1697),成為歐洲第二強的君王。1700年路易大帝的勢力遽增,威廉重組大同盟,開啟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701-1714)。雖然威廉在1702年意外崩逝,但他任命的主帥約翰·丘吉爾,帶領英荷聯軍打敗法軍,最終打垮路易十四,某程度上實現了威廉的遺願。 他在各地的綽號褒貶不一,英格蘭婦女界喜歡譏笑他是「粗魯的荷蘭矮熊」;在北愛爾蘭和部分蘇格蘭的稱號則是賢明王比利(Good King Billy);荷蘭更是奉他為「護國英雄」,無比崇敬。他在荷蘭與北愛爾蘭極得民心,但英格蘭人卻不太喜歡他的冷酷粗率。伏爾泰因此說他是「英格蘭人的執政、荷蘭人的國王」,表示他在兩國形象顛倒的領導情況。.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威廉三世 (奥兰治) · 查看更多 »

安特里姆郡

安特里姆郡 (County Antrim;愛爾蘭語:Contae Aontroma 或簡稱 Aontroim,意為「孤獨的農場」),是愛爾蘭阿爾斯特省的一個郡,位於北愛爾蘭東北部。面積2,844 km²,郡治安特里姆,北愛最大城市貝爾法斯特大部份位於本郡,小部分在唐郡。1973年以後被解散,由區所取代。.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安特里姆郡 · 查看更多 »

小紅莓樂隊

小红莓(The Cranberries,又译為卡百利乐队)是爱尔兰另类摇滚樂團,1990年代成立于爱尔兰利默里克(Limerick)。小紅莓与U2、恩雅等,都是享譽國際的愛爾蘭團體或藝人。 尽管并未正式宣告解散,但在2005年已趋于沉寂,而主音Dolores O'Riordan 則於2006年推出了個人唱片《Are You Listening?》。 公關人員於2018年1月15日在樂團官方臉書發布聲明,表示主唱Dolores O'Riordan在倫敦突然過世。.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小紅莓樂隊 · 查看更多 »

小野洋子

小野洋子(,)是一位日本多媒体艺术家、歌手及和平活动家。她是约翰·列侬的第二任妻子和遗孀,知名于她在前衛艺术、音乐和电影领域的作品。.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小野洋子 · 查看更多 »

工人阶级

工人階級(又稱勞動階級、勞動階層等;英文:working class)通常用于表示社会地位与社会等级,无论何时,该阶层在社会所占比例最高,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比例减少,一般为产业工人阶层为主。该术语没有一致的解释,主要依赖个人的立场与观点的不同来理解。比如美国划分阶级标准是依照经常性收入和就业率来确定。 马克思主义认为,工人阶级(即无产阶级)是那些靠出卖劳动力(包括体力和脑力)、不拥有生产资料,劳动成果大部分被资产阶级剥削,并为社会创造主要财富的阶层,包括大部分的体力和脑力劳动者。 依據列寧主義和史達林主義的關於社會主義國家性質觀點,在社會主義國家裡,工人階級是社會主義國家的統治階級,並經由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共產黨來領導國家。.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工人阶级 · 查看更多 »

丹尼爾·歐康諾

丹尼爾·歐康諾(英语:Daniel O'Connell,愛爾蘭語:Dónall Ó Conaill,)是19世紀愛爾蘭政治人物、英國下議院議員。領導天主教解放運動,迫使英國在1829年通過「天主教解放法」,有「解放者」之稱。.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丹尼爾·歐康諾 · 查看更多 »

帕特里克·皮尔斯

帕特里克·亨利·皮尔斯(Patrick Henry Pearse,也作Pádraig Pearse;Pádraig Anraí Mac Piarais;),爱尔兰的教师、律师、诗人、作家、民族主义者与政治家,1916年复活节起义的领导人之一。.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帕特里克·皮尔斯 · 查看更多 »

伊恩·佩斯利

伊恩·理查·凱爾·佩斯利,班塞爾男爵,PC(Ian Richard Kyle Paisley, Baron Paisley of Bannside,),英國北愛爾蘭民主統一黨政治家和自由長老教會牧師。 佩斯利在1971年至2008年間出任民主統一黨黨魁,並在1970年至2010年和1998年至2011年間分別擔任下議院和北愛爾蘭議會議員,同樣代表北安特里姆選區。 佩斯利在2007年5月8日當選為北愛爾蘭第一部長,控制北愛爾蘭議會,至2008年6月8日卸任。 在2010年6月,他獲英廷正式冊封為終身貴族。 佩斯利是北愛爾蘭的親英派代表之一,他在政治立場上極力反對北愛爾蘭與愛爾蘭共和國合併。 他於2014年9月12日逝世,終年88歲。.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伊恩·佩斯利 · 查看更多 »

伦敦

伦敦(London;)是英国的首都,也是英國和欧洲最大的城市。位于泰晤士河流域,于公元50年由罗马人建立,取名为伦蒂尼恩,在此后两个世纪内为这一地区最重要的定居点之一。伦敦的历史核心区伦敦城仍旧维持其中世纪的界限,面积,2011年人口为8,072,为全英格兰最小的城市。自19世纪起,“伦敦”一称亦用于指稱围绕这一核心区开发的周围地带。这一城区集合构成大伦敦行政区(与伦敦区覆盖区域相同) ,由伦敦市长及伦敦议会管辖伦敦市长与伦敦市市长非同一概念;后者为伦敦市法团领导者,即伦敦城的管辖者。。 伦敦亦是一个全球城市,名列紐倫港世界三大國際都會之一。在文艺、商业、教育、娱乐、时尚、金融、健康、媒体、专业服务、研究与发展、旅游和交通方面都具有显著的地位,同时还是全球主要金融中心之一,根据计算方式不同,为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第五或第六大的都市区由于对城市界限的定义、人口的规模、汇率的变化及产出的计算方式不同,城市都市区GDP的排名可能有一定的差别。伦敦和巴黎在总经济产出方面大致规模相近,由此第三方的不同估计对于第五和第六大城市GDP的排列可能不同。麦肯锡全球研究所2012年的报告估计伦敦全市2010年的GDP为US$7,518亿,巴黎则为$7,642亿,由此两市分别为第六和第五。普华永道2009年11月发布的报告称,根据购买力平价计算,2008年伦敦的GDP为US$5,650亿,巴黎则为US$5,640亿,分别为第五和第六。麦肯锡的研究中伦敦人口为1,490万,巴黎则为1,180万,而普华永道的研究中伦敦人口为859万,巴黎992万。伦敦亦是全球文化首都之一,还是全球国际访客数量最多的城市,根据客流量计算则拥有全球最为繁忙的城市机场系统。伦敦拥有43所大学,其高等教育机构密集度在全欧洲最高。2012年,伦敦成为史上首座三次举办现代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城市。 伦敦的人口和文化十分多样,在大伦敦地区内使用的语言就超过300种。这一区域2015年的官方统计人口为8,673,713,为欧盟中最大城市,人口占全英国的12.5%。伦敦的城市区为欧盟第二大,根据2011年普查其人口达到9,787,426,仅次于巴黎。其都市区为欧洲最大,人口达13,614,409,而大伦敦政府则称伦敦都市区的总人口为2,100万。1831年至1925年间,伦敦为世界最大的城市。 有四项世界遗产位于伦敦,分别为:伦敦塔;邱园;威斯敏斯特宫、威斯敏斯特教堂和圣玛格丽特教堂;以及格林尼治历史区(其中的皇家天文台为本初子午线、0°经线和格林尼治标准时间所经之地)。其他著名景点包括白金汉宫、伦敦眼、皮卡迪利圆环、圣保罗座堂、伦敦塔桥、特拉法加广场和碎片大厦。伦敦亦是诸多博物馆、画廊、图书馆、体育运动及其他文化机构的所在地,包括大英博物馆、国家美术馆、泰特现代艺术馆、大英图书馆以及40家西区剧院。伦敦地铁是全球最古老的地下铁路网络。.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伦敦 · 查看更多 »

伯明翰

伯明翰(Birmingham ,本地發音:)是英國英格蘭西米德蘭茲區域西米德蘭茲郡的大型工業城市,据2013年统计数字,該城人口有1,092,330人,是英国除伦敦外最大的城市。其所在的西米德蘭茲組合都市在2011年有2,440,986人,是英國第三大建成區,其都會區在2012年有3,701,107人,是英國第二大都會區。 在中世紀的時候伯明翰只是一個中型的集鎮,18世紀成為英國中部地區啟蒙運動的發源地,加上隨後的工業革命,伯明翰的國際地位大為提高; 。現在伯明翰主要以服務業為主,是Beta級全球城市。其都會經濟體在英國也僅次于倫敦,加上此地有六所大學,伯明翰成為了倫敦以外最大的高等教育中心。.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伯明翰 · 查看更多 »

低強度戰爭

低強度戰爭(Low-Intensity Conflict, LIC)指介於國與國開戰的大型戰爭與和平狀態間的半戰爭事件。 低強度戰爭通常由輕兵器的步兵實行,而不使用戰車、海軍、空軍等重武器,可能是特種部隊的潛入暗殺、製造動亂、破壞指定設施等,但是隨著武器精密度上升,也有可能有外海軍艦發射的飛彈或是小數量隱形戰機攜帶精準炸彈介入低強度戰爭事件。 低強度戰爭通常出現在一國對另一國希望發動戰爭,但又因種種考量認為全面宣戰代價太高,所以進行非武力型的電子戰、輿論戰等之虞,搭配進行幾場小的武力攻擊介入,意圖形成一種局面的政治效果,達成接近大型戰爭的目的。好處在於事後可以否認和撇清自己的責任,中國學者認為低強度戰爭可能是未來超限戰的一環,也有國際學者認為恐怖攻擊是一種低強度戰爭。長期的低強度戰爭的不安全感會導致社會不穩和國力衰退、外資撤資等經濟政治效果。 美國1978年國防權限法設立了國安保障委員會和低強度戰爭委員會。.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低強度戰爭 · 查看更多 »

