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勃兰登堡

指数 勃兰登堡

勃兰登堡(Brandenburg,下索布语:Bramborsk,低地德语:Brannenborg,口语:die Mark)是德国东北部的一个--,为前东德的一部分。该州首府和人口最多的城市是波茨坦,其他的重要城市有科特布斯,哈佛尔河畔勃兰登堡和奥德河畔法兰克福。 勃兰登堡州环绕着德国首都柏林,与其共同构成了拥有约六百万人口的柏林-勃兰登堡都市圈。勃兰登堡州超过三分之一的面积被自然保护区,森林,湖泊和其他水域覆盖。 马克勃兰登堡的成立年份被认为是1157年。在这一年阿斯坎尼家族的阿尔布雷希特一世夺回勃兰登堡,使其被纳入神圣罗马帝国的版图。从1415年到1918年,这片区域被霍亨佐伦家族统治。从1701年到1946年,勃兰登堡地区成为普鲁士的一部分,1815年到1947年作为勃兰登堡省,这之后第一次成立了勃兰登堡州,在东德被划分成了不同区域。1990年两德统一,作为联邦德国的一部分,成立了现今的的勃兰登堡州。.

47 关系: 大冰期天主教奥得河畔法兰克福宗教改革巴尔尼姆县上哈弗尔县下索布语下萨克森乌克马克县低地德语德國另類選擇德国德国左翼党德国左派党德国社会民主党德国新联邦州信義宗哈弗尔河畔勃兰登堡哈维尔兰县兩德統一勃兰登堡省勃兰登堡藩侯勃兰登堡选帝侯犹太教神圣罗马帝国科特布斯穆斯林特尔托特尔托-弗莱明县联盟90/绿党萨克森-安哈尔特萨克森自由州霍亨索伦王朝阿尔布雷希特一世 (勃兰登堡)阿斯坎尼家族柏林東德梅克伦堡-前波美拉尼亚波兰波茨坦泥灰岩易北-埃尔斯特县新教施普伦贝格拉比普利希尼茨县普魯士

大冰期

大冰期(Ice Age),又称“冰川期”或“冰河期”,是指地球大气和地表长期低温导致极地和山地冰盖大幅扩展甚至覆蓋整个大陸的時期。相邻的大冰期之间的气候比较温暖的时期,称为“大间冰期”。大冰期内部又分为若干次冰期(glacial period、glacials或glaciations)与间冰期(interglacials)。 从冰川学的角度,南北半球出现大范围冰盖的时期即可视作大冰期。鉴于格陵兰和南北极大范围冰盖的存在,当今的地球仍处在始于260万年前更新世的第四纪大冰期的一次间冰期中,且尚无迹象表明地球正在走出这次大冰期。.

新!!: 勃兰登堡和大冰期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

天主教(Catholicismus)是對罗马公教會(天主教會)發展而來的一系列基督教之神学、哲學理論、禮儀傳統、倫理纲常等信仰體系之總括,為基督教最大宗派。其拉丁文本意為「普世的」,因此又譯為公教會。另一個經常並用的名稱是「大公教會」,通常用來概括基督教會的普遍特徵,以用來區別狹義的、與聖座共融的公教會,即天主教會。在大多數情況中,天主教是天主教會的代稱。 天主教的中文名稱源自明朝萬曆年間耶稣会將基督信仰传入中国,經当朝礼部尚书之徐光启与利瑪竇等耶稣会士讨论,取儒家古话「至高莫若天,至尊莫若主」,称其信仰之獨一神灵为「天主」,故稱之。天主教在與新教並提時亦被稱為「舊教」,全國宗教資訊網,兩者分別代表著第一個千禧年開始的「傳承式信仰」、以及16世紀宗教改革開始的「書面式信仰」。這一概念曾在恢復公教傳統的牛津運動提出。.

新!!: 勃兰登堡和天主教 · 查看更多 »

奥得河畔法兰克福

奥得河畔法兰克福(Frankfurt an der Oder)是德国勃兰登堡州东部的一个市镇,位于奥得河西岸,河的东岸就是波兰。总面积147.85平方公里,总人口58092人(2015年12月31日),人口密度393人/平方公里。 从市中心步行10分钟就能到达波兰城市斯武比采。.

