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勾陳一和北极星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勾陳一和北极星之间的区别

勾陳一 vs. 北极星

勾陳一(α UMi / 小熊座α)是小熊座內最亮的恆星。它非常靠近天球北極(在2006年相距僅42′),是地球現在的北極星。. 北極星是指最靠近北天極的恆星,是北半球能见到的極星。現在的北極星是小熊座α星。 由於歲差的關係,不同时期的北極星是不同的。約4800年前,當時的北極星是天龍座α星。古希臘時代,北極星是小熊座β星。到2100年左右,目前的小熊座α和北極的夾角才會變成最小(只有27'38")。到31世紀後,少衛增八(仙王座γ)將會成為北極星。14000年左右,天琴座α星(織女星)將成為北極星。.

之间勾陳一和北极星相似

勾陳一和北极星有(在联盟百科)5共同点: 右樞少衛增八北半球織女一歲差 (天文)

右樞

右樞(天龍座α)也稱為紫微右垣一,是在天龍座內的一顆恆星。雖然在北半球的天空中不是一顆耀眼的恆星,但在歷史由于曾身為北極星而十分重要。 雖然在拜耳命名法中稱為天龍座α星,但是視星等只有3.65等,比座中最亮的天龍座 γ星(2.23等)暗了許多,在有光污染的環境下經常會看不見。在天龍座中排序在第一,完全是因為他曾經是北極星的緣故。 在良好的觀星環境下,右樞很容易經由大熊座的北斗七星在群星中間找到。許多人都知道利用北斗七星勺口外側的天樞(大熊座α)和天璇(大熊座β)兩顆星可以找到現在的北極星,但是鮮有人知道內側的天璣(大熊座γ)和天權(大熊座δ)的連線指向右樞,就在天權前方7.5度之處。.

勾陳一和右樞 · 北极星和右樞 · 查看更多 »

少衛增八

少衛增八(仙王座γ,Gamma Cephei),傳統的英文名稱是Alrai,也有時被稱為Errai或Er Rai,是在仙王座的一顆恆星。少衛增八是一對雙星,距離地球約50光年,視星等3.22,較大且較亮星的是橘色的次巨星,光譜為K1 IV,較小的是紅矮星,其質量只有太陽的0.409倍。目前對這對雙星的軌道研究尚不充足,最好的估計值是周期為70年±16年,離心率0.439 ±0.06,兩星之兼的距離在10~29天文單位間變化。 少衛增八能以肉眼直接看見,未來將成為北極星,這是由於地球的分點歲差,使地球自轉軸在天球上移動。在第30世紀,少衛增八便會因為是最接近天球北極點的恆星而成為那時代的北極星,然後這個「頭銜」在52世紀時將會轉移給天鉤八(仙王座ι)。.

勾陳一和少衛增八 · 北极星和少衛增八 · 查看更多 »

北半球

北半球(Northern Hemisphere),是指地球赤道以北的半球。 地球上大部份的陸地(亞洲大部份、歐洲全部、非洲北半部、北美洲全部、南美洲極北部)及人口都在北半球。在北半球,冬季通常是1月至3月,夏季通常是7月至9月,與南半球四季相反。 北半球的海洋有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及北冰洋。 在北半球,朝南向陽。.

勾陳一和北半球 · 北半球和北极星 · 查看更多 »