德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简称德国(Deutschland),是位於中西歐的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由16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组成,首都与最大城市为柏林。其国土面积约35.7万平方公里,南北距离为876公里,东西相距640公里,从北部的北海与波罗的海延伸至南部的阿尔卑斯山。气候温和,季节分明。德国人口约8,180万,为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第二大移民目的地,仅次于美国。 在50万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海德堡人及其後代尼安德特人生活在今德國中部。自古典時代以來各日耳曼部族開始定居於今日德國的北部地區。公元1世紀時,有羅馬人著作的關於“日耳曼尼亞”的歷史記載。在公元4到7世紀的民族遷徙期,日耳曼部族逐漸向歐洲南部擴張。自公元10世紀起,德意志領土組成神聖羅馬帝國的核心部分。16世紀時,德意志北部地區成為宗教改革中心。在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萊茵邦聯和日耳曼邦聯先後建立,1871年,在普魯士王國主導之下,多數德意志邦國統一成為德意志帝國,「德意志」開始做為國名使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18-1919年德國革命後,德意志帝國解體,議會制的威瑪共和國取而代之。1933年納粹黨獲取政權並建立獨裁統治,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及系統性種族滅絕的發生。在戰敗並經歷同盟國軍事佔領後,德國分裂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在1990年10月3日重新統一成為現在的德國。国家元首为联邦总统,政府首脑則为联邦总理。 德國是世界大國之一,其國内生產總值以國際匯率計居世界第四,以購買力評價計居世界第五。其諸多工業工程和科技部門位居世界前列,例如全球馳名的德國車廠、精密部件等,為世界第三大出口國。德國為發達國家,生活水平居世界前列。德國人也以熱愛大自然聞名,都市綠化率極高,也是歐洲再生能源大國,是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樣板,除了強調環境保護與自然生態保育,在人為飼養活體的態度十分嚴謹,不但獲得大量外匯和資訊優勢,其動物保護法律管束、生命教育水準也是首屈一指的,在高等教育方面並提供免費大學教育,並具備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和醫療體系,催生出拜爾等大藥廠。 德国为1993年欧洲联盟的创始成员国之一,为申根区一部分,并于1999年推动欧元区的建立。德国亦为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八国集团、20国集团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其军事开支总额居世界第九。 德語是歐盟境内使用人數最多的母語。德國文化的豐富層次和對世界的影響表現在其建築和美術、音樂、哲學以及電影等等。德國的文化遺產主要以老城為代表。另外國家公園和自然公園共計有上百處。.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德国 · 查看更多 »

保皇黨

保皇黨,原意是指「保護皇帝的政黨」,本意是指在君主制國家裏,支持某個特定的君主或某個王朝作為國家元首。保皇黨與君主主義者並不同,後者擁護、支持保留和延續君主制,但不一定擁護某個特定的君主。.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保皇黨 · 查看更多 »

保罗·麦卡特尼

占士·保羅·麥卡尼爵士,,(Sir James Paul McCartney,)是一名英國搖滾音樂家、創作歌手、多樂器演奏者以及作曲家,前披頭四(1960-70年)及羽翼合唱团(1971-81年)樂隊隊員。《健力士世界紀錄大全》記載保羅·麥卡尼為流行音樂史上最成功的作曲家。 作為前披頭四的成員,保羅·麥卡尼與約翰·藍儂、佐治·夏里遜和靈高·史達一起取得世界性的知名度,特別是他與藍儂形成了非常成功而且影響力深遠的創作組合,兩人攜手寫出好些搖滾樂界最受歡迎的歌曲,例如《Hey Jude》、《Let It Be》等都經常被視為流行樂界的金曲,而《Helter Skelter》被認為是歷史上第一首重金屬音樂,《Yesterday》是史上被翻唱次數最多的一首歌曲,已知目前已經被2,200位以上的歌手翻唱過,並於美國的電視及電台播放多達七百萬次。麥卡特尼的事業在披頭四時期完結後依然順遂,他與首任妻子和組成Wings樂隊,期間有30首歌打入英國或美國十大歌曲榜,包括《Maybe I'm Amazed》、《Live and Let Die》,《Pipes of Peace》以及與Stevie Wonder合唱的歌曲《Ebony and Ivory》。1977年的《Mull of Kintyre》甚至成為英國史上首支銷量達到二百萬張的單曲,至今仍然保持英國最高銷量(非慈善目的)單曲的記錄。 保羅·麥卡特尼的團體與獨唱生涯裏,已經創作了一共60張金唱片及50張冠軍單曲,唱片總銷量超過4億張,其中有四分之一來自英國本土。他的作品佔據英國銷量榜第一位有99個星期之多,24首奪冠單曲亦使他無愧地當上英國單曲榜之王;在美國方面,除了憑個人身份進入搖滾名人堂之外,權威的公告牌百強單曲榜同樣有32次把麥卡特尼或唱或作的歌曲推上第一名,美國唱片業協會確認在本國售出超過1,550萬張麥卡特尼的唱片專輯。這一系列驚人的數字使健力士世界紀錄於2009年把保羅·麥卡特尼列作「流行音樂歷史上最成功的音樂家與作曲家」,而BBC新聞網讀者也選出麥卡特尼為「二千禧年最偉大作曲家」。 音樂以外,保羅·麥卡特尼也參與過電影製作、嘗試過繪畫,並極力支持一些國際慈善機構的計劃。他在生活中提倡維護動物權益、推廣素食主義、普及音樂教育,同時更熱烈地投身於對抗戰後地雷、捕殺海豹以及的社會運動之中。麥卡特尼還是一名標準足球迷,家鄉球隊利物浦和-zh-cn:埃弗顿; zh-hk:愛華頓-他都同樣支持。另一方面,其親自經營的擁有超過3,000首歌曲的版權,包括傳奇人物巴迪·霍利畢生的作品及部份百老匯舞台劇,包括《紅男綠女》和《歌舞線上》的版權。他是英國國內最富有的人之一,2013年最新的報告估計其財產總值超過6.8億英鎊。.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保罗·麦卡特尼 · 查看更多 »

地方自治

地方自治在中文里可能指:.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地方自治 · 查看更多 »

北爱尔兰

北爱尔兰(Northern Ireland;Tuaisceart Éireann;Norlin Airlann)是大不列顛與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政治实体之一,位于爱尔兰岛东北部,面积14,139平方公里,首府是贝尔法斯特。.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北爱尔兰 · 查看更多 »

利斯本

利斯本(Lisburn),意指"賭博者們的堡壘",是一個位於北愛爾蘭,鄰接貝爾法斯特的西南面,主要人口為支持爱尔兰联合主义的城市。它的前身為Borough,其城市地位在2002年作為伊莉莎伯二世登基五十周年(Golden Jubilee)慶祝而獲得。此城市在安特里姆郡及唐郡之間分割,以拉干河為其郡的邊界。利斯本由英國2001年人口普查得知其人口為71,465人。雖然它有城市的地位,但是它的地方由利斯本城鎮及周邊大範圍的郊外及半郊外腹地組成。利斯本區包括希爾斯波羅(Hillsborough)、莫伊拉(Moira)、卓瑪拉(Dromara)、格萊內維(Glenavy)、鄧瑪麗(Dunmurry)及杜魯伯(Drumbo)的行政總部均位於利斯本。.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利斯本 · 查看更多 »

喪屍

喪屍()也有活屍、行屍、活死人等別稱,是傳說中形如死人而能夠活動的怪物。源於非洲的巫毒教信仰,在現代的许多游戏和文藝作品中也時有出現。喪屍如同吸血鬼或--,歸類於不死生物。台灣流行文化中常使用-zh-hant:殭;zh-hans:僵;-屍作為Zombie的中文名稱,但在香港和大陸一般譯作--屍。 丧尸原本是海地的巫毒教祭祀下毒,以便驱使从事劳役活动。.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喪屍 · 查看更多 »

唐郡

唐郡(County Down;愛爾蘭語:Contae an Dúin,意即「堡壘」),是愛爾蘭阿爾斯特省的一個郡,位於北愛爾蘭東南部、愛爾蘭島最東端。面積2,448 km²,郡治唐帕特里克。1973年以後被解散,由區所取代。 Category:北愛爾蘭的郡 Category:1973年废除的行政区划.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唐郡 · 查看更多 »

内战

内战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爆发的战争James Fearon, in Foreign Affairs, March/April 2007.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内战 · 查看更多 »

军事基地

军事基地是指驻扎一定数量的武装部隊进行特定的军事活动,建有相应的组织机构和设施的地区。它是军队遂行作战、进行训练任务的依托。按军种分,有陆军基地、海军基地、空军基地和飛彈基地等;按地位作用分,有战略基地和战役战术基地。.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军事基地 · 查看更多 »

凱特·瑪露

凱特·瑪露(,原名Ketevan "Katie" Melua,喬治亞語:ქეთევან "ქეთი" მელუა;姓氏發音,生於1984年9月16日),是一名英國創作歌手。她出生於格鲁吉亚,但在8歲時搬到北愛爾蘭,14歲時搬到英格蘭。 瑪露與Dramatico唱片公司簽約,經紀人是創作人Mike Batt。 她於2003年出道。2006年,凱特·瑪露成為英國最暢銷的女藝人 及歐洲最暢銷的歐洲女藝人。 2003年11月,19歲的凱特·瑪露發行她的首張專輯《停止飄泊》,登上英國專輯榜冠軍,在前五個月賣出了一百八十萬張。 第二張專輯《真情剪影》在2005年9月發行,獲得四白金認證。 第三張專輯《真情寫真》在2007年10月發行,是她與Mike Batt合作的最後一張作品。 根據2008年英國週日泰晤士報富豪榜,凱特·瑪露的財產達一千八百萬英鎊,成為30歲以下身價第七高的音樂家。根據2009年報導,她因全球經濟衰退損失了半數財產。.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凱特·瑪露 · 查看更多 »

克蘭納德合唱團

克蘭納德合唱團(Clannad)是一支来自爱尔兰西北部的乐团,于1968年组建。他们由于为好莱坞电影配乐而闻名。该乐团全球唱片销量超过两千万,并于1999年获得格莱美奖。 Clannad乐团由莫雅·布伦南(Moya Brennan)、塞伦·布伦南(Ciarán Brennan)、保羅·布伦南(Pól Brennan)、诺威尔·杜根(Noel Duggan)和波瑞克·杜根(Pádraig Duggan)组成。莫雅的妹妹Enya曾是该乐团早期成员,直到1982年离开Clannad乐团。.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克蘭納德合唱團 · 查看更多 »

倫敦德里郡

德里郡 (County Derry;愛爾蘭語:Contae Dhoire),或稱倫敦德里郡 (County Londonderry),是愛爾蘭阿爾斯特省的一個郡,位於北愛爾蘭西北部。面積2,074 km²,郡治倫敦德里。1973年以後被分為四個區。.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倫敦德里郡 · 查看更多 »

的黎波里

黎波里(阿拉伯语:),位於北緯32°54'8"、東經13°11'9",2011年人口180萬人,位處利比亚西北部沙漠的邊緣及地中海沿岸,是该国首都,也是该国最大城市、主要港口、最大商业和制造中心。的黎波里於公元前7世纪由腓尼基人建立。由於城市歷史悠久,那裡有很多重要的考古發現。當地氣候屬於典型地中海型氣候,夏天乾燥酷熱,冬天時有冷雨。.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的黎波里 · 查看更多 »

皇家爱尔兰警队

皇家愛爾蘭警隊(英语:Royal Irish Constabulary,缩写为RIC),与都柏林大都会警察为二十世纪爱尔兰两大警察部队。德里郡和贝尔法斯特另有自己的部队,但问题不断,特别是卷入教派主义暴力冲突,使其在1870年解散,由保安队来承担其职责。保安队于1922年解散,改由两支新的警察部队——爱尔兰自由邦(现为爱尔兰共和国)的愛爾蘭和平衛隊,以及北爱尔兰的皇家乌尔斯特保安队——所取代。这支部队大多数由天主教徒组成,虽然高层警官天主教徒较少。保安队的警察系统作为加拿大西北骑警的范例采用,当时加拿大联邦政府正在西北地区寻求可靠的执法方案。.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皇家爱尔兰警队 · 查看更多 »