新!!: 勃兰登堡和奥得河畔法兰克福 · 查看更多 »

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Protestant Reformation)是指基督教在16世纪至17世纪的教派分裂及改革運動,也是新教形成的開端,由馬丁·路德、喀爾文、慈運理等神學家,以及其他早期新教徒发起。1517年,路德发表的《九十五条论纲》引发了宗教改革的开始,即德意志宗教改革。改革者反对当时天主教會的教条、仪式、领导和教会组织结构。在他们的努力下,成立了新的国家性的改革派教會。早期的一些发生在欧洲的事件(如黑死病的蔓延和天主教會大分裂)侵蚀了人们对天主教会和教宗的信仰,但教義上的歧見才是引发宗教改革的關鍵。其他一些因素(如文艺复兴思想的传播、印刷术的传播、东罗马帝国的灭亡)也都促成了新教的创立。虽然先于路德就已经有一些较大的改革运动,但大多数人认为宗教改革开始于1517年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结束于1648年签订西發里亚和约结束三十年戰爭。 早先批評天主教會的有識之士為約翰·威克里夫、扬·胡斯等先驅,第一个新教教会是15世纪扬·胡斯创立的弟兄合一会(或波西米亚弟兄会)。最大的新教教会是路德会(主要在德国、波罗的海国家和斯堪的纳维亚)和加尔文的跟隨者(主要在德国,法国,瑞士,荷兰和苏格兰)。除这两大陣營外,还有一些较小的改革團體存在。 天主教會在特倫托會議召開後发起了被後世稱為「反宗教改革」的自省運動,做為對宗教改革的回應及自省,而在這時期成立的耶穌會更是此自省运动的先锋。一般而言,北欧国家转为新教,南欧国家仍旧信仰天主教,教廷联合法國、西班牙及奥地利王室加以壓制新教徒,中欧则成为双方激烈冲突的场所,甚至升级为全面的宗教战争。.

新!!: 勃兰登堡和宗教改革 · 查看更多 »

巴尔尼姆县

巴尔尼姆县(Landkreis Barnim)是德国勃兰登堡州的一个县,首府埃贝尔斯瓦尔德。它以(Eberswalder Urstromtal)和(Berliner Urstromtal)之间的更新世山脊(Barnim)命名。.

新!!: 勃兰登堡和巴尔尼姆县 · 查看更多 »

上哈弗尔县

上哈维尔县(Landkreis Oberhavel)是德国勃兰登堡州北部的一个县,首府奥拉宁堡。.

新!!: 勃兰登堡和上哈弗尔县 · 查看更多 »

下索布语

下索布语(dolnoserbšćina,读音:),亦称低地索布语,在口语中以及部分地区也称“文德语(Wendisch)”,是现今使用于德国东部的一种少数民族语言,是一种西斯拉夫语支的语言,为索布语的分支之一,其另一分支为上索布语。 下索布语主要在德国勃兰登堡州科特布斯及周边地区使用,这些地区的路牌通常都会采用德语和下索布语两种语言书写。在科特布斯有一所,主要进行下索布语的传承保护工作。.

新!!: 勃兰登堡和下索布语 · 查看更多 »

下萨克森

下萨克森(Niedersachsen),位于德国西北部,与荷兰接壤。这个土地广袤的联邦州面积达47600平方公里,占地面积仅次于巴伐利亚-zh-hans:州; zh-hant:邦-,是德国第二大联邦州。--首府是汉诺威。.

新!!: 勃兰登堡和下萨克森 · 查看更多 »

乌克马克县

乌克马克县(Landkreis Uckermark)是德国勃兰登堡州的一个县,首府普伦茨劳。乌克马克县是德国面积最大的县。 U.

新!!: 勃兰登堡和乌克马克县 · 查看更多 »

低地德语

低地德语(Plattdeutsch、Plattdüütsch),又称低地萨克逊语、古萨克逊语,是低地日耳曼语的一种区域性语言,主要使用者在德国北部、丹麦南部和荷兰东部,另外亦有使用者在波兰沿海地区,以及如加拿大等地的移民社群。 根據其語言學特徵的不同,可分爲西低地德語和東低地德語。 由1999年起,德国根据European Charter for Regional or Minority Languages,认可低地德语为区域性语言。低地德语并未标准化,但在德国,北低地萨克逊语有在电视台和电台广播中使用。.

新!!: 勃兰登堡和低地德语 · 查看更多 »

德國另類選擇

德國另類選擇(Alternative für Deutschland,缩写为AfD)是德國的一个右翼民粹主义政黨,2013年2月6日于柏林成立。该党派怀疑欧洲一体化,并反对欧盟单一货币政策。该党由经济学家贝恩德·卢克(Bernd Lucke)创立。在2014年欧洲议会选举时,另择党第一次赢得了席位,并加入了歐洲保守派和改革主義者党团。截止于2016年9月,在德国16个州议会中,该党已在10个州有代表席位。另择党曾采用双元领导制,两位党主席为弗劳克·佩特里和约尔格·莫伊滕,而佩特里在2017年德國另類選擇成功赢得德国大选议席后的9月28日退党。目前德國另類選擇在联邦议院的领导为亚历山大·高兰(Alexander Gauland)和爱丽斯·威德尔(Alice Weidel)。.