織女一

織女一又稱為織女星或天琴座α(α Lyr,α Lyrae),是天琴座中最明亮的恆星,在夜空中排名第五,是北半球第二明亮的恆星,僅次於大角星。它與大角星及天狼星一樣,是非常靠近地球的恆星,距離地球只有25.3光年;它也是太陽附近最明亮的恆星之一。在中國古代的「牛郎織女」神話中,織女為天帝孫女,故亦稱天孫。 天文學家對織女星進行過大量的研究,因此它「無疑是天空中第二重要的恆星,僅次於太陽」。織女星大約在西元前12,000年曾是北半球的極星,但因歲差現象地球自轉軸傾斜,再加上日月對地球各部份的引力並不一致,使地球自轉軸緩慢轉圈,週期約兩萬六千年,稱為歲差現象。,它在13,727年會再度成為北極星,屆時它的赤緯會達到+86°14'。織女星是太陽之外第一顆被人類拍攝下來的恆星,也是第一顆有光譜記錄的恆星。它也是第一批經由視差測量估計出距離的恆星之一。織女星也曾是測量光度亮度標尺的校準基線,是UBV測光系統用來定義平均值的恆星之一。在北半球的夏天,觀測者多半可在天頂附近的位置見到織女星,因為身為天文學上星等的標準,其視星等被定義為0等,因此天文學家會以織女星作為光度測定的標準。 織女星的年齡只有太陽的十分之一,但是因為它的質量是太陽的2.1倍,因此它的預期壽命也只有太陽的十分之一;這兩顆恆星目前都在接近壽命的中點上。織女星的光譜分類為A0V,其溫度比天狼星的A1V高一點。它仍处於主序星階段,透過把核心內的氫聚變成氦來發光發熱。織女星比氦重(原子序數較大)的元素豐度異常的低,織女星光度有輕微的周期性變化,因此天文學家懷疑它是一顆變星。它的自轉相當快速,赤道自轉速度是每秒274公里。離心力的影響導致恆星的赤道向外突起,溫度的變化通過光球表面在極點達到最大值。地球上的觀測者視線正朝著織女星的極點。天文學家經過測定後,得知織女星每12.5小時自轉一周,整顆恆星呈扁平狀,赤道直徑比兩極大了23%。 天文學家觀測到織女星紅外線輻射超量,顯示織女星似乎有塵埃組成的拱星盤。這些塵粒可能類似於太陽系的柯伊伯带,是岩屑盤中的天體碰撞產生的結果。這些由於塵埃盤造成紅外線輻射超量的恆星被歸類為類織女恆星。織女星盤的分布並不規則,顯示至少有一顆大小類似木星的行星環繞著織女星公轉。.

勾陳一和織女一 · 北极星和織女一 · 查看更多 »

歲差 (天文)

歲差(axial precession,字面意義為「(自轉)軸進動」),在天文學中是指一個天體的自轉軸指向因為重力作用導致在空間中緩慢且連續的變化。例如,地球自轉軸的方向逐漸漂移,追蹤它搖擺的頂部,以大約25,800年的週期掃掠出一個圓錐(在占星學稱為大年或柏拉圖年)。「歲差」這個名詞通常只針對長期運動,其他在地軸準線上的變動 -章動和極移- 規模要小了許多。 在歷史上,地球的歲差被稱為分點歲差,這是因為 分點沿著黃道相對於背景的恆星向西移動,與太陽在黃道上的運動相反。在非技術的討論中仍沿用此一名詞,這點在詳細的數學中是不存在的。在歷史上, Western Washington University Planetarium, accessed 30 December 2008,記載喜帕恰斯發現分點歲差,雖然確實的時代和日期並不清楚,但由托勒密認為是他所做的天文觀測推測,期間在西元前147年至127年。 在19世紀的前半世紀,由於對行星之間引力計算能力的改進,人們發現黃道本身也有輕微的移動,在1863年之際這稱為行星歲差,而占主導地位的部份稱為日月歲差(lunisolar precession)。它們合起來稱為綜合歲差,並且取代了分點歲差。日月歲差是太陽和月球對地球赤道隆起的引力作用造成的,引發地軸相對於慣性空間的轉動。 行星歲差(actually an advance)是由於其它行星對地球和軌道面(黃道)的引力有小角度造成的,導致黃道面相對於慣性空間的移動。日月歲差比行星歲差強大了500倍。除了月球和太陽,其它行星也會造成地軸的運動在慣性空間中產生微小的變化,在對比時會造成對日月歲差和行星歲差的誤解,所以國際天文聯合會在2006年將主要的部分重新命名為赤道歲差,而較微弱的成份命名為黃道歲差,但是兩者的合稱仍是綜合歲差。.

勾陳一和歲差 (天文) · 北极星和歲差 (天文)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勾陳一和北极星之间的比较

勾陳一有61个关系,而北极星有16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5,杰卡德指数为6.49% = 5 / (61 + 16)。

参考

本文介绍勾陳一和北极星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