玛格丽特·撒切尔

撒切尔女男爵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 LG OM PC FRS FRIC(Margaret Hilda Thatcher, Baroness Thatcher;),婚前姓(Roberts),通称戴卓爾夫人,英国政治家,1979年至1990年为英国首相,1975年至1990年为保守党领袖,是英国第一位女首相,亦是20世纪英国连任时间最长的首相。撒切尔曾被一位前蘇聯记者描述为“铁娘子”,而此綽號亦反映了其拒绝妥协的政治立场和领导风格。撒切尔在首相任期內的一系列政策與主張被後世稱為“撒切尔主义”。 撒切尔原於牛津大学萨默维尔学院从事化学研究,后於倫敦大學城市學院屬下的城市法學院修读法律而成为一位大律师。,撒切尔当选为下议院议员()。1970年爱德华·希思组建政府时任命其为。1975年,撒切尔在1975年英国保守党党魁选举中击败希思,成为反对党领袖,亦为英国历史上首位领衔主要政党的女性。在1979年英国大选中,撒切尔当选英国首相。 入住唐宁街10号后的撒切尔推行了一系列政治和经济举措,旨在控制失业率和缓解“不满的冬天”期间英国的萧条状况。其政治哲学和经济政策强调自由化(尤其于金融领域)、灵活劳动市场、国有企业私有化及控制工会的影响力。撒切尔在任前期经济萧条持续,失业率居高不下,其支持率持续下跌,但在1982年福克兰战争胜利及此后经济状况好转的局势之下其受欢迎度回升。1983年,撒切尔当选连任首相。 1987年撒切尔再次获得连任。在其第三个任期内,她推行的(通称人头税)非常不受欢迎,其对欧洲共同体的观点亦不受其他内阁成员的支持。1990年11月,在迈克尔·赫塞尔廷对其党内地位提出挑战之后,撒切尔宣布同时辞去首相和保守党领袖职位。1992年她自下议院退休,后被授予终身贵族爵位,称撒切尔女男爵(封邑于林肯郡),在上议院拥有席位。2002年,在一连串轻度中风之后,撒切尔被劝告不要再参加公开演说,但仍在2004年罗纳德·里根的葬礼上致了悼词。2013年撒切尔于伦敦再次中风并逝世,终年87岁。.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玛格丽特·撒切尔 · 查看更多 »

火箭弹

火箭彈或稱噴進彈是靠自身攜帶的燃料在火箭發動機燃燒產生的動力推進下投擲彈頭,它主要靠火箭弹发射器或火箭炮发射,它主要用於壓制、殺傷對方的有生目標或其他設施。它通常由戰鬥部、動力推進系統和飛行穩定裝置組成。.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火箭弹 · 查看更多 »

社会民主工党

会民主工党(Páirtí Sóisialta Daonlathach an Lucht Oibre)是北愛爾蘭的第三大黨,也是屬於社會黨國際的社會民主黨。.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社会民主工党 · 查看更多 »

神學

學(Θεολογια,theologia,Theology)一詞,廣泛指稱所有對神(上帝)這個主題展開的研究或學說。神學一詞的希臘文Θεολογια是由Θεος(即「神」)和λογος(即「道/話語/學說」)兩個字組合,字面上便有建立人類對上帝正確認識的學說之意。為宗教研究的一個領域。 在羅馬的君士坦丁與狄奧多西崇信基督教以後,在歐洲,神學多被用以指稱基督教神學,但在基督教神學之外,還有伊斯蘭教神學、猶太教神學等神學體系。有些科學理論家和人文主義代表由於神學受到認信傳統所規限而拒絕神學,並且主张公立大學不應該有神學系的設置。.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神學 · 查看更多 »

穆阿迈尔·卡扎菲

阿迈尔·穆罕默德·阿布·明亚尔·卡扎菲(مُعَمَّر القَذَّافِي ,),遜尼派穆斯林,利比亞革命警衛隊上校,利比亞绿色革命的精神領袖,前任利比亞實際最高領導者、獨裁者。對利比亞長達42年的统治使他成為阿拉伯國家中執政時間最長的領導者。 2011年2月初,受到埃及和突尼斯革命的影響,利比亞出現反對卡扎菲统治的示威遊行,並很快轉化為内戰。6月27日,国际刑事法院以涉嫌反人类罪为由簽發针对卡扎菲的逮捕令。8月20日,反對派發動針對首都的的黎波里之戰,攻入了該市,並在全城搜捕卡扎菲。 2011年10月20日,多國傳媒報導引述卡扎菲已經被俘虜,並曾说是因雙腿傷重死亡。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执行委员会主席馬哈茂德·吉卜里勒在新闻发布会上证实,卡扎菲当天在苏尔特的一个废弃下水管道中被捕,并在随后执政当局武装与卡扎菲支持者的交火中,头部和腹部遭到致命连环枪击身亡,终年69岁。.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穆阿迈尔·卡扎菲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奥匈帝国、鄂圖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子。.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约翰·列侬

约翰·温斯顿·小野·列侬,MBE(John Winston Ono Lennon,出生名为John Winston Lennon;)是一位英国歌手和词曲作者,作为披头士乐队的创始成员闻名全球,该乐队是流行音乐史上在商业上最成功的团体。他与乐队成员保罗·麦卡特尼组成了著名的藍儂–麥卡尼创作组合。 列侬在利物浦出生长大,在青少年时期参与了噪音爵士乐热潮;他的第一支乐队采石工人(the Quarrymen)在1960年转变为披头士樂團。披头士于1970年解散后,他开始了自己的个人职业生涯,发行了受好评的专辑《John Lennon/Plastic Ono Band》和《Imagine》,以及标志性的歌曲如《Give Peace a Chance》、《Working Class Hero》和《Imagine》。在1969年与小野洋子结婚后,他把名字改为约翰·小野·列侬。1975年,列侬从乐坛隐退,在家照顾年幼的儿子西恩。1980年,他和小野携新专辑《Double Fantasy》复出,在专辑发行三周后遇害。 列侬在他的音乐、写作、绘画、影片和采访中展现了他反叛的天性和尖酸的幽默。他因参与政治及和平运动而受到争议。1971年,他搬家到纽约市曼哈顿。在那里,列侬对越战的批评使理查德·尼克松政府长期试图把他驱逐出境。而他的一些歌曲被反战运动和60年代反文化运动视为圣歌。 截至2012年,列侬的个人专辑在美国的销量超过了1400万。作为创作者或演唱者,他参与了25首公告牌百强单曲榜冠军单曲。2002年,他在BBC的“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榜单中被民众票选为第8位。2008年,《滚石》杂志把他选为“史上最伟大的歌手”第5位。他在去世后于1987年进入词曲作者名人堂(Songwriters Hall of Fame),还两次进入摇滚名人堂,分别是在1988年以披头士一员身份和在1994年以个人身份入选。.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约翰·列侬 · 查看更多 »

纽里

纽里(Newry、Iúr Cinn Trá)位于爱尔兰岛纽里河畔,人口27,433人(2001年),是北爱尔兰第四大城市。 纽里于1144年由熙笃会修道院建立,是北爱尔兰最古老的城镇之一。2002年,為慶祝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在位50年,紐里和利斯本一同獲得了城市地位。.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纽里 · 查看更多 »

罗纳德·里根

罗纳德·威尔逊·雷根(Ronald Wilson Reagan,),美國政治家,第40任美国总统(1981年-1989年),第33任加利福尼亚州州長(1967年-1975年)。踏入政壇前,雷根也曾擔任過運動廣播員、救生員、報社專欄作家、電影演員,他的演說風格高明而極具說服力,被媒體譽為“伟大的溝通者”,美國人心目中最偉大的總統之一。 列根在1980年的選戰中擊敗了當時民主黨的總統吉米·卡特,共和黨也在同年選舉贏得了26年來首次在參議院過半數的席次。雷根推行的經濟政策為供應面經濟學,被人稱為雷根經濟學,將所得稅降低了25%、減少通貨膨脹、降低利率、擴大軍費開支、增加政府赤字和國債,排除稅賦規則的漏洞,繼續對商業行為撤銷管制,使美國經濟在歷經1981-1982年的急劇衰退後,於1982年開始了非常茁壯的經濟成長。他始終強調他對於聯邦政府在处理問題上的能力抱持著懷疑態度,尤其是在經濟問題方面。他的解決方式是撤回政府的干涉並減少稅率和商业管制,以此讓自由市場機制能自動修正所面臨的問題。他在就職典禮那天說道:“政府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政府本身才是問題所在。” 共和黨的支持者盛讚他振奮了美國人在1980年面臨的低落士氣和挫折感,並且讓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體制超越政府的管制。在對外政策上,他大幅度擴張軍備,對蘇聯的政策則由原本的圍堵改為直接的對抗。雷根在政治意識形態上貫徹了反共主义與民主资本主义。 許多的觀察家,尤其是美國的保守派,稱讚雷根是美國得以拖垮蘇聯的主要功臣。歷史學家對此還沒有達成共識,一些人認為雷根是促使蘇聯於1991年垮台的主要推手;一些人則認為蘇聯於他任內開始的轉變,只不過是時間上的巧合。雷根兩屆任期完滿結束後,其副總統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於1988年的選戰中,挾著雷根的高昂人氣而大獲全勝並於翌年上半年升為總統,實現世代交接。雷根的總統任期影響美國1980年代的文化,使得美國的80年代也常被稱為“雷根時代”,其右翼及保守派的思想哲學至今仍是美國保守派的標誌。另一方面,部分左派觀點認為雷根的政策為日後美國經濟失衡、貧富差距擴大埋下伏筆,甚至進一步影響21世紀的全球,基督教右派及新保守主義亦在此時取得影響力,改變共和黨日後的政治生態。.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罗纳德·里根 · 查看更多 »

罗马天主教

#重定向 天主教會.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罗马天主教 · 查看更多 »

美國

#重定向 美国.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美國 · 查看更多 »

美国

美利堅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簡稱为 United States、America、The States,縮寫为 U.S.A.、U.S.),通稱美國,是由其下轄50个州、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五个自治领土及外岛共同組成的聯邦共和国。美國本土48州和联邦特区位於北美洲中部,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面是加拿大,南部和墨西哥及墨西哥灣接壤,本土位於溫帶、副熱帶地區。阿拉斯加州位於北美大陸西北方,東部為加拿大,西隔白令海峽和俄羅斯相望;夏威夷州則是太平洋中部的群島。美國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還擁有多處境外領土和島嶼地區。此外,美國还在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着374個海外軍事基地。 美国拥有982萬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位居世界第三(依陆地面積定義为第四大国);同时拥有接近超过3.3億人口,為世界第三人口大国。因为有着來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移民,它是世界上民族和文化最多元的國家之一Adams, J.Q.; Strother-Adams, Pearlie (2001).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美国 · 查看更多 »