新!!: 勃兰登堡和德國另類選擇 · 查看更多 »

德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简称德国(Deutschland),是位於中西歐的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由16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组成,首都与最大城市为柏林。其国土面积约35.7万平方公里,南北距离为876公里,东西相距640公里,从北部的北海与波罗的海延伸至南部的阿尔卑斯山。气候温和,季节分明。德国人口约8,180万,为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第二大移民目的地,仅次于美国。 在50万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海德堡人及其後代尼安德特人生活在今德國中部。自古典時代以來各日耳曼部族開始定居於今日德國的北部地區。公元1世紀時,有羅馬人著作的關於“日耳曼尼亞”的歷史記載。在公元4到7世紀的民族遷徙期,日耳曼部族逐漸向歐洲南部擴張。自公元10世紀起,德意志領土組成神聖羅馬帝國的核心部分。16世紀時,德意志北部地區成為宗教改革中心。在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萊茵邦聯和日耳曼邦聯先後建立,1871年,在普魯士王國主導之下,多數德意志邦國統一成為德意志帝國,「德意志」開始做為國名使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18-1919年德國革命後,德意志帝國解體,議會制的威瑪共和國取而代之。1933年納粹黨獲取政權並建立獨裁統治,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及系統性種族滅絕的發生。在戰敗並經歷同盟國軍事佔領後,德國分裂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在1990年10月3日重新統一成為現在的德國。国家元首为联邦总统,政府首脑則为联邦总理。 德國是世界大國之一,其國内生產總值以國際匯率計居世界第四,以購買力評價計居世界第五。其諸多工業工程和科技部門位居世界前列,例如全球馳名的德國車廠、精密部件等,為世界第三大出口國。德國為發達國家,生活水平居世界前列。德國人也以熱愛大自然聞名,都市綠化率極高,也是歐洲再生能源大國,是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樣板,除了強調環境保護與自然生態保育,在人為飼養活體的態度十分嚴謹,不但獲得大量外匯和資訊優勢,其動物保護法律管束、生命教育水準也是首屈一指的,在高等教育方面並提供免費大學教育,並具備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和醫療體系,催生出拜爾等大藥廠。 德国为1993年欧洲联盟的创始成员国之一,为申根区一部分,并于1999年推动欧元区的建立。德国亦为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八国集团、20国集团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其军事开支总额居世界第九。 德語是歐盟境内使用人數最多的母語。德國文化的豐富層次和對世界的影響表現在其建築和美術、音樂、哲學以及電影等等。德國的文化遺產主要以老城為代表。另外國家公園和自然公園共計有上百處。.

新!!: 勃兰登堡和德国 · 查看更多 »

德国左翼党

#重定向 左翼党 (德国).

新!!: 勃兰登堡和德国左翼党 · 查看更多 »

德国左派党

#重定向 左翼党 (德国).

新!!: 勃兰登堡和德国左派党 · 查看更多 »

德国社会民主党

德国社会民主党(Sozialdemokra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简称德国社民党(SPD),德国主要政党之一,它是德國歷史最悠久的政黨,成立于1863年。社民党於1966年至1982年,1998年至2009年和2013年至今参与聯合政府。現在11个州内参与执政,9个州内任州總理。.

新!!: 勃兰登堡和德国社会民主党 · 查看更多 »

德国新联邦州

德国新联邦州(die neuen Bundesländer)指的是在1990年10月3日两德统一时加入联邦德国,来自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5个--。 这些新加入联邦德国的--在1952年曾被东德政府废除,在1990年重新建立。分别包括:勃兰登堡、梅克伦堡-前波美拉尼亚、萨克森、萨克森-安哈尔特以及图林根。 尽管很多柏林居民来自东德,柏林在东、西柏林合并后一般也不被认为是新联邦州之一。 1990年10月3日德国统一后,德国共包括16个--。然而两德之间内部统一仍在进行之中。.

