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宫喜和卫国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北宫喜和卫国之间的区别
北宫喜 vs. 卫国
北宫喜,即北宫贞子,中国春秋时期卫国的卿。 前532年,参与安葬晋平公。 前531年,与诸侯会盟,商议救蔡国。前522年,北宫喜和齐豹、公子朝、褚师圃怨恨公孟絷,在六月廿九,杀死公孟絷。卫灵公逃到死鸟。北宫喜的家宰不知道北宫喜参与,杀死齐豹的家宰渠子。北宫喜讨灭齐氏,迎国君回到都城帝丘。公子朝、褚师圃逃到晋国。 前517年,与诸侯会盟,商议周王室的王子朝之乱。 前515年,北宫喜和宋国的乐祁犁想要送被季孙意如驱逐的鲁昭公回到鲁都曲阜。晋国范鞅受了季孙意如的礼物,威胁北宫喜、乐祁犁,二人就没敢再提。. 衞國,中国周朝諸侯國,姬姓,周武王弟康叔後裔。先後建都於朝歌、楚丘、帝丘、野王,轄地大致為現在的河南北部与河北南部一带。 周公平定武庚之亂後,封其同母少弟康叔於衛。康叔初封在康國(今河南禹縣西北),康叔封此國號曰衛,即取舊地為名。金文中常見的康侯、康公都是指叔封及其子嗣。 周初衛康叔遵守周公教誨,「啟以商政,疆以周索」,利用商人政治來貫徹周法,治理得很成功。衛國成為屏蕃周朝的重要支柱,康叔也被提拔到宗周王室任司寇。這樣,衛國實際上就交由其子庸伯統治。周厲王之前,衛國的歷史少見記述。周平王遷都時,衛武公曾出兵助周平戎。衛武公時一度強盛,為諸侯首領之一。 進入東周時期後由于内乱頻繁而衰弱,前661年被狄人所破,荒淫奢侈的衛懿公被狄人所殺,衛也失國,僅剩五千遺民在宋國、鄭國等國的資助下寄居於曹國。依賴齊桓公的援助,前659年遷衛於楚丘(河南滑縣東),重新建國,方才得以續存,從此淪為小国。衛文公時,國力有所恢復。衛成公元年(前629年),衛為避狄人侵擾,又遷帝丘(河南濮陽),經百年休養生息,經濟始現繁榮。 春秋晚期,衛國孫氏、宁氏專權,君臣關係不和。在孙氏投晋、宁氏被灭之后,卫国又出现了衛後莊公与卫出公父子争国的事件,国力进一步削弱。進入戰國,衛已衰敗,夾在趙、魏、齊、楚之間茍延殘喘。 前343年,魏廢姬姓衛君改立衛靈公的別支後裔子南氏為衛君。前254年,衛終於被魏國兼併,成為其附庸。前252年,魏安禧王改立其駙馬衞元君為衛君。衞元君只是一個封君,是诸侯国國內拥有爵位和封地的人,他不再是诸侯,因此其领地也不能称之为国。前241年,秦攻魏,把衛國原有的濮陽一帶歸入東郡,立姬姓後代衛君角為衞君,並將把他移到野王(河南沁陽),衛又成了秦的附庸。秦二世元年(前209年),衛君角被廢為庶人,衛國滅亡。衛國是周諸侯國中最後一個被秦滅亡的國家。 另一種說法是衛國並非被秦二世廢滅,日本史學家認為因春秋戰國的「立年改元」或「逾年改元」的紀年系統造成的混亂,導致司馬遷誤認衛國多出十二年國祚,也就是衛國是亡於秦始皇統一天下的前221年。這種見解為周振鶴所贊同。.
之间北宫喜和卫国相似
北宫喜和卫国有(在联盟百科)4共同点: 宋国,左传,公孟絷,衛靈公。
宋国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國君子姓,位于现在河南商丘和安徽淮北一带。.
北宫喜和宋国 · 卫国和宋国 · 查看更多 »
《左传》是中国古代漢族先民所著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共三十五卷,十三經中篇幅最長,在四庫全書中為經部。《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 《春秋內傳》,《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穀梁傳》合称“春秋三传”。.
北宫喜和左传 · 卫国和左传 · 查看更多 »
公孟絷(),又称公孟,中国春秋时期卫国的公子。 公孟絷為衞襄公兒子,因不良於行,而未能被立為儲君,加上權臣孔成子受到衞康叔託夢,決定立公孟絷之弟公子元,是為靈公。 公孟絷轻慢齐豹,讨厌北宫喜、褚师圃,对公子朝和卫襄公夫人宣姜私通也不满,齐豹、北宫喜、公子朝、褚师圃怨恨他。齐豹推荐宗鲁给公孟,擔任骖乘,並拜託宗鲁帮助他除掉公孟。宗鲁拒绝了,但是也没告诉公孟。 前522年六月廿九,齐豹在公孟出城祭祀的时候,杀死公孟絷,宗鲁为保护公孟而死。卫灵公逃到「死鸟」(地名,濮附近)。北宫喜的家宰不知道北宫喜参与,杀死齐豹的家宰渠子。北宫喜讨灭齐氏。迎国君回到都城帝丘。公子朝、褚师圃逃到晋国。 卫灵公過繼了自己的儿子公孟彄,为公孟絷之后。.
公孟絷和北宫喜 · 公孟絷和卫国 · 查看更多 »
衞靈公(),姬姓,名元,為東周春秋時期諸侯國衞國君主之一,他為衞襄公兒子,承襲衞襄公擔任該國君主,在位期間為前534年-前493年(在位42年)。.
北宫喜和衛靈公 · 卫国和衛靈公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 什么北宫喜和卫国的共同点。
- 什么是北宫喜和卫国之间的相似性
北宫喜和卫国之间的比较
北宫喜有16个关系,而卫国有117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4,杰卡德指数为3.01% = 4 / (16 + 117)。
参考
本文介绍北宫喜和卫国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