爱尔兰

爱尔兰(Ireland;Éire),通称愛爾蘭共和國(Republic of Ireland;Poblacht na hÉireann),是一个西欧国家,欧盟成员国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海岸外的爱尔兰岛,约占该岛南部的5/6面积。剩餘东北部的1/6面积属于英国,称北爱尔兰。首都位於愛爾蘭島東部的都柏林。愛爾蘭在2011年共計有458萬人口,是一個議會共和制國家。此外愛爾蘭也是歐洲聯盟、歐洲理事會、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世界貿易組織和聯合國等国际組織的成員。 愛爾蘭共和國成立於1922年的愛爾蘭自由邦,結束了大英帝國的統治,愛爾蘭獨立戰爭後簽訂了英愛條約,愛爾蘭獨立,但東北方的領土繼續留在聯合王國內,形成了北愛爾蘭。.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爱尔兰 · 查看更多 »

爱尔兰工人党

#重定向 愛爾蘭工人黨.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爱尔兰工人党 · 查看更多 »

爱尔兰下议院

#重定向 爱尔兰众议院.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爱尔兰下议院 · 查看更多 »

爱尔兰内战

爱尔兰内战(英语:Irish Civil War,爱尔兰语:Cogadh Cathartha na hÉireann,1922年6月28日—1923年5月24日),是一场1921年12月6日签署的建立了爱尔兰自由邦(今天的爱尔兰共和国的前身)的英爱条约的支持者与反对者之间的冲突。条约的反对者反对保留英国与爱尔兰之间的宪政联系和北爱尔兰六郡未被包括于自由邦之内。内战伤亡远大于之前的爱尔兰独立战争之伤亡,并在爱尔兰社会留下深刻裂痕,它对今日爱尔兰政治的影响仍显而易见。.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爱尔兰内战 · 查看更多 »

爱尔兰共和军

爱尔兰共和军(英文:Irish Republican Army,簡稱IRA;愛爾蘭語:Óglaigh na hÉireann),曾为爱尔兰独立,後为统一北爱尔兰而战斗的组织。中文圈常指臨時派愛爾蘭共和軍,但以下組織皆稱為愛爾蘭共和軍:.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爱尔兰共和军 · 查看更多 »

爱尔兰共和军临时派

#重定向 臨時派愛爾蘭共和軍.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爱尔兰共和军临时派 · 查看更多 »

爱尔兰共和国

#重定向 爱尔兰.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爱尔兰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爱尔兰共和国 (1919-1922)

#重定向 爱尔兰共和国 (1919–1922).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爱尔兰共和国 (1919-1922) · 查看更多 »

爱尔兰国民解放军

#重定向 爱尔兰民族解放军.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爱尔兰国民解放军 · 查看更多 »

爱尔兰独立战争

爱尔兰独立战争(英语:Irish War of Independence;爱尔兰语:Cogadh na Saoirse)又称英爱战争(英语:Anglo-Irish War;爱尔兰语:Cogadh Angla-Éireannach),是一场爱尔兰共和军在爱尔兰发动的游击战,以反对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对爱尔兰的统治。战争理由起因於1918年由大多数爱尔兰籍英国国会议员建立的第一届爱尔兰国会的合法性之質疑。战争从1919年1月21日始,自1921年7月11日休战协议止。 参加这场战争的爱尔兰共和军经常被称作“”(英语:Old IRA),以区别于之后使用同样名称的其他组织。.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爱尔兰独立战争 · 查看更多 »

爱尔兰自由邦

爱尔兰自由邦(Irish Free State,Saorstát Éireann)()是由爱尔兰32郡中由英国和爱尔兰共和国代表于1921年12月6日在伦敦签署的《爱尔兰自由邦协定》(或《英愛條約》)规定的从英國分裂出来的26郡组成的国家。爱尔兰自由邦从1922年12月6日产生,取代两个同时并存但名义上又敌对的国家:由1920年爱尔兰政府法规定的,1922年一月起由一个叫做迈克尔·柯林斯领导的临时政府统治的,“法理上”的南愛爾蘭;以及一个由爱尔兰国会在1919年建立的,由爱尔兰国会议长亚瑟·格利菲斯领导的“事实上的”爱尔兰共和国。(1922年8月,两个国家由于各自领导人的死亡合并生效;两个头衔同时被W.T.科斯格雷夫拥有。).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爱尔兰自由邦 · 查看更多 »

爱尔兰民族解放军

爱尔兰民族解放军(爱尔兰语:Arm Saoirse Náisiúnta na hÉireann;Irish National Liberation Army,缩写为INLA)是爱尔兰的一个共和派社会主义准军事团体。该组织形成于1974年12月北爱尔兰问题达到尖锐状态的时候,不少创始成员是原正式爱尔兰共和军的成员。该组织曾长期致力于通过武装斗争推动北爱尔兰脱离英国。1998年,该组织开始逐步停火。2009年,该组织正式宣布结束武装活动,并开始销毁其装备的武器。 该组织的意识形态是爱尔兰共和主义、左翼民族主义和马克思列宁主义。该组织与爱尔兰共和社会党关系密切。 Category:爱尔兰共和军 Category:准军事部队 Category:爱尔兰共和国政治组织 Category:共产主义组织.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爱尔兰民族解放军 · 查看更多 »

爱尔兰总理

愛爾蘭總理(愛爾蘭語:單數稱 Taoiseach,複數稱 Taoisigh,正式稱謂 An Taoiseach)是愛爾蘭共和國的政府首長和愛爾蘭內閣首腦。總理是由愛爾蘭下議院選出,再由愛爾蘭總統任命。總理在任內必須得到下議院大多數的議員支持。現任總理是愛爾蘭統一黨的里奧·瓦拉德卡。.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爱尔兰总理 · 查看更多 »

絕食

绝食(Hunger Strike),又称绝食抗议,特指为了政治或其他目的进行非暴力抵抗或者抗议的一种方式。非抗議性質的自主性停止饮食,一般稱之為禁食。 绝食者公开宣布一定期间内(最常见的为达到特定目的之前)停止进食,少数同时停止饮水,甚至拒绝静脉注射。绝食抗议的效果,要取决于绝食者的名望、绝食事件的公开程度、公众对绝食者诉求的赞同程度,被抗议方的一贯态度和所处形势等。 绝食可以导致死亡,但绝食者因为有明确的要求,应该与用停止饮食来自杀(包括殉夫、殉国)的情况区别开来。.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絕食 · 查看更多 »

特洛伊木馬

特洛伊木馬是木馬屠城記裡,希臘軍隊在特洛伊戰爭中,用來攻破特洛伊城的那隻大木馬。值得注意的是,木馬屠城記並非於古希臘詩人荷馬的兩部著作伊利亞特與奧德赛裡記載,而是在羅馬帝國時期的詩人維吉爾所寫的史詩《埃涅阿斯纪》中, 才第一次被記載。木馬屠城記一直被現代科學人視為神話故事,直至十九世紀時,業餘考古學者海因里希·施利曼(Heinrich Schliemann)才證實特洛伊城的遺址。.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特洛伊木馬 · 查看更多 »

白朗寧M2重機槍

白朗寧M2重機槍(M2 Machine Gun),俗稱五零/點五零機槍(Browning Machine Gun,Cal.),是由約翰·白朗寧在一戰後設計的重機槍,發射12.7×99毫米(.50 BMG)大口徑彈藥。.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白朗寧M2重機槍 · 查看更多 »

Elton John

#重定向 艾爾頓·約翰.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Elton John · 查看更多 »

Elvis Costello

#重定向 艾維斯·卡斯提洛.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Elvis Costello · 查看更多 »

韓培德

--(Peter Gerald Hain,),又譯--,英國工黨政治家,曾在貝理雅以及白高敦政府任下議院領袖、就業及退休保障大臣及威爾斯大臣等職。他在2008年承認未能及時公佈於2007年參與工黨副黨魁選舉前後所收受的政治捐獻款額,而辭去內閣職務,但後來在2009年6月重返內閣任威爾斯大臣,至2010年5月工黨下野為止。 韓培德是下院議員,代表威爾斯的尼思選區。韓培德早年自南非移居英國,在1970年代是著名的反南非種族隔離制度分子。.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韓培德 · 查看更多 »

聖公宗

聖公宗(Anglicanism,音譯安立甘宗),是源自英國(英格蘭)的英格蘭國教會和愛爾蘭教會及其於世界各地衍伸出來的教會之總稱。目前世界上的聖公宗教徒約有7300萬人(2008年)。 聖公宗,英文原名「Anglican」,意譯是英式教會,形容制度、教會、禮儀傳統和神學思想,是從英格蘭的國教——英格蘭教會所衍生而来的教会,成為普世聖公宗。這個詞語亦可形容其他採用聖公宗的其他教會,他們因為與坎特伯里大主教共融而成為普世聖公宗的一員。由於「Anglican」一詞與盎格鲁人一詞詞型較為相近,有時會被誤認為是民族名稱而非宗派名稱,因此在美國及蘇格蘭等的強調聖公會非英格蘭人特性的地區,改以「The Episcopal Church」自稱,用「Episcopalian」稱呼其成員。「Episcopal」意思為主教制的。普世華人、台灣、韓國及日本基督徒都使用「聖公會」為公用名稱。 普世聖公宗團契是神聖、大公及使徒所傳的教會的一部分,是與坎特伯里大主教共融的成員教會構成的一个教會,是既大公又經過改革的教會。托馬斯·克蘭麥、理查德·霍克和奧卡姆的威廉等是聖公宗的代表人物,一如其他教派的馬丁·路德、克爾文、諾克斯、慈運理和約翰衛斯理等神學家。.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聖公宗 · 查看更多 »

联合爱尔兰人协会

#重定向 聯合愛爾蘭人會.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联合爱尔兰人协会 · 查看更多 »

装甲车

裝甲車輛是具有裝甲防護的各種履帶或輪式車輛統稱。坦克也是裝甲車輛的一種,但是在習慣上通常因作戰用途另外獨立分類,而裝甲車輛多半是指防護力與火力較坦克弱的車種。裝甲車的特性為具有高度的越野機動性能,有一定的防護和火力,分為履帶式和輪式兩種,一般軍用裝甲車會裝備一至三門中小口徑火炮及數挺機槍,一些還裝有反坦克導彈,結構以裝甲車體、武器系統、動力裝置等組成。為了增強防護和方便成員下車戰鬥。 大多數軍用裝甲車輛可以在水上行駛,可以執行運輸、偵察、指揮、救護、伴隨、支援坦克及步兵作戰等多種任務,還有執行專門任務的裝甲車輛,如裝甲回收車、裝甲指揮車、裝甲掃雷車、裝甲架橋車等。在警用領域多用於鎮壓暴亂等問題。.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装甲车 · 查看更多 »