新!!: 勃兰登堡和德国新联邦州 · 查看更多 »

信義宗

信義宗,或稱路德宗(Evangelisch-lutherische Kirchen,Lutheranism,也称:信義会、路德会、路德教派),為新教宗派之一,源自16世紀德國神學家馬丁·路德為革新天主教會發起的宗教改革運動,其神學思想成為改革運動的象徵。運動推行期間路德支持者雖與羅馬教宗及當時德國境內親教廷勢力發生各類衝突,但信義宗接受大公教會公認的三大信經《使徒信經》、《尼西亞信經》和《亞他拿修信經》。1580年,包括三大信經、《奧斯堡信條》、《奧斯堡信條辯護論》、《施馬加登信條》、《論教皇權與首位》、《馬丁路德博士大問答》、《馬丁路德博士小問答》和《協和信條》等認信文獻在內的《》(Concordia)為信義宗教義奠下理論基礎。 信義宗教會強調“因信稱義”,認為罪人單單藉上帝所賜的信心(Sola Fide)信靠耶穌基督而得救,是完全出於上帝恩典,而不是出於人的善功、行為,這有別於羅馬天主教與東正教認為人要蒙恩得救除信心外亦必須加上足夠的善功(“補贖”)之教義 。另外,信義宗認為聖經是信徒信仰生活唯一權威,否定天主教等關於聖經與教會傳統具同等地位的教導。與很多新教改革宗教會不同,信義宗保留許多大公教會禮儀和習俗 ,更強調教會聖餐和洗禮的重要性,認為這兩個聖禮與聖經中的福音信息一樣,都是上帝祝福人、向人施恩典的工具。 現時全球約有8000萬至1億信義宗信徒,當中最大的國際性教會組織世界信義宗聯會(Lutheran World Federation)於1947年成立。1993年,另外兩個國際性組織,國際路德會(International Lutheran Council)與世界路德宗認信聯會(Confessional Evangelical Lutheran Conference)亦相繼成立。.

新!!: 勃兰登堡和信義宗 · 查看更多 »

哈弗尔河畔勃兰登堡

哈弗尔河畔勃兰登堡(Brandenburg an der Havel)是德国勃兰登堡州的四个直辖市之一。它是一个中等城市,在勃兰登堡州的四个直辖市里,它的居民人数排到第三位,而占地面积是最大的。 哈弗尔河畔勃兰登堡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它第一次被史料记载是在928年(一说929年)。在一份1170年的契据上,哈弗尔河畔勃兰登堡第一次被准确记载为德意志城市。因为其悠久的历史,这座城市也被称为“马克的摇篮”(马克是勃兰登堡州的口语名称)。 B B.

新!!: 勃兰登堡和哈弗尔河畔勃兰登堡 · 查看更多 »

哈维尔兰县

哈维尔兰县(Landkreis Havelland)是德国勃兰登堡州西部的一个县,首府拉滕诺。 H.

新!!: 勃兰登堡和哈维尔兰县 · 查看更多 »

兩德統一

兩德統一(Deutsche Wiedervereinigung)指1990年10月3日透過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併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的方式完成德國統一。1990年3月18日東德舉行史上第一次民主選舉之後,東西德立即展開統一談判,最後兩德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佔領德國的四國(美、英、法、蘇)達成《最终解决德国问题条约》,允許統一之後的德國成為完全獨立自主的國家,四個佔領國的特權全部取消。統一的德國繼續留在歐洲共同體(即後來的歐盟)以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原東德脫離華沙條約組織。.

新!!: 勃兰登堡和兩德統一 · 查看更多 »

勃兰登堡省

勃兰登堡省 (Provinz Brandenburg)是1815年至1946年间普鲁士和之后的普鲁士自由邦的一个省分。省的首府原本是波茨坦,1827年迁到柏林,1843年又迁回波茨坦,最后1918年迁到夏洛特堡。.

新!!: 勃兰登堡和勃兰登堡省 · 查看更多 »

勃兰登堡藩侯

1138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洛泰尔二世为了向易北河以东扩展势力,抵御斯拉夫人西侵,建立了勃兰登堡马克(边防区)。以下是勃兰登堡藩侯名单。 1355年,勃兰登堡被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四世升为选侯国。.

新!!: 勃兰登堡和勃兰登堡藩侯 · 查看更多 »

勃兰登堡选帝侯

这是一份勃兰登堡藩侯兼选帝侯的名单。在成为选侯之前,勃兰登堡的领主的爵位只是藩侯。关于获得选侯头衔之前勃兰登堡地区统治者的情况,请参見「勃兰登堡藩侯」。.

新!!: 勃兰登堡和勃兰登堡选帝侯 · 查看更多 »

犹太教

犹太教(יהדות ),中文曾俗稱挑筋教或一赐乐业教,是在公元前西亞地區的遊牧民族希伯來人中产生的,是猶太人的信仰、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犹太教是一神論的宗教,其主要經典是包括妥拉(摩西五經)在內的塔納赫(即希伯來聖經,基督教稱為舊約聖經),以及包括口傳律法(密西拿)、口傳律法註釋(革馬拉)以及聖經註釋(米德拉什)在內的塔木德,對信奉犹太教的犹太人而言,犹太教是和以色列人立約的關係。 犹太人是一種See, for example, Deborah Dash Moore, American Jewish Identity Politic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8, p. 303; Ewa Morawska, Insecure Prosperity: Small-Town Jews in Industrial America, 1890-1940,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9.

