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埔鄉和台籍日本兵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北埔鄉和台籍日本兵之间的区别
北埔鄉 vs. 台籍日本兵
北埔鄉(臺灣客家語海陸腔:bed buˋ hiongˋ)為臺灣新竹縣的一個鄉,位於新竹縣之西南方。清代原為賽夏族原住民及平埔族混居居住地,現北埔鄉境居民以客家人為多數,是台灣客家人比率最高的地區,約佔近95%的人口。為主要西鄰峨眉鄉,北鄰寶山鄉,東接竹東鎮,南至五指山與五峰鄉毗鄰,西南與苗栗縣--相連,東西寬約8公里,南北長約12.8公里,總面積約50.667平方公里。. , 日籍台灣兵,一般是指太平洋戰爭後期(1942年至1945年)被日本政府招募和徵召服役的台灣人,廣義上或是指加入日軍的台灣人。「日籍台灣兵」在文獻中有不同的稱謂,除了「日籍台灣兵」,亦有「台灣人日本兵」、「台灣人原日本兵」及「原台灣人日本兵」等稱謂,由於在1945年4月戰爭惡化,開始全面徵兵之前,是以「志願兵」加入,所以也有「台灣特別志願兵」此稱謂。 由厚生省統計資料顯示,從台灣兵徵召起迄,當軍人則有80433人,為軍屬多達126,750人,總數共207183人。這數目是依公開招募紀錄的人員為準,其他如:軍部以任何型態的臨時用人、日企外派人員被現地動員者等,多半未計算在內;又因為不少人是使用日本名,在辨別上也會有落差。此外,基於總動員的情況下,不分男女皆納入編組,還在校讀書的青年學生,必須參加擔任預備隊,民間防衛亦有(防空避難)、國民義勇隊(防禦工事)等組織,以因應美軍轟炸和反登陸作戰。所以廣義的台籍日本兵,肯定是超過統計數字。不排除台灣總督府基於統治與招募需要,使用棍棒和胡蘿蔔的手段,如推廣皇民化運動提升國家認同,形成不當兵非男人的社會氛圍,及刻意讓軍夫優渥待遇等誘因。(當時日本警察薪俸才30圓,通常軍屬薪餉則30-150圓,且日本軍人志願役待遇遠高於義務役,故招募特別志願兵時蜂湧群起的申請。)可是當無情烽火波及到台灣的時候,也激起台灣人愛鄉守土的決心,尤其當盟軍大轟炸台灣開始,即引發大批台灣青年挺身而出。雖然台灣的人力資源龐大,但大多數願意為日本作戰的台灣兵,初期並未獲日本政府青睞擔任「帝國軍人」,倒是當軍夫分發各地支援(從事粗活)為主;不過,戰爭後期人力分配已經相差無異。整體而言台灣人為了這場大東亞戰爭,飽受戰爭摧殘與悲情錯亂之苦,不幸犧牲的軍人及軍屬,總計有30304人死亡。至於失蹤不明者人數,據其他非正式統計資料為22671名。在這些戰死者當中,共有2萬8千名戰死的日籍台灣兵,被供奉在日本的靖國神社。此外,在台灣新竹县北埔鄉的济化宫裡,亦供奉着33,000多名日籍台灣兵牌位(與日本厚生省統計的陣亡人數30304名不符),日本靖國神社與台灣济化宫的日籍台灣兵有重疊。 乃至戰後臺灣總督府編纂《臺灣統治概要》時,掌握到殘留海外者,有南方各地92748名,日本內地兵工廠8419名。另據《中國戰區中國陸軍總司令部受降報告書》,中國各地37700名(其中海南島20335名、廣東9618名,尤其在海南島的台籍日本兵集中營,而生活條件最為艱苦,且遣返作業更是被刁難拖延),海外共近15萬名的台灣籍的軍民,均在集中營等待遣返。部分台人留於南洋當地打拼,如印尼建國英雄李柏青等。另外解甲歸鄉的十多萬名日籍台灣兵中,有近2萬人,因加入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軍隊,旋即投入國共內戰,又國民政府各戰線失利而節節敗退,故約1萬5000名卻在中國戰場上莫名犧牲,悲慘到撫卹和入祀忠烈祠都沒有,更連這段歷史紀錄都被堙沒。能有幸後撤回台者,據目前在國防部的人事參謀次長室所記載,「身份確認台籍老兵」,總人數僅有二千多人。部分在中國大陸戰場被共產黨擄獲吸收後,以中國人民志願軍名義投入抗美援朝的韓戰,許多台籍老兵歷經九死一生,無奈向聯合國軍投降再度變成俘虜,輾轉回台後成了反共義士。至於少數投效中共的台籍老兵,均慘遭文革無情整肅且下場淒涼。 戰後,1987年9月,日本政府用特別立法的方式,決定以「弔慰金」的名義,補償日籍台灣兵戰病死者及重傷殘障者,合乎資格者每一人200萬日圓。此與日本政府給付日本軍人之「撫恤金」略有不同,且「弔慰金」與日本軍人的「撫卹金」有較大的差距(約短少58倍)。至於當時的軍事郵政儲金問題,採用帳戶平均額度1000日圓,乘以120倍為補償基數,即每位台籍日本兵人補償金為12萬元日幣,。並於1995年開始支付。但當時1000日圓是很大的幣值,就僅乘以區區120倍的轉換係數,遠低於原額度價值,引發眾多的台籍日本兵不滿抗議。.