駐德英軍

德英軍(British Forces Germany,缩写为BFG)是英軍外駐在德國的部隊,由現役官兵和文職人員組成。首支駐德英軍部隊為建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BAOR)。 儘管現今駐德英軍的規模與萊茵軍團時代相比已經不大,但仍是英國人數最多的一支海外駐軍。隨著冷戰結束及1990年代早期的「」國防總檢報告,駐德英軍的規模逐漸縮減。1990年代至今,駐德英軍大部分部隊集中於德國西部的北萊因-西發里亞邦及下薩克森邦,主幹部隊為師部設於黑爾福德的陸軍第1裝甲師及其支援單位。 隨著2010年英國國防部提出「」報告,英國將在2019年左右撤出所有在德國的常駐部隊,但和北約相關的一些訓練仍會在德國進行。.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駐德英軍 · 查看更多 »

马丁·路德·金

小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是一位美國牧師、社會運動者、人權主義者和非裔美國人民權運動領袖,也是1964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他主張以非暴力的公民抗命方法爭取非裔美國人的基本權利,而成為的象徵。 馬丁·路德·金出生時名為麥可·金(Michael King),他的父親為了紀念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領袖馬丁·路德而將他改名為小馬丁·路德·金。身為一位浸信會牧師,金在他職業生涯早期就已開始投入民權運動,曾領導1955年聯合抵制蒙哥馬利公車運動,並在1957年協助建立(SCLC)。擔任SCLC首任主席期間,金曾在1962年於喬治亞州奧爾巴尼發起反種族隔離抗爭,但失敗。不過,他在阿拉巴馬州伯明罕組織的非暴力抗議行動則成為全美新聞焦點,與粗暴的警方恰成對比。1963年,金發起「向華盛頓進軍」行動,在林肯紀念堂前發表《我有一個夢》演講,成為美國歷史上最負名望的演說家。金的左派激進思想使他成為美國聯邦調查局「」的監控對象之一,後者懷疑金可能與共產主義有關。聯邦調查局曾查出金恩的婚外情記錄,並向美國政府汇報,然後再向金寄出匿名信,意圖以此逼他自殺。 1964年10月14日,諾貝爾委員會因小馬丁·路德·金長期以非暴力方法追求種族平等理想而授予他諾貝爾和平獎。1965年,他與SCLC共同組織「」行動;隔年又將民權運動往北擴散至芝加哥。在他生命最後幾年,除了民權運動,金也關注和越南戰爭,發表《》演講說明他對越戰的立場轉變。金以曾規劃全美性質的佔領華盛頓特區行動,是為「」。1968年4月4日,馬丁·路德·金遭人暗殺,地點是田納西州孟斐斯一家汽車旅館。金遇刺後,。之後,詹姆斯·厄爾·雷遭到逮捕,被指為殺害金的兇手;根據他的辯詞,他是與政府特工一同策劃或犯案的,直到暗殺案後20年仍如此堅稱。1999年7月召開的民事審判庭上,餐廳老闆被指為金遇刺案的共犯。 金過世後,1977年,美國前總統傑拉爾德·福特向他追贈總統自由勳章;2004年,美國國會決議向金追贈國會-金-質獎章,兩者都是美國平民最高榮譽。1986年,每年一月的第三個星期一被定為「馬丁·路德·金紀念日」,是之一。另有。2011年,位在華盛頓特區國家廣場上的正式開放給公眾參觀。.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马丁·路德·金 · 查看更多 »

马克·德肯

#重定向 馬克·杜爾肯.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马克·德肯 · 查看更多 »

马克思主义

克思主義(Marxismus)是一種以唯物主義解釋歷史、辯證法、和對資本主義批判所發展而出的經濟、政治和社會世界觀。在19世紀中後期,卡爾·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建構出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架構。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根基或方法論的寫作對現代的政治哲學和社會運動產生重大而廣泛的影響,包含了其独特的哲學、社會學、政治經濟學、以及革命意識形態。對於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並沒有一套統一的定義,也因此它在眾多的領域和題材上出現多元的發展,導致其門下包含眾多明顯對立甚至互相衝突的理論。 馬克思主義哲学以唯物主義的立場檢視社會的發展,認為人類社會是架構在其賴以为生的經濟活動上。經濟組織的架構和生產模式被視為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政治、法律、和道德關係的根本來源(或至少發揮了主要的影響),這些社會關係進而構成了馬克思所謂的上層建築。隨著生產模式的進步,既有的社會組織和關係變得沒有效率並且與經濟活動產生衝突,這種衝突進而發展為階級鬥爭Comparing Economic System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2003, by Gregory and Stuart.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马克思主义 · 查看更多 »

警察乐队

警察乐队(The Police),1977年在英国伦敦成立的三人摇滚乐队,由主唱史汀、鼓手科普兰和吉他手萨默斯组成,曾六次获格莱美奖。.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警察乐队 · 查看更多 »

诺贝尔和平奖

諾貝爾和平獎(Nobels fredspris),是由瑞典發明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於1895年所創立的諾貝爾獎中之一,由挪威諾貝爾委員會選出得主,每年12月10日(諾貝爾逝世紀念日)頒發。與其他在瑞典斯德哥爾摩頒發四個獎項不同,諾貝爾和平獎頒獎典禮是在挪威首都奥斯陸舉行,由挪威諾貝爾委員會主席頒獎,挪威國王監禮。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則是由五位評審委員組成,成員由挪威議會任命。 根据诺贝尔的遗嘱,和平奖的宗旨是表彰「為促進民族國家團結友好、取消或裁減軍備以及為的組織和宣傳盡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貢獻的人」。不过该奖项也可以授予符合获奖条件的机构与组织。第一屆諾貝爾和平獎於1901年舉行,得主是瓊·亨利·杜南與弗雷德里克·帕西。 和平獎的得主可以獲得一枚勳章、一張獎狀及一筆獎金。1901年,瓊·亨利·杜南與弗雷德里克·帕西共同獲得了150,782瑞典克朗的獎金,直到2008年頒發給芬蘭人馬爾蒂·阿赫蒂薩里時,獎金調整為1000萬克朗(略多於100萬歐元或140萬美元)。 各界對諾貝爾和平獎一直有爭議。詳見以下得主主條目“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以及大事記。.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诺贝尔和平奖 · 查看更多 »

贝尔法斯特

贝尔法斯特(英語:Belfast ;愛爾蘭語:Béal Feirste)位于爱尔兰岛东北沿海的拉干河口,在贝尔法斯特湾的西南侧,是英國北爱尔兰的最大海港及愛爾蘭島上最大的城市。始建于1888年,自1922年起成为北爱尔兰的首府。现有人口276,459,都會區579,554,是北爱尔兰政治、文化中心和最大的工业城市。 19世紀初貝爾法斯特成為了一個大港口,而貝爾法斯特也成為了世界最大的亞麻布產地,號稱“Linenopolis”,此外造船業(製造泰坦尼克號的哈兰德与沃尔夫造船厂位於此地)和香煙製造業也較為發達。1888年獲得城市地位。後來又發展起了宇航工業,是二戰後世界主要工業城市之一。 1970至80年代由於北愛爾蘭問題,該城市治安變差,成為世界上最不安全的城市之一。但到了21世紀它已經擺脫了這些問題的困擾,經濟穩定增長。他現在不但是一座港市,也因有喬治·貝斯特貝爾法斯特城市機場和貝爾法斯特國際機場而成為北愛爾蘭的交樞紐,是全球城市之一。.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贝尔法斯特 · 查看更多 »

贝尔法斯特协议

《貝爾法斯特協議》(Comhaontú Bhéal Feirste;Belfast Agreement),亦稱《耶穌受難節協議》(Comhaontú Aoine an Chéasta;Good Friday Agreement),偶而稱為《斯托蒙特協議》,是北愛爾蘭和平進程一個主要的里程碑。这份协议也是当前北爱尔兰自治政府、爱尔兰政府和英国政府達成協議的政治基础。其中包含了一系列的北爱尔兰与爱尔兰共和国以及爱尔兰共和国与联合王国之间的条款。 本协议由两份互相关联的文件组成,都在1998年4月10日耶稣受难节在贝尔法斯特得到确认:.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贝尔法斯特协议 · 查看更多 »

迈克尔·柯林斯

迈克尔·约翰·“米克”·柯林斯(英语:Michael John "Mick" Collins,爱尔兰语名:Mícheál Seán Ó Coileáin;1890年10月16日—1922年8月22日)是爱尔兰革命领导人,爱尔兰共和国财政部长,爱尔兰共和军情报首長,英爱条约谈判爱尔兰代表团成员,爱尔兰临时政府主席和爱尔兰国民军总司令。他在1922年8月于爱尔兰内战中被枪击身亡。大多数爱尔兰政治党派都承认他对现代爱尔兰国家的建立做出的贡献,政治党派“爱尔兰统一党”(Fine Gael)的成员和支持者们特别将其作为运动的创始人来纪念;该党原名“盖尔联盟”(Cumann na nGaedhael))。.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迈克尔·柯林斯 · 查看更多 »

都柏林

都柏林(Dublin;Baile Átha Cliath)是愛爾蘭共和國的首都以及最大的城市,靠近愛爾蘭島東岸的中心點,位處都柏林郡的利菲河(River Liffey)河口、都柏林地區的中心。都柏林自中世紀以來一直是愛爾蘭首都城市,也是愛爾蘭島上最大的城市。由於很多高技術企業聚集,所以有歐洲的硅谷之稱。 Dublin這個字起源於愛爾蘭語的Dubh Linn(意為「黑色池塘」)。都柏林的現代愛爾蘭名Baile Átha Cliath(意為「蘆葦障礙做成的淺灘之城」)則是指在黑色池塘旁邊的定居地。 最早關於都柏林的文獻是托勒密的手稿,大約寫於140年,他稱之為埃布拉納(Eblana)。 都柏林在官方城市邊界內的人口是大約495,000人(愛爾蘭中央統計處2002年人口調查),然而這種統計已經沒有什麼太大的意義,因為都柏林的市郊地區和衛星城鎮已經大幅地發展與擴張。都柏林市和都柏林郡的人口加起來已經超過了1,100,000人(愛爾蘭中央統計處2002年人口調查)。雖然對於「大都柏林都會區」的定義沒有一個確切的共識,但是普遍而言大家可以接受這個地區包括了都柏林市和郡,以及部份的威克婁郡、基爾代爾郡和米斯郡,因為通勤帶可以延伸到很遠的地方。.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都柏林 · 查看更多 »

都柏林三一学院

#重定向 都柏林大學.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都柏林三一学院 · 查看更多 »

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在马克思主义、自由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看来,是指阶级冲突。 对马克思和恩格斯而言,迄今为止所有存在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马克思所说的阶级概念和血缘沒有關係,也和上、中、下的社会阶层无关,而是指「经济地位」。他认为阶级归属是由自己和生产手段的关系决定。 阶级斗争理论也是毛泽东的主要思想观点,他把中国人划分成人民与阶级敌人两大阵营。他说:“人民是什么? 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这些阶级在工人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团结起来,组成自己的国家,选举自己的政府,向着帝国主义的走狗即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及代表这些阶级的中国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帮凶们实行专政,实行独裁,压迫这些人,只许他们规规矩矩,不许他们乱说乱动。如要乱说乱动,立即取缔,予以制裁。”.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阶级斗争 · 查看更多 »