新!!: 勃兰登堡和犹太教 · 查看更多 »

神圣罗马帝国

圣罗马帝国,亦被稱為德意志第一帝國,1512年以后的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或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Sacrum Romanorum Imperium nationis Germanicae),是962年至1806年在西欧和中欧的一个封建君主制帝国。帝国的版图以德意志地区为核心,包括一些周边地区,在巅峰时期包括了意大利王国和勃艮第王国。在帝国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它由数百个更小的附属单位组成,其中有侯国、公国、郡县,帝国自由城市和其他区域。神圣罗马帝国早期是由擁有實際權力的皇帝統治的封建君主制国,中世纪時演变成承认皇帝為最高权威的公国、侯国、宗教贵族领地和帝国自由城市的政治联合体。.

新!!: 勃兰登堡和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科特布斯

科特布斯(德语: Cottbus,中古高地德语: Kottbus,索布语: Chośebuz)是德国勃兰登堡州的第二大城市,次於波茨坦,位于柏林东南大约125公里的施普雷河上。是一座工業都市。緊鄰波蘭。.

新!!: 勃兰登堡和科特布斯 · 查看更多 »

穆斯林

斯林(مسلم),即信仰伊斯兰教者,也是伊斯兰信徒的自称。“穆斯林”一词音译自阿拉伯语“مسلم”,其原意为“顺从(信仰)者”。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是当代发展最快的國際性的宗教之一,属亚伯拉罕系一神教。全世界大約有16億穆斯林,大約佔全地球人口的25%。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穆斯林佔當地人口比率各有不同,如在北非、西亚、中亚、南亚、东南亚的很多国家均是多數,而在東亞、歐洲、美洲、大洋洲則是少數。 由于伊斯蘭教在中国长期被教外人士稱為回教,故穆斯林也被稱為回教徒。.

新!!: 勃兰登堡和穆斯林 · 查看更多 »

特尔托

特尔托(德语:Teltow)是德国勃兰登堡州的一个市镇。总面积21.54平方公里,总人口23069人,其中男性11236人,女性11833人(2011年12月31日),人口密度1 071人/平方公里。.

新!!: 勃兰登堡和特尔托 · 查看更多 »

特尔托-弗莱明县

特尔托-弗莱明县(Landkreis Teltow-Fläming)是德国勃兰登堡州南部的一个县,首府卢肯瓦尔德。 T.

新!!: 勃兰登堡和特尔托-弗莱明县 · 查看更多 »

联盟90/绿党

联盟90/绿党(Bündnis 90/Die Grünen, GRÜNE),是德国的一个中間偏左环境保护主义政党,提倡綠色政治,反对扩军,主张和平,反核能与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并作为新社会运动的一部分。 聯盟90/綠黨,世界上成立最早綠色政治组织。 1993年5月,联盟90并入绿党。 1998年,绿党成为了联邦议会第四大党,与社民黨结为执政联盟组建联合政府。 2005年后,绿党成为在野党,但繼續保持與社民党的联盟關係。.

新!!: 勃兰登堡和联盟90/绿党 · 查看更多 »

萨克森-安哈尔特

萨克森-安哈尔特(Sachsen-Anhalt)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一个州,州府在马格德堡。它与下萨克森州、勃兰登堡州、萨克森州和图林根州相邻。.

新!!: 勃兰登堡和萨克森-安哈尔特 · 查看更多 »

萨克森自由州

萨克森自由州(Freistaat Sachsen,上索布語:Swobodny stat Sakska)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一个联邦州,位于德国东部。它是1990年新成立的。从1919年到1933年在该领域上曾经有过一个名为“自由州”的魏玛共和国的联邦州(Freistaat,是德语中共和国的一个旧称)。 其北部是勃兰登堡州,西北是萨克森-安哈尔特州,西部是图林根州和巴伐利亚州。南方有捷克共和国,东方是波兰。首府为德累斯顿。目前州长是斯塔尼斯拉夫·提里希(Stanislaw Tillich)。萨克森州在德国统一后于1990年恢复联邦州建制。.