之间北埔鄉和台籍日本兵相似
北埔鄉和台籍日本兵有(在联盟百科)2共同点: 台灣日治時期,新竹縣。
臺灣日治時期()是指臺灣在1895年至1945年間由大日本帝國統治的時期,於臺灣歷史上又稱為日本時代、日治時代、日據時代或日本統治時期。 日本統治時期臺灣經濟置於日本帝國主義支配之下,身為最後一個躋身新帝國主義的日本,其帝國主義型態具有後進性,和西方由資本主義引導國家海外殖民政策不同,日本國內的資本主義尚不發達,無力在臺灣從事大規模資本活動,因此日治初期,是由臺灣總督府主導殖民地的開拓規劃。原則上,由官方為日本資本家量身定做各種規則,迫使臺灣提供資源、物產及勞力,為其服務。在殖民國家發展定位上,日本將臺灣做為支持本國工業的後盾,同時是日本向南洋發展的基地。日本在臺灣實行特別法,以警察政治控制社會,臺灣人沒有平等的參政權,在日治初期的現代化教育程度也遠低於在臺灣的日本人,日後逐年普及,但教育制度上與日本人相比仍不平等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頁189-201,1999年,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自大正時期後,日本對臺灣統治已漸趨穩固以及大正民主化的政治風氣改變,於日治中後期日方改取較為柔和的內地延長主義統治方針以及改派任文官總督,臺灣亦在短時期內發展蓬勃的本土政治運動及社會運動,同時也其許多臺人出國前往中國東北的滿州國或到日本本土留學,如鍾理和等,甚至赴中國與國共合作抵抗日本統治。中日戰爭爆發後日方因應戰爭需要更進一步推行全面性的皇民化政策,以期將臺灣人同化於日本,不過儘管高砂族有志士、民間日籍台裔的志願兵力,仍有漢人赴中參戰抗日,日本政府在民族認同問題下,改派臺灣兵赴南洋即可看出官方與日籍臺灣人的煎熬,詳見臺灣抗日運動、高砂義勇隊。 基於日本殖民統治的需求,臺灣在日治時期於基礎設施、教育設施、公共衛生、農業以及工業等各方面得到相當程度的現代化,但在對外經濟關係上則被日本化。而因為日本統治末期推行皇民化運動造成的低中國性,與戰後初期「陳儀政府」治理失政集負面中國性大成,並視當時臺灣人為「日本奴化教育下的劣等國民」,在臺灣本地人與戰後來臺大陸人之間形成族群隔閡。許多臺灣人因而感到過去日本統治下的臺灣情況比較良善。部份臺灣史學者認為,此情結不僅影響許多在日治時期出生的臺灣人,也相當程度地影響了戰後臺灣對本土認同、臺灣主體性、族群意識觀念乃至臺灣獨立運動的興起。儘管戰後國民黨政府在臺灣推行中國導向的民族主義教育,強調日本殖民臺灣的負面影響,把日治時期臺灣的抗日運動與中國抗日戰爭做連結,並將日本領臺視為等同日本侵華歷史的一部分,但臺灣民間對日本大多仍抱持好感,不過也有其他不同於上述調查結果之民調。日本留在臺灣的基礎建設、文化政策所造成的影響亦於近年來不斷被各界重新檢視或評價。為東亞乃至於世界殖民史上少見的情形,時常引起學術界的興趣及研討。.
北埔鄉和台灣日治時期 · 台灣日治時期和台籍日本兵 · 查看更多 »
新竹縣(客家話海陸片Sinˋ Zhug˙ rhanˇ)中華民國臺灣省的縣,位於臺灣本島西北部,北臨桃園市,南接苗栗縣,東南以雪山山脈與宜蘭縣、臺中市相連,西部面向台灣海峽,西接與新竹市交界。全縣總面積約1,427平方公里,除鳳山溪、頭前溪中下游沖積平原外,其餘大多為丘陵、台地及山地。 早期新竹縣郊區多務農,1970年代工業技術研究院創設於新竹市,1980年代新竹科學工業園區設立於新竹市東區及新竹縣寶山鄉,1990年代位於湖口鄉的新竹工業區也逐漸從傳統產業聚落轉型為新興高科技產業聚落,使得新竹縣成為北台灣的高科技產業重鎮,而人口也在近幾年急速增加。 本縣方言於絕大部分地區使用海陸客家話,竹北市及新豐鄉沿海地區部分使用泉州腔閩南話較多,關西鎮及峨眉鄉部分使用四縣腔客家話為主。.
北埔鄉和新竹縣 · 台籍日本兵和新竹縣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 什么北埔鄉和台籍日本兵的共同点。
- 什么是北埔鄉和台籍日本兵之间的相似性
北埔鄉和台籍日本兵之间的比较
北埔鄉有73个关系,而台籍日本兵有122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2,杰卡德指数为1.03% = 2 / (73 + 122)。
参考
本文介绍北埔鄉和台籍日本兵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