阿尔及利亚战争

阿尔及利亚战争是1954年至1962年期間阿爾及利亞爭取獨立的武裝力量與法國之間的戰爭,最終法國同意阿爾及利亞獨立。.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阿尔及利亚战争 · 查看更多 »

阿尔斯特

阿尔斯特(Aalst、Allstedt、Alster、Ulster)可以指:.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阿尔斯特 · 查看更多 »

阿尔斯特志愿者力量

阿尔斯特志愿者力量(,簡稱:)正式成立於1966年5月,但其前身北爱尔兰志愿者(,簡稱:)卻可追溯到1912年。 由於該組織在19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北愛爾蘭進行過一些針對羅馬天主教平民的暴力行動,大不列顛與北愛爾蘭聯合王國以及美利堅合眾國將其列為恐怖組織。從80年代末該組織漸漸減少其規模與活動。.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阿尔斯特志愿者力量 · 查看更多 »

阿尔斯特联合党

#重定向 阿爾斯特統一黨.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阿尔斯特联合党 · 查看更多 »

阿尔斯特防卫协会

阿尔斯特防卫协会(英语:Ulster Defence Association),是北爱尔兰最大的亲英国准军事组织。该组织成立于1971年,曾被指责在北爱尔兰亲天主教的民族主义者和亲新教的联合主义者之间的长达30年的暴力冲突中导致259人死亡。2010年1月6日,该组织宣布已履行承诺,完全解除武装。该组织在英国被认定为恐怖组织。.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阿尔斯特防卫协会 · 查看更多 »

阿爾斯特省

阿尔斯特 (Ulster;愛爾蘭語:Cúige Uladh / Ulaidh;阿爾斯特蘇格蘭語:Ulstèr),是愛爾蘭四個歷史省份之一,位於愛爾蘭島東北部。當中六郡目前組成了北愛爾蘭,是英國的一部份,其餘三郡屬愛爾蘭共和國。.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阿爾斯特省 · 查看更多 »

阿馬郡

阿馬郡(County Armagh;愛爾蘭語:Contae Ard Mhacha),是愛爾蘭阿爾斯特省的一個郡,位於北愛爾蘭南部。因土地適宜種植蘋果,故有the Orchard County之稱。面積1,254 km²,郡治阿馬。1973年以後曾被解散,由區所取代。 Category:北愛爾蘭的郡 Category:1973年废除的行政区划.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阿馬郡 · 查看更多 »

蒂龍郡

蒂龍郡 (County Tyrone;愛爾蘭語:Contae Thír Eoghain;台灣:泰隆郡),是愛爾蘭阿爾斯特省的一個郡,位於北愛爾蘭中西部。面積3,155 km²,郡治奧馬。1973年以後被分為四個區。 Category:北愛爾蘭的郡 Category:1973年废除的行政区划.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蒂龍郡 · 查看更多 »

長老宗

長老宗(Presbyterianism),其教会称长老教会(Presbyterian church,簡稱長老會),是西方基督教新教的一個流派,他們的根源是從十六世紀的苏格兰改革運動開始。 长老教会持守加尔文主义,尤其是苏格兰的长老教会基本完全延续着加爾文及其学生的教义。20世纪,长老会对普世教会合一运动有相当的参与。.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長老宗 · 查看更多 »

英國皇家空軍

英國皇家空軍(英文:Royal Air Force,RAF)為英國軍隊的航空作戰軍種,創設於1918年4月1日,為世界上第一支編成獨立軍種的空軍。在一战胜过同盟国后,英国皇家空军成为了该时期最庞大的空军。自创设以來,英国皇家空军在英國軍事史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不列颠战役。据2007年统计,皇家空軍有1000架以上飛行器,及45710位常備兵員。.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英國皇家空軍 · 查看更多 »

英國皇家海軍

皇家海军(Royal Navy,縮寫为 RN),亦称英国皇家海军或英国海军,是英国的首要海上作战部队。9世纪时阿尔弗雷德大帝首先开始使用海上军队,而自14世纪初起英格兰海军开始参与海战。现代皇家海军可追溯至16世纪初,为英国三军中最为古老的军种。正是如此,皇家海軍是三軍中地位最崇高的,其尊稱為「高級軍種」(Senior Service)。 自17世纪中期起至18世纪,皇家海军同荷兰皇家海军和法国海军对制海权展开争夺。自18世纪中期起其为全球最为强大的海军力量,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美国海军所超越。皇家海军于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叶大英帝国崛起成为超级大国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由于其历史地位显赫,人们(包括英国人)时常略去“英国”部分,直称其为“皇家海军”。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皇家海军规模大幅度缩减,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其仍为全球规模最大。至战争结束时美国海军已发展成为世界最大。在冷战期间,皇家海军转变角色为反潜力量,主要于GIUK缺口搜索苏联潜艇。苏联解体之后,皇家海军重新成为远征作战部队,活跃于全球范围,并仍旧是世界最为强大的蓝水海军之一。 皇家海军拥有诸多科技先进的舰船和潜艇,包括一艘航空母艦、一艘、两艘、四艘弹道导弹潜艇(维持英国的)、七艘核动力舰队潜艇、六艘、13艘巡防舰、15艘反水雷舰船及22艘巡逻舰船。截至2017年12月26日,皇家海军共有78艘现役舰艇(包括潜艇),9艘(RFA)舰艇、以及5艘根据合同可为辅助舰队使用的舰艇。辅助舰队对皇家海军进行海上补给,通过其三艘船提升皇家海军的两栖作战能力,并取代过去巡防舰的职责,同皇家海军一同进行巡逻任务。皇家海军的总排水量达到近400,000吨(包括辅助舰队和皇家海军陆战队则达676,000吨)。 皇家海军與皇家海军陆战队共同組成。海军的軍種指揮官为第一海務大臣兼海軍參謀長(1SL/CNS),上将军衔,亦为成员。国防委员会将海军管理职责下放至海軍部委員會,由国防大臣领衔。皇家海军目前于英国境内拥有三个海军基地:朴次茅斯、和,其中第三者为西欧最大的海军基地。.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英國皇家海軍 · 查看更多 »

英國軍隊

英国軍隊(英文:British Armed Forces),官方名稱為「女王陛下的軍隊」(Her Majesty's Armed Forces),但是有時在法律上稱為“君主之武裝隊伍”(Armed Forces of the Crown),由英國君主擔任英國陆、海、空三軍總司令、由英國國防部內的國防委員會管理。 英国軍隊受到英國國會的委托,保護英國本土及其海外領土的職責、促進英國政府廣泛的安全利益、出力支援國際及維持和平。英國軍隊經常活躍地參與北約和其他盟國的軍事行動。在人員上,英国軍隊的主要優勢是其人員訓練的精良品質與完善的制度,而不是人員的數量多寡。英國常備軍費開支僅次於美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世界排行第三(以美元計算,不考量各國的物價),也是世界核武第四多的軍力,只在美國、俄羅斯和法國之後,英国軍隊是北约第四大常设部队,仅次于美国军队、土耳其軍隊和法国军队。英軍在在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部署海外駐軍,阿森松島、巴林、伯利茲、百慕大、英屬印度洋領地、文萊、加拿大、塞浦路斯、福克蘭群島、德國、直布羅陀、肯尼亞、蒙特塞拉特、尼泊爾、卡塔爾和新加坡均設有海外駐地和設施,總計超過4萬人。.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英國軍隊 · 查看更多 »

英國陸軍

英國陸軍(British Army),是英國軍隊的地上作戰部隊,它是由蘇格蘭與英格蘭在1707年合併為大不列顛王國時形成的。至2006年,英國陸軍的現役部隊有79,550人,國土軍有24,690人,除国土军外的其它陆军预备役部队有121,800人。英國陸軍經常被部署於全球每一角落的參與多國聯軍的戰鬥或參與聯合國的維持和平行動。 英國陸軍與英國皇家海军和英國皇家空軍不同,沒有“皇家”头銜,原因是英国内战期间在英国君主与英国国会的一系列斗争中英国陆军总是站在英国国会一边,并且根据英国国会在1689年通过的《权利法案》中的规定“和平时期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维持常备军”,英国陆军在法律上并不属于王室管辖。不过尽管英国陆军没有皇家头銜,这并不妨碍在陆军有若干團(Regiments)使用「皇家」此一頭銜。.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英國陸軍 · 查看更多 »

英國政府

英國政府,當前官方名稱為「女王陛下政府」(Her Majesty's Government),香港民間俗稱「英廷」,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中央政府,由負責國家事務的各個大臣(又稱「前座」)組成。 首相領導政府,並揀選其餘政府成員。內閣是最高層的決策委員會,由首相和最上級的大臣組成。 在英國憲法下,行政權屬於君主,只有首相及內閣可以行使或建議行使。內閣成員以樞密院成員身份向君主提出建議,也可以政府部門首長身份直接行使行政權。 政府部長通常全為國會議員,並向國會問責。政府須依賴國會作出立法,因此政府實際上必須每五年舉行選舉。然後君主任命國會中第一大黨或多數黨的黨魁成為首相。 現任首相為保守黨黨魁特雷莎·梅,由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在2016年7月13日任命。.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英國政府 · 查看更多 »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缩写作 UK)或不列颠(Britain),中文通称英国(中文世界早期亦称英联王国),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共同组成。英国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凯尔特海,同爱尔兰隔爱尔兰海相望。该国总面积达,为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6510万,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和欧盟第一大。现在位英国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其中后三者在权力下放体系之下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附近的马恩岛、根西行政区及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王冠属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 英国的构成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其领土范围。1707年的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而1801年后者则进一步同爱尔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的六分之五脱离联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14块海外领地,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英国在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在1815年-1914年为世界第一强国,现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和政治上有显著影响力。英国为国际公认的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全球第五 (IISS)。自1946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自1973年以来即为欧洲联盟(EU)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员国,同时还为英联邦、欧洲委员会、七国财长峰会、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国民众决定脱离欧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英国 · 查看更多 »

英爱条约

《英爱条约》(英語:Anglo-Irish Treaty;愛爾蘭語:An Conradh Angla-Éireannach),是英国与爱尔兰代表于1921年签订的划分爱尔兰岛归属的条约。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原属英国的爱尔兰争取独立的斗争更加高涨。新芬党在都柏林召开国民议会,发表独立宣言,宣布成立共和国,并开展游击战争。1921年夏,英国自由党的大衛·勞合·喬治政府被迫与爱尔兰签订停战协定。1921年7月双方在伦敦开始谈判,与新芬党谈判代表阿瑟·格里菲斯和迈克尔·柯林斯于12月6日签订此约。 条约的主要内容是:把原先统一的爱尔兰岛分割为两部分,南部26郡,成立爱尔兰自由邦;北部6郡(现北爱尔兰),则划归英国。自由邦名义上享有自治自决的全权。但其对外政策和一部分内政仍置于英国监督之下。自由邦必须效忠英王,议会通过的法律,需经英国总督批准方能生效。 此外,英国藉口防务需要,继续控制某些港口。1922年1月7日,爱尔兰国民议会以64票对57票通过,1月14日,予以正式批准。据此条约,在爱尔兰南部实现有限的自治,基本结束了长达700年的英国殖民统治。但是北爱尔兰被人为地分割出去。 爱尔兰南北分裂后,自治政府军与共和军之间爆发内战,即為愛爾蘭內戰,后来英军加入战争。 Category:20世纪爱尔兰 Category:1920年代英國 Category:英國條約 Category:愛爾蘭條約 Category:20世纪和约 Category:1921年条约 Category:愛爾蘭-英國關係 Category:1921年12月.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英爱条约 · 查看更多 »