新!!: 勃兰登堡和萨克森自由州 · 查看更多 »

霍亨索伦王朝

霍亨索伦王朝(Hohenzollerns),為勃蘭登堡-普魯士(1415年-1918年)及德意志帝國(1871年-1918年)的主要統治家族。霍亨索伦家族起源于士瓦本公国境内的黑欣根附近,其始祖布尔夏德一世在11世纪初叶受封為索倫伯爵。領地在今上內卡河、施瓦本山和上多瑙河之間。 索倫伯爵弗里德里希三世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和亨利六世的忠实支持者。1185年弗里德里希三世與聯姻,前者娶了后者的女儿索菲亚,因康拉德二世没有男性继承人。1192年,康拉德二世去世后,弗里德里希三世成為紐倫堡伯爵弗里德里希一世,此后該家族在索倫前冠以“霍亨”(意為“高貴的”)字樣,稱為霍亨索倫家族。他的兩個兒子先后继承爵位,弗里德里希四世继承索倫伯爵及紐倫堡伯爵領地,其後他於1218年將紐倫堡伯爵領地傳給他的弟弟康拉德三世。索倫伯爵是弗里德里希四世的子嗣信奉天主教的士瓦本系,而紐倫堡伯爵皆是康拉德三世的子嗣其後改為信奉新教的法蘭克尼亞系。.

新!!: 勃兰登堡和霍亨索伦王朝 · 查看更多 »

阿尔布雷希特一世 (勃兰登堡)

阿尔布雷希特一世(),勃兰登堡第一位藩侯(1157年—1170年在位)及薩克森公爵(1138年—1142年在位),绰号“大熊”。父親為巴倫斯特伯爵奧托,母親為薩克森公爵馬格努斯的幼女艾麗卡。.

新!!: 勃兰登堡和阿尔布雷希特一世 (勃兰登堡) · 查看更多 »

阿斯坎尼家族

阿斯坎尼家族(德語:Askanier)是源於德國的一個家族,又被成為安哈爾特家族,該家族長時間統治安哈爾特親王國。 阿斯坎尼家族得名于阿斯坎尼城堡,該城堡坐落於阿舍尔斯莱本鎮,阿舍爾斯萊本位於安哈爾特伯國境內,安哈爾特伯爵后來改稱安哈爾特親王。.

新!!: 勃兰登堡和阿斯坎尼家族 · 查看更多 »

柏林

柏林(Berlin,)是德国首都,也是德国最大的城市,现有居民约340万人。柏林位于德国东北部,四面被勃兰登堡州环绕,施普雷河和哈弗尔河流经该市。柏林也是德国十六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之一,和汉堡、不来梅同为德国僅有的三個城市州份。 柏林是欧盟區內人口第3多的城市(歐盟區人口最多的都市是法國的巴黎,其次是英國的倫敦)以及城市面积第8大的城市。它是柏林-勃兰登堡都会区的中心,有来自超过190个国家的5百万人口。地理上位于欧洲平原,受温带季节性气候影响。城市周围三分之一的土地由森林、公园、花园、河流和湖泊组成。据有关统数据统计,柏林总人口共有3,405,259人。 该根據考古发掘,柏林地區在八萬年前( 舊石器时代晚期市)已经有人類活動。該第一次有文字记载是在13世纪,柏林连续的成为以下这些国家的首都:普鲁士王国(1701年-1870年)、德意志帝国(1871年-1918年)、魏玛共和国(1919年-1933年)、納粹德國(1933年-1945年)。在1920年代,柏林是世界第3大自治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被分割;东柏林成为东德的首都,而西柏林事实上成为西德在东德的一块飛地,被柏林墙围住。直到1990年两德统一,该市重新获得全德国首都的地位,驻有147个。 柏林无论是从文化、政治、传媒还是科学上讲都称的上是世界级城市。该市经济主要基于服务业,包括多种多样的创造性产业、传媒集团、议会举办地点。柏林扮演欧洲大陆上航空与铁路运输交通枢纽的角色,同时它也是欧盟内游客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主要的产业包括信息技术、制药、生物工程、生物科技、光学电子、交通工程和可再生能源。 柏林都会区有知名大学、研究院、体育赛事、管弦乐队、博物馆和知名人士。城市的历史遗存使该市成为国际电影产品的交流中心。该市在节日活动、建筑的多样化、夜生活、当代艺术、公共交通网络以及高质量生活方面得到广泛认可。柏林已经发展成一个全球焦点城市,以崇尚自由生活方式和现代精神的年轻人和艺术家而闻名。.