英格兰

英格蘭(England),又稱作英倫、英國,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一個構成國,位於大不列顛島的東南方,蘇格蘭以南,威尔士以東,是英国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經濟最發達的一個部分。虽然就传统上一般可以认为其政治地位相当于一个国家,但以国际通行标准上其仍然是一级行政区。 在歷史上,英格蘭與蘇格蘭之間是以哈德良长城為界。英格蘭這個名字源自「盎格魯人」(Angles),其原名「Engla-lond」意为「盎格魯人之地」,他們繼凱爾特人之後來到這個地方,属日耳曼民族。.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英格兰 · 查看更多 »

雙溪

雙溪可以指:.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雙溪 · 查看更多 »

U2

U2可指下列事物:.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U2 · 查看更多 »

杰里·亚当斯

#重定向 格里·亚当斯.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杰里·亚当斯 · 查看更多 »

权力下放

权力下放(devolution)是一种组织技术,旨在于同一个法人内部,由中央政府行政機關向其下放部门分配人员和职能。原则上由單一制国家使用,如法国1852年3月28日条例的动机解释部分所说:“我们可以从远处管理得同近处一样好”。它是权力分散的一个对立和完善。 下放的人员和职能由他们的上级负责,等级控制施加于人员(任命、纪律等)以及他们的行为(上级可以取消下属的决定、向他们发布指令或是修改他们的决定)。权力下放后的机关仍然维持一个机构的完整性,使得法人能够介入管理行为中。 因此,它提供国家以更高效和快速的反应能力,如法国十九世纪政治家奥迪隆·巴罗(Odilon Barrot)所形象化的:“这是用同一把锤子捶,但是我们缩短了它的柄。”.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权力下放 · 查看更多 »

橙带党

#重定向 奧蘭治聯盟.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橙带党 · 查看更多 »

欧洲

欧罗巴洲(Ευρώπη),简称欧洲,字源於希臘神话的「欧罗巴」(Ευρώπης),是世界第六大洲,面积,人口742,452,000(2013年),是世界人口第三多的洲,僅次於亚洲和非洲,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70人,共有50個已獨立的主權國家。 欧洲东以烏拉山脈、烏拉河,东南以裏海、高加索山脉和黑海與亞洲為界,西、西北隔大西洋、格陵兰海、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北接北極海,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 歐陸最北端是挪威的北角,最南端是西班牙的马罗基角,欧洲是世界上第二小的洲、大陆,僅比大洋洲大一些,其與亞洲合稱為亚欧大陆,而與亞洲、非洲合稱為歐亞非大陸。 通常,根据政治、经济、文化或实际考虑,欧洲的边界线并不总是一样的。这就使得人们产生了几个不同“欧洲”的观念。.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欧洲 · 查看更多 »

殖民主义

殖民主義是指一個國家寻求或取得另外一地或其人民的行政权力的一种政策。殖民主义通常包含了殖民者与殖民地之间的不平等关系,而往往这些各种不平等关系的建立,是由于被殖民者对现代社会组织和架构的无知造成的。殖民主义这个词通常是指殖民者与未开发文明的土著人民之间的关系。.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殖民主义 · 查看更多 »

民主统一党 (北爱尔兰)

民主统一党(Democratic Unionist Party,缩写为DUP),北愛爾蘭親英政黨,成立於1971年。.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民主统一党 (北爱尔兰) · 查看更多 »

民权

民权可以指:.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民权 · 查看更多 »

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Révolution française, 1789年-1799年)是法國的一段社會激進與政治動盪的時期,對於法國歷史以及全歐洲都留下深刻廣泛影響。法国政治体制在大革命期间发生了众多转变:统治法国多个世纪的绝对君主制與封建制度在三年内土崩瓦解,过去的封建、贵族和宗教特权不断受到左翼政治團體、平民和鄉村農民的冲击,传统君主制的階層觀念、貴族以及天主教會統治制度被自由、平等、博愛等新原則推翻。整個歐洲的皇室因而心生恐懼,因此在1814年發起反法討伐,並成功恢復君主制,但很多重大改革已成永久。革命導致各界對立,特別是共和派和保皇派在往後長達二百年的政治對立。 面對財政危機,越來越多的法國平民被國王路易十六強加稅賦,以及教士貴族之輩的壓榨激怒。這種不滿與蓬勃發展的啟蒙思想所結合,助長激進的情緒,終於使得法國大革命在1789年5月的三級會議中爆發。革命的第一年,第三等级的民眾在6月发表网球場宣言,7月14日發生攻佔巴士底監狱事件,於8月進行的凡尔赛妇女运动迫使法国王室在10月从凡尔赛返回巴黎。接下來的幾年則由不同的立法會議及跟右翼的君主制擁護者鬥爭主導。 1792年9月22日,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路易十六在次年被推上斷頭台。不断出现的外部压力在法国革命中成為主导,法国大革命战争从1792年开始,这次战役為過去一个世纪以来法国首次胜利,并使法国间接控制意大利半岛和莱茵河以西的土地。在国内,派系斗争及民众情绪的日益高涨导致1793年至1794年恐怖统治的产生。罗伯斯庇尔和雅各宾派覆亡以後,热月党人建立督政府,于1795年掌权,直至1799年拿破仑執政後結束。 法国革命中拉开现代社会的帷幕,共和国的成长、自由民主思想的传播、现代思想的发展以及各国之间大规模战争都成為革命的标志。作为近代伟大民主革命而受到赞扬的同时,法国大革命也因期间一些暴力专政行为而为人诟病。革命随后导致拿破崙戰爭、两次君主制复辟以及两次法国革命。从法国大革命开始(1789年)直至1870年,法国在先后兩次共和国政府、君主立宪制及帝国政權下交替管治。 历史学家《旧制度与大革命》的作者托克维尔认为,1789年法国革命是迄今为止最伟大、最激烈的革命,代表法国的“青春、热情、自豪、慷慨、真诚的年代”。它是一场社会政治革命,符合当时欧洲的需要,其作用是废除若干世纪以来统治欧洲和法国的封建制度。它不仅要改变旧政權,更要废除旧的社会形式,因此需要同时改變所有既存的权力机构,毁灭所有公认的影响,祛除种种传统,更新风尚与习惯。和等西方学者认为,法国大革命受到激进主义思潮影响。.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法国大革命 · 查看更多 »

游击战

游击战是非正规作战,游击战一词来自18世纪的西班牙语guerra(戰爭)的縮小詞guerrilla,意为“小战”,这一词在后来的半岛战争(1808年-1814年)也出现过。游击战以多發性主動袭击为主要手段,具有高度的流动性、灵活性、主动性、进攻性和速决性,并能广泛动员及融入群众裡。 游击战在史前或许就出现过,但直到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埃及才有实据。在后来的古典中国也出现过,比如公元前512年的吴楚之战中,就有游击性质的作战行动。相传为黄帝风后撰写的《握奇经》认为:“游军之形,乍动乍静,避实击虚,视赢挠盛,结陈趋地,断绕四经。”对游击部队的作战行动,作了生动的描述。实际意义上的游击战,直到近代才出现。.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游击战 · 查看更多 »

準軍事部隊

準軍事部隊(paramilitary)是一種武裝部隊,其職能和組織類似專業軍隊,但不視為地位相同的組織。 “準”(para)這一個辭彙源於希臘文其義近似於輔助。「準軍事」一詞是主觀的。準軍事部隊的性質差異很大,這完全取決於他們的的背景。例如,在北愛爾蘭,準軍事指任何非法組織的政治目的,但在哥倫比亞,準軍事僅指合法武裝組織的右翼不反政府集團(例如:哥倫比亞聯合自衛隊),而非法武裝組織的左翼反政府集團(例如:哥倫比亞革命武裝力量),稱為游擊隊。.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準軍事部隊 · 查看更多 »

滾回家吧,英國士兵

《滾回家吧,英國士兵》(Go on home British soldiers),是一首愛爾蘭歌曲,以北愛爾蘭問題為題材。.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滾回家吧,英國士兵 · 查看更多 »

本地陸軍

#重定向 英國陸軍預備役部隊.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本地陸軍 · 查看更多 »

流血星期日

流血星期日(英语:Bloody Sunday;爱尔兰语:Domhnach na Fola)是指1972年1月30日,在北爱尔兰德里博格赛德地区发生英国伞兵向正在游行的市民开枪,造成14人死亡,13人受伤的事件。包括记者和旁观者在内的很多人证明当时遭到枪击的人都没有携带武器。 英国政府对这次事件进行了两次调查。第一次调查叫做“威傑里法庭”,开脱了英国政府和大部分英国士兵的责任,但其公正性遭到了很多人士的批评。第二次调查已於2010年年中完成,薩維爾勛爵亦於2010年6月15日公開共十冊長達五千頁的調查報告,指出死傷者當時並不構成任何威脅,被射殺的平民都是無辜的。因此英軍當時射殺平民的舉動並不合法。.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流血星期日 · 查看更多 »

斯特拉班

斯特拉班(Strabane)是英國北愛爾蘭的一座城市,位於蒂龍郡西部,是斯特拉班區的行政中心。斯特拉班大約有人口17,000人,是蒂龍郡的第二大城市,僅次於奧馬。1987年時,斯特拉班曾遭到洪水的侵襲。.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斯特拉班 · 查看更多 »

新芬黨

新芬黨(Sinn Féin,中文意譯為“我們”),是一個愛爾蘭(北愛爾蘭和愛爾蘭共和國)政黨,由前愛爾蘭總統阿瑟·格里菲斯在1905年建立。 新芬黨也是愛爾蘭共和軍的官方政治組織,主張建立一個囊括整个愛爾蘭島的共和国,包括北愛爾蘭和目前的愛爾蘭共和國。.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新芬黨 · 查看更多 »