新!!: 勃兰登堡和柏林 · 查看更多 »

東德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Deutsche Demokratische Republik),简称「民主德国」(德語縮寫:DDR)、「東德」或「民德」,是存在于1949年到1990年的一个中欧社会主义国家。1949年10月7日在德国苏占区成立,首都为东柏林。民主德国位于现今德国的东北部,面积为107,771平方公里,与捷克斯洛伐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波兰接壤,北部为波罗的海。1990年10月3日两德统一时与西德合併。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被大多数人视作苏联的一个卫星国。1948年苏联占领当局将权力移交给德国的共产党领导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随后在1949年成立。东德人口的很大一部分都不认同国家的政治和经济体制,1953年发生了六一七事件,苏联驻德部隊参与了镇压。东德成立初期面临着严重的人口外逃问题,在1950年代有270万东德居民由于政治或经济因素非法越境到西德。除建立两德边境外,1961年东德政府沿西柏林边境修建了柏林墙以阻止东德居民通过西柏林逃往西方,并对越境者加以射杀。另外,东德的国家安全部——史塔西对整个社会的异见者和社会活动进行着严密的监控和压制。国家教育机构被要求按照马列主义的原则培养社会主义特性的人才。政治权力在1989年前由德国统一社会党掌握,其对各岗位的干部选拔政策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其他政党仅能通过统一社会党领导的国家阵线参与政治活动。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经济体制为计划经济,依照五年计划组织生产并分配消费品。其国民经济高度国有化,对先前的私有企业进行了强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并以人民企业、农业生产合作社、贸易组织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等集体生产单位替代。东德建立了就业保障制度,且与西德相比具有较高的妇女就业率,东德也成为了当时东方阵营中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国家对日用消费品采取補貼措施以降低物价,然而国民经济无法满足居民对部分食品和高档消费品的需求,不得不通过从西方进口,同时增加了国家的债务。 政治上的不民主以及经济上的问题导致了东德居民的不满情绪,在昂纳克拒绝效仿苏联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后,东德的离境人数开始增加,并爆发了持续的抗议活动。1989年发生了一场非暴力的革命,当时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領導的苏联政府拒绝干涉这一事件。这场革命结束了统一社会党专制,次年举行了自由选举,随后--国际协商签订了《最终解决德国问题条约》。最後东德于1990年10月3日併入西德成为一个统一的德国。.

新!!: 勃兰登堡和東德 · 查看更多 »

梅克伦堡-前波美拉尼亚

梅克伦堡-前波美拉尼亚(Mecklenburg-Vorpommern)是德国东北部的一个州。它是由原梅克伦堡约三分之二的区域以及普鲁士时期的波美拉尼亚西部,还有普利希尼茨的一小部分地区和北部的乌克马克组成。.

新!!: 勃兰登堡和梅克伦堡-前波美拉尼亚 · 查看更多 »

波兰

波兰共和国(Rzeczpospolita Polska),简称波兰,是位於中欧的共和制国家,北面濒临波罗的海,西面与德国接壤,南部与捷克和斯洛伐克为邻,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在东,东北部和立陶宛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接壤。面積312,679平方公里,位居歐洲第十;人口約3,863萬人,位居歐洲第九。目前為欧盟、北约、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贸组织等國際組織的成員。.

新!!: 勃兰登堡和波兰 · 查看更多 »

波茨坦

波茨坦(Potsdam、Poczdam、Postupim)是德国勃兰登堡州的州府和不隶属于县的城市,其北部与柏林相邻(到柏林市中心约26公里)。波茨坦坐落于哈韦尔河边,是柏林/勃兰登堡都市地区的一部分,它是勃兰登堡州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该州的一个中心。 波茨坦曾经是许多重要事件的发生地点。波茨坦之于德国正如温莎之于英国:其为普鲁士国王和德国皇帝的夏宫所在,直到1918年。城市内有众多湖泊和独特的文化历史建筑,特别是德国境内最大的世界遗产,無憂宮以及周边的公园。而波茨坦会议,二战同盟国之间在二战后期召开的重要会议,则是在市内的另一座宫殿,塞琪琳霍夫宫召开的。.

新!!: 勃兰登堡和波茨坦 · 查看更多 »

泥灰岩

泥灰岩(marl或marlstone)是一种富含碳酸鈣或石灰的泥土或泥岩,其中包含不同数量的粘土矿物和淤泥。泥灰岩中大部分含碳矿物质通常为方解石,但也存在霰石、白云石、菱铁矿等含碳矿物质。.

新!!: 勃兰登堡和泥灰岩 · 查看更多 »

易北-埃尔斯特县

易北-埃尔斯特县(Landkreis Elbe-Elster)是德国勃兰登堡州南部的一个县,首府赫茨贝格。 E.