新教

新教(Protestantism),又稱基督新教,是西方基督教中不屬於天主教體系的宗派之統稱,源於16世紀神學家馬丁·路德等人所領導的宗教改革運動,與天主教、東正教並列為基督宗教三大分支。一些既不屬於天主教,亦與歐洲宗教改革沒有歷史淵源的教會,例如無宗派教會,也被視為新教,Pew Research Center,2011。新教強調「因信稱義」,認為人要得到上帝拯救,唯獨憑藉信心曾祖漢,,全國宗教資訊網,「新教有別於天主教,可以從新教在某些教義和神學的前提上看得出來,馬丁·路德在公元1517年開始宗教改革的運動,他的神學思想起點源於個人的經歷,到底面對公義的神時,人要如何才能夠被接納呢?「因信稱義」(Justification through faith)是路德也是新教的關鍵教義,意思是因著信心的緣故,神把人當作義人(稱義),不是人本身有什麼值得討神喜悅的,而是公義的神在審判的時候不再看人的不完全,而只看到信心的對象,即耶穌基督,雖然世人都無法過一個完美的一生在神面前被稱為義,但是神的兒子耶穌基督過了完美的一生得著了「義」的地位,信徒只要藉著信靠耶穌基督,這個耶穌基督的義就被轉撥到我們身上,因此,神是因著耶穌基督的緣故,稱那些相信之人為義人。」而不是靠善行南亞路德會,《信仰立場》,頁7:「人藉著信心(相信和接受耶穌基督為救主)便可得著這救恩。『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上帝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弗2:8-9)」WELS Topical Q&A: 。新教以《聖經》為信仰之唯一依據,反對天主教聖統制WELS Topical Q&A: Jenkins, Paul (2014), 約翰•加爾文:《基督教要義》(卷三),頁149,更相信所有信徒都具有祭司的職分。新教各宗派在聖餐觀等神學問題持不同看法,但普遍以「五個唯獨」為信仰核心思想。 對新教的稱呼,源自拉丁文「protestatio」,意為「抗議」,源於1529年神聖羅馬帝國宣布馬丁·路德為異端之後所引起的強烈抗議。其實在馬丁·路德之前已經有多位宗教改革家嘗試改革甚至脫離天主教會,但最後直至路德才獲得成功。16世紀路德宗信仰由德國傳入丹麥、挪威、瑞典、芬蘭、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和冰島,另一位宗教改革家約翰·加爾文的思想亦傳入匈牙利,荷蘭,蘇格蘭,瑞士和法國。同時期,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帶領當地教會脫離天主教會獨立,亦開展了英國宗教改革運動。 新教成功發展出其獨特文化,為人類在教育、人文 、科學、政治和社會秩序、經濟、藝術等領域帶來重大貢獻。Karl Heussi, Kompendium der Kirchengeschichte, 11.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新教 · 查看更多 »

日昇動畫

日昇動畫,全名株式會社日昇(株式会社サンライズ),而香港無綫電視則譯成旭日東升動畫有限公司,較多人會直稱作SUNRISE,是日本一間以動畫製作為主的娛樂公司,屬萬代南夢宮集團旗下企業的一員。.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日昇動畫 · 查看更多 »

改良主义

改良主义(Reformism)是相对激进革命而言的修正主義政策。.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改良主义 · 查看更多 »

愛爾蘭共和主義

愛爾蘭共和主義(Irish republicanism,Poblachtánachas Éireannach)是一種認為整個愛爾蘭應該成為一個獨立共和國的思想。這種思想在出現在18至19世紀民族主義和民主思想在歐洲流行的時期,並成為愛爾蘭反抗英國統治的思想來源。1780年,聯合愛爾蘭人會成立,其主要成員是自由派新教徒。這個組織很快在美國革命的影響下成為一個革命組織,並得到了法國援助,開始進行反抗英國統治的活動。之後在愛爾蘭人青年共和兄弟會等組織的努力下,愛爾蘭在1948年正式成為一個獨立共和國。但仍然遺留有北愛爾蘭問題。.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愛爾蘭共和主義 · 查看更多 »

愛爾蘭民族主義

愛爾蘭民族主義主張所有愛爾蘭人是一個民族。自從愛爾蘭分裂為愛爾蘭共和國和北愛爾蘭以來,大多數愛爾蘭民族主義者主張愛爾蘭應該統一為一個國家。愛爾蘭民族主義者主張這一英國中央政府強加的結果傷害了愛爾蘭人的利益。.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愛爾蘭民族主義 · 查看更多 »

愛爾蘭教會

愛爾蘭教會,或称愛爾蘭聖公會,是普世聖公宗團契的一員,普世聖公宗两个母会之一(另一个是英格兰教会)。在普世聖公宗各成员教会中列位第二,在英格兰教会之后。它有12個教區组成。 目前,爱尔兰首都都柏林的圣公会座堂為基督教会座堂,拥有全爱尔兰所有仍然在使用的中世纪教堂教产。圣公会运营的爱尔兰圣公会神学院位于都柏林南郊,与都柏林三一学院的神学院合办,是都柏林大学的一个部分。都柏林大學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成为一个系统,合称为牛剑都柏林,构成英伦古典大学的圣公会部分。教会的中央事务所位于Rathmines,毗邻爱尔兰圣公会教育学院。1999年,教会投票决定禁止使用除圣帕特里克旗以外的其它旗帜,然而联合旗继续在北爱尔兰的很多教堂使用。 愛爾蘭聖公會與愛爾蘭循道公會於2014年通過兩宗派「聖職互通」。按照決定,循道衛理宗的「會長」(Methodist Presidents)被視同「主教」牧職(Episcopal Ministers),因此可以聯同其他聖公宗主教參與愛爾蘭聖公會的按手祝聖禮儀。.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愛爾蘭教會 · 查看更多 »

教派

教派,即宗教派别,又稱為宗派,是在同一宗教内部的不同派别。例如基督教的主要派别有天主教、正教、新教等;伊斯兰教主要派别有逊尼派、什叶派等;佛教的主要教派有大乘佛教、上座部佛教等。 教派通常是出于多种原因逐渐形成的。基于地理、历史、文化的影响,某一宗教的信徒的观点会慢慢发生分化,对神学、哲学、伦理、宗教实践和仪式的观点会逐渐发生分歧。而在某些情况下,教派的形成会相当快速,出於由于某一教派内部分裂、或者是人们基于新的认识或觉醒而创建新教派。.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教派 · 查看更多 »

手榴弹

手榴弹,又称手雷,是一种手投式的武器,具有爆炸功能。因為17世纪至18世纪欧洲的手雷外形和碎片都像石榴和菠蘿,由而得名,近年來由於FPS遊戲的流行,而在台灣有「芭樂」的俗稱。.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手榴弹 · 查看更多 »

拘留

拘留是指一个国家或私人通过合法手段限制一个人自由移动权利的过程。这可以是因为针对该个体所提起的诉讼或是为了保护个人或财产。被拘留并不一定意味着被移至某一特定地点(通常被称为拘留中心),不管是为了审问或是作为犯罪的惩罚。 拘留可能伴随着逮捕,但也可能没有。关塔那摩监狱的囚犯被称为“被拘留者”。 “被拘留者”一词主要用于指被特定政府和武装部队控制的个人,比如那些不能被归为并作为战俘或犯罪嫌疑人对待的人。它被用于指“任何被武装部队抓捕或被拘留的人”。一般来说,它指“处于管制状态中的人”。 世界人权宣言第九条规定:“不得任意逮捕、拘留或驱逐任何人”。在国家间的战争中,日内瓦第四公约中提到了被拘留者。.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拘留 · 查看更多 »

曼彻斯特爆炸案

#重定向 1996年曼徹斯特爆炸案.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曼彻斯特爆炸案 · 查看更多 »

1981年爱尔兰绝食抗议

1981年爱尔兰绝食抗议(1981 Irish hunger strike)发生于北爱尔兰问题中,它将一场为期五年的共和派囚犯抗议活动推向顶峰。这一抗议活动始于1976年的毛毯示威(blanket protest),当时英国政府取消了准军事组织囚犯的特殊政治犯地位(Special Category Status)。1978年,在若干离开牢房清理便壶的囚犯受到攻击的事件之后,这一抗议示威升级为秽物示威(dirty protest),囚犯们拒绝清洗,并且在牢房墙壁上涂满排泄物。1980年,七名囚犯参与了持续53天的第一次绝食抗议。 1981年的第二次绝食抗议运动是囚犯同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的最后摊牌。一名参与绝食的囚犯博比·桑兹在绝食运动期间当选为下院议员,这激起了全世界媒体的兴趣。此次绝食运动在包括博比·桑兹在内的十名囚犯死去之后停止。有100,000人参加了桑兹的葬礼。这一抗议事件使得民族主义更为激进,并促使新芬党成为一个主流政党。.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1981年爱尔兰绝食抗议 · 查看更多 »

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

#重定向 英國去留歐盟公投.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 · 查看更多 »

20世纪

1901年1月1日至2000年12月31日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20世纪。該世紀最初屬於「不列顛治世」後期,是工業革命大爆發的年代,識字率大量提升,科學研究一日千里,人類學會了製造航天器與各種電器、開發出了各種新材料等,徹底顛覆了人類的生活。該世紀有全球战争与军事对峙(两次世界大战、冷战);此外,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影响人们深远,并却促使后者在经济与社会上多重的修正与省思,最終取得了勝利;该世纪的殖民主义也曾发展到极致,却在1960年代后因為美蘇的介入迅速瓦解,然而殖民地獨立後的矛盾卻讓戰爭遍佈。環境因為人類過度開發造成全球暖化與生態滅絕、臭氧層破壞等,也促進了環保主義的發展,帶動了新世紀文化。資本驅動傳媒技術的普及,引領了現代大眾文化的形成,形成了與傳統價值觀截然不同的景象,宗教也逐漸式微。 二十世紀初,由英法為首的20多個新帝國主義領導著全世界,1914年,新興的德意志帝國由於不滿自身地位而挑戰大英帝國,發動第一次世界大戰。在一戰結束後的1921年,根據巴黎和會託管德國殖民地而達到領土面積最大時期,成為了世界歷史上面積最大、跨度最廣的國家。由於帝國的領土、屬土遍及包括南極洲在內的七大洲、五大洋,有「英國的太陽永遠不會落下」的說法,所以被形容為繼西班牙帝國之後的第二個「日不落帝國」。到20世紀中期,隨着全球民族主義運動的興起,與英國日漸式微的國力,日本等軸心國企圖在世界建立新秩序,導致二次大戰爆發,歐洲的破壞造成大英帝國與歐洲殖民國家逐漸瓦解,但该世纪广布欧洲的民族主义风潮传到亚洲、非洲与大洋洲,導致戰後民族革命獨立的風氣,大量第三世界新國家出現。殖民地資本主義的不公造成社會主義國家陸續獨立,引發了美蘇強權的代理人戰爭直到世紀末,經濟的重心也由歐洲向西邊轉移至美洲與東亞。而知识爆炸與教育的系統化普及,则使前所未有的人們能接受知识,讓民主制度被廣泛採用,并质疑与检讨各学科的发展和研究与更好的生活品质,部分华人迁到北美与东南亚、澳洲,许多土耳其与北非地区人民移居西欧,歐洲則通過歐盟整合為一,不少的西班牙裔透过合法或非法的方式进入美国。这些人口的流动打破过去以种族划分的地理概念,這場全球化使得國界變得模糊,却也造成许多工业国家内部的社会问题。文化衝突使得恐怖主义在全球盛行,尤其透过网路等资讯媒体,造成美国与小数其他西方国家的恐慌,并使下个世纪初蒙上恐惧的阴影。.

新!!: 北爱尔兰问题和20世纪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北爱问题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