新!!: 勃兰登堡和易北-埃尔斯特县 · 查看更多 »

新教

新教(Protestantism),又稱基督新教,是西方基督教中不屬於天主教體系的宗派之統稱,源於16世紀神學家馬丁·路德等人所領導的宗教改革運動,與天主教、東正教並列為基督宗教三大分支。一些既不屬於天主教,亦與歐洲宗教改革沒有歷史淵源的教會,例如無宗派教會,也被視為新教,Pew Research Center,2011。新教強調「因信稱義」,認為人要得到上帝拯救,唯獨憑藉信心曾祖漢,,全國宗教資訊網,「新教有別於天主教,可以從新教在某些教義和神學的前提上看得出來,馬丁·路德在公元1517年開始宗教改革的運動,他的神學思想起點源於個人的經歷,到底面對公義的神時,人要如何才能夠被接納呢?「因信稱義」(Justification through faith)是路德也是新教的關鍵教義,意思是因著信心的緣故,神把人當作義人(稱義),不是人本身有什麼值得討神喜悅的,而是公義的神在審判的時候不再看人的不完全,而只看到信心的對象,即耶穌基督,雖然世人都無法過一個完美的一生在神面前被稱為義,但是神的兒子耶穌基督過了完美的一生得著了「義」的地位,信徒只要藉著信靠耶穌基督,這個耶穌基督的義就被轉撥到我們身上,因此,神是因著耶穌基督的緣故,稱那些相信之人為義人。」而不是靠善行南亞路德會,《信仰立場》,頁7:「人藉著信心(相信和接受耶穌基督為救主)便可得著這救恩。『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上帝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弗2:8-9)」WELS Topical Q&A: 。新教以《聖經》為信仰之唯一依據,反對天主教聖統制WELS Topical Q&A: Jenkins, Paul (2014), 約翰•加爾文:《基督教要義》(卷三),頁149,更相信所有信徒都具有祭司的職分。新教各宗派在聖餐觀等神學問題持不同看法,但普遍以「五個唯獨」為信仰核心思想。 對新教的稱呼,源自拉丁文「protestatio」,意為「抗議」,源於1529年神聖羅馬帝國宣布馬丁·路德為異端之後所引起的強烈抗議。其實在馬丁·路德之前已經有多位宗教改革家嘗試改革甚至脫離天主教會,但最後直至路德才獲得成功。16世紀路德宗信仰由德國傳入丹麥、挪威、瑞典、芬蘭、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和冰島,另一位宗教改革家約翰·加爾文的思想亦傳入匈牙利,荷蘭,蘇格蘭,瑞士和法國。同時期,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帶領當地教會脫離天主教會獨立,亦開展了英國宗教改革運動。 新教成功發展出其獨特文化,為人類在教育、人文 、科學、政治和社會秩序、經濟、藝術等領域帶來重大貢獻。Karl Heussi, Kompendium der Kirchengeschichte, 11.

新!!: 勃兰登堡和新教 · 查看更多 »

施普伦贝格

施普伦贝格(德语:Spremberg)是德国勃兰登堡州的一个市镇。总面积180.04平方公里,总人口23991人,其中男性12066人,女性11925人(2011年12月31日),人口密度133人/平方公里。.

新!!: 勃兰登堡和施普伦贝格 · 查看更多 »

拉比

拉比(, Rabbi),有時也寫作辣彼,是猶太人的特別階層,主要為有学问的学者,是老師,也是智者的象徵。猶太人的拉比社會功能廣泛,尤其在宗教擔當重要角色,為許多猶太教儀式的主持。因此,拉比的社會地位十分尊崇,連君王也經常邀請拉比進宮教導。在猶太人的宗教經典《塔木德》,就經常提及拉比的事蹟。 拉比是老师的意思,是智者的象征,是「可以去请教的人」,他们经常与常人接触,解答他们的疑惑。他们是一群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从而获得智慧的人。.

新!!: 勃兰登堡和拉比 · 查看更多 »

普利希尼茨县

普利希尼茨县(Landkreis Prignitz)是德国勃兰登堡州西北部的一个县,首府佩勒贝格。 P.

新!!: 勃兰登堡和普利希尼茨县 · 查看更多 »

普魯士

普鲁士(Preußen;普鲁士语:Prūsa;Prusy;Prūsai;Borussia或Prutenia)乃中世紀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為止,存在於中北部歐洲的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歷史上是德意志统一以及德意志帝國立國的主要力量。此名稱之涵義在不同時期有變遷。.

新!!: 勃兰登堡和普魯士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布蘭登堡布蘭登堡邦勃兰登堡州勃蘭登堡勃蘭登堡